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3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ermeability evolution of sandstone subjected to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chemical-seepage-stress
1
作者 WANG Wei CHEN Chao-wei +3 位作者 CAO Ya-jun JIA Yun LIU Shi-fan SHEN Wan-q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552-565,共14页
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triaxial tests are conducted on sandstone specimens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ir mechanics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immersion corrosion and seepa... 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triaxial tests are conducted on sandstone specimens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ir mechanics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immersion corrosion and seepage of different chemical solutions.It is observ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the peak stress,dilatancy stress,dilatancy stress ratio,peak strain,and elastic modulus of the sandstone increase while the Poisson ratio decreases and less secondary cracks are produced when the samples are broken.The pore pressure and confining pressure have opposite influenc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pplied axial stress,three stages are clearly identified in the permeability evolution curves:initial compaction stage,linear elasticity stage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stage.The permeability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when the highest volumetric dilatancy is obtained.In addition,the hydrochemical action of salt solution with pH=7 and 4 has an obvious deteriorating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induces the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The obtained results will be useful in engineering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cal and seepage properties of sandstone under the coupled chemical-seepage-stress multiple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sandstone chemical corrosion multi-field coupling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permeability e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under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被引量:1
2
作者 GAO Ming-zhong GAO Zheng +6 位作者 YANG Ben-gao XIE Jing WANG Ming-yao HAO Hai-chun WU Yan ZHOU Lang WANG Ji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765-2779,共15页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mechanical behavior,and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under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formations and preventing ...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mechanical behavior,and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under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formations and preventing gas outburst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uniaxial tests,and triaxial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under different soaking times.Moreover,by restoring the stress path and water injec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otective layer indoors,we explored the coal mining dynamic behav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permeabil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water causes the micro-surface of coal to peel off and cracks to expand and develop.With the increase of soaking time,the uniaxial and triaxial strengths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nonlinear trend,and decreased by 63.31%and 30.95%after soaking for 240 h,respectively.Under different water injection pressure conditions,coal permeability undergoes three stages during the mining loading process and ultimately increases to higher values.The peak stress of coal,the deviatoric stress and strain at the permeability surge point all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water injection pressure.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an help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eepage evolution law under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water intrus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permeability macro and micro featu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岩压裂液稠化剂吸附损害机理与控制对策 被引量:2
3
作者 游利军 钱锐 +1 位作者 康毅力 王艺钧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共9页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典型8~#深层煤岩开展静态吸附和动态损害实验,评价压裂液稠化剂羟丙基胍胶和聚丙烯酰胺在深层煤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引起的渗透率损害;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表征稠化剂的吸附形貌,分析稠化剂吸附的主要控...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典型8~#深层煤岩开展静态吸附和动态损害实验,评价压裂液稠化剂羟丙基胍胶和聚丙烯酰胺在深层煤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引起的渗透率损害;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表征稠化剂的吸附形貌,分析稠化剂吸附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采用Zeta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揭示稠化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实验条件下,深层煤岩对羟丙基胍胶、聚丙烯酰胺的吸附量分别为3.86mg/g和3.29mg/g,吸附后煤岩渗透率分别下降35.24%~37.01%和14.31%~21.93%;压裂液稠化剂吸附层厚度与稠化剂质量分数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pH值降低将减小羟丙基胍胶吸附层厚度、使聚丙烯酰胺吸附层厚度分布频率更集中;官能团缩聚、分子间作用力是深层煤岩吸附压裂液稠化剂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力。通过优化稠化剂质量分数、对稠化剂分子进行化学改性、对聚合物进行氧化生热降解、添加解吸附剂等方法可降低煤岩微纳米级孔隙、裂缝的损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压裂液 稠化剂 吸附形貌 吸附机理 控制因素 渗透率损害 损害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玻璃粉透水混凝土物理性能及复合胶凝体系微观机理研究
4
作者 李琼 安宝峰 +2 位作者 苏睿 乔宏霞 王超群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3,共11页
为拓展废玻璃建材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本工作就废玻璃粉(Waste glass powder, WGP)取代水泥制备透水混凝土(Pervious concrete, PC)的可行性及适用性开展研究,系统探究掺WGP透水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在保证透水性能的前提下,改善PC的力... 为拓展废玻璃建材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本工作就废玻璃粉(Waste glass powder, WGP)取代水泥制备透水混凝土(Pervious concrete, PC)的可行性及适用性开展研究,系统探究掺WGP透水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在保证透水性能的前提下,改善PC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WGP的掺入降低了PC的透水性能(连通孔隙率、透水系数),在相同掺量WGP条件下,粒径9.5~16 mm的粗骨料制备的PC透水性能优于粗骨料粒径为4.75~9.5 mm的PC;随着水胶比的增加,透水性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PC中晚龄期(28 d、90 d)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均随WGP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规律,最优掺量为20%;随水胶比的增加,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优水胶比为0.28。随着WGP掺量及水胶比的增加,峰值挠度递减。WGP-复合胶凝微观试验表明,WGP的掺入增加了C-S-H凝胶的相对含量,降低了CH含量,在中晚龄期其活性性能发挥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废玻璃粉 透水性能 力学性能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耦合对HTCC气渗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张登祥 曾喆 蒋中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7-184,218,共9页
为探究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HTCC)在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气渗特性,试验制备HTCC并测试其轴向拉伸力学性能,根据CAES运行工况在压强10 MPa、温度150℃以内选取9个试验方案,对10组HTCC试件做温压同步循环加载后进行高压气体渗透及微结构试... 为探究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HTCC)在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气渗特性,试验制备HTCC并测试其轴向拉伸力学性能,根据CAES运行工况在压强10 MPa、温度150℃以内选取9个试验方案,对10组HTCC试件做温压同步循环加载后进行高压气体渗透及微结构试验,测试热-力耦合作用对HTCC气渗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HTCC拉压比可以达到0.16以上,峰值拉伸应变为0.7%以上,平均裂缝宽度为41~49μm,具有很好的抗拉韧性与裂缝控制能力;HTCC气体渗透率为10-18 m^(2)数量级,温压同步循环加载后渗透率均有明显增长,且温度与压强对渗透率的影响效果不同,渗透率对压强的变化更加敏感;气体渗透率随进气口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当进气口压力超过3 MPa后,渗透率基本趋于稳定;当压强<7.5 MPa、且温度<100℃时,温压循环后HTCC渗透率能保持在10-18 m^(2)数量级以内,可以满足CAES抗渗性能要求。当压强达到10 MPa时,HTCC临界孔径增大,孔径粗化,抗渗性能迅速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 热-力耦合 气渗性能 渗透率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砂砾岩油藏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汤勇 程民茂 +2 位作者 秦佳正 袁晨刚 洪迎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了注化学剂界面张力实验,最后开展了注CO_(2)+化学剂提高采收率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压力越大,CO_(2)-原油界面张力越小且随混相程度的提升而降低;化学剂可使相界面润湿接触角减小,并通过改变储层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注0.4 HCPV化学剂段塞+CO_(2)驱油效率最高,合理的化学剂段塞有利于抑制气窜,并扩大波及范围从而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为低渗砂砾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CO_(2)+化学剂驱提采技术在同类油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砂砾岩油藏 CO_(2)+化学剂驱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机理
7
作者 张永强 张晓斌 +1 位作者 薛姝雯 徐飞艳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原油族组分、微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跟踪分析,并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储集层较为均质的区域,油井产出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保持不变,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未出现明显降解,原油黏度未出现明显变化,研究区微生物驱油机理以微观调剖为主,以提高驱油效率、降低原油黏度等机理为辅。在矿场实践中,依据油藏微生物变化规律和油井生产数据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活化水驱油 驱油机理 微观调剖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驱水与水驱气流体微观分布特征研究
8
作者 汪周华 张鸿宇 +2 位作者 张娟 廖浩奇 黄仕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气水两相在相渗测试前后的微观分布,并结合前人利用可视化模型得到的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对分布结果进行解释。结果表明:2种测试方法相比,水驱气与气驱水过程中微米级(>1μm)孔隙驱替程度基本一致,但水驱气过程中亚微米级(0.1~1μm)与纳米级(<0.1μm)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高,而气驱水过程中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内水相大部分未被动用。裂缝型与孔隙型岩心相比,裂缝型岩心微米级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低,而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驱替程度则相对较高。2种测试方法下流体微观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孔隙内部毛管力的作用形式不同,而2类岩心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其主要渗流通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两相渗流 核磁共振 微观分布特征 渗流机理 相渗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力学可渗透反应屏障耦合修复Cd污染土壤的试验研究
9
作者 柴肇云 李健 +2 位作者 贺利霞 闫珂 李亚男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50,共13页
电动力学可渗透反应屏障耦合修复技术能有效去除煤矿区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以Cd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EK-PRB耦合修复的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研究电解液和土壤pH值、Cd^(2+)去除率、电流以及总电能消耗等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修复... 电动力学可渗透反应屏障耦合修复技术能有效去除煤矿区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以Cd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EK-PRB耦合修复的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研究电解液和土壤pH值、Cd^(2+)去除率、电流以及总电能消耗等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修复过程中电解液pH值和电流呈周期性变化,周期内阳极pH值降低,阴极pH升高,电流先增后降;修复后污染土壤pH值和Cd^(2+)富集指数从阳极至阴极依次升高;柠檬酸+NaCl混合液作电解液时,电流和Cd^(2+)去除率显著提高,修复效率最佳;蒙脱石作PRB活性填充材料可有效降低阴极电解产生的OH^(-)浓度和迁移速率,Cd^(2+)去除率更高,电能消耗更低,修复效率最佳;电压梯度与Cd^(2+)去除率和电能消耗正相关。综合考虑Cd^(2+)去除率、电能消耗以及修复成本等因素,电压梯度为2.5 V/cm时修复效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力学 可渗透反应屏障 重金属 修复效果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研究
10
作者 张婷婷 陈兆荣 茹沛泽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8-161,171,共5页
为增强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混凝土材料使用寿命,研究改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采用碳纤维作为改性材料,将0.2%、0.4%、0.6%、0.8%的碳纤维添加到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中,制成4种改性混凝土试件,并选取1组未添加... 为增强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混凝土材料使用寿命,研究改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采用碳纤维作为改性材料,将0.2%、0.4%、0.6%、0.8%的碳纤维添加到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中,制成4种改性混凝土试件,并选取1组未添加碳纤维的混凝土材料作为对比试件,通过透水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冻融循环测试等多种测试方法,评估不同试件的力学特性。经试验测试可知:未添加碳纤维改性的试件具有较低的孔隙率和渗透系数,且抗压、抗折强度较低,在冻融循环测试下抗压强度损失率较大;当添加碳纤维改性后,试件的抗压、抗折、劈裂强度以及弯拉强度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添加0.4%碳纤维的混凝土试件的透水性最佳,且该组试件在较长龄期下干燥收缩范围最小;在此基础上,确保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弯强度,在冻融循环之后,抗压强度的损失率不会超过10%;添加0.4%碳纤维的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 冻融循环 透水混凝土 动态力学特性 抗折强度 劈裂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渗滞后效应的水驱裂缝性气藏注N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
11
作者 王军磊 位云生 +2 位作者 曹正林 陈东 唐海发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11,共16页
裂缝与基质的渗透率级差导致水驱裂缝性气藏非均匀水侵严重,水淹区内以水封气和水锁气等形式存在的剩余天然气难以动用,严重影响了气藏天然气采收率的提高。为此,基于Killough、Carlson和Larsen经典相渗滞后理论,建立了先渗吸后驱替的... 裂缝与基质的渗透率级差导致水驱裂缝性气藏非均匀水侵严重,水淹区内以水封气和水锁气等形式存在的剩余天然气难以动用,严重影响了气藏天然气采收率的提高。为此,基于Killough、Carlson和Larsen经典相渗滞后理论,建立了先渗吸后驱替的气水相渗滞后模型,然后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根据典型数据建立了一维长岩心模型和二维岩板模型,模拟了水锁气和水封气形成及解封过程并分析滞后作用对水侵和注气开发效果的影响,最后结合嵌入式离散裂缝技术建立了水驱裂缝性气藏注采概念模型,系统论证了注N_(2)气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多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气藏水侵后水淹区内的剩余天然气主要以2种形式存在,即气水两相中的水锁气以及被连续水相封隔的水封气;(2)在相渗滞后作用下,水锁气饱和度为渗吸残余气饱和度,高于驱替实验中的相渗端点饱和度值,导致水淹区内形成更多的水锁气;(3)裂缝与基质渗透率级差越高、缝网越发育、压力差越小的区域越易形成水封气,水锁气是形成水封气的直接原因;(4)注气以补能、挡水、驱替和置换4种方式重构了气藏压力场和饱和度场,通过重新动用未水淹区内剩余天然气提高了压力衰竭效率,通过重新驱替水淹区内水锁气和水封气提高了波及系数,进而提高了天然气采收率。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认识水侵过程中水封气和水锁气的形成机理、确定注气解封锁的最优技术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含水裂缝性气藏的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气藏 水侵 水封 水锁 相渗滞后 注N_(2) 天然气采收率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力耦合作用下裂隙砂岩渗流和破坏特性研究
12
作者 刘新荣 张馨元 +2 位作者 周小涵 张吉禄 王䶮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0,共15页
研究热-水-力耦合作用下粗糙裂隙岩体渗流和破坏特性对探究水热型高地温隧道施工期温度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热-水-力耦合三轴加荷试验和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初始岩温(25、50、75℃)和裂隙粗糙度(JRC)影响下砂岩的破... 研究热-水-力耦合作用下粗糙裂隙岩体渗流和破坏特性对探究水热型高地温隧道施工期温度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热-水-力耦合三轴加荷试验和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初始岩温(25、50、75℃)和裂隙粗糙度(JRC)影响下砂岩的破坏模式及渗流传热特征。结果表明,1)在热-水-力耦合作用下,完整和裂隙砂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和破坏模式基本相同,应力-应变曲线经历初始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裂纹稳定扩展阶段、裂纹迅速扩展阶段以及峰后应力5个阶段,且渗透率-应变曲线变化规律与应力-应变曲线规律相呼应。2)预制裂隙的存在使砂岩的峰值强度降低了约7%,峰后应力阶段随JRC值的增加而减小,岩样由延性破坏转变为脆性破坏,而破裂面角度随JRC值的增加而增加,且粗糙裂隙试样从正弦曲线极值点产生剪切破坏。3)裂隙试样的渗透率在加载初期先降低到最小值,经历2阶段增长后渗透率达到最大值,前增长阶段主要渗流路径为岩石基质及预制裂隙,后增长阶段预制裂隙及衍生的细-宏观裂纹进一步拓宽了渗流通道,后阶段渗透率增速是前阶段的3倍。4)在此温况下,温度升高对渗透率初始值和最小值影响显著,对试样强度特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力耦合 裂隙粗糙度 单裂隙砂岩 渗透率 破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渗流耦合下含裂隙砂岩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波 冯江荣 +4 位作者 秦垦 徐尔斯 王璐 李瑞根 刘建锋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8,共11页
随着资源开采深度增加,高应力、高渗透压和工程扰动对岩石的力学行为影响更为复杂,尤其是复杂环境下形成的裂隙岩石,其力学行为关系到工程安全。针对深部资源开采工程中常见裂隙发育的含水层砂岩,通过室内力学试验模拟裂隙形成应力过程... 随着资源开采深度增加,高应力、高渗透压和工程扰动对岩石的力学行为影响更为复杂,尤其是复杂环境下形成的裂隙岩石,其力学行为关系到工程安全。针对深部资源开采工程中常见裂隙发育的含水层砂岩,通过室内力学试验模拟裂隙形成应力过程,制备了能够反映裂隙形成应力环境的含裂隙砂岩,并对其开展应力–渗流耦合试验,揭示含裂隙砂岩变形、强度及渗透特征,结果表明:含裂隙砂岩的变形和强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围压强化效应和水压弱化效应,在低渗透压条件下,含裂隙砂岩的抗剪强度由黏聚力c和内摩擦因数f共同提供,而随着渗透压升高,抗剪强度仅由内摩擦因数f提供;渗透率随围压升高呈降低趋势,随渗透压升高呈指数函数增大的规律;同时考虑围压和渗透压的影响,提出了在围压σ_(3)≤16 MPa,渗透压P_(w)≤15MPa条件下含裂隙砂岩弹性模量随围压和渗透水压变化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渗流耦合 渗透率 力学特征 含裂隙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护方式对外掺轻烧MgO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琳 殷绪敏 +1 位作者 周飞龙 张守治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3,103,共5页
以外掺轻烧Mg O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养护方式变化对Mg O混凝土力学性能、碳化性能和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外掺轻烧Mg O混凝土的施工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养护方式对外掺轻烧Mg O混凝土性能有明显影响,特别是早期... 以外掺轻烧Mg O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养护方式变化对Mg O混凝土力学性能、碳化性能和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外掺轻烧Mg O混凝土的施工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养护方式对外掺轻烧Mg O混凝土性能有明显影响,特别是早期8 h养护方式对外掺轻烧Mg O混凝土力学性能、抗碳化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早期不当的养护所造成的孔隙率提高、有害孔最多、微裂纹的产生及骨料与浆体黏结性能的劣化是造成外掺Mg O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护方式 MGO混凝土 力学性能 碳化性能 氯离子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加载与卸围压组合扰动下红砂岩损伤破裂与渗透特性
15
作者 姚玮 俞缙 +2 位作者 周先齐 常方强 常旭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为探究深地工程开挖诱导岩体损伤破裂及渗透性演化规律,开展了同步测定波速与渗透率的循环加载与卸围压组合扰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红砂岩的损伤与渗透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岩石在不同组合扰动阶段具有不同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 为探究深地工程开挖诱导岩体损伤破裂及渗透性演化规律,开展了同步测定波速与渗透率的循环加载与卸围压组合扰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红砂岩的损伤与渗透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岩石在不同组合扰动阶段具有不同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其末端形态取决于在何种扰动阶段破坏,初始应力比为决定组合扰动诱发岩石破坏难易的主要因素;②总峰值轴向应变随初始应力比增大而增大,其中组合扰动轴向应变占比始终较低,总峰值体积应变绝对值随初始应力比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其中组合扰动体积应变占比较高;③在初始加载阶段,波速增大,渗透率降低,在组合扰动阶段,波速下降,渗透率增加,且损伤与体积应变近似呈线性关系,损伤与渗透率随扰动次数增加均呈先慢后快的增长趋势,且拐点分别近似在一条直线上;④岩石在组合扰动卸围压阶段破坏为单剪切破坏模式,在组合扰动循环加载阶段破坏为共轭剪切破坏模式;⑤双高(高初始应力比与高初始围压)条件将显著加剧岩体开挖失稳破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工程 组合扰动 力学特性 损伤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裂隙低渗透地层原位氧化修复机制与适用性研究
16
作者 郑奇腾 张旭 +2 位作者 冯世进 陈宏信 张晓磊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6-1044,共9页
低渗透地层具有渗透性差、物质传输困难等特点,传统氧化修复技术(ISCO)难以满足需求,而压裂可以形成优势渗流通道,提升注入氧化剂的影响范围,但目前对压裂协同氧化机制的认识仍不足,相应的设计指南也极为缺乏。因此,考虑复合溶质对流、... 低渗透地层具有渗透性差、物质传输困难等特点,传统氧化修复技术(ISCO)难以满足需求,而压裂可以形成优势渗流通道,提升注入氧化剂的影响范围,但目前对压裂协同氧化机制的认识仍不足,相应的设计指南也极为缺乏。因此,考虑复合溶质对流、扩散、反应和天然需氧量(NOD),建立了单裂隙低渗透地层ISCO修复二维轴对称模型,揭示了氧化剂沿孔隙-裂隙多尺度结构的迁移转化与修复机制,研究了注入压力、氧化剂猝灭、污染物非平衡吸附、基质渗透和扩散系数及污染物分布特征对修复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压裂ISCO修复技术更适用于基质渗透系数≤10^(-7)m/s且扩散系数≤8.4×10^(-10)m^(2)/s的低渗透污染地层,且裂隙宜布置在污染羽中下层、氧化剂注入后需持续维持水头,否则修复效果欠佳。最后,对比了不考虑和考虑反应条件下氧化剂的径向和垂向影响范围,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思路,为压裂增渗协同修复技术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地层 压裂氧化 迁移转化 修复机制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源和Ca^(2+)浓度对EICP固化钙质砂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姜启武 黄明 +3 位作者 崔明娟 宋卿 许凯 李爽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8-918,共11页
酶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EICP)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土体加固技术,钙源的种类可能会影响其加固效果。为定量化分析钙源对EICP固化钙质砂的影响,本文开展了不同钙源(氯化钙、醋酸钙、乳酸钙、硝酸钙)和不同Ca^(2+)浓度(0.25 M、0.5 M、0.75 M、... 酶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EICP)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土体加固技术,钙源的种类可能会影响其加固效果。为定量化分析钙源对EICP固化钙质砂的影响,本文开展了不同钙源(氯化钙、醋酸钙、乳酸钙、硝酸钙)和不同Ca^(2+)浓度(0.25 M、0.5 M、0.75 M、1 M)的砂柱固化试验和水溶液试验。通过无侧限抗压测试、渗透性测试、碳酸钙生成量测定、SEM微观分析,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EICP固化钙质砂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钙离子浓度较高时(Ca^(2+)=1 M),氯化钙作为钙源固化出的强度较高,在钙离子浓度较低时(Ca^(2+)≤0.75 M),硝酸钙作为钙源固化出的强度较高;在减小试样渗透性方面:醋酸钙>氯化钙>硝酸钙>乳酸钙,醋酸钙作为钙源固化出的试样渗透性下降最明显;不同钙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速度大致为:硝酸钙>氯化钙≈乳酸钙>醋酸钙;不同钙源下沉淀产物的晶体类型和微观形貌有区别,氯化钙、醋酸钙作为钙源所形成的碳酸钙晶体形态为菱形,乳酸钙作为钙源生成的碳酸钙晶体形态为三角形且尺寸较小,醋酸钙作为钙源生成的碳酸钙晶体形态呈现多个小球包裹所形成的不规则球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EICP) 钙质砂 钙源 无侧限抗压强度 渗透性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多孔介质的地质熵与渗透特性关系研究
18
作者 杨一宏 盛建龙 +2 位作者 叶祖洋 王楠 周文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2,共10页
为了分析多孔介质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其渗透特性的影响,基于信息熵原理,提出了多孔介质地质熵理论和非均质性指标-熵尺度,通过建立球心距不同的球形颗粒填充模型,将熵尺度与传统几何参数指标对比分析,验证了熵尺度评价多孔介质孔隙结构... 为了分析多孔介质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其渗透特性的影响,基于信息熵原理,提出了多孔介质地质熵理论和非均质性指标-熵尺度,通过建立球心距不同的球形颗粒填充模型,将熵尺度与传统几何参数指标对比分析,验证了熵尺度评价多孔介质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渗透特性的合理性.采用改进四参数随机生长法和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建立了非均质程度不同的多孔介质并模拟流体渗流,分析了非均质多孔介质熵尺度与非均质性、渗透特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当孔隙率一定时,熵尺度可以考虑孔隙结构的空间排列分布,更准确地描述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渗透率的影响;平均颗粒等效直径与熵尺度呈正相关关系,非均质性越强,平均颗粒等效直径与熵尺度的变化范围越广,多孔介质渗透性增大,优势流效应更显著,颗粒尺寸的变化与颗粒的随机分布是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增大的根本原因;迂曲度、连通孔隙率与比表面积三者的共同作用是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渗透率的影响机理,三者的乘积值与熵尺度呈较高的正相关性,熵尺度越大,渗透率越大;熵尺度与渗透率的非线性关系近似满足指数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非均质性 熵尺度 渗透率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梯度多孔支架力学及渗透性能研究
19
作者 秦世坤 段明德 +2 位作者 梁士杰 张辉 张壮雅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9,共9页
为构建具有良好生物学性能的骨支架结构,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TPMS)设计不同孔隙率、单胞尺度下的P型、FRD型匀质多孔支架,以及P&FRD梯度多孔支架;并通过试验和有限元仿真的方法,探究单胞类型、孔... 为构建具有良好生物学性能的骨支架结构,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TPMS)设计不同孔隙率、单胞尺度下的P型、FRD型匀质多孔支架,以及P&FRD梯度多孔支架;并通过试验和有限元仿真的方法,探究单胞类型、孔隙率及单胞尺度对TPMS多孔支架力学和生物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PMS建立的匀质和梯度多孔支架内部孔道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多孔支架的力学性能随着孔隙率的增加而降低,但渗透性则随着孔隙率的增加而提高;增大单胞尺度可以明显提高多孔支架的渗透性;梯度多孔支架的渗透率还受渗流方向的影响;梯度多孔支架能综合各匀质单胞结构的性能特点,在支架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更接近人体骨骼的结构和生物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周期极小曲面 梯度多孔支架 力学性能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骨料粒径及级配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秦慧敏 李卫文 张艳聪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87,192,共4页
研究骨料粒径(2.36~4.75 mm、4.75~9.5 mm、9.5~16 mm)及级配(固定水灰比0.3,设计3组混掺(2.36~4.75 mm、4.75~9.5 mm、9.5~16 mm)比例)对透水混凝土透水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骨料粒径越小,力学性能增强,但其透水性能下降;... 研究骨料粒径(2.36~4.75 mm、4.75~9.5 mm、9.5~16 mm)及级配(固定水灰比0.3,设计3组混掺(2.36~4.75 mm、4.75~9.5 mm、9.5~16 mm)比例)对透水混凝土透水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骨料粒径越小,力学性能增强,但其透水性能下降;随着2.36~4.75 mm骨料比例的增加,其力学性能增强,但其透水性能下降;随着4.75~9.5 mm骨料比例的增加,其透水性能增强,但其力学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聚丙烯纤维 橡胶 透水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