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High-Static-Low Dynamic Torsional Vibration Isolator for Ship Shafting
1
作者 LI Lin-tao LU Jia-zhong +2 位作者 YANG Zhi-rong XIAO Wang-qiang RAO Zhu-shi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70-1982,共13页
High-static-low-dynamic stiffness (HSLDS) vibration isolator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n effective means of attenuating low-frequency vibrations, and may be utilized for ship shafting applications to mitigate tor... High-static-low-dynamic stiffness (HSLDS) vibration isolator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n effective means of attenuating low-frequency vibrations, and may be utilized for ship shafting applications to mitigate torsional vibr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ly compact HSLDS torsional vibration isolator by connec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iffness components in paral lel. Based on mechanical model analysis, the restoring torque of negative stiffness components is de rived from their springs and connecting rods, while that of positive stiffness components is obtained through their circular section flexible rods. The quasizero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SLDS iso lator are achiev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static structur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test. The tor sional vibration isolation performance is assessed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ory analy sis. Finally, the frequency-sweep vibration test is conducted.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SLDS torsional vibration isolator exhibits superior low-frequency isolation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its linear counterpart, rendering it a promising solution for mitigating low-frequency torsional vi bration in ship shaf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p shafting high-static-low-dynamic stiffness torsional vibration isola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轴系高静低动扭振隔振装置结构设计及分析
2
作者 李林桃 张超 +2 位作者 杨志荣 饶柱石 肖望强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8-264,共7页
[目的]针对船舶轴系低频扭转振动抑制问题,设计并研制一种高静低动特性的扭振隔振装置。[方法]首先,基于正负扭转刚度并联的方式设计零部件,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其三维模型,并通过3D打印制作隔振装置样机;然后,采用谐波平衡法求解模... [目的]针对船舶轴系低频扭转振动抑制问题,设计并研制一种高静低动特性的扭振隔振装置。[方法]首先,基于正负扭转刚度并联的方式设计零部件,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其三维模型,并通过3D打印制作隔振装置样机;然后,采用谐波平衡法求解模型的Duffing方程,以研究结构参数和激励幅值对隔振装置扭矩传递率的影响;最后,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并对样机进行静载扭转试验分析。[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隔振装置在静载扭矩试验下,在-2°~2°转角范围内具有高静低动刚度特性,且能承载大小为160 N?mm的力矩;在合适的结构参数下,隔振装置相比线性隔振装置具有更好的低频隔振效果。[结论]所提扭振隔振装置能通过正、负刚度并联实现高静低动特性,可为船舶轴系低频扭转振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轴系 扭振隔离 扭转实验 谐波平衡法 高静低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汽轮机轴系扭振参数计算分析
3
作者 樊卿 汪昌勇 +2 位作者 周强 帅志昂 何超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某核电1000 MW汽轮机组为进口设备,供货方未提供汽轮机组轴系的等效转动惯量、等效扭转刚度及轴系扭振频率等参数,该参数对于解决扭振问题及开展振荡风险评估等均至关重要。根据模化理论建立了汽轮机轴系的等效三维模型,对轴系的扭转振... 某核电1000 MW汽轮机组为进口设备,供货方未提供汽轮机组轴系的等效转动惯量、等效扭转刚度及轴系扭振频率等参数,该参数对于解决扭振问题及开展振荡风险评估等均至关重要。根据模化理论建立了汽轮机轴系的等效三维模型,对轴系的扭转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应变能法计算了转子等效扭转刚度,解决了该机组因为缺失扭振参数无法开展振荡风险评估等问题,为电厂和汽轮机生产厂家提供了计算汽轮机组轴系扭振参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组 轴系 扭振 模态分析 应变能法 扭转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推进轴系瞬态扭转振动响应有限元分析
4
作者 刘莉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2-56,共5页
为有效处理各种复杂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提供更全面的分析结果,研究船舶推进轴系瞬态扭转振动响应有限元分析方法。本文采用ADINA有限元软件构建船舶推进轴系的有限元模型,利用Newmark-β法求解船舶推进轴系的瞬态扭转振动响应,全面... 为有效处理各种复杂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提供更全面的分析结果,研究船舶推进轴系瞬态扭转振动响应有限元分析方法。本文采用ADINA有限元软件构建船舶推进轴系的有限元模型,利用Newmark-β法求解船舶推进轴系的瞬态扭转振动响应,全面分析推进轴系的瞬态扭转振动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螺旋桨桨叶的扭转应力分布存在差异,最大应力点分别位于桨叶与浆毂的交界区域或叶切面的周边;增大螺旋桨转角,可降低船舶推进轴系艉后与艉前轴承的瞬态扭转振动应力,艉前与艉后轴承的瞬态扭转振动应力分别稳定在±2 MPa与±1 MPa范围内;在共振转速下,中间轴承的角位移振幅波形波动幅度较大,表明其遭受较为严重的扭转变形,在最大持续转速下,角位移波形相对平稳,中间轴承运转更为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推进轴系 瞬态扭转 振动响应 NEWMARK-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遗传算法的斜齿轮修形及动态特性分析
5
作者 张德海 周盛茂 +3 位作者 李艳芹 许宸语 马选雄 浮绍椿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1,共7页
斜齿轮在制造、安装及工作时受力受热,导致实际啮合点偏离理论啮合点,从而产生偏载振动,为解决该问题,以斜齿轮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8自由度斜齿轮传动系统弯-扭-轴耦合动力学模型,应用4阶龙格库塔法求解斜齿轮动力学... 斜齿轮在制造、安装及工作时受力受热,导致实际啮合点偏离理论啮合点,从而产生偏载振动,为解决该问题,以斜齿轮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8自由度斜齿轮传动系统弯-扭-轴耦合动力学模型,应用4阶龙格库塔法求解斜齿轮动力学模型,获得斜齿轮传动系统在啮合点法线方向的振动幅值、振动速度等动力学特征,并据此说明以ISO传统方案为基础的遗传算法修形相较于传统方案修形的优势。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案修形对齿轮传动误差的减小量为68.5%,对振动幅值的减小量为34.38%;以ISO传统方法为基础的遗传算法修形对齿轮传动误差的减小量可达81.4%,对振动幅值的减小量可达43.6%,修形效果远高于传统修形。本研究对齿轮传动系统的减振降噪及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扭-轴耦合 遗传算法修形 传动误差 振动幅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内电混合调车机车内燃动力包设计与研究
6
作者 宋清林 林建华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共11页
针对出口德国DB(柏林)内电混合调车机车,提出一种大功率、高集成度的内燃动力包设计方案,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和说明,介绍内燃动力包的冷却系统和电气系统工作原理。建立内燃动力包的计算载荷和边界条件,分析柴油机在额定转速状态下... 针对出口德国DB(柏林)内电混合调车机车,提出一种大功率、高集成度的内燃动力包设计方案,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和说明,介绍内燃动力包的冷却系统和电气系统工作原理。建立内燃动力包的计算载荷和边界条件,分析柴油机在额定转速状态下的激振力(矩),对安装框架进行静强度分析和疲劳强度分析,并且对内燃动力包进行振动试验和轴系扭振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内燃动力包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德国DB(柏林)内电混合调车机车的要求,研究过程对出口欧洲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用动力设备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电混合调车机车 内燃动力包 静强度 疲劳强度 轴系扭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etting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for gear shaft shoulder 被引量:1
7
作者 贾国海 龚金科 +2 位作者 鄂加强 蔡皓 王曙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3746-3752,共7页
In order to solve fretting instability problem of gear shaft shoulder due to torsional vibration in mechanical system,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fretting instability vibration of gear shaft shoulder was established by... In order to solve fretting instability problem of gear shaft shoulder due to torsional vibration in mechanical system,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fretting instability vibration of gear shaft shoulder was establish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kinematics and tribology, an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fretting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gear shaft shoulder by introducing the friction instability damping ratio.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the unstable and vibrating gear shaft shoulder are the large tightening torque and too large static friction coefficient. The reasonable values of the static friction coefficient, the amount of interference and tightening torque can effectively mitigate the fretting instability phenomenon of gear shaft should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at dampi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liminating the vibration of gear shaft contro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ar shaft shoulder torsional vibration KINEMATICS fretting friction instability damping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谐质量阻尼器和非线性能量阱抑制内燃机闭环轴系扭转振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马凯 杜敬涛 +1 位作者 刘杨 陈曦明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6-246,共11页
传统线性减振器在抑制内燃机轴系的扭转振动方面有着长期的应用,但较窄的减振带宽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考虑到内燃机闭环轴系的周期性激振力随转速的变化而变化,其在相对较宽的频率域内实现高效的减振十分必要.为了探究非线性能量阱(nonl... 传统线性减振器在抑制内燃机轴系的扭转振动方面有着长期的应用,但较窄的减振带宽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考虑到内燃机闭环轴系的周期性激振力随转速的变化而变化,其在相对较宽的频率域内实现高效的减振十分必要.为了探究非线性能量阱(nonlinear energy sink,NES)替代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抑制曲轴扭转振动的可行性,文章将建立曲轴的多惯量非线性闭环自激耦合振荡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TMD和NES对闭环曲轴扭振减振的影响规律.分析过程综合考虑了轴系不同轴段位置的瞬态和稳态扭转振动.除此之外,定义了振动密度,性能领先效率和波动率3种函数综合考虑不同动力吸振器(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DVA)的性能优劣.讨论了NES和TMD在不同的设计参数下(变刚度、变阻尼和变位置排布)的减振效率和鲁棒性.结果表明,NES和TMD控制曲轴扭振时具有不同的刚度及阻尼失效区间.随着设计参数的变化,NES和TMD的减振性能交替领先,NES的综合性能领先了24.5%,TMD的综合性能领先了3.3%.同时,NES具有较高的阻尼依赖性(13.6%),TMD具有较高的刚度(3.6%)及位置依赖性(2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扭振减振 非线性能量阱 闭环轴系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路冲击下的船用柴油机瞬态扭振特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徐聪聪 梁刚 +4 位作者 陶杰 焦亚飞 陈晋元 王鹏程 邓梦灿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3-100,共8页
[目的]为提出船用柴油发电机组的轴系扭振参数优化方案,需分析其在短路冲击下的瞬态扭转振动特性。[方法]采用Newmark法,以某型20 V柴油发电机组的短路冲击工况为例,对比不同轴系参数对轴系瞬态扭振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而基于参数优化结... [目的]为提出船用柴油发电机组的轴系扭振参数优化方案,需分析其在短路冲击下的瞬态扭转振动特性。[方法]采用Newmark法,以某型20 V柴油发电机组的短路冲击工况为例,对比不同轴系参数对轴系瞬态扭振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而基于参数优化结果来确定新的机组减振器刚度与联轴器刚度选配方案。[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发生短路冲击时,轴系扭振特性将显著恶化;经优化之后(将扭振减振器刚度、联轴器刚度分别优选为原始值的0.9和0.70倍),短路冲击工况下的电机轴瞬时最大附加应力、联轴器瞬时最大扭矩、曲轴各轴段瞬时最大应力分别降低了13.43%,10.51%,5.29%。[结论]该参数优化方案可以有效降低轴系的瞬态扭振水平,研究成果可为柴油发电机组的减振降噪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柴油机 轴系扭振 短路冲击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轴系特性的汽轮发电机阻抗模型
10
作者 李佳龙 卢新宇 +2 位作者 杜雄 刘俊良 樊丽娟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4767-4781,共15页
与状态空间法和复转矩系数法相比,基于阻抗的分析方法更便于拓扑扩展和黑盒系统建模。然而,现有的汽轮发电机阻抗模型,如RL串联阻抗模型或同步发电机等效电路阻抗模型,仅关注汽轮发电机的电气特性。上述简化的阻抗模型无法考虑汽轮发电... 与状态空间法和复转矩系数法相比,基于阻抗的分析方法更便于拓扑扩展和黑盒系统建模。然而,现有的汽轮发电机阻抗模型,如RL串联阻抗模型或同步发电机等效电路阻抗模型,仅关注汽轮发电机的电气特性。上述简化的阻抗模型无法考虑汽轮发电机轴系特性的影响,甚至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建立了考虑轴系特性的汽轮发电机阻抗模型,并以风火打捆外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基于RL等效阻抗模型和所建立阻抗模型的振荡分析结果。验证了所建立模型在含有新能源以及电力电子设备的电力系统中进行稳定性分析的适用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含汽轮发电机的复杂结构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提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抗模型 汽轮发电机 轴系扭振 风火打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H5型动车万向轴扭转振动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姚远 张红军 +1 位作者 罗赟 李秋泽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2-86,共5页
采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包含传动系统的单节CRH5高速动车模型,对在万向轴波动附加力矩作用下引起的传动系统扭转振动进行分析,并给出万向轴扭转刚度合理的选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万向轴传动不等速性而产生波动附加力矩,... 采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包含传动系统的单节CRH5高速动车模型,对在万向轴波动附加力矩作用下引起的传动系统扭转振动进行分析,并给出万向轴扭转刚度合理的选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万向轴传动不等速性而产生波动附加力矩,导致传动系统产生强迫振动;附加力矩的波动频率与动车运行速度有关,强迫振动的频率为万向轴输入轴旋转频率的2倍,附加力矩幅值与输入轴角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万向轴扭转刚度的选用应以传动系统固有频率避开正常运行时万向轴强迫振动频率为原则。建议选用的万向轴扭转刚度小于560 kN.m.ra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H5型动车组 万向轴传动 扭转振动 强迫振动 扭转刚度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机轴系扭振模拟装置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郝志勇 黎家玲 +2 位作者 薛远 舒歌群 林大渊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4-80,共7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内燃机轴系扭振实验装置。该装置可模拟分析实际轴系的扭振特性,检验各类扭振减振器的使用性能,也为各种扭振研究工作提供了较完善的实验手段。本文论述了该装置的设计原理和研制过程以及它与国际上其它同类设备的比较,... 本文提出了一种内燃机轴系扭振实验装置。该装置可模拟分析实际轴系的扭振特性,检验各类扭振减振器的使用性能,也为各种扭振研究工作提供了较完善的实验手段。本文论述了该装置的设计原理和研制过程以及它与国际上其它同类设备的比较,并介绍了对实际发动机的模拟研究和减振器性能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轴系 扭振 模拟装置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速异步机型风电场机网扭振建模及仿真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敏霞 解大 +3 位作者 娄宇成 冯俊淇 贾玉健 王西田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22-2428,共7页
以定速异步风电机组为例,建立包括三质量块轴系数学模型在内的风机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定速异步机型风电场多机小扰动仿真模型,研究该机型下同型风电场扭振模态及其相关因子,并对比不同风机数量及布局的风电场扭振模态。结果显示,风... 以定速异步风电机组为例,建立包括三质量块轴系数学模型在内的风机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定速异步机型风电场多机小扰动仿真模型,研究该机型下同型风电场扭振模态及其相关因子,并对比不同风机数量及布局的风电场扭振模态。结果显示,风电场机组间轴系扭振模态出现双谐振尖峰现象,风机数量增加将导致扭振模态特征值实部趋于正半轴并且阻尼比降低;风电场机组间存在扭振传递作用,风电场风机数量和布局将影响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轴系扭振 扭振模态 小干扰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风载荷对双馈风电机组轴系扭振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辉 胡玉 +3 位作者 柴兆森 胡姚刚 王晓 岑红蕾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4-181,共8页
考虑到风电机组柔性传动链在风速持续扰动中易产生机组扭振,研究随机风载荷作用下双馈风电机组扭振响应、扭振传递规律及关键部件的影响程度。首先,考虑叶片、齿轮箱和发电机等关键部件,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双馈风电机组传动链等效3质... 考虑到风电机组柔性传动链在风速持续扰动中易产生机组扭振,研究随机风载荷作用下双馈风电机组扭振响应、扭振传递规律及关键部件的影响程度。首先,考虑叶片、齿轮箱和发电机等关键部件,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双馈风电机组传动链等效3质量块模型。其次,基于小信号分析法对柔性传动链的扭振模态、扭振频率及参与因子进行分析,获取其模态振型图。最后,基于Simulink软件平台,建立考虑随机风载荷作用和传动链柔性的双馈风电机组时域仿真模型,仿真分析在亚同步、超同步工况下的机组轴系扭振响应,并与理想风载荷作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理想风载荷相比,随机风载荷作用对机组传动链轴系扭振响应影响明显,且在超同步或亚同步运行时,影响扭振的关键部件为发电机转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 传动链 模态分析 随机风载荷 轴系扭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质量块模型的双馈风机小信号建模和模态分析 被引量:31
15
作者 解大 冯俊淇 +2 位作者 娄宇成 杨敏霞 王西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1-29,共9页
在风电机组轴系扭振的研究中,风机的建模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针对风机的机械旋转系统,该文提出三质量块模型,进而得到双馈风电机组单机对无穷大母线系统的小信号模型,最后通过Matlab仿真论证该模型如何用于风电机组轴系扭振问题的研究... 在风电机组轴系扭振的研究中,风机的建模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针对风机的机械旋转系统,该文提出三质量块模型,进而得到双馈风电机组单机对无穷大母线系统的小信号模型,最后通过Matlab仿真论证该模型如何用于风电机组轴系扭振问题的研究,并探讨了含有发电机转子转速控制器的控制策略对轴系扭振模式的影响。小信号稳定模型包括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为了便于研究定速风机、定制风机等机组和多机系统的扭振问题,对风机和电网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建模,形成独立模块,以便于扩展和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异步发电机 三质量块模型 小信号模型 模态分析 轴系扭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轮自卸车发动机扭转振动分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伟 杨珏 +2 位作者 张文明 赵翾 郭苗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2-518,共7页
针对电动轮自卸车发动机和发电机系统轴系扭转振动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提出分析此类轴系扭转振动的研究方法。根据电动轮自卸车的动力传递系统由发动机和发电机直接刚性连接而成的特点,对系统轴系进行固有振动特性和强迫... 针对电动轮自卸车发动机和发电机系统轴系扭转振动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提出分析此类轴系扭转振动的研究方法。根据电动轮自卸车的动力传递系统由发动机和发电机直接刚性连接而成的特点,对系统轴系进行固有振动特性和强迫振动特性分析时,建立轴系扭转振动分析的集总质量参数模型,利用系统矩阵法和能量法获得轴系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在试验验证阶段,采用非接触式扭转振动测量法进行试验验证,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和试验验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分析计算和试验验证基本吻合,证明了针对此类轴系扭转振动分析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并获得轴系扭转振动发生共振的主谐次和强谐次,为进一步进行扭转振动减振分析及部件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轮自卸车 发动机 发电机 轴系 扭转振动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动系部件扭转刚度对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赵骞 邓江华 王海洋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2,共4页
针对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以一台后驱SUV为例,建立后驱传动系扭振模型,计算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并通过试验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其次,利用此模型和算法研究离合器扭转减震器扭转刚度、传动轴扭转刚度、桥轴扭转刚度对后驱传动系扭振... 针对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以一台后驱SUV为例,建立后驱传动系扭振模型,计算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并通过试验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其次,利用此模型和算法研究离合器扭转减震器扭转刚度、传动轴扭转刚度、桥轴扭转刚度对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的灵敏度;最后,总结出传动系部件扭转刚度对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的影响规律,对于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目标设定及后驱传动系NVH开发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传动系 扭转振动 离合器扭振减震器 桥轴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导航平台角振动抑制技术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亚东 董萼良 +3 位作者 吴邵庆 韩晓林 张鹏 费庆国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4,共5页
为了抑制惯性导航平台的角振动,基于隔振理论,建立了具有弹性支承的六自由度刚体在基座位移激励下的振动微分方程.分析了振动方程解耦的参数条件;依据惯导平台减振系统线振动固有频率尽可能低、角振动固有频率尽可能高的设计原则,利用... 为了抑制惯性导航平台的角振动,基于隔振理论,建立了具有弹性支承的六自由度刚体在基座位移激励下的振动微分方程.分析了振动方程解耦的参数条件;依据惯导平台减振系统线振动固有频率尽可能低、角振动固有频率尽可能高的设计原则,利用抗扭软轴来增加系统的角刚度,并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设置抗扭软轴后,角振动模态频率提高至无抗扭软轴时的2.3倍左右,且对线振动模态频率不产生影响.频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抗扭软轴能够提高平台角振动固有频率,表征角振动的位移频率响应共振频率由27 Hz提升至64Hz左右,并且角刚度的增大使角偏移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由此表明,采用抗扭软轴来增大惯导平台减振系统角刚度、抑制角振动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导航平台 角振动 减振 抗扭软轴 角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长叶片弯曲与轴系扭转耦合振动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方明 危奇 +5 位作者 鲁录义 吕凯 王坤 孙庆 李汪繁 王秀瑾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3-449,494,共8页
为了研究汽轮机轴系扭转振动过程中长叶片弯振与轴扭振之间的耦合影响,参考某汽轮机轴系以及末级叶片的结构和材料数据,分别建立了3种有限元模型:叶-盘模型、简化轴系模型和带一级末级叶栅的叶-轴耦合模型,分析了这3种模型在静止和工作... 为了研究汽轮机轴系扭转振动过程中长叶片弯振与轴扭振之间的耦合影响,参考某汽轮机轴系以及末级叶片的结构和材料数据,分别建立了3种有限元模型:叶-盘模型、简化轴系模型和带一级末级叶栅的叶-轴耦合模型,分析了这3种模型在静止和工作转速下的模态振动特征.结果表明:在叶-轴耦合模型中存在叶片模态、轴振模态和耦合模态3种不同的振动模态,这些模态体现了叶片弯振对轴系扭振的影响;受轴系扭振影响,叶-轴耦合模型中叶片的振动特性与叶-盘模型中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显著;从叶片安全角度考虑,设计时应同时考虑叶片静频和动频,并以叶片振动特性为基础,着重考虑叶-轴耦合时的振动特性,以避开工频波动可能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长叶片 轴系扭振 叶片弯振 模态 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轴转矩扰动观测器的伺服系统扭振抑制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影 李之珂 +2 位作者 王爽 徐国卿 汪飞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3556-3563,共8页
针对伺服电机驱动系统中由于弹性连接装置而引发的扭振现象,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轴转矩扰动观测器的抑制策略,并给出了其结构参数设计方法和鲁棒性的证明。首先在双质量弹性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传统扰动观测器得到轴转矩观测量,并提出加... 针对伺服电机驱动系统中由于弹性连接装置而引发的扭振现象,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轴转矩扰动观测器的抑制策略,并给出了其结构参数设计方法和鲁棒性的证明。首先在双质量弹性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传统扰动观测器得到轴转矩观测量,并提出加入高通滤波器消除轴转矩观测量的直流分量,得到扭振频率分量,对电磁转矩进行反馈补偿,从而增大了系统阻尼,同时系统动态性能得以改善。在该抑制机理的基础上,根据转速增量和转矩增量的相位关系图,得出该轴转矩扰动观测器带宽取值范围与扭振频率和负载侧-电机侧惯量比的定量关系,并由此证明了轴转矩扰动观测器对负载惯量变化的鲁棒性,并给出了反馈系数的选取范围。仿真与实验研究表明该文提出的抑制策略能有效抑制扭振,并对负载惯量变化具有强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振 轴转矩扰动观测器 参数设计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