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RF-Lake模式不同参数化方案对纳木错湖区夏季大气边界层模拟的影响
1
作者 王梓奕 杨显玉 +2 位作者 吕雅琼 孟宪红 王黎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6-1432,共17页
采用改进湖泊动力参数模块的WRF-Lake模式(WRF4.4.1),选取6种微物理方案、5种积云对流方案、2种边界层方案,共60种参数化方案组合对纳木错湖区2008年7月5-13日天气进行模拟,通过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参数化方案组合对大气边界层内变... 采用改进湖泊动力参数模块的WRF-Lake模式(WRF4.4.1),选取6种微物理方案、5种积云对流方案、2种边界层方案,共60种参数化方案组合对纳木错湖区2008年7月5-13日天气进行模拟,通过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参数化方案组合对大气边界层内变量的模拟效果,利用“排名方法”对不同参数化方案在纳木错湖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的模拟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捕捉纳木错夏季平均2 m温度的总体时空分布特征,但湖上2 m温度模拟值偏高;受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模式性能影响,各试验组对降水的模拟效果差异化显著并对日降水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估;模式对纳木错测站潜热通量日平均变化模拟性能最好,感热和风向较好,风速最差。整体而言,综合分析各试验组对纳木错湖夏季大气边界层的模拟能力发现,方案58(SBU-Tiedtke-MYNN3)对纳木错湖夏季2 m温度、日降水量、10 m风场及地表热通量的模拟效果最好。2 m温度RMSE值为2.38℃,日降水量RMSE值为10.48 mm,10 m风速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41,标准差之比为0.94,10 m风向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59,标准差之比为0.73,感热通量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4,标准差之比为1.89,潜热通量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89,标准差之比为0.91。因此,建议使用以上次网格参数化方案进行纳木错湖区夏季大气边界层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湖 WRF-lake 参数化方案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伟 侯豪 +5 位作者 刘环 许小格 朱瑜星 陈诺 曹俊 林乃喜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5,共22页
太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湖泊之一,是国家湖泊治理的重点。自2007年水危机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入超2620亿元,是世界上治理力度最大的湖泊。2016年以来太湖出现磷反弹,2020年开始显著好转,2023年水华减少。太湖蓝藻水华与磷的响应相对显著,... 太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湖泊之一,是国家湖泊治理的重点。自2007年水危机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入超2620亿元,是世界上治理力度最大的湖泊。2016年以来太湖出现磷反弹,2020年开始显著好转,2023年水华减少。太湖蓝藻水华与磷的响应相对显著,回顾太湖磷十余年来的研究,关于底泥内源释放对水体总磷贡献的说法不一,这对于太湖整体磷负荷的认识及内源治理措施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太湖底泥磷的源汇、释放量以及释放规律,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湖泊底泥磷释放的监测、实验、计算等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对关于太湖底泥释放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和分析,尝试形成对太湖底泥磷释放规律和范围的一些基本认识。通过综述总结提出了“总源”“总汇”“净源”“净汇”的概念,并对可能成为“净源”的5个过程的发生条件和释放强度进行分析。认为Fick扩散释放是可以恒常性发生的过程,而在具备条件才发生的过程中,DO<2 mg/L后出现的磷还原释放是比较主要的过程,需要重点关注。“净源”是否发生应该依据实际湖泊的环境条件开展动态释放实验来判断。太湖目前虽然处于“总汇”状态,但“净源”是显著存在的,明确“净源”存在的位置和发生的时段对于太湖内源治理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泥磷释放 源汇 质量平衡 释放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NA技术在河流水库生境鱼类多样性评估中的应用——以重庆玉滩湖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沈子伟 谢浪 +5 位作者 刘寒文 邓华堂 田辉伍 薛洋 陈大庆 段辛斌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6-1105,共10页
玉滩湖是重庆市西部四大供水工程之一,有2条入河河流,是一个典型的多栖境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尚未见玉滩湖鱼类组成和多样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环境DNA(eDNA)技术,与传统鱼类网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玉滩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和... 玉滩湖是重庆市西部四大供水工程之一,有2条入河河流,是一个典型的多栖境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尚未见玉滩湖鱼类组成和多样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环境DNA(eDNA)技术,与传统鱼类网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玉滩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探索eDNA技术在河流水库生境鱼类多样性中的应用潜力。结果显示:应用eDNA技术共检测出鱼类36种,隶属于4目11科32属,物种相对序列丰度分析发现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相对丰度较高;传统鱼类网具调查共检测出21种鱼类,隶属于3目9科20属。eDNA技术与传统鱼类网具调查共检测出鱼类42种,其中15种为共有物种,占传统鱼类网具调查鱼类总数的71.43%。基于序列丰度的α和β多样性分析表明,湖区、河口和入库缓冲区鱼类组成和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河口和入库缓冲区的鱼类多样性高于湖区。综上,eDNA技术在鱼类物种检出率上高于传统鱼类网具调查,eDNA可作为一项重要的无损伤性鱼类资源监测辅助手段,在河流水库生境资源监测中进一步增加监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滩湖 EDNA 鱼类多样性 河流水库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模式的白洋淀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于涛 韩鹏飞 +3 位作者 王旭升 蒋小伟 张志远 万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9-458,共10页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使用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解析新方法,将年际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在中国流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其适用范围进行拓展,并进一步与采用多年时间尺度稳态条件下的基于Budyko模式的弹性方法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下,年蒸散比和水储量变化比与年干旱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在年际和多年时间尺度下河川径流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而年际尺度下径流弹性系数小于多年稳态下的结果,表明流域水储量对径流气候变化的响应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年际弹性系数与流域面积的相关性较好。本研究验证了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新方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将其适用性由湿润区拓展到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对今后白洋淀流域和雄安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模式 气候变化 弹性系数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林 邢国栋 +3 位作者 李正 孙祥余 李艳婷 袁金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80,共9页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境退化、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整体不稳定、流域综合监管能力和系统治理能力水平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针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提升九湖流域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为导向,以恢复九湖流域水质为核心,从山地林草保护修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入湖河流水生态修复、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治理修复、综合监管能力提升五大方面、23个方向出发,梳理集成现有成熟有效的修复技术及整治措施,形成九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框架,以期为九湖流域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水生态保护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修复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5-Land青藏高原湖冰特征误差分析及FLake模式改进
6
作者 杨柳依依 文莉娟 +2 位作者 王梦晓 苏东生 董靖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5-1137,共13页
青藏高原上湖泊众多,其中大多数被季节性湖冰覆盖。湖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其生消过程会显著改变湖-气交换通量。而现有的高原湖冰长时间观测数据较少,需要利用湖冰再分析资料进行研究。但目前对ERA5-Land湖冰资料在高原的适用性及改... 青藏高原上湖泊众多,其中大多数被季节性湖冰覆盖。湖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其生消过程会显著改变湖-气交换通量。而现有的高原湖冰长时间观测数据较少,需要利用湖冰再分析资料进行研究。但目前对ERA5-Land湖冰资料在高原的适用性及改进方法还不甚清楚。因此,本文首先利用2010-2022年青海湖和鄂陵湖的湖冰观测数据,评估了ERA5-Land再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典型湖泊湖冰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ERA5-Land资料对青海湖和鄂陵湖的冰厚平均高估0.54~0.62 m,对封冻期天数高估约68 d·a^(-1)。其次对再分析湖冰数据误差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对比ERA5-Land和鄂陵湖观测资料及其各自驱动模式的模拟结果,得出误差主要来源于输出ERA5-Land湖冰数据的FLake一维湖泊模式。最后基于2010-2022年青海湖和鄂陵湖的MCD43A3地表反照率产品,利用其多年平均反照率和动态日均反照率改进了FLake模型,模拟冰厚平均偏差可分别减小85%和90%,封冻期天数的模拟偏差减小了约6d·a^(-1)和8d·a^(-1)。两种方法均可以改进FLake模型对湖冰的模拟效果,特别是对积雪覆盖时间较长的湖泊,动态反照率方法改进效果更明显。本研究揭示了ERA5-Land湖冰特征的主要误差来源为FLake模式中的湖冰反照率,并对该参数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模型对湖冰的模拟效果,可为提高ERA5-Land再分析湖冰数据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模拟精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冰 ERA5-Land Flake模式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力学溃坝模型的理论与方法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巨江 刘少斌 +1 位作者 张若羽 兰志良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土力学溃坝模型理论和方法不成熟,包括溃口侵蚀方程漏掉了溃口长度和坝体干容重,溃口纵剖面形状人为假设,溃口横向展宽依赖于侵蚀深度等缺陷,导致计算的溃口流量与流速过程线,溃口下切与库水位降落过程线,溃口展宽过程线均与实测资料偏... 土力学溃坝模型理论和方法不成熟,包括溃口侵蚀方程漏掉了溃口长度和坝体干容重,溃口纵剖面形状人为假设,溃口横向展宽依赖于侵蚀深度等缺陷,导致计算的溃口流量与流速过程线,溃口下切与库水位降落过程线,溃口展宽过程线均与实测资料偏差较大,甚至规律性失真。溃坝扩散模型在经历了溃口纵剖面下切与横断面展宽的中间验证后,又用堰塞湖溃坝和土石坝溃坝实测资料与土力学方法最终对比,更客观地揭示了溃坝机理和规律。反映了坝体几何尺寸、材料特性、溃口水力特性及库容特性对溃口发展的综合影响,在溃坝应急抢险及数字模型平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溃坝扩散模型 误差函数 土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文博 廖启林 +5 位作者 范健 黄顺生 任静华 崔晓丹 刘玮晶 徐宏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41,共12页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结果显示: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器官中以稻米富集Cd、Hg、Pb的能力最弱。在Cd、Hg、Pb中,水稻吸收Cd的能力最强,水稻全株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比Hg高35倍、比Pb高42倍;水稻全株Cd分布具有显著的单向逐渐降低特征,顺序为根→秆→茎→叶→枝→皮→米,Cd均量从10.61 mg·kg^(-1)逐渐降到0.62 mg·kg^(-1),其BCF均值从5.941降到0.325,各水稻器官之间的Cd含量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稻米Cd主要受控于土壤Cd、pH、总有机碳(TOC)等及根系吸收;水稻全株Hg分布呈现叶、根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Hg均量为0.0044~0.0276 mg·kg^(-1),其BCF均值为0.020~0.124,富集能力排序为米<秆<皮<茎<枝<根<叶,稻米Hg主要受控于土壤TOC、Hg等及茎、叶吸收;水稻全株Pb分布呈现根、叶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Pb均量为0.10~8.25 mg·kg^(-1),其BCF均值为0.002~0.178,富集能力排序为米<茎=秆<枝=皮<叶<根,稻米Pb主要受控于土壤Pb、TOC等及茎、叶、根系吸收。因此,当地防控水稻Cd污染要重点关注土壤环境,而防控水稻Hg、Pb污染既要关注土壤环境,还要或更要关注大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全株 CD HG PB 分布 富集特征 江苏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深凹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模式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长伟 陈家旭 +6 位作者 柴公权 刘国全 崔宇 宋舜尧 董文韬 张绍辉 张睿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6,共15页
断陷湖盆深凹区勘探程度低,是寻找战略资源接替的重要勘探领域,深凹区油气成藏系统研究有待开展。以黄骅坳陷沧东深凹区和歧口深凹区为例,深入开展了深凹区沉积、储层、烃源岩和圈闭条件研究,明确了深凹区控砂成储机制与成藏模式。结果... 断陷湖盆深凹区勘探程度低,是寻找战略资源接替的重要勘探领域,深凹区油气成藏系统研究有待开展。以黄骅坳陷沧东深凹区和歧口深凹区为例,深入开展了深凹区沉积、储层、烃源岩和圈闭条件研究,明确了深凹区控砂成储机制与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沧东深凹为盆缘深凹,距离物源区近,源-断-凹配置控制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具备“砂泥互层-下生上储型”源储空间配置和“早充注-早深埋型”源储时间配置。与之对比,歧口深凹为盆中深凹,距离物源区远,源-沟-坡配置控制发育远岸水下扇沉积,具备“泥包砂-立体充注型”源储空间配置和“晚充注-晚深埋型”源储时间配置。2类深凹区均呈现出泥岩与砂岩富集的特征,深凹区优质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具备规模生烃的条件,同时也具备发育大砂体的有利条件,“优势矿物-有机酸溶蚀-异常超压”三大控储因素造就深凹区有效储层发育。深凹区圈闭条件优越,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具备源储耦合、近源充注、带状富集的特点。研究进一步证实断陷湖盆深凹区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为深凹区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黄骅坳陷 深凹区 成藏条件 油气成藏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沱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致春 王运好 +5 位作者 陈松 马杰 王国祥 许晓光 黄鹤勇 朱义坤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901,共13页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沱湖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全湖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Pb、Fe和Al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揭示沱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沱湖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全湖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Pb、Fe和Al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揭示沱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与风险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解析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沱湖沉积物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和Pb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0.97~106.68、68.09~104.52、738.77~1445.53、10.48~16.35、28.17~45.89、19.44~33.48、47.15~84.29、11.79~28.24、0.14~0.36和22.59~45.58 mg/kg,东部湖湾水域是全湖沉积物10种重金属累积高值区域;根据I_(geo)结果,整体来看,Pb、Zn、Mn、Ni、As、Cd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输入来源的影响,沉积物Cd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Cd的单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40.7~103.7,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度至重度风险等级,其余重金属为轻微风险等级,10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轻微风险等级,位于西部湖湾和南部湖区近岸带小部分水域沉积物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中度风险等级。PMF模型更适用于本研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溯源,估算出自然—水产养殖混合源、农业—交通混合源、工业源的贡献率分别为40.5%、34.5%、25.0%。本研究为淮河流域湖泊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空间分布 来源解析 沱湖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滞留率研究
11
作者 杨文晶 吕文 +6 位作者 刘帅 杨金艳 谢茂嵘 孙瑞瑞 谈剑宏 姜宇 王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68,共6页
基于2007—2019年阳澄西湖逐月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和污染物通量滞留率。结果表明: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年内分布不均,在水量差异较大时更易受水量影响;多年来各项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 基于2007—2019年阳澄西湖逐月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和污染物通量滞留率。结果表明: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年内分布不均,在水量差异较大时更易受水量影响;多年来各项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从大到小依次为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8条主要入湖河道中白荡的入湖污染物贡献率最大,其次是蠡塘河和界泾河;空间分布上阳澄西湖南部入湖污染物通量最大,其次是北部和中部;2019年阳澄西湖污染物滞留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一半以上的入湖污染物量继续汇入中湖。建议重点关注主要污染物汇入区白荡和蠡塘河,加强对周边污染源的控制与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通量 污染物滞留率 入湖河道 水量 时空变化 阳澄西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1年鄱阳湖及其河口渔业资源调查
12
作者 吴斌 章海鑫 +5 位作者 吴子君 张桂芳 傅培峰 王昌来 张燕萍 付辉云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调查鄱阳湖及其邻近河口水域渔业资源状况,为禁捕后长江流域通江湖泊的渔业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2020—2021年在鄱阳湖水域7个监测站位开展了84次渔业资源调查,获渔获物14333尾、10300.048 kg,经鉴定有93种。7个站位优势种分别为2~7种... 调查鄱阳湖及其邻近河口水域渔业资源状况,为禁捕后长江流域通江湖泊的渔业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2020—2021年在鄱阳湖水域7个监测站位开展了84次渔业资源调查,获渔获物14333尾、10300.048 kg,经鉴定有93种。7个站位优势种分别为2~7种,其中湖口站位优势种仅2种,都昌站位和鄱阳站位优势种均为7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158~2.909、4.265~6.459和0.617~0.822。与2012年相比,2021年主要经济鱼类的变化体现在3个方面,即体长更长,增幅为6.1%~61.26%;体重更大,增幅为15.14%~291.57%;年龄结构更优,1龄和2龄所占比例明显减少,3~4龄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其中鳜(Siniperca chuatsi)是禁捕下上述变化的代表性鱼类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青鱼(My-lopharyngododon piceus)数量仍然较少,且未发现4龄及以上个体,但2龄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多样性 禁捕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长寿湖水体营养状态时空变化遥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辰 夏婧 +2 位作者 闵天 梁思 田婧怡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湖泊的营养状态和变化趋势研究对科学认知湖泊水质演变规律和治理湖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水体颜色指数(FUI)与湖泊的营养程度密切相关,是评估湖泊营养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有效指标.本研究以重庆市长寿湖为研究区,利用1986-2022年间的L... 湖泊的营养状态和变化趋势研究对科学认知湖泊水质演变规律和治理湖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水体颜色指数(FUI)与湖泊的营养程度密切相关,是评估湖泊营养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有效指标.本研究以重庆市长寿湖为研究区,利用1986-2022年间的Landsat5/7/8系列遥感数据,计算水体的FUI指数,由此评价水体营养状态,并结合变异系数、Sen斜率及Mann-Kendall(M-K)参数检验变化趋势分析法,探讨长寿湖及其不同功能分区近40年间水体营养状态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长寿湖水体多年来主要处于中营养状态,2002年后水质持续稳定好转;富营养水域主要集中于西部生态养殖区;2)西部生态养殖区FUI值变异系数最大(0.17),自2002年后营养状态趋于稳定改善,水质明显好转的区域多分布于湖区的中部和西北部;3)中部生态旅游区FUI值变异系数最低(0.10),营养状态多年较为稳定,水质好转和恶化的区域共存,其湖区中西部FUI值呈显著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等级明显降低;4)东部湿地保护区的营养状态以中营养向富营养转变为主,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加剧.研究结果为长寿湖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颜色指数 富营养化 遥感提取 Landsat影像 长寿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SVR-MODIS的季节性冻土区入湖地下水排泄区识别
14
作者 苏小四 杜思楠 +3 位作者 梁海婷 郑昭贤 杨敬爽 李阳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6-280,共15页
湖泊富营养化是目前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热红外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识别入湖地下水排泄区,但传统热红外遥感方法并未考虑冻结湖泊表面覆盖的积雪和冰层对反演湖水表面温度的影响,限制了其识别入湖地下水排泄区的精度和适用... 湖泊富营养化是目前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热红外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识别入湖地下水排泄区,但传统热红外遥感方法并未考虑冻结湖泊表面覆盖的积雪和冰层对反演湖水表面温度的影响,限制了其识别入湖地下水排泄区的精度和适用性。基于遗传算法-支持向量回归(genetic algorithm-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GA-SVR)模型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oradiometer,MODIS)遥感数据开展了对东北季节性冻土平原区典型湖泊查干湖湖水表面温度的反演与预测研究,识别了不同时期入湖地下水的排泄区。结果表明:GA-SVR模型可将冰封期热红外遥感法反演湖水表面温度的R^(2)由0.69提高到0.95,其识别的入湖地下水排泄区与湖泊中高^(222)Rn浓度的分布区域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有效识别查干湖营养物质主要来源和查干湖水环境安全管控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区湖泊 湖水表面温度 MODIS GA-SVR模型 地下水排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幸福河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西藏中曲为例
15
作者 姚仕明 罗平安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幸福河湖建设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河湖长制工作的重点任务。以西藏阿里地区中曲幸福河湖建设为例,梳理了幸福河湖建设在河湖系统治理、河湖管理能力提升、助力流域区域发展3个方面的15项重点建设任... 幸福河湖建设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河湖长制工作的重点任务。以西藏阿里地区中曲幸福河湖建设为例,梳理了幸福河湖建设在河湖系统治理、河湖管理能力提升、助力流域区域发展3个方面的15项重点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对照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工作方案,从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和公众满意7个方面,分析了幸福河湖建设成效。基于中曲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习俗,探讨了高原幸福河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工作建议。希冀通过中曲幸福河湖先行先试,为高原幸福河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河湖 高原河湖 技术难点 解决方案 西藏中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大湖池与修河的河湖关系分析
16
作者 陈明华 徐志文 +2 位作者 龚磊强 罗浩 刘恋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通过对2010年、2013年、2014年、2021年和2022年鄱阳湖大湖池和修河的日水位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湖池与修河的河湖关系。结果表明:修河吴城站水位高于16.36 m呈现“高水似湖”,低于16.36 m呈现“低水似碟及低水似河”;水位为10.36 m... 通过对2010年、2013年、2014年、2021年和2022年鄱阳湖大湖池和修河的日水位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湖池与修河的河湖关系。结果表明:修河吴城站水位高于16.36 m呈现“高水似湖”,低于16.36 m呈现“低水似碟及低水似河”;水位为10.36 m~16.36 m时,大湖池的水位变化由闸口人为控制,大湖池与修河隔离(2013年、2014年)或连通(2010年、2021年、2022年)取决于修河水位与闸口控制水位的高低;大湖池与修河年内月平均水位值均表现为1月—7月逐月升高,8月—12月逐月降低,大湖池最低水位为湖底高程即大湖池干涸,修河最低水位每年不同且持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河湖关系 碟形湖 大湖池 修河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湖泊冰封期与非冰封期蓝藻群落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杨文焕 梁俊泓 +3 位作者 李艳芳 张明宇 王志超 李卫平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5,I0001,I0002,共17页
以蓝藻越冬的群落变化特征为基础,为揭示不同湖泊水生态变化,于2022年1月和7月在岱海、乌梁素海和南海湖共选取10个采样点采集上层水与底泥样品,开展了内蒙湖区不同类型湖泊冰封与非冰封时期蓝藻群落结构、丰度变化和多样性的研究。结... 以蓝藻越冬的群落变化特征为基础,为揭示不同湖泊水生态变化,于2022年1月和7月在岱海、乌梁素海和南海湖共选取10个采样点采集上层水与底泥样品,开展了内蒙湖区不同类型湖泊冰封与非冰封时期蓝藻群落结构、丰度变化和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蓝藻经历了湖泊冰封期与非冰封期,丰度和多样性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湖泊水生态变化情况,乌梁素海和南海湖非冰封期蓝藻丰度显著高于冰封期,而岱海因其湖泊水质的特殊性,冰封期水体蓝藻丰度显著高于非冰封期水体,而非冰封期底泥蓝藻丰度显著高于冰封期。不同时期不同湖泊蓝藻优势属的生态位宽度不尽相同,非冰封期和冰封期岱海和南海湖优势蓝藻普遍可利用多种资源,而乌梁素海优势蓝藻实际可利用资源较少。根据中性模型和冗余分析可知,非冰封期的乌梁素海和南海湖水体和底泥更多地受到随机过程的影响,相比之下,岱海底泥和南海湖水体则更多地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寒区湖泊蓝藻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影响因素存在季节差异,水温、总氮、氨氮和pH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寒区湖泊水生态保护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湖泊 蓝藻 群落结构 生态位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江湖演变规律及其影响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仕明 何子灿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受强人类活动和极端洪旱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情势、冲淤分布及江湖关系等均发生改变。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年均输沙量大幅减少,减幅达70%~93%,年内流量过程总体有所坦化,但汛后因水库群蓄水而退水速率加快... 受强人类活动和极端洪旱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情势、冲淤分布及江湖关系等均发生改变。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年均输沙量大幅减少,减幅达70%~93%,年内流量过程总体有所坦化,但汛后因水库群蓄水而退水速率加快;洞庭湖四水及荆江三口年均入湖径流量无明显变化,入湖沙量呈减少趋势,入湖年均水、沙量分别减少了9%和38%;鄱阳湖五河年均入湖水、沙量分别减少了2%和57%,出湖年均水、沙量分别增多了1%和5%。水沙过程的改变引起长江中下游冲淤格局变化,2003—2021年长江中下游河段累计冲刷50.3亿m^(3),年均冲刷量2.65亿m^(3);洞庭湖区由淤积转为微冲,荆江三口洪道以冲刷为主;鄱阳湖区总体上由淤转冲,入江水道冲刷下切明显。未来30 a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仍将保持冲刷态势,至2050年末宜昌至大通河段、荆江三口洪道累计冲刷量分别为35.8亿m^(3)和1.17亿m^(3),洞庭湖区呈微淤状态,鄱阳湖区呈微冲状态。基于长江中下游江湖冲淤新格局,从防洪、供水、航运、生态及涉水建筑物安全等5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江湖演变的影响效应,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输移 冲淤演变 江湖关系 影响效应 对策与建议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湖泊及其与铁路最小距离演变研究
19
作者 于涛 张圣杰 +3 位作者 文莉娟 王梦晓 郑景元 牛瑞佳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7,共15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近年来变化剧烈,充分了解湖泊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护沿湖重大工程设施有重要意义。基于青海湖与错那湖的Landsat遥感影像、面积数据和水位观测数据,本文对两湖演变及其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进行...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近年来变化剧烈,充分了解湖泊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护沿湖重大工程设施有重要意义。基于青海湖与错那湖的Landsat遥感影像、面积数据和水位观测数据,本文对两湖演变及其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进行了细致研究,进一步结合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和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揭示了影响两湖水位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1956-2004年青海湖呈退缩态势,2004年水位和面积达到最低值后转为逐渐增加,2004-2020年水位年均增长率为0.20 m·a^(-1),2004-2022年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9.20 km^(2)·a^(-1)。2000-2018年的错那湖水位与从20世纪70年代至2022年的面积均呈轻微波动变化,水位和面积的年际最大变化值分别为0.60 m和9.98 km^(2)。(2)1990-2022年青海湖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先增加后减小,2004年后二者最小距离以19.6 m·a^(-1)的速率缩短,至2022年最小距离为74.3 m;2004-2022年错那湖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趋势不明显,至2022年二者最小距离为32.3 m。(3)青海湖的水位变化受风速、年降水量、向下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和比湿影响,贡献率分别为38%、24%、20%、14%和4%;错那湖水位变化主要受年降水量影响,其余气象因子与水位变化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错那湖 青藏铁路 面积变化 水位变化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古湖沼学与古气候学研究中存在的基础科学问题初探
20
作者 侯居峙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3-940,共8页
湖泊沉积物蕴含有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介质。本文采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古湖沼学记录,举例说明研究过程中通常被忽略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如湖泊分类、代用指标指示意义、湖泊状态转变历史... 湖泊沉积物蕴含有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介质。本文采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古湖沼学记录,举例说明研究过程中通常被忽略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如湖泊分类、代用指标指示意义、湖泊状态转变历史等如何影响不同代用指标记录的解释。对湖泊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合理地解释代用指标记录,正确重建过去湖泊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对深入理解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及机制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湖泊 古湖沼学研究 湖泊基础信息 代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