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准施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春山 李梦月 +5 位作者 陈思羽 刘洪义 王春光 张艳 陈苏 李志昂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4-300,共7页
化肥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之一,低效施用和未吸收的肥料导致其利用率低下,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土地质量,无法保证作物产量。为了形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了解精准施肥技术发展现状对我国农业有着重要... 化肥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之一,低效施用和未吸收的肥料导致其利用率低下,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土地质量,无法保证作物产量。为了形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了解精准施肥技术发展现状对我国农业有着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扶持的背景下,阐述了精准施肥国内外发展情况,论述了国内外土壤检测技术,主要从车速监测、施肥量监测、施肥机位置监测、处方图生成方面讲述了我国精准施肥涉及的几大技术,并阐述了优点和局限性,提出了技术研究中的问题并给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施肥 土壤检测 车速监测 施肥机位置 处方图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穴储气库井场天然气泄漏监测及点位布设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锋 胡浩 +3 位作者 陈加松 张宏 廖友强 邹先坚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2-1124,共13页
现有可燃性气体检测传感器具有精度低、点位多、影响因素多且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盐穴储气库井场结构特征,提出了一种井场天然气微泄漏高精度监测及点位布设优化方法。首先,通过调研不同可燃性气体检测技术性能,采用了点射式激光甲烷... 现有可燃性气体检测传感器具有精度低、点位多、影响因素多且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盐穴储气库井场结构特征,提出了一种井场天然气微泄漏高精度监测及点位布设优化方法。首先,通过调研不同可燃性气体检测技术性能,采用了点射式激光甲烷探测仪对井场区域进行高精度实时监测。然后,建立不同监测点位泄漏气体成功监测的概率预测模型。基于泄漏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内外界如风向、风速、泄漏点、泄漏速率等条件下泄漏气体在盐穴储气库井场中的扩散规律。最后,以经济性、监测概率为约束条件,形成了井场微泄漏高精度监测及点位布设优选方法。通过建立软件监测平台,对井场微泄漏进行实时监测与精确预警。结果表明,井口和阀组中心连线的布设方案最优,气体微泄漏的成功监测概率达到75%。该方法实现了盐穴储气库井场微泄漏的实时监测和有效预警,有效降低了储气库密封性失效后产生泄漏事件的风险,保障了盐穴储气库的长期安全监测与高效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盐穴储气库 激光传感器 泄漏监测 点位布设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优化设计研究综述
3
作者 刘明力 骆乾坤 +3 位作者 吴剑锋 宋健 杨蕴 孙晓敏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7,共14页
矿山开采、垃圾填埋及化工产品生产过程都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无论是追溯污染源信息还是监测污染物运移趋势都需要合理设置相应的监测网。长期运行设计不合理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势必会造成高昂的监测成本。因此,必须要开展地下水污... 矿山开采、垃圾填埋及化工产品生产过程都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无论是追溯污染源信息还是监测污染物运移趋势都需要合理设置相应的监测网。长期运行设计不合理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势必会造成高昂的监测成本。因此,必须要开展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的优化设计研究,力争用较少的监测成本最大精度地获取污染物浓度变化数据。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的主要优化内容包括监测井在空间上监测位置的优化和时间上监测频率的优化两个方面。目前,针对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优化设计问题的求解已经提出了多种定性(如水文地质分析法)和定量(如模拟—优化模型方法和克里格法)的方法,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论文首先系统总结了近40年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优化设计的主要研究成果,然后对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7种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优化设计的方法进行介绍、评价和比较,最后对今后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优化设计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监测网 优化设计 监测位置 监测频率 污染源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微震监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4
作者 陈法兵 孙晓冬 +5 位作者 王元杰 冯彦军 孙学波 马兆瑞 李岩 刘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41,共9页
微震监测技术是以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为监测对象,通过微震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对动力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微震监测技术在台网优化布置、震源定位算法和冲击地压监测等方面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在顶板... 微震监测技术是以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为监测对象,通过微震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对动力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微震监测技术在台网优化布置、震源定位算法和冲击地压监测等方面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在顶板破裂监测和水害监测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但是煤矿微震监测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比如微震数据深度分析不充分,单一波速结构影响定位精度,近水平煤层Z值定位精度低,能量算法不统一等。未来微震监测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系统软硬件和算法创新升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操作智能化等方向,以达到数据真实可靠、震源定位精度高、操作智能友好和有效指导安全生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震源定位 冲击地压 波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节点参与度的低压有源配电网故障定位监测装置优化配置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韶昱 冯洋 +3 位作者 郑志祥 徐益飞 崔健勇 乐健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低压配电网馈线区段短且分支多,现场情况复杂难以准确进行故障定位,出于对设备投资的考量,无法在每个节点安装故障监测装置,开展低压配电网故障监测装置优化配置方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利用安装在线路分段开关或联络开关处的故障... 低压配电网馈线区段短且分支多,现场情况复杂难以准确进行故障定位,出于对设备投资的考量,无法在每个节点安装故障监测装置,开展低压配电网故障监测装置优化配置方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利用安装在线路分段开关或联络开关处的故障监测装置监测故障电流信息,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故障定位系统。统计各个馈线区段发生故障时各馈线首端节点的参与频次,依次计算节点参与度。设计综合考虑整体故障监测单元的参与度和监测装置配置均匀程度的优化模型目标函数,考虑经济性约束条件。通过多个算例验证了文中所提出的优化配置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文中方法可有效确保低压有源配电网故障定位的准确性,提高低压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配电网 边缘计算 故障区段定位 节点参与度 监测装置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优化煤层气水力压裂微震震源定位 被引量:1
6
作者 华豪 程冰洁 +3 位作者 徐天吉 严震乾 高波 何成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4,共14页
【目的】为了达到安全且高效的压裂效果,通常需要对储层压裂过程实现及时、准确的微地震监测,用于分析和评估压裂效果。【方法】通过在煤层气储层钻井的套管外永久式地布置光纤,实现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distributed optical f... 【目的】为了达到安全且高效的压裂效果,通常需要对储层压裂过程实现及时、准确的微地震监测,用于分析和评估压裂效果。【方法】通过在煤层气储层钻井的套管外永久式地布置光纤,实现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acoustic sensing,DAS)进行全井段、宽方位、高密度煤层水力压裂改造过程微振动的实时监测,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形走时信息和震源约束映射算法的微震源定位新方法。首先,通过计算光纤采集数据中道间相似系数识别有效微震事件。其次,根据P波和S波波形顶点获得在光纤中的入射位置,并采用长短时差能量比法获取波形走时差用于确定微震事件距光纤的空间距离。最后,结合入射光纤位置和震源距监测光纤距离进行震源约束映射定位。【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光纤采集过程中,DAS对于地震波具有很强的方向敏感性。表现为对0°入射角的P波敏感,对90°入射角的P波则基本不敏感;对45°入射角的S波敏感,但对90°入射角的S波不敏感。在噪声强度一致的情况下,基于不同标距长度的波场采样效果显著性顺序为:1 m>10 m>100 m,在噪声强度为300%时,1 m空间采样数据仍能展现出相对连续的波形特征,明显突出50 Hz的震源子波。预测缝网展布走向以NNW-SSE为主,与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平台内大部分压裂缝网预测误差在10 m内。在四川盆地川南煤田M井田的应用实践进一步表明,基于约束定位算法得到的预测结果与实验验证结果一致,能够有效指示煤储层压裂缝网区域,对致密、低孔渗油气藏开采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力压裂 微震监测 震源定位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 约束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相关的微地震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联合扫描方法
7
作者 赖浩宇 王一博 武绍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69-2683,共15页
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的核心是准确获取微地震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信息.然而,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之间存在固有耦合,若单独反演易导致误差.此外,忽略非常规油气储层中普遍存在的各向异性特征,也会进一步降低反演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 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的核心是准确获取微地震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信息.然而,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之间存在固有耦合,若单独反演易导致误差.此外,忽略非常规油气储层中普遍存在的各向异性特征,也会进一步降低反演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各向异性介质的多道波形二维互相关联合扫描方法,可同步求解微地震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通过合成数据和四川盆地某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实际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合成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各种噪声条件下均能准确反演震源参数.对比分析各向同性(ISO)和垂直横观各向同性(VTI)模型的反演结果发现,未考虑地层各向异性会导致震源深度反演偏差和滑动角计算误差.实测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各向异性对震源深度和滑动角参数均具有耦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地震反演中引入各向异性模型,对于提升震源参数反演的分辨率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 各向异性 震源定位 震源机制 互相关联合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旋翼无人机搭载计算机视觉双目定位林火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慧颖 张志强 王兆强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8-552,558,共6页
为了提高林火防控策略的有效性,解决林火监测、火点快速识别和有效定位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四旋翼无人机搭载计算机视觉系统双目定位火点技术。首先,搭载红外热像仪、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检测出林区烟雾和隐藏火点,利用图像智能识别技... 为了提高林火防控策略的有效性,解决林火监测、火点快速识别和有效定位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四旋翼无人机搭载计算机视觉系统双目定位火点技术。首先,搭载红外热像仪、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检测出林区烟雾和隐藏火点,利用图像智能识别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实现火点精准识别;其次,采用双目平面影像算法,结合无人机自身姿态位置信息提出了火点定位数学模型,得到了火点位置坐标;最后,通过设计8组试验验证了该无人机识别定位系统的精确度和可靠性,结果表明经度最大误差为(6.20×10^(-6))°,纬度最大误差为(3.21×10^(-6))°,高程最大误差为2.73×10^(-3)m,能够实现精准定位。研究成果为森林火灾防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传感器方法 计算机视觉 四旋翼无人机 林火监测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关键连接结构孔边裂纹导波监测方法
9
作者 王化吉 施利明 +1 位作者 戴玉山 邱雷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122,共8页
直升机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得其结构极易萌生孔边裂纹并演化扩展,使其结构完整性及承载能力降低。为监测直升机连接结构的孔边裂纹,常采用压电导波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开展监测研究。但由于裂纹扩展初期的小裂纹不易监测且连接结构具备大尺... 直升机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得其结构极易萌生孔边裂纹并演化扩展,使其结构完整性及承载能力降低。为监测直升机连接结构的孔边裂纹,常采用压电导波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开展监测研究。但由于裂纹扩展初期的小裂纹不易监测且连接结构具备大尺寸通孔构型,导波监测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因此,围绕耳片连接结构裂纹监测的准确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导波阵列的孔边裂纹监测方法。首先,通过获取的压电导波阵列信号,提取了全网络损伤特征信息。其次,基于均值法构建了损伤报警阈值,实现了损伤报警。再次,基于连接结构形式改进了延时累加成像算法,优化了概率分布,进而实现了裂纹的准确定位。最后,通过耳片连接结构裂纹扩展监测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孔边裂纹的准确报警及定位,定位误差仅在2.01 mm以内,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连接结构 孔边裂纹监测 压电导波 损伤报警 损伤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与ArcGIS在银杏每木监测中的应用
10
作者 路东敏 王宇 +1 位作者 徐昊 许静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1-4,共4页
银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叶子和种子在药用和保健品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银杏生长过程中的每木监测在目前看来还是空白,该研究通过无人机航拍对银杏生长过程持续1 a的监测,形成一套银杏生长状况全过程监测... 银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叶子和种子在药用和保健品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银杏生长过程中的每木监测在目前看来还是空白,该研究通过无人机航拍对银杏生长过程持续1 a的监测,形成一套银杏生长状况全过程监测的系统,其中包括物候、病虫害、可见光等,并与每木的空间信息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记录分析,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同时针对监测过程中的病虫害和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符合实施地银杏生长的最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无人机航拍 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应用 每木位置 航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cating microseismic sources based upon L-shaped single-component geophone array:A synthetic study 被引量:2
11
作者 DING Liang LIU Qin-ya +2 位作者 GAO Er-gen QIAN Wei SUN Shou-c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9期2711-2725,共15页
We have developed a type of L-shaped single-component geophone array as a single station(L-array station)for surfac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The L-array station consists of two orthogonal sensor arrays,each being a li... We have developed a type of L-shaped single-component geophone array as a single station(L-array station)for surfac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The L-array station consists of two orthogonal sensor arrays,each being a linear array of single-component sensors.L-array stations can be used to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polarization of first arrivals without amplitude picking.In a synthetic example,we first use segmentally iterative ray tracing(SIRT)method and forward model to calculate the travel time and polarization of first arrivals at a set of L-array stations.Then,for each L-array station,the relative delay times of first arrivals along sensor arrays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polarization vector.The small errors in estimated polarization vectors show the reliability and robustness of polarization estimation based on L-array stations.We then use reverse-time ray-tracing(RTRT)method to locate the source position based on estimated polarizations at a set of L-array stations.Very small errors in inverted source location and origin time indicate the great potential of L-array stations for source localization applications in surfac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phone array polarization source location seismic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集重构与多标签分类模型的谐波源定位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邵振国 林潇 +2 位作者 张嫣 陈飞雄 林洪洲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4,共8页
传统基于谐波状态估计的谐波源定位方法需要专门的同步相量量测装置,工程应用受到限制。为此,基于电能质量监测装置所采集的非同步量测数据,提出了基于特征集重构与多标签分类模型的谐波源定位方法。利用监测数据的充分统计量来挖掘量... 传统基于谐波状态估计的谐波源定位方法需要专门的同步相量量测装置,工程应用受到限制。为此,基于电能质量监测装置所采集的非同步量测数据,提出了基于特征集重构与多标签分类模型的谐波源定位方法。利用监测数据的充分统计量来挖掘量测时段的谐波信息,同时利用标签特定特征学习算法重构特征集,从而消除冗余特征以及无关特征对于谐波源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基于邻接矩阵以及灵敏度分析的测点配置方法,结合电路网络拓扑信息实现测点的优化配置;提出基于改进极限学习机的谐波源定位方法,该方法以重构特征集为输入,建立多标签分类模型,实现谐波源定位。通过仿真与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能质量 谐波源定位 非同步谐波监测数据 极限学习机 标签特定特征学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5年东洞庭湖洲滩典型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数据集
13
作者 李旭 侯志勇 +3 位作者 曾静 易爱军 谢永宏 李峰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固定样地调查通过长期数据的积累和精准的时空对比获取生态系统动态特征,为长期的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统一的监测规范,对洞... 固定样地调查通过长期数据的积累和精准的时空对比获取生态系统动态特征,为长期的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统一的监测规范,对洞庭湖水文情势变化下,湿地生态系统中典型洲滩植被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等指标进行长期定位监测。通过东洞庭湖三种典型湿地植物群落(苔草,南荻和水蓼)长期监测样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获得2011-2015年洞庭湖洲滩植物群落长期监测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有植物种名、拉丁名、株(丛)数(株或丛/样方)、叶层平均高度(cm)、生殖枝平均高度(cm)、盖度(%)、物候期、优势种、植物种数、密度(株或丛/m~2)、优势种叶层高度(cm)、优势种生殖枝高度(cm)、总盖度(%)、地上绿色部分总干重(g/m~2),共14个指标,同时附有完整的背景信息。本数据集实行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并由专家审核验证,确保数据时空上的相对一致和准确可靠。本数据集可以为探究洞庭湖水文情势下,洲滩湿地生态系统过程和演替趋势提供本底资料,为洞庭湖植被的遥感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及适应性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洲滩植被 群落物种组成 洞庭湖 长期定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文物环境风险状态评估方法研究
14
作者 王琨 梁茹 +4 位作者 侍洪波 谭帅 蔡兰坤 吴来明 徐方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0,共8页
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对环境风险监测和风险变量的及时定位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个文物展馆的差异性,很难将某一展馆的环境风险划分标准应用于其他展馆,甚至无法应用到同一展馆的不同类型文物。除此之外,当风险出现时,博物馆无法及时... 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对环境风险监测和风险变量的及时定位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个文物展馆的差异性,很难将某一展馆的环境风险划分标准应用于其他展馆,甚至无法应用到同一展馆的不同类型文物。除此之外,当风险出现时,博物馆无法及时锁定影响因素,延长了风险排除所需的时间。因此,结合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临展的连续监测数据,提出了一种针对纸质文物的环境风险状态评估二级监测框架,并按需求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风险监测。首先,使用“优”数据集建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模型并构建控制限用以挑选“优”数据,“差”数据集通过已有的PCA模型得到判断“差”等级的控制限;然后,使用“非优非差”数据集建立ReliefF-PCA模型并得到“良”“中”等级划分的控制限;最后,对应PCA模型和ReliefF-PCA模型分别使用贡献图和基于ReliefF算法计算权值的加权贡献图,以此量化风险,初步定位对环境指标存在影响的风险变量。通过两个评价模型构建的监测框架,为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评估和后续馆藏环境调控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的方案,有助于提高整个文物保护系统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风险评估 文物保护 PCA算法 贡献图 变量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击故障下的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定位精度测试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炼炼 谷山强 +3 位作者 孟刚 李健 郑雷 冯智慧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10-4119,共10页
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领域,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厂家仅通过行波电流或者工频电流的变化进行故障定位,定位精度存在较大问题。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兼顾行波电流和工频电流模态变化的测试方法。首先,开展... 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领域,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厂家仅通过行波电流或者工频电流的变化进行故障定位,定位精度存在较大问题。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兼顾行波电流和工频电流模态变化的测试方法。首先,开展了行波电流和工频电流波形的时序逻辑设计,并提出了精度测试的方法。然后,基于仿真和试验方法,对电流探头进行了选型设计。最后,研制了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测试系统,并完成了测试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测试过程中,雷击故障过渡时长小于1个周波,基本实现雷击故障波形时序的复现;电流探头A621和TRCP3000可配合进行测试,基本满足10~1000A行波电流测量的要求;两路雷电流波前时间差范围为1~100μs,实现了故障点位置的随机设定;db1测试精度优于db4,db4小波系数的鲁棒性优于db1,当信噪比大于20dB时,即可满足测试标准的要求。该研究结果可为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雷击故障下的定位精度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 定位精度 雷击故障 小波变换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贾漯昭 孟令媛 闫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49,共14页
对深度学习的方法原理及主流的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Transformer网络、自编码器、生成对抗网络以及深度强化学习网络等进行了介绍,讨论了不同网络的适用领域。从震相拾取、震相关联、地震定位与事件检测,地震信... 对深度学习的方法原理及主流的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Transformer网络、自编码器、生成对抗网络以及深度强化学习网络等进行了介绍,讨论了不同网络的适用领域。从震相拾取、震相关联、地震定位与事件检测,地震信号和地震事件的分类,地震预测预报等方面对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技术进行了提炼总结,综述了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当前常见深度学习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中的主要应用方式、优势特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现阶段深度学习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中存在的应用局限性以及后续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监测预报 地震检测 地震定位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力管廊外破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范佳铭 黄闽南 +2 位作者 王一山 雍明超 吕立冬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33-1442,共10页
电力管廊是城市里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其结构和状态进行监测及评估备受关注。本文针对电力管廊外力破坏监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衰减补偿的光时域差分曲线方差阈值定位振动事件的方案,并通过实验论证了其定位外破事件的准确性。该方案基... 电力管廊是城市里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其结构和状态进行监测及评估备受关注。本文针对电力管廊外力破坏监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衰减补偿的光时域差分曲线方差阈值定位振动事件的方案,并通过实验论证了其定位外破事件的准确性。该方案基于相敏型光时域反射系统架构,根据管廊外破事件引起的光纤振动导致光时域反射曲线在该事件位置处混乱度急剧增加的现象,对不同测量序列得到的光时域反射曲线作差,然后对光纤各位置对应的差值向量数据求方差,设定方差阈值定位外破事件。同时,考虑到光纤衰减导致方差阈值随距离增加而降低的问题,采用衰减补偿算法使光纤上任意散射位置对应相同的脉冲功率水平,从而修正光纤衰减对方差阈值的影响。实验搭建了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采用脉宽为30 ns、峰值功率为30 dBm的光脉冲,在约25 km的光纤范围,获得±3 m的定位精度。电力管廊外力破坏事件,具有低频、大扰动、持续长的特点,所提出系统方案通过曲线平均抑制瑞利散射衰落噪声,结合光纤衰减补偿校正散射信号幅值,从而将振动事件引起的光信号相位变化作为探测曲线波动的主导因素,以确保对外力破坏事件不漏报、不误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管廊 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 差分方差算法 振动监测 阈值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想点法的监测哨位置优选排序方法
18
作者 张潇芽 刘国永 +1 位作者 雷伟斌 朱子薇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144,共8页
随着现代战争中日益增长的核武器使用风险,战场核爆监测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针对当前核爆监测哨位优选时缺少量化标准的问题,建立了核爆监测哨位评估优选的指标体系,研究了各评估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并采用理想点法完成了监测哨的哨位... 随着现代战争中日益增长的核武器使用风险,战场核爆监测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针对当前核爆监测哨位优选时缺少量化标准的问题,建立了核爆监测哨位评估优选的指标体系,研究了各评估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并采用理想点法完成了监测哨的哨位优选排序。该方法能够为战时防化部队指挥员快速、合理地选择核爆监测哨位提供辅助决策手段,并为后续核爆监测配系的优选提供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哨 核观测 位置优选 理想点法 辅助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1600 t架梁吊机转场施工关键技术
19
作者 王青云 何明辉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5,共6页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127.5+131+988+131+127.5)m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主梁为两主桁钢桁梁结构,采用三角形桁式,桁高13.5 m、桁宽35.0 m。根据主桥总体施工计划,主桥南、北岸钢梁采用1台1600 t架梁吊机(重约840 t)架设,在南岸钢梁Z...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127.5+131+988+131+127.5)m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主梁为两主桁钢桁梁结构,采用三角形桁式,桁高13.5 m、桁宽35.0 m。根据主桥总体施工计划,主桥南、北岸钢梁采用1台1600 t架梁吊机(重约840 t)架设,在南岸钢梁Z32Z33架设完成后,需通过2艘1000 t浮吊将架梁吊机转场至北岸,北岸钢梁再利用1600 t架梁吊机进行架设。为保证1600 t架梁吊机顺利转场,在架梁吊机上增设牛腿并拆除架梁吊机部分构件,使其满足浮吊吊重要求,并通过建模计算得到架梁吊机重心位置,通过4根不同长度软吊带使浮吊吊钩与架梁吊机重心线重合。通过研究浮吊和运输船进场顺序、船舶站位及抛锚方案,解决了船舶抛锚空间交叉状态下的定位难题。结合BIM信息化监测平台对架梁吊机吊装过程中的倾角、转动等姿态进行动态监测,确保2艘浮吊之间纵、横向相对距离偏差均不超过100 cm,浮吊纵向绞锚水平移动距离偏差不超过100 cm,2艘浮吊在竖向下放、提升时竖向高差不超过50 cm,使架梁吊机安全转场至北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铁路两用桥 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 钢桁梁 架梁吊机 浮吊 转场施工 动态监测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的辽宁老虎台矿区微震事件重定位 被引量:1
20
作者 孔庆翰 吕子强 张广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5-1695,共11页
辽宁抚顺老虎台煤矿开采已百年有余,是矿震灾害较为严重的矿区之一。然而,该地区地震监测台站较少,导致对该矿区的微震监测能力有所不足。为了更好地监测老虎台矿区微震的活动情况,本研究基于2019年11月3—25日在矿区布设的两条线性密... 辽宁抚顺老虎台煤矿开采已百年有余,是矿震灾害较为严重的矿区之一。然而,该地区地震监测台站较少,导致对该矿区的微震监测能力有所不足。为了更好地监测老虎台矿区微震的活动情况,本研究基于2019年11月3—25日在矿区布设的两条线性密集台阵,开展矿区微震事件的双差定位研究。重定位结果显示:本次微震活动的最大事件为发生于浑河断裂附近的M_(L)2.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0.5 km。在浑河M_(L)2.4级地震发生之前,M_(L)>1.0的微震事件逐渐增多且有向浑河断裂西端迁移的特征;在浑河M_(L)2.4级地震发生之后,微震活动主要集中于矿区内部的F_(1)和F_(2)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0.2~1.5 km之间。基于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老虎台矿区内部的微震活动可能受到浑河M_(L)2.4级地震的影响,矿区内部可能发生断层活化现象。此外,矿区内部的F 2断层可能是一条延伸至浑河断裂的NNW向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台矿区 密集台阵 微震监测 双差定位 浑河断裂 矿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