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梅雨和华西秋雨特征的丹江口水库汛期分期研究
1
作者 汪肖雅 郭生练 +3 位作者 王俊 时毅军 董付强 杨海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8-75,93,共9页
梅雨和华西秋雨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气象特征,与洪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汛期划分密切相关。采用丹江口水库1961—2023年的日入库流量系列,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均值变点、矢量统计等)初步确定丹江口水库的汛期分期时间。长江中下游梅雨在湖北... 梅雨和华西秋雨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气象特征,与洪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汛期划分密切相关。采用丹江口水库1961—2023年的日入库流量系列,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均值变点、矢量统计等)初步确定丹江口水库的汛期分期时间。长江中下游梅雨在湖北省域最晚结束日期为8月8日,出梅后汉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减轻,丹江口水库可逐步释放预留的防洪库容;华西秋雨8月下旬从四川开始逐步东移至秦岭山脉,具有显著的时序和周期性特征。综合分析考虑各种汛期分期结果的合理性,最终确定丹江口水库流域夏汛期为6月21日—8月10日,过渡期为8月11日—8月31日,秋汛期为9月1日—10月10日。依据气象部门预报的出梅日期和华西秋雨信息,可逐步将夏汛期的汛限水位抬高至秋汛期的汛限水位,把握提前蓄水时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库蓄满率。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水库运行调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汛期分期 长江中下游梅雨 华西秋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川渝河段汛期分期与洪水资源化研究
2
作者 郭率 汪肖雅 +2 位作者 熊丰 李妍清 肖扬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26,共11页
长江上游川渝河段暴雨洪水频繁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科学合理的汛期分期,是该河段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根据川渝地区逐日降雨数据和李庄、寸滩等关键水文站点流量资料,对川渝河段开展汛期分期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长江中下... 长江上游川渝河段暴雨洪水频繁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科学合理的汛期分期,是该河段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根据川渝地区逐日降雨数据和李庄、寸滩等关键水文站点流量资料,对川渝河段开展汛期分期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长江中下游梅雨、华西秋雨与川渝河段防洪、蓄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渝河段洪水可分为3期,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前汛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主汛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后汛期;长江中下游梅雨入梅时间集中在6月份,出梅时间集中在7月份,出梅后长江上游与中下游洪水发生遭遇的概率极小,因此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群为中下游预留的防洪库容可逐步释放;华西秋雨开始于8月下旬,是造成川渝地区秋季洪水的主要原因,洪水量级和频次远小于夏季;秋雨期与后汛期同步,在确保秋汛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华西秋雨的洪水资源,提高水库的蓄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分期 洪水资源化 华西秋雨 长江中下游梅雨 川渝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中国西部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区划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晓霞 江源 +3 位作者 顾卫 戴泉玉 沈毅 晏晓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21-1230,共10页
根据公路的线形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影响特征,构建了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指数(B),以及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对公路建设扰动的抵抗能力和生态恢复难易程度的生态脆弱性指数(EV),运用GIS技术,以25km×25km的像元分别计算该两... 根据公路的线形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影响特征,构建了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指数(B),以及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对公路建设扰动的抵抗能力和生态恢复难易程度的生态脆弱性指数(EV),运用GIS技术,以25km×25km的像元分别计算该两个指数的数值。以计算结果为依据,结合公路建设中造成的边坡侵蚀类型,完成了中国西部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区划。该区划包括3个公路边坡侵蚀影响大区,10个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区和32个生态易损性小区。西部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区划的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今后公路建设中生态保护的重点内容具有明显区域差异,因而不同区域应采取的保护措施也应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生态影响 区划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郑旗 常乃军 李俊明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围绕“三边工程”实施情况,有四成多居民居住地没有体育锻炼场所,约二分之一居住地没有群众性健身组织,居住地没有组织过体育活动的比例... 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围绕“三边工程”实施情况,有四成多居民居住地没有体育锻炼场所,约二分之一居住地没有群众性健身组织,居住地没有组织过体育活动的比例超高六成,近四成居民不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内容;不同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单位、主观认知的居民,对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满意状况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城镇居民在服务体系、保障体系这两个因素的需求上有密切联系。建议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进程中,必须把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纳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真正实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居民 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中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0
5
作者 刘学华 张学良 彭明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1,共5页
自2000年以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果显著,投资规模和分布的变化对经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货运量对西部地区的GDP有着正向的作用,但是客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经济发展是影响货物运输需... 自2000年以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果显著,投资规模和分布的变化对经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货运量对西部地区的GDP有着正向的作用,但是客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经济发展是影响货物运输需求的最敏感因素,交通基础设施滞后造成的西部经济增长同其发展潜力的错位依然存在。同初期开发规模和模式相比,对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投资必须要保证西部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能够真正受惠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汛期我国主要雨季进程成因及预测应用进展 被引量:35
6
作者 陈丽娟 赵俊虎 +7 位作者 顾薇 梁萍 支蓉 彭京备 赵树云 高辉 李想 张培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5-400,共16页
汛期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季是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主要包括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等,各地雨季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汛期的旱涝布局和旱涝演变,是我国汛期预测和服务的重点.该文回顾了4个雨季特征及影响因... 汛期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季是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主要包括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等,各地雨季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汛期的旱涝布局和旱涝演变,是我国汛期预测和服务的重点.该文回顾了4个雨季特征及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梳理物理概念预测模型.研究显示:海温异常是影响各区域雨季的重要先兆信号,但不同雨季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海温作为外强迫信号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形式也有差异.利用热带太平洋东西海温差指标能更好地解释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而与梅雨的年际变化分量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分布于热带,与年代际或多年代际变化分量相联系的海温关键区则来自中高纬度.华北雨季降水的强弱不仅与ENSO循环的位相有关,更多受到ENSO演变速率的影响.而影响华西秋雨的海温关键区随着年代际背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需要重新诊断和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季 华南前汛期 梅雨 华北雨季 华西秋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干旱区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马媛 师庆东 潘晓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6-519,共4页
以1982~2000年NOAA气象卫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ARC/INFO支持下,将遥感影像进行分区切割,按海拔进行分类,通过对景观优势度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和分维数等指数的计算,对西部干旱区近20年以来的景观动态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 以1982~2000年NOAA气象卫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ARC/INFO支持下,将遥感影像进行分区切割,按海拔进行分类,通过对景观优势度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和分维数等指数的计算,对西部干旱区近20年以来的景观动态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沙漠、戈壁无植被区景观类型在本区生态景观中优势度最大,占支配地位,绿洲作为斑块镶嵌于其上;近20年,平原地区的中覆盖度草地和高覆盖度草地在研究区所占的百分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绿洲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表明这两类植被有相互转换的关系;平原丘陵区的自然景观斑块分维数在增长,绿洲景观类型斑块的分维值在减小,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西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已成为本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干旱区 斑块 绿洲 景观类型 草地 密度 优势度 生态景观 下降趋势 重要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城市EKC曲线的阶段判断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西琴 杜倩倩 张远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60,共5页
在东中西部分别选择两个典型城市,分析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及其所处的阶段,从污染物排放、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环境保护投资等几个方面,比较分析这些因素对EKC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两个城市已进入倒"U"型EKC曲... 在东中西部分别选择两个典型城市,分析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及其所处的阶段,从污染物排放、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环境保护投资等几个方面,比较分析这些因素对EKC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两个城市已进入倒"U"型EKC曲线下降阶段;中部地区两个城市处于倒"U"型EKC曲线上升阶段的后期;西部地区两个城市处于倒"U"型EKC曲线的上升阶段。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西部 EKC曲线 典型城市 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巨桉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胡红玲 张健 +2 位作者 刘洋 涂利华 向元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5-30,共6页
2008-01—2010-01,对华西雨屏区巨桉人工林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0gN.m-2a-1)、低氮(5gN.m-2a-1)、中氮(15gN.hm-2a-1)和高氮(30gN.m-2a-1),把年施氮量分12等份,每月下旬对各处理施氮(NH4NO3),探讨氮沉降持续增... 2008-01—2010-01,对华西雨屏区巨桉人工林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0gN.m-2a-1)、低氮(5gN.m-2a-1)、中氮(15gN.hm-2a-1)和高氮(30gN.m-2a-1),把年施氮量分12等份,每月下旬对各处理施氮(NH4NO3),探讨氮沉降持续增加对巨桉凋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的影响,及巨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是否存在限制值。结果表明:巨桉凋落叶在分解初期存在一个质量快速损失的淋溶期,而分解后期(14个月以后)质量损失极其缓慢,残留凋落物处于较稳定状态;氮沉降显著抑制了巨桉凋落叶后期分解,并且低氮处理抑制作用最强,但氮沉降对凋落物养分释放过程无明显影响;自然分解状态下,巨桉凋落叶分解限制值大约为90%(CK),而氮沉降使得这一限制值降低,并且低氮(限制值大约为72%)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巨桉 凋落叶分解 养分释放 华西雨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部地区农民健身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报告 被引量:15
10
作者 罗炯 郑兵 +1 位作者 卢文云 刘双飞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40,66,共10页
对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镇(乡)农民健身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农民文化水平是制约其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性别、民族及婚姻状态也显著影响农民的体育参与选择,其中,女性参与意识明显高于男性,汉族比少数民族拥有更高的参与... 对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镇(乡)农民健身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农民文化水平是制约其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性别、民族及婚姻状态也显著影响农民的体育参与选择,其中,女性参与意识明显高于男性,汉族比少数民族拥有更高的参与优势,已婚者参与优势明显好于未婚者;日劳作时间每减少一个单位,农民参与体育活动频次将大大提升,个人及家庭收入增长超过某一范畴,体育参与选择优势比将成倍增长;农民对健康关注度、锻炼同伴选择、项目选择、时间选择及锻炼意识获取途径等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锻炼价值取向认同度、锻炼频次及强度上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其不参与原因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带有明显的年龄色彩。村级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构建镇(乡)、村体育活动组织,开放邻近公共体育(学校)场所,加强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的宣传报道,健全各种体育法规和政策,体育健身的专人指导及农民体育活动赛事开展被认为是发展西部地区农民健身活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村 农民 锻炼 关联模型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危害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晓丽 张增祥 +1 位作者 谭文彬 刘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19,共5页
遥感调查表明 ,西部 12个省 (市、自治区 )土壤侵蚀面积高达 4 .19× 10 6 km2 ,占全国土壤侵蚀总面积的 86 .86 % ,占西部总面积的 6 2 .31% ,已严重制约当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西部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危害进行了系统... 遥感调查表明 ,西部 12个省 (市、自治区 )土壤侵蚀面积高达 4 .19× 10 6 km2 ,占全国土壤侵蚀总面积的 86 .86 % ,占西部总面积的 6 2 .31% ,已严重制约当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西部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土壤侵蚀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制约粮食增长、影响水资源环境、导致灾害发生和生态环境失调等一系列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土壤侵蚀 危害 防治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部体育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29
12
作者 饶远 张云钢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47,共3页
我国西部是一片广阔而神秘的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原训练环境、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神奇的体育探险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经济与文化开发价值。从宏观的角度,对西部体育资源开发的产业定位、目标市场、开发方式与步骤、开发原则与模式进行... 我国西部是一片广阔而神秘的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原训练环境、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神奇的体育探险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经济与文化开发价值。从宏观的角度,对西部体育资源开发的产业定位、目标市场、开发方式与步骤、开发原则与模式进行系统的理性探索,以使我国西部体育资源的开发呈现出效益综合化、产业集约型、发展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资源 体育产业 中国 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天然地震震相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永霞 黄媛 +1 位作者 张天中 吴建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华北地区区域地震中6种常规震相(Pg、PmP、Pn、Sg、SmS、Sn)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华北地区东、西部分区清晰的震相特征。利用地壳分层构造特征以及理论走时计算等方法对人工震相读数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另外还重点讨论了在... 本文主要分析了华北地区区域地震中6种常规震相(Pg、PmP、Pn、Sg、SmS、Sn)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华北地区东、西部分区清晰的震相特征。利用地壳分层构造特征以及理论走时计算等方法对人工震相读数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另外还重点讨论了在华北地区区域测震台网常规震相分析工作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深度震相sPn及其在震源深度准确测定中推广使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时距曲线 震相 东西分区 S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秀生 张文彬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4期441-446,共6页
对外开放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我国中部地区总体对外开放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开放结构水平亦不如东部地区。这种对外开放区域非均衡的现状是由区位、历史、政策、体制等一般性和与开放客体相关的特殊性... 对外开放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我国中部地区总体对外开放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开放结构水平亦不如东部地区。这种对外开放区域非均衡的现状是由区位、历史、政策、体制等一般性和与开放客体相关的特殊性因素共同造成的。中部地区应以积极的姿态扩大开放、迎接挑战,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营建良好的软、硬环境,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促进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开放度 开放结构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5
15
作者 高新才 陶君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9-23,共5页
西部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大大低于东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农业经济,素质较低的人口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合理的对策思路有:生态环... 西部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大大低于东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农业经济,素质较低的人口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合理的对策思路有: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创新思维;发展现代农牧业,实行多样化经营;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产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鼓励科技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6
作者 方创琳 张小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163-1170,共8页
从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干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成功经验、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分析中得出如下进展 :世界各国都在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 ,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 从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干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成功经验、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分析中得出如下进展 :世界各国都在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 ,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府行为 ;采用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法 ;初步建立起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开始加强生态预报 ,建立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 ;开始研究国家生态安全地理定位 ,并制定国家外部生态安全战略 ;涌现出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建 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综合开发的战略转变 被引量:17
17
作者 方创琳 步伟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5-464,共10页
河西走廊是一条事关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经济走廊和旅游走廊,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区域“两带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建设的唯一一个实体型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好这条生态经济走廊,需要实现... 河西走廊是一条事关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经济走廊和旅游走廊,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区域“两带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建设的唯一一个实体型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好这条生态经济走廊,需要实现经济综合开发的10大战略转变。即由“古丝绸之路走廊”转变为“新欧亚大陆桥走廊”,由开发移民走廊转变为生态移民走廊,由粮食走廊转变为肉食走廊、制种走廊和草业走廊,由单一工矿走廊转变为综合型生态工业走廊,由串珠状城镇走廊转变为生态城市走廊,由缺水走廊转变为生态节水走廊,由生态脆弱走廊转变为“生态重建走廊”,由战争要道走廊转变为战略要冲走廊,由“多病的生存经济走廊”转变为“健康的生态经济走廊”。通过上述战略转变,重振丝路雄风,把河西走廊建设成科技型、节水型、外向型、加工型和生态型的健康生态经济长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战略转变 综合开发 经济走廊 科技型 中国西部 西部建设 生态城市 节水型 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中西部典型城市公安政务微博运营状况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国华 董理 +2 位作者 陈怡 钟声杨 闵晨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6-110,185,共6页
以深圳、武汉和乌鲁木齐公安局官方微博2014年所发布的全部微博为基础,按照简单等比例原则以20%的比例获取研究资料,对3个城市公安政务微博的内容、形式及受关注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武汉市和乌鲁木齐市公安局都非常重... 以深圳、武汉和乌鲁木齐公安局官方微博2014年所发布的全部微博为基础,按照简单等比例原则以20%的比例获取研究资料,对3个城市公安政务微博的内容、形式及受关注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武汉市和乌鲁木齐市公安局都非常重视利用微博进行舆论引导、发布警民动态等,丰富了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提高了警民互动沟通的水平与效率;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行政意识及网络管理水平的差异,3个城市公安政务微博综合运营表现也存在较大差距。并据此从加强不同地区各级公安政务微博的互动、建立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建立科学适用的公安政务微博运营绩效评估体系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完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公安政务微博 东中西部 典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里奥 马曦 刘元元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3-37,共5页
西部小城镇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突出,为了确保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对西部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污染及处理系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西部小城镇垃圾处理的基础条件... 西部小城镇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突出,为了确保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对西部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污染及处理系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西部小城镇垃圾处理的基础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各种约束条件,提出适合西部小城镇实际情况的垃圾处理模式,认为区域性综合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能够更有效解决西部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小城镇 生活垃圾处理 区域性综合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区域协同医疗工作实践与创新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淼 刘蕙中 +2 位作者 徐才刚 柴燕敏 李为民 《中国医院》 2014年第1期9-10,共2页
华西医院通过横向协同和纵向整合,以提高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已相继建立了分级协同城乡一体医疗服务模式、六位一体"华西-社区"对口辅导慢病防治模式、"科室-科室"华西信息专科联盟模... 华西医院通过横向协同和纵向整合,以提高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已相继建立了分级协同城乡一体医疗服务模式、六位一体"华西-社区"对口辅导慢病防治模式、"科室-科室"华西信息专科联盟模式等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方案,为提高区域内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以区域协同为基础的医联体建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医院 区域协同医疗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