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chine-learning-aided precise prediction of deletions with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1
作者 管瑞 髙敬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239-3247,共9页
When detecting deletions in complex human genomes,split-read approaches using short reads generated with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still face the challenge that either false discovery rate is high,or sensitivity is l... When detecting deletions in complex human genomes,split-read approaches using short reads generated with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still face the challenge that either false discovery rate is high,or sensitivity is low.To address the problem,an integrated strategy is proposed.It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the three mainstream methods(read-pair approaches,split-read technologies and read-depth analysis) with modern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using the recipe of feature extraction as a bridge.Compared with the state-of-art split-read methods for deletion detection in both low and high sequence coverage,the machine-learning-aided strategy shows great ability in intelligently balancing sensitivity and false discovery rate and getting a both more sensitive and more precise call set at single-base-pair resolution.Thus,users do not need to rely on former experience to make an unnecessary trade-off beforehand and adjust parameters over and over again any more.It should be noted that modern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variation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eletion prediction sensitivity false discovery rate feature extraction machine lear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ulatory effects of seed soaking with a beneficial microbial agent on the rhizosphere soil microflora of edible lilies
2
作者 MAN Hua-li LI Hui +3 位作者 SHI Gui-hong YANG Hong-yu LI Mou-qiang SHI Gui-ying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4-1005,共12页
【Background】The application of beneficial-microbial seed soaking prior to sowing represents a novel technology that has not been employed in Lanzhou lily cultivation.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to explore the impact ... 【Background】The application of beneficial-microbial seed soaking prior to sowing represents a novel technology that has not been employed in Lanzhou lily cultivation.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is soaking method on the fungal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Methods】Lily bulbs were soaked in a seed treating agent containing beneficial microbes(SP treatment)for 4 hours.Subsequently,they were planted in soil in July and sampled in September to assess plant growth,rhizospher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and microorganism community structures.In addition,we employed the software PICRUSt and FUNGuild to predict bacterial pathways and fungal functions.【Results】Under SP treatment,there were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in fungi and bacteria community structures,accompanied by improved soil nutrient status.Notably,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dominant microorganism groups,such as the fungi Basidiomycota,Pseudeurotium,Cladophialophora,Microascus,and Dactylonectria,as well as the bacteria 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Ochrobactrium,Lysobacter,and RB41,underwent notable changes.Microorganism function prediction results indicated a reduction in pathotrophic fungi(including plant pathogens)and an increase in endophytic and saprotrophic fungi under SP treatment.Among the top 20 metabolism pathways,80%were upregulated in SP treatment compared to the CK.【Conclusions】Seed soaking with beneficial microbial strain promotes the growth of Lanzhou lily bulbs.The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soil microbial structures,enhan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endophytic fungi,reducing the abundance of pathogens,and improving soil functions.Furthermore,specific microbial groups are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maintaining soil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ible lily second-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 seed treating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PROPHYLAX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Perron单位根检验在径流序列非平稳性分析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慧方 赵雪花 +2 位作者 郭秋岑 武茜茜 任智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111,119,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许多流域天然水循环过程受到破坏。径流序列呈现明显的非平稳特性,给水资源规划、管理、预测和调控带来一定的挑战。揭示径流序列的非平稳特性可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复杂水问题,对...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许多流域天然水循环过程受到破坏。径流序列呈现明显的非平稳特性,给水资源规划、管理、预测和调控带来一定的挑战。揭示径流序列的非平稳特性可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复杂水问题,对降低水文分析难度和提高径流预测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以汾河上游兰村站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站1958-2016年年径流和月径流序列是否平稳。首先从随机水文学角度,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识别径流序列的趋势、突变和周期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统计水文学角度引入Ng-Perron单位根检验方法。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散点图法选择合适的检验方程,对径流序列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GLS)退势,并利用修正的信息准则(Modified information criterion,MIC)计算最优时间滞后阶数,判别径流序列是否具有非平稳性。结果显示,径流序列存在趋势、突变和周期成分,为非平稳径流序列。同时Ng-Perron单位根检验表明,该站年、月径流序列在1%显著性水平上具有非平稳特性。相较传统单位根检验方法,Ng-Perron单位根检验采用更为稳健的修正检验统计量,显著调整小样本情况下水平扭曲的现象,具有更好检验水平和功效,因而可以得到更合理的检验结果。研究成果为径流序列非平稳性检验理论的进一步改进及径流预测模型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 ng-Perron单位根检验 径流序列 修正的信息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ectinib treatment for 2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patients carrying different novel ALK fusions
4
作者 LIANG Qingchun LI Namei LI Xiaohong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4-1172,共9页
The genomic fusions of the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gene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 effective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 The genomic fusions of the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gene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 effective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has treated 2 NSCLC patients with 2 distinct novel ALK gene fusions.Case 1 was a 55-year-old male with a solid nodule located in the right hilar lobe on enhanced CT scan.Case 2 was a 47-year-old female with enhanced CT showing involvement of the left upper lobe of lung.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umor tissues confirmed lung adenocarcinoma in both cases.Immunohistochemical(IHC)staining demonstrated positivity for 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 1(TTF-1)and ALK-D5F3 in tumor cells,while negativity for P40.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tests identified a PNPT1-ALK(Exon22:Exon20)fusion variant in case 1 and a TCEAL2-ALK(Exon3:Exon19)fusion variant in case 2.The TCEAL2-ALK fusion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PCR at the mRNA level.Both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oral alectinib at a dosage of 600 mg twice daily.The tumors in both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alectinib treatment,achieving partial response.At the time of submission,there was an absence of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th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had surpassed 1 year.It offered compelling evidences that the individuals with NSCLC and harboring either a PNPT1-ALK(Exon22:Exon20)fusion or a TCEAL2-ALK(Exon3:Exon19)fusion,experience favorable therapeutic outcomes through the administration of alectinib.This study expands the known ALK fusion variants database and supports the precision treatment of NSCLC using ALK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alectinib ALK gene fusion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层析法NG-Test CARBA 5对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筛查价值的Meta分析
5
作者 蔡淑梅 刘伊楚 +2 位作者 张胜行 陈坤 陈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31-1335,共5页
目的评价免疫层析法NG-Test CARBA 5筛查碳青霉烯酶分型KPC、NDM、VIM、IMP和OXA48筛查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2008.01-2020.12)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2008.01-2020.12)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01-2020.12)、中... 目的评价免疫层析法NG-Test CARBA 5筛查碳青霉烯酶分型KPC、NDM、VIM、IMP和OXA48筛查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2008.01-2020.12)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2008.01-2020.12)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01-2020.12)、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8.01-2020.12)、万方数据库(2008.01-2020.12),利用手工检索,2名评价员严格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NGTest CARBA 5筛查碳青霉烯酶分型的试验。依据QUADAS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用Meta-Disc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后纳入8个研究文献,一共纳入1634例菌株。Meta分析结果显示:NG-Test CARBA 5筛查碳青霉烯酶,包含KPC、NDM、VIM、IMP、OXA48合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7%和100%、98.6%和100%、97.6%和100%、92.6%和100%、100%和99.8%。结论NG-Test CARBA 5筛查KPC、NDM、VIM、IMP、OXA485种碳青霉烯酶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酶 测序 ng-Test CARBA 5 META分析 KPC NDM VIM IMP OXA48 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鑫 王璇 +7 位作者 叶胜兵 李学广 方茹 王小桐 章如松 陆珍凤 饶秋 夏秋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w-grade oncocytic tumor of kidney,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鉴别诊断,同时寻找敏感的客观指标辅助诊断。方法收集14例LO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其中8例送检... 目的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w-grade oncocytic tumor of kidney,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鉴别诊断,同时寻找敏感的客观指标辅助诊断。方法收集14例LO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其中8例送检了高通量靶向基因突变检测。结果14例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46~88岁,中位年龄57.5岁,平均61.1岁,平均随访6~90个月,1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余无瘤生存;镜下肿瘤以实性片状、小巢状结构为主,常兼有大片出血与疏松水肿区域;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细胞核圆,核仁不明显,常见核周空晕,不易见核皱缩、核多形。免疫表型:LOT免疫表型一致性较好,所有病例均呈现经典的CK7+/CD117-表型(14/14,100%);CD10、CK20、vimentin均呈阴性(0/14,0);Ki67增殖指数1%~3%;此外,新提出的鉴别抗体GPNMB(14/14,100%)弥漫强阳性;GATA3(14/14,100%)至少部分区域中等程度核阳性。高通量测序:8例送检NGS测序,均有MTOR或TSC1基因致病性/可能致病性突变(7例有MTOR基因突变,1例有TSC1基因突变)。结论LOT是一种低级别嗜酸性肿瘤,具有可辨识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偏向惰性生物学行为,是一种独立的嗜酸性肿瘤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ngs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二代基因检查确诊SARS-CoV-2脑炎临床分析
7
作者 聂冲 罗拯 +4 位作者 蒋诗定 刘赣赣 洪道俊 王联群 周益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5-532,共8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确诊的SARS-CoV-2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脑脊液确诊的SARS-CoV-2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数据库中已报道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例患者... 目的探讨脑脊液确诊的SARS-CoV-2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脑脊液确诊的SARS-CoV-2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数据库中已报道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例患者主要神经系统症状为意识水平下降(5/5)、精神行为异常(2/5)、癫痫发作(2/5)、四肢瘫痪(1/5)、头痛(1/5)。2例患者头颅磁共振(MRI)异常改变,累及颞叶及岛叶、丘脑、海马和脑桥。2例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5例脑脊液NGS检查均显示SARS-CoV-2阳性(序列数41-1620),其中1例同时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1型(序列数21)。5例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1例联合免疫球蛋白,所有患者预后良好(mRS:0~2分)。结论SARS-CoV-2因其嗜神经性,可导致脑炎。对于有相关流行病学史且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需考虑该病的可能。脑脊液NGS检测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积极的抗病毒及免疫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脑炎 脑膜炎 临床特征 二代测序 意识障碍 精神行为异常 癫痫 四肢瘫痪 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与RNA-Seq技术 被引量:63
8
作者 张春兰 秦孜娟 +2 位作者 王桂芝 纪志宾 王建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1-56,共6页
转录组是特定细胞或组织在特定时间或状态下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集合。通过对转录组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体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构变异及发现新基因等。转录组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平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内容也在... 转录组是特定细胞或组织在特定时间或状态下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集合。通过对转录组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体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构变异及发现新基因等。转录组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平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内容也在逐渐完善。RNA-Seq作为一种新的转录组研究手段,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能够更为快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物体转录信息。主要比较近年来转录组研究的几种方法和几种RNA-Seq的研究平台,并着重介绍RNA-Seq的原理、用途、步骤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等内容,为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RNA-SEQ 新一代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植物转录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9
作者 梁烨 陈双燕 刘公社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17-1326,共10页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以其高通量、低成本的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的生物学研究者在开展工作时的首选。在所有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中,454测序系统是最早实现商业化且发展相对成熟的一种,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生物学研...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以其高通量、低成本的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的生物学研究者在开展工作时的首选。在所有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中,454测序系统是最早实现商业化且发展相对成熟的一种,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生物学研究中。文章以454测序系统为例,综述了新一代测序系统的原理、优缺点,及其在植物转录组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植物研究领域中可能的发展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测序平台 454测序技术 植物转录组 EST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Seq在果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冯超 朱长青 +1 位作者 徐昌杰 陈昆松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RNA-Seq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果树上也有不少成功应用。应用这一技术,可获得高通量的转录本序列信息及表达量数据。本文首先简要介绍RNA-Seq研究背景及其在果实发育与品质形成、芽发育及其调控、果树胁迫响应等方... RNA-Seq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果树上也有不少成功应用。应用这一技术,可获得高通量的转录本序列信息及表达量数据。本文首先简要介绍RNA-Seq研究背景及其在果实发育与品质形成、芽发育及其调控、果树胁迫响应等方面的应用概况,然后着重分物种追踪了柑橘、葡萄、香蕉、草莓、苹果、梨、桃、樱桃、杨梅、蓝莓这10个常见果树的30余个RNA-Seq实例,介绍了具体应用进展。最后就存在的测序成本和数据处理技术等问题以及测序平台和文库制备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第2代测序技术 RNA—Seq 转录组学 果实发育 果实成熟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策略 被引量:12
11
作者 周家蓬 裴智勇 +1 位作者 陈禹保 陈润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9-1111,共13页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人类复杂疾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群体水平检测全基因组范围的遗传变异与可观测性状间的遗传关联。传统的GWAS是以芯片(Array)技术获得高密度的遗传变异,尽管硕果累累,但...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人类复杂疾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群体水平检测全基因组范围的遗传变异与可观测性状间的遗传关联。传统的GWAS是以芯片(Array)技术获得高密度的遗传变异,尽管硕果累累,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所谓的"缺失的遗传力",即利用关联分析检测达到全基因组水平显著的遗传变异位点只能解释小部分遗传力;在某些性状上不同研究的结果一致性较弱;显著关联的遗传变异位点的功能较难解释等。高通量测序技术,也称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产出高通量的变异位点数据,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基于NGS技术的GWAS方法(NGS-GWAS)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GWAS的不足。文章对NGS-GWAS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性调研,提出了目前较为可行的NGS-GWAS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并对NGS-GWAS如何应用于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PM)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第二代测序 个体化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与寄主植物营养关系的DNA分子追踪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倩 包伟方 +2 位作者 曾娟 杨益众 陆宴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2-480,共9页
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食物营养关系错综复杂,利用田间直接观察法、肠道内含物形态学分析、同位素标记等方法都难于全面解析,常造成营养关系的缺失。近年来,DNA分子追踪技术迅速发展,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能有效鉴别植食性昆... 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食物营养关系错综复杂,利用田间直接观察法、肠道内含物形态学分析、同位素标记等方法都难于全面解析,常造成营养关系的缺失。近年来,DNA分子追踪技术迅速发展,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能有效鉴别植食性昆虫取食寄主植物的种类,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全面介绍了3种DNA分子追踪技术——诊断PCR技术、克隆测序技术和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其中诊断PCR技术包括单一PCR技术和多重PCR技术,适用于目标昆虫与已知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分析;克隆测序技术能够在寄主植物种类未知的前提下,解析目标昆虫完整的寄主植物种类信息;下一代测序技术实现了短时间内对混合样品的测序,加之昆虫与植物DNA条形码序列数据库大量扩增,有效地提高寄主植物的鉴别能力。诊断PCR技术和克隆测序技术已在追踪地下害虫的取食行为、植食性昆虫取食范围及其在寄主植物间的转移与选择习性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且进展明显。综合考虑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本文提出将DNA分子追踪技术与同位素标记等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以便系统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分子追踪技术 诊断PCR 克隆测序 下一代测序 植食性昆虫 寄主植物 营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研究新技术:RNA-Seq及其应用 被引量:215
13
作者 祁云霞 刘永斌 荣威恒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91-1202,共12页
转录组是特定组织或细胞在某一发育阶段或功能状态下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集合。转录组研究能够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功能以及基因结构,揭示特定生物学过程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理。RNA-Seq作为一种新的高效、快捷的转录组研究手段... 转录组是特定组织或细胞在某一发育阶段或功能状态下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集合。转录组研究能够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功能以及基因结构,揭示特定生物学过程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理。RNA-Seq作为一种新的高效、快捷的转录组研究手段正在改变着人们对转录组的认识。RNA-Seq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组织或细胞中所有RNA反转录而成的cDNA文库进行测序,通过统计相关读段(reads)数计算出不同RNA的表达量,发现新的转录本;如果有基因组参考序列,可以把转录本映射回基因组,确定转录本位置、剪切情况等更为全面的遗传信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医学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等。文章主要介绍了RNA-Seq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应用,并就RNA-Seq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为今后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SEQ 转录组 新一代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细胞变异对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和发育异常类疾病的致病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芳 宋小珍 +1 位作者 谢华 陈晓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各种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均可造成DNA损伤,引起体细胞变异。研究表明体细胞变异对肿瘤具有致病性作用,而体细胞变异对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类疾病的致病性鲜有报道。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全外显子测序、靶向深度测... 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各种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均可造成DNA损伤,引起体细胞变异。研究表明体细胞变异对肿瘤具有致病性作用,而体细胞变异对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类疾病的致病性鲜有报道。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全外显子测序、靶向深度测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低频体细胞变异检出的敏感性,使科研人员重新认识了体细胞变异在神经系统肿瘤和发育异常类疾病发生中的致病性。本文综述了体细胞变异在神经系统肿瘤和发育异常类疾病致病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研究该类疾病的遗传病因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变异 神经系统肿瘤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类疾病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RDPT:下一代测序数据的处理方法
15
作者 张骏 殷陶 陈玲慧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2年第24期258-261,265,共5页
随着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其数据处理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挑战,基因测序软件厂商的基本数据处理程序已经不能满足实验要求。为此,提出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NRDPT)。在第3代基因测序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边缘信息和霍夫变换重新设... 随着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其数据处理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挑战,基因测序软件厂商的基本数据处理程序已经不能满足实验要求。为此,提出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NRDPT)。在第3代基因测序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边缘信息和霍夫变换重新设计图像的处理步骤,给出新的基因簇定位算法,并设计两步配准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直接配准方法相比,该方法能使配准速度提升约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一代测序 基因测序 开源软件 图像处理 图像配准 图像分析 信号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代分子测序在软组织肉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6
作者 张路 刘佳勇 +7 位作者 白楚杰 薛瑞峰 李舒 高天 谭智超 王新宇 方志伟 樊征夫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820-827,共8页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软组织肉瘤常见的基因变异;分析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软组织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NGS检测的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软组织肉瘤常见的基因变异;分析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软组织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NGS检测的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STS)患者,分析基因变异的频率和分布特点;统计具有临床治疗意义的基因变异情况,包括符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或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CSCO)治疗建议、超适应证治疗药物,或正在招募中的针对特定变异的临床试验;探索STS的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水平及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结果:108例患者中有74例(68.5%)的基因变异数≥1。共发现78种不同的基因变异,变异频率排名前10位的基因包括TP5312.3%(22/179)、MDM27.3%(13/179)、CDK45.6%(10/179)、CDKNB 3.9%(7/179),RB13.9%(7/179),ALK 2.8%(5/179),ATRX 2.8%(5/179),MCL12.8%(5/179),FGFR12.2%(4/179),PIK3CA 2.2%(4/179)。治疗获益方面,108例患者中有7例(6.5%)的突变基因符合指南治疗建议,31例(28.7%)具有超适应证治疗可能,56例(51.9%)可接受正在招募中的针对变异基因的STS临床试验,62例(57.4%)符合指南治疗建议或存在超适应证治疗可能或符合正在招募中的针对变异基因的STS临床实验。全组中位TMB值为2.42(0~60)muts/Mb,108例患者中有10例(9.3%)TMB值≥10 muts/Mb,24例(22.2%)TMB值5~10 muts/Mb,74例(68.5%)TMB值<5 muts/Mb。89例患者接受了MSI检测,仅1例患者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1.1%)。结论:软组织肉瘤常见的基因变异包括TP53、MDM2、CDK4、CDKNB和RB1。通过NGS检测获得符合指南治疗建议的比例较低,但获得超适应证用药和临床试验建议的比例较高。TMB值、MSI状态对STS患者的临床意义还需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肉瘤 基因变异 二代基因测序 肿瘤突变负荷 微卫星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心脏病理学诊断标准及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晖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2-675,共14页
随着心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心脏移植例数和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显著提升。然而在心脏移植术后的不同阶段,仍然可出现移植心脏右心室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Quilty病变”、感染和以移植心... 随着心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心脏移植例数和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显著提升。然而在心脏移植术后的不同阶段,仍然可出现移植心脏右心室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Quilty病变”、感染和以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TCAD)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等一系列并发症。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EMB)技术的应用使得包括排斥反应在内的移植心脏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学特征得以观察和掌握,并成为移植心脏并发症最为准确的诊断手段。本文对移植心脏病理学研究的简史、心脏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诊断标准以及移植心脏排斥反应诊断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使更多的心脏移植受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EMB) 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ACR)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 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TCAD) 二代测序(ngs) 基因表达谱(GEP) 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7
18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徐惠绵 +7 位作者 梁寒 聂勇战 王振宁 张小田 李凯 曲秀娟 白莉 陆元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9-318,共10页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异质性较强,具有复杂的分子特征。HER2、MSI、TMB和NTRK融合等肿瘤相关标志物及分子病理学检测革新了胃癌诊疗模式。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进一步筛选靶向和免疫药物的潜在获益人群,是...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异质性较强,具有复杂的分子特征。HER2、MSI、TMB和NTRK融合等肿瘤相关标志物及分子病理学检测革新了胃癌诊疗模式。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进一步筛选靶向和免疫药物的潜在获益人群,是胃癌精准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胃癌诊断、治疗方案选择、预后监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内目前对胃癌NGS的理解与应用尚有不足。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胃癌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高中国临床医生与患者对于胃癌NGS的认识,以指导与规范其在国内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精准诊疗 高通量测序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复雪 李丹丹 +3 位作者 文习之 李婧婧 祝保艳 张晓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4-250,共7页
【目的】采用二代测序(NGS)检测黏膜黑色素瘤中的295个基因突变情况,分析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突变特点,探索潜在治疗靶点。【方法】组织标本来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科就诊的黏膜黑色素瘤患... 【目的】采用二代测序(NGS)检测黏膜黑色素瘤中的295个基因突变情况,分析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突变特点,探索潜在治疗靶点。【方法】组织标本来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科就诊的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于我院分子诊断科行NGS检测295个基因变异。【结果】黑色素瘤主要驱动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BRAF 20%(5/25),KIT 20%(5/25),NRAS 12%(3/25),NF18%(2/25)。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MYC拷贝数增加(36%,9/25),其次为KDR拷贝数增加,突变率为24%(6/25)。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PI3K-mTOR,生长因子受体,MAPK,免疫应答和WNT/NOTCH相关通路广泛存在突变,突变率分别为76%(19/25),72%(18/25),56%(14/25),60%(15/25),36%(9/25),28%(7/25),24%(6/25)。可见多个靶向治疗靶点,如ATM,ATRX,EMSY,FANCI,RAD52,MET,PDGFRA,KDR,FLT4,ALK,ERBB3及ROS1等。【结论】中国黏膜黑色素瘤基因突变谱与皮肤型存在差异,且与西方人群不同,NGS测序可为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代测序 基因突变 黏膜黑色素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规模DNA甲基化测序数据处理及其表观遗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庭璋 单杲 +1 位作者 徐建红 薛庆中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5-694,共10页
鉴定DNA甲基化胞嘧啶(mC)并能制作基因组规模甲基化图谱的新方法——BS-Seq,最近已被开发,它是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结合DNA亚硫酸氢盐转换技术,不仅可以从基因组规模洞察不同生物之间在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上的差异,也能从不同基因组区... 鉴定DNA甲基化胞嘧啶(mC)并能制作基因组规模甲基化图谱的新方法——BS-Seq,最近已被开发,它是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结合DNA亚硫酸氢盐转换技术,不仅可以从基因组规模洞察不同生物之间在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上的差异,也能从不同基因组区域,包括基因、外显子、重复序列等方面,阐明DNA甲基化环境和核苷酸偏好上的保守性,加深理解DNA胞嘧啶(C)甲基化在调控基因表达和沉默转座子等重复序列中所起的表观遗传学影响。文章举例介绍了DNA甲基化位点数据预处理的具体步骤,通过处理分别将参考序列中的胞嘧啶(C)替换成胸腺嘧啶(T),鸟嘌呤(G)替换成腺嘌呤(A),而将读序列中的胞嘧啶(C)替换为胸腺嘧啶(T)。文章综述了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1)不同序列环境下的胞嘧啶甲基化;(2)全基因组上的甲基化的分布情况;(3)DNA甲基化环境和核苷酸的偏好;(4)DNA-蛋白质互作位点上的DNA甲基化;(5)不同基因结构元件的胞嘧啶甲基化程度。DNA甲基化分析技术为研究不同物种的表观基因组,环境和表观互作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并为进一步发展人体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测序 DNA甲基化 BS-Seq 数据处理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