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和中纬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影响的诊断分析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郑维忠 倪允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4-401,共8页
利用1995~1997 年东北地区23 个测站的地面气温资料、1950~1996 年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1980~1994 年全球月平均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太平洋各区域的海... 利用1995~1997 年东北地区23 个测站的地面气温资料、1950~1996 年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1980~1994 年全球月平均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太平洋各区域的海温异常与低温冷害之间的可能联系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用EOF分解得到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84.28% )基本表示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变化,用这三个特征向量重建的气温距平场,存在着3~4 年、6~8 年和准16 年的主周期,其中6~8 年的主分量信号最强.在年代际尺度上,在1979 年前后发生了由气温偏冷向偏暖的突变.热带西太平洋暖池(140°E~180°,10°S~10°N)是影响东北夏季气温的关键海域,那里前期冬季海表温度变化是预测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强信号.另一个关键海域是中纬西太平洋(130°E~180°,10°~30°N),前期春季的海温变化也与东北夏季低温有较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北 夏季 低温 诊断分析 冷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大陆中高纬积雪消融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陈海山 齐铎 许蓓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7-1347,共11页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月平均积雪水当量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讨论了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西部...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月平均积雪水当量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讨论了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西部春季融雪偏多、东部春季融雪偏少时,我国东北夏季易出现低温。春季东部融雪量少,导致夏季剩余积雪偏多;夏季积雪融化吸热增多,加上后期的土壤湿度增加会导致该地区夏季温度异常偏低,高度场下降,500 hPa上欧亚中高纬东部的长波槽加深,槽后偏北气流加强;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容易入侵东亚中高纬地区,引起我国东北夏季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中高纬 融雪异常 大气环流 东北夏季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低温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9
3
作者 蔡佳熙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9-806,共8页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分析了1960—2004年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低温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气温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一个转折,在此之前气温普遍偏低...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分析了1960—2004年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低温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气温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一个转折,在此之前气温普遍偏低,在此之后气温普遍升高;江南地区是夏季低温频发且强度较大的区域;各个层次高度场环流形势的变化以及降水和总云量的变化都对夏季低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地区 夏季低温 环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典型冷、暖夏年的北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季节演变合成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尚锋 沈柏竹 +1 位作者 廉毅 曹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27-132,共6页
选取长春站为东北地区的典型代表站,使用该测站百年气温资料,在典型个例合成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东北典型冷、暖夏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和海温距平场从前冬到夏季的特征及其演变。主要结果表明:(1)东北冷夏年前冬NPO为很明显的负位... 选取长春站为东北地区的典型代表站,使用该测站百年气温资料,在典型个例合成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东北典型冷、暖夏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和海温距平场从前冬到夏季的特征及其演变。主要结果表明:(1)东北冷夏年前冬NPO为很明显的负位相,暖夏年前冬NPO位相并不明显。前冬、春季和夏季的500hPa位势高度场同长春测站夏季平均气温的显著相关区(显著性水平α≥0.05)呈半球尺度纬向分布。前冬,高相关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高纬地区,有两条带状正相关区域:一条主要控制中南半岛北部、印度半岛以及阿拉伯半岛、红海一直到英格兰三岛一带的区域;另一条控制从墨西哥湾经夏威夷群岛到太平洋关岛一带的区域。这两条带状高相关区域,经春季到夏季逐渐向北收缩,但大都位于60°N以南的区域。(2)从前冬到夏季,东北冷夏年西风漂流区的海温距平由正值逐渐变成负值,暖夏年该区域海温从前冬到夏季是一个正距平逐渐加强的过程;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冷夏年从春季到夏季该区域对应的El Nino位相显著加强,而暖夏年该区域对应的La Nina位相,从春季到夏季却是一个显著减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夏 NPO 西风漂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四十年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43
5
作者 姚佩珍 《灾害学》 CSCD 1995年第1期51-56,共6页
本文利用1951~1990年5~9月月平均气温计算东北三省51个站的夏季低温冷害频率和严重低温冷害频率。其频率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山区频率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大.东北北部夏季低温冷害最重,中部地区40年中有一半属严重低... 本文利用1951~1990年5~9月月平均气温计算东北三省51个站的夏季低温冷害频率和严重低温冷害频率。其频率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山区频率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大.东北北部夏季低温冷害最重,中部地区40年中有一半属严重低温冷害,南部夏季受低温冷害最轻.近40年中,有14年属低温冷害年,其中5年为严重低温冷害年.按年代际划分,50和70年代低温冷害较重,60年代次之,80年代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害 气候特征 气候变化 东北 低温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自转与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素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4-490,共7页
该文研究了东北地区夏季温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 .得到 :地球自转减慢时东北温度偏低 ,当自转年变量ΔU≤ - 2 2时出现典型的低温冷害年 ;自转加快时东北温度偏高 .东北地区夏季温度与极移振幅的位相也有较好的关系 :在极移振幅... 该文研究了东北地区夏季温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 .得到 :地球自转减慢时东北温度偏低 ,当自转年变量ΔU≤ - 2 2时出现典型的低温冷害年 ;自转加快时东北温度偏高 .东北地区夏季温度与极移振幅的位相也有较好的关系 :在极移振幅的峰值年附近容易发生冷夏年 ,在极移振幅的谷值年附近容易发生热夏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速度 气温变化 夏季 极移振幅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阻塞高压分类及其与东北冷涡活动和东北夏季低温的联系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刚 沈柏竹 +3 位作者 廉毅 李尚锋 曹玲 刘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69-1274,共6页
利用1948~2009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 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按照通用的阻塞高压天气学定义,采用机器自动识别方法,检索和分析近62 a亚洲夏季阻高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统计到1 337个阻塞高压个例,以生命期3~7 d的过程... 利用1948~2009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 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按照通用的阻塞高压天气学定义,采用机器自动识别方法,检索和分析近62 a亚洲夏季阻高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统计到1 337个阻塞高压个例,以生命期3~7 d的过程居多,占80.1%,阻高活动累计个数和累计天数集中区可分为偏东类(鄂霍次克海)、偏西类(乌拉尔山)、中间类(贝加尔湖)和其他类4类,其中中间类阻塞高压活动累计个数最多,占总个数的30.4%,偏东类次之,占27.5%,其他类占23.8%,偏西类最弱,占18.3%;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处于明显偏弱期,鄂霍次克海阻高处于偏强期;但是,21世纪初叶,乌拉尔山地区阻高活动开始呈上升趋势,而鄂霍次克海阻高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值得关注;夏季阻塞高压与东北冷涡活动天数呈显著同期正相关,与长春、哈尔滨同期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亚洲夏季阻塞高压是影响东北夏季低温重要的环流系统;鄂霍次克海阻高6月活动异常年,850hPa风距平场在120°E^140°E,40°N^55oN存在很强的偏东气流,有利于来自鄂霍次克海偏东北路径的冷空气入侵东北亚及中国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阻塞高压 客观识别分类 时空分布特征 东北冷涡 东北夏季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41
8
作者 沈柏竹 刘实 +3 位作者 廉毅 封国林 李尚锋 龚志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0-333,共14页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环流结构均为低值系统,东北冷涡异常活动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子;有利的年代际变化背景是,哈尔滨和长春6—8月平均气温年代际尺度(≥9a)的振荡值1999—2008年约-0.8℃/10 a,显著低于全球变暖东北区域响应的线性增暖值0.2℃/10a(1961—2000年),与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呈正相关的前一年冬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年代际振荡亦呈显著下降趋势。与1994—2008年东北夏季高温的500 hPa平均环流距平场显著不同,北极涛动呈强的负位相分布,东北亚、阿留申和北大西洋上空为显著负距平区;2009年前一年冬季与明显低温的1972年的前一年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均呈显著的负位相,春季仍持续,且2009年前一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为拉尼娜位相,2009年春季明显减弱;2009年6—7月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强与4—5月500 hPa北太平洋地区超长波扰动转为定常波扰动槽有关;SVD和谐波分析表明,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位相不仅是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的重要前期信号,还是大气中除了天气尺度的混沌分量外可提取的一种行星尺度稳定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东北夏季低温 年代际变化 东北冷涡 极涡 北太平洋涛动 北太平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初夏高温低频特征研究
9
作者 李晓帆 李伊吟 +1 位作者 杨宜昌 李天宇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2期113-115,共3页
利用华北236个站气象观测资料,对华北初夏(6-7月)低频高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初夏高温主要表现为30~60 d的季节内振荡和10~20 d的准双周振荡特征。
关键词 华北初夏 低频高温 季节内振荡 准双周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