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orming Mechanisms of the Neoproterozoic Molartooth Carbonatites in North Anhui and Jiangsu Provinces
1
作者 Zhihai Jia,Liwei Zha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60-260,共1页
As a characteristic sedimentary type,molartooth carbonatites veins(MCV) can be found in almost all the Neoproterozoic carbonatite strata in the North Anhui and Jiangsu Provinces.But their forming mechanism is still an... As a characteristic sedimentary type,molartooth carbonatites veins(MCV) can be found in almost all the Neoproterozoic carbonatite strata in the North Anhui and Jiangsu Provinces.But their forming mechanism is still an enigma,and more than four incompatible forming hypothes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s,mineral components and elements of the MCV.Though all the MCV with the similar sh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artooth CARBONATITES NEOPROTEROZOIC forming mechanism north ANHUI and Jiangsu provin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旧花岗岩体北缘铟成矿带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彬 王加昇 +5 位作者 郑晓军 洪鑫科 江小均 王蓉 周耘东 李浩宇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744,共8页
稀散元素铟(In)属于关键金属,是新兴产业技术和国防安全领域的重要原料。我国是铟资源大国,滇东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铟资源基地。本文对云南个旧花岗岩体北缘普雄铅锌成矿带中的挣财洞和老鹰窝等典型矿床开展了铟分布规律和赋存形式研... 稀散元素铟(In)属于关键金属,是新兴产业技术和国防安全领域的重要原料。我国是铟资源大国,滇东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铟资源基地。本文对云南个旧花岗岩体北缘普雄铅锌成矿带中的挣财洞和老鹰窝等典型矿床开展了铟分布规律和赋存形式研究,闪锌矿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挣财洞矿床闪锌矿中铟的含量在37.71×10^(-6)~403.88×10^(-6)之间,均值为157.44×10^(-6),老鹰窝铅锌矿床的闪锌矿中铟含量在378.58×10^(-6)~1060.08×10^(-6)之间,均值为631.46×10^(-6),与国内典型富铟矿床闪锌矿中铟的含量属于一个数量级,明显高于国外典型富铟矿床。此外,普雄铅锌成矿带内还分布众多其他铅锌矿床(点),而闪锌矿又是铟的重要载体矿物,据此本文认为该铅锌成矿带也是重要的铟成矿带,有重要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南普雄地区 铅锌矿成矿带 个旧花岗岩体北缘 超常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和巴西圣弗朗西斯科-刚果克拉通新元古代早期岩浆作用(ca.940~890Ma)序列与成因
3
作者 苏向东 彭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华北克拉通和巴西圣弗朗西斯科-刚果克拉通新元古代早期的岩墙和岩床及玄武岩(ca.940~890Ma)岩浆活动时间对比和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克拉通在新元古代可能相邻。这些阶段性岩浆作用的演化趋势和源区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地质过程与构造... 华北克拉通和巴西圣弗朗西斯科-刚果克拉通新元古代早期的岩墙和岩床及玄武岩(ca.940~890Ma)岩浆活动时间对比和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克拉通在新元古代可能相邻。这些阶段性岩浆作用的演化趋势和源区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地质过程与构造背景对进一步开展大陆重建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和对比分析了两个克拉通新元古代镁铁质岩石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研究发现,这些岩石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期:(1)年龄较老(ca.940~920Ma)且演化的高Ti岩石(MgO<6.5%,TiO_(2)>2%),负Eu异常明显(Eu/Eu^(*)=0.7~1.0);(2)年龄较年轻(ca.915~890Ma)且较为原始的低Ti岩石(MgO>6.5%,TiO_(2)<2%),具有正Eu异常(Eu/Eu^(*)=1~1.2)或者没有Eu异常(Eu/Eu=1)。早期高Ti岩浆源区类似于EMⅠ型地幔端元(ε_(Nd)(t)=-8~+3),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可能是软流圈上涌熔融产生的岩浆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晚期低Ti岩石Nd同位素与球粒陨石值类似(ε_(Nd)(t)=-2~+3),可能来源于软流圈地幔。这两类岩石在华北克拉通和巴西圣弗朗西斯科-刚果克拉通几乎同时出现,且可类比。岩浆演化趋势、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等特征及单斜辉石-熔体平衡深度计算表明,早期高Ti岩浆产生于大陆岩石圈破裂初期,经历了较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而晚期低Ti岩浆的持续作用(~30Myr)可能与岩石圈破裂过程中不断增强的软流圈岩浆活动相关。该裂谷演化进程在Sr同位素特征变化上也有体现,即与早期高Ti岩石相比,晚期低Ti岩石的Sr同位素更为富集但Nd同位素保持不变,表明该类岩石的产生可能在大陆裂谷发育过程中受到海水蚀变的影响。以上证据表明,华北克拉通和巴西圣弗朗西斯科-刚果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早期具有可类比的岩石圈应力演化状态,且经历了相似的地幔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支持两个克拉通在该时期相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圣弗朗西斯科-刚果克拉通 新元古代 大火成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河北良岗榴闪岩变质作用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董立帅 郝俊杰 +3 位作者 侯建军 张梓靖 郑常青 侯飞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1212,共32页
在河北省易县良岗镇五间房村附近的阜平岩群元坊岩组副变质片麻岩中发现了石榴角闪岩(榴闪岩),疑似为退变榴辉岩或基性高压麻粒岩。为深入了解该套榴闪岩的物质组成、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及其地质意义,对该榴闪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化学、... 在河北省易县良岗镇五间房村附近的阜平岩群元坊岩组副变质片麻岩中发现了石榴角闪岩(榴闪岩),疑似为退变榴辉岩或基性高压麻粒岩。为深入了解该套榴闪岩的物质组成、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及其地质意义,对该榴闪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变质作用演化和锆石U-Pb年代学等详细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易县良岗镇榴闪岩是基性高压麻粒岩退变质产物,经历了早期进变质阶段(M_(1))、峰期高压麻粒岩相(依然是中压相系)变质阶段(M_(2))和退变质阶段(M 3)三阶段变质作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内部的角闪石+斜长石+石英(Am+Pl+Q)包体矿物,对应变质条件约为756.0℃、6.0×10^(8)Pa;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熔体(Grt+Cpx+Pl+Q+Melt),对应变质条件为884.1~987.5℃、(12.2~14.2)×10^(8)Pa;退变质阶段以石榴石周围的“白眼圈”结构和部分单斜辉石被普通角闪石取代残留钛铁矿现象为特征,此阶段的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钛铁矿±石榴石(Am+Pl+Q+Ilm±Grt),变质条件为706.6~776.7℃、(3.7~4.2)×10^(8)Pa;该区榴闪岩变质作用演化总体呈现等温降压(isothermal decompression,ITD)型顺时针pT(p为压力,T为温度)轨迹特征,反映这套榴闪岩是基性高压麻粒岩经历了近等温减压退变质演化过程。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榴闪岩的退变质阶段变质年龄范围为1.86~1.84 Ga。榴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原岩为产生于汇聚板块边缘岛弧环境的拉斑玄武岩。综上所述,良岗地区出露的榴闪岩是高压麻粒岩退变质演化的产物,和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出露的恒山—怀安—宣化—承德高压麻粒岩带的形成过程相似,可能同样为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于约1.85 Ga发生碰撞拼合事件的产物。上述认识使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北段高压麻粒岩和退变榴辉岩带向东南延伸至河北易县—涞源县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平杂岩 榴闪岩 高压麻粒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 河北省易县良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受水区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郭辉 吴思远 夏帆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为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归纳总结生态安全研究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过河南省的8个地市为研究区,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熵权法、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探究研究区2... 为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归纳总结生态安全研究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过河南省的8个地市为研究区,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熵权法、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探究研究区2010、2015、2020年生态安全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较2010年的显著提高,平均值由2010年的0.37上升至2020年的0.56,区域生态安全状况逐渐好转;研究区生态安全状态整体有所提升,但区域发展存在差异;呈现出“总体上南北高中间低,局部城市各有突出”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同城市的生态安全影响因素不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万元GDP能耗等对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影响较大,粮食单产等指标的影响较小;研究区生态安全分布格局呈“东北—西南”走向,工程建成后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愈加明显,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PSR模型 标准差椭圆 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江苏段对苏北地区供水模式的影响
6
作者 徐纪翔 马晶洁 +3 位作者 闻昕 代晓瞳 范杰斐 朱春光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根据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水系和工程拓扑结构与组成特点,建立了复杂平原河网地区江-河-湖-站联合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动态规划逐次逼近-逐步优化混合算法(DPSA-POA),通过模拟丰、平、枯典型水文年多情景以及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建成前... 根据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水系和工程拓扑结构与组成特点,建立了复杂平原河网地区江-河-湖-站联合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动态规划逐次逼近-逐步优化混合算法(DPSA-POA),通过模拟丰、平、枯典型水文年多情景以及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建成前后多工况组合下的系统调度过程,从供水总量、供水时空分布、供水峰值等方面,评估了东线二期工程对江苏省苏北地区供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东线二期工程建成后,苏北地区丰、平、枯水年可供水量分别增加约16.5亿、13.8亿、10.5亿m^(3),较现状提升约12.6%、12.5%、12.0%,连云港地区、中运河沿线和徐洪河沿线区间的供水量具有增供潜力;仅在枯水年用水高峰期(6月)省外调水量大于80亿m^(3)时会影响苏北地区供水,平水年和丰水年均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苏北地区 水资源优化调度 梯级泵站群 跨流域调水 供水影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北晚二叠世石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卫国 杨建业 +2 位作者 侯恩科 周佳瑞 李书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747,共10页
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赋存少量石煤,其属性特征鲜明。为揭示湘中北地区石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集4个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石煤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带能谱的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和逐级化学提取试验... 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赋存少量石煤,其属性特征鲜明。为揭示湘中北地区石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集4个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石煤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带能谱的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和逐级化学提取试验,测定了石煤样品的矿物成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分析。结果表明: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石煤高灰特征显著,石煤全硫含量差异性大,以硫化铁为主,有机硫次之;石煤矿物种类较少,以石英为主,陆源碎屑输入量极大;石煤高度富集V、Cr、As、Cd、Mo和Sb,其中Cd达到了上地壳丰度的555倍;石煤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复杂,其中Ni、Zn、Sr、Mo、Cd赋存状态多样,Li、V、Cr、Cu、Rb、Zr、Ba、U和REEs赋存状态相对简单;根据湘中北晚二叠世石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石煤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区域,接受陆源碎屑输入,沉积物源区以长英质酸性岩为主。石煤具有海相环境沉积物特征,沉积过程受海水影响强烈,相对稳定的缺氧环境,为V、Mo等元素自生富集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北 石煤 元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华北燕辽岩床群到哥伦比亚超大陆巨型裂谷系——燕辽大火成岩省近20年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3 位作者 裴军令 杨振宇 胡国辉 张琪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3-798,共16页
近20年的研究工作表明,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侵入到中元古代沉积地层中的大规模辉绿岩床群构成了一个1.32 Ga的基性大火成岩省。该大火成岩省与华北克拉通西北缘白云鄂博矿区富稀土-铌火成碳酸岩相伴生。大火成岩省、沉积地层对比和... 近20年的研究工作表明,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侵入到中元古代沉积地层中的大规模辉绿岩床群构成了一个1.32 Ga的基性大火成岩省。该大火成岩省与华北克拉通西北缘白云鄂博矿区富稀土-铌火成碳酸岩相伴生。大火成岩省、沉积地层对比和古地磁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燕辽大火成岩省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代理姆-加里温库大火成岩省是被大陆裂解分割开来的同一个基性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显示1.8~1.3 Ga期间华北克拉通北-北东缘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北缘在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中长期相邻(连)。全球1.4~1.3 Ga大火成岩省及基性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显示,这些全球广泛分布的大火成岩省或基性岩浆活动主要形成于裂谷环境。结合1.4 Ga左右哥伦比亚超大陆古地理重建结果,发现在哥伦比亚超大陆中存在沿劳伦(北美+格陵兰)克拉通西缘、西伯利亚克拉通西缘及北缘、波罗地克拉通东南缘、西非克拉通西缘及北缘、亚马逊克拉通西南缘、刚果/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南缘及东缘、卡拉哈里克拉通东缘、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北缘分布,长度>15000 km的巨型裂谷系。该巨型裂谷系由一个主裂谷带和三个分支裂谷组成,其中主裂谷带和位于华北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之间的分支裂谷发展成了大洋,并导致了大陆分离;而位于西伯利亚东缘、格陵兰北缘和波罗地东缘的1.38 Ga分支裂谷,以及位于北美北缘和西伯利亚西南缘的1.35~1.32 Ga分支裂谷则为夭折裂谷,未导致大陆裂离。这一巨型裂谷系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重要标志,并可能是其最终裂解的最主要原因。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虽然全球两个最大规模的火成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即华北克拉通西北缘的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和北美克拉通西缘的Mountain Pass超大型稀土矿床在哥伦比亚超大陆中并不相邻(相连),但却可以通过1.4~1.3 Ga巨型裂谷系相联系起来,显示这一巨型裂谷系控制了白云鄂博和Mountain Pass大型稀土矿床的形成,并具有较好的稀土及金属成矿潜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燕辽辉绿岩床群侵位机制与岩浆补给系统,岩床侵位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定量估算及其环境效应,哥伦比亚超大陆中1.4~1.3 Ga巨型裂谷系的形成机制、深部动力学背景、环境效应及资源能源潜力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床群 大火成岩省 超大陆裂解 古地理重建 哥伦比亚超大陆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始太古代演化——来自冀东38亿年片麻岩锆石Hf-O同位素的记录 被引量:3
9
作者 吕畅 王浩 +3 位作者 杨进辉 冉静 周宝全 吴亚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9-701,共13页
陆壳成因的研究对了解地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古老陆壳岩石出露有限,目前地球早期陆壳研究还比较薄弱。近期,冀东地区一处新的始太古代岩石记录的发现,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内部早期陆壳性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对象。本文对冀东卢龙喇叭... 陆壳成因的研究对了解地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古老陆壳岩石出露有限,目前地球早期陆壳研究还比较薄弱。近期,冀东地区一处新的始太古代岩石记录的发现,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内部早期陆壳性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对象。本文对冀东卢龙喇叭山地区这处新发现的始太古代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该样品中锆石具有自形-半自形晶形、振荡环带的内部结构,较高的Th、U含量以及Th/U比值,显示岩浆锆石特征。7个SIMS分析点给出的加权平均^(207)Pb/^(206)Pb年龄为3776±11Ma(MSWD=3.1),代表了花岗闪长质岩浆的结晶年龄,指示冀东地区存在始太古代结晶基底。这些锆石的O同位素组成(δ^(18)O=5.81±0.13‰)与地幔锆石在分析误差范围内一致,其Hf同位素组成(ε_(Hf)(t)=0.09±0.31)与球粒陨石均一岩浆库类似。这些Hf-O同位素特征显著不同于冀东地区曹庄岩组中发现的始太古代碎屑锆石,说明其不可能作为曹庄岩组变沉积岩的物源区。而华北克拉通内部鞍山地区的始太古代片麻岩中的岩浆锆石与冀东始太古代碎屑锆石在Hf-O同位素特征上最为类似,因此前者是冀东始太古代碎屑锆石最可能的源岩,暗示冀东地区和鞍山地区在始太古代时可能是统一的整体。与全球始太古代岩石记录对比发现,华北克拉通主体与North Atlantic克拉通、Pilbara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等主要克拉通类似,其内部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岩石都具有与球粒陨石一致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指示大部分始太古代陆壳可能源自一个未发生明显分异的相对原始地幔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陆壳演化 冀东 锆石 U-PB年代学 HF-O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变化分析
10
作者 高婷 窦明 +2 位作者 周雨泽 胡浩东 李桂秋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7,共9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地下水大量压采,需定量评估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特征。利用河南省2000—2020年受水区342口浅层地下水监测井的平均埋深、枯水期最大埋深和丰水期最小埋深年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法、水位动态法分析11个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地下水大量压采,需定量评估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特征。利用河南省2000—2020年受水区342口浅层地下水监测井的平均埋深、枯水期最大埋深和丰水期最小埋深年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法、水位动态法分析11个地市地下水埋深的变化特征,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地下水埋深关键驱动因素的贡献度。同时,统计用水结构中地下水的占比进行分析论证。结果表明:空间上,调水压采的成效主要为埋深4~<8 m向0~<4 m转换,集中在淮河流域中南部和长江流域埋深较小的区域。时间上,调水后受水区地下水埋深恢复情况丰水期最小埋深>平均埋深>枯水期最大埋深,同时郑州等7个地市的三个地下水埋深指标均得到恢复。影响因素上,相较降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更大。用水结构上,用水总量及四个分类中地下水占比在调水后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地下水埋深 变化特征 径向基函数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南茶北引”研究述评
11
作者 王申奥 杜新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1,共8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开展的“南茶北引”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缺乏规模化茶树种植及茶叶生产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因此,学界针对山东省“南茶北引”的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讨论。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为当... 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开展的“南茶北引”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缺乏规模化茶树种植及茶叶生产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因此,学界针对山东省“南茶北引”的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讨论。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为当下山东省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建议。此外,20世纪70年代学界曾对“南茶北引”等作物引种活动进行了学理层面的重新审视。总结分析既往研究,可以发现对山东省“南茶北引”这一议题需充分利用档案文献,从基本史实的考证与研究视角的拓展两方面作进一步深入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南茶北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霜雪灾害与寒冷气候事件研究
12
作者 李嘉宁 岳大鹏 +1 位作者 赵景波 杨天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0,共7页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频期,1704—1783年和1784—1863年为较低频期,且存在3年、7年、11年、28年的准周期。(2)霜雪灾害频次和等级存在季节性特征。霜灾在春秋两季最为频繁,雪灾在冬春季节发生最多,冻灾几乎仅在冬季发生。中度等级灾害多发生于春秋两季,重度等级灾害常发生于秋冬之际。(3)霜雪灾害的强弱与频次在空间上有较好一致性,多集中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关中盆地东南部。(4)霜雪灾害发生高频期对应气候更为寒冷干燥。冬季风强度是决定霜雪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5)小冰期气候在清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较暖或炎热月份发生降温达15~20℃的灾难性降温事件,并导致灾难性天气过程。(6)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发生两次极端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在1662—1692年和1861—1900年,后者指示清代气温最低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霜雪灾害 时空变化 寒冷气候事件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竹子引种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一循 李作军 +1 位作者 周永梅 曹崇文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4期50-54,共5页
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南竹北移”引种工作,目前保留竹种已达20属180种。在多年的竹子引种栽培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陕西西安地区较为成功的竹子栽培技术,其中关键技术要点包括:1)种苗年龄应≤3年;2)母竹所带土球大... 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南竹北移”引种工作,目前保留竹种已达20属180种。在多年的竹子引种栽培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陕西西安地区较为成功的竹子栽培技术,其中关键技术要点包括:1)种苗年龄应≤3年;2)母竹所带土球大小对成活率影响较大,应根据每蔸母竹秆数和秆径而定;3)综合利用地形,将非刚竹属竹种与刚竹属竹种交替划分栽植地块,更有利于栽植成功;4)栽植时间一般为春季2月底至3月底,或秋冬季10月份至11月上旬;5)冬季对耐寒稍差的竹种做防寒、防风处理,以帮助其顺利越冬。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地区扩大竹子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子 引种 南竹北移 栽培技术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金佛山方竹林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喜 张庭嘉 +2 位作者 杨光能 侯贻菊 姜霞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3期16-25,30,共11页
竹林碳汇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亚优势层竹林碳汇是观测研究的难点。在黔北大娄山金佛山方竹(以下简称方竹)中心分布区调查了92个样地,其中纯林样地数量占33.70%,分析了纯林及混交林碳储量及组成对方竹林分指标的响应。结果表明:1)... 竹林碳汇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亚优势层竹林碳汇是观测研究的难点。在黔北大娄山金佛山方竹(以下简称方竹)中心分布区调查了92个样地,其中纯林样地数量占33.70%,分析了纯林及混交林碳储量及组成对方竹林分指标的响应。结果表明:1)纯林及混交林方竹地上部分平均碳储量分别为29.74 t/hm^(2)和30.31 t/hm^(2),地下部分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6.07 t/hm^(2)和18.16 t/hm^(2),总碳储量分别为45.81 t/hm^(2)和48.47 t/hm^(2),地下部分碳储量及总碳储量差异显著。不同类型方竹林构件碳储量呈竹秆>鞭根>竹叶>竹枝>竹篼的变化趋势,竹秆碳储量在龄级间比例相近。2)方竹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土层厚度40 cm)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36.36 t/hm^(2)和112.57 t/hm^(2),二者差异极显著,呈土壤B层>A层的变化趋势。土壤碳储量在A层与B层、A层及B层与AB层间相关极显著。3)方竹纯林及混交林灌木地上部分平均碳储量分别为0.01 t/hm^(2)和0.02 t/hm^(2),混交林乔木地上部分及凋落物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2.63 t/hm^(2)和2.14 t/hm^(2)。4)在纯林及混交林中,方竹碳储量、灌木地上部分碳储量以及植被层(方竹、乔木和灌木)地上部分碳储量与方竹平均胸径及密度二元线型回归式的相关性极显著,混交林方竹平均胸径及密度与土壤A层、B层及AB层碳储量的二元线型回归模型相关显著。研究为评价方竹林碳储量及影响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佛山方竹 纯林 混交林 碳储量 贵州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延安地区耐寒竹种栽培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作军 王一循 +5 位作者 曹崇文 李军航 陈周峰 周永梅 张世杰 温润泉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3期36-41,共6页
陕北地区竹类引种栽培试验是在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几十年“南竹北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黄土高原延伸栽植的新尝试。采用耐寒性较强的13个竹种,在延安地区进行栽植试验。结果显示,延安地区栽植竹类,冬季防寒保暖措施至少应保持2... 陕北地区竹类引种栽培试验是在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几十年“南竹北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黄土高原延伸栽植的新尝试。采用耐寒性较强的13个竹种,在延安地区进行栽植试验。结果显示,延安地区栽植竹类,冬季防寒保暖措施至少应保持2年以上;在经历冬季-18~-23.8℃的低温后,竹株地上部分各器官不能正常越冬,第2年新笋能够正常出土,出笋时间比正常出笋时间推迟15~20 d,出笋期延长100 d;冬季低温使地下竹鞭尖端冻伤,竹鞭向前延伸缓慢,成林时间较长。试验初步认为,曲秆竹、筠竹、金镶玉竹、黄秆京竹、蓉城竹、早园竹、黄槽竹7个竹种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可在延安地区适当环境下推广栽培。各竹种在陕北地区的生长表现仍需进行长时间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竹北移 耐寒竹种 引种 适应性 陕西延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安场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16
作者 袁孝刚 石再平 +1 位作者 杨仕江 赵远由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69-474,共6页
安场铝土矿矿床位于黔北-渝南成矿带西南部的安场向斜,区内铝土矿富集成矿条件优越。本文基于已有地质工作,分析矿床地质特征,探究赋矿地层与铝土矿富集规律、成矿物质来源,以及基底微地貌变化和气候等对铝土矿富集的约束。研究表明,安... 安场铝土矿矿床位于黔北-渝南成矿带西南部的安场向斜,区内铝土矿富集成矿条件优越。本文基于已有地质工作,分析矿床地质特征,探究赋矿地层与铝土矿富集规律、成矿物质来源,以及基底微地貌变化和气候等对铝土矿富集的约束。研究表明,安场铝土矿床为沉积型矿床,含矿岩系为大竹园组。矿石以含铁高硫型为主,有土状-半土状铝土矿石、致密状铝土矿石、碎屑状铝土矿石和豆状铝土矿石等4种;矿体主要分布在华尖-天峰寺一线北西部,11号矿体是黔北地区发现最大的单矿体,达大型矿床规模,矿体深部、边部往向斜轴部延伸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韩家店组泥页岩是成矿物质主要来源,黄龙组灰岩是重要的物源;基底地貌起伏控制含矿岩系沉积,在负地形洼地区域含矿岩系厚度大,同时也往往是铝土矿矿体厚度较大的区域,充分暴露淋滤则控制铝土矿的富集,韩家店和黄龙组基底可能是成矿物质来源,基底暴露地表,经淋滤脱硅富铝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矿床地质特征 成因研究 安场矿区 黔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北武夷地区老虎洞铅锌矿床成因研究——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证据
17
作者 范诗妮 朱云 +2 位作者 李桂贤 石得凤 贾梦洁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6-972,共17页
江西北武夷地区处于钦杭成矿带上的萍乡-广丰结合带南侧,多期构造事件和岩浆活动在该区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潜力巨大。但由于江西北武夷地区铅锌矿床普遍规模较小,研究程度不足,缺乏物质来源、成矿条件、矿... 江西北武夷地区处于钦杭成矿带上的萍乡-广丰结合带南侧,多期构造事件和岩浆活动在该区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潜力巨大。但由于江西北武夷地区铅锌矿床普遍规模较小,研究程度不足,缺乏物质来源、成矿条件、矿床成因等问题的深入认识。本文以铅山老虎洞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主量、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技术,揭示主要硫化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以此探讨成矿温度、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EPMA测试显示闪锌矿内Fe含量(质量分数)在7.58%~8.27%之间,结合LA-ICP-MS微量元素测试结果,闪锌矿富集Fe、Mn、Cu、Cd元素,Co、Ni、Ag、In、Pb元素含量次之,Ga、Ge、As、Se、Sn、Bi元素含量相对较低。其中,Mn、Fe、Cd、In、Co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Cu、Ag、Pb以类质同象和显微包体两种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闪锌矿的Fe元素含量、Ga/In值(0.001~0.129)、Zn/Cd值(262~312)及相关公式计算结果均指示闪锌矿形成于中高温条件(327~337℃)。闪锌矿和黄铁矿的δ34S值分别集中在2.07‰~4.16‰和0.82‰~3.19‰之间,指示矿床硫源为岩浆硫。与国内多个典型矿床相比,老虎洞铅锌矿床内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与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的闪锌矿相吻合。老虎洞铅锌矿床与葛仙山花岗岩杂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区附近黑云母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的成岩时代(153.9±2.7 Ma和162.8±1.2 Ma)可代表成矿时间的下限,与北武夷地区主要多金属铅锌矿床成矿时代范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锌矿 微量元素 硫同位素 原位分析 矽卡岩型矿床 老虎洞铅锌矿床 江西北武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受水区供需现状及预测
18
作者 王冠 陈绍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49-55,共7页
以山东省受水区为研究对象,收集近年来的水资源供需数据,采用定量分析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供需矛盾及其未来趋势。研究表明:山东省受水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综合用水量244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2%,大部分城市的人均综合... 以山东省受水区为研究对象,收集近年来的水资源供需数据,采用定量分析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供需矛盾及其未来趋势。研究表明:山东省受水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综合用水量244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2%,大部分城市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水、外调水、地下水是山东省受水区的主力水源,占比约为总供水量的30%,且大部分城市用水依赖外调水和地下水。根据供需预测,预计到2035年,山东省受水区总需水量将达到216.6亿m^(3),而可供水量将减少至178.75亿m^(3),缺水量将从25.28亿m^(3)增加至37.85亿m^(3)。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显现,呕需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未来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山东省受水区 水资源 供需平衡 缺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乡村聚落环境景观评价——以安徽萧县为例
19
作者 骆美 安传侠 +1 位作者 偶春 丁晓浩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42-46,共5页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基础,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提供依据。综合文献查阅和实地问卷调研,从便捷性、健康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文化性5个准则层及24个因子层构建皖北乡村聚落环境景观评价体系。通过对安徽萧县乡村聚...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基础,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提供依据。综合文献查阅和实地问卷调研,从便捷性、健康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文化性5个准则层及24个因子层构建皖北乡村聚落环境景观评价体系。通过对安徽萧县乡村聚落环境景观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村民性别与“安全性”、“舒适性”呈正相关,年龄与“健康性”、“安全性”呈正相关,与“文化性”呈负相关,家庭年收入与全部指标皆呈正相关,学历、职业与各指标无显著的相关性。乡村聚落环境景观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景观面貌杂乱及乡村文化不突出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皖北乡村聚落环境景观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环境景观 评价 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个水果萝卜品种的品比试验研究
20
作者 王昊 雷晓隆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5期140-144,148,共6页
为了筛选适宜当地秋播利用的高产优质绿皮水果萝卜品种,选择9个不同类型特点的品种进行了随机区组、重复3次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个水果萝卜品种在黄淮地区均能正常生长,产量为3598.47~4533.38 kg/667 m 2,植株高度32.37~47.49 cm... 为了筛选适宜当地秋播利用的高产优质绿皮水果萝卜品种,选择9个不同类型特点的品种进行了随机区组、重复3次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个水果萝卜品种在黄淮地区均能正常生长,产量为3598.47~4533.38 kg/667 m 2,植株高度32.37~47.49 cm,单株肉质根长度16.5~33.4 cm,肉质根直径粗度6.4~11.7 cm,单株肉质根重量475.83~818.88 g,品种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指出了9个品种均能在中早期上市,秋后播种(移栽)能正常采收,对下茬越冬蔬菜适期播种(或移栽)夺取高产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其中‘露头青’‘翘头青’‘西安大青皮’产量较高,‘卫青萝卜’‘沙窝萝卜’‘潍县萝卜’次之。还能提供大量副产品(萝卜叶子)作优质饲草供猪、鸡、牛、羊、兔、鹅等养殖业利用或作绿肥原料、能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皮水果萝卜 品种试验 产量 农艺性状 豫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