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3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n surfaces micro/nano structured by a two-step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被引量:4
1
作者 Hamid Reza TALESH BAHRAMI Alireza AZIZI Hamid SAFF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065-1076,共12页
Cond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regime of heat transfer which has wide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such as power plants,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and refrigeration.Condensation occurs in two diffe... Cond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regime of heat transfer which has wide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such as power plants,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and refrigeration.Condensation occurs in two different modes including filmwise (FWC) and dropwise (DWC) condensation.DWC occurring on hydrophobic an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has a much higher heat transfer capacity than FWC.Therefore,wide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done to produce DWC in recent years.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have micro/nano structures with low surface energy.In this study,a two-step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is used to produce micro/nano structures on copper specimens.The surface energy of specimens is reduced by a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using ethanol and 1-octadecanethiol sol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optimum condition for electrodeposition parameters.For example,a surface prepared by 2000 s step time has 5 times greater heat transfer than FWC while a surface with 4000 s step time has nearly the same heat transfer as FWC.The surfaces of the fabricated specimens are examined using XRD and SEM analyses.The SEM analyses of the surface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micro-structures on the surfaces and the surface porosities are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second step electrodeposi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LECTRODEPOSITION micro/nano structure PORO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omic-scale simulation of nano-grains:structure and diffusion properties 被引量:1
2
作者 WEN Yu-hua CHEN Zheng-zheng +1 位作者 WANG Chong-yu ZHU Ru-zeng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9-152,共4页
Nanograin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typical grain size from 1 to 100 n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the nanograin sphere with the diameters from 1.45 to 10.12 nm. We study the influence of ... Nanograin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typical grain size from 1 to 100 n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the nanograin sphere with the diameters from 1.45 to 10.12 nm. We study the influence of grain size on structure and diffusion properties of the nanograin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s the grain size is reduced, the fraction of grain surfac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nd the surface width is approximately constant; the mean atomic energy of the surface increases distinctly, but that of the grain interior varies insignificantly;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is increased sharply,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the grain size is close to exponential relation below 1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 grain structure Diffustion propert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Structure-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被引量:20
3
作者 HUANG Bing CAO Minhua +2 位作者 NIE Fude HUANG Hui HU Changw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75-103,共29页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ucture- 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is reviewed, which properties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bulk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ucture- 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is reviewed, which properties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bulk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zero-dimensional (0D), one-dimensional (1D), two-dimensional (2D), and three-dimensional (3D) micro/nanostructures from energetic molecules is introduced. Also, an overview of the unique properties induced by micro/nanostructures and size effects is provided. Special emphasis is focused on the size-dependent properti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micro-sized energetic materials, such as thermal decomposition, sensitivity, combustion and detonation, and compaction behaviors. A conclusion and our view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a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ed chemistry structure SIZE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ucture transition of nano-titania during calcination
4
作者 李国华 王大伟 +1 位作者 徐铸德 陈卫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4期275-279,共5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ucture transition during calcination, nano-titania powders prepared by hydrolyzing precipitation approach and calcined at 300, 400, 500, 600 and 700 ℃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TEM and ele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ucture transition during calcination, nano-titania powders prepared by hydrolyzing precipitation approach and calcined at 300, 400, 500, 600 and 700 ℃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TEM and electron diffraction(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tania powders calcined below 500 ℃ are almost composed of anatase, rutile appears below 500 ℃ and its ratio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increase of calcin temperature; nano-titania particles are smaller than 40 nm mostly and the dispersion is related to calcining temperature; the inter-planar distances of nano-anatase single crystalline change gradually when calcing temperature increases to 500 ℃; so do that of nano-rutile single crystalline when calcining temperature charges from 600 to 700 ℃. Th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anatase to rutile is below 500 ℃ and the process carries on gradually. Both inter-planar distances and the structure of nano-titania transform gradually with increasing calcing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titania phase transformation structure transition inter-planar distan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cal coating and nano-structuring on plastics
5
作者 U. Schulz P. Munzert +1 位作者 A. Kaless N. Kaiser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9-464,共6页
The coating of plastics for optical applications is intended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durability of soft polymers and to serve an antireflection function. Usually a classic four-layer antireflection system is added o... The coating of plastics for optical applications is intended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durability of soft polymers and to serve an antireflection function. Usually a classic four-layer antireflection system is added on top of a single-layer hard coating. With needle optimisation,an alternative coating design has been developed. Plasma ion assisted deposition was used to deposit coatings upon polymers. Uniform antireflection and high scratch resistance have been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涂覆技术 纳米结构 塑料 光学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用摩擦纳米发电材料的制备及输出特性
6
作者 杨超 王伟斌 +6 位作者 张浩然 宋昊昕 杨文迪 苟春雨 黄珊 刘建国 张冬至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0,56,共8页
针对胜利海域环境特点,以四氟乙烯(TFE)和六氟丙烯(FEP)共聚物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核心功能材料,系统优化了TENG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并研究了该装置在海洋环境中的能量转换效率和输出稳定性。结果表明:摩擦纳米发电装置的最优结... 针对胜利海域环境特点,以四氟乙烯(TFE)和六氟丙烯(FEP)共聚物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核心功能材料,系统优化了TENG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并研究了该装置在海洋环境中的能量转换效率和输出稳定性。结果表明:摩擦纳米发电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为倾斜角30°,间隙距离10 mm;当环境湿度为40%、驱动频率为8 Hz、驱动压力为5 kPa时,FEPTENG输出信号最强(开路电压为300 V,短路电流为50μA);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大,FEPTENG的输出功率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当负载电阻为5 MΩ时,FEP-TENG的输出功率密度最大(12208 m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海域 摩擦纳米发电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7
作者 李培枝 雷盼 +3 位作者 张玉书 张康 鄢长灏 王晨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9-1515,共7页
以纳米硅和人造石墨为活性物质、黏土为黏结剂、导电炭黑为导电剂,经球磨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了三维硅碳负极材料。采用SEM、Raman光谱、XRD、XPS、TEM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 以纳米硅和人造石墨为活性物质、黏土为黏结剂、导电炭黑为导电剂,经球磨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了三维硅碳负极材料。采用SEM、Raman光谱、XRD、XPS、TEM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恒电流充放电和倍率测试,考察了硅掺杂量(以人造石墨质量计,下同)对三维硅碳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硅掺杂量为20%时制备的三维硅碳负极材料Si/C-2形成了有序稳定的三维骨架结构,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Si/C-2电极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754.7和1816.5 mA·h/g;在0.1、0.2、0.5和1.0 C倍率下,Si/C-2电极可逆比容量分别为1816.5、1386.5、872.2和566.3 mA·h/g,当倍率恢复到0.1 C时,容量保持率为91.6%;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Si/C-2电极循环100圈后具有1757.5 mA·h/g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96.8%。黏土在高温煅烧下形成了骨架结构,且热解炭包裹在硅的表面,阻止了纳米硅和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有利于固体电解质中间相膜的稳定形成,减少了电解液的消耗,同时三维骨架结构的存在有效缓解了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对其电化学性能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硅 三维结构 电化学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保温超轻质发泡水泥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8
作者 屈万英 刘凯璐 +1 位作者 王黎 曾浩洋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07-6013,共7页
纳米SiO_(2)气凝胶发泡水泥具有保温性能好,轻质,施工方便等优点,作为建筑保温材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其轻质性及保温性能仍有待提高。通过改变发泡剂掺量来探究纳米SiO_(2)气凝胶发泡水泥各项性能变化,结合光学显微镜研究了纳米SiO_(2... 纳米SiO_(2)气凝胶发泡水泥具有保温性能好,轻质,施工方便等优点,作为建筑保温材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其轻质性及保温性能仍有待提高。通过改变发泡剂掺量来探究纳米SiO_(2)气凝胶发泡水泥各项性能变化,结合光学显微镜研究了纳米SiO_(2)气凝胶发泡水泥气孔结构的变化并通过软件Image pro plus对其孔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发泡剂掺量为0.66%时,纳米SiO_(2)气凝胶发泡水泥的流动度降低至132 mm、导热系数降低至0.121 W/(m·K)、干密度降低至515 kg/m^(3)、导热系数和干密度分别下降了31.2%和25.2%,而吸水率逐渐增大;同时,随着发泡剂掺量的增多,纳米SiO_(2)气凝胶发泡水泥中的大尺寸气孔占比增加,力学性能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剂 纳米SiO_(2)气凝胶发泡水泥 导热系数 干密度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掺杂下钯纳米颗粒氢气传感器延寿研究
9
作者 魏莉 车浩 王博一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28,共4页
采用水热法,在30℃温度下成功合成了钯纳米颗粒(Pd NPs)/MXene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表征分析,证明材料为纯Pd NPs与MXene组成,Pd NPs... 采用水热法,在30℃温度下成功合成了钯纳米颗粒(Pd NPs)/MXene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表征分析,证明材料为纯Pd NPs与MXene组成,Pd NPs处于层状结构内部。将Pd NPs/MXene滴定于插指电极上制备氢气传感器用于氢气检测。结果显示,Pd NPS/MXene材料具备着良好的氢敏性能,能够在降低零点漂移、提升稳定性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响应与恢复速度,延长纯Pd NPs氢气传感器60倍的使用寿命,这些提升在空气环境下的实际应用中,具有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纳米颗粒 氢气传感器 微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镶嵌式自润滑采煤机滑靴摩擦性能优化
10
作者 沈佳兴 杨景辉 +1 位作者 范林浩 杨乐冲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67-79,共13页
目的 解决采煤机滑靴摩擦损耗严重的问题,提出纳米镶嵌式自润滑采煤机滑靴。方法 通过制造不同纳米镶嵌自润滑试件,并使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不同纳米自润滑材料的摩擦因数,选取最佳的纳米自润滑材料。通过仿真对比研究不同拓扑形状在... 目的 解决采煤机滑靴摩擦损耗严重的问题,提出纳米镶嵌式自润滑采煤机滑靴。方法 通过制造不同纳米镶嵌自润滑试件,并使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不同纳米自润滑材料的摩擦因数,选取最佳的纳米自润滑材料。通过仿真对比研究不同拓扑形状在镶嵌结构面积比为10%、20%、30%时的滑靴表面摩擦力、体积磨耗和摩擦应力,并选出镶嵌结构的最优拓扑形状。建立了2种圆形镶嵌结构的仿真分布模型,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各分布参数及结构参数。最终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和超景深三维显微观测试验检验纳米镶嵌自润滑采煤机滑靴的摩擦特性和磨损状态。结果 最佳纳米自润滑材料为石墨烯,其平均摩擦因数为0.1,镶嵌结构的最优拓扑形状为圆形,镶嵌结构最优分布参数和结构参数为长中心距12.3 mm、宽中心距11 mm、半径4.1 mm,镶嵌结构的定位尺寸参数分别为7.2、12.7 mm,交错分布镶嵌结构的减摩润滑效果最佳,交错分布模型的全局平均摩擦因数为0.142 3,表面三维形貌最大划痕为35.76μm,与无镶嵌结构试件相比分别降低了30.55%、58.58%。结论 圆形交错分布纳米镶嵌式石墨烯自润滑采煤机滑靴具有较佳的减摩润滑效果,能够有效提升采煤机滑靴的耐磨性,延长采煤机滑靴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自润滑 镶嵌结构 摩擦磨损 采煤机滑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飞秒激光在熔融石英雕塑中加工结构色
11
作者 陈靖 周鸿溦 +1 位作者 宋云鹏 程亚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5-311,共7页
颜色是艺术家们创作时的重要艺术语言。长久以来艺术家们通过颜料在艺术品表面展示出创作的颜色。结构色是颜色显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中在熔融石英材料内部,利用飞秒激光加工出高精度的周期光栅,基于光栅衍... 颜色是艺术家们创作时的重要艺术语言。长久以来艺术家们通过颜料在艺术品表面展示出创作的颜色。结构色是颜色显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中在熔融石英材料内部,利用飞秒激光加工出高精度的周期光栅,基于光栅衍射效应,实现了在某观察角度上的结构色呈现;在此基础上,展示了该结构色在雕塑领域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不仅可以对透明石英材料表面进行3D打印雕刻,制作出雕塑;还可以在材料内部进行彩色三维结构加工,为雕塑艺术的内在表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熔融石英材料 三维微纳加工 光栅衍射 结构色 雕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氟硅烷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超疏水耐蚀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恒阳 张蕾 +2 位作者 史洪微 宋影伟 韩恩厚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2,共11页
目的制备得到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聚氨酯涂层。方法以羟基丙烯酸树脂1198、固化剂N75-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缩二脲)、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FOTES)和二氧化硅(SiO_(2))纳米颗粒为材料,采用简单的喷涂技术制备... 目的制备得到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聚氨酯涂层。方法以羟基丙烯酸树脂1198、固化剂N75-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缩二脲)、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FOTES)和二氧化硅(SiO_(2))纳米颗粒为材料,采用简单的喷涂技术制备了一种耐用的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首先制备了用于构筑超疏水涂层微纳结构的低表面能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PFOTES)。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表面分析手段对其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将SiO_(2)-PFOTES分散后加入1198树脂中,再加入N75固化剂获得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材料表面润湿性进行测试。同时,对SiO_(2)-PFOTES/聚氨酯(PU)涂层进行紫外线老化、盐雾试验测试。结果当SiO_(2)-PFOTES与PU质量比为1∶4时,所制备的超疏水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54°,滑动角小于5°。SiO_(2)-PFOTES微纳结构层可在复合涂层表面形成明显的乳突状微纳结构,从而使涂层实现超疏水特性。此外,该涂层可有效排斥复杂混合物或有机液体,如牛奶、菜籽油和染料等。经过紫外线老化、盐雾试验,20 d后涂层仍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超疏水性。结论以PFOTES为改性剂,以SiO_(2)纳米颗粒为填料构筑粗糙表面,在铝合金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稳定性的耐蚀超疏水复合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硅烷改性 二氧化硅 超疏水 微纳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刻蚀处理的池沸腾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菊萍 匡纯纯 刘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0-188,共9页
为探究刻蚀处理铜板表面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改善效果,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制备不同刻蚀浓度和刻蚀时间处理的表面,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饱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氨水刻蚀浓度越大,表面的换热性能越强,氨水刻蚀时间越长,表面换热... 为探究刻蚀处理铜板表面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改善效果,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制备不同刻蚀浓度和刻蚀时间处理的表面,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饱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氨水刻蚀浓度越大,表面的换热性能越强,氨水刻蚀时间越长,表面换热性能越强.热流密度为43.2 W/cm^(2)时,0.05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5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8 h表面、0.03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和0.10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上的换热系数分别提高了46%、92%、105%、36%、45%、78%.此外,对其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说明了其优异的沸腾性能.刻蚀处理增强了表面粗糙度,有效面积,从而促进液体的补充,能够在较小的过热度下达到更高的临界热流密度.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刻蚀表面具有更多的成核位点,更小的气泡离开直径和离开频率.这些结果显示出刻蚀表面强化池沸腾换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刻蚀 传热性能 气泡动力学 微纳结构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折纸的原理及工程实践方法
14
作者 李欢笑 李康第 +2 位作者 王灿 马小飞 张育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3-202,共10页
折纸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折叠,使一个偏向平面的物体拥有特殊的三维层面的特点。不仅如此,通过折纸可以得到特定的人工结构,使其泊松比、刚度、模量等力学性能发生转变,从而得到不同于天然材料的特殊性质。纳米折... 折纸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折叠,使一个偏向平面的物体拥有特殊的三维层面的特点。不仅如此,通过折纸可以得到特定的人工结构,使其泊松比、刚度、模量等力学性能发生转变,从而得到不同于天然材料的特殊性质。纳米折纸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力学性能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吸引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详细了介绍纳米折纸的原理,包括其材料特性、力学基础和形变机制。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纳米折纸的工程实践方法并展望纳米折纸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折纸 纳米结构 DNA折纸 纳米结构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东明 郭宇轩 +3 位作者 魏圆慧 贾广昊 丁文杰 毛艳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通过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来优化其表面性质,是强化碳在土壤中固持能力的新方法,因此明确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南方红壤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炭进行镁改性和用球磨法制备纳米生物炭并表征,采用盆栽试验,... 通过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来优化其表面性质,是强化碳在土壤中固持能力的新方法,因此明确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南方红壤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炭进行镁改性和用球磨法制备纳米生物炭并表征,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固体13C核磁共振(13C NMR)技术研究生物炭改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改性后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结构更为丰富,镁改性使生物炭含氧官能团的比例提高,球磨后生物炭的芳香性提高。施用改性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未改性生物炭相比,镁改性和纳米生物炭处理分别提高了45.26%和36.25%。FTIR、XPS、^(13)C NMR分析结果表明镁改性生物炭和纳米生物炭的添加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使含氧官能团比例增加,镁改性生物炭和纳米生物炭处理降低了烷氧碳和羰基碳的比例而增加了芳香碳和烷基碳的比例,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复杂程度。研究表明,生物炭改性引起的表面官能团结构变化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促进了有机碳的稳定化,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纳米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化学结构 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混工艺对PA6/EPDM/nano-CaCO_3三元复合材料形态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晓东 徐科杰 +1 位作者 王旭 许向彬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3,共3页
研究两种共混工艺对PA6/EPDM/nano-CaCO3三元复合材料形态与性能的影响。即一步法:PA6、EPDM和nano-CaCO3直接熔融挤出共混;二步法:EPDM和nano-CaCO3先混炼制得母料,母料再与PA6熔融挤出共混。研究发现:二步法工艺会使nano-CaCO3选择性... 研究两种共混工艺对PA6/EPDM/nano-CaCO3三元复合材料形态与性能的影响。即一步法:PA6、EPDM和nano-CaCO3直接熔融挤出共混;二步法:EPDM和nano-CaCO3先混炼制得母料,母料再与PA6熔融挤出共混。研究发现:二步法工艺会使nano-CaCO3选择性分布在EPDM相中形成"沙袋结构"。"沙袋结构"粒子具有独特的"微纤化"断裂耗能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复合材料的韧性与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 纳米碳酸钙 增韧 共混工艺 沙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超疏水表面耐久性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姚思雨 朵永超 +3 位作者 牛家嵘 钱晓明 金欣 王闻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6,72,共6页
超疏水材料因具有非凡的润湿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制备的大部分超疏水表面耐久性较差,因而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从超疏水机理出发,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失效机理,综述了近年来提高超疏水表面耐久性的方法,包括在材料表面构建... 超疏水材料因具有非凡的润湿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制备的大部分超疏水表面耐久性较差,因而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从超疏水机理出发,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失效机理,综述了近年来提高超疏水表面耐久性的方法,包括在材料表面构建多级的微纳米粗糙结构、加入粘合剂、制备一体化结构或者自修复性能的超疏水表面。最后总结了超疏水表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耐久性 微纳米结构 粘合剂 自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diamond/Ni复合电刷镀层的组织形貌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盟月 李颖 +3 位作者 位星 邹文俊 董企铭 王小品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3-66,共4页
以45#钢为基体,制备了普通镍镀层和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金相显微镜等设备对比研究了两种镀层的组织形貌。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镍镀层相比,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的... 以45#钢为基体,制备了普通镍镀层和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金相显微镜等设备对比研究了两种镀层的组织形貌。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镍镀层相比,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的表面更加平整、致密,组织更加细化;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表面呈典型的"菜花头"形状,弥散分布的纳米金刚石被镍包裹。能谱仪分析结果表明,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中纳米颗粒特征元素C的质量分数为7.37%。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金刚石加入量的增加,镀层表面晶粒尺寸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刚石 复合电刷镀 组织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备卷曲结构的聚偏二氟乙烯/二氧化钛纤维膜的制备与空气过滤性能
19
作者 克力木·吐鲁干 张鑫 +2 位作者 赵伟 李翔 田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67,共10页
文中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纳米二氧化钛(TiO_(2))颗粒掺入量的卷曲结构聚偏二氟乙烯(PVDF)/TiO_(2)纳米纤维膜,探讨了其在空气过滤中的应用性能。通过调整纺丝过程中的相对湿度,成功制得了具有三维卷曲外观的纳米纤维。还探讨了Ti... 文中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纳米二氧化钛(TiO_(2))颗粒掺入量的卷曲结构聚偏二氟乙烯(PVDF)/TiO_(2)纳米纤维膜,探讨了其在空气过滤中的应用性能。通过调整纺丝过程中的相对湿度,成功制得了具有三维卷曲外观的纳米纤维。还探讨了TiO_(2)颗粒加入量对纤维膜微观结构、静电特性及其过滤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当增加纳米TiO_(2)的比例能够有效增强纤维膜的静电吸附能力,特别是在过滤直径为0.3μm的氯化钠气溶胶颗粒方面,显示出了卓越的拦截能力。掺入0.5%的纳米二氧化钛驻极增强剂时,卷曲结构PVDF/TiO_(2)纤维膜的纤维均匀,过滤效率最高达到99.995%,阻力压降为49.83 Pa,品质因子0.096。提升纤维膜克重后,过滤效率提升到国家标准KN100级别,高湿度环境中模拟实际使用8 h后,过滤效率仍能达到99.918%的水平,压阻约为60 Pa,对纤维膜进行长时间(30 d)过滤效率检测,过滤效率完全满足99.5%以上的水平。为设计和制备高效、低阻力的空气过滤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卷曲结构 复合材料 空气过滤 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E-g-MA对nano-CaCO_3/PA66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成园 周松 +4 位作者 刘志鹏 李治民 游宇 邱海燕 代加林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7,共5页
通过双螺杆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碳酸钙/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尼龙66(nano-CaCO3/POE-g-MA/PA66)三元复合材料,采用SEM、DSC和XR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研究了弹性体POE-g-MA的含量和物料共混顺序对nano-CaCO3/PA66(20/... 通过双螺杆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碳酸钙/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尼龙66(nano-CaCO3/POE-g-MA/PA66)三元复合材料,采用SEM、DSC和XR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研究了弹性体POE-g-MA的含量和物料共混顺序对nano-CaCO3/PA66(20/80)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POE-g-MA与尼龙基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能细微地分散在复合材料中。POE-g-MA能促进复合材料中PA66的结晶,有效改善nano-CaCO3/PA66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断裂伸长率和加工性能。与一步同时共混法相比较,nano-CaCO3先与PA66共混后再与POE-g-MA共混的二步共混法,更有利于提高nano-CaCO3的分散程度和nano-CaCO3/POE-g-MA/PA66(20/10/70)三元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弹性体 纳米碳酸钙/尼龙66复合材料 结构和性能 共混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