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质颗粒的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
1
作者 蒋伟杰 蒋航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鉴于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非生物来源的颗粒,此类颗粒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鉴于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非生物来源的颗粒,此类颗粒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因此,采用生物衍生颗粒作为乳化剂以制备W/O Pickering乳液已成为当前的热点方向。文章旨在对W/O Pickering乳液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更新。首先探讨了W/O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制以及颗粒特性对其的影响,如润湿性、浓度、大小和形状等。接着重点介绍了不同来源的生物质颗粒乳化剂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纤维素、淀粉、木质素、玉米醇溶蛋白、多酚晶体和三萜类化合物等。这些颗粒是构建“绿色”W/O Pickering乳液的理想乳化剂。最后进一步分析了基于生物质颗粒的W/O 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多孔材料、界面生物催化和微生物培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并强调了它们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 生物衍生颗粒 乳化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磁性纳米粒子稳定的稠油O/W型乳状液的流变性影响因素及管输压降预测模型
2
作者 孙娜娜 董红妹 +3 位作者 郭文豪 柳健 胡建波 靳爽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3-157,共15页
旨在探讨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溶液酸碱度(pH)、油水比、NaCl浓度、搅拌速度以及乳化温度对稠油O/W型乳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Zeta电位、界面张力和油滴分布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了更深入且精确地分析以上因素对乳状液流... 旨在探讨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溶液酸碱度(pH)、油水比、NaCl浓度、搅拌速度以及乳化温度对稠油O/W型乳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Zeta电位、界面张力和油滴分布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了更深入且精确地分析以上因素对乳状液流动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流变实验,采用幂律流体压降公式计算了各组条件下单位管长压降,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构建了一个适用于O/W型乳状液的管输压降预测模型。最后,使用Matlab软件对压降进行了最优解的求解。研究结果显示,油水比对乳状液流变特性影响最为显著,且改性磁性纳米粒子可以成功制备出油水比为8∶2的稠油O/W型乳状液。当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控制在0.07%,含油率维持在50.38%,NaCl浓度为0.12 mol/L,搅拌速度设置为664.10 r/min,且乳化温度保持在16.92℃时,该稠油O/W型乳状液的单位长度管输压降能达到最小值,即66.93Pa/m,该最优方案表明较低质量分数的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能在低温条件下实现稠油大幅度减阻输送。此外,通过实证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在严格的正交实验条件下展现出较好的管输压降预测能力,从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来评估和优化稠油O/W型乳状液的输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聚合物 稠油o/w型乳状液 流变性 预测 压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Si多重防晒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张婉萍 周率 +1 位作者 高子豪 朱海洋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47-1455,共9页
为解决防晒乳液中有机防晒剂带来的油腻感和刺激性风险,文章使用包覆了有机防晒剂的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两步乳化法制备了外油相为硅油,内油相为有机防晒剂的O/W/Si多重防晒乳液;分析了外硅油相体积比、W/O乳化剂用量、无机盐对乳液形... 为解决防晒乳液中有机防晒剂带来的油腻感和刺激性风险,文章使用包覆了有机防晒剂的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两步乳化法制备了外油相为硅油,内油相为有机防晒剂的O/W/Si多重防晒乳液;分析了外硅油相体积比、W/O乳化剂用量、无机盐对乳液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防晒乳液的体外防晒性能、抗水性及防晒剂皮肤渗透性能的不同。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含有22.5%的外硅油相、2.5%的乳化剂及0.2%的NaCl所制得的O/W/Si多重防晒乳液稳定性最佳;O/W/Si多重防晒乳液的SPF值和抗水性略高于W/O防晒乳液,但显著高于O/W防晒乳液;对比于W/O防晒乳液,O/W/Si多重防晒乳液中有机防晒剂的体外经皮渗透率降低了约60%,具备更高安全性,展现了在防晒化妆品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Si多重结构乳状液 有机防晒剂 防晒性能 抗水性 经皮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W多重乳液中水传递的控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红晶 贺高红 +2 位作者 林畅 赵薇 肖公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5-939,共5页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按理论预测制...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按理论预测制备出了不同稳定态的W/O/W多重乳液,利用差分扫描量热仪(DSC)检测了多重乳液中水的传递过程,确定体系在实验状态下的稳定程度,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多重乳液 水传递 化学势 稳定性 D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桥稠油O/W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传宪 杨飞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5-761,共7页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浓度到5%将导致乳液转变为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黏度和液滴直径均减小而乳液始终为牛顿流体。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增大,乳液逐渐从简单的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此外,通过稳定性评价实验,考察了乳化条件和水相盐浓度对乳液动、静态稳定性的影响。乳液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的提高明显提高,随盐浓度的提高而变差;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在低乳化剂浓度下(1%)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变差,而在高乳化剂浓度下(3%)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提高。乳液动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的提高得到改善,随水相盐浓度和价态的提高而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液 乳化条件 稳定性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华杰 柳松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8-91,共4页
以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为衡量标准,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化剂的HLB值、质量分数、亲油亲水乳化剂体积比及油水的相比等对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乳化剂体系中适宜的制备条件:乳液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2... 以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为衡量标准,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化剂的HLB值、质量分数、亲油亲水乳化剂体积比及油水的相比等对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乳化剂体系中适宜的制备条件:乳液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2.2%,V(Span80)/V(Tween80)=7.5;适合多重乳液稳定的油水相比为:第一相体积比为2.5,第二相体积比为0.2。复合乳化剂体系中适宜的制备条件:第一相乳化剂的HLB值为6.5,V(复合乳化剂)/V(Tween80)=27.5,乳液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乳状液 白油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聚醚型O/W稠油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郭睿 张菲 +2 位作者 王晓霞 祁文杰 唐宏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5-98,100,共5页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合成单体,利用氧化还原引发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并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O/W稠油破乳剂,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合成单体,利用氧化还原引发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并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O/W稠油破乳剂,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乳化剂用量和单体质量分数对产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最佳反应条件。破乳性能测试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O/W破乳剂的脱水率达到85.2%,水中含油量为53 mg/L,破乳性能优于工业上用的OX-932破乳剂,该O/W破乳剂对胜利油田孤东稠油具有良好的破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稠油破乳剂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丁酯 丙烯酰胺 乳液聚合法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高温油藏W/O型乳化剂OB-2性能评价及驱油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蒲万芬 梅子来 +3 位作者 杨洋 王铎 沈超 陈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1期38-43,共6页
针对如何在水驱后进一步开发高含水高温油藏,提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就地乳化驱油技术,对油包水(W/O)型乳化剂OB-2体系进行了乳化特性评价及乳状液驱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大,乳液黏度先增大后减小;对于X油藏原油,乳化剂... 针对如何在水驱后进一步开发高含水高温油藏,提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就地乳化驱油技术,对油包水(W/O)型乳化剂OB-2体系进行了乳化特性评价及乳状液驱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大,乳液黏度先增大后减小;对于X油藏原油,乳化剂最佳浓度为0.3wt%,在此浓度下,油水界面张力可降低至10-2m N/m数量级;在水油体积比低于7∶3时,乳化剂OB-2可促使油水两相完全乳化,形成高黏度的W/O型乳液,其中,水油体积比为7∶3时乳液黏度最大,增黏率高达370%。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均质条件下,水驱后注入0.3PV乳化剂OB-2体系,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达26.15%;非均质条件下,该乳化体系可在级差低于7.6时表现出良好的流度控制及非均质调控能力,扩大波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高含水 油包水型乳化剂 就地乳化驱油 非均质性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微观原因解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董巧玲 蒲春生 +4 位作者 郑黎明 段琼 何延龙 任杨 尉雪梅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5-99,共5页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释理论,对于不同性质的稠油W/O型乳状液转相点不同的原因也进行探讨分析,验证了3种解释理论的正确性.一般密度大和粘度高的原油所含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的W/O型乳化剂较多,W/O型乳状液的转相点亦较高.由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对稠油的开发进行思考,不同稠油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使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不同,分析认为考虑相转换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油藏水驱规律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w/o型乳状液 原油胶体结构 氢键 转相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法测W/O乳化液中的含水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高红 陈国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26-529,共4页
建立了取样量小 ,操作方便 ,用热重法分析油包水型乳化液中含水量的方法。使用废润滑油乳化液样品进行试验 ,采用低升温速率 2℃ /min ,在质量变化微分曲线的最低点处读取数据 ,热重法分析结果与ASTMD12 3-92标准方法的分析结果非常吻... 建立了取样量小 ,操作方便 ,用热重法分析油包水型乳化液中含水量的方法。使用废润滑油乳化液样品进行试验 ,采用低升温速率 2℃ /min ,在质量变化微分曲线的最低点处读取数据 ,热重法分析结果与ASTMD12 3-92标准方法的分析结果非常吻合 ,最大相对误差小于 5 %。对比乳化液和油水简单混合物的热重法分析结果 ,还可得到乳化液类型和粒径分布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分析 油包水乳化液 含水量 润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成本O/W型乳液与岩心孔吼配伍性及其驱油效率 被引量:3
11
作者 宁健 魏兵 +4 位作者 高炎 王牧明 蒲万芬 王崇阳 王生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8-332,共5页
本文利用廉价碱和少量高酸值稠油,建立了一种低成本O/W型乳液驱方法,并系统研究了乳液的物理性质以及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行为和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水比0.5∶9.5条件下,通过调整转速(1500~2600 r/min)和搅拌时间(0.5数2 h)制备... 本文利用廉价碱和少量高酸值稠油,建立了一种低成本O/W型乳液驱方法,并系统研究了乳液的物理性质以及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行为和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水比0.5∶9.5条件下,通过调整转速(1500~2600 r/min)和搅拌时间(0.5数2 h)制备的一种不稳定型和三种稳定型的O/W型乳液,在岩心中流动时,由于贾敏效应,稳定型乳液的注入压力明显升高,而不稳定型乳液发生油水分离,注入压力变化不明显。从乳液驱效果上看,转速2000 r/min、搅拌时间1.5 h下形成的稳定乳液可以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达17%。乳液液滴和岩石孔喉的匹配系数f小于1时,乳液的驱油效率不高;f大于1时,乳液液滴能对岩心孔喉有效封堵,提高采收率明显。但是并非f越大提高采收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成本化学驱 o/w乳液 流动行为 驱油效率 匹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南极磷虾油为天然乳化剂制备O/W型乳液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姜如雪 于繁千惠 +3 位作者 杨金月 陈玲 薛勇 薛长湖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72,73-75,102,共6页
南极磷虾油(AKO)在HLB值为6~16时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且在HLB值为8~11时表现最佳,倾向于形成水包油(O/W)型乳液。以南极磷虾油为乳化剂,鱼油为油相,制备O/W型乳液。研究了剪切速率、油相含量、AKO含量对乳液体系的影响,并利用单因素实... 南极磷虾油(AKO)在HLB值为6~16时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且在HLB值为8~11时表现最佳,倾向于形成水包油(O/W)型乳液。以南极磷虾油为乳化剂,鱼油为油相,制备O/W型乳液。研究了剪切速率、油相含量、AKO含量对乳液体系的影响,并利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南极磷虾油含量为3%,剪切速率为12 000 r/min,乳化时间为5 min,鱼油含量为60%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综合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鱼油 o/w型乳液 HL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籽底油W/O乳状液堵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瑞强 郅轲轲 +2 位作者 郭良辉 何龙 李恩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棉籽底油为棉籽榨油时的副产物,废弃的棉籽底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首次提出使用乳化的棉籽底油作为一种选择性堵剂。选用合适的复配乳化剂配制出了高含水的棉籽底油W/O乳状液并进行了性能评价。使用流变仪对乳状液的增黏... 棉籽底油为棉籽榨油时的副产物,废弃的棉籽底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首次提出使用乳化的棉籽底油作为一种选择性堵剂。选用合适的复配乳化剂配制出了高含水的棉籽底油W/O乳状液并进行了性能评价。使用流变仪对乳状液的增黏区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增黏区间可以达到80%;使用分油率研究了乳状液的稳定性,乳状液的稳定性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强;对棉籽底油乳化体系进行耐温抗盐能力评价,棉籽底油乳状液可以耐110℃高温,抗2×10^4 mg/L的钙离子;利用流性指数研究了不同含水量乳状液的流变性,含水量越高,假塑性越弱;填砂管驱替实验表明棉籽底油乳状液对水和油的封堵率分别为98%和15%,具有良好的封堵性和油水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底油 w/o乳状液 选择性 油井堵水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井用高热稳定性W/O乳状液的制备
14
作者 翟兆启 李尚贵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2-295,共4页
报道了用作压井液的高热稳定性油包水基冻胶乳状液的制备、性能及应用.该乳状液代号SO-1,水相中加有0.2%~0.5%羟丙基瓜尔胶和0.2%~0.5%有机硼或有机钛延迟交联剂,油相(柴油)中加入1%~2%乳化剂Span40或Span60,水相油相体积比65~70∶3... 报道了用作压井液的高热稳定性油包水基冻胶乳状液的制备、性能及应用.该乳状液代号SO-1,水相中加有0.2%~0.5%羟丙基瓜尔胶和0.2%~0.5%有机硼或有机钛延迟交联剂,油相(柴油)中加入1%~2%乳化剂Span40或Span60,水相油相体积比65~70∶35~30,密度0.95~1.05 g/cm3,85℃粘度240~280 mPa·s,85℃、静态稳定时间≥32 d(相应的常规W/O乳状液稳定时间只有几小时);85℃静置32 d后,在2.0 Mpa、60℃和85℃下测定的滤失量分别为1.1和3.6 mL.含泥质约40%的泥岩颗粒在该乳状液中浸泡数天,散失率仅为1%~2%,在密度1.1 g/cm3的卤水压井液中浸泡3~4 h,散失率达25%~30%.85℃下该乳状液对含钠土填砂管油相渗透率的伤害率仅为5.25%,而卤水压井液的伤害率高达27.8%.在胜利临盘、滨南地区高泥质含量(>10%)区块井温70~90℃的10余口油井作业中用该乳状液压井,作业时间7~20 d,压井液漏失比使用卤水、KCl压井液的井减少约30%,作业后油井均增产.图3表3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乳状液 油包水基冻胶乳状液 交联植物胶水基冻胶 热稳定性 压井液 井下作业 泥质砂岩油藏 胜利临盘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Gemini型离子液体破乳剂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研究
15
作者 刘玉国 闫永赞 +3 位作者 郭波 马兆菲 米远祝 颜学敏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8,共7页
以PEG400和十八烷基二乙醇胺为原料,采用简单的两步法合成了一种Gemini型离子液体破乳剂PE-CL,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E-CL浓度、破乳温度、乳液pH值对破乳性能的影响,基于动... 以PEG400和十八烷基二乙醇胺为原料,采用简单的两步法合成了一种Gemini型离子液体破乳剂PE-CL,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E-CL浓度、破乳温度、乳液pH值对破乳性能的影响,基于动态界面张力、Zeta电位、三相接触角、聚结时间、光学偏光显微镜等探讨了PE-CL的界面行为及其在W/O型乳液中的破乳机理。结果表明,当PE-CL浓度为500 mg·L^(-1)、破乳温度为45℃、破乳时间为3 h时,PE-CL的破乳效率接近100.0%,且水相清澈,油水界面整齐。PE-CL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和界面张力降低能力,通过与油水界面沥青质的竞争吸附,破坏界面膜引发水滴聚结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乳剂 界面活性 w/o型乳液 破乳机理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沧东孔二段页岩油与水的乳化特性及影响因素
16
作者 李崎 王晓燕 +3 位作者 葛红江 李东平 王海峰 张楠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8,共9页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藏一次压裂开采初期见效明显,但后期能量和产量下降较快,而且采出液乳化严重,导致页岩油采收率降低,集输阻力变大,开发难度增加。通过分析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页岩油与水的乳化...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藏一次压裂开采初期见效明显,但后期能量和产量下降较快,而且采出液乳化严重,导致页岩油采收率降低,集输阻力变大,开发难度增加。通过分析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页岩油与水的乳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揭示页岩油与水的乳化原因和乳化机制,提出改善页岩油乳化增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孔二段页岩油的平均蜡含量高于20%,凝固点高于35℃,页岩油重质烃含量越高越利于乳化现象的发生。页岩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含氮极性组分,以及蜡晶的存在,导致页岩油与水在流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水(W/O)乳状液,产生乳化增黏现象。随着含水量的增加,页岩油黏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含水量在50%~70%时乳化后页岩油黏度达到最大值,是脱水原油黏度的3.23~7.45倍。升高乳化温度、增加水相矿化度以及侵入压裂液组分,均会使页岩油与水乳化形成的W/O乳状液稳定性增强。当乳化页岩油再乳化时会形成O/W/O多重乳状液,黏度进一步升高;但当再乳化时添加少量乳化剂可使乳化页岩油从W/O型反相为O/W型,从而降低页岩油黏度,提高其流动性。在开展页岩油注水增能时需考虑页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同时研发高活性页岩油增产用表面活性剂将是后续工艺设计和产品研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乳化 油包水(w/o)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S和OPC系列稠油乳化降黏剂的研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葛际江 张贵才 李德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3,74,共5页
以工业品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n(n=4,6,8,10,15)为起始原料,合成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乙酸盐OPC-n和磺酸盐OPS-n两个系列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酸值和黏度不同的胜利单家寺和陈庄稠油为实验油样。将OPC-n和OPS-n溶于矿化度5811 mg/kg... 以工业品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n(n=4,6,8,10,15)为起始原料,合成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乙酸盐OPC-n和磺酸盐OPS-n两个系列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酸值和黏度不同的胜利单家寺和陈庄稠油为实验油样。将OPC-n和OPS-n溶于矿化度5811 mg/kg的胜利标准盐水和NaCl、CaCl2盐水中作为水相,按油、水质量比7∶3在50℃用玻棒搅拌混合,观察是否形成水包油乳状液并测黏度进行确认。在胜利标准盐水溶液中,OPC-n和OPS-n乳化稠油所需的最低质量分数,随稠油、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氧乙烯链节数n而变,一般而言,OPC-n系列中的OPC-8和OPS-n系列中的OPS-4乳化稠油的性能最好,该最低质量分数值分别为0.05%或0.025%和0.025%。在NaCl盐水溶液中,OPC-n的该最低质量分数值与稠油和n有关,均随盐含量增加而增大,在盐含量≤15%时,抗盐性最好的OPC-8和OPC-10的该值≤0.05%;OPS-n的抗盐性好于OPC-n。OPC-n的抗钙性良好,钙盐含量为2%时该最低质量分数≤0.1%;OPS-n的抗钙性更好,钙盐含量为2%和3%时该最低质量分数仅为0.025%或0.05%。表6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 乳化降黏剂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乙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磺酸盐 乳化性能 耐盐性 耐钙盐性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中36-1油田稠油降粘剂HOT-RE室内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勇 杨寨 +1 位作者 沈燕来 许明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6-318,346,共4页
稠油乳化剂HOT RE是一种含有耐盐基团的表面活性剂。在HOT RE室内性能评价中所用的油样为取自绥中 36 1油田的脱气脱水稠油 ,在 4 0℃下粘度为 5 6 .2Pa·s。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在含水量由 2 4 %增至 2 8%时稠油乳状液由油包水型... 稠油乳化剂HOT RE是一种含有耐盐基团的表面活性剂。在HOT RE室内性能评价中所用的油样为取自绥中 36 1油田的脱气脱水稠油 ,在 4 0℃下粘度为 5 6 .2Pa·s。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在含水量由 2 4 %增至 2 8%时稠油乳状液由油包水型转变为水包油型。加入 0 .0 5 %~ 0 .3%NaOH可使油水体积比 70 30的O W型稠油乳状液 4 0℃时的粘度降至数百mPa·s,但水相矿化度为 3.5× 10 4 mg L时则无降粘作用。质量比 1∶1的NaOH +HOT RE在加量为 0 .0 5 %~ 0 .5 %时乳化降粘效果更好 ,但当水相矿化度为 3.5× 10 4 mg L时其有效加量范围减至 0 .4 %~ 0 .6 %。加入 0 .2 %~ 0 .4 %HOT RE的 70 30的O W型稠油乳状液 4 0℃时的粘度为 6 0 0~ 2 70mPa·s,温度 5 0~ 70℃时粘度有所下降 ,水相矿化度≤ 7.0× 10 4 mg L时 4 0℃粘度大体不变。加入HOT RE形成的O W型稠油乳状液用选择适当的破乳剂不难破乳 ,脱水率可高达~ 90 %。在储层岩心流动实验中 ,与海水相比HOT RE水溶液的注入压力较低 ,从油饱和岩心中驱出的油量较多。图 5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型乳状液 高矿化度水 降粘效果 表面活性型 绥中36-1油田 稠油降粘剂 HoT-RE 室内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_(3)N_(4)@陶土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乳化液废水
19
作者 田玲 黄祖强 +2 位作者 张武相 张燕娟 胡华宇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4-1433,共10页
针对乳化液废水形成的碳排放而引发的环境负担,提出以自主合成的W/C_(3)N_(4)@陶土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降解模拟乳化液废水,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设。采用SEM、FT-IR、XRD、XPS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质进行表征,并探究模拟乳化... 针对乳化液废水形成的碳排放而引发的环境负担,提出以自主合成的W/C_(3)N_(4)@陶土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降解模拟乳化液废水,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设。采用SEM、FT-IR、XRD、XPS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质进行表征,并探究模拟乳化液废水的油水分离现象和影响光催化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模拟乳化液废水pH为7、反应时间为180 min的条件下,先进行光催化破乳,模拟乳化液废水的油水分离效率为84.3%且油水分离后的模拟乳化液废水在光学显微镜下有微量油滴;光催化继续降解剩余在水中的溶解油和表面活性剂,其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去除率为61.9%,达到废水排放的标准;W/C_(3)N_(4)@陶土经循环使用5次后其TOC去除率仅下降1.8%,表明在降解过程中催化材料的损耗量较少,所以能保持较高的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_(3)N_(4)@陶土复合材料 乳化液废水 油水分离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废弃PET塑料为原料制备离子液体破乳剂
20
作者 汤雨琦 李欢 +4 位作者 李苏曼 胡志杰 颜学敏 余维初 米远祝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2-530,共9页
传统以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为原料的聚醚类破乳剂需要危险复杂的生产过程,而且破乳性能仍然难以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利用废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用于油包水(W/O)原油乳液脱水的离子液体破乳剂BADT-IL,... 传统以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为原料的聚醚类破乳剂需要危险复杂的生产过程,而且破乳性能仍然难以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利用废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用于油包水(W/O)原油乳液脱水的离子液体破乳剂BADT-IL,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分析了BADT-IL的化学结构,考察了BADT-IL浓度、沉降时间、破乳温度、盐度和pH值对原油乳液破乳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测试界面张力(IFT)、Zeta电位、三相接触角(CA)、聚结时间和显微观察等多种手段对BADT-IL在原油乳液中的破乳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水率为70%的原油乳液中加入250 mg/L的BADT-IL,60℃条件下静置180 min后破乳效率高达95.23%;同样的条件下,对含水率为30%的原油乳液的破乳效率达到99.22%,且分离后水相清澈、油水界面整齐。BADT-IL具有良好的耐盐性,而且增大盐度能提升破乳效率,在50 g/L的条件下,含水率为70%的原油乳液的破乳效率为96.33%。随着破乳温度的升高,破乳速率显著加快,且破乳效率也随之提高。此外,与常用的商业破乳剂对比,BADT-IL表现出优异的破乳性能。BADT-IL在破乳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的IFT,并取代界面处的乳化剂,形成不稳定的复合界面膜从而促进水滴的聚结,最终实现有效的油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塑料 离子液体 w/o型乳液 破乳机理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