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的葡萄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定量预测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辰 鲁晓翔 +2 位作者 张鹏 陈绍慧 李江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09-114,共6页
利用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建立不同品种葡萄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定量预测的通用模型。以10℃贮藏的玫瑰香葡萄、马奶葡萄、红提葡萄的混合光谱为定标材料,探讨不同化学计量学建模方法、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间隔点、平滑数... 利用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建立不同品种葡萄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定量预测的通用模型。以10℃贮藏的玫瑰香葡萄、马奶葡萄、红提葡萄的混合光谱为定标材料,探讨不同化学计量学建模方法、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间隔点、平滑数以及不同特征波长区间选择对建模效果的影响及模型的品种适用性。结果显示,采用改进偏最小二乘法,16点平滑,间隔点数16点,结合二阶导数、去散射的处理方法,在波长范围408~1 092.8 nm内建立的模型效果最优,其交互验证误差和交互验证判定系数R2CV分别为0.308 7、0.980 2。由3种葡萄混合组成的预测集对模型进行评价,预测标准差0.354、预测判定系数Rp2为0.980 8、验证相对分析误差为6.22、预测残差平方和为7.993。模型对单一品种预测Rp2均达到0.94以上。因此,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可同时适用于多种葡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葡萄 贮藏 可溶性固形物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WT和GRNN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检测樱桃糖度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卫东 倪开诚 +2 位作者 孙旭东 张长江 陈文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0-143,共4页
联合使用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s,GRNN)建立用于测定樱桃中糖含量的CWT-GRNN预测校正模型。利用CWT提取樱桃样本数据中反映含糖量的关键光谱特征,在... 联合使用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s,GRNN)建立用于测定樱桃中糖含量的CWT-GRNN预测校正模型。利用CWT提取樱桃样本数据中反映含糖量的关键光谱特征,在CWT域中选择3个具有代表性的尺度,并在每个尺度下根据樱桃样本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特征区间,从而构造12个特征输入到GRNN,GRNN的光滑因子取为0.0001。CWT-GRNN模型对20个预测样本集中的樱桃含糖量的预测相对误差在2%以内。结果表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和无损地测定樱桃中的含糖量,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果蔬产业的品质管理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内部品质指标 无损检测 糖度 樱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NO和NH_3在CuO/γ-Al_2O_3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9
3
作者 孙路石 赵清森 +4 位作者 向军 石金明 王乐乐 胡松 苏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4-449,共6页
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在线研究NH3和NO在CuO/γ-Al2O3催化剂表面吸附和氧化的反应过程。NH3不仅能被吸附在L酸位,也能被吸附在B酸位。NH3氧化脱氢形成NH2物种是反应的中间步骤。NO和NO2以多种形态吸附在催化剂表面。O2存在条件下有... 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在线研究NH3和NO在CuO/γ-Al2O3催化剂表面吸附和氧化的反应过程。NH3不仅能被吸附在L酸位,也能被吸附在B酸位。NH3氧化脱氢形成NH2物种是反应的中间步骤。NO和NO2以多种形态吸附在催化剂表面。O2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吸附的NO物种被氧化成高价的NO2。暂态实验中,吸附NH3饱和的催化剂载体通入NO和O2后,共价吸附的NH3首先消失,而NH+4没有参加反应。吸附NO饱和的催化剂载体通入NH3和O2后,吸附态NO特征峰基本没有变化。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发生在吸附态NH3和气态NO之间,吸附态的NO及其氧化生成的亚硝基和硝基物种不参与SCR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 选择性催化还原 CUO/Γ-AL2O3 NH3 NO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硅分子筛TS-1上液相氨氧化制环己酮肟机理的原位红外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向京 马瑞平 +3 位作者 乔永志 张云 王媛媛 闫皙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5-610,共6页
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对TS-1上环己酮和氨水、过氧化氢液相氧化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己酮和氨水各自吸附,它们的混合物吸附均发生在表面—Si—OH,且二者相互作用生成亚胺中间物;过氧化氢与TS-1作用形成Ti的过氧化物—Ti... 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对TS-1上环己酮和氨水、过氧化氢液相氧化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己酮和氨水各自吸附,它们的混合物吸附均发生在表面—Si—OH,且二者相互作用生成亚胺中间物;过氧化氢与TS-1作用形成Ti的过氧化物—Ti—OOH,它与亚胺反应可形成肟。亚胺机理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高沸点有机物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硅分子筛 环己酮肟 红外漫反射光谱 原位 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SnO_2基钨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NH_3吸附特性及脱硝机理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娟 张亚平 +4 位作者 王文选 王龙飞 郭婉秋 杨林军 沈凯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99,共8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TiO2-SnO2固溶体载体,浸渍WO3得到系列x%WO3/Ti O2-Sn O2脱硝催化剂,采用比表面积测定(BET)、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程序升温还原(H2-TPR)、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in situ DR...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TiO2-SnO2固溶体载体,浸渍WO3得到系列x%WO3/Ti O2-Sn O2脱硝催化剂,采用比表面积测定(BET)、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程序升温还原(H2-TPR)、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in situ DRIFTS)等表征研究脱硝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表面性质和NH3吸附特性,并推测该催化剂表面的SCR脱硝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负载WO3之后,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有所减小;WO3以无定形态存在于催化剂表面;催化剂还原特性和表面Brnsted酸量显著增强;催化剂的脱硝效率增加,其中12%WO3/TiO2-SnO2催化剂在280~380℃的温度窗口具有90%的NOx转换效率.原位漫反射红外研究结果表明,对于x%WO3/TiO2-SnO2系列的催化剂来说,Brnsted酸中心是催化过程中的活性酸位,该催化剂脱硝反应遵循E-R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SnO2固溶体 原位漫反射红外 NH3吸附 脱硝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SZ-13柴油机SCR催化剂水热老化试验 被引量:9
6
作者 魏铼 姚栋伟 +3 位作者 吴锋 刘彪 李杏文 何华定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1-537,共7页
为了完善柴油机铜基分子筛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使用流动反应试验系统对一步合成法Cu-SSZ-13催化剂样品进行水热老化处理以及标准SCR、NH_3氧化、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评价测试,并基于X射线衍射(XRD)、原位漫... 为了完善柴油机铜基分子筛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使用流动反应试验系统对一步合成法Cu-SSZ-13催化剂样品进行水热老化处理以及标准SCR、NH_3氧化、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评价测试,并基于X射线衍射(XRD)、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以及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技术对样品进行微观表征分析.结果表明:850,℃水热老化会造成催化剂分子筛骨架结构垮塌,NH_3吸附活性位数目急剧下降,催化剂大幅度失活;而750,℃水热老化会造成催化剂布朗斯特(Br?nsted)酸性位减少,并发生孤立的Cu^(2+)位置迁移以及铜氧化物(CuO_x)生成等现象,使得催化剂SCR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水热 老化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质硫ν_(S-S)伸缩振动的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解立斌 俞丹 +2 位作者 魏萌 刘子玮 于宏伟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3-417,共5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在500~400cm^(-1)范围内研究了单质硫S-S键伸缩振动红外吸收模式(νS-S)的一维漫反射红外光谱、二阶导数漫反射红外光谱、四阶导数漫反射红外光谱和去卷积漫反射红外光谱,并针对单质硫νS-S,进一步开展... 采用傅里叶变换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在500~400cm^(-1)范围内研究了单质硫S-S键伸缩振动红外吸收模式(νS-S)的一维漫反射红外光谱、二阶导数漫反射红外光谱、四阶导数漫反射红外光谱和去卷积漫反射红外光谱,并针对单质硫νS-S,进一步开展了相关二维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单质硫νS-S的红外吸收频率主要包括464,466,468,474cm^(-1),而其红外吸收强度的变化顺序为464cm^(-1)>474cm^(-1)>468cm^(-1)>466c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反射红外光谱 单质硫 二维漫反射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20晶型ε→γ等温相变动力学 被引量:5
8
作者 潘清 朱一举 +1 位作者 王明 高红旭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1,共5页
为研究多晶型炸药CL-20的晶相转变规律,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了CL-20的晶型ε→γ等温相变动力学,通过ε-CL-20红外特征峰强度的降低表征相转变程度;采用Avrami-Erofeev方程描述了温度为160、165、170和175℃下CL-20晶型的ε→... 为研究多晶型炸药CL-20的晶相转变规律,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了CL-20的晶型ε→γ等温相变动力学,通过ε-CL-20红外特征峰强度的降低表征相转变程度;采用Avrami-Erofeev方程描述了温度为160、165、170和175℃下CL-20晶型的ε→γ相转变程度-时间曲线,获得等温相变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以相转变程度18%为转折点,相变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并分别符合不同的动力学机理函数;当相转变程度为1%~18%时,其相变机理符合随机成核与生长(n=0.60~0.76)的Avrami-Erofeev方程,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ln(A/s^(-1))分别为150.6kJ/mol和38.1;当相转变程度为18%~94%时,其相变机理符合随机成核与生长(n=1.18~1.25)的Avrami-Erofeev方程,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ln(A/s^(-1))分别为289.4kJ/mol和7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化学 CL-20 晶型转变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 等温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CL-20晶型含量 被引量:3
9
作者 潘清 苏鹏飞 +4 位作者 高红旭 温晓燕 庞思平 孙成辉 张皋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3-508,共6页
采用中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ε-CL-20产品中α-CL-20、γ-CL-20、ε-CL-20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交互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交互验证决定系数(R2)分... 采用中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ε-CL-20产品中α-CL-20、γ-CL-20、ε-CL-20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交互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交互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73、0.9714、0.9848,交互验证标准偏差(RMSECV)分别为0.222%、0.650%、0.670%;外部验证预测标准偏差(RMSEP)分别为0.422%、0.813%、1.02%,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预测值与真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基于上述模型的晶型定量分析方法适用于ε-CL-20的产品质量检验以及火炸药工艺过程、长贮过程中ε-CL-20的晶型稳定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20 晶型定量分析 中红外漫反射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HZSM-5催化剂低温SCR脱硝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学涛 胡海鹏 +5 位作者 张兴宇 苏晓昕 杨晓东 张乾蔚 史瑞华 梁彦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6029-6036,共8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系列Cu/HZSM-5脱硝催化剂,通过XRD、H2-TPR、NH3-TPD、in situ DRIFT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低温NH3-SCR脱硝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u/HZSM-5催化剂在中低温均展现出较好脱硝效率,C...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系列Cu/HZSM-5脱硝催化剂,通过XRD、H2-TPR、NH3-TPD、in situ DRIFT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低温NH3-SCR脱硝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u/HZSM-5催化剂在中低温均展现出较好脱硝效率,Cu负载量为20%的Cu/HZSM-5中低温脱硝效果最佳,288℃达到最大为96.89%,200~400℃温度范围脱硝效率均在80%以上。Cu物种高度分散在载体表面,未改变HZSM-5晶体结构。Cu/HZSM-520%催化剂具备丰富酸性位、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在NH3-SCR反应过程中只存在E-R机理,L酸性位在低温脱硝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HZSM-5 NH3-SCR 低温 脱硝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可见-短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丙氨酸手性的定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冰 李相玲 +2 位作者 敬小丽 李涛 姚舜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0-195,共6页
以D-、L-和DL-丙氨酸为对象,首次研究了紫外-可见-短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无损地定性、定量分析固体手性化合物的可行性。在粒度过100目、样品与光纤探头距离5.6 mm的最优条件下测量漫反射光谱,经预处理后,采用主成... 以D-、L-和DL-丙氨酸为对象,首次研究了紫外-可见-短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无损地定性、定量分析固体手性化合物的可行性。在粒度过100目、样品与光纤探头距离5.6 mm的最优条件下测量漫反射光谱,经预处理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判别偏最小二乘法(PLS-DA)建模进行定性分析,结果预测判别准确率为100%。定量分析上,16个不同比率的L-/D-丙氨酸二元混合粉末样的光谱经波长选择、光谱数据预处理后,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R)和支持向量回归法(SVR)建模,校正集和预测集的最优决定系数(R2)均在0.99和0.98以上,绩效偏差率(RPD)值远高于2。研究表明,采用紫外-可见-短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可应用于手性固态丙氨酸的快速、无损分析,并有望于运用到手性药物的质量检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可见-短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化学计量学 丙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FTIR结合SIMCA识别不同种类原料米酿造的黄酒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桂东 毛健 +2 位作者 姬中伟 傅健伟 邹慧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85-288,共4页
利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FTIR)技术采集黄酒的红外光谱图,利用软独立模式分类(SIMCA)识别法对其进行模式识别研究,以期将黄酒按照原料米的种类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选取波数975~1165cm-1和1250~1500cm-1作为特征向量,进行Savi... 利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FTIR)技术采集黄酒的红外光谱图,利用软独立模式分类(SIMCA)识别法对其进行模式识别研究,以期将黄酒按照原料米的种类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选取波数975~1165cm-1和1250~1500cm-1作为特征向量,进行Savitzky-Golay 9点平滑、自动基线校正和标准矢量归一化处理后,建立以大米品种为分类标准的SIMCA识别模型,在5%显著水平下,识别率达100%,除糯米黄酒的拒绝率为75%外,其余黄酒的拒绝率均达100%。表明大米品种对黄酒的最终品质有影响,而SIMCA模式识别能恰当地反应这种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稻米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软独立模式分类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V-Vis-SWIR漫反射光谱的土壤多属性同时快速测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涛 屠人凤 +1 位作者 朱江 梁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87-993,共7页
采用紫外-可见-短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UV-Vis-SWIRDRS)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土壤中有机质(SOM)、总氮(TN)、碱解氮(AN)、速效钾(AK)、缓效钾(SAK)、有效磷(AP)及pH共7种属性建立了快速同时低成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土壤样本共81个,其中50个分... 采用紫外-可见-短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UV-Vis-SWIRDRS)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土壤中有机质(SOM)、总氮(TN)、碱解氮(AN)、速效钾(AK)、缓效钾(SAK)、有效磷(AP)及pH共7种属性建立了快速同时低成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土壤样本共81个,其中50个分为校正集,另16个为验证集,剩余15个为测试集。对每种土壤属性,考察了多种光谱预处理,变量选择以及它们的组合方法处理土壤光谱后建立的PLSR模型预测效果,选择出了最佳的光谱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对应的最佳PLSR预测模型,并以独立的测试集样本对最佳模型预测性能进行客观评价。对于有机质和总氮,测试集决定系数(R2t)分别为0.94和0.97,模型可用于准确定量分析;对碱解氮和pH,R^2t分别为0.76和0.66,模型定量预测结果良好;对于有效磷,速效钾及缓效钾,R^2t小于0.6,但模型的预测效果和以往报道中的预测效果相差不大。研究表明,利用UV-Vis-SWIR DRS对土壤多属性进行快速同时低成本定量分析是可行的,有望用于土壤信息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可见-短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光谱预处理 变量选择 偏最小二乘法 土壤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R-FTIR技术结合biPLS法测定精米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朝耿 叶沁 +5 位作者 卢文静 谌迪 唐宏刚 杨慧娟 孟祥河 陈黎洪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9-134,共6页
开发了傅里叶中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DR-FTIR)结合向后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PLS)快速分析精米中蛋白质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波谱预处理、优化建模区间,系统地比较了DR-FTIR及近红外漫反射红外光谱(DR-NIR)的模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DR-FTI... 开发了傅里叶中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DR-FTIR)结合向后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PLS)快速分析精米中蛋白质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波谱预处理、优化建模区间,系统地比较了DR-FTIR及近红外漫反射红外光谱(DR-NIR)的模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DR-FTIR、DR-NIR均能快速准确地测定精米中蛋白质含量,但DR-FTIR法灵敏度优于DR-NIR法。BiPLS区间选择结果显示,以1700~1400、1300~1200、900~600cm-1波段建模,模型效果最优,其相关系数R为0.9901,RMSEC和RMSEP分别为0.13、0.25,Y预测=0.99X实际+0.0082,R=0.9923,预测值与实际值高度相关。10组外部验证实验相对误差为1.72%,表明预测精确度较高、模型稳定性好,说明DR-FTIR所开发的精米中蛋白质含量的分析模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光谱 蛋白质 精米 区间偏最小二乘法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与矿物气溶胶组分α-Fe_2O_3的光化学反应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邰菁菁 付洪波 +2 位作者 孔令东 杨新 陈建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01-406,共6页
利用红外漫反射光谱仪(DRIFTS)研究了SO2在α-Fe2O3表面上的多相光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在无光照和光照条件下,α-Fe2O3表面均生成硫酸盐,但硫酸盐的生成量和生成速率不同.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反应4hBET吸附系数为9.61×10-9,无光照条... 利用红外漫反射光谱仪(DRIFTS)研究了SO2在α-Fe2O3表面上的多相光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在无光照和光照条件下,α-Fe2O3表面均生成硫酸盐,但硫酸盐的生成量和生成速率不同.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反应4hBET吸附系数为9.61×10-9,无光照条件下为1.39×10-8;光照条件下硫酸盐生成量低于无光照条件.当O2的体积浓度<21%时,增加O2浓度促进了硫酸盐的生成.用草酸和腐殖酸处理后的α-Fe2O3与SO2反应,由于α-Fe2O3表面反应活性位被占据,导致硫酸盐生成量急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Α-FE2O3 红外漫反射 多相反应 光化学 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径向基神经网络在异烟肼片无损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南劲松 孟庆繁 +2 位作者 郭伟良 申斯乐 滕利荣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7-620,624,共5页
应用异烟肼片粉末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数据分别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并用所建模型对预测集样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应用RBFNN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优于PLS模型,相关系数(r)值由0.99593提高到0... 应用异烟肼片粉末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数据分别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并用所建模型对预测集样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应用RBFNN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优于PLS模型,相关系数(r)值由0.99593提高到0.99734,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值由0.00523下降到0.0042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值由0.00614下降到0.005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径向基神经网络 异烟肼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铵对SO_2在大气颗粒物表面气-粒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立 孔令东 陈建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1-755,共5页
利用流动态的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漫反射光谱(DRIFTS)对含硝酸铵气溶胶(以α-Fe2O3为主模拟气溶胶)与SO2的非均相反应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硝酸铵与其它金属氧化物(CaO,MgO,α-Al2O3和SiO2)与SO2反应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硝酸铵和α-Fe2O3... 利用流动态的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漫反射光谱(DRIFTS)对含硝酸铵气溶胶(以α-Fe2O3为主模拟气溶胶)与SO2的非均相反应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硝酸铵与其它金属氧化物(CaO,MgO,α-Al2O3和SiO2)与SO2反应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硝酸铵和α-Fe2O3混合颗粒物比硝酸铵和其它金属氧化物混合颗粒与SO2反应的吸附系数高,表明α-Fe2O3比其它金属氧化物催化能力变强.利用BET面积作为反应活性表面积,发现含有6%(质量分数)NH4NO3的α-Fe2O3混合颗粒物与SO2反应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吸附系数(γBET=2.42×10-9),比纯氧化铁的反应高了近1.8倍.而纯NH4NO3颗粒与SO2不发生反应,表明少量硝酸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SO2在气溶胶颗粒物表面转化成硫酸盐的能力.本文还讨论了含硝酸铵气溶胶与SO2的反应机制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硝酸铵气溶胶 二氧化硫 红外漫反射 非均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枣猕猴桃总酚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无损检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付饶 辛广 +4 位作者 李书倩 张博 刘长江 王宝刚 冯晓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6-189,共4页
应用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在570~1848nm光谱区域内,建立了软枣猕猴桃总酚定量数学模型。实验将贮藏分三个阶段(采收阶段,贮藏12d,贮藏24d)进行,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建模方法得到软枣猕猴桃总酚定标模型。结果表明,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 应用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在570~1848nm光谱区域内,建立了软枣猕猴桃总酚定量数学模型。实验将贮藏分三个阶段(采收阶段,贮藏12d,贮藏24d)进行,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建模方法得到软枣猕猴桃总酚定标模型。结果表明,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一阶导数处理和反相多元离散校正处理所建软枣猕猴桃总酚定标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定标集样本的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为0.8939,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11.6734mg/100g;预测集样本的相关系数(RP)为0.8627,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16.7690mg/100g。研究表明: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软枣猕猴桃总酚的快速无损检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模型精度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软枣猕猴桃 总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g-C_(3)N_(4)与Ag-TiO_(2)复合光催化剂降解气态乙醛抗失活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薛虹云 王聪宇 +4 位作者 MAHMOOD Asad 于佳君 王焱 谢晓峰 孙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65-872,I0002,共9页
光催化剂失活是影响其在去除低浓度VOCs的实际应用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将TiO_(2)与2D石墨碳氮化碳(g-C_(3)N_(4))复合,显著提高了光催化剂的稳定性。当Ag改性的Ag-TiO_(2)(AT)用于降解乙醛气体时,反应60 min后开始发生失活现象,反... 光催化剂失活是影响其在去除低浓度VOCs的实际应用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将TiO_(2)与2D石墨碳氮化碳(g-C_(3)N_(4))复合,显著提高了光催化剂的稳定性。当Ag改性的Ag-TiO_(2)(AT)用于降解乙醛气体时,反应60 min后开始发生失活现象,反应延长至400 min则完全失活。而AT与g-C_(3)N_(4)复合改性后的样品g-C_(3)N_(4)/Ag-TiO_(2)(CAT)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反应至600 min未发生失活。原位FT-IR、PL和光电流的研究表明,当AT催化降解乙醛时,反应中间体会在表面积累导致催化剂失活。而引入的g-C_(3)N_(4)可以为中间体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提高稳定性。此外,引入g-C_(3)N_(4)还有利于电荷分离和产生活性氧物种,促进乙醛和中间体降解。本研究揭示了2D材料在开发稳定可持续降解VOCs的光催化剂方面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二氧化钛 g-C_(3)N_(4) 抗失活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催化剂中内给电子体和MgCl2相互作用的DRIFTS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青 黄文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57-58,共2页
采用红外漫反射的方法研究了MgCl2和内给电子体共研磨产物,并结合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了共研磨产物中ID和MgCl2之间相互作用形式。研究发现,不同内给电子体和MgCl2的配位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内给电子体的分子结构影响催化剂配位形式进而影... 采用红外漫反射的方法研究了MgCl2和内给电子体共研磨产物,并结合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了共研磨产物中ID和MgCl2之间相互作用形式。研究发现,不同内给电子体和MgCl2的配位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内给电子体的分子结构影响催化剂配位形式进而影响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EGLER-NATTA催化剂 内给电子体 红外漫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