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trospect on the Thought of Clean Government in History and Today --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of Syun Zih
1
作者 Zhang Haili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84-289,共6页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corruption has appeared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causing serious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corruption has appeared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causing serious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people,so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draws people’s attention.Th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of Syun Zih explained profound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view of interest with simple language,from which the origi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could be found.As a result,we can have a right starting point,represent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 in the long-term exploration.Th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of Syun Zi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corrupt government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风廉政建设 学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历史 腐败现象 文化建设 全球化 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的意思主义下公示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士国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3,共14页
我国民法对物权变动,先是在《民法通则》采意思主义,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化为不同于法国的意思主义、德国的形式主义、瑞士的形式主义下折衷主义、西班牙意思主义下折衷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意思主义下公示主义,即物权变动以... 我国民法对物权变动,先是在《民法通则》采意思主义,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化为不同于法国的意思主义、德国的形式主义、瑞士的形式主义下折衷主义、西班牙意思主义下折衷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意思主义下公示主义,即物权变动以债权合同物权变动意思为依据,动产经交付、不动产经登记发生物权变动效力。正确认识我国的物权变动机制,必须基于中国物权变动演进的社会基础,对《民法典》相关条文作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实质性解释,并对司法审判经验及司法解释条款深入研究,突破国外立法例和理论禁锢。意思主义下公示主义物权变动模式,是中国自主创生的特色鲜明的物权变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权变动 意思主义下公示主义 民法典 司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在场:迈向全球数智技术的新监管秩序——基于2024年互联网治理研究的主题聚类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史安斌 俞雅芸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5,共11页
从新监管领域的确立到赛博空间中主权国家的回归,短短几年间数智技术治理的一系列范式转型,标志着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政策转折,宣告着国家监管时代的到来。文章回顾、总结了2024年度国际新闻传播学重点期刊中兼具创新性与启发性的数智治... 从新监管领域的确立到赛博空间中主权国家的回归,短短几年间数智技术治理的一系列范式转型,标志着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政策转折,宣告着国家监管时代的到来。文章回顾、总结了2024年度国际新闻传播学重点期刊中兼具创新性与启发性的数智治理研究,旨在勾勒新闻传播学科视野下互联网治理的知识版图,描摹全球数智技术的新监管秩序。文章发现,面向数智技术的监管秩序已悄然变化:数字主权作为国际互联网治理的新范式彰显着全球制度权力的下放与国家权力的集中;三角共治体系的新监管分工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统摄角色的确立;新兴技术条件下数字治理的不确定性反映出科技企业以技术性突破换得“监管真空”的商业策略,使得政策往往显得滞后或充满犹疑。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对于新监管范式的共同企盼,使得全球南方被视为另一种可能,以此探寻、正视非中心国家的治理实践与制度逻辑。同时,无论是赛博空间中主权的维护、监管政策的主导、新兴技术的博弈与制约,还是互联网治理国际学术议程中全球南方的日益显现,主权国家始终作为基础前提与核心角色贯穿于新秩序的各个维度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治理 数字主权 国家监管时代 多利益攸关主义 全球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所有权变动模式:型构准则与接受差异
4
作者 胡绪雨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93,共18页
关于船舶所有权变动,《海商法》与《民法典》仅规定了登记对抗规则,而对所有权变动的生效要件,提供的意义是不完整或不明确的,以致学界存在多种变动模式主张。不同变动模式主张均存在合理性与理论结构上的缺陷。“意思主义+登记对抗”... 关于船舶所有权变动,《海商法》与《民法典》仅规定了登记对抗规则,而对所有权变动的生效要件,提供的意义是不完整或不明确的,以致学界存在多种变动模式主张。不同变动模式主张均存在合理性与理论结构上的缺陷。“意思主义+登记对抗”并未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变动模式。鉴于我国的交易实践认知与《民法典》的逻辑体系,尤其是缺少保护出让人利益的配套制度规定的现实,我国并不适合采用“意思主义+登记对抗”的解释模式。“交付或登记生效+登记对抗”模式具有一定灵活性与实用性,但在立法论或者法价值层面上缺乏合理性,理论结构上存在矛盾,实践中难以适用。“交付主义+登记对抗”模式虽存在一定缺陷与弊端,但体现了所涉商业利益的平衡性、现实交易理念与法律传统,对于司法裁判安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应是中国船舶所有权变动模式的正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物权 物权变动 登记对抗 意思主义 交付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垄断法实施中连带责任的理论证成及分摊追偿制度的构建
5
作者 任超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118,共22页
我国反垄断公共执法和垄断民事侵权司法实践已对多个独立的公司实体施加反垄断连带责任,其中存在许多需要厘清的问题。理论上,多个公司实体基于整体性的要求,必然应当对同一市场行为承担共同责任,这有利于确保反垄断法的威慑力和有效性... 我国反垄断公共执法和垄断民事侵权司法实践已对多个独立的公司实体施加反垄断连带责任,其中存在许多需要厘清的问题。理论上,多个公司实体基于整体性的要求,必然应当对同一市场行为承担共同责任,这有利于确保反垄断法的威慑力和有效性。在连带责任内部基于一定标准分摊责任,并允许超出自己相对份额的连带责任人主张分摊追偿的权利,也是矫正外部连带关系中的利益失衡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外部连带责任制度的必然结果。我国应当构建专门适用于反垄断法的分摊追偿制度,分摊追偿应以个别分摊请求权为依据。其中,行政罚款的分摊追偿对象必须严格限制在罚款决定的实体范围之内,但鉴于垄断侵权损害赔偿的公众性特征,不应限制侵权诉讼的分摊追偿潜在对象的范围。追偿权人应当证明其已经支付了损害赔偿债务或行政罚款,并且证明其支付的金额超出了自己的责任份额。各连带责任人应根据其在受违法行为影响的市场上的份额分摊各自的责任份额;如果无法根据市场份额确定相对责任,则根据其过错程度分摊各自的责任份额。连带责任人之间的责任份额难以确定的,平均承担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带责任 “单一经济实体”原则 “经济连续性”原则 分摊追偿 相对责任份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诈骗罪处分意识必要性的证成及判断
6
作者 程红 张驰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7,共11页
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并非一定主客观相统一,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处分行为就存在着不具备处分意识的情形。由于诈骗罪构成要件危险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被骗者的处分行为,而盗窃罪并不需要,因此两罪虽然在宏观层面的危险性相差不大,但在具体层... 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并非一定主客观相统一,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处分行为就存在着不具备处分意识的情形。由于诈骗罪构成要件危险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被骗者的处分行为,而盗窃罪并不需要,因此两罪虽然在宏观层面的危险性相差不大,但在具体层面的危险性有高低之分。故在立法层面保持两罪法定刑的一致性而在司法层面要求盗窃罪的入罪数额低于诈骗罪是妥当的,处分意识区分盗窃罪的间接正犯和诈骗罪的功能应予以坚持。此外,只要坚持“利益盗窃说”“处分意识必要说”就不会产生处罚漏洞,只是在责任主义的要求下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处罚空隙。为发挥处分意识的区分功能,严格的“处分意识必要说”具有妥当性。被骗人对于有形财产,需要认识到财产的转移占有,具体要认识到财产的数量以及对财产特定化有意义的种类或性质;对于无形财产,需要认识到自己在丧失对财产性利益的控制。由于占有的根基是现实的控制力,因此在处分意识的判断上二者保持了一致的严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诈骗罪 处分意识 法条竞合 处分意识必要说 处分意识不要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震论中庸之道及其世俗伦理面向——以《中庸补注》为中心
7
作者 孙邦金 谢柳青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6,共8页
《中庸》作为宋明新儒学重建道德形而上学最主要的文本依据和思想来源,历来备受重视。戴震立志要“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的时候,由《中庸》而《孟子》,在结撰《原善》三篇之前应该先有了未竟之作《中庸补注》。如果将《中庸补注》... 《中庸》作为宋明新儒学重建道德形而上学最主要的文本依据和思想来源,历来备受重视。戴震立志要“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的时候,由《中庸》而《孟子》,在结撰《原善》三篇之前应该先有了未竟之作《中庸补注》。如果将《中庸补注》与《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答彭进士允初书》诸篇中所援引的多条内容放在一起看,戴震对《中庸》的思想诠释大体上是完整的。戴震站在反理学的立场上,从民众日常生活经验和实践理性层面来审视中庸之道,并特别重视其中“不出人伦日用之常”的人道内涵,与朱熹等人着重从个体内在精神超越层面阐发“天命”“中和”“中庸”的含义构成了鲜明反差,凸显了儒学的实践理性与世俗伦理面向。这一诠释明显带有清儒普遍悬置甚至拒斥形而上学的时代特征,却暗合于现代社会不断通过理性袪魅的世俗化转型,更能接榫以世俗伦理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而且对于当下有关儒学宗教性之限度的讨论亦多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中庸补注》 中庸之道 世俗伦理 儒学的宗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突厥主义与凯末尔主义的早期关系——以“突厥之炉”为中心的考察
8
作者 敏敬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7,共10页
泛突厥主义是19世纪兴起于突厥语知识分子中的民族主义思潮。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和俄国的泛突厥主义思潮合流,催生了最大的泛突厥主义组织“突厥之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突厥之炉”与凯末尔主义者合作,为推进土耳其民族独立和现代... 泛突厥主义是19世纪兴起于突厥语知识分子中的民族主义思潮。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和俄国的泛突厥主义思潮合流,催生了最大的泛突厥主义组织“突厥之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突厥之炉”与凯末尔主义者合作,为推进土耳其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改革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泛突厥主义在土耳其社会的影响。随着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突厥之炉”逐渐危及凯末尔主义者的统治,最终被改造为共和人民党的下属机构“人民之家”。但由于改造不够彻底,“人民之家”沿用了“突厥之炉”的原班人马、使命和组织架构,从而为泛突厥主义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并为冷战后土耳其实行泛突厥主义外交路线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 泛突厥主义 “突厥之炉” 凯末尔主义 共和人民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变的仁学 多变的礼学——“先王之道”“新王之道”对比研究
9
作者 吴天明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九代认为君子均可治国,后九代则认为君子如难治国,可以宽恕自己,同理亦可宽恕他人;在君子身份的认定上,九代认为贵族官僚均为君子,后九代则认为真诚利人且合理利己者才是仁德君子,否则便是自私小人;在治国理念上,九代推崇所有的“先王之道”,后九代则否定不取私利的五帝之道和自私虚伪的春秋之道,只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利人利己之道;在君子获取私利的方式上,九代实行论功行赏,后九代则要求按位取酬。由此可见,“新王之道”更能维护财富暴增的铁器时代治国君子和普通民众双方的根本利益,故成为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心学、清代朴学的理论核心,儒家文化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古代礼学思想虽多变,但时常严重滞后,国家民族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治国者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私利,往往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而迟滞了君子获利方式的礼学思想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之道 新王之道 仁学 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国维诗学与清代诗学的关系
10
作者 李晨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3-161,共9页
王国维之“境界说”不仅是一个词学命题,而且能与诗学传统产生诸多互动,尤其是与清代诗学关系密切。分析王国维诗学与清代诗学的关系,可从生成背景、理论主张、诗学宗尚、创作实践等若干方面展开,其中包含变与不变的成分。从价值观来说... 王国维之“境界说”不仅是一个词学命题,而且能与诗学传统产生诸多互动,尤其是与清代诗学关系密切。分析王国维诗学与清代诗学的关系,可从生成背景、理论主张、诗学宗尚、创作实践等若干方面展开,其中包含变与不变的成分。从价值观来说,清代“诗教”主张诗的教化功能,王国维用审美无功利性召唤“美育”,亦保留了诗的教育意义。从王国维诗学与清代“神韵”“格调”“性灵”三说之关系来看,“境界”与“神韵”的关系,可从“兴”字切入;“境界”与“格调”的关系,可从“古”字切入;“境界”与“性灵”的关系,可从“情”字切入,均有继承与发展。从创作实践来看,王国维诗歌体现的是一种诗学“旧宗尚”,但也在哲理诗创作中与“诗界革命”的主张相合。王国维诗学的“古典”内涵,正是在于如何重释、重组古代诗学的要素,从而完成诗学的“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说 诗教 美育 哲理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诉抗辩权的程序法理——以纠纷成熟理论为基础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英姿 《交大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50,共16页
不成熟的纠纷不具有可诉性。债权人先起诉补充责任人的纠纷不成熟,不满足诉讼要件而诉不合法。补充责任纠纷成熟条件是法定诉讼要件,法院应当依职权审查,在诉讼任何阶段发现纠纷不成熟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追加直接责任人为共同被告的... 不成熟的纠纷不具有可诉性。债权人先起诉补充责任人的纠纷不成熟,不满足诉讼要件而诉不合法。补充责任纠纷成熟条件是法定诉讼要件,法院应当依职权审查,在诉讼任何阶段发现纠纷不成熟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追加直接责任人为共同被告的司法解释,是关于法院依职权审查纠纷成熟问题的规则,而不是依职权代替当事人行使先诉抗辩权规则。在起诉阶段,法院重点审查起诉被告选择顺序是否合法。这是实现补充责任人顺序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先诉抗辩权的制度逻辑在诉讼程序上的体现。直接责任之诉与补充责任之诉合并构成牵连型共同诉讼,补充责任纠纷视为成熟。补充责任之诉属于未来给付之诉,法院要根据直接责任之诉的判断结论对补充责任作出概括性判决。直接责任人不能承担责任的事实和补充责任的具体数额需要在执行程序中最终确定。执行法院运用执行裁决权比照略式程序进行审查判断,发出执行命令。当事人对执行命令不服的,可以提出执行异议及执行异议之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充责任 先诉抗辩权 纠纷成熟原则 可诉性 诉讼要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医学“取舍诊断”之“弃治论”引发的哲学思考
12
作者 卓玛加 德吉卓玛 +1 位作者 央金拉姆 甄艳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9-31,共3页
通过对藏医学“取舍诊断”之“弃治论”的伦理追问与再度审视,从弃治的两个抉择层面剖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弃治论”似乎是基于一定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所衍生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相对积极、复杂的医学伦理价值选择,其实质是医患主体在... 通过对藏医学“取舍诊断”之“弃治论”的伦理追问与再度审视,从弃治的两个抉择层面剖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弃治论”似乎是基于一定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所衍生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相对积极、复杂的医学伦理价值选择,其实质是医患主体在医学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使医疗决策更具科学化、合理化和时代特征,而并非对神圣生命的全然践踏。其中虽不乏令人困惑无奈的现象,但医者所认同并付诸实施的弃治抉择,是经得起医学伦理准则推敲的。因此,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下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学 取舍诊断 弃治论 医学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质与差异:北极制度空间的建构逻辑
13
作者 郭培清 李文君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31,184,185,共24页
随着乌克兰危机影响的外溢,“北极例外论”逐渐退潮,北极空间正义问题愈发凸显。从空间辩证法的视角出发,摒弃线性思维,同质性与差异性构成北极制度空间建构的张力。北极国家通过产权模式和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建构,试图构建“同质化—... 随着乌克兰危机影响的外溢,“北极例外论”逐渐退潮,北极空间正义问题愈发凸显。从空间辩证法的视角出发,摒弃线性思维,同质性与差异性构成北极制度空间建构的张力。北极国家通过产权模式和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建构,试图构建“同质化—碎片化—等级化”的空间形态。而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催化作用的发挥,被同质性空间所压抑的空间解构力量得到释放,北极制度空间目前呈现出元叙事缺位、机制竞合的后现代多元特征。在介入机制方面,北约机制对北极空间进行纯粹的非理性解构,欧盟转变了其以往参与北极的中性角色,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则代表着新兴进步力量的崛起。同质性空间结构在当前北极制度空间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多元新兴进步力量同样不容忽视。在北极元叙事缺位的情形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应对北极挑战、摆脱当前困境的重要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空间建构 门罗主义 后现代思潮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学权力构造的宪法体系化阐释
14
作者 魏文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5,共11页
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依赖于现代大学权力的合理构造。既有理论研究普遍认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现代大学权力的核心构成,这两类权力范畴可谓现代大学权力构造的基石,但是关于政治权力... 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依赖于现代大学权力的合理构造。既有理论研究普遍认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现代大学权力的核心构成,这两类权力范畴可谓现代大学权力构造的基石,但是关于政治权力、民主权力、市场权力、教师权力、学生权力等类型是否构成现代大学权力的必要内容,却一直存在争议。在此基础之上,学界形成了“双重构造”“三维构造”“多元构造”等理论模式,但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宪法教义学的解释进路,现代大学权力构造在宪法层面具备正当性依据。通过对宪法文本中教育发展目标、受教育权、学术自由等重要条款的教义学阐释,可以推演出现代大学权力构造的三重规范内涵。依据功能定位对现代大学权力构造进行体系化展开,行政权力、教育权力、学术权力分别承载着政治性功能、社会性功能、自治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教义学 行政权力 教育权力 学术权力 体系化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投资仲裁中投资者挑选条约的缘起背景与规制路径
15
作者 桑远棵 《国际商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84,共13页
投资者通过重组投资等方式挑选更有利投资条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类现象要归因于投资条约网络的碎片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去政治化、法人国籍认定标准的单一化与扩大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投资者挑选条约不仅助长了投资者滥用条约之风,... 投资者通过重组投资等方式挑选更有利投资条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类现象要归因于投资条约网络的碎片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去政治化、法人国籍认定标准的单一化与扩大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投资者挑选条约不仅助长了投资者滥用条约之风,更有违投资条约的互惠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实践中,仲裁庭已经就如何规制投资者挑选条约发展出多种裁判路径,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是认定挑选条约的投资者作出的投资不符合善意原则而排除仲裁庭的属物管辖权,此种立场未获得普遍支持;二是刺破公司面纱原则在特定情形下具有可适用性,但就其适用标准尚未形成共识;三是禁止滥用程序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其适用标准仍有待具体化;四是属时管辖权具有一般适用性,但投资争端的发生时间不易准确识别。细化禁止滥用程序原则的适用标准、优化法人国籍定义模式、改进拒绝授益条款、施加程序性费用的不利负担、放弃引入投资者与国家争端解决机制,有助于在不同程度上抑制投资者挑选条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挑选条约 投资者国籍 善意原则 禁止滥用程序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书《治平要览》与朝鲜王朝儒家治国理念的深化
16
作者 张光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3,共10页
世宗时期,是朝鲜王朝儒家治国理念不断深化的“关键期”。世宗寄希望于性理学的深入来实现其政治理想,将史书视为政治的根本,有着“经体史用”的观念,重视学习中国历史以鉴戒。这一背景下,朝鲜王朝前期官修了首部中国史书《治平要览》,... 世宗时期,是朝鲜王朝儒家治国理念不断深化的“关键期”。世宗寄希望于性理学的深入来实现其政治理想,将史书视为政治的根本,有着“经体史用”的观念,重视学习中国历史以鉴戒。这一背景下,朝鲜王朝前期官修了首部中国史书《治平要览》,主要收录中国自周代至元代的史事,并富于史论,广搜有关兴衰之迹和补益治道的内容,引用了百余种中朝典籍。该书的内容和史观,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学说的影响,重视将宋史作为鉴戒,大量引用宋儒史论,结合现实政治需要,从儒学义理角度评价治乱得失。《治平要览》标志着朝鲜王朝建国以来儒家治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奠定了其史学义理转向的学术基础,对其后世的政治和学术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 治平要览 理学思想 世宗 义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规则的检讨与重构
17
作者 李文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90,105,共13页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所作的制度安排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职务作品与法人作品难以区分,增加了法律适用难度。通过对我国职务作品制度现状和两大法系相关理论源流、制度背景以及法律实践的考察,澄清职务作品的价值...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所作的制度安排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职务作品与法人作品难以区分,增加了法律适用难度。通过对我国职务作品制度现状和两大法系相关理论源流、制度背景以及法律实践的考察,澄清职务作品的价值基础和法理逻辑,有助于对我国《著作权法》的完善形成针对性建议。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的核心,是要处理员工智力创作行为与单位投入及监督控制之间的关系,从著作权法理逻辑上看,应当区分作者身份认定与著作权赋权,将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赋予单位,将实际创作人认定为职务作品的作者,并由作者享有职务作品的著作人身权。在制度设计和实际运用中,应通过健全法人作品制度,修改特殊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规则,完善一般职务作品规则,引入高校教师例外规则等路径,重构我国的职务作品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作品 法人作品 著作权归属 著作权法 雇佣作品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责任主义困境及其化解——从行为时点到结果归属
18
作者 邓毅丞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7,共18页
有关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与责任主义的冲突,传统的化解方法是调整与责任能力同时存在的行为时点,并由此衍生出实行模式和责任模式的对立。这种方法论注重实行行为和责任行为的关系,却忽略了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整体评价的实质根据,很容易陷... 有关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与责任主义的冲突,传统的化解方法是调整与责任能力同时存在的行为时点,并由此衍生出实行模式和责任模式的对立。这种方法论注重实行行为和责任行为的关系,却忽略了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整体评价的实质根据,很容易陷入循环论证和转移论题等误区。精神障碍状态是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之间的介入因素。如果原因行为创设足以让行为人在精神障碍状态下实施结果行为的类型危险性并使该危险现实化为结果行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就能整体评价。那么,原因行为实施时的责任能力就能成为谴责原因自由行为的基础。因此,应采取以行为危险现实化为中心的结果归属论。该理论对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认定同样适用。在结果行为能够归属于原因行为的情况下,原因行为时的故意和结果行为时的故意都能作为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同时,应注意原因自由行为中对不同结果的故意以及中间阶段故意等特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行为时点论 结果归属论 行为危险现实化 故意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法益价值位阶的刑法解释
19
作者 姜涛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0-98,共19页
作为宝贵的学术资产,法益论如何公正地进入具体生动的刑法解释实践,这是刑法教义学的重要使命。法益有不同类型划分,不同法益的刑法保护宽严程度不同,我国刑法、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对人身法益、财产法益、秩序法益保护上的宽严失序问题... 作为宝贵的学术资产,法益论如何公正地进入具体生动的刑法解释实践,这是刑法教义学的重要使命。法益有不同类型划分,不同法益的刑法保护宽严程度不同,我国刑法、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对人身法益、财产法益、秩序法益保护上的宽严失序问题需要予以有效解决。但是,实质解释论只是关注到相同类型法益保护体系内的一致性,并没有关注到不同类型法益保护体系的一致性,需要对其发展完善。法益位阶理论主张低价值法益与高价值法益之保护位阶区分,区分标准除法益自身的重要性差异外,还包括法益被侵害的范围、法益侵害的人身可还原性、有无法益恢复可能等因素。这一理论具有刑法规范、刑事政策根据,可以满足法益衡量的需要,符合公平归责标准,且能够为刑法分则的个罪修正提供合理性根据。在刑法解释层面,在保护高价值法益的犯罪遭遇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临界点争议时,应分别适当强化入罪解释与重罪解释;在保护低价值法益的犯罪遭遇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临界点争议时,应分别适当强化出罪解释与轻罪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 法益位阶理论 出罪解释 高价值法益 低价值法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行政处罚中减轻处罚的调适方案探寻——基于对环境行政重罚主义的反思
20
作者 陈哲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95-100,共6页
由于环境场域受到公共规制的高度关注,我国环境行政处罚机制逐渐倾向于重罚主义。减轻处罚因在行为层面与重罚主义存在冲突,加之《行政处罚法》赋予的“从轻或减轻”选择裁量空间,使其在适用中面临“空转”困境。重罚主义并非无可争议... 由于环境场域受到公共规制的高度关注,我国环境行政处罚机制逐渐倾向于重罚主义。减轻处罚因在行为层面与重罚主义存在冲突,加之《行政处罚法》赋予的“从轻或减轻”选择裁量空间,使其在适用中面临“空转”困境。重罚主义并非无可争议的路径,应予以适时反思与调整。鉴于此,在现有法治框架内应将减轻处罚裁量基准的优化作为调适方案,以规范环境行政处罚中减轻处罚的适用,纠正处罚畸重之趋向,化解减轻处罚三重矛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政处罚 减轻处罚 重罚主义 裁量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