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固含量低黏度聚酰胺酸树脂及其薄膜性能研究
1
作者 青双桂 姬亚宁 +4 位作者 唐小青 唐盛东 王汝柯 刘姣 潘钦鹏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5,共7页
在均苯四甲酸二酐-4,4'-二氨基二苯醚(PMDA-ODA)分子结构中引入柔性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或扭曲非共面结构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并采用封端剂进行封端,制备了一系列固含量≥30%、黏度约为4000 mPa... 在均苯四甲酸二酐-4,4'-二氨基二苯醚(PMDA-ODA)分子结构中引入柔性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或扭曲非共面结构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并采用封端剂进行封端,制备了一系列固含量≥30%、黏度约为4000 mPa·s的高固含量低黏度树脂及其聚酰亚胺薄膜。采用拉伸试验机、击穿强度测试仪、热机械分析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和百格测试仪对薄膜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半刚性结构PMDA-ODA树脂的固含量提高至30%、黏度降低至约4000 mPa·s时,因分子量过低无法成膜,而引入柔性单体,提高聚合物柔韧性,再采用降冰片烯二酸酐(NA)进行封端,使短链段分子通过交联成高聚物后,可以制备出机电性能良好的PI薄膜。继续增大树脂固含量、提高柔性单体比例,薄膜的机电性能和耐热性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在铜片上的附着力下降。其中固含量为30%、黏度约为4000 mPa·s、ODPA摩尔分数为30%、采用NA封端的PI薄膜,其机电性能、耐热性和附着力均较佳,可作为浸渍漆用于基材表面的绝缘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固含量 低黏度 聚酰胺酸树脂 聚酰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楠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PAPs)家族分析及3个PAPs在低磷胁迫下的功能
2
作者 张漪曼 路龙俊 +4 位作者 张毓婷 杨琪 韩潇 童再康 张俊红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160,共15页
【目的】紫色酸性磷酸酶(PAPs)是应对低磷胁迫的重要酸性磷酸酶,筛选响应低磷胁迫的闽楠PAPs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探究闽楠适应低磷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为培育闽楠磷高效利用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闽楠全基因组数据,通过blastp... 【目的】紫色酸性磷酸酶(PAPs)是应对低磷胁迫的重要酸性磷酸酶,筛选响应低磷胁迫的闽楠PAPs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探究闽楠适应低磷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为培育闽楠磷高效利用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闽楠全基因组数据,通过blastp同源比对及hmmersearch对闽楠PAP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及生信分析,与拟南芥和挪威云杉PAPs蛋白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对闽楠2个家系(靖安3号和宜丰5号)苗在不同磷含量(0 mmol·L^(-1) KH_(2)PO_(4)和1 mmol·L^(-1) KH_(2)PO_(4))处理下的光合荧光参数、无机磷含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PAPs表达量进行分析,筛选了3个PbPAPs进行后续基因功能研究。【结果】在闽楠全基因组中鉴定到22个PbPAPs基因,均含有Metallophos结构域,不均匀分布于10条染色体,氨基酸长度326~648 aa,大部分基因等电点小于7,外显子数量2~13个,共有2对串联重复和4对片段重复,系统进化树分为3组。低磷胁迫下2个家系苗主根伸长抑制,根毛密度和根表面积增加;净光合速率和F_(v)/F_(m)值均显著下降,而ACP活性显著升高;靖安3号叶片无机磷含量先下降后有所上升,宜丰5号变化较平稳,靖安3号处理7天后根无机磷含量显著下降,宜丰5号处理21天根无机磷含量显著下降,而处理后期变化趋势相近。经RT-qPCR分析,低磷诱导PbPAP10a、PbPAP15a和PbPAP26基因表达。分别通过发根农杆菌和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获得PbPAP10a、PbPAP15a和PbPAP26基因的过表达闽楠根系及转基因拟南芥,其ACP活性显著增强,无机磷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过表达PbPAPs基因可提高ACP活性和无机磷含量。【结论】闽楠对低磷胁迫有较高耐受性,且宜丰5号比靖安3号对低磷胁迫的耐受性更高,适用于瘠薄林地或酸性低磷林地造林,过表达闽楠PAPs基因可提高ACP活性和无机磷含量,助力于闽楠对低磷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紫色酸性磷酸酶 低磷胁迫 基因家族 无机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低盐环境中红螯螯虾生长的影响
3
作者 许明珠 李世才 +4 位作者 董兰芳 李恒慧 陈瑞芳 彭洁丽 陈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76-1882,共7页
【目的】研究红螯螯虾在低盐(1.5‰)养殖条件下的蛋白质营养需求,为低盐水体规模化养殖红螯螯虾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配制6种不同蛋白质水平,即26.83%(D1)、29.71%(D2)、32.59%(D3)、35.42%(D4)、38.37%(D5)和41.09... 【目的】研究红螯螯虾在低盐(1.5‰)养殖条件下的蛋白质营养需求,为低盐水体规模化养殖红螯螯虾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配制6种不同蛋白质水平,即26.83%(D1)、29.71%(D2)、32.59%(D3)、35.42%(D4)、38.37%(D5)和41.09%(D6)的等能饲料,以初始体重为0.41±0.01 g的红螯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养殖56 d,分析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低盐养殖环境中红螯螯虾幼虾的生长性能、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在低盐养殖环境中,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及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对存活率、水分和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对各组红螯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趋势为先升后降,D3处理的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D3~D6处理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D1和D2处理。虾肌肉粗蛋白质含量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正相关,高蛋白质水平组(D5和D6处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与之相反,虾肌肉粗脂肪含量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持续增长,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肌肉中共测定出17种氨基酸,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E_(AA))、2种半必需氨基酸(HE_(AA))、8种非必需氨基酸(NE_(AA))。饲料蛋白质水平在29.71%~41.09%的各组氨基酸总量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结论】低盐养殖环境中,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标准,红螯螯虾饲料最适蛋白质水平为36.09%,以肌肉鲜味氨基酸占比(WDAA/WTAA)为评价标准,红螯螯虾饲料最适蛋白质水平为3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 低盐环境 蛋白质水平 生长性能 肌肉成分 氨基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高油分杂交油菜新品种宝油187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晏伟 杨德政 +6 位作者 秦信蓉 程尚明 赵军 王丹丹 罗雯 鲍坤 喻时周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4,共4页
【目的】培育高产、高油及耐密植油菜新品种,为高油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的应用提供种质选择。【方法】贵州省油菜研究所利用隐性核不育两系D418AB作母本,以恢复系YD84R作父本,于2023年育成高油分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宝油187(农业农村部登记... 【目的】培育高产、高油及耐密植油菜新品种,为高油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的应用提供种质选择。【方法】贵州省油菜研究所利用隐性核不育两系D418AB作母本,以恢复系YD84R作父本,于2023年育成高油分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宝油187(农业农村部登记编号:GPD油菜〔2023〕520162)。【结果】宝油187在长江上游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07.7 kg/667m^(2),比对照(蓉油18)增产4.09%;平均产油量104.6 kg/667m^(2),比对照增产22.18%;平均生育期215 d。在长江中游区域试验中宝油187平均产量210.3 kg/667m^(2),比对照(华油杂50)增产7.32%;平均产油量107.6 kg/667m^(2),比对照增产10.29%;平均生育期215 d。经农业农村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宝油187芥酸为0.05%,硫甙为20.45μmol/g饼,含油量为51.94%。【结论】宝油187中抗菌核病,丰产性好,耐密植,高油分,适宜在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冬油菜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宝油187 高油分 新品种 隐性核不育 芥酸 硫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低温循环水暂养时间对克氏原螯虾肌肉品质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章梦丹 张俊杰 +5 位作者 黄鸿兵 许志强 徐宇 袁孝春 张美琴 邵俊杰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5-912,共8页
为探讨低温(5~6℃)循环水暂养时间对克氏原螯虾肌肉品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各处理组随机选取20尾初始体重为(25.28±1.56) g的克氏原螯虾进行低温暂养,对试验起始阶段(对照)与低温暂养15 d、30 d的克氏原螯虾的肌肉营养成分、肌肉氨... 为探讨低温(5~6℃)循环水暂养时间对克氏原螯虾肌肉品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各处理组随机选取20尾初始体重为(25.28±1.56) g的克氏原螯虾进行低温暂养,对试验起始阶段(对照)与低温暂养15 d、30 d的克氏原螯虾的肌肉营养成分、肌肉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肌肉离心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肌肉质构特性及肝胰腺抗氧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试验起始阶段相比,随着低温暂养时间延长至30 d,克氏原螯虾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随着暂养时间延长至15 d、30 d,克氏原螯虾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试验起始阶段相比,低温暂养15 d、30 d的克氏原螯虾肌肉中甲硫氨酸含量、精氨酸含量、谷氨酸含量、天冬氨酸含量、丙氨酸含量、甘氨酸含量、酪氨酸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而组氨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余氨基酸含量从低温暂养15 d或30 d开始显著上升(P<0.05);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整体较为稳定(P>0.05)。与试验起始阶段相比,低温暂养15 d、30 d的克氏原螯虾肌肉的离心损失率、蒸煮损失率的变化不显著(P>0.05),肌肉的硬度从低温暂养15 d开始显著下降,肌肉的恢复性在低温暂养30 d时显著下降(P<0.05),肌肉的咀嚼性、弹性无显著变化(P>0.05)。与试验起始阶段相比,低温暂养15 d、30 d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并在低温暂养30 d时降至最低值,显著低于试验初始阶段。研究结果显示,在低温下暂养30 d不会显著影响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品质和健康状况,后期可调整暂养参数以完善养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低温循环水暂养 营养成分 氨基酸含量 抗氧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毛竹笋全粉中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艳艳 杨金来 +4 位作者 吴琰 李彬 张甫生 吴良如 郑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41-247,共7页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竹笋全粉氨基酸含量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该实验采用喷雾干燥(spray drying,S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微波干燥(microwave drying,MD)、低温真空干燥(low-temperature vacuum drying,LVD)4种方式制备毛...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竹笋全粉氨基酸含量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该实验采用喷雾干燥(spray drying,S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微波干燥(microwave drying,MD)、低温真空干燥(low-temperature vacuum drying,LVD)4种方式制备毛竹笋全粉(Phyllostachys pubescens shoot powder,PPSP),分析了4种干燥方式的PPSP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并基于拉曼光谱酰胺Ⅰ带比较了4组样品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结果表明,LVD制备的PPSP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29.19 g/100 g,其次为SD,HAD制备的PPSP总氨基酸含量最低。LVD组的PPSP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为10.43 g/100 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5.73%。LVD和SD制备的PPSP中呈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7.58 g/100 g、15.81 g/100 g,显著高于HAD和MD组的呈味氨基酸含量。LVD样品中氨基酸组成最接近于标准模式谱。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9.45%,综合评分结果为:LVD>SD>MD>HAD,聚类热图将4种干燥方式分为3类。干燥后的PPSP蛋白质中β-折叠结构最高,占总二级结构的74.66%~83.35%,HAD样中β-折叠、α-螺旋结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品。该研究可为毛竹笋干燥及竹笋全粉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笋全粉 干燥方式 低温真空干燥 氨基酸含量 蛋白质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低品位红土镍矿酸浸工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郭佳文 陈进中 冯吉福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研究了用硫酸从印尼某高铁低品位红土镍矿中加压酸浸镍、钴、铁,并探讨了浸出渣中铁品位变化及常压、加压下的浸出动力学。结果表明:在酸矿比260 kg/t、温度250℃(对应水蒸气压力4.0 MPa)、液固体积质量比3/1、搅拌速度300 r/min、粒度... 研究了用硫酸从印尼某高铁低品位红土镍矿中加压酸浸镍、钴、铁,并探讨了浸出渣中铁品位变化及常压、加压下的浸出动力学。结果表明:在酸矿比260 kg/t、温度250℃(对应水蒸气压力4.0 MPa)、液固体积质量比3/1、搅拌速度300 r/min、粒度100目、反应时间1 h条件下,镍、钴、铁浸出率分别为98.1%、98.3%、4.7%,铁品位可达51.3%;加压和常压下,镍、钴浸出过程均符合界面化学反应控制的收缩核模型,加压下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16、91 kJ/mol,常压下反应活化能分别为41、53 kJ/mol;常压下主要是针铁矿的浸出,高压下主要是铬铁矿、磁铁矿等矿相的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高铁 低品位 酸浸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硼肥对甘蓝型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0
8
作者 邹娟 鲁剑巍 +2 位作者 李银水 吴江生 陈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61-968,共8页
以多个正在大面积应用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的10个省(市)布置氮、磷、钾和硼肥田间肥效试验共284组,通过多点试验分别探讨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磷、钾、硼肥对双低和双高甘蓝型油菜籽含油量、蛋白质、... 以多个正在大面积应用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的10个省(市)布置氮、磷、钾和硼肥田间肥效试验共284组,通过多点试验分别探讨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磷、钾、硼肥对双低和双高甘蓝型油菜籽含油量、蛋白质、芥酸、硫甙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低油菜籽平均含油量为41.66%,双高油菜含油量明显低于双低油菜,仅为38.92%。氮、磷、钾和硼肥施用对油菜籽的品质效应在不同试验点表现不尽相同,其总体趋势是:在磷、钾、硼肥基础上施用氮肥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而降低油分含量,且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效果更明显,施氮对双高油菜油分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双低油菜;施磷、钾或硼肥有提高油菜籽含油量而降低蛋白质含量的趋势;施肥对油菜籽硫甙和芥酸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品质影响不大。油菜籽含油量与收获指数、千粒重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施氮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磷、钾和硼肥能减少因施氮引起的油分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施肥 含油量 蛋白质含量 硫甙 芥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品种DH0815的选育 被引量:10
9
作者 侯国佐 侯燕 +3 位作者 韩宏仕 侯剑 何惠平 李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7年第5期5-7,共3页
DH0815是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材料850A与双低恢复系F15配制的双低杂交组合。在江西两年区试中含油量43.64%,种子芥酸含量0.13%,硫甙含量15.5μmol/g.饼,产量比中油杂2号增产4.69%,产油量比中油杂增产14.1%。
关键词 杂交油菜 选育 双低 高油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油研1220的选育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侯国佐 侯燕 +2 位作者 何惠平 侯剑 曾章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8年第1期11-13,16,共4页
油研1220是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078A与双低恢复系0202R配制成功的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在贵州省2004-2006两年15点次试验中,增产点和增产8%以上的点分别为11个和8个,分别占总点数的73.3%和53.3%,两年平均产量达167.88k... 油研1220是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078A与双低恢复系0202R配制成功的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在贵州省2004-2006两年15点次试验中,增产点和增产8%以上的点分别为11个和8个,分别占总点数的73.3%和53.3%,两年平均产量达167.88kg/667m^2,比CK增产7.0%;产油量迭70.72kg/667m^2,比CK增产13.87%。芥酸含量0.6%,硫甙含量28.28μmol/g·饼,含油量达44.03%,种子蛋白质含量达26.85%。选择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高的转育亲本,在后代分离世代中加强亲本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的定向选择是提高品种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的重要选育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 高油分 高蛋白 杂交油菜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侯国佐 杜才富 +1 位作者 侯燕 秦信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6期14-17,共4页
高产、高含油量、高蛋白含量的双低杂交油菜对于推动油菜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油研10号含油量平均达44.48%,饼粕蛋白含量达40.44%,芥酸含量为0.45%,硫苷含量为22.38μmol/g饼;产量比油研七号平均增产6.62%,比中油821增产8.7... 高产、高含油量、高蛋白含量的双低杂交油菜对于推动油菜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油研10号含油量平均达44.48%,饼粕蛋白含量达40.44%,芥酸含量为0.45%,硫苷含量为22.38μmol/g饼;产量比油研七号平均增产6.62%,比中油821增产8.73%,最高产量可达3.5~4t/hm2;产油量比油研七号增产17%,比中油821增产22.4%~34.6%,是一个具有'三高两低'高效型的杂交油菜品种,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通过贵州省和全国审定,准予在贵州、四川、云南、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9个省(市)和江苏、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冬油菜区种植.推广应用将会给农户和加工部门带来新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油量 高蛋白含量 双低 杂交油菜 油研10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的选育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超才 赵华 +3 位作者 方光华 王伟荣 李延莉 钱小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5-67,共3页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系采用品种(系)间的双交方法育成,种子含油量42.43%,芥酸含量0.38%,硫甙含量19.01μmol g。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147.3kg 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31.3%,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00.0kg hm2,比对照汇...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系采用品种(系)间的双交方法育成,种子含油量42.43%,芥酸含量0.38%,硫甙含量19.01μmol g。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147.3kg 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31.3%,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00.0kg 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12.6%。沪油15适于我国长江下游冬油菜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双低油菜 品种 沪油15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油研1707的选育 被引量:8
13
作者 侯国佐 侯燕 +4 位作者 何惠平 侯剑 李德全 伍斌 高志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8年第1期14-16,共3页
油研1707是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227A与双低恢复系898配制的杂交组合。2005-2006年在四川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产量分别为159.12kg/667m^2和174.33kg/667m^2,较CK(蜀杂6号)分别增产10.73%和24.74%;芥酸含量0.18%,... 油研1707是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227A与双低恢复系898配制的杂交组合。2005-2006年在四川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产量分别为159.12kg/667m^2和174.33kg/667m^2,较CK(蜀杂6号)分别增产10.73%和24.74%;芥酸含量0.18%,硫甙含量18.57μmol/g·饼,含油率42.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研1707 双饭 高油分 杂交油菜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先油杂2号的选育 被引量:7
14
作者 侯国佐 侯燕 +3 位作者 余显权 侯剑 曾章丽 陈立杰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8年第1期17-19,共3页
先油杂2号是以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47A与双低恢复系HF15配制的杂交组合,在贵州两年的区试中,种子含油率44.55%,芥酸含量0.5%,硫甙含量20.62μmol/g.饼,种子蛋白质含量21.2%,两年平均产量为174.44 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4.01%。
关键词 先油杂2号 双低 高油分 杂交油菜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系黔油2AB的选育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通强 田筑萍 +2 位作者 黄泽素 魏忠芬 邵明波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5期14-18,共5页
黔油2AB是从全国双低名优品种——油研2 号中发现的可遗传不育突变体,采取田间选择与室内品质筛选有机结合的方法,通过连续优异不育株与可育株兄妹交保持选择,定向培育而成的甘蓝型双低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系,其芥酸含量低于1% ,硫苷含... 黔油2AB是从全国双低名优品种——油研2 号中发现的可遗传不育突变体,采取田间选择与室内品质筛选有机结合的方法,通过连续优异不育株与可育株兄妹交保持选择,定向培育而成的甘蓝型双低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系,其芥酸含量低于1% ,硫苷含量低于30 μm ol/g,含油量高于40% ;其育性分明,不育性彻底,且不受环境影响;田间长势强,经济性状好,菌核病发生较轻,配合力好。具有较好的研究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 不育系 黔油2AB 选育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机械收获的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7的选育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孙超才 王伟荣 +1 位作者 李延莉 钱小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17,共2页
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7系采用品种(系)间杂交和回交方法育成的。种子含油量42.64%。芥酸含量0.68%,硫苷含量26.46μmol/g。该品种抗落粒性强,适合于机械收获。上海市油菜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346.0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21.8%,... 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7系采用品种(系)间杂交和回交方法育成的。种子含油量42.64%。芥酸含量0.68%,硫苷含量26.46μmol/g。该品种抗落粒性强,适合于机械收获。上海市油菜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346.0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21.8%,达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低 抗落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芥酸油菜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欣 袁春新 +3 位作者 王学军 汪凯华 王显生 麻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7-131,148,共6页
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秦油7号和高芥酸品种中油821为材料,对油菜籽粒发育过程中主要脂肪酸的积累模式进行研究,并分析高低芥酸品种间脂肪酸积累的差异及各种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据7种主要脂肪酸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积累模... 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秦油7号和高芥酸品种中油821为材料,对油菜籽粒发育过程中主要脂肪酸的积累模式进行研究,并分析高低芥酸品种间脂肪酸积累的差异及各种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据7种主要脂肪酸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积累模式,可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为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其积累主要集中在种子发育早期;而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芥酸可归为另一类,其积累主要集中在种子发育后期。两个品种在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油酸以及油份积累模式上基本一致,但在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芥酸的积累量上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芥酸品种 脂肪酸 脂肪 积累模式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油菜籽蛋白质及其他成分溶解曲线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寒俊 刘大川 +1 位作者 王兴国 李永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主要研究了双低油菜籽中蛋白质、植酸、硫甙和单宁在不同pH值时的溶解度变化。通过对不同pH值各成分溶解度的分析和研究,确定蛋白质萃取和沉淀的最佳pH值,找到双低油菜籽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并最大限度地脱除硫甙、植酸等有害成分,以提... 主要研究了双低油菜籽中蛋白质、植酸、硫甙和单宁在不同pH值时的溶解度变化。通过对不同pH值各成分溶解度的分析和研究,确定蛋白质萃取和沉淀的最佳pH值,找到双低油菜籽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并最大限度地脱除硫甙、植酸等有害成分,以提高菜籽蛋白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籽 蛋白质 植酸 硫甙 单宁 溶解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国产近红外仪分析油菜籽三种品质参数 被引量:13
19
作者 智文良 信晓阳 +3 位作者 崔建民 胡胜武 张文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10,共6页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制的NYDL-3000智能型多参数粮油品质速测仪分析了油菜籽含油量、硫甙和芥酸含量,测定结果与传统化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其中含油量结果与PC-120核磁共振仪和MA-TRIX-I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做验证。内...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制的NYDL-3000智能型多参数粮油品质速测仪分析了油菜籽含油量、硫甙和芥酸含量,测定结果与传统化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其中含油量结果与PC-120核磁共振仪和MA-TRIX-I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做验证。内部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含油量、硫甙和芥酸含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4 3、0.985 3和0.982 3,均方差分别为0.046 9、0.419 8和0.160 4,T检验显示三种品质参数交叉验证集的近红外光谱法(NYDL-3000)预测值和化学值差异均不显著。外部检验结果表明:硫甙含量、含油量两种方法测定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 6和0.951 7,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7.54%和0.02%,均在平均绝对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成对数据双尾t检验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和化学法两者结果差异不显著。芥酸分析中,NYDL-3000将342份样品中3份低芥酸材料判定为高芥酸,近红外光谱法和化学法两者结果符合率达99.12%。含油量的测定结果显示:NYDL-3000和PC-120、MATRIX-I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 6和0.901 5,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78%和3.06%。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YDL-3000智能型多参数粮油品质速测仪所建立的品质模型可以满足油菜育种对早代材料芥酸、硫甙含量和含油量的快速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YDL-3000多参数品质速测仪 近红外光谱 油菜 芥酸 硫甙 含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籽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油研817的选育 被引量:8
20
作者 侯燕 侯国佐 +1 位作者 侯剑 余顺波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17,共4页
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50A与双低恢复系HF16-1400为亲本配制了黄籽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油研817。该组合在长江上游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174.62kg/667m2和79.2kg/667m2,较对照(油研10号)分别增产6.6%和9.34%;平均含油率为4... 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50A与双低恢复系HF16-1400为亲本配制了黄籽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油研817。该组合在长江上游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174.62kg/667m2和79.2kg/667m2,较对照(油研10号)分别增产6.6%和9.34%;平均含油率为45.32%,比对照(油研10号)高1百分点,是油研10号作对照6年来第1个含油率稳定超过其的品种;芥酸含量0.2%,硫甙含量28.35μmol/g饼。该组合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分别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油菜 油研817 低芥酸 低硫甙 高油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