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频域模态法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振荡稳定性评估
1
作者 高磊 马骏超 +3 位作者 吕敬 刘佳宁 王晨旭 蔡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1-835,I0008,I0009,共17页
随着新能源接入比例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次/超同步振荡风险加剧,准确评估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振荡稳定性是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首先,研究了一种基于频域模态分析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振荡稳定性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新能源机组和... 随着新能源接入比例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次/超同步振荡风险加剧,准确评估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振荡稳定性是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首先,研究了一种基于频域模态分析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振荡稳定性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新能源机组和场站、传输线、同步机、变压器等关键设备和场站的频域阻抗或导纳模型,根据实际系统拓扑构建系统级频域网络模型.然后,通过求解回路阻抗矩阵或节点导纳矩阵行列式的零点来评估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振荡稳定性,通过计算弱阻尼振荡模式的节点参与因子矩阵定位系统薄弱点,为振荡抑制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以国内华东地区某实际新能源电力系统为例,利用频域模态分析法评估新能源接入容量和电网运行工况变化下系统的振荡稳定性.最后,利用PSCAD/EMTDC软件搭建该系统的时域仿真模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电力系统 振荡稳定性 频域网络 频域模态分析 稳定性评估 薄弱点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表情编码与时序建模的三维人脸重建
2
作者 何骁龙 达飞鹏 盖绍彦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3-245,共13页
高保真表情生成是虚拟人、三维人脸重建的重要研究方向。现有方法通常仅基于音频驱动或图像等单一模态,生成的表情难以展现丰富的情感特征,同时缺乏帧间一致性,导致动态呈现效果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文本和音频的... 高保真表情生成是虚拟人、三维人脸重建的重要研究方向。现有方法通常仅基于音频驱动或图像等单一模态,生成的表情难以展现丰富的情感特征,同时缺乏帧间一致性,导致动态呈现效果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文本和音频的三模态表情编码方法。通过引入跨模态特征融合机制,充分挖掘各模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精确控制面部表情的生成,确保情感表达的自然性与准确性。此外,设计了一个时序建模模块,捕捉动态表情中的时序依赖关系,确保生成的表情在时间维度上具备平滑的过渡与一致性。在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所提方法在表情生成的自然性、音视频同步性以及帧间一致性方面取得有效进展。具体而言,在AffectNet数据集上的单张图像重建任务中,情绪一致性准确率达到79%;而在VoxCeleb数据集上动态人脸生成任务中,生成的人脸情绪一致性准确率达到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点云 人脸重建 模态融合 表情生成 时序建模 计算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单趾弹条模态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涂小毅 曹建伟 +4 位作者 范浩 肖俊恒 张欢 刘炳彤 蔡世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48,共4页
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扣件中常用的单趾弹条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参考点锤击测试技术,对其在组装状态下的模态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组装状态下,单趾弹条在0~1 000 Hz频率范围内存在3阶模态振型,对应的固有频率平均值分别为485、593... 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扣件中常用的单趾弹条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参考点锤击测试技术,对其在组装状态下的模态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组装状态下,单趾弹条在0~1 000 Hz频率范围内存在3阶模态振型,对应的固有频率平均值分别为485、593、707 Hz;第1阶振型为以跟端和趾端为支撑点,大圆弧和小圆弧反向振动;第2阶模态振型为以趾端、小圆弧到弹条中肢的相切点为支撑点,弹条中肢和大圆弧同向振动;第3阶模态振型为以跟端、趾端和弹条中肢为支撑点,大圆弧和小圆弧反向振动;弹条中肢插入长度在72~78 mm内变化时,其固有频率无明显变化。建议通过提高单趾弹条的固有频率、改变列车运行速度等方法,避免轮轨激励频率与弹条固有频率一致,延长弹条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模态特征 试验研究 单趾弹条 多参考点锤击测试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Hough变换与语义特征点的激光点云与多光谱影像融合
4
作者 张莹滢 臧玉府 +1 位作者 石佳俊 肖雄武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54,共6页
在城市地物识别与分类、环境监测及文物记录与保护中,机载激光点云和多光谱影像是两种重要的遥感数据。然而,现有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难以实现两种跨模态数据的有效融合。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结合Hough变换与语义特征点的激光点云与多光... 在城市地物识别与分类、环境监测及文物记录与保护中,机载激光点云和多光谱影像是两种重要的遥感数据。然而,现有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难以实现两种跨模态数据的有效融合。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结合Hough变换与语义特征点的激光点云与多光谱影像融合方法。采用Line-CNN深度学习网络提取线特征,通过Hough变换检测矩形框并生成相应的语义特征点,进而基于特征点实现多模态数据的精确匹配融合。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4种不同场景下匹配精度均高达97.98%,融合相关系数高达90%以上,具有优异的稳健性和较高的精确度,为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UGH变换 语义特征点 Line-CNN网络 多模态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拟合掩码重建的多模态自监督点云表示学习
5
作者 程浩喆 祝继华 +3 位作者 史鹏程 胡乃文 谢奕凡 李仕奇 《软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4-2113,共20页
点云自监督表示学习以无标签预训练的方式,探索三维拓扑几何空间结构关系并捕获特征表示,可应用至点云分类、分割以及物体探测等下游任务.为提升预训练模型的泛化性和鲁棒性,提出基于双向拟合掩码重建的多模态自监督点云表示学习方法,... 点云自监督表示学习以无标签预训练的方式,探索三维拓扑几何空间结构关系并捕获特征表示,可应用至点云分类、分割以及物体探测等下游任务.为提升预训练模型的泛化性和鲁棒性,提出基于双向拟合掩码重建的多模态自监督点云表示学习方法,主要由3部分构成:(1)逆密度尺度指导下的“坏教师”模型通过基于逆密度噪声表示和全局特征表示的双向拟合策略,加速掩码区域逼近真值.(2)基于StyleGAN的辅助点云生成模型以局部几何信息为基础,生成风格化点云并与掩码重建结果在阈值约束下融合,旨在抵抗重建过程噪声对表示学习的不良影响.(3)多模态教师模型以增强三维特征空间多样性及防止模态信息崩溃为目标,依靠三重特征对比损失函数,充分汲取点云-图像-文本样本空间中所蕴含的潜层信息.所提出的方法在ModelNet、ScanObjectNN和ShapeNet这3种点云数据集上进行微调任务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预训练模型在点云分类、线性支持向量机分类、小样本分类、零样本分类以及部件分割等点云识别任务上的效果达到领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点云 自监督表示学习 多模态特征 密度尺度 生成对抗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算法的稳定点自动分析方法研究
6
作者 张超 邓扬 +3 位作者 李爱群 周泰翔 李雨航 钟国强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200,共9页
为了提高辨识稳定图中真实模态的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首先,从稳定点定义方式的角度论述了聚类算法效果欠佳的原因,并采用异阶系统非等权重的定义方式输出稳定点;其次,基于数据挖掘思想,采用改进的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ordering points ... 为了提高辨识稳定图中真实模态的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首先,从稳定点定义方式的角度论述了聚类算法效果欠佳的原因,并采用异阶系统非等权重的定义方式输出稳定点;其次,基于数据挖掘思想,采用改进的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简称OPTICS)算法自动清洗稳定点集,通过遍历性搜索的方式确定输入参数;然后,提出结合度矩阵去噪的自适应局部密度谱聚类(local density adaptive spectral clustering,简称SC-DA)算法分析稳定点集,并以簇中值作为模态参数的代表值,实现模态参数的自动化识别;最后,将含有密集模态的外滩大桥作为识别对象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与频域分解(frequency domain decomposition,简称FDD)法的频率结果最大相差仅为0.012 3 Hz,且在线识别的准确率达到82.86%,显著高于基于层次聚类的自动识别方法,实现了无人工干预下模态参数的自动、准确识别,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参数识别 自动化 聚类分析 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算法 自适应局部密度谱聚类算法 随机子空间法 稳定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场景下多模态点云数据配准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付超 夏佳毅 +2 位作者 解琨 吴大鹏 付沁珵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150,共5页
针对复杂环境下多模态点云数据获取难,以及对点云数据配准、三维模型构建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本文以南通大剧院实景三维建模为例,当初始点云和校准点云两组多模态融合点云位置差较大时,采用ICP算法进行点云配准易导致局部最优问... 针对复杂环境下多模态点云数据获取难,以及对点云数据配准、三维模型构建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本文以南通大剧院实景三维建模为例,当初始点云和校准点云两组多模态融合点云位置差较大时,采用ICP算法进行点云配准易导致局部最优问题,利用所提出的基于控制点辅助约束的最近点迭代(CPA-ICP)算法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配准,并与其他3种点云配准算法的试验进行对比,可知该方法的配准精度和配准效率较高,对复杂场景下的多模态点云数据融合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场景 多模态点云 联合定向匹配 CPA-ICP算法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语义特征引导与点云跨模态融合的三维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辉 王俊印 +3 位作者 程远志 刘健 赵国伟 陈双敏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4-749,共16页
受到场景的复杂性和目标尺度变化、遮挡等影响,三维目标检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跨模态特征融合图像和激光点云信息能够有效地提升三维目标检测性能,但在融合效果和检测性能上仍有待提升,为此,提出图像语义特征引导与点云跨模态融合... 受到场景的复杂性和目标尺度变化、遮挡等影响,三维目标检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跨模态特征融合图像和激光点云信息能够有效地提升三维目标检测性能,但在融合效果和检测性能上仍有待提升,为此,提出图像语义特征引导与点云跨模态融合的三维目标检测方法.首先设计图像语义特征学习网络,采用双分支自注意力并行计算方式,实现全局语义特征增强,降低目标错误分类;然后提出图像语义特征引导的局部融合模块,采用元素级数据拼接将检索的图像局部语义特征引导融合点云数据,更好地解决跨模态信息融合存在的语义对齐问题;提出多尺度再融合网络,设计融合特征与激光雷达点云交互模块,学习融合特征和不同分辨率特征间的再融合,提高网络的检测性能;最后采用4种任务损失实现anchor-free的三维目标检测.在KITTI和nuScenes数据集中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针对三维目标检测准确率达87.15%,并且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优于对比方法,具有更优的三维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目标检测 跨模态 语义特征 点云 无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残差MLP的多模态点云分类网络 被引量:1
9
作者 舒军 李奕阳 +1 位作者 杨莉 张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249,共8页
针对PCT等先进点云算法存在模态单一、特征提取器复杂、参数量大、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精简快速的多模态点云分类网络Res-CLIP。将ResMLP-PC与CLIP结合,通过学习多模态信息提高主干网络性能和迁移学习能力,使用残差MLP提高算法效... 针对PCT等先进点云算法存在模态单一、特征提取器复杂、参数量大、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精简快速的多模态点云分类网络Res-CLIP。将ResMLP-PC与CLIP结合,通过学习多模态信息提高主干网络性能和迁移学习能力,使用残差MLP提高算法效率;将仿射变换模块融入主干网络提高算法精度。排水管道缺陷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与PCT等算法相比,ResMLP-PC算法的精确率、召回率均有提升,且参数量减少近50%,检测速度提升23%。Zero Shot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多模态点云网络相比,Res-CLIP算法在2类公开数据集上的Zero Shot精度均较优,比ULIP相比分别提升4.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点云 多模态 MLP 管道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模态特征融合模板驱动的盾构隧道管片孔缝智能识别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兆 高贤君 +1 位作者 杨元维 王少宁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76-3887,共12页
基于点云的隧道数据处理方法已逐步替代人工用于盾构管片接缝识别中。但常规点云处理算法提取螺栓孔和接缝时会存在因附属设施遮挡造成错误识别的问题,导致目标识别精度降低。针对此问题,以广州2003年开通的某地铁线路某段地铁隧道数据... 基于点云的隧道数据处理方法已逐步替代人工用于盾构管片接缝识别中。但常规点云处理算法提取螺栓孔和接缝时会存在因附属设施遮挡造成错误识别的问题,导致目标识别精度降低。针对此问题,以广州2003年开通的某地铁线路某段地铁隧道数据为例,提出一种跨模态特征融合模板驱动的盾构隧道孔缝识别方法。首先将隧道断面点云的几何中心作为视点,以扫描测线为单元进行逐测线投影生成隧道二维图像;然后通过Canny边缘检测和Hough变换缓冲识别纵缝,对二维图像进行环片分割,并基于双模板匹配实现盾构环分类,依据环片模板进行螺栓孔和横缝的粗定位;最后利用螺栓孔点云DBSCAN聚类后的中心坐标对环片模板进行精校正,实现盾构隧道管片孔缝智能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附属设施遮挡干扰等情况下能较好地实现孔缝精确识别。其中,设计的基于局部形态特征双模版驱动的盾构环片分类方法,可实现盾构环片的精确分类;设计的顾及盾构管片空间位置关系的孔缝识别方法,可有效提升孔缝识别精度。在识别率与耗时相近的情况下,本方法比同类方法识别精度更高,平均偏差更少,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该方法将盾构隧道三维点云和二维点云投影图像进行数据特征融合的同时,能够顾及局部形态特征凭借双模板实现盾构环片的精确分类以及依据盾构管片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提高孔缝识别精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自动化精准识别盾构隧道接缝和螺栓孔目标信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孔缝识别 特征融合 模板驱动 跨模态 移动激光扫描点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图像信息的跨模态Transformer点云补全算法
11
作者 何星 朱哲 +3 位作者 燕雪峰 郭延文 宫丽娜 魏明强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6-1033,共8页
针对三维传感器(如LiDAR、深度相机)获取的点云往往残缺不全,需要进行补全处理,而单模态方法存在的补全结果细节不丰富、结构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图像信息的跨模态Transformer点云补全算法.首先采用点云分支和图像分支分别提取点... 针对三维传感器(如LiDAR、深度相机)获取的点云往往残缺不全,需要进行补全处理,而单模态方法存在的补全结果细节不丰富、结构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图像信息的跨模态Transformer点云补全算法.首先采用点云分支和图像分支分别提取点云特征和图像特征,其中,点云分支采用PoinTr为骨干网络,图像分支采用7层卷积;然后通过特征融合模块融合点云特征和图像特征,由粗到精地生成全分辨率的点云.在ShapeNet-ViPC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可视化结果优于单模态点云补全方法和目前仅有的跨模态点云补全方法ViPC,且在大部分测试类别上的CD-L_(2)量化指标优于ViPC;平均CD-L_(2)为2.74,比ViPC低17%.为了便于研究人员评估和使用,文中算法可通过https://github.com/Starak-x/ImPoinTr开源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补全 TRANSFORMER 跨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深度森林和迭代Kuhn-Munkres的动态上车点推荐算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羽含 朱茹施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34-3644,共11页
针对现存动态上车点配置模型在大规模算例的全局最优和求解效率方面存在瓶颈的问题,基于乘客步行距离、乘客步行时间、上车点路况指标以及至乘客目的地所需成本四个关键影响因子进行建模,并提出了基于多模深度森林的动态上车点预测算法... 针对现存动态上车点配置模型在大规模算例的全局最优和求解效率方面存在瓶颈的问题,基于乘客步行距离、乘客步行时间、上车点路况指标以及至乘客目的地所需成本四个关键影响因子进行建模,并提出了基于多模深度森林的动态上车点预测算法和一种迭代Kuhn-Munkres上车点配置算法。预测算法融合了多模态决策树结构和深度学习技术以提升模型预测准确性;配置算法通过多场景自适应机制自动调整边权重并选择最优边进行增广,以得到所有乘客和上车点的最优配置。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主流预测模型,该预测算法平均绝对误差降低2.705,均方误差降低5.915,可决系数提升0.214,解释方差提升0.195;配置算法在乘客数量占优条件下的平均调度效果相较于实验中其他方案提高了2.04%。这表明预测算法和配置算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且配置算法在处理大规模实例上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车点推荐 多模深度森林 迭代Kuhn-Munkres算法 网约车 城市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特征匹配的电力多模态图像配准方法
13
作者 钟宇峰 林昊 +5 位作者 林楠 汪铭峰 郭世晓 洪兆溪 孔麒 冯毅雄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715,共9页
电力设备的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配准作为一种常见的多模态数据配准应用模式,在变电站巡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巡检机器人与人工捕捉的数据在分辨率、视角及光照条件上的差异,电力设备的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的配准存... 电力设备的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配准作为一种常见的多模态数据配准应用模式,在变电站巡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巡检机器人与人工捕捉的数据在分辨率、视角及光照条件上的差异,电力设备的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的配准存在较大挑战。针对2种图像在特征层级存在同一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力设备边缘点特征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法,通过构建双边特征描述符并将双边特征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置信度约束,以减少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的模态差异,最终实现变电站主配网关键设备多源异构图像数据的高精度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对分辨率、视角变化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在电力设备多模态图像的实际配准应用中表现出优异性能。研究结果为提升电力设备巡检的智能化和可靠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工程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巡检 多模态 图像配准 边缘点特征 尺度不变特征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部测点模态测试的简支梁桥承载刚度评定试验研究
14
作者 亓圣 施晓 +3 位作者 亓兴军 王宁宁 曹三鹏 王珊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3-601,共9页
快速可靠地检测服役桥梁的承载刚度对保障道路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测点模态测试的简支梁桥承载刚度评定方法,并以某实际工程中一座简支梁桥为试验对象,对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设计传统... 快速可靠地检测服役桥梁的承载刚度对保障道路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测点模态测试的简支梁桥承载刚度评定方法,并以某实际工程中一座简支梁桥为试验对象,对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设计传统桥梁荷载试验的中载和偏载加载方案,测得各工况下简支梁桥跨中截面的实测静挠度,基于环境激励进行联合测点模态试验和局部测点模态试验,预测简支梁桥跨中截面的模态挠度,并结合桥梁理论挠度计算结构挠度校验系数。结果表明:中载、偏载工况下联合测点模态试验预测的跨中截面模态挠度与静载试验跨中截面实测静挠度的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5.7%,基本满足工程精度的要求;联合跨中截面测点和桥面加载点测点的联合测点模态试验能够准确评估桥梁的承载刚度;仅在跨中截面布置传感器的局部测点模态试验预测的模态挠度基本等价于联合测点模态试验预测的模态挠度,两者的相对误差小于2%,局部测点模态测试预测的跨中截面挠度校验系数与静载试验的实测挠度校验系数相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试验 局部测点 简支梁桥 承载刚度 校验系数 静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分层Mean Shift目标跟踪算法 被引量:11
15
作者 许海霞 王耀南 +2 位作者 袁小芳 周维 朱江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1-409,共9页
针对经典Mean shift(MS)目标跟踪算法的颜色特征鲁棒差、匹配迭代复杂的缺点,提出一种分层Mean shift (Hierarchical mean shift,HMS)目标跟踪算法.首先通过MS迭代将目标区域特征空间的数据点聚类于模式点,使得以简洁的方式描述前景跟... 针对经典Mean shift(MS)目标跟踪算法的颜色特征鲁棒差、匹配迭代复杂的缺点,提出一种分层Mean shift (Hierarchical mean shift,HMS)目标跟踪算法.首先通过MS迭代将目标区域特征空间的数据点聚类于模式点,使得以简洁的方式描述前景跟踪目标,建立目标模型与目标候选模型的聚类模式点描述,进行聚类块匹配.然后,导出聚类块模式点匹配下的相似度量函数,进行像素点匹配,结合邻域一致性,计算像素平移量,分层估计序列帧中跟踪目标质心模式点的位置,并给出HMS匹配迭代跟踪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两种MS跟踪算法相比,HMS既能提高序列帧跟踪目标表达与匹配的鲁棒性,又无需匹配所有数据点,算法简洁且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跟踪 分层Mean SHIFT 聚类模式点 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试验(Pre-test)的车身动态性能模态试验方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猛 杨志永 +2 位作者 翟乃斌 何伟举 张理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7-190,213,共5页
介绍一种基于预试验(Pre-test)的车身动态性能试验方法。首先介绍了Pre-test的理论及激励点与响应点选取原则和流程,通过Lms.Virtual.Lab的预试验功能实际确定车身试验模态中响应点的数目,位置及激励点位置和方向,并通过与Lms.Test.Lab... 介绍一种基于预试验(Pre-test)的车身动态性能试验方法。首先介绍了Pre-test的理论及激励点与响应点选取原则和流程,通过Lms.Virtual.Lab的预试验功能实际确定车身试验模态中响应点的数目,位置及激励点位置和方向,并通过与Lms.Test.Lab的接口功能,导入到Test.Lab进行模态试验,通过合适的试验模态方法与参数的选取,得到准确清晰的模态辨识结果,验证了基于Pre-test的车身动态性能试验模态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试验 激励点 车身 试验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技术的模型定阶方法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树青 林裕裕 +1 位作者 孟元栋 高志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87-91,共5页
模态参数识别中模型阶次的确定非常重要。基于奇异值分解技术,探讨模型阶次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利用奇异值的相对变化率来确定模型的阶次。该方法利用结构的量测脉冲响应信号构造Hankel矩阵,对其进行奇异值分解后计算奇异值的相对变化率,... 模态参数识别中模型阶次的确定非常重要。基于奇异值分解技术,探讨模型阶次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利用奇异值的相对变化率来确定模型的阶次。该方法利用结构的量测脉冲响应信号构造Hankel矩阵,对其进行奇异值分解后计算奇异值的相对变化率,变化率最大的地方对应着模型的阶次。通过数值算例研究了噪声因素对模型阶次确定的影响,并利用模型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值分解 模型阶次 模型定阶 突变点 模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测试中多目标传感器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吴子燕 简晓红 +1 位作者 张彬 闫云聚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8-892,共5页
在有效独立法(effective independence method,EFI)和运动能量法(kinetic energy method,KEM)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有效独立—驱动点残差法(effective independence driving-point residue method,EFI-DPR)。它... 在有效独立法(effective independence method,EFI)和运动能量法(kinetic energy method,KEM)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有效独立—驱动点残差法(effective independence driving-point residue method,EFI-DPR)。它以单位刚度的模态应变能作为驱动点残差系数(CDPRi)修正有效独立法(EFI)的传感器布置方案,同时考虑Fisher信息阵行列式值最大及模态应变能最大,可以避免有效独立法和运动能量法的局限性。文中以空间智能桁架结构为算例,运用均方差最小准则、抗噪性能最好准则和模态保证准则评价各种优化布置方法的优劣。数值分析表明,有效独立—驱动点残差法是三种优化方法中最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优化配置 FISHER信息阵 模态应变能 有效独立-驱动点残差法 模态保证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各向异性C/SiC复合材料板的模态密度辨识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飞 李彦斌 +1 位作者 费庆国 董萼良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5-1139,共5页
为研究C/SiC复合材料的模态密度获取方法并提高其模态密度辨识精度,以正交各向异性C/SiC复合材料板作为研究对象,在薄板理论基础上推导了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板的模态密度理论计算公式;同时,基于点导纳法对正交各向异性C/SiC复合材料... 为研究C/SiC复合材料的模态密度获取方法并提高其模态密度辨识精度,以正交各向异性C/SiC复合材料板作为研究对象,在薄板理论基础上推导了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板的模态密度理论计算公式;同时,基于点导纳法对正交各向异性C/SiC复合材料板开展了模态密度试验测试研究,并分析了附加质量对试验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正交各向异性C/SiC复合材料板,其模态密度理论计算结果是一个定值;附加质量在中高频段对于C/SiC复合材料板模态密度测试结果影响较大;理论计算值与经过附加质量修正后的试验测试结果在中高频段吻合较好;理论解析计算及试验测试方法在进行C/SiC复合材料板模态密度辨识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密度 点导纳法 薄板理论 正交各向异性 C/SIC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精密主轴径向误差的测试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建敏 戴一帆 王宪平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9-103,共5页
对高速精密主轴的径向误差进行测试 ,主轴的高速可能会使误差分离的方法不再成立 ,通过模态分析 ,验证了该系统的误差分离的可能性。在测试中常用精密主轴来直接代替精密钢球进行测试 ,这样会带来测量误差 ,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高速精密主轴的径向误差进行测试 ,主轴的高速可能会使误差分离的方法不再成立 ,通过模态分析 ,验证了该系统的误差分离的可能性。在测试中常用精密主轴来直接代替精密钢球进行测试 ,这样会带来测量误差 ,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另外还对传感器探头安装误差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点测量法 模态分析 高速精密主轴 安装误差 测试 径向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