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蛭素对小鼠脑卒中后抑郁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1
作者 赵丹 史博 +1 位作者 魏志玄 崔群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2-679,共8页
目的:探讨水蛭素对小鼠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SD组、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建立... 目的:探讨水蛭素对小鼠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SD组、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建立小鼠脑卒中模型,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CUMS)结合孤养法建立小鼠抑郁模型,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在建立抑郁模型的同时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0、20及40 U·kg-1水蛭素干预,对照组和PSD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CUMS刺激第0、7、14和21天时各组小鼠体质量,计算各组小鼠LONGA神经功能评分,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悬尾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脑区组织病理形态表现,生化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脑区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活性氧(ROS)阳性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核氧化还原蛋白(NX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UMS刺激第0、7、14和21天PSD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PSD组比较,CUMS刺激第14和21天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及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与对照组比较,PSD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明显降低(P<0.01),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与PSD组比较,PSD+低剂量水蛭素组、 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糖水偏好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HE染色,对照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细胞形态正常,结构清晰,大小分布均匀;PSD组和PSD+低剂量水蛭素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细胞明显减少,并出现严重空泡样变性,核仁固缩;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细胞较PSD组明显增多,空泡样变性和核仁固缩明显改善。生化试剂盒和DCFH-DA荧光探针法,与对照组比较,PSD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GSH水平和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和ROS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PSD组比较,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GSH水平及SOD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MDA水平和ROS阳性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PSD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NX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PSD组比较,PSD+低剂量水蛭素组、PSD+中剂量水蛭素组和PSD+高剂量水蛭素组小鼠mPFC脑区组织中NX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水蛭素可促进PSD小鼠mPFC脑区组织氧化还原平衡,修复其神经功能损伤,改善P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素 脑卒中 抑郁 内侧前额叶皮质 核氧化还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连接核对NREM睡眠期内侧前额叶皮层纺锤波的影响
2
作者 张磊 陆敏敏 +2 位作者 张小龙 何超 肖琴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8-306,共9页
目的探索丘脑连接核(thalamic nucleus reuniens,RE)在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期间对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纺锤波以及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3只野生型C57BL/6J雄性小鼠(8~12周龄,体... 目的探索丘脑连接核(thalamic nucleus reuniens,RE)在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期间对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纺锤波以及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3只野生型C57BL/6J雄性小鼠(8~12周龄,体质量22~28 g)随机分为实验组(n=7)和对照组(n=6)。采用光遗传抑制技术结合多通道记录技术,在NREM睡眠期间用特异性黄光抑制RE投射到mPFC的神经元末梢20 s,两次光刺激间隔大于5 min。根据神经元的波宽参数和放电频率,鉴定神经元类型和分布情况,并分析抑制后mPFC中纺锤波活动的变化以及中间神经元和锥体神经元的放电变化。结果形态学数据验证了RE发出的神经纤维密集的投射到mPFC,且主要分布在深层。与光刺激前相比,实验组小鼠在光刺激期间mPFC的纺锤波活动受到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纺锤波的发生频率降低、中心频率降低以及峰-峰值降低(P<0.05),对纺锤波时长、循环个数、对称性及能量值均无影响,同时,在对照组小鼠中的纺锤波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小鼠mPFC的中间神经元占比为21.9%,锥体神经元占比为78.1%。光刺激期间实验组中间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下降(P<0.05),锥体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没有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小鼠的中间神经元及锥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均不受影响。结论在NREM睡眠期间,RE输入可能通过激活中间神经元,从而参与mPFC的纺锤波网络振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连接核 非快速眼动 内侧前额叶皮层 光遗传抑制 纺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改善5×FAD小鼠社会行为障碍
3
作者 王乙淼 王泽 +2 位作者 佘雨竹 张艳丽 肖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75-1385,共11页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逐步进展且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的异常沉积、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突触损伤以及髓鞘功能的损害。丰富环境(enriched env...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逐步进展且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的异常沉积、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突触损伤以及髓鞘功能的损害。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因其对神经可塑性的潜在促进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EE在AD早期阶段对社会行为以及相关神经病理学影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研究利用5×FAD小鼠模型,系统探讨了EE对AD早期病理进展的影响,为EE在AD防治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证据支持。方法:将2月龄5×FAD小鼠随机分配到标准环境(standard environment,SE)组或EE组,每笼5只,在相应的饲养环境中持续饲养4周,随后进行Y迷宫实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三箱社交实验的行为学检测。随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Western blot实验技术检测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中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分布和表达情况。结合免疫荧光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观察神经元、突触结构及髓鞘形态的变化。以评估相关神经病理特征的变化。结果:EE并未影响5×FAD小鼠的短期空间记忆和焦虑样行为,但显著增强了其社交互动能力。在病理层面,5×FAD小鼠mPFC区域存在明显的Aβ沉积及胶质细胞活化现象。相比SE组,EE组小鼠的mPFC区域表现出Aβ沉积和胶质细胞活化的显著减少。此外,EE改善了该区域的髓鞘结构完整性,而对突触蛋白、突触超微结构及神经元存活未见明显影响。结论:EE能够有效减缓5×FAD小鼠的AD病理发展,并显著改善其社会行为障碍,突出其在干预AD相关社会功能缺失中的潜在价值,提示环境干预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炎症、降低Aβ沉积以及维持髓鞘稳态,在AD发展过程中发挥潜在的神经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环境 社交行为障碍 内侧前额叶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大鼠mPFC对听皮层神经元听反应的影响
4
作者 杨文伟 韩琳琳 +1 位作者 周晓明 孙心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7-114,共8页
实验在40只成年SD大鼠上进行,使用常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了电刺激大鼠内侧额叶前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对听皮层神经元听反应的影响.在122个神经元上观察了电刺激mPFC对听反应的影响.对其中93个神经元作了详细分析发现,... 实验在40只成年SD大鼠上进行,使用常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了电刺激大鼠内侧额叶前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对听皮层神经元听反应的影响.在122个神经元上观察了电刺激mPFC对听反应的影响.对其中93个神经元作了详细分析发现,有73个神经元的听反应受到易化(39个,41.9%)或抑制(34个,36.6%).刺激mPFC对听反应的影响存在最佳刺激间隔,大多数神经元(51个,69%)在10~15ms之间.结果提示,大鼠mPFC可对听皮层神经元的听反应调制,这种调制可能是通过多级神经元环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内侧额叶前皮质 听皮层 听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抑郁小鼠锥体神经元网络连接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张跃 高玉竹 +2 位作者 纪木火 杨建军 周志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94-1097,共4页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小鼠抑郁行为及内侧前额叶皮层(m PFC)锥体神经元活性和网络连接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C57BL/6J小鼠7只,7周龄,体重18~23 g。对小鼠进行m PFC脑区立体定位手术和微型双光子显微镜固定手术,术后5周进行持续21 ...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小鼠抑郁行为及内侧前额叶皮层(m PFC)锥体神经元活性和网络连接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C57BL/6J小鼠7只,7周龄,体重18~23 g。对小鼠进行m PFC脑区立体定位手术和微型双光子显微镜固定手术,术后5周进行持续21 d的慢性束缚应激(CRS)建立抑郁小鼠模型,模型建立后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5 mg/kg。于术后5周(建模前)、建模后、注射艾司氯胺酮1 h后(用药后)记录微型双光子钙成像信号,通过m PFC脑区同步锥体神经元数目和同步性衡量小鼠m PFC脑区锥体神经元网络连接水平。结果 与建模前比较,建模后小鼠m PFC脑区锥体神经元钙瞬变活性及锥体神经元同步性明显降低(P<0.05),同步锥体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同步性明显降低(P<0.05)。与建模后比较,用药后小鼠m PFC锥体神经元同步性明显升高(P<0.05),同步锥体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同步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可能通过提高小鼠m PFC脑区锥体神经元网络连接水平,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艾司氯胺酮 内侧前额叶皮层 锥体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化疗对小鼠行为及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影响
6
作者 岳亮 李坤 +1 位作者 庞金卫 熊源长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究奥沙利铂化疗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与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构建奥沙利铂诱导的小鼠抑郁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奥沙利铂组... 目的探究奥沙利铂化疗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与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构建奥沙利铂诱导的小鼠抑郁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奥沙利铂组,每组13只小鼠。在每组中随机选取10只小鼠进行行为学实验,以评估其抑郁样行为,具体通过强迫游泳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和悬尾实验来完成,另外3只小鼠进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实验。在行为学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取4只小鼠,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mPFC中OPCs的密度和增殖情况。将来自SD大鼠的体外培养OPCs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和不同浓度奥沙利铂处理组(0.25、0.5、1、2μmol/L),每组4孔,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体外大鼠OPCs的增殖情况。结果奥沙利铂组小鼠的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较对照组延长,蔗糖偏好指数较对照组降低,悬尾实验中不动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2天时,奥沙利铂组小鼠mPFC区内每平方毫米的OPCs数量及OPCs占总细胞数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第9天时,奥沙利铂组小鼠mPFC区OPCs每平方毫米的数量相较于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奥沙利铂组小鼠mPFC区域中Brdu+OPCs占OPCs的比例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体外实验显示,各浓度奥沙利铂Brdu+OPCs占OPCs的比例及Ki67+OPCs占OPCs的比例较对照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沙利铂化疗可诱导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降低了小鼠mPFC中OPCs的密度,并抑制了其增殖,OPCs增殖受损与奥沙利铂化疗导致的抑郁样行为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抑郁 内侧前额叶皮层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区核氧化还原蛋白对卒中后抑郁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丹 史博 +1 位作者 魏志玄 崔群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6-1613,共8页
目的:探讨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区核氧化还原蛋白(NXN)对小鼠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80只C57BL/6小鼠,随机选取42只分为NXN过表达腺相关病毒感染组(AAV-NXN-OE组,n=21)和阴性对照腺相关病毒感染组(AAV-NC... 目的:探讨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区核氧化还原蛋白(NXN)对小鼠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80只C57BL/6小鼠,随机选取42只分为NXN过表达腺相关病毒感染组(AAV-NXN-OE组,n=21)和阴性对照腺相关病毒感染组(AAV-NC组,n=21),剩余小鼠分为假手术组(n=20)和PSD组(n=18),注射NXN过表达腺相关病毒后,将AAV-NXN-OE组和AAV-NC组剩余小鼠分为PSD+AAV-NC组(n=18)和PSD+AAV-NXN-OE组(n=18)。术前3周,采用脑立体定位法向小鼠脑组织mPFC区注射NXN过表达腺相关病毒,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在小鼠脑组织mPFC区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NXN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卒中模型,术后1周使用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CUMS)结合孤养法持续干预3周,构建PSD模型小鼠。造模期间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造模结束后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学表现,生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mPFC区中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mPFC区中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mPFC区、杏仁核区和海马组织中NX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SD小鼠脑组织mPFC区有大量绿色荧光,表明携带ZsGreen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的AAVs病毒在PSD小鼠脑组织mPFC区成功感染并表达。与AAV-NC组比较,AAV-NXN-OE组小鼠脑组织mPFC区中NX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PSD组小鼠体质量增长缓慢(P<0.05),糖水偏好率明显降低(P<0.05),小鼠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PSD+AAV-NC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明显降低(P<0.05),小鼠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与PSD+AAV-NC组比较,PSD+AAV-NXN-OE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明显升高(P<0.05),小鼠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PSD+AAV-NC组小鼠脑组织mPFC区中MDA和ROS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GSH水平和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与PSD+AAV-NC组比较,PSD+AAV-NXN-OE组小鼠脑组织mPFC区中MDA和RO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GSH水平和SOD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PSD组小鼠脑组织mPFC区中NX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杏仁核区和海马组织中NXN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脑组织mPFC区中NXN过表达可改善PSD小鼠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氧化还原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核氧化还原蛋白 内侧前额叶皮质 氧化还原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跑步运动对APP/PS1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少突胶质细胞的作用
8
作者 熊瑶 周春妮 +9 位作者 蒋林 张钐钐 朱琳 郭一静 周宇宁 黄杜娟 李静 祝佩林 刘梅 唐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7-977,共11页
目的:研究自主跑步运动对APP/PS1双转基因AD(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内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以及髓鞘形成的作用。方法:将10月龄雄性转基因AD模型小鼠随机... 目的:研究自主跑步运动对APP/PS1双转基因AD(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内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以及髓鞘形成的作用。方法:将10月龄雄性转基因AD模型小鼠随机分为AD组和AD跑步(AD+RUN)组,另外将同月龄同窝生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WT)组和正常跑步(WT+RUN)组。其中跑步组于跑步笼内给予3个月自主跑步锻炼,AD组和WT组不做处理。跑步锻炼结束后4组小鼠同时给予行为学测试,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Y迷宫检测小鼠工作记忆能力;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的认知记忆功能;利用无偏体视学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相结合精确定量小鼠大脑mPFC内成熟少突胶质细胞(CC1^(+))总数量;同时分析小鼠mPFC内边缘皮层、Ⅱ、Ⅲ、Ⅵ、Ⅵ层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密度;利用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小鼠mPFC内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PDGFα^(+)/Olig2^(+))密度、髓鞘标志物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荧光强度。结果:AD+RUN组和WT组在Morris水迷宫、Y迷宫以及新物体识别实验中的表现优于AD组,AD组mPFC内MBP荧光强度明显低于WT组(P<0.05),而AD+RUN组mPFC内MBP荧光强度明显大于AD组(P<0.001)。AD+RUN组mPFC内CC1^(+)细胞总数较AD组明显增加(P<0.05)。AD+RUN组mPFC内第Ⅲ层和第Ⅴ层CC1^(+)细胞密度较AD组明显增高(P<0.05),AD组mPFC内第Ⅴ层和第Ⅵ层CC1^(+)细胞密度较WT组明显降低(P<0.05)。AD组mPFC内PDGFα^(+)/Olig2^(+)细胞密度明显大于WT组,而AD+RUN组mPFC内PDGFα^(+)/Olig2^(+)细胞密度明显小于AD组(P<0.05)。结论:自主跑步运动能促进AD小鼠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形成,这可能与运动能改善APP/PS1转基因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自主跑步运动 内侧前额叶皮质 少突胶质细胞 髓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谷氨酸能神经元参与CD1小鼠攻击行为的机制研究
9
作者 李加欣 黄露 +5 位作者 龙宗泓 张敏 温惠中 熊鹰 李洪 白福海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36-1343,共8页
目的研究CD1小鼠发动攻击行为的内在神经机制。方法通过驻地入侵实验筛选出具有攻击行为的CD1小鼠,攻击配对偏好进一步验证后使用c-Fos标记全脑激活的脑区,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实验分析攻击行为激活了哪种类型的神经元,最后使用光遗传学调... 目的研究CD1小鼠发动攻击行为的内在神经机制。方法通过驻地入侵实验筛选出具有攻击行为的CD1小鼠,攻击配对偏好进一步验证后使用c-Fos标记全脑激活的脑区,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实验分析攻击行为激活了哪种类型的神经元,最后使用光遗传学调控该类神经元的活性,观察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c-Fos筛选,约82%的CD1小鼠表现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发生后主要激活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mPFC脑区c-Fos阳性神经元主要是谷氨酸能神经元;最后,我们通过光遗传激活mPFC脑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发现其能够抑制CD1小鼠的攻击行为;相反,光遗传抑制mPFC脑区谷氨酸能神经元,能够促进CD1小鼠的攻击行为。结论mPFC脑区谷氨酸能神经元是调控CD1小鼠发动攻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fc 谷氨酸能神经元 攻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各层结构在全身麻醉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佳 余守洋 +1 位作者 罗天元 喻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117,共7页
内侧前额叶皮质参与了各种高级脑功能,包括注意力、意识转换和信息整合,被认为既是自下而上逐层传递信息模式的终点,又是从上至下整合信息传递的起点,可能是全身麻醉药发挥意识调控作用的核心区域。内侧前额叶皮质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6... 内侧前额叶皮质参与了各种高级脑功能,包括注意力、意识转换和信息整合,被认为既是自下而上逐层传递信息模式的终点,又是从上至下整合信息传递的起点,可能是全身麻醉药发挥意识调控作用的核心区域。内侧前额叶皮质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6层,层与层之间在结构上具有丰富的环路连接,每一层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在本综述中,首先描述了内侧前额叶皮质的分层结构,其次,讨论了内侧前额叶皮质各层结构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为此,本文回顾了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分层与麻醉的相关研究,以期望为深入了解内侧前额叶皮质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前额叶皮质 分层结构 全身麻醉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诱导的抑郁小鼠中央杏仁核和边缘前皮质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变化
11
作者 刘冬播 陈泽文 +3 位作者 王云 李昕鹏 赵彭玉 郑浩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82-2091,共10页
目的探讨由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引起的抑郁症小鼠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变化与空间学习记忆调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57Thy1-YFP/GAD67-GFP小鼠分为对照组和CUMS组(n=15),对照组不做处理,CUMS组施加8周的应激以建立模... 目的探讨由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引起的抑郁症小鼠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变化与空间学习记忆调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57Thy1-YFP/GAD67-GFP小鼠分为对照组和CUMS组(n=15),对照组不做处理,CUMS组施加8周的应激以建立模型。利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小鼠的抑郁水平,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检测中央杏仁核(CeA)与边缘前皮质(PrL)脑区中不同亚群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模式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UMS组小鼠的糖水偏好指数降低(P<0.01),其在旷场实验中的总运动距离、穿越格子数、进入中心区域次数、中心区域停留时间等各项指标均下降(P<0.01),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挣扎时间、游泳时间和爬行时间均降低(P<0.01),而静止时间增高(P<0.01),在定位实验中定位潜伏期和路径长度均增加(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目标象限内路程占总路程百分比和游泳时间均降低(P<0.05),而目标区首次入口时间和对角象限内游泳时间均增长(P<0.01)。同时CUMS提高了CeA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和PrL区GABA能神经元的能障、绝对不应期和动作电位间距(P<0.05),降低了CeA区GABA能神经元和PrL区谷氨酸能神经元的能障、绝对不应期和动作电位间距(P<0.05)。结论CUMS诱导的抑郁状态可能引起CeA和PrL区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网络的可塑性变化,进而损伤了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可塑性 杏仁核 内侧前额叶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侧被盖区-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环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郝孟楠 梁小丽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08,共7页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望为睡眠觉醒与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腹侧被盖区 内侧前额叶皮层 神经环路 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跑步对抑郁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兴奋性突触的影响
13
作者 杨雯宇 肖倩 +6 位作者 秦露 黄杜娟 邓宇辉 周梅 王舜 唐勇 黄春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9-966,共8页
目的:精确定量研究跑步锻炼对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内Sp^(+)兴奋性突触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4只),经过适应性喂养和糖水基线调整,... 目的:精确定量研究跑步锻炼对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内Sp^(+)兴奋性突触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4只),经过适应性喂养和糖水基线调整,在CRS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抑郁模型组和模型跑步组,其中模型跑步组大鼠在束缚的第5周开始进行为期4周的跑步锻炼干预。最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现代体视学方法对各组大鼠mPFC内Sp^(+)兴奋性突触变化进行精确定量研究。结果:与对照组[(97.14±2.64)%]相比,抑郁模型组和模型跑步组大鼠糖精偏好百分比[(89.62±6.05)%]减少(P=0.002),体质量的增长减缓,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的不动时间和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的进食潜伏期增加。4周的跑步锻炼可以有效减缓抑郁模型组大鼠糖精偏好百分比的下降[(89.30±5.06)%vs.(97.30±2.08)%,P=0.018],降低强迫游泳实验中抑郁大鼠的不动时间,并在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中缩短抑郁大鼠的进食潜伏期。体视学精确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抑郁模型组大鼠mPFC内的Sp^(+)兴奋性突触总量[(9.98±0.35)×10^(8)个]低于对照组[(11.50±1.27)×10^(8)个,P=0.013]。而跑步锻炼则可以逆转抑郁大鼠mPFC内的Sp^(+)兴奋性突触总数的减少[模型跑步组(11.30±1.21)×10^(8)个,P=0.003]。结论:跑步锻炼干预后CRS抑郁模型大鼠mPFC的Sp^(+)兴奋性突触数量的改变可能是跑步锻炼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锻炼 抑郁症 兴奋性突触 内侧前额叶皮质 体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参与二苯基环丙烯酮诱导的小鼠瘙痒
14
作者 刘静雯 朱媛媛 +2 位作者 戴梓怡 黄静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目的: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观察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涂抹小鼠颈背部构建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小鼠的搔抓行... 目的: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观察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涂抹小鼠颈背部构建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小鼠的搔抓行为。开展旷场及悬尾行为学实验,探究小鼠在接触性皮炎状态下的焦虑、抑郁样行为。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探究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mPFC内c-Fos及p-ERK1/2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模型组小鼠半小时内的抓挠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旷场结果显示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和距离显著减少。悬尾实验结果提示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不动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接触性皮炎实验组小鼠mPFC内c-Fos阳性细胞和p-ERK1/2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触性皮炎实验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增多,并且诱发焦虑、抑郁样行为。接触性皮炎状态下,mPFC内神经元激活,为mPFC神经元参与接触性皮炎瘙痒及共患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皮炎 瘙痒 内侧前额叶皮质 C-FOS P-ERK1/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额叶皮层与双任务加工执行功能 被引量:15
15
作者 谭金凤 伍姗姗 +2 位作者 徐雷 王丽君 陈安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27-2135,共9页
执行功能是完成复杂行为的先决条件,双任务加工为探究执行功能的经典范式之一。通过对双任务加工执行功能定位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在双任务执行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经典双任务范式包括行为双任务范式和交叠双任务范式。前额叶皮层(pref... 执行功能是完成复杂行为的先决条件,双任务加工为探究执行功能的经典范式之一。通过对双任务加工执行功能定位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在双任务执行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经典双任务范式包括行为双任务范式和交叠双任务范式。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为双任务加工执行功能定位相关脑区,主要表现为具有特定区域和激活程度改变两种观点,且前额叶皮层的三个子区域——额极皮层(frontopolar cortex,FPC)、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frontal cortex,MFC)和外侧前额叶皮层(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PFC)——在双任务执行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FPC主要与协调子任务加工有关;MFC根据动机线索对任务设置形成奖励预期;LPFC主要负责对任务设置规则进行选择和表征。介绍了双任务加工的神经计算模型,形象的揭示了前额叶皮层如何参与双任务执行过程。今后应进一步根据研究目的采用更适合的双任务范式并改进已有的分析方法,对双任务加工的执行功能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任务执行功能 前额叶皮层 额极皮层 内侧前额叶皮层 外侧前额叶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脑中枢敏化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美玉 焦玥 +3 位作者 刘洋 李玉娟 赵小亮 李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21-929,共9页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坐骨神经部分损伤(S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痛敏行为的作用,并探讨其对脑腹内侧前额叶皮质(m PFC)和杏仁核中央核(Ce A)细胞外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SNI模型...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坐骨神经部分损伤(S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痛敏行为的作用,并探讨其对脑腹内侧前额叶皮质(m PFC)和杏仁核中央核(Ce A)细胞外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SNI模型组和川芎嗪组,分别通过丘脑腹后外侧核(VPLNT,2.5μmol·kg^(-1))、鞘内(it,25μmol·kg^(-1))和静脉(iv,20 mg·kg^(-1))注射给予川芎嗪或生理盐水。采用纤维丝机械刺激法和冷喷法评价大鼠机械痛敏和冷痛敏行为。应用颅内双位点同步微透析采集mPFC和CeA细胞外液,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检测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SNI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冷痛敏评分显著升高(P<0.01),mPFC细胞外液中Glu和Gly及CeA细胞外液中Gly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SSNI模型组相比,iv注射川芎嗪(20 mg·kg^(-1))能明显升高SSN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和降低冷痛敏评分(P<0.05);VPLNT,it和iv注射川芎嗪能显著降低SSNI模型大鼠mPFC细胞外液中Glu,Asp和Gly以及CeA细胞外液中Glu和Gly含量(P<0.05,P<0.01)。结论川芎嗪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大鼠脑mPFC和CeA内兴奋性氨基酸递质Glu和Gly的释放、调控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动态平衡及缓解Glu兴奋性毒性造成的中枢敏化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神经病理性疼痛 行为 谷氨酸 前额叶皮质 杏仁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自我”的神经基础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杨帅 黄希庭 傅于玲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3-862,共10页
自我神经基础的探讨常基于自我相关加工的研究,涉及皮质中线结构各个脑区甚至全脑协同作用。内侧前额叶皮质及其次成分在自我相关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支持默认模式下的自我加工、自我信息的觉察和"在线"... 自我神经基础的探讨常基于自我相关加工的研究,涉及皮质中线结构各个脑区甚至全脑协同作用。内侧前额叶皮质及其次成分在自我相关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支持默认模式下的自我加工、自我信息的觉察和"在线"自我加工,背内侧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有意识的自我参照加工、自我信息的评价和"主导的"自我加工。在自我-他人表征中,自我-他人表征的情感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因素均调节内侧前额叶皮质及次成分的活动。未来在动态的时间和人际背景中解析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前额叶皮质 皮质中线结构 自我 自我参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边缘前皮层无线遥测脑电活动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晶 潘群皖 +3 位作者 白家明 朱再满 周鸿铭 虞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边缘前皮层(prelimbic cortex,PrL)脑电活动在吗啡成瘾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吗啡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脑立体定位电极埋藏手术,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 目的探讨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边缘前皮层(prelimbic cortex,PrL)脑电活动在吗啡成瘾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吗啡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脑立体定位电极埋藏手术,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测试各组大鼠的CPP行为,同时遥测分析不同行为状态下PrL的脑电活动。结果实验组大鼠戒断d 1、d 3,在白箱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组间、组内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戒断d 3,在黑白箱停留及黑-白箱穿梭时,PrL脑电β波明显增加,δ波明显减少;当白-黑箱穿梭时,β波明显减少,δ波明显增加;α波及θ波在各种行为状态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觅药行为的产生伴随着PrL脑电β波及δ波的特异性改变,提示PrL脑电改变可能与吗啡依赖大鼠觅药动机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 戒断 内侧前额皮层 边缘前皮层 遥测 脑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7受体激动剂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范玲玲 邓博 +4 位作者 闫君宝 胡志红 任爱红 胡咏梅 杨东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6-762,共7页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7受体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中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以正常大鼠和6-羟多巴胺单侧损毁黑质致密部建立的P...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7受体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中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以正常大鼠和6-羟多巴胺单侧损毁黑质致密部建立的P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在体细胞外生物电记录的方法,观察5-HT7受体激动剂AS 19对m PFC中锥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无论是体循环还是局部给予AS 19都能引起正常大鼠m PFC锥体神经元呈现兴奋、抑制和不变3种形式的反应,而总体反应是兴奋,而且AS 19引起的抑制效应能被GABAA受体拮抗剂picrotoxinin反转。对于PD模型大鼠,AS 19全身给药也能使m PFC锥体神经元产生3种反应,总体反应是兴奋,但产生兴奋所需的药物累积剂量明显比正常大鼠高,且抑制效应只能被picrotoxinin部分反转,局部应用AS 19不改变模型鼠m PFC锥体神经元的放电。结论 m PFC锥体神经元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受到5-HT7受体的调控,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会引起这些神经元对AS 19的反应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内侧前额叶皮层 锥体神经元 5-羟色胺-7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碍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安献丽 王文忠 郑希耕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经历严重应激后形成的一种焦虑障碍,对其治疗的关键是消退由创伤应激导致的条件性恐惧记忆,但目前最有效的暴露疗法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抑制患者恐惧记忆的表达。对条件性恐惧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情绪性增强效应、恐惧...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经历严重应激后形成的一种焦虑障碍,对其治疗的关键是消退由创伤应激导致的条件性恐惧记忆,但目前最有效的暴露疗法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抑制患者恐惧记忆的表达。对条件性恐惧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情绪性增强效应、恐惧记忆二级条件化与再巩固、内侧前额叶皮层功能不足等均能够阻碍条件性恐惧记忆的消退。针对这几个方面可以探索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应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性恐惧记忆 消退 情绪性增强效应 二级条件化 再巩固 内侧前额叶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