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东南海域水合物绿色高效安全开采的新思路
1
作者 蒋明镜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41-1756,共16页
针对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绿色高效安全开采对提升中国能源战略地位,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琼东南海域主要为黏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水合物储层,使用传统的降压、升温和CO_(2)置换开采法均存在很大挑战。从深海能源土温-压-力... 针对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绿色高效安全开采对提升中国能源战略地位,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琼东南海域主要为黏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水合物储层,使用传统的降压、升温和CO_(2)置换开采法均存在很大挑战。从深海能源土温-压-力-化耦合条件下宏微观力学特性与表征方法、深海能源土工程问题分析的多场耦合多尺度理论和数值仿真方法以及水合物绿色高效安全开采与适应性评价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探讨现有水合物开采研究在琼东南海域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提出应综合考虑降压、升温、CO_(2)置换/注入及其他提高产气率、固碳率和工程安全性措施,以期实现琼东南海域水合物绿色高效全周期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土 本构模型 多场耦合 水合物开采 二氧化碳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塑性变形理论建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新云 唐学峰 +6 位作者 余国卿 龙锦川 温红宁 邓磊 金俊松 龚攀 张茂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16,共25页
传统塑性理论模型由于引入了适当的假设和简化,面对复杂变形机制和复杂变形条件时具有局限性。基于深度学习的理论建模作为数据驱动的建模新范式,具有精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是塑性理论建模的重要方向。介绍了深度学习的建模方法,如传... 传统塑性理论模型由于引入了适当的假设和简化,面对复杂变形机制和复杂变形条件时具有局限性。基于深度学习的理论建模作为数据驱动的建模新范式,具有精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是塑性理论建模的重要方向。介绍了深度学习的建模方法,如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物理启发式神经网络模型和神经算子网络,分析了各个模型的特点。总结了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塑性理论建模方法在本构关系、损伤断裂模型、微观组织模型和多尺度模型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提高模型精度、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的方法。最后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塑性理论建模方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塑性理论建模 本构关系 微观组织演变模型 损伤断裂模型 多尺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面板与堆石料接触面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傅中志 王立安 +1 位作者 陈锦祎 张意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05-2313,共9页
混凝土面板是面板坝防渗安全的生命线,其应力变形特性主要取决于坝体堆石料的应力变形特性及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接触特性。在面板坝的应力变形计算中,通常采用接触面模型模拟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荷载传递机制,因此接触面模型是否合理,直... 混凝土面板是面板坝防渗安全的生命线,其应力变形特性主要取决于坝体堆石料的应力变形特性及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接触特性。在面板坝的应力变形计算中,通常采用接触面模型模拟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荷载传递机制,因此接触面模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面板应力变形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传统双曲线接触面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个考虑双向剪切耦合效应,且符合强度准则和标架无差异原则的接触面本构模型,该模型参数少,数值实现方便,可以定性地模拟出实际面板坝工程中出现的混凝土挤压破坏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坝 接触面 本构模型 应力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机舱复杂薄壁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孟宪明 任鹏飞 张赛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73-2180,共8页
本研究针对电动汽车一体式前机舱复杂薄壁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性能协同设计方法。研究通过拓扑优化确定多重负载条件下的最优载荷路径,并进行前机舱一体压铸部件工艺可行性设计。对压铸材料进行了材料测试并开发了基... 本研究针对电动汽车一体式前机舱复杂薄壁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性能协同设计方法。研究通过拓扑优化确定多重负载条件下的最优载荷路径,并进行前机舱一体压铸部件工艺可行性设计。对压铸材料进行了材料测试并开发了基于应力三轴度和罗德角系数应力状态的失效曲面,搭建了正面碰撞简化模型用于评估前机舱集成结构挤压型材纵梁与压铸部件的刚度匹配。结果表明,采用该设计方法可以有效获得多性能约束下的拓扑路径,充分考虑前机舱结构工艺可行性及结构性能匹配,降低研发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性能拓扑优化 前机舱集成设计 一体化压铸 断裂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石料本构模型对混凝土面板坝应力变形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傅中志 张意江 +1 位作者 陈锦祎 王永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89-2100,共12页
堆石料本构模型选择是影响混凝土面板坝应力变形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以某典型面板坝为例,采用邓肯E-B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南水”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对坝体填筑过程和蓄水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拟;研究了两种模型计算的坝体和面板的位... 堆石料本构模型选择是影响混凝土面板坝应力变形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以某典型面板坝为例,采用邓肯E-B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南水”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对坝体填筑过程和蓄水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拟;研究了两种模型计算的坝体和面板的位移和应力分布差异;分析了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呈现差异的原因。两种模型计算结果最显著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1)“南水”模型计算的坝体沉降、面板挠度等位移指标小于E-B模型,其原因是“南水”模型计算的坝体小主应力和变形模量更高。(2)E-B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蓄水后面板底部顺坡向受拉;而“南水”模型计算的面板顺坡向应力为全断面受压。前者是由E-B模型的各向同性弹性本质决定的,垫层料因水压力作用顺坡向膨胀,产生沿坡面向上的位移;后者是其F1屈服面持续扩张产生塑性体积收缩导致的,塑性体缩抵消了顺坡向弹性膨胀,使垫层料产生沿坡面向下的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坝 堆石料 本构模型 应力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裂隙演化微分动力学机制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邓乃夫 乔兰 +2 位作者 刘建 张庆龙 李庆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689,共13页
为研究天然岩石内部不同形态裂隙的演化行为与岩石累计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运用唯象理论将岩石分为完整岩石微元体、闭合裂隙微元体和开口裂隙微元体3组分。基于生物群落生长逻辑建立岩石的裂隙演化微分动力学方程,并利用半解析方式求... 为研究天然岩石内部不同形态裂隙的演化行为与岩石累计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运用唯象理论将岩石分为完整岩石微元体、闭合裂隙微元体和开口裂隙微元体3组分。基于生物群落生长逻辑建立岩石的裂隙演化微分动力学方程,并利用半解析方式求解岩石闭合裂隙与开口裂隙在受压状态下的演化表达式,实现压缩过程中岩石不同微元体之间转化关系的量化。其中开口裂隙演化曲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反映初始开口裂隙在压密阶段前后的变化规律,符合压密阶段非线性的应力-应变曲线关系。随后,以岩石裂隙演化解析表达式定义岩石压缩破坏的全局损伤变量,精准量化岩石在初始阶段、压密阶段、弹塑性阶段以及峰后阶段的全过程损伤程度,并提出基于上述裂隙演化机制和全局损伤变量的损伤本构模型。最后,基于微分方程理论推导、强度准则以及多目标优化等多种手段确定损伤本构模型参数,完成对岩石三组分初始比例以及3种裂隙转化因子的稳定求解,进而实现岩石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煤岩及炭质泥岩的实例分析中,所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能够较好表征不同岩石在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及裂隙扩展规律,模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本构模型 裂隙演化 微分动力学方程 损伤力学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构模型对面板堆石坝动力特性影响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永超 沈振中 +1 位作者 疏永康 熊汉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141,共5页
为研究堆石料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对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和动力时程分析,分别采用邓肯-张E-B模型和南水模型对某沥青混凝土堆石坝进行动力计算,比较了两种本构模型下坝体的静动位移、动应力和地震永久变形的分... 为研究堆石料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对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和动力时程分析,分别采用邓肯-张E-B模型和南水模型对某沥青混凝土堆石坝进行动力计算,比较了两种本构模型下坝体的静动位移、动应力和地震永久变形的分布规律和数值大小,在此基础上针对堆石料参数设计了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种本构模型下面板坝的动位移分布规律相似但数值大小不同,动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均不同,参数K和Rd分别是邓肯-张E-B模型和南水模型中对坝体动位移最敏感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面板堆石坝 动力响应 参数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幅温度和应力范围下蠕墨铸铁的蠕变试验及本构模型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书博 刘茜 +4 位作者 景国玺 张军海 卫军朝 杨紫毅 孙帅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随着发动机功率密度的增加,气缸盖在运行过程中所承受的温度和应力也增加,因此蠕变损伤预测需要考虑准确的蠕变本构模型和参数。针对蠕墨铸铁(Compacted Graphite cast Iron,CGI)气缸盖大范围的温度和应力工作条件,开展温度450~550℃、... 随着发动机功率密度的增加,气缸盖在运行过程中所承受的温度和应力也增加,因此蠕变损伤预测需要考虑准确的蠕变本构模型和参数。针对蠕墨铸铁(Compacted Graphite cast Iron,CGI)气缸盖大范围的温度和应力工作条件,开展温度450~550℃、试验应力100~300 MPa条件下的CGI蠕变试验,进行表征宽幅温度和应力下CGI最小蠕变速率的蠕变本构模型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与较小的温度和应力范围相比,在宽幅条件下CGI更容易发生蠕变损伤,且温度相比应力更能促使CGI发生蠕变变形;分别基于Norton⁃Bailey幂律模型、Garofalo双曲正弦模型和变形机制的真应力(Deformation Mechanism⁃based True Stress,DMTS)模型,结合多目标优化方法,构建了CGI蠕变本构模型。其中,基于DMTS模型的CGI蠕变模型有73%的预测值在两倍误差范围内,吻合效果在三种模型中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墨铸铁 宽幅温度和应力范围 蠕变试验 蠕变本构模型 最小蠕变速率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75铝合金多场耦合流变行为和软化机理
9
作者 朱春雨 夏建生 +3 位作者 窦沙沙 刘镕滔 钱海旭 朱云飞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23,共11页
在应变速率为0.01~10 s^(-1),电流密度为18~27 A·mm^(-2),温度为150~330℃条件下,对7075铝合金进行了脉冲电流辅助拉伸实验。探讨了应变速率与电流密度对7075铝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推导出耦合了电参数的修正Johnson-Cook本构模型,... 在应变速率为0.01~10 s^(-1),电流密度为18~27 A·mm^(-2),温度为150~330℃条件下,对7075铝合金进行了脉冲电流辅助拉伸实验。探讨了应变速率与电流密度对7075铝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推导出耦合了电参数的修正Johnson-Cook本构模型,并进行了验证。为解析热、电与力的耦合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结果表明,与室温相比,通电试样的断面形貌中出现尺寸更大、分布更规整的韧窝。应变速率0.1~1 s^(-1)和电流密度21~24 A·mm^(-2)对降低7075铝合金的流动应力有着显著影响,说明电流密度的影响存在阈值。并且修正后的Johnson-Cook模型在预测上展现出了较高的可靠性,模型预测与试验数据高度吻合,相关性达到0.9961,平均绝对相对误差仅为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75铝合金 电塑性效应 多场耦合 Johnson-Cook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侵蚀作用下排水隧洞水工混凝土多尺度损伤演化特征及本构模型研究
10
作者 崔树坚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78,共5页
含腐蚀性离子地下水会显著劣化排水隧洞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而影响隧道安全与稳定。采用宏观力学试验与微观特征测试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不同侵蚀液浓度和干湿循环龄期作用下排水隧洞混凝土多尺度劣化机理及力学特性,并建立了腐蚀作用下... 含腐蚀性离子地下水会显著劣化排水隧洞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而影响隧道安全与稳定。采用宏观力学试验与微观特征测试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不同侵蚀液浓度和干湿循环龄期作用下排水隧洞混凝土多尺度劣化机理及力学特性,并建立了腐蚀作用下的宏细观损伤演化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龄期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呈线性降低,抗拉强度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缓慢降低,弹性模量变化趋势相似。在高浓度溶液和长期干湿循环侵蚀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和裂缝尺寸显著上升,腐蚀产物在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大量孔洞和微裂隙通道中膨胀并降低了微结构完整性。基于试验结果和损伤理论提出的宏细观损伤模型的模拟结果误差小于10%,能够表征该环境下混凝土的力学行为特点,为富水-腐蚀环境下排水隧洞混凝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隧洞 硫酸盐侵蚀 干湿循环 多尺度损伤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组元HTPB推进剂不同热老化状态下贮存蠕变失效研究
11
作者 李俊柯 朱昭君 +2 位作者 强洪夫 陈福振 尹枭雄 《固体火箭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4-833,共10页
为研究某四组元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的贮存蠕变特性,开展70℃下高温加速老化试验,对不同热老化状态的四组元HTPB推进剂进行0.3~0.6 MPa应力下单向拉伸蠕变试验;拟合了推进剂恒温定应力蠕变本构方程的相关参数,采用ABAQUS有限元... 为研究某四组元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的贮存蠕变特性,开展70℃下高温加速老化试验,对不同热老化状态的四组元HTPB推进剂进行0.3~0.6 MPa应力下单向拉伸蠕变试验;拟合了推进剂恒温定应力蠕变本构方程的相关参数,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推进剂蠕变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并提取推进剂试件中段平均蠕变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利用微CT技术结合Python语言建立四组元HTPB推进剂的三维高保真细观模型,并利用蠕变本构方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四组元HTPB推进剂在蠕变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力学阶段,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推进剂的最大抗拉强度逐渐增强,最大伸长率和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分别降低了62.39%和57.26%;幂律型蠕变本构方程对四组元HTPB推进剂蠕变失效分析的拟合度达到0.93以上,能够准确描述推进剂在不同热老化状态下的蠕变失效行为;四组元HTPB推进剂的拉伸损伤与其承受的应力水平和老化程度具有正相关性,同时发现黏合剂基体的应力集中分布在与AP颗粒接触区域,基体与颗粒的脱粘将从AP颗粒开始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PB推进剂 长期贮存 本构模型 蠕变分析 多尺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A356铝合金蠕变本构模型的构建
12
作者 杨紫毅 李书博 +4 位作者 景国玺 马天 孙帅 孙秀秀 周海涛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1,共7页
在150,250,300℃温度和20~150 MPa应力下,对A356铝合金进行单向拉伸蠕变试验,研究了其蠕变特性;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得到Norton-Bailey幂律模型、Garofalo双曲正弦模型和基于变形机制的真应力蠕变模型的参数,并采用这3种模型对A356铝... 在150,250,300℃温度和20~150 MPa应力下,对A356铝合金进行单向拉伸蠕变试验,研究了其蠕变特性;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得到Norton-Bailey幂律模型、Garofalo双曲正弦模型和基于变形机制的真应力蠕变模型的参数,并采用这3种模型对A356铝合金的最小蠕变速率-应力曲线进行预测,分析3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A356铝合金的最小蠕变速率与试验温度和应力成正相关,但温度对最小蠕变速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应力;基于变形机制的真应力蠕变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对最小蠕变速率的预测结果中90%数据点均位于2倍误差带内。结合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得到的基于变形机制的真应力蠕变模型可以用来准确模拟宽幅温度和应力范围下A356铝合金的蠕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356铝合金 最小蠕变速率 蠕变本构模型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心立方晶体单晶材料弹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13
13
作者 丁智平 刘义伦 +2 位作者 尹泽勇 杨治国 成晓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3-428,共6页
基于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在偏轴受载时存在拉、剪应力耦合效应的影响,通过增加一项由应力偏张量分量的二次乘积项构成的应力不变量,对Hill屈服模型进行修正,并根据面心立方晶体单晶材料的屈服特点提出了新的屈服准则。用新屈服准则对国产DD... 基于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在偏轴受载时存在拉、剪应力耦合效应的影响,通过增加一项由应力偏张量分量的二次乘积项构成的应力不变量,对Hill屈服模型进行修正,并根据面心立方晶体单晶材料的屈服特点提出了新的屈服准则。用新屈服准则对国产DD3单晶合金的屈服应力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新屈服准则与Hill屈服准则相比,在760℃时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适合新屈服准则的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并由联合流动法则,以屈服函数作为塑性势函数,建立面心立方晶体单晶材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推导出相应的弹塑性矩阵。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新屈服准及其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退化为VonMises屈服准则和其相应的等效应力与等效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材料 正交各向异性 屈服准则 弹塑性 本构模型 面心立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信息融合的多姿态三维人脸面部五官标志点定位方法 被引量:19
14
作者 郭哲 张艳宁 林增刚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针对三维人脸模型面部五官标志点定位对姿态变化非常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多姿态三维人脸五官标志点定位方法.首先对二维人脸纹理图像采用仿射不变的Affine-SIFT方法进行特征点检测,再利用映射关系将其投影到三维空间... 针对三维人脸模型面部五官标志点定位对姿态变化非常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多姿态三维人脸五官标志点定位方法.首先对二维人脸纹理图像采用仿射不变的Affine-SIFT方法进行特征点检测,再利用映射关系将其投影到三维空间,并采用局部邻域曲率变化最大规则和迭代约束优化相结合的方法对面部五官标志点进行精确定位.在FRGC2.0和自建NPU3D数据库的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无需对姿态和三维数据的格式进行预先估计和定义,算法复杂度低,同时对人脸模型的姿态有着较强的鲁棒性,与现有五官标志点定位方法相比,有着更高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人脸模型 标志点定位 多信息融合 多姿态 迭代约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特定人脸生成方法 被引量:24
15
作者 晏洁 高文 尹宝才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7-153,共7页
三维人脸的计算机生成目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如何在人脸复杂的、不规则的表面上建模以及如何反映出特定人脸间的个体差异是实现真实人脸模拟的两大主要困难所在.本文针对后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特定人脸生成方法,该方法基于... 三维人脸的计算机生成目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如何在人脸复杂的、不规则的表面上建模以及如何反映出特定人脸间的个体差异是实现真实人脸模拟的两大主要困难所在.本文针对后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特定人脸生成方法,该方法基于人脸模型变形技术,允许模拟者在交互方式下将一般人脸几何模型和预先提供的特定人脸多方向图像之间进行特征校准,进而得到特定人脸三维模型.该模型将精确地反映特定人脸的诸特征,同时,这种变形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获取特定人面部表情模型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真实感,本文随之提出了一种新的纹理映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模型 纹理扭曲 图像处理 人脸生成 三维人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土-结相互作用界面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6
作者 廖雄华 李锡夔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0-455,共6页
根据土 -结 (桩 )相互作用典型的界面力学行为特点——两者相互作用直至剪切破坏的滑动面一般都是在土体一侧内部发生的 ,滑动层的厚薄与土性及结构物表面粗糙度等有关等 ,提出了把二者所谓相互作用的界面在概念上做广义化的处理 ,即泛... 根据土 -结 (桩 )相互作用典型的界面力学行为特点——两者相互作用直至剪切破坏的滑动面一般都是在土体一侧内部发生的 ,滑动层的厚薄与土性及结构物表面粗糙度等有关等 ,提出了把二者所谓相互作用的界面在概念上做广义化的处理 ,即泛化为一有限的区域 ,认为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的界面应是一个广义的相互作用影响范围而非绝对地仅只限于两者的相互接触界面 ,两者间相互作用的界面行为可近似地通过这有限薄层范围内土体材料的本构行为来模拟 ,从而形成了本文关于土 -结相互作用界面行为的模拟关键实质上可以归结为土体的非线性本构行为及其数值分析途径的研究等观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相互作用 界面力学行为 数值模拟 非线性接触分析 多重屈服面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堆石料本构模型参数反演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守巨 于申 +1 位作者 孙振祥 曹丽娟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4年第6期267-271,共5页
为准确估计堆石料力学本构模型参数,根据堆石料三轴压缩实验观测数据,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堆石料非线性本构模型参数反演方法。通过对三轴压缩实验轴向和径向应变的分段线性化处理,建立求解垂直荷载与应变之间关系的解析表达式。应... 为准确估计堆石料力学本构模型参数,根据堆石料三轴压缩实验观测数据,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堆石料非线性本构模型参数反演方法。通过对三轴压缩实验轴向和径向应变的分段线性化处理,建立求解垂直荷载与应变之间关系的解析表达式。应用神经网络法对堆石料的力学模型参数进行反演,建立三轴压缩实验轴向和径向应变与模型参数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据此进行堆石料模型参数估计。为验证反演方法的有效性,采用施工现场的堆石料进行三轴压缩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梯度优化搜索的参数估计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最大相对误差降低了1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参数反演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非线性本构模型 最大相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裂纹类岩体的双压实验与正交各向异性本构关系 被引量:14
18
作者 黎立云 刘大安 +1 位作者 史孝群 车法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5-170,共6页
用类岩石材料白水泥多裂纹模型进行了双向加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在各种侧压σ2 下 ,宏观强度σc1基本上随α增加而变大 ,但在α=4 5 左右呈现最低值 ;随着侧压σ2 增加 ,宏观强度σc1明显提高。用εθmax及σθmax断裂判据对单个裂... 用类岩石材料白水泥多裂纹模型进行了双向加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在各种侧压σ2 下 ,宏观强度σc1基本上随α增加而变大 ,但在α=4 5 左右呈现最低值 ;随着侧压σ2 增加 ,宏观强度σc1明显提高。用εθmax及σθmax断裂判据对单个裂纹进行了分析 ,所给出的初始开裂角理论值与该多裂纹模型实验值非常相符 ,对初始开裂载荷 ,能给出多裂纹模型实验值的上限。以单向加压实验结果为基础 ,建立了便于工程应用且适用于多裂纹体的等效正交各向异性本构关系。由此本构关系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双向加压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加压 多裂纹体 正交各向异性 本构关系 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模型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军 刘直芳 +2 位作者 张秀琼 高志升 袁红照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0-145,共6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三维人脸模型匹配二维人脸图像的分层人脸识别方法和基于模糊数学的人脸姿态角度估计算法。对多姿态二维图像进行姿态空间划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形成多姿态特征脸。识别过程首先估计测试图像姿态和模糊姿态角,在... 提出了一种利用三维人脸模型匹配二维人脸图像的分层人脸识别方法和基于模糊数学的人脸姿态角度估计算法。对多姿态二维图像进行姿态空间划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形成多姿态特征脸。识别过程首先估计测试图像姿态和模糊姿态角,在估计的姿态空间内采用基于PCA的方法进行第一层识别得到候选个体,然后利用候选个体的三维模型结合模糊姿态角产生虚拟图像,利用相关进行第二层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姿态的变化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人脸模型 人脸识别 特征脸 多姿态 模糊姿态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布垭面板堆石坝填料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程展林 余剑平 丁红顺 《长江科学院院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9-32,共4页
介绍了水布垭面板堆石坝填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成果,着重分析了粗粒料的剪胀性,给出了水布垭堆石坝填料不同本构模型的模型参数。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本构模型 填料 应力-应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