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一种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现象的研究
1
作者 王嘉鑫 王成刚 +3 位作者 严家德 苗世光 刘志涛 樊嵘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7-617,共11页
边界层急流通过促进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空气污染、降水等问题密切相关,研究边界层急流有助于大气污染和极端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在利用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资料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特殊... 边界层急流通过促进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空气污染、降水等问题密切相关,研究边界层急流有助于大气污染和极端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在利用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资料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急流现象,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现象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急流强度在6m·s^(-1)左右,多出现在02—09时(北京时)。急流厚度较薄,仅500m左右,急流轴高度仅有200~300m,明显低于经典型边界层急流。垂直方向风切变明显,急流内部以东北风为主,而急流上方为西南风。在风向转换区形成了一条弱风速带,该区域对低层急流进行了“包裹”,故称其为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地形强迫作用是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受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阻挡及夜间地形冷泄流的共同作用,靠近山体的平原地区形成了一条浅薄的东北风控制带,长、宽、高分别为130km、10km、600m,该风速带即为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出现的位置,同时也是急流高度较低的成因。夜间山风带来的大量冷空气会楔入平原地区底部,形成明显的地形逆温,在逆温层的作用下,大气湍流运动迅速减弱,上方气流与地面解耦形成急流。随着地面冷池的增厚及向南扩展,急流也不断向南、向上发展,日出后随着逆温层消散,急流逐渐减弱消散。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的发生对北京地区大气底层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城市热岛结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边界层急流 时空演变 地形强迫作用 弱风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控制与风速分区的风电机组一次调频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春筝 王浚怡 +2 位作者 蒋小亮 卢杨 孟高军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日渐成熟,风电渗透率持续提高,电力系统中的等效惯量和调频备用容量减少,导致电网调频负担增加。为解决风电机组转子转速和电网频率解耦导致机组惯性和频率响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风电机组...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日渐成熟,风电渗透率持续提高,电力系统中的等效惯量和调频备用容量减少,导致电网调频负担增加。为解决风电机组转子转速和电网频率解耦导致机组惯性和频率响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风电机组综合控制策略。将模糊逻辑控制器嵌入风机控制系统,动态调整调频参数。在此基础上,针对风电机组在不同风速时的运行特性,对风速进行分区并构建适应各个区间内风机转速-功率特性的综合控制策略,改善了风电机组在中、高风速区间内的频率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调频 风速分区 模糊控制 频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物理场耦合下采空区煤自燃三带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杨玉中 任立刚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38-4647,共10页
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分布范围的确定对自燃火灾防治至关重要。以平煤五矿己_(16-17)-23260工作面为例,综合运用试验分析、现场观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综采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己_(16-17)煤层煤温为θ时... 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分布范围的确定对自燃火灾防治至关重要。以平煤五矿己_(16-17)-23260工作面为例,综合运用试验分析、现场观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综采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己_(16-17)煤层煤温为θ时的实际放热强度为q(θ)=4.8337 e^(0.0467θ);基于COMSOL的采空区自燃三带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Thermal Hydrological Mechanical,THM)多场耦合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互对比,得出进风巷与回风巷氧化带的最大宽度分别为48 m和31 m,相对误差为0.04和0.02,氧化带中的温度峰值分别为78.36℃和68.15℃,划分出的自燃三带范围基本一致;采空区x-y截面氧化带呈弧形分布,y-z截面氧化带呈抛物线分布;工作面三带范围随着工作面风速和倾向长度的增大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而且逐步向采空区内部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自燃三带 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多场耦合 风速 倾向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市袁家界景区夏季小气候要素及舒适度研究
4
作者 李洁 孙青 +3 位作者 彭景 夏梦霞 吴金桃 晏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0期121-125,共5页
在全球变暖大趋势下,我国夏季高温热浪天气频繁出现,研究张家界市袁家界景区夏季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的日变化规律具有特殊意义。选择3个样地进行实地调研,于晴好天气测其气温、湿度和风速,计算人体舒适度指数,量化分析各样地人体舒适度... 在全球变暖大趋势下,我国夏季高温热浪天气频繁出现,研究张家界市袁家界景区夏季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的日变化规律具有特殊意义。选择3个样地进行实地调研,于晴好天气测其气温、湿度和风速,计算人体舒适度指数,量化分析各样地人体舒适度的日变化规律及差异,并提出夏季游览袁家界景区的建议。结果表明:各景点人体舒适度表现为天下第一桥>迷魂台>百龙天梯,其中天下第一桥最舒适的时段为9:00—13:00,迷魂台为9:00—12:00,百龙天梯为9:00—10:00,且所有景点均达到1级“非常舒适”等级的情况仅出现在9:00—10:00,在16:00—17:00时段内达到了2级“舒适”等级及3级“较舒适”等级。综上,上午和傍晚是夏季袁家界景区人体舒适度较高的时刻,适宜展开森林游憩活动。除温度、湿度和风速外,植物覆盖率、植物配置、空间通透性等因素也会对人体舒适度有一定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加强对这些因素的考量,以优化人体舒适度模型,并将其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相结合,以满足当地的服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小气候 人体舒适度 气温 湿度 风速 袁家界景区 湖南张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箱形双幅桥气动干扰效应对颤振和涡振的影响 被引量:38
5
作者 朱乐东 周奇 +1 位作者 郭震山 孟晓亮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2-638,共7页
以主跨310m的天津塘沽海河既有独塔斜拉桥拓宽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为背景,通过一系列弹簧悬挂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箱形分离平行双幅桥之间的气动干扰效应对其颤振稳定性能和涡激共振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动干扰效应使得箱形分离平... 以主跨310m的天津塘沽海河既有独塔斜拉桥拓宽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为背景,通过一系列弹簧悬挂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箱形分离平行双幅桥之间的气动干扰效应对其颤振稳定性能和涡激共振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动干扰效应使得箱形分离平行双幅桥与既有单幅桥相比,颤振临界风速明显降低,主要气动导数曲线递减至递增的转折点也明显提前,颤振稳定性能变差;气动干扰效应还使得箱形分离平行双幅桥与既有单幅桥相比,竖弯和扭转涡激共振最大幅值和风速锁定区间都有显著增大,涡激共振起振风速降低,斯脱罗哈数有所提高.结果还显示:气动干扰效应对箱形分离平行双幅桥下风侧桥的颤振和涡振性能的影响要比对上风侧桥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将既有桥拓宽成分离平行双幅桥时必须考虑气动干扰效应对其颤振稳定性能和涡激共振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颤振 临界风速 气动导数 涡激共振 风速锁定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新铁路百里风区极端风况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9
6
作者 肖建华 姚正毅 +1 位作者 屈建军 蒋富强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0-137,共8页
为揭示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大风的形成机制,利用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及周边5个气象站的日极大风速观测数据,分析百里风区极大风的风速、风向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结合地形地貌,着重分析冷空气爬坡翻山现象及下坡地形的加速作用。百里风区十三... 为揭示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大风的形成机制,利用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及周边5个气象站的日极大风速观测数据,分析百里风区极大风的风速、风向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结合地形地貌,着重分析冷空气爬坡翻山现象及下坡地形的加速作用。百里风区十三间房气象站测到的多年平均日极大风速为18.7m·s^(-1),显著高于百里风区周边其他四站(5.5~9.1m·s^(-1)),且十三间房的盛行风向为北风和北西北风,也显著不同于其他四站。局地气压梯度的增大是形成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大风的根本原因,其具体表现在:1冷空气东移,因受天山山脉东段的阻挡而积聚,使天山山脉的南北气压梯度提高;2在吐鲁番—哈密盆地,地面因日照受热而使热气流上升,与积聚在天山山脉东段的冷空气相遇后,使吐鲁番—哈密盆地与山脉之间的气压增大;3百里风区及其周边特殊的地形加强了由气压梯度所形成大风的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里风区 极大风速 地形 翻山风 下坡风 风灾 铁路防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绿洲一沙漠过渡带小气候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庞营军 雷加强 +3 位作者 曾凡江 李生宇 毛东雷 何志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0-245,共6页
利用HOBO小气候观测仪,在2010年7月23日至8月24日对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柽柳群落、柽柳—骆驼刺—花花柴群落、骆驼刺群落3个典型天然植物群落的风速、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进行了同步观测,分析了它们的小气候特征... 利用HOBO小气候观测仪,在2010年7月23日至8月24日对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柽柳群落、柽柳—骆驼刺—花花柴群落、骆驼刺群落3个典型天然植物群落的风速、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进行了同步观测,分析了它们的小气候特征的差异,初步探讨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植被具有独特的小气候作用,植被覆盖度越大,风速越小,气温越低,相对湿度越高。相比植被覆盖度仅3%的柽柳群落,柽柳—骆驼刺—花花柴群落(覆盖度27%)和骆驼刺群落(覆盖度67%)在观测期内0.5,1,2,4,8和10m处风速平均减小了32%,47%,近地表0.5m风速减少的最多,分别为57%,87%;2m处气温的平均值分别减少了0.32,1.02℃;2m处空气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分别增加2.33%,7.67%;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柽柳群落、柽柳—骆驼刺—花花柴群落和骆驼刺群落的光合有效辐射差异不明显;阴天和沙尘暴天气光合有效辐射比晴天分别减少4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空气温度 空气相对湿度 小气候 绿洲—沙漠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叶片变速风力机组避免塔架共振控制策略 被引量:7
8
作者 宋冬然 杨建 +2 位作者 董密 晏勤 张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90-98,共9页
变速风力发电机组中塔架固有频率及叶轮旋转频率一致会致机组出现共振现象。为避免共振,设立转速禁区控制风力发电机组快速通过共振区间。在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基于转速禁区控制策略基础上,提出适合两叶片风电机组避免塔架共振控制方案。... 变速风力发电机组中塔架固有频率及叶轮旋转频率一致会致机组出现共振现象。为避免共振,设立转速禁区控制风力发电机组快速通过共振区间。在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基于转速禁区控制策略基础上,提出适合两叶片风电机组避免塔架共振控制方案。通过Bladed软件仿真测试并分析不同转速禁区对机组性能影响,将所得参数用于现场实验。仿真、实验表明,所提转速禁区方案能有效避开共振区,并能保证发电量损失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风力发电机组 速度禁区 塔架共振 两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电网风区分布图的绘制与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峰 周挺 +2 位作者 王成 黄福勇 曾鹏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3-38,共6页
运行经验表明,风灾故障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威胁日趋严重,但在抗风设计、改造中所采用的典型气象区域风速分级标准较为笼统,缺少相关数据,不能有效地指导架空输电线路抗风灾工作。研究了湖南电网风灾故障分布特征,对湖南近30年气象数据进... 运行经验表明,风灾故障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威胁日趋严重,但在抗风设计、改造中所采用的典型气象区域风速分级标准较为笼统,缺少相关数据,不能有效地指导架空输电线路抗风灾工作。研究了湖南电网风灾故障分布特征,对湖南近30年气象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对相关标准进行了修正,采取极值I型分布概率模型完成了湖南电网30年、50年和100年重现期最大风速统计,提出了湖南电网风区分级标准,完成了湖南电网风区分布图的绘制,得到了湖南风速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湖南电网风区分布图的应用原则和建议,可为架空输电线路抗风灾设计、改造提供依据,给电网防风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区图 风偏 电网风灾 极值I型 基本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新高铁大风区段挡风墙对接触网正馈线气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友鹏 王彤 +1 位作者 赵珊鹏 王思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28-1636,共9页
为研究兰新高铁大风区段挡风墙对接触网正馈线气动特性的影响,基于流体力学建立正馈线流场模型,分别针对无墙和有墙的情况,分析正馈线在不同风速下气动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挡风墙对气流有较强的汇聚作用,大幅增加了正馈线周... 为研究兰新高铁大风区段挡风墙对接触网正馈线气动特性的影响,基于流体力学建立正馈线流场模型,分别针对无墙和有墙的情况,分析正馈线在不同风速下气动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挡风墙对气流有较强的汇聚作用,大幅增加了正馈线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随着来风速度的增大,挡风墙后正馈线处风攻角也随之增大,当风速达到15 m/s 及以上时,攻角基本稳定在29°~30°之间。有墙条件下正馈线升力及阻力系数幅值加大且呈现无规律振荡,挡风墙对正馈线气动力的增大效应是导致正馈线发生低频高幅舞动的主要原因。挡风墙外形尺寸对于正馈线气动特性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高度和截面宽度可一定程度改善正馈线气动特性,以减少舞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新高铁接触网 大风区 正馈线 挡风墙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大气区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形成机理和多因素模型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杨绿峰 蔡荣 余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6-55,共10页
揭示海洋氯离子在大气中和混凝土内部两个不同阶段的传输机理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海洋大气区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多因素计算模型。首先分析海洋大气区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揭示海洋环境条件、混凝土材料... 揭示海洋氯离子在大气中和混凝土内部两个不同阶段的传输机理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海洋大气区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多因素计算模型。首先分析海洋大气区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揭示海洋环境条件、混凝土材料特性和暴露时间等因素对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影响规律;然后综合考虑离海岸距离、风速、水胶比、胶凝材料种类、暴露时间等关键因素的影响,结合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等多地海洋自然暴露试验数据和两阶段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海洋大气区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多因素模型;最后与现有经验模型的预测值和自然暴露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区 表面氯离子浓度 盐雾沉降量 离海岸距离 风速 水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机载GNSS反射信号反演海面风速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迎强 严卫 +1 位作者 符养 李萍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59,共9页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反射信号(GNSS—R)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低成本的、高机动性的海面微波遥感测风技术,与其他测风手段优势互补,可以增加测风手段的多样性,弥补局部测风手段不足的状况。研究了接收机在机载高度时,GPS反射信号...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反射信号(GNSS—R)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低成本的、高机动性的海面微波遥感测风技术,与其他测风手段优势互补,可以增加测风手段的多样性,弥补局部测风手段不足的状况。研究了接收机在机载高度时,GPS反射信号功率理论模型四部分函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之上,数值模拟了机载高度下理论相关功率波形,基于海面风速对波形峰值与后沿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能够兼顾所有理论波形信息的二维插值风速反演方法。利用该方法,结合实测机载数据对海面风速进行反演,反演的风速均值与附近测站风速均值相差为1.4 m/s,与浮标数据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R 海面风速 闪烁区 功率波形 二维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流对兰新高铁挡风墙的响应规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韩峰 石龙 李凯崇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5,共7页
以兰新高铁沿线穿越的烟墩风区为背景,基于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进行风沙流结构特征和挡风墙周围积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兰新高铁烟墩风区风沙流携沙量随高度呈负指数分布,且沙粒主要以细沙为主,中沙次之,粗沙最少;挡风墙迎风侧、正上... 以兰新高铁沿线穿越的烟墩风区为背景,基于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进行风沙流结构特征和挡风墙周围积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兰新高铁烟墩风区风沙流携沙量随高度呈负指数分布,且沙粒主要以细沙为主,中沙次之,粗沙最少;挡风墙迎风侧、正上方、背风侧分别处于气流减速区、加速区和紊流区;挡风墙与上行线之间的风速廓线随高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上行线中心线处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但下行线变化幅度明显大于上行线;风沙流的携沙量一定时,随着风速的增大,挡风墙迎风侧积沙量逐渐减少,背风侧积沙量逐渐增大,且积沙分布区域逐渐向下行线转移;风速一定时,随着风沙流携沙量的增大,沉积在挡风墙两侧的积沙量呈递增趋势;线路沙害主要原因是既有积沙的2次转移,需及时清理挡风墙与上行线之间的积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新高铁 风区 风沙流 响应规律 挡风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妃甸工业区最大风速资料重建及检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顾光芹 田国强 +1 位作者 李元华 智利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18-1025,共8页
将曹妃甸工业区2007—2008年自动气象站的最大风资料和唐海、乐亭、滦南气象站1972—2008年最大风资料进行u,v分量分解,分别建立最大风u、v分量的回归模型,然后利用唐海、乐亭、滦南气象站1972—2006年最大风资料,对曹妃甸1972—2006年... 将曹妃甸工业区2007—2008年自动气象站的最大风资料和唐海、乐亭、滦南气象站1972—2008年最大风资料进行u,v分量分解,分别建立最大风u、v分量的回归模型,然后利用唐海、乐亭、滦南气象站1972—2006年最大风资料,对曹妃甸1972—2006年最大风资料进行重建。对曹妃甸的实测资料和重建资料分别与唐海同时段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唐海与曹妃甸之间最大风速的相关关系是比较稳定的;风向存在一些差异,风速较小时,两站风向偏差较大,风速较大时,两站风向偏差较小。曹妃甸与唐海实测资料风向在同·方位的次数,春季占28.3%,夏季占31.5%,秋季占24.7%,冬季占33,1%;曹妃甸重建资料与唐海实测资料的风向在同一方位的次数,春季与46%,夏季占29,4%,秋季占42,7%,冬季占54%。为了考察重建资料的合理性,在不同月份选取120个大风个例,分析重建资料与天气系统的对应关系,120个个例中,有5个无明显的天气系统配合,其他均有天气系统配合。重建后的最大风速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经检验,曹妃甸日最大风速较好地服从Gamma分布。该资料序列可以用于大风灾害的分析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妃甸工业区 最大风速 资料重建 Gamma分布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区高速铁路路基沙害防治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8
15
作者 辛文栋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1-65,72,共6页
研究目的:兰新第二双线通过的烟墩风区及百里风区,风速高,风沙流对高速铁路的危害严重,为有效的避免或减少沙害对无砟轨道铁路路基的危害,研究强风形成机理、风沙流活动规律、风沙两相流的特点,建立风区路基防沙对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 研究目的:兰新第二双线通过的烟墩风区及百里风区,风速高,风沙流对高速铁路的危害严重,为有效的避免或减少沙害对无砟轨道铁路路基的危害,研究强风形成机理、风沙流活动规律、风沙两相流的特点,建立风区路基防沙对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应用于本线的防沙设计与施工。研究结论:通过现场实测、室内试验、风洞试验以及数值分析等,研究戈壁风沙流的运动特征,得出:(1)主导风向与挡沙墙垂直时,防沙效果最佳,当挡沙墙与主导风向夹角逐渐变小时,挡沙墙的导沙作用明显;(2)挡沙墙高度2 m、透风率40%时挡沙效果最佳;(3)采用高立式挡沙墙阻沙,石方格沙障固沙的措施适宜于本线的风沙防治;(4)防沙工程有效地减轻了沙害对列车运营的影响,对于列车全天侯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5)该研究成果可为戈壁强风区风沙防治提供参考,为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区 高速铁路 风沙流 对策 研究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减少变桨动作的风机有功功率控制算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军 张彬彬 +1 位作者 刘飞 周飞航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0-76,共7页
传统风电机组采用PID功率控制算法,仍存在变桨频繁的缺点。为进一步减少机组变桨动作,文中提出一种改进的风电机组有功功率控制算法,用于进一步减少机组的变桨动作。在分析风电机组功率特性的基础上,得到风电机组的变桨非工作区,设计了... 传统风电机组采用PID功率控制算法,仍存在变桨频繁的缺点。为进一步减少机组变桨动作,文中提出一种改进的风电机组有功功率控制算法,用于进一步减少机组的变桨动作。在分析风电机组功率特性的基础上,得到风电机组的变桨非工作区,设计了考虑变桨非工作区的转速偏差补偿器,最终完成机组的有功功率控制。在仿真平台上,通过一台5 MW风电机组,对比文中所提算法、传统PID控制算法和变速变桨协同功率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提算法满足风电机组的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和限功率控制要求,同时可进一步有效减少变桨动作,具有工程实用性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有功功率控制 转速控制 变桨控制 变桨非工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风桥隧区域列车突出隧道时的瞬态气动特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毛军 韩晨煜 陈明杲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4,共11页
基于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流场的非定常特性,建立了横风-列车-桥隧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1∶8列车动模型试验验证数值方法的准确性。随后研究横风条件下列车突出隧道时,隧道内外瞬态气动压力、气动荷载变化及流场特性,揭示了横风-列车-... 基于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流场的非定常特性,建立了横风-列车-桥隧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1∶8列车动模型试验验证数值方法的准确性。随后研究横风条件下列车突出隧道时,隧道内外瞬态气动压力、气动荷载变化及流场特性,揭示了横风-列车-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横风风速的增大,压力逐渐减小,但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相似;横风对隧道出口处及隧道外监测点处的压力梯度有明显的影响,对于隧道内的监测点几乎没有影响;随着横风风速增大,隧道外背风侧正压峰值随风速增大略有减小,迎风侧正压峰值基本保持不变,背风侧负压峰值减小速率大于迎风侧;横风对列车突出隧道运行过程的压力波动影响有限,在横风风速为20 m/s时,隧道外界流场影响隧道内气动压力的范围不超过20 m。同种横风条件下,迎风侧、背风侧监测点处压力时程变化规律不相同,压力梯度峰值出现的位置也不同,且位于列车同侧越靠近地面的监测点处压力峰值及压力梯度峰值绝对值越大;横风下,气流经过车-桥系统时,在桥底部、列车背风侧顶部及底部发生明显的流动分离现象,导致隧道外车体两侧的压差大于隧道内车体两侧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风 高速列车 桥隧区域 瞬变压力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毅鸿 龚道溢 +2 位作者 毛睿 杨静 石晓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1-661,共11页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15个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GLASS叶面积指数等,分析了该地区春季近地面风速的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对风速年际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近38年来研究区风速的...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15个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GLASS叶面积指数等,分析了该地区春季近地面风速的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对风速年际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近38年来研究区风速的变化除了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每10年约下降0.10 m·s^-1)外,还存在强烈的年际波动,年际方差占风速变化总方差的比例达58%。该地区风速的年际变化与东北亚地区的气旋性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平均风速与该环流系统中心区700 hPa位势高度的相关系数高达-0.83。异常气旋性环流加强时,带来的偏西北风与研究区春季盛行西风叠加,加强近地面风速。分析表明东北亚异常气旋环流受北半球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与北极涛动显著相关(0.41)。下垫面状况的变化,通过动力和热力性质的改变可影响风速。计算表明叶面积指数与风速年际波动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r=-0.61),NDVI与风速相关不显著,这可能与叶面积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空气动力学性质的变化有关。地表热通量的改变与风速的年际变化也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风速与边界层高度、感热通量以及潜热通量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39和-0.39;如果排除较强天气过程的可能影响,只计算小风日风速(<3 m·s^-1),则它们的年际相关更加显著,分别达到0.59,0.60和-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风速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因子 下垫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速时间组合死区的风力发电机再切入控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尹祖亮 苏盛 +2 位作者 滕明星 陈众 杨洪明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53,共6页
强热带风暴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可能因风速波动而反复启动和切出停机,对风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构成突出威胁。因台风时风速变化率大,现行单独采用风速死区的再切入控制方法难以有效避免风机反复启停。提出了基于风速、时间组合死区的风... 强热带风暴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可能因风速波动而反复启动和切出停机,对风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构成突出威胁。因台风时风速变化率大,现行单独采用风速死区的再切入控制方法难以有效避免风机反复启停。提出了基于风速、时间组合死区的风力发电机再切入控制方法,采用减少单位切出次数损失停机时间为经济指标,为确定控制方案参数设置提供辅助参考。根据香港长洲气象站10 min平均风速展开的分析表明,基于风速、时间组合死区的再切入控制在减少切出次数和损失停机时间上均明显优于目前单独采用风速死区方案,有效避免高风速下频繁启停造成的磨损与老化,提高风力发电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组 组合死区 再切入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区车站内现有挡风墙高度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牛纪强 周丹 贾丽荣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6-241,253,共7页
文章采用三维定常不可压缩雷诺时均N-S方程和RNGκ-ε方程湍流模型,对3车编组高速列车在不同风速(0、10、20、30、40m/s)下以不同车速(0、100、150、200、250km/h)通过风区内设置4m高挡风墙的车站进行模拟研究,并结合《京津城际铁路技... 文章采用三维定常不可压缩雷诺时均N-S方程和RNGκ-ε方程湍流模型,对3车编组高速列车在不同风速(0、10、20、30、40m/s)下以不同车速(0、100、150、200、250km/h)通过风区内设置4m高挡风墙的车站进行模拟研究,并结合《京津城际铁路技术管理暂行办法》对风区车站内现有挡风墙高度进行了分析优化。数值算法经过试验验证,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的规律一致,幅值相差基本不超过10%。研究结果表明:列车位于第2线和第3线运行时受力存在显著差异,位于第3线时气动力及力矩变化较大;随着风速和车速增加,列车气动力及力矩变化不尽相同,这种现象在头车上反映更加明显。通过对列车在10~40m/s横风环境中以100~250km/h车速运行的模拟可知,车站内挡风墙在3.5~4.5m可以有效降低列车气动力及力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挡风墙高度 风区车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