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管闭管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发展
1
作者 胡婷婷 张云龙 邹秉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5-1126,共12页
核酸检测技术因快速、灵敏和特异等特点,在病原体检测等领域广泛应用。因疾病相关的核酸标志物众多,多重核酸检测需求渐增。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可对多种靶标同时扩增,但扩增后分析过程存在开管易污染和... 核酸检测技术因快速、灵敏和特异等特点,在病原体检测等领域广泛应用。因疾病相关的核酸标志物众多,多重核酸检测需求渐增。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可对多种靶标同时扩增,但扩增后分析过程存在开管易污染和技术要求高等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系列简便和可靠且无需开管处理的单管多重PCR检测技术相继出现。常见的技术有基于荧光探针的单管闭管多重PCR检测方法,主要利用不同荧光标记对多种靶标进行区分,与不同的特异性酶切反应结合,能够实现肿瘤罕见突变的多重检测以及单核苷酸特异性分型。此外,基于熔解温度差异的单色熔解曲线分析方法,在单个荧光通道内实现了多靶标并行检测,若在多个荧光通道内进行则称为多色熔解曲线分析方法,可将检测靶标数量提升至数十种,显著突破了荧光通道数量对检测重数的限制。同时,利用荧光标记进行不同组合的荧光编码方法,也为单管闭管多重PCR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包括编码同一靶标对应的不同荧光标记产生信号的先后顺序、利用2种荧光标记组合识别特定靶标、控制不同靶标荧光信号幅度等方式,也能够提高检测重数。本文从原理、应用及方法优缺点等多个维度出发,对近年来单管闭管多重PCR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并展望,为此后的科研探索与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多重核酸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管反应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及腐竹中转基因成分的多重PCR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邵碧英 陈文炳 +1 位作者 江树勋 李寿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采用CTAB法提取大豆干样、新鲜毛豆及腐竹中的总DNA,内源LECTIN基因扩增结果均为阳性,表明提取到的DNA中不存在抑制PCR的物质.应用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lowermosaicvirus,CaMV)35S启动子和根癌农杆菌胭脂碱合成酶基因(NOS)终止子的二重... 采用CTAB法提取大豆干样、新鲜毛豆及腐竹中的总DNA,内源LECTIN基因扩增结果均为阳性,表明提取到的DNA中不存在抑制PCR的物质.应用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lowermosaicvirus,CaMV)35S启动子和根癌农杆菌胭脂碱合成酶基因(NOS)终止子的二重PCR分析,筛选到7个含转基因成分的样品.半嵌套式PCR检测结果表明阳性样品中的外源目的基因为来自根癌农杆菌CP4菌株的EPSPS基因.最后成功进行了扩增内源LECTIN基因、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的三重PCR分析,以及内源LECTIN基因和EPSPS基因的二重PCR分析,得到预期结果.多重PCR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特点,在植物产品的转基因成分检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多重pcr分析 根癌农杆菌 终止子 套式pcr检测 外源 转基因成分 NOS 阳性 M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技术在食源性病原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许一平 成炜 陈福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5-359,共5页
食品中污染的病原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快速检测食品中病原细菌是及时有效预防病原细菌传播及食物中毒的重要前提。多重PCR作为一种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细菌的方法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介绍了多重PCR技术在食源性病原细菌... 食品中污染的病原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快速检测食品中病原细菌是及时有效预防病原细菌传播及食物中毒的重要前提。多重PCR作为一种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细菌的方法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介绍了多重PCR技术在食源性病原细菌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病原细菌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用引物多重PCR技术检测3种病原微生物 被引量:12
4
作者 商颖 许文涛 +6 位作者 元延芳 梁志宏 石慧 翟志芳 张雅楠 罗云波 黄昆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3-106,共4页
为寻找快速且准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在普通多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通用引物多重PCR(universal primers-multiplex PCR,UP-M-PCR)技术。利用该技术对食品中主要的3种致病菌——大肠杆菌、... 为寻找快速且准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在普通多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通用引物多重PCR(universal primers-multiplex PCR,UP-M-PCR)技术。利用该技术对食品中主要的3种致病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进行同时检测,经过单重PCR验证、二重以及三重UP-PCR反应条件和体系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5pg目标DNA,复合引物和通用引物的加入量分别为2nmol/L和300nmol/L。此方法检测灵敏度高、病原菌检测限低,可在实践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单增李斯特菌 沙门氏菌 通用引物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中4种致病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红玉 李岩 崔洪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3-21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沙门氏菌的侵袭蛋白基因(invA)、志贺氏菌的侵袭性质粒抗原基因(ipaH)和单核细...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沙门氏菌的侵袭蛋白基因(invA)、志贺氏菌的侵袭性质粒抗原基因(ipaH)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内化素基因(inlA)设计引物,通过优化好的反应体系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结果: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4种菌均能在相应位置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对污染4种菌的猪肉进行检测,确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检出限是102CFU/mL,志贺氏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限是101CFU/mL。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比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更特异、快速、灵敏,适用于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 致病菌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6
6
作者 舒畅 姜琛璐 +1 位作者 钟慈平 李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9-54,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uidA基因设计3对引物,通过单因素实验、L9(34)正交实验优化反应体系... 目的:建立同时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uidA基因设计3对引物,通过单因素实验、L9(34)正交实验优化反应体系,并对多重PCR扩增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3对引物能特异性扩增出495、620、252bp的目的片段;在最优多重PCR反应体系下,多重PCR检测3种致病菌的灵敏度达104CFU/mL;将该法应用于人工污染实验,可在5h内得到准确、稳定的检测结果。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能够实现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监控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多重pcr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方法对大豆转基因食品的定性检测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平平 刘宪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27-230,共4页
为了同时检测转基因食品中所含的多个目标基因序列,本文采用多重PCR分析技术对转基因大豆食品进行了检测。为了排除扩增结果的假阴性,大豆外源凝集素基因和肌动蛋白基因被作为内部对照以评价所有PCR反应的效率。当转基因大豆含量仅为0.... 为了同时检测转基因食品中所含的多个目标基因序列,本文采用多重PCR分析技术对转基因大豆食品进行了检测。为了排除扩增结果的假阴性,大豆外源凝集素基因和肌动蛋白基因被作为内部对照以评价所有PCR反应的效率。当转基因大豆含量仅为0.15%时,仍然可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可靠的鉴定,从而表明该方法的高度敏感性。该文所述的多重PCR系统是一种简单、准确并且敏感的检测方法,只需要进行一个反应就可以检测多个目标基因序列,因而可以用来对转基因原材料及加工成品进行高精度、高灵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分析 目标基因 假阴性 定性检测 对照 外源凝集素 同时检测 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食品 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SSR标记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绍鹏 刘尚武 +2 位作者 李勇 刘伟婷 吕典秋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23,共7页
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8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多重PCR反应体系主要成分、引物不同比例关系及退火温度对SSR标记扩增的影响。在不改变其他成分浓度的条件下,对PCR反应体系的4个组分(Taq酶、MgCl2、模板DNA、dNTPs)进行浓度或用量梯度试验;利用... 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8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多重PCR反应体系主要成分、引物不同比例关系及退火温度对SSR标记扩增的影响。在不改变其他成分浓度的条件下,对PCR反应体系的4个组分(Taq酶、MgCl2、模板DNA、dNTPs)进行浓度或用量梯度试验;利用正交设计L(934)对反应体系的4对引物组合(STM0014、Pat、SSI、UGP)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最终确立了马铃薯SSR标记多重PCR反应优化体系,总体积为20μL;2.5μL 25 mmol.L-1 MgCl2,0.6μL 10 mmol.L-1 dNTPs,Taq酶0.8 U,模板DNA 80 ng;4 mmol.L-1的4对引物之间的用量比为2:1:2:3,退火温度为54.7℃。优化后的反应体系重复性好,扩增结果稳定可靠,能够明显区分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为进一步探讨马铃薯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构建DNA指纹图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SSR标记 多重pcr反应体系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3种致病菌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钱志伟 孙新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36-239,共4页
目的:建立同步速测食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方法:利用基因组比对法寻找3种致病菌的特异性序列——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 目的:建立同步速测食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方法:利用基因组比对法寻找3种致病菌的特异性序列——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和单增李斯特菌的prs基因,运用Primer Premier 5.0分别设计3对片段大小不同的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建立3种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体系。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灵敏度测试结果分别为7.6、3.8、5.1pg/μL,在此灵敏度下可以扩增出全部特异性引物条带,验证性实验结果出现相应的目的条带且未发生交叉影响。结论:初步建立能同步、简便、快速、灵敏地检测食品中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三重PCR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食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技术在植物检疫性病害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末军 周国英 李河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9-93,共5页
简述了传统PCR、实时定量PCR以及多重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植物检疫中的应用,分析了目前PCR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检疫性病害 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同时检测食品中4种细菌与常见霉菌 被引量:14
11
作者 熊苏玥 米瑞芳 +5 位作者 陈曦 戚彪 李金春 李家鹏 乔晓玲 王守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5-311,共7页
建立一种同时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以及霉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沙门氏菌的侵袭正调... 建立一种同时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以及霉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沙门氏菌的侵袭正调节蛋白基因(hilA)、大肠杆菌O157:H7鞭毛基因(flic)、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毒力调控蛋白基因(prfA)及霉菌18S rRNA基因V5区分别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并对PCR扩增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获得特异性良好的PCR扩增产物。而后在37℃对人工污染致病菌的香肠、面包和豆腐进行增菌培养,5种致病微生物在20 h内的检出限均可达到100 CFU/25 g。本实验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适用于食品中4种细菌与常见霉菌的同时检测,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食源性致病菌 霉菌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结合核酸侵入反应及纳米金显色技术检测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体 被引量:4
12
作者 樊欢 戚宇华 +5 位作者 朱政 崔仑标 葛以跃 赵康程 吴涛 史智扬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1-995,1001,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体多重PCR结合核酸侵入反应及纳米金显色的检测方法。方法针对几种重要的脑炎脑膜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和尼帕病毒)保守区基因设计引物,进行多重PC... 目的建立一种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体多重PCR结合核酸侵入反应及纳米金显色的检测方法。方法针对几种重要的脑炎脑膜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和尼帕病毒)保守区基因设计引物,进行多重PCR反应、核酸侵入反应及纳米金显色反应,对多种脑炎脑膜炎病毒同时进行检测,以森林脑炎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登革病毒4种病原核酸评价其检测特异性,以体外转录的病毒RNA或扩增的PCR片段评价其检测敏感性,并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成功建立了一种脑炎脑膜炎病毒多重PCR结合核酸侵入反应及纳米金显色的检测技术。建立的检测方法可特异的检测目的病原体,且与森林脑炎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登革病毒无交叉反应。该方法对不同靶标的检测灵敏度均为103拷贝/μL,临床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结论建立的脑炎脑膜炎病毒多重PCR结合核酸侵入反应及纳米金显色技术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特异性及灵敏度,检测通量高,肉眼即可观察结果,在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多重pcr 核酸侵入反应 纳米金显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快速检测三种食品病原菌 被引量:6
13
作者 武卫影 马晓燕 张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90-92,95,共4页
建立一种快速、经济、实用的可以同步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建立一种快速、经济、实用的可以同步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ail基因,分别设计了三对引物,对单个基因PCR和单管多重PCR扩增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实验以及优化反应体系。三对引物能特异性扩增出236、475、127bp的目的条带。建立的多重PCR同时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灵敏度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02CFU/mL、沙门氏菌为102CFU/mL、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为102CFU/mL。初步建立能同步、简便、快速、灵敏地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三重PCR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金黄色葡萄球菌 沙门氏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乳腺炎5种病原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申纪饶 王丹 +7 位作者 李新圃 杨峰 武小虎 丁学智 王胜义 严作廷 王旭荣 李宏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7-511,533,共6页
为建立一种能同时快速检测多种奶牛乳腺炎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本研究以化脓隐秘杆菌ISR基因、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大肠杆菌phoA基因、副乳房链球菌23S rRNA基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并合成了5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方... 为建立一种能同时快速检测多种奶牛乳腺炎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本研究以化脓隐秘杆菌ISR基因、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大肠杆菌phoA基因、副乳房链球菌23S rRNA基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并合成了5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方阵法对多重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能快速检测5种病原菌的多重PCR方法。对各菌种随机组合后利用该多重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同时快速检测奶牛乳腺炎乳样中5种主要病原菌,而其他病原菌则呈阴性结果,具有较强特异性。分别将化脓隐秘杆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副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10倍倍比稀释后,利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进行检测,确定该方法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对5种病原菌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25×10^(4)cfu/mL,大肠杆菌2.95×10^(6)cfu/mL,化脓隐秘杆菌2.95×10^(5)cfu/mL,副乳房链球菌4.3×10^(5)cfu/mL,无乳链球菌3.15×10^(5)cfu/mL。对临床送检及人工模拟的乳样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符合率及灵敏度。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对包括副乳房链球菌在内的奶牛乳腺炎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为快速检测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腺炎 病原菌 引物 反应条件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检测三种食源性致病菌 被引量:6
15
作者 毛红霞 黎源倩 +2 位作者 裴晓方 何超 渠凌丽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3-477,共5页
建立了食品中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O157:H7的uidA基因、沙门菌的invA基因和志贺菌的ipaH基因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的毛细管电泳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这3种致病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多重PCR引物,优化PCR扩增反应体系,采用7.0g/L... 建立了食品中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O157:H7的uidA基因、沙门菌的invA基因和志贺菌的ipaH基因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的毛细管电泳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这3种致病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多重PCR引物,优化PCR扩增反应体系,采用7.0g/L甲基纤维素为筛分介质,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同时检测了3种常见致病菌的PCR扩增产物。在优化的多重PCR反应和毛细管筛分电泳条件下,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和大肠杆菌O157:H7基因的多重PCR扩增产物,22min内即可完成3种常见致病菌的毛细管电泳检测。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7%-2.07%。与凝胶电泳法比较,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多种致病菌脱氧核糖核酸的检测,为食品安全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快速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毛细管电泳法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 食源性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及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凡琴 刘书亮 +4 位作者 吴聪明 韩新锋 周康 刘冬香 侯小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7-151,共5页
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对203 株源于2006—2011年四川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进行10 种常用抗生素药敏性检测,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法对其耐甲氧西林基因(mecA)和β-... 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对203 株源于2006—2011年四川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进行10 种常用抗生素药敏性检测,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法对其耐甲氧西林基因(mecA)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blaZ)进行分析,了解Sa耐药性变迁。结果表明:牛乳源Sa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一直居高不下;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率有增强趋势;对林可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呈降低趋势;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不定;对苯唑西林和头孢噻呋敏感;Sa分离株多重耐药率介于72.1%~100.0%,显示出不尽相同的耐药谱,却呈现出不断增宽的趋势。M-PCR检测显示,2006—2011年分离Sa菌株未从基因水平扩增出mecA基因;不同年度分离株均不同程度携带blaZ基因,不同年度分离株blaZ+检出率介于49.1%~87.5%。药敏实验结果与相关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存在对应关系,部分菌株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不一致,推测还存在其他耐药机制。结论:四川地区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牛乳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2株儿童患者肺炎链球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分型 被引量:7
17
作者 郭映辉 何宝花 +6 位作者 王颖童 贾肇一 王茜 李贵霞 张文超 孙印旗 陈素良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对来自患儿的肺炎链球菌进行分型,为肺炎链球菌疫苗的正确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来自河北省儿童医院的182株肺炎链球菌,普通PCR对肺炎链球菌进行种属鉴定,应用多重PCR方法对菌株进行菌型分析。结果经PCR检测182株菌的cps... 目的对来自患儿的肺炎链球菌进行分型,为肺炎链球菌疫苗的正确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来自河北省儿童医院的182株肺炎链球菌,普通PCR对肺炎链球菌进行种属鉴定,应用多重PCR方法对菌株进行菌型分析。结果经PCR检测182株菌的cpsA基因扩增均为阳性;经多重PCR检测,除8株未分型菌株外,其余174株肺炎链球菌中,以19F、19A和6A/6B型数量最多,分别为68株(37.36%)、33株(18.13%)和26株(14.28%),其余型别有35B型、14型、6C/6D型、23F型、15B/15C型等。结论 182株肺炎链球菌的菌型主要为19F、19A和6A/6B,为该省肺炎链球菌疫苗的正确选择和制订使用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菌型鉴定 种属鉴定 cp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酒酒球菌氨基酸脱羧酶基因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成龙 李凯 +2 位作者 杨芮 吕珍 刘树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110-115,共6页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多重PCR方法,采用3对特异性引物,检测40株酒酒球菌基因组中是否含有组氨酸脱羧酶基因(hdc基因)、酪氨酸脱羧酶基因(tdc基因)和鸟氨酸脱羧酶基因(odc基因)。结果表明:40株酒酒球菌基因组中有33株酒酒球菌含有...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多重PCR方法,采用3对特异性引物,检测40株酒酒球菌基因组中是否含有组氨酸脱羧酶基因(hdc基因)、酪氨酸脱羧酶基因(tdc基因)和鸟氨酸脱羧酶基因(odc基因)。结果表明:40株酒酒球菌基因组中有33株酒酒球菌含有组氨酸脱羧酶,22株酒酒球菌含有酪氨酸脱羧酶,16菌株含有鸟氨酸脱羧酶。建立的PCR法可快捷、高度特异地检测酒酒球菌中含有的hdc基因、tdc基因和odc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 乳酸菌 氨基酸脱羧酶基因 生物胺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肉制品中3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新福 王周平 +3 位作者 李聪 方伶俐 赵颖 徐宝才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0,共6页
针对低温肉制品中较易污染的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有害微生物,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的方法,对3... 针对低温肉制品中较易污染的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有害微生物,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的方法,对3种菌同时快速检测,从而达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使用沙门氏菌的inv A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rf A基因和单增李斯特菌nuc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在确定特异性引物的基础上,将3种菌进行培养增菌后接种于低温肉制品中,过夜富集后收集并进行灵敏度检测,优化多重PCR反应体系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多重PCR方法在同时检测这3种有害微生物时,m-PCR最佳反应条件如下:25 μL反应体系、10×PCR缓冲液2.5 μL、2.5 mmol/L d NTPs 2.0 μL、2.5 U/μL的DNA聚合酶0.5 μL及上、下游引物各0.5 μL、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模板1.0 μL、沙门氏菌的模板2.0 μL,加dd H_2O补足至25 μL,最佳退火温度为64℃。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适用于低温肉制品中沙门氏菌等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简便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肉制品 多重pcr 快速检测 食源性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二代测序数据判定SNP基因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科 李凯 +1 位作者 周宇荀 肖君华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0-376,共7页
通过将二代测序数据与连接酶检测反应(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基因分型的结果进行比对,确定二代测序数据判定SNP基因型的经验性阈值.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 通过将二代测序数据与连接酶检测反应(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基因分型的结果进行比对,确定二代测序数据判定SNP基因型的经验性阈值.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ultiplex PCR)对91个样本进行19个SNP位点的扩增,扩增的产物混匀纯化后在Ion torrent PGM仪器上进行二代测序.利用LDR技术对相应的SNP位点进行检测,将其分型结果作为二代测序数据判定SNP基因型的标准,确定了二代测序数据判定SNP基因型的阈值:测序深度≥6X,等位基因比率在15%~85%的位点为杂合子,在范围之外的为纯合子,该阈值准确度达到99.6%;针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阈值边缘的数据,结合聚类分析可将正确率提升至100%.研究结果为利用二代测序数据判定SNP基因型提供了一个准确、快捷和经验性的阈值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二代测序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