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周秦两汉的官吏功赏及其流变
1
作者 蒋波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2,共8页
给予有功官吏奖赏是古代一大“治吏”手段。金文资料显示,至迟商朝晚期已存在功赏行为,西周逐渐多见,形式包括军功奖励、功勋追赏等,它与其他礼仪性赏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法色彩浓厚,“治吏”意味还不明显。春秋以降,功赏成为最引人... 给予有功官吏奖赏是古代一大“治吏”手段。金文资料显示,至迟商朝晚期已存在功赏行为,西周逐渐多见,形式包括军功奖励、功勋追赏等,它与其他礼仪性赏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法色彩浓厚,“治吏”意味还不明显。春秋以降,功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奖励方式,也是诸子论议的主题。法家按功论赏、无功不赏、功赏相当的思想为秦国采用,是其崛起并完成华夏一统的重要因素。秦朝未能及时调整刑赏政策,仍然赏功不赏贤,重吏治不重教化,加速了王朝的崩溃。汉代改变了单一的功赏模式,赏功之外也赏贤;功赏中不仅有实物性奖赏,亦有赐嘉号、特殊礼遇、“图画形象”等荣誉性、精神性奖赏。汉代的官吏功赏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治吏”措施,标志着官吏功赏制度趋于成熟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两汉 官吏功赏 治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厨、职田与空饷:中晚唐官员的俸禄制度
2
作者 张国刚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1,共18页
俸禄制度是官僚行政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晚唐俸禄制度的变化以顺宗朝的官员俸禄制改革为起点,它的政策内容完全为宪宗元和改革所继承,其中心议题是置本收利和职田问题。这些问题规定和影响了唐后期百年间(805—907)官员俸禄与官... 俸禄制度是官僚行政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晚唐俸禄制度的变化以顺宗朝的官员俸禄制改革为起点,它的政策内容完全为宪宗元和改革所继承,其中心议题是置本收利和职田问题。这些问题规定和影响了唐后期百年间(805—907)官员俸禄与官署经费的变革。只是在武宗尤其是宣宗时代,边疆官员的待遇以及官员俸禄靠吃官健空饷的问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改革似乎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随着这些改革的消失以及其效果的空泛化,唐朝的历史也走到了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俸禄 公厨 职分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的臣权
3
作者 程民生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2,共12页
臣权,即官员相对于君权的职权。宋代的臣权大致由以下四项组成:法定权力,包括常规职责权力、封驳诏令权力、劝谏弹劾权力;临时权力,包括便宜行事权力、先行后奏权力;抵制君权的权力,包括不奉诏令权力、将帅不奉君令与不遵阵图权力;坚持... 臣权,即官员相对于君权的职权。宋代的臣权大致由以下四项组成:法定权力,包括常规职责权力、封驳诏令权力、劝谏弹劾权力;临时权力,包括便宜行事权力、先行后奏权力;抵制君权的权力,包括不奉诏令权力、将帅不奉君令与不遵阵图权力;坚持异见的权力,包括坚决要求皇帝更改决定的权力、批评皇帝的权力等。其中,既有顺从性权力,也有逆向性权力。臣权的基础是士大夫集团。大臣的自尊自重维护着臣权,比较宽容开明的君权退让促进了臣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臣权中占比重较大的限制君权的权力,可谓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之光;将与皇帝争辩视为士大夫之使命,堪称现代知识分子批判使命之先声,其先进性与超前性不言而喻。宋代不是君主独裁,依然是君主专制,臣权之光再明亮,仍是君权的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臣权 君权 士大夫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为郎领郡诗”的生成机制及独特风貌
4
作者 李德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为郎领郡诗”是基于唐代郎官与刺史互相迁转的用人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诗歌。随着刺史、郎官中外迁转的常态化,这一职官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类诗歌多为唐人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或自刺史入为郎官授职赴任期间的叙事抒情之诗,... “为郎领郡诗”是基于唐代郎官与刺史互相迁转的用人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诗歌。随着刺史、郎官中外迁转的常态化,这一职官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类诗歌多为唐人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或自刺史入为郎官授职赴任期间的叙事抒情之诗,具有事例的典型性,能够深层次反映唐人内外官调遣的心态变化及文学效应。随着诗人的出入中外,“为郎诗”“领郡诗”交替产生,前后相接,时空相对,互相依存。诗人在赴任路上回溯过往,前瞻未来,立足当下,其运动轨迹与诗歌的叙述空间都介于江湖和廊庙之间,既带有山林皋壤风味,也不乏宫廷台阁体气,由此形成“为郎领郡诗”独特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官 刺史 唐代职官制度 “为郎领郡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的果物消费与果业管理
5
作者 蒋波 《古今农业》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汉代国家一统,有利于打破果木的地域性限制,也刺激了各阶层的果业消费。当时的果木种植有民间、官营之分,果物消费主要包括食用、药用、赏赐之用等。不论京城,还是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果木的苑囿或区域均设果官;当时以专职果官为中心,... 汉代国家一统,有利于打破果木的地域性限制,也刺激了各阶层的果业消费。当时的果木种植有民间、官营之分,果物消费主要包括食用、药用、赏赐之用等。不论京城,还是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果木的苑囿或区域均设果官;当时以专职果官为中心,实行中央及郡县官僚、专职事务官双重管理体制,从而较好保证了国家的果木种植、果品经营与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果业 消费 果官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位、官资度量表述与南朝官僚选任的制度文化
6
作者 庞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0-240,共11页
官员官资由“少”积“多”,由“轻”累“重”,官位亦由“小”转“大”,由“轻”至“重”,构成南朝君臣度量和表述官资积累、官位升迁的观念系统。遵循这一观念系统,梁陈十八班、军号班的数字编码“以大为贵”,官员在十八班的等级尺度中... 官员官资由“少”积“多”,由“轻”累“重”,官位亦由“小”转“大”,由“轻”至“重”,构成南朝君臣度量和表述官资积累、官位升迁的观念系统。遵循这一观念系统,梁陈十八班、军号班的数字编码“以大为贵”,官员在十八班的等级尺度中通过多种官位名号加算官资“轻重”。南朝官位、官资的度量表述在观念与实践中构建出多样的政治与文化秩序,生成了一系列制度文化现象。度量表述在观念上为官资积累、计阶进位制度提供了创制与维系的合理性依凭。南朝君臣对官资性质的认知,与士族社会的背景相交织,塑造出官僚选任的重资次特征。此外,制度性表达路径的缺失,还推动官员应对资次失当问题时拆解自身诉求,形成官方与私人渠道中的差异化的表达及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位 官资 选任 制度文化 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名习学:宋代私名人吏考论
7
作者 董春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2,共11页
宋代私名习学属于无俸禄的人吏群体。“私名”是相对于“正名”而言的候补人吏类称;“习学”是私名入院习学专业知识阶段的特殊称谓,特指实习吏人或见习吏人。地方州县的私名书手是为正名吏人私募的学徒或代理人,中央诸司通过招募州县... 宋代私名习学属于无俸禄的人吏群体。“私名”是相对于“正名”而言的候补人吏类称;“习学”是私名入院习学专业知识阶段的特殊称谓,特指实习吏人或见习吏人。地方州县的私名书手是为正名吏人私募的学徒或代理人,中央诸司通过招募州县吏人、正名吏人保引亲属的方式选补非正式编制的私名,故州县私名与中央诸司私名地位不同,两者不可相提并论。诸司私名用于候补正名吏人空缺,他们在入省待阙期间习学部门专业知识,等到正名吏人岗位空缺时经过考试补选入役。宋代私名来自于乡户阶层,他们的候补人吏性质,沟通了官民两个阶层,模糊了吏制的边界,在科举制度之外为乡户提供一条突破社会阶层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私名 习学 候补人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柔内刚,鲠直持正,秉持气节——明清江南士大夫人文精神的一个面相
8
作者 范金民 张彭欣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2,共11页
人们心目中的江南士大夫形象,无论峨冠博带的饱学之士,擅长鸿篇巨制的文学侍从之臣,还是娴熟典故参赞朝政的藻饰能手,能言善辩的博雅君子,似乎儒雅有之而缺乏胆气,温婉有之而少阳刚之气,小心谨慎有余而开拓进取殊少,驰骋疆场斩将搴旗者... 人们心目中的江南士大夫形象,无论峨冠博带的饱学之士,擅长鸿篇巨制的文学侍从之臣,还是娴熟典故参赞朝政的藻饰能手,能言善辩的博雅君子,似乎儒雅有之而缺乏胆气,温婉有之而少阳刚之气,小心谨慎有余而开拓进取殊少,驰骋疆场斩将搴旗者更加罕见。这其实只是江南士大夫治国理政、行为出入的一个面相,远非江南士大夫人文精神的基本面貌。江南士大夫外表貌似柔弱,内心实无比强大,态度似乎和顺,意志则极为坚定,往往是外柔内刚,力重千钧。他们学养丰厚,恂恂儒雅,其实是非分明,原则问题绝不退让;其谈吐多温文尔雅,少见其过激举动,但事关国家兴亡和社稷安危等大事,则虽九死而不悔,多能置生死利害而不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江南士大夫 人文面相 外柔内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契约、土官与国家认同:以稀见洪武三年贵州土地文书释读为中心
9
作者 张金奎 窦宝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154,共10页
近年在贵州省盘州市发现一份罕见的明朝洪武三年签署,且在民国三年得到贵州省地方政府认可的土地买卖契约。该契约的土地买卖双方都是少数民族土官出身,采用顶格书写签署时间,这一特殊格式背后反映的是仍处在云南梁王割据政权控制区域... 近年在贵州省盘州市发现一份罕见的明朝洪武三年签署,且在民国三年得到贵州省地方政府认可的土地买卖契约。该契约的土地买卖双方都是少数民族土官出身,采用顶格书写签署时间,这一特殊格式背后反映的是仍处在云南梁王割据政权控制区域内的买卖双方对大明王朝的认可,同时也是明廷在未决定武力收复云南之前,对残元梁王控制区采取小步缓进,民间渗透策略的实物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贵州 土官 土地契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蓝武驿道及其延长线流贬官赐死者考
10
作者 尚永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8,共9页
蓝武驿道(商於路)是全唐第二驿道,为唐代由长安通江淮岭南之重要通道,尤为贬官南行之主要路途。文章以实证手法就唐贬官在此路途及其延长线贬死之官员人数、贬因、赐死地点等详加考论,认为唐近三百年间经蓝武驿道及其延长线被赐死流贬... 蓝武驿道(商於路)是全唐第二驿道,为唐代由长安通江淮岭南之重要通道,尤为贬官南行之主要路途。文章以实证手法就唐贬官在此路途及其延长线贬死之官员人数、贬因、赐死地点等详加考论,认为唐近三百年间经蓝武驿道及其延长线被赐死流贬官之可考者凡33人,其中死于蓝武道者21人,死于延长线者12人。以时段多寡言,玄宗朝13人,文宗朝8人,昭宗朝4人,代宗、宪宗朝各3人,德宗朝2人。以赐死地点言,蓝田驿(关)11人,城东驿4人,商州(商山)3人,灞桥驿、荆州、潭州各2人,公安、武昌、永州各1人,地点不明者6人。通过以上考证,补足了文史研究之未备,揭示了唐代政治极为严酷的一面,一方面对唐代贬谪制度、贬谪文化的考察做了推进,另一方面为当下方兴未艾的唐诗之路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武道 延长线 流贬官赐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与市场:明永乐以来北京粮食供给模式与平价机制
11
作者 李园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2,共12页
明代北京粮食供给对于国家财政调度的高度依赖近乎学界共识,学界对于抵京官粮分配的研究也聚焦于国家的财政支付。但研究表明:在北京粮食供需层面,因财政支付的局限,对于众多财政供养个体,长期存在着官粮所供不敷所需的矛盾,故在财政投... 明代北京粮食供给对于国家财政调度的高度依赖近乎学界共识,学界对于抵京官粮分配的研究也聚焦于国家的财政支付。但研究表明:在北京粮食供需层面,因财政支付的局限,对于众多财政供养个体,长期存在着官粮所供不敷所需的矛盾,故在财政投放的同时又展现出对于市场的依赖。明代北京粮食市场的发育更多取决于国家财政流通向市场流通的转化,即官粮在运解、存储、投放等过程中形成的官米市场。根据估算,经由月粮、余米商品化构成的官米市场可以满足京师一半以上的粮食需求,形成了一种财政与市场互动下的京师粮食供给机制。在局部市场模式下,朝廷长期倚重于庞大的实物财政储备,通过一系列临时性财政投放平抑粮价,崇祯以前的北京粮食供给展现出较强的国家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北京 粮食供给 官米市场 平价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后期中央行政机构职权弱化考论
12
作者 黄光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93,208,共13页
南宋宁宗以后的战时或准战时的“国是”,使得宰相多兼“兵政、财用”,且行六部有司之事;地方常设的制置使、宣抚使亦因拥有便宜之权,行使了六部之职。随着六部有司所掌事务的减少以及在行政流程中职能的弱化,宋宁宗以后的中央行政职官... 南宋宁宗以后的战时或准战时的“国是”,使得宰相多兼“兵政、财用”,且行六部有司之事;地方常设的制置使、宣抚使亦因拥有便宜之权,行使了六部之职。随着六部有司所掌事务的减少以及在行政流程中职能的弱化,宋宁宗以后的中央行政职官出现了阶官化的趋势。但南宋初期所形成的中央行政体制的整体架构并未遭到破坏,而是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调整了其运行机制,展现出了该体制的灵活性与坚韧性,并一直沿用至南宋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后期 省部寺监 行政职权弱化 阶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武举:论宋代士大夫对武将选拔制度的改革
13
作者 任晔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75,207,共15页
宋代士大夫以重塑武举为选拔理想将帅、改造武将群体、更全面深入介入军事议题的重要手段,并以文举进士科为模板,将武举取士定位为“博延方略之士,参阅材技之能”,因此,不仅在考试时加重策论分量、增试兵书大义,确立了首重程文、次及弓... 宋代士大夫以重塑武举为选拔理想将帅、改造武将群体、更全面深入介入军事议题的重要手段,并以文举进士科为模板,将武举取士定位为“博延方略之士,参阅材技之能”,因此,不仅在考试时加重策论分量、增试兵书大义,确立了首重程文、次及弓马的选拔标准,而且仿太学创立武学,以武经七书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儒学的教化熏陶,同时视武举进士为“儒而谈兵者”、武学生为“士之有武勇者”,将其引为同类,为其仕宦迁转提供有力支持。宋代武举确实选拔出了一批对宋政权高度认同的军事行政人才,并在战争岁月守卫疆土、屡建功勋甚至壮烈殉国,在和平年代或担任统兵官维持一方治安,或出任边地亲民官应对各类武装挑战。同时,武举出身者与文官士大夫行政风格相近、兴趣爱好一致,在重大政治议题上也能与文官密切合作。宋代士大夫以重塑武举改造武将群体、参与军事议题的实践,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政治 武将选拔制度改革 武举 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抹撚公德政碑》释考
14
作者 李娟 姚媛媛 赵超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2,共4页
明崇祯癸酉本《乾州志》收录的由金京兆府教授武曦所撰写《金抹撚公德政碑》的碑文中,记录了金臣抹撚尽忠任乾州刺史期间防御蝗灾、平定“贼寇”、修缮城池等政绩。本文认为该碑文可以补充《金史》本传所载抹撚尽忠在乾州的为政经历。... 明崇祯癸酉本《乾州志》收录的由金京兆府教授武曦所撰写《金抹撚公德政碑》的碑文中,记录了金臣抹撚尽忠任乾州刺史期间防御蝗灾、平定“贼寇”、修缮城池等政绩。本文认为该碑文可以补充《金史》本传所载抹撚尽忠在乾州的为政经历。明嘉靖本《陕西通志》中关于抹撚尽忠的记载主要来自《金抹撚公德政碑》,从中亦可看出地方志在记录地域历史人物中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撚尽忠 《乾州志》 《金抹撚公德政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劝稼穑事:清中后期丹噶尔地区的农官群体
15
作者 田汉 《古今农业》 2025年第2期34-41,10,共9页
传统中国以农立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清中后期的丹噶尔地区,地方政府专门设立农官劝导农事。农官是联系州县和基层民众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人员的选任由士绅、乡约(红牌)等地方精英力量公举,经由政府发... 传统中国以农立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清中后期的丹噶尔地区,地方政府专门设立农官劝导农事。农官是联系州县和基层民众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人员的选任由士绅、乡约(红牌)等地方精英力量公举,经由政府发给执照承担相应的职役。农官的承充多来自熟习地方农事之人,也不乏士绅担任该职。从农官群体整体来看,以士绅、乡约(红牌)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力量和政府展开密切合作,意味着国家力量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丹噶尔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官群体 丹噶尔地区 清中后期 官民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官府主导到官绅共治:清代江西书院文化权力格局的演变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琦 曹佳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江西自古文教兴盛,书院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清代江西官绅积极创办和修复各级书院,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他们通过监管书院事务、担任书院山长等方式参与书院的日常管理,并兴办地方助学组织。其背后的儒家正统观、行善福报观和... 江西自古文教兴盛,书院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清代江西官绅积极创办和修复各级书院,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他们通过监管书院事务、担任书院山长等方式参与书院的日常管理,并兴办地方助学组织。其背后的儒家正统观、行善福报观和宗族孝道观,包含官绅对声名利益的渴望和关照社会公共事务的自觉。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清代江西书院经历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即由官府主导向官绅共治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争夺地方文教资源、文化权力对于官绅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反映清代地方士绅力量的发展,并力图掌握书院等地方公共资源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江西 书院 官与绅 文化权力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大夫之学”视野下的曾国藩“奇偶互用”说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3,共13页
曾国藩在奠定“士大夫之学”学术规模的过程中,根植《易传·系辞》的宇宙观和张载的辩证观,依据韩愈“孔墨相用”说而提出“奇偶互用”说。相较清中叶以来“奇偶相生”“奇偶相杂迭用”“骈散相成”“奇偶相间”“奇偶相参错综”等... 曾国藩在奠定“士大夫之学”学术规模的过程中,根植《易传·系辞》的宇宙观和张载的辩证观,依据韩愈“孔墨相用”说而提出“奇偶互用”说。相较清中叶以来“奇偶相生”“奇偶相杂迭用”“骈散相成”“奇偶相间”“奇偶相参错综”等说,“奇偶互用”说确立“奇”为本位、以“奇”兼“偶”的体用关系,主要从行气运辞、天授人事的角度记述奇偶,重塑韩愈古文在学术分途中的连接作用与在文体演变中的典范价值。该说完善并发展了姚鼐“文分阴阳”说,试图纠正桐城理论阴阳分判、偏于阳刚,而创作失之阴柔的流弊。曾国藩大胆接受富有争议的“孔墨相用”说,体现了其在晚清大变局中,借助韩愈归本经子、博学于文的“大贤君子之道”,复兴修己治人、经世致用的大人之学的淑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晚清 士大夫之学 骈散合一论 韩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图案创新应用探微——以1952年亚太和平会议国礼和平鸽丝巾设计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7,共8页
以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下文简称亚太和平会议)专用礼品设计为例,追溯当年清华大学营建系师法传统、活化创新的实践探索。当时林徽因先生带领常沙娜等年轻设计师,以敦煌莫高窟第314窟隋代藻井图案为灵感来源,结合时代精神和... 以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下文简称亚太和平会议)专用礼品设计为例,追溯当年清华大学营建系师法传统、活化创新的实践探索。当时林徽因先生带领常沙娜等年轻设计师,以敦煌莫高窟第314窟隋代藻井图案为灵感来源,结合时代精神和功能特征,圆满完成了契合会议主题的和平鸽专属礼品丝巾设计。70年过去了,国礼和平鸽丝巾传递出的功能与审美、传统与时尚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以及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和装饰韵味的设计方法,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仍然具有示范性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图案 隋代藻井 创新设计 国礼丝巾 和平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臣服蒙古后高丽精英的阶层分野与认同分化——兼论他们对元朝法态度的分歧
19
作者 张春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7,共10页
蒙古建立与主导的秩序是“帝国秩序”,高丽臣服于蒙古是武力征服的结果。帝国强权在半岛的持续影响,促发了高丽精英阶层的分化。在他们中的不少人看来,本国国王的权力已非源自传统的合法性,而是来自帝国的任命,二重君臣关系出现了。但... 蒙古建立与主导的秩序是“帝国秩序”,高丽臣服于蒙古是武力征服的结果。帝国强权在半岛的持续影响,促发了高丽精英阶层的分化。在他们中的不少人看来,本国国王的权力已非源自传统的合法性,而是来自帝国的任命,二重君臣关系出现了。但与此同时,帝国体制下的二元制,亦使传统认同保留了下来,作为传统精英集团的世家大族是其代表。这些因素又导致了省吏与国臣的分野,表现于对帝国法律的不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丽 元朝 省吏 国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齐后期发敕、发诏授官及其影响——以《文馆词林·敕上·除授》为中心
20
作者 张旭华 王仁磊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4,共13页
《文馆词林》保存的北齐后期皇帝除授官员职务的“敕”分为两类:一为“件授如右”敕,是北齐皇帝对吏部上奏官职拟选名单的批复,它是吏部铨选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二为以皇帝名义发布的除授官员职务敕,它与发诏授官同属官职除授的重要形式... 《文馆词林》保存的北齐后期皇帝除授官员职务的“敕”分为两类:一为“件授如右”敕,是北齐皇帝对吏部上奏官职拟选名单的批复,它是吏部铨选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二为以皇帝名义发布的除授官员职务敕,它与发诏授官同属官职除授的重要形式,但各有对应的官职除授范围。北齐后期皇帝发诏、发敕授官和“件授如右”敕,不仅与唐代“册授”“制授”“敕授”和“旨授”存在渊源关系,是唐代选授之法的重要来源,而且对唐代制敕授官文书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发敕授官 发诏授官 吏部铨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