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low Behavior of Red Blood Cell Reduced Deformability in Microchannel
1
作者 Fen Li Rui Duan Hui Li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16-117,共2页
Blood cells are mainly(~99%)comprised of red blood cells.The most remarkable properties of are their high deformability,which allow they flow through microcapillaries of diameter even smaller than their size.The RBC’... Blood cells are mainly(~99%)comprised of red blood cells.The most remarkable properties of are their high deformability,which allow they flow through microcapillaries of diameter even smaller than their size.The RBC’s remarkab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riginate from the unique architecture of its membrane.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RBC’s deformability,a commonly adopted approach is to localize the cytoskeleton protein by immunofluorescence,followed by exploring the changes of cytoskeleton protein during cell deformation.During this process,the fixed treatment of RBC using GA and PFA is of great importance.However,RBC’s deformability is reduced by the fixation process and skeletal protein of membrane is changed accordingly.The flow behavior of red RBCs through the microchannel also changed.Given the difficulty of observing RBC flow in vivo,in vitro simulation by virtue of microfluidic devices provides a feasible alternative.An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phenomenon of the blood flow is the formation of cell free layer(CFL),with RBCs show a tendency to concentrate towards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pipeline and move faster than the plasma layer.However,this phenomena is weaken if the stiffness of the membrane increase,which occurs in some disease,such as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and 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A and PFA fix treatment on RBC deformability,a microfluidic platform is employed to measuring the CFL and flow velocity of blood flow in this work.The PDMS micro flow channel used is 100 micrometers in width and 50 micrometers in deep.The RBC suspension is fed into the flow channel by the injection pump(NE-1000.USA),and the experiments a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by the inverted microscope(IX70,Olympus,Japan)and high-speed camera(Memrecam GX-1,NAC,Japan)system.Three GA concentrations,i.e.,0.000 5,0.000 75,and 0.001 wt.%were used.Meanwhile,the effect of PFA at a concentration of 2wt.%work with GA was also investigated.Images of the flowing RBCs are processed mainly based on Memrecam GXLink.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diameter of the RBC be treated is bigger and the shape of the RBC is became more flat after treated.Some of RBCs lost their biconcave structure.When the RBC suspension with 5%Hct flow in the microchannel,the CFL thickness decrease after being treated.And with concentrations of GA increase,the CFL thickness become thinner.The CFL thickness decrease significantly when GA and 2 wt.%PFA work combined.The velocity of RBCs decreases after treated with the GA or/and 2wt.%PFA.GA is known to relieve the dissolution of red blood cells during fluorescence labeling.On the other hand,the crosslinking of the aldehyde group(-cho)of GA with the amino group(-nh2)of RBC membrane protein will change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membrane protein and its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in turn.Then,the transparent fluidity orrhe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RBC is altered.Since GA and PFA are commonly used to immobilize red blood cells and keep the fluorescence constant,and PFA works similarly as GA,as a result,the variation of membrane protein conformation is intensified,and the membrane becomes stif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BLOOD CELL micro channel fixed treatment CELL free layer VELOCITY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a Manifold Micro-channel Heat Sink Applied in High Concentrated Solar Cells
2
作者 JU Xing LI Xin ZHANG Xiliang XU Li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I0008-I0008,6,共1页
该文对歧管式微通道冷却技术在聚光电池冷却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歧管式微通道冷却技术有助于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高热流密度冷却,较为适合高聚光比的密集阵列聚光电池系统。文中对歧管式微通道热沉热阻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 该文对歧管式微通道冷却技术在聚光电池冷却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歧管式微通道冷却技术有助于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高热流密度冷却,较为适合高聚光比的密集阵列聚光电池系统。文中对歧管式微通道热沉热阻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建立该种结构完全基于半经验公式的一维传热模型,并分析影响总热阻的主要因素。同时,对电池-热沉系统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此范围内实验与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电池-热沉系统的整体热阻低于1×10-4 m2·℃/W。结合聚光电池的性能模型,可获得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效率、温度等性能参数随聚光比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散热器 微通道 聚光 应用 流形 辐射通量 电池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4不锈钢极薄带微流道气胀成形材料流动行为及微观组织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鹏 朱学卫 +2 位作者 于保洋 武天枫 朱锦州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6-1422,共7页
针对304不锈钢极薄带开展了微流道气胀成形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成形过程中坯料应力、应变的分布及不同位置的厚度变化规律,分析了气胀成形试样典型位置微观组织的演变机制。实验与模拟的成形流道轮廓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针对304不锈钢极薄带开展了微流道气胀成形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成形过程中坯料应力、应变的分布及不同位置的厚度变化规律,分析了气胀成形试样典型位置微观组织的演变机制。实验与模拟的成形流道轮廓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5 MPa的成形压力和常温条件下,上圆角处的厚度由100μm减小至84.05μm,是成形易破裂区域;模拟流道深度为619.67μm,实验流道深度为556.34μm。成形后,试样晶粒减小且位错密度增大,小角度晶界占比由58.04%提升至62.61%,加工硬化现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不锈钢极薄带 气胀成形 微流道 材料流动行为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器内流道流场Micro-PIV试验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金文 张鸿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7,共6页
采用Micro-PIV测量技术,在雷诺数Re=200情况下分别对方形截面平角和圆角齿形结构微尺度通道内流流体运动进行测量并加以比较,寻找灌水器内流流动规律和流道堵塞机理。试验使用10倍显微物镜、14位灰阶PCO.1600相机、3?m荧光示踪粒子和仅... 采用Micro-PIV测量技术,在雷诺数Re=200情况下分别对方形截面平角和圆角齿形结构微尺度通道内流流体运动进行测量并加以比较,寻找灌水器内流流动规律和流道堵塞机理。试验使用10倍显微物镜、14位灰阶PCO.1600相机、3?m荧光示踪粒子和仅允许610nm红光透过的滤光镜相配合获取清晰的粒子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得到高分辨率的流场速度矢量分布图和流线图。试验发现各类微通道齿间内流充分发展后是一种重复性流动,平角微通道顶角和转角内侧存在低速涡旋区,圆角微通道只在转角内侧出现回流,颗粒在低速涡旋区易发生沉积,是造成堵塞的主要原因。若缩小断面尺寸则低速回流区范围有所扩大,顶角转向处出现回流趋势,对防堵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流场 速度分布 micro-PIV 灌水器 微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灌滴头内流Micro-PIV测量及流道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金文 张鸿雁 何文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4,27,共5页
以600 m方形断面锯齿形微灌滴头为研究对象,利用Micro-PIV技术测量了滴头流道内流流场。实验平台通过显微装置、滤光技术以及采用高像素、高灰阶CCD相机进行升级,得到了详细的微通道内流流场分布信息,针对流场中存在的低速回流区进行了... 以600 m方形断面锯齿形微灌滴头为研究对象,利用Micro-PIV技术测量了滴头流道内流流场。实验平台通过显微装置、滤光技术以及采用高像素、高灰阶CCD相机进行升级,得到了详细的微通道内流流场分布信息,针对流场中存在的低速回流区进行了局部放大测量,从测量得到的速度矢量图和流线图中发现,齿尖部位存在大小不等、方向相反的2个叠加涡,下部的大涡相对稳定,上部的小涡流速更低。在此基础上,尝试采用多孔介质模拟壁面粗糙元,配合realizablek-ε模型对锯齿形滴头内流进行数值模拟,依据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数值方法适用于复杂结构微通道内流流场计算,并且数值分析了锯齿形滴头的水力性能和防堵性能,进一步提出流道结构的抗堵性优化设计并进行数值计算,数值结果证实优化流道结构在抗堵和水力性能方面均得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灌滴头 微流道 micro-PIV 数值模拟 抗堵性能 水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甲基-5-氨基苯酚的半连续流合成
6
作者 吴军辉 吴佳佳 +2 位作者 潘双叶 陈见爱 谭成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51,共10页
2-甲基-5-氨基苯酚是一种重要的活性中间体,可广泛应用于染料、医药及化妆品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其传统工业生产存在能耗高、反应时间长及安全性等问题.本文基于连续流反应器的技术优势,开发了一种2-甲基-5-氨基苯酚的半连续流... 2-甲基-5-氨基苯酚是一种重要的活性中间体,可广泛应用于染料、医药及化妆品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其传统工业生产存在能耗高、反应时间长及安全性等问题.本文基于连续流反应器的技术优势,开发了一种2-甲基-5-氨基苯酚的半连续流合成工艺.通过将3个关键中间体的生产工艺改造为连续流工艺,使反应时间从12 h大幅缩短至4 min,最终产物的分离收率达78.5%.该工艺不仅显著提升了反应效率,还优化了工艺条件,使产物生成更加稳定,同时有效降低了能耗和安全隐患.研究结果为连续流技术与绿色高效工业生产的结合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反应器 固定床反应器 催化加氢 硝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半球谐振陀螺电极间隙高精度检测与调整方法
7
作者 王大志 胡鑫 +3 位作者 李义康 刘犇 王曦 梁世文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8,共7页
微半球谐振陀螺的电极间隙一致性直接影响陀螺的输出性能,为满足陀螺的高精度间隙调整,利用静电电容检测的方法对电极间隙进行表征,并通过精密位移调节陀螺电极间隙。构建了陀螺装配误差模型,仿真分析装配误差对周向静电电容的影响,设... 微半球谐振陀螺的电极间隙一致性直接影响陀螺的输出性能,为满足陀螺的高精度间隙调整,利用静电电容检测的方法对电极间隙进行表征,并通过精密位移调节陀螺电极间隙。构建了陀螺装配误差模型,仿真分析装配误差对周向静电电容的影响,设计开发了高精度多通道电容同步检测电路,测量精度误差<1.8%,重复测试偏差<6%,实现了静电电容的高精度测量。搭建了高精度陀螺装配实验平台,基于采集的周向电容,微调电极间隙,降低周向电容的离散程度。最终完成陀螺高精度装配与固定。实验结果表明,陀螺周向间隙误差≤5.6%,周向静电电容标准差为14.47fF,离散系数为5.5%,装配精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半球谐振陀螺 静电电容 间隙调整 多通道电容同步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TCC基板直线型微流道散热设计与仿真
8
作者 于浩然 吉喆 严英占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4-500,共7页
聚焦于结构相对复杂的LTCC基板直线型微流道散热效率较低的问题,在微流道封装层上设置了一种金属银导热柱结构,旨在提高直线型微流道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首先采用ANSYS有限元数值构建了3种不同流道数量及10种增设金属柱结构的直线型微流... 聚焦于结构相对复杂的LTCC基板直线型微流道散热效率较低的问题,在微流道封装层上设置了一种金属银导热柱结构,旨在提高直线型微流道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首先采用ANSYS有限元数值构建了3种不同流道数量及10种增设金属柱结构的直线型微流道散热器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热-流耦合仿真分析。随后研究了不同流道数量、不同金属柱结构的排列方式和金属柱直径、长度等尺寸对散热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采用13条流道和0.25 mm直径、0.625 mm长度的金属银导热柱的微流道散热器,在散热性能上表现最为优异。与优化前的直线型微流道结构相比,散热效果提高了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 LTCC基板 微流道 金属柱热通孔 直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与冷却融合设计的阵面热控制
9
作者 吕士斌 顾林卫 李龙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3-148,共6页
针对舰载/车载阵面内部模块高度集成化、冷却与结构深度耦合的发展趋势,阐述了一种基于结构与冷却融合设计的阵面热控制方案。通过将流体分配器与阵面骨架融合为一体,实现冷却与结构深度耦合;采用阵面骨架分水静压腔设计和额定流量下流... 针对舰载/车载阵面内部模块高度集成化、冷却与结构深度耦合的发展趋势,阐述了一种基于结构与冷却融合设计的阵面热控制方案。通过将流体分配器与阵面骨架融合为一体,实现冷却与结构深度耦合;采用阵面骨架分水静压腔设计和额定流量下流阻匹配技术,实现阵面内各液冷模块流量的精确分配;采用微小流道叠加局部截断的强化传热技术,实现了子阵模块内热流密度为105 W/cm^(2)功率器件的有效散热和同类型主要发热器件的安装表面温度差值不得大于5℃的均温性热控制要求。通过在实装子阵模块嵌装温度传感器,监测冷板表面温度,验证了热控制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面热控制 流阻匹配 流量分配 微小流道 均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枝式微纳流道结构面积对TiAl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杨慷 熊亚辉 +1 位作者 林海波 张鸿磊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8,共7页
采用激光打标技术在TiAl合金表面制备了不同结构面积(5.86×10^(5),6.54×10^(5),7.30×10^(5),8.10×10^(5),9.06×10^(5)μm^(2))的枝式微纳流道,装填由锡、银、铜质量比为90:5:5的混合粉末和石墨烯粉末(混合粉... 采用激光打标技术在TiAl合金表面制备了不同结构面积(5.86×10^(5),6.54×10^(5),7.30×10^(5),8.10×10^(5),9.06×10^(5)μm^(2))的枝式微纳流道,装填由锡、银、铜质量比为90:5:5的混合粉末和石墨烯粉末(混合粉末与石墨烯质量比13:7)组成的固体润滑剂后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枝式微纳流道结构面积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机理。结果表明:相比无枝式微纳流道TiAl合金,带不同结构面积枝式微纳流道TiAl合金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较小;随着结构面积增加,磨损率先显著减小后增大;当结构面积为7.30×10^(5)μm^(2)时,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最小,磨损表面形成了较完整的双层润滑膜。当结构面积为7.30×10^(5)μm^(2)时,在摩擦磨损过程中,枝式微纳流道储存的固体润滑剂与基体产生的磨屑协同对由疲劳磨损造成的基体表面材料剥落进行修补,同时固体润滑剂从微结构中不断析出形成完整的润滑膜,从而提升了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基合金 固体润滑剂 枝式微纳流道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纳结构表面流体滑移的CFD模拟
11
作者 王妍玮 范钰晨 +1 位作者 王天翔 关磊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0-239,共10页
目的 探究微流道中不同参数下微纳结构对流体边界滑移长度的影响。方法 基于有限元方法,对具有不同微纳结构形状、大小和间距的各模型进行仿真。基于NAVIER滑移基本条件,获得边界滑移长度求解理论模型,结合仿真结果以及相关参数,得到不... 目的 探究微流道中不同参数下微纳结构对流体边界滑移长度的影响。方法 基于有限元方法,对具有不同微纳结构形状、大小和间距的各模型进行仿真。基于NAVIER滑移基本条件,获得边界滑移长度求解理论模型,结合仿真结果以及相关参数,得到不同微纳结构下流道表面流体流动的边界滑移长度。结果 在各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方柱、圆柱和三棱柱3种微结构流道表面流体的边界滑移长度分别为22.7、23.1、22.9μm。边长和间距不同,边界滑移长度存在差异,当微结构间距在1~12μm时,微结构尺寸对边界滑移长度的影响较小,呈负相关;当微结构间距增大到12μm以上时,边界滑移长度随着微结构尺寸的增加具有较大波动。当流道高度改变时,边界滑移长度在流道边长变化时始终保持稳定。当流道边长改变时,边界滑移长度随流道高度增大快速增加。在各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方柱、圆柱和三棱柱微结构表面流体的边界滑移长度随放置角度的增大分别在(22.7±0.1)、(23.1±0.1)和(22.9±0.1)μm范围内上下浮动。结论 不同微结构参数与流道参数的边界滑移长度存在显著差异。微流道表面的微结构形状、间距和流道高度会对边界滑移长度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微结构的尺寸、放置角度、流道边长和驱动压强差对边界滑移长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结构 CFD 模拟 Cassie态 流道流量 边界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触点渠道融合技术的陕西气象移动业务平台的实现及应用
12
作者 任芳 王莹 周飞燕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38,共6页
针对原有陕西气象移动业务用户粘度不高、缺乏个性化产品、集约管理程度低等问题,采用多触点渠道技术和“微服务+应用管理”框架技术,构建多触点渠道统一用户体系,建立多级气象产品靶向差异化服务体系,开发基于多触点渠道融合技术的陕... 针对原有陕西气象移动业务用户粘度不高、缺乏个性化产品、集约管理程度低等问题,采用多触点渠道技术和“微服务+应用管理”框架技术,构建多触点渠道统一用户体系,建立多级气象产品靶向差异化服务体系,开发基于多触点渠道融合技术的陕西气象智能终端移动业务平台。平台实现跨渠道、跨终端的统一用户管理服务,提高陕西气象移动业务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陕西气象移动业务的全流程精细化、智能化程度。该平台已在陕西省防灾减灾、汛期保障业务和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中提供优质、高效的移动气象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触点渠道融合技术 微应用框架技术 统一用户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在TFT-LCD面板中实现多背景视觉细微缺陷检测的YOLO-DSM方法
13
作者 孔祥飞 王森 +1 位作者 赵林 陈明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7,共9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DSM深度学习图像检测模型。首先,在每个Dark模块后引入HMU模块,以提高TFT-LCD面板上目标缺陷的检测精度。将原始SPP替换为SSMA,使得网络更加关注背景低对比度目标。其次,引入DSM模块以帮助网络增强有用特征且抑制无... 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DSM深度学习图像检测模型。首先,在每个Dark模块后引入HMU模块,以提高TFT-LCD面板上目标缺陷的检测精度。将原始SPP替换为SSMA,使得网络更加关注背景低对比度目标。其次,引入DSM模块以帮助网络增强有用特征且抑制无用特征,增强语义信息的集成。最后,用ODConv模块替换原始网络的下采样卷积,细化局部特征映射,实现局部缺陷特征的充分提取。在自制的TFT-LCD缺陷数据集中,与当前较为先进的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YOLO-DSM网络在mAP精度方面达到了97.40%,且FPS达到了77.42帧,可满足TFT-LCD缺陷任务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细微缺陷 YOLO-DSM 全维动态卷积 SCSE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al performance of heat pipe with different micro-groove structures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鹏飞 汤勇 +1 位作者 唐彪 陆龙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240-244,共5页
Four kinds of micro heat pipe of trapezoidal groove wick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oves or aspect ratios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about thermal transfer performance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manufacture ... Four kinds of micro heat pipe of trapezoidal groove wick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oves or aspect ratios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about thermal transfer performance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manufacture of micro heat pipe with groove wick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micro heat pipes have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heat transfer; the equivalent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is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pper; the number and aspect ratio of grooves have a prominen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such thermal transfer. The optimum number of grooves is lower than 60 and the best aspect ratio is near to 1.5. The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transport rate are almost directly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but this relationship will be broken up suddenly when the critical heat flux is reac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PIPE micro channel ELECTRONIC HEAT DISSIPATION HEAT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变阀微观成链特性及流量控制研究
15
作者 雷先华 陈星光 +2 位作者 贺沅玮 雷宇茜 庄钰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8-173,共6页
电流变阀通过电场强度实现阀的流量无级调节,能够很好地实现微型化和机电液一体化,广泛应用于流体控制系统中。针对电流变阀在流量控制中微观成链特性与宏观性能关联机制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电流变阀在静/动态场下电场强度、流道尺寸和流... 电流变阀通过电场强度实现阀的流量无级调节,能够很好地实现微型化和机电液一体化,广泛应用于流体控制系统中。针对电流变阀在流量控制中微观成链特性与宏观性能关联机制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电流变阀在静/动态场下电场强度、流道尺寸和流速对电流变阀中电流变效应的影响,通过可视化实验清楚描述介电微颗粒的动力学行为和链成型的演变过程,为电流变阀流量控制提供研究依据。结果显示:电场强度增大对链成型和电渗效应有益,但场强过大将产生电离和击穿现象;电流变阀流速直接影响链状结构的牢固程度,耦合场下不能忽略基液的黏性力对介电微粒的影响;静态场下电流变阀流道高度10 mm较5 mm所形成的链结构更完整/紧密,而动态耦合场下5 mm高度流道中链状结构强度好,更具有抵抗流动场的能力;在研究电流变阀流量控制时必须考虑动态耦合场的作用,以达到最优化参数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变阀 微观成链特性 流量控制 耦合场 流道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内超临界LNG变物性流动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妍 耿伟轩 +1 位作者 许啸 刘锐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6,共8页
跨临界LNG在临界点附近物性变化剧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直通道和Zigzag型微通道内超临界LNG变物性和常物性对流动传热性能,分析了LNG跨临界变物性和常物性的偏差。研究结果表明,在Re为9 816、16 956、24 164和31 390时,直通道定物... 跨临界LNG在临界点附近物性变化剧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直通道和Zigzag型微通道内超临界LNG变物性和常物性对流动传热性能,分析了LNG跨临界变物性和常物性的偏差。研究结果表明,在Re为9 816、16 956、24 164和31 390时,直通道定物性和变物性的对流传热系数偏差为1.95%、-3.37%、-6.48%和-9.11%。Zigzag通道的变物性和定物性对流传热系数偏差为-0.11%、-5.47%、-7.84%和-5.83%。Zigzag对流传热系数按节距周期性变化。靠近半圆角位置涡的增大对传热有良好的强化作用。在直通道和Zigzag通道中,变物性的压降比定物性更小,但摩擦因子f比定物性更大。在Zigzag通道中物性对摩擦因子f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超临界流体 数值模拟 Zigzag通道 变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激振荡射流微通道换热特性及热力学分析
17
作者 陈巨辉 王俊乔 +5 位作者 李丹 王妍 曲久鹤 曹希峰 刘晓刚 李九如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078-6085,I0020,共9页
该文对自激振荡射流微通道内流体换热性能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入口质量流量(1.0~6.0 g/s)条件下,自激振荡器内高压区域的移动造成了微通道散热器内射流的偏转,形成射流周期性循环摆动的同时强化了流体区域的扰动。此外,经对比... 该文对自激振荡射流微通道内流体换热性能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入口质量流量(1.0~6.0 g/s)条件下,自激振荡器内高压区域的移动造成了微通道散热器内射流的偏转,形成射流周期性循环摆动的同时强化了流体区域的扰动。此外,经对比分析后发现相较射流微通道内流体区域其冲击范围更广,因此其均温性能也优于射流微通道。与此同时,该文运用热力学原理分析评价自激振荡技术对射流微通道内流体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发现自激振荡器所产生的振荡射流可以减小射流微通道内流体对流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其热能传输效率高达到98.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微通道 自激振荡器 熵产 热能传输效率 强化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2纯钛薄板微流道液压成形工艺研究
18
作者 徐勇 高明宇 +2 位作者 解文龙 张士宏 苏宗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11-1519,共9页
双极板是氢燃料电池的重要部件之一,钛作为金属双极板基材有诸多优势,但钛的成形性能差、回弹较为严重,本文以0.1 mm TA2纯钛薄板微流道液压成形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纯钛微结构变形行为,分析工艺参数对微... 双极板是氢燃料电池的重要部件之一,钛作为金属双极板基材有诸多优势,但钛的成形性能差、回弹较为严重,本文以0.1 mm TA2纯钛薄板微流道液压成形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纯钛微结构变形行为,分析工艺参数对微流道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为液压成形钛双极板提供参考。建立了TA2纯钛薄板微流道液压成形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与试验件的轮廓及厚度分布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液体压力、加载速率和脉动加载对微流道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流道液压成形过程中材料应变路径为平面应变,且上圆角位置最容易破裂;加载速率对微流道成形影响不大,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成形深度略有下降,但是变化不大,仅有3%;脉动加载路径能够提高材料的流动变形能力,在均为临界破裂情况下,相比较线性加载路径成形深度有较高的提高,可达232.2μm,提高幅度为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2 微流道 液压成形 脉动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流相分离结构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与均温性
19
作者 罗小平 侯云天 范一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74-2485,共12页
为探究不同相分离结构参数对强化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性能和均温性的影响,加工制作了带有不同相分离结构的平行逆流微细通道试验段,分别为相分离结构(PSS)位置不同的PSS-1(上下游均匀分布)、PSS-2(上下游靠近中部)和PSS-3(上下游靠近两... 为探究不同相分离结构参数对强化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性能和均温性的影响,加工制作了带有不同相分离结构的平行逆流微细通道试验段,分别为相分离结构(PSS)位置不同的PSS-1(上下游均匀分布)、PSS-2(上下游靠近中部)和PSS-3(上下游靠近两端),其中PSS-1分为A、B、C三种,分别对应4孔、6孔、10孔。以乙醇为试验工质,在有效热通量为17.12~87.25 kW/m^(2)、入口温度为70℃、质量流速为86.11 kg(/m^(2)·s)的工况下,对截面为2 mm×2 mm的矩形微细通道开展流动沸腾试验,并利用高速摄影仪对通道进行可视化研究,通过引入传热强化因子和壁面温度标准差研究了不同相分离结构对强化微细通道传热性能和均温性的影响以及相分离结构在高压通道和低压通道内的强化机制。研究表明,传热强化效果随相分离排气孔数增加而提升,相分离结构位置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在高压通道和低压通道内有所不同。PSS-1-C微细通道的温度均匀性最好,在热通量为83.11 kW/m^(2)时微细通道平均壁面温度较无相分离相同通道降低了1.9℃,温度标准差降低了14.2%。可视化图像表明,相分离结构在压差作用下能实现气相转移,进而强化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相分离结构 逆流 流动沸腾 传热 两相流 均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人字槽和轴向微通槽的动静压气体轴承静态特性
20
作者 李树森 马添潇 穆岩璞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0,共6页
设计带人字槽和轴向微通槽的动静压气体轴承,运用FLUENT对其静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改变轴向微通槽深度、偏心率、气膜厚度、供气压力等参数,研究其对轴承刚度和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偏心率越大,轴承刚度越小、承... 设计带人字槽和轴向微通槽的动静压气体轴承,运用FLUENT对其静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改变轴向微通槽深度、偏心率、气膜厚度、供气压力等参数,研究其对轴承刚度和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偏心率越大,轴承刚度越小、承载能力越大;人字槽可以提升气体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刚度,主轴转速越快,动压效应越强,轴承刚度和承载能力越大;随微通槽深度增加,轴承刚度先增大后保持稳定,轴承承载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因此当微通槽深度过大时,轴承刚度变化不大,但轴承承载能力会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压气体轴承 人字槽 轴向微通槽 静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