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抬头式竖井溢洪洞水力特性研究
1
作者 黄家姝 刘华 +3 位作者 薛玉林 孟帮杰 李宏娟 黄真乾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0,共6页
基于某高水头、大流量竖井式溢洪洞工程,提出一种新型龙抬头式竖井溢洪洞。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原设计有压板式竖井溢洪洞和优化的新型龙抬头式竖井溢洪洞两种体型,后者水流衔接平顺,流态较好。进一步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和模型试验... 基于某高水头、大流量竖井式溢洪洞工程,提出一种新型龙抬头式竖井溢洪洞。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原设计有压板式竖井溢洪洞和优化的新型龙抬头式竖井溢洪洞两种体型,后者水流衔接平顺,流态较好。进一步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和模型试验的方法,对新型龙抬头式竖井溢洪洞开展水力特性研究。研究发现:消力井内水垫较深,底板冲击压力和脉动压强较小,提高了消能井中湍动强度与消能率,减小了空化空蚀风险;龙抬头衔接段的水流稳定,避免了水流冲顶现象。新型龙抬头式竖井溢洪洞的水工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的水面线、流速和压力等参数,二者结果吻合较好。优化的新型龙抬头式竖井溢洪洞有效提高竖井的消能,为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竖井消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抬头式竖井溢洪道 数值模拟 模型试验 流态 压力分布 消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式防旋墩环形堰竖井水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姜治兵 蒋哲宇 +1 位作者 韩松林 杨晓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9-186,共8页
目前许多拟建抽蓄工程泄洪洞的环形堰竖井入口设置了新型宽式防旋墩,以消除喉口处由不可控漩流引起的呛水等不利流态,而宽式防旋墩环形堰竖井的水气特性与以往采用起旋墩和窄式防旋墩的竖井存在较大差异,业内对其认识尚不清晰。以石台... 目前许多拟建抽蓄工程泄洪洞的环形堰竖井入口设置了新型宽式防旋墩,以消除喉口处由不可控漩流引起的呛水等不利流态,而宽式防旋墩环形堰竖井的水气特性与以往采用起旋墩和窄式防旋墩的竖井存在较大差异,业内对其认识尚不清晰。以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泄洪洞的竖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了流态、流速、压力、消能率等水力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宽式防旋墩引导水流平顺进入竖井形成脱壁流,其尾部可形成顺畅的进气通道,空气经此通道可充分进入竖井以保持井内流态与压力的稳定;新型竖井过流能力满足要求,各部位流速、压力分布正常,总消能率达85%以上;宽式防旋墩可消除不可控漩流导致的呛水现象并引导水流在竖井内形成脱壁流态,使竖井壁面免于空蚀破坏;墩尾通气量足够时,可取消通气管及环形堰与竖井结合部突扩体型,简化工程布置。相关经验可供类似抽蓄电站工程的泄洪洞竖井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式防旋墩 环形堰竖井 脱壁流 水力特性 消能率 石台抽水蓄能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三段式粗颗粒浮选柱内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彭建 孙伟 +6 位作者 沈政昌 韩海生 晋应升 肖遥 高志勇 孙磊 罗远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01-2818,共18页
本文对一种新型三段式粗颗粒浮选柱内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稳流板的加入可增强粗颗粒浮选柱内流体的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促进气泡和粗颗粒的相互作用以及湍动能、湍流耗散率和液相速度的均匀分布,从而利于矿化气泡的输送。射流... 本文对一种新型三段式粗颗粒浮选柱内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稳流板的加入可增强粗颗粒浮选柱内流体的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促进气泡和粗颗粒的相互作用以及湍动能、湍流耗散率和液相速度的均匀分布,从而利于矿化气泡的输送。射流管个数的增加使粗颗粒浮选柱内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分布趋向于均匀。对称的4个射流管可显著改善流场分布,形成的漩涡促进了气泡与颗粒的相互作用,稳流板使气泡速度分布均匀。浮选柱内湍动能随着上升水量和充气量的增加而增大,稳流板作用明显。上升水量对稳流板上下方区域湍流耗散率的影响呈梯级分布,可实现底部紊流矿化、中部紊流−稳流转变、上部静态流态化浮选的三段式流体环境,利于粗颗粒矿物浮选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柱 流场特性 湍动能 湍流耗散率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塞式消能工的数值计算 被引量:9
4
作者 董建伟 许唯临 +3 位作者 邓军 刘善均 王韦 曲景学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15,共4页
采用K-ε紊流模型对洞塞消能紊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与模型试验进行了对比 ,压力分布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数值模拟 ,得出了洞塞消能的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的分布规律 ,详细地反映出洞塞的消能情况。研究表明 :用K-ε紊流... 采用K-ε紊流模型对洞塞消能紊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与模型试验进行了对比 ,压力分布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数值模拟 ,得出了洞塞消能的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的分布规律 ,详细地反映出洞塞的消能情况。研究表明 :用K-ε紊流模型来研究突缩突扩消能的流场是可行的 ,可以很好地发挥与物理模型相互补充、印证 ,深入揭示内部机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工 数值计算 洞塞消能 K-Ε紊流模型 压力分布 流场 紊动能 紊动能耗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对冲流灌水器水力性能和消能机理模拟与验证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霖 白丹 +3 位作者 王新端 何靖 周文 程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00-107,共8页
为研究双向对冲流灌水器的水力性能和消能机理,安排25组试验方案,开展流量测试与模拟计算,选取模拟精度较高的湍流模型计算不同压力区间的流态指数、正反向水流流量比,分析正反向水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RNG k-ε模型的流量计算值与实... 为研究双向对冲流灌水器的水力性能和消能机理,安排25组试验方案,开展流量测试与模拟计算,选取模拟精度较高的湍流模型计算不同压力区间的流态指数、正反向水流流量比,分析正反向水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RNG k-ε模型的流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656%~3.151%,与其他模型相比,RNG k-ε模型的相对误差较小;灌水器的流态指数为0.414~0.483,水力性能良好,尤其在低压区间,流态指数为0.414~0.456,正反向水流流量比趋近于1,水力性能更加突出;随压力的增大,反向水流的流量增幅较快,流量比减小,水力性能降低;正反向水流在挡水装置的齿尖形成对冲与混掺是消能的核心,而水流分布不均会影响灌水器的消能效果;在灌水器边壁增加多个改变流向的挡水装置,可优化双向水流配比,提高水力性能,从而验证不同压力区间、不同流量比与水力性能的内在关系。研究可对灌水器结构优化、水力性能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 数值分析 流量 灌水器 水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对冲流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与消能效果 被引量:21
6
作者 郭霖 白丹 +3 位作者 王新端 何靖 周文 程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77-82,共6页
双向对冲流滴灌灌水器是1种可形成急转流、正反双向流、以及对冲混掺流等加大能量耗散效果的新型灌水器。为研究灌水器的水力性能以及流道几何参数对水力特性的影响,取灌水器几何参数作为因素,采用正交设计安排25组试验方案,开展水力性... 双向对冲流滴灌灌水器是1种可形成急转流、正反双向流、以及对冲混掺流等加大能量耗散效果的新型灌水器。为研究灌水器的水力性能以及流道几何参数对水力特性的影响,取灌水器几何参数作为因素,采用正交设计安排25组试验方案,开展水力性能测试,计算流道的局部损失系数,同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直观和方差分析,建立几何参数与流态指数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灌水器流态指数为0.432~0.464,其水力性能良好。单元流道的局部损失系数为6.698~19.130,显示优越的消能效果。挡水件与分水件最大过水通道宽度对流态指数的影响最大。建立的几何参数与流态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R2=0.94,且验证表明其估算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小于5%,可可靠地估算流态指数。研究可为双向对冲流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预研和评估、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 结构 流速 滴灌灌水器 工作机理 几何参数 局部水头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性土坡面细沟流的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沙际德 白清俊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44,共6页
发生于粘性土坡细沟侵蚀中的细沟流 ,其特性多从地理角度进行描述 ,因而对细沟的认识也不一致。本文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 ,对细沟流的水力特性从最小耗能原理及水力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不仅对细沟侵蚀过程中的“跌坑”现象的... 发生于粘性土坡细沟侵蚀中的细沟流 ,其特性多从地理角度进行描述 ,因而对细沟的认识也不一致。本文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 ,对细沟流的水力特性从最小耗能原理及水力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不仅对细沟侵蚀过程中的“跌坑”现象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也得出了有别于明渠水流的细沟流的一些水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流 跌坑 最小耗能 水力特性 粘性土坡面 侵蚀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冲积河流及潮汐河口河相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陆倩 龚政 +1 位作者 李欢 张长宽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11,共5页
河相关系的研究旨在寻求河床形态和流域水文、动力因子间的定量关系。在介绍国内外平原冲积河流及潮汐河口河相关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基于水文统计的经验分析法、量纲分析法、河床最小活动性假说、水流最小能耗率极值假说以及仙农熵... 河相关系的研究旨在寻求河床形态和流域水文、动力因子间的定量关系。在介绍国内外平原冲积河流及潮汐河口河相关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基于水文统计的经验分析法、量纲分析法、河床最小活动性假说、水流最小能耗率极值假说以及仙农熵理论等5种代表性的河相关系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5种方法的适用性。同时,进一步指出了目前研究河相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相关系 潮汐河口 水流最小能耗率 河床最小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理论在河型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卫红 徐鹏 田世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42,共8页
简述了当前河型研究现状、分形理论的特点方法及其目前在天然河道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分形理论对基于最小能耗率的河流演变理论进行探讨,研究了一定水沙条件下,河流能耗的分形理论表示公式,扩展了河道几何边界条件对于能量损耗的表述方法... 简述了当前河型研究现状、分形理论的特点方法及其目前在天然河道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分形理论对基于最小能耗率的河流演变理论进行探讨,研究了一定水沙条件下,河流能耗的分形理论表示公式,扩展了河道几何边界条件对于能量损耗的表述方法,推导了河型判别的分维数公式,并提出了目前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模型 分形理论 最小能耗率 分形特征弯曲度 河床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深筒式消力井消能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金瑾 刘焕芳 +1 位作者 冯博 刘贞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87-94,共8页
为优化深筒式消力井装置的结构,使其在增加消能率的同时而不影响水流平顺流入下一级管道,并能降低水流对消力井井底的冲刷破坏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测量了消力井的相关水力参数,计算了不同结构体型消力井的水头损失系数和... 为优化深筒式消力井装置的结构,使其在增加消能率的同时而不影响水流平顺流入下一级管道,并能降低水流对消力井井底的冲刷破坏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测量了消力井的相关水力参数,计算了不同结构体型消力井的水头损失系数和消能率,从消能率的角度探讨了多喷孔出水口的结构参数、溢流板高度与水头损失系数之间的关系,结合井底压强分布情况寻找较优的结构体型。结果表明:采用多喷孔出水口并增设溢流板的改进Ⅱ型消力井消能率比传统型的要高30%且井底压强分布均匀,在结构上具有明显优势。改进Ⅱ型消力井在小流量情况下过堰水流为自由出流,此时消力井水头损失系数会随流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流量增加至淹没出流后消力井水头损失系数随流量变化不明显。相对开孔面积为100%时,消力井主井水头损失系数随喷孔孔径的增加会有小幅度的减小;在距径比不大于2.5时水头损失系数随距径比的增大而减小,距径比大于2.5之后对水头损失系数影响不大;喷孔错列布置的水头损失系数明显比并列布置的大;溢流板高度对消力井水头损失系数的影响不明显,在淹没出流时堰板高度小的消力井水头损失系数略微有所降低。此研究可为深筒式消力井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亦可为解决长距离管道输水过程中的消能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 压强 流量 深筒式消力井 水头损失系数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墩内表面不同的两种体型齿墩式内消能工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婷 郝瑞霞 郑秀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61,共4页
为了研究两种体型齿墩式内消能工对管道内部水力特性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中的κ-ε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齿墩内表面为平面(体型Ⅰ)和齿墩内表面为圆曲面(体型Ⅱ)两种体型消能工的流场、压力场、紊动能及水力参数等。结果表明,相同流速... 为了研究两种体型齿墩式内消能工对管道内部水力特性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中的κ-ε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齿墩内表面为平面(体型Ⅰ)和齿墩内表面为圆曲面(体型Ⅱ)两种体型消能工的流场、压力场、紊动能及水力参数等。结果表明,相同流速下齿墩内表面由曲面变为平面会扩大压强变化段长度和减小消能工出口处低压区的压强,且在大流速时体型Ⅰ在该区出现负压;消能工出口管壁附近会出现漩涡区,齿墩内表面由平面变为曲面,旋涡区域减小;紊动能的突变区域出现在消能工出口后,齿墩内表面由平面变为曲面会减小该区域的紊动能及其范围;齿墩内表面由平面变为曲面,消能工的消能率减小,流量系数加大,与其水力半径密切相关,为齿墩式内消能工的体型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墩式内消能工 流场 压力场 紊动能 消能率 流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代数模型在各向异性湍浮力回流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倪浩清 王能家 周力行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6-34,共9页
本文提出了模拟湍浮力回流的应力代数模型公式,对浅水渠道中有水平热水出流的各向异性湍浮力回流进行了数值计算,其结果给出了速度、温度、湍动能、湍动能耗散率,各应力分量及热流分布.所得速度及温度分布与修正的k-ε模型(包括对σ_r... 本文提出了模拟湍浮力回流的应力代数模型公式,对浅水渠道中有水平热水出流的各向异性湍浮力回流进行了数值计算,其结果给出了速度、温度、湍动能、湍动能耗散率,各应力分量及热流分布.所得速度及温度分布与修正的k-ε模型(包括对σ_r的经验修正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实验资料,进行了对比,本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并显示了浮力在铅直方向削弱湍流的作用,因而本模型是更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浮力回流 应力代数模型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和统计熵理论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绪坚 胡春宏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15,共6页
河流是一个具有能量紊动粘性热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依照热力学熵差和统计熵定义了河流水力熵差和统计熵 ,根据耗散结构动平衡稳定的熵和能耗理论 ,建立明渠流和冲积河流的水力熵和统计熵理论 ,提出了明渠流和冲积河流稳定的最小可用能... 河流是一个具有能量紊动粘性热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依照热力学熵差和统计熵定义了河流水力熵差和统计熵 ,根据耗散结构动平衡稳定的熵和能耗理论 ,建立明渠流和冲积河流的水力熵和统计熵理论 ,提出了明渠流和冲积河流稳定的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和公式 ,该原理全面地反映了河道输水输沙的能耗特性 ,不仅在数学上完整地表达了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自动调整作用原理 ,而且还反映了床沙质和冲泻质的划分标准、高含沙水流和挟沙力等特性 ,并用该理论解释了冲积河流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的各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耗散结构理论 水力熵 统计熵 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水流消能及其空化特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夏维洪 王河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1-17,共7页
研究了高水头(H>200m)泄水建筑物隧洞内部消能的一种新型消能工,将竖井与隧洞切向连接,在隧洞内形式螺旋形的旋转水流,这种水流结构可消散水流中大部分能量,使流向下游的水流剩余能量较小,减轻下游的消能负担和减少下游冲... 研究了高水头(H>200m)泄水建筑物隧洞内部消能的一种新型消能工,将竖井与隧洞切向连接,在隧洞内形式螺旋形的旋转水流,这种水流结构可消散水流中大部分能量,使流向下游的水流剩余能量较小,减轻下游的消能负担和减少下游冲刷.这种消能工的最基本的水流形态环流,在其固体边壁存在着较大的离心力,其中心为大气压,整个水流不会出现负压,流速迅速降低,空化特性较好,不会产生空化与空蚀.还分析了旋转水流的消能机理、消能率、过水流量及流量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水流消能 消能率 空化特性 空化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内沉浸管磨损特性的理论预测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云华 何玉荣 +2 位作者 陆慧林 刘文铁 刘雅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0,共5页
基于气固两相双流体模型和颗粒动力学方法模拟流化床内气体和颗粒流动特性,采用单层能量耗散磨损模型模拟沉浸管的磨损率和亚网格尺度模型(SGS)模拟气相湍流流动,同时应用贴体坐标系使计算网格与沉浸管表面相吻合。模拟计算得到了沉浸... 基于气固两相双流体模型和颗粒动力学方法模拟流化床内气体和颗粒流动特性,采用单层能量耗散磨损模型模拟沉浸管的磨损率和亚网格尺度模型(SGS)模拟气相湍流流动,同时应用贴体坐标系使计算网格与沉浸管表面相吻合。模拟计算得到了沉浸管的瞬时磨损率和时均磨损率。数值模拟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体动力行为和沉浸管磨损特性。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沉浸管磨损受气泡尾涡及颗粒运动的直接影响。分析了沿沉浸管环向时均磨损率的变化规律。当沉浸管横向相对节距为2.0~3.0时磨损率达最大。数值模拟得到的流化床内构件磨损率与前人的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泡流化床 磨损率 颗粒动力学 单层能量耗散磨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型宽尾墩在底流消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范强 田忠 史润泽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0,共5页
针对低Fr底流消力池消能率低的问题,提出进口“X”型宽尾墩+底流消能的消能模式,即在消力池进口设置“X”型宽尾墩,以达到分散水流、增加消能率的目的。通过试验,观测该型消能方式的水流形态、水深沿程分布、时均及脉动压强等水力学参... 针对低Fr底流消力池消能率低的问题,提出进口“X”型宽尾墩+底流消能的消能模式,即在消力池进口设置“X”型宽尾墩,以达到分散水流、增加消能率的目的。通过试验,观测该型消能方式的水流形态、水深沿程分布、时均及脉动压强等水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水流形成了底流+纵向拉伸水流+挑射水流的入池方式,水流分散入池,充分利用了消能水体;水跃长度为跃后水深与跃前水深差的6.8~13.3倍;消力池底板时均压强变化平稳,脉动压强均方根为进口流速水体的0.03~0.18倍;与传统底流消力池相比,消能率提高了2~3倍。对于低Fr底流消能,进口“X”型宽尾墩+底流消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消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力池 “X”型宽尾墩 底流消能 消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流式内消能工及其在高水头泄水建筑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民雄 龙杰 孔祥柏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1997年第5期29-34,共6页
分析涡流式内消能工的结构和消能机理,对单向涡流式、同轴反向涡流式、竖井涡流式内消能工的水力特性和消能情况进行综述。试验表明,内消能工试验不存在比尺效应。内消能工内水流脉动能量的产生、输移、损耗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综... 分析涡流式内消能工的结构和消能机理,对单向涡流式、同轴反向涡流式、竖井涡流式内消能工的水力特性和消能情况进行综述。试验表明,内消能工试验不存在比尺效应。内消能工内水流脉动能量的产生、输移、损耗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综合各类消能工的优点,将其布置成混和形式,也是涡流式内消能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水建筑物 内消能工 消能率 涡流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接种生物颗粒两相流及其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建华 郑加强 余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4,共8页
纯种固态发酵喷雾接种的喷雾系统可能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造成微生物的死亡。该文利用固-液两相流理论分析了喷雾接种两相流体中微生物的受力状况,并对该两相流流态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了流体微元体对微生物损伤程度综合衡量参数—... 纯种固态发酵喷雾接种的喷雾系统可能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造成微生物的死亡。该文利用固-液两相流理论分析了喷雾接种两相流体中微生物的受力状况,并对该两相流流态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了流体微元体对微生物损伤程度综合衡量参数——黏性能量耗散率公式的理论依据,为后续喷头内部流场仿真奠定了基础。在FLUENT里创建了一个通过流场信息来计算黏性能量耗散率的用户自定义函数,在合理设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基础上,对在不同孔口尺寸、入口压力条件下空心锥雾喷头的黏性能量耗散率等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设计并制造了一套喷雾接种试验系统,确定了相应的测试试验酵母菌活性的方法。采用CFD仿真和试验验证的方法量化分析了喷头孔口尺寸、喷雾参数等因素对喷雾后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喷雾接种实现纯种固态发酵过程的自动化、保证接种的均匀性是可行的;接种时喷雾压力越大、喷头孔口尺寸越大,喷头内部流场内能量耗散率极值也越大,菌种死亡率越高,据此可以找到保证接种后微生物存活率的最佳喷雾特性参数。该文的研究为固态发酵喷雾接种或病虫害防治喷施生物农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并可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喷头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 喷头 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 接种 酵母菌 能量耗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最小能耗率原理的热力学基础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国宾 练继建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20,共5页
针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到底是遵循最大熵原理还是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或最小熵产生原理问题,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最小熵产生原理和最小能耗率原理,同时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指出:热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概... 针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到底是遵循最大熵原理还是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或最小熵产生原理问题,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最小熵产生原理和最小能耗率原理,同时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指出:热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同样适用于流体运动;流体在运动过程中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或最小熵产生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运动 热力学 最大熵原理 最小熵产生原理 最小能耗率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二维非恒定非均匀泥沙数学模型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国宾 张丽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91-995,共5页
基于贴体坐标转换原理,建立了贴体坐标下的河道平面二维非恒定非均匀泥沙数学模型,然后应用ADI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在求解过程中,运用最小能耗率原理来确定河道在冲淤过程中的河宽变化及河岸摆动幅度,弥补了大多数泥沙数学模型只... 基于贴体坐标转换原理,建立了贴体坐标下的河道平面二维非恒定非均匀泥沙数学模型,然后应用ADI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在求解过程中,运用最小能耗率原理来确定河道在冲淤过程中的河宽变化及河岸摆动幅度,弥补了大多数泥沙数学模型只能计算固定河宽下的河床冲淤变化的缺陷.以黄河青铜峡水库为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库区的水流泥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变形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二维模型 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贴体坐标变换 有限差分法 最小能耗率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