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泷爽 纪东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4-237,共4页
构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hronic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CLTI)动物模型旨在研究CLTI病程中病理生理变化,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随着临床治疗进展,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目前广泛应用的CLTI动物模型包括啮齿... 构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hronic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CLTI)动物模型旨在研究CLTI病程中病理生理变化,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随着临床治疗进展,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目前广泛应用的CLTI动物模型包括啮齿动物(如大鼠和小鼠)和大型动物(如兔和猪)。建立慢性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包括结扎切除法、动脉电凝法、Ameroid环缩器以及腔内方法。该文就CLTI动物模型研究领域近年来主要进展做一综述,以便更清晰地了解不同动物和实验方法的优缺点,从而完善动物模型,为CLTI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双心”疾病大鼠模型造模方法的探索研究
2
作者 卢芳歌 陆雅席 +8 位作者 吴戈 杨苹 王茜 潘杨钰 罗艳娜 王呈祥 孔鹏云 杨力强 李晓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4,共14页
目的观察4种不同造模方法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和心肌缺血的影响,为建立更符合临床诊疗特点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双心”疾病大鼠模型提供造模方法。方法将6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不... 目的观察4种不同造模方法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和心肌缺血的影响,为建立更符合临床诊疗特点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双心”疾病大鼠模型提供造模方法。方法将6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组、异丙肾上腺素(ISO)组、高脂饮食(HFD)组、复合模型(CUMS+ISO+HFD)组,正常组、HFD组各12只,其余3组各15只。正常组不予任何刺激;CUMS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造模;ISO组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造模;HFD组予高脂饲料喂养;CUMS+ISO+HFD组采用高脂饮食+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方法造模。造模共8周,其中注射异丙肾上腺素从实验第6周开始,共3周。造模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旷场、糖水偏好行为学测试;心电图检测观察各组大鼠心电图Ⅱ导联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醇(cortisol,Cor)、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酶标仪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200 V/S)、低切粘度(10 I/S)与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采用全血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latelet maximum aggregation rate,MAR)和平均聚集率(average aggregation rate,AAR)。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其余4组大鼠旷场运动距离和进入中央区域次数、糖水偏好率都显著降低(P<0.01);ISO组与CUMS+ISO+HFD组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CUMS组心电图变化可见心动过速,HFD组可见轻度ST段抬高;其余4组大鼠血清ACTH、Cor、CORT、ET-1、sICAM-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HE染色显示ISO组与CUMS+ISO+HFD组大鼠心肌组织受损严重,可见心肌局部纤维化及炎症浸润等病理改变,CUMS组及HFD组可见轻度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断裂;HFD组、CUMS+ISO+HFD组血清中TC、LDL-C含量升高(P<0.01),HDL-C含量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CUMS组、HFD组、CUMS+ISO+HFD组大鼠全血高切粘度(200 V/S)、全血低切粘度(10 I/S)、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增高(P<0.01,P<0.05),ISO组大鼠全血高切粘度(200 V/S)、全血低切粘度(10 I/S)、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CUMS组、HFD组、CUMS+ISO+HFD组大鼠MAR和AAR均显著增高(P<0.01),ISO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此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UMS+ISO+HFD组较其他3组大鼠动物模型更能体现临床双心疾病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为建立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大鼠模型提供了造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造模方法 HPA轴 血小板聚集率 血液流变学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良与评价
3
作者 饶欧阳 李世欣 +2 位作者 胡杰 谢沙 刘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674-6681,共8页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与传统窒息法进行比较,评估改良窒息法的优势。将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传统组与改良组,分别采用传统窒息法和改良窒息法构建模型。观察大鼠复苏成功率和24 h生存率,采用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评估神经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炎症、氧化应激、凋亡指标。结果表明:与传统窒息法相比,改良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具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和24 h存活率,且脑损伤、炎症、氧化应激、凋亡等情况与传统窒息法比较无明显差异,能够满足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缺氧脑瘫大鼠的时效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米晓阳 单海军 +4 位作者 介小素 廖伟伟 曹彩红 张英英 侯玉晋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3-637,共5页
目的:基于缺血缺氧脑瘫大鼠神经功能评分(Zea-Longa评分)、脑组织肉眼观和大脑海马区胱天蛋白酶-9(Caspase-9)、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缺血缺氧模型脑瘫大鼠的有效时长。方法:选取3周龄斯泼累格·多雷(SD)健... 目的:基于缺血缺氧脑瘫大鼠神经功能评分(Zea-Longa评分)、脑组织肉眼观和大脑海马区胱天蛋白酶-9(Caspase-9)、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缺血缺氧模型脑瘫大鼠的有效时长。方法:选取3周龄斯泼累格·多雷(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采用改良的Rice-Vannucci方法建立脑瘫模型,造模后第1、7、14、21天,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在第7、14、21天分批处死大鼠并取脑组织,观察各组大鼠左侧脑组织,检测海马区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一般情况:造模后第1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侧瞳孔缩小、姿势异常、自发或夹尾左旋、自主活动减少、兴奋性降低、肌肉颤动、头颤,抽搐,抓取时抵抗反应明显,随着时间延长,以上异常行为逐渐消失,造模后21 d基本消失不见,但左侧瞳孔一直小于对侧;Zea-Longa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7、14 d Zea-Longa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肉眼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7、14及21 d大鼠左侧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坏死;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7 d、14 d 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周龄缺血缺氧脑瘫模型大鼠的有效时长为14~21 d,可干预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缺氧模型 脑瘫大鼠 有效时长 一般情况 神经功能评分 脑组织肉眼观 胱天蛋白酶-9 胱天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高血糖诱导小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冷昌龙 周梅 +4 位作者 李友维 林款 孙宾莲 舒细记 柳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糖诱导的小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H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6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T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2只。比较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HT发生率、HT分级评分,苏木精-伊红...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糖诱导的小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H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6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T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2只。比较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HT发生率、HT分级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出血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免疫球蛋白G(IgG)、闭锁连接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T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HT发生率、HT评分、IgG荧光强度、IgG、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ZO-1、occludin、claudin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HT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HT发生率、HT评分、IgG荧光强度及IgG、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2.73±1.19)分vs(3.91±0.94)分,16.7%vs 41.6%,58.3%vs 91.6%,(1.00±1.04)分vs(2.58±1.13)分,(504.30±105.52)a.u vs(859.91±153.28)a.u,4.55±1.40 vs 12.06±3.73,1.87±0.41 vs 2.95±0.68,1.47±0.24 vs 2.12±0.23,P<0.05,P<0.01],ZO-1、occludin、claduin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1.55±0.20 vs 0.53±0.10,0.92±0.11 vs 0.35±0.07、0.58±0.04 vs 0.30±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抑制MMP-2、MMP-9激活,上调ZO-1、occludin、claudin5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从而抑制高血糖诱导的脑缺血后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小鼠 近交C57BL 模型 动物 脑缺血 脑出血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无复流动物模型建立和多维度评价方案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馨漩 田昊 +2 位作者 赵家慧 郑丽娜 刘丽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 建立脑无复流模型并对灌注减低进行多维度评价。方法 利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和双光子活体成像,比较C57BL/6(n=16)和BALB/c小鼠(n=37)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以及BALB/c小鼠缺血1h或1.5h灌注改变情况。结合激光散斑对比成像、低倍率... 目的 建立脑无复流模型并对灌注减低进行多维度评价。方法 利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和双光子活体成像,比较C57BL/6(n=16)和BALB/c小鼠(n=37)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以及BALB/c小鼠缺血1h或1.5h灌注改变情况。结合激光散斑对比成像、低倍率和较高放大倍率的灌注脑片图像,以及双光子显微镜监测红细胞流速和流量对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脑灌注下降进行活体动态以及全脑切片和微血管的评估。用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和行为学评分评估梗死面积和行为学缺损。结果 在C57BL/6小鼠中,大脑中动脉区域大多数毛细血管在缺血期间仍然流动,而在BALB/c小鼠中,大多数毛细血管被阻断。此外,BALB/c小鼠缺血1.5 h后,24 h后再通时的皮质灌注减少至基线76.1%(与BALB/c sham组89.0%相比减少,P=0.046),而缺血1 h减少至79.9%,与BALB/c sham组无明显差异(P=0.299)。切片全脑灌注评估BALB/c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1.5 h导致全脑灌注减少至75.1%(与BALB/c sham组100%相比降低,P<0.001),双光子活体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流域皮质表面毛细血管血流在再通24h,红细胞流速降至基线水平的50.3%(与BALB/c sham组110.7%相比降低,P=0.010),红细胞流量降至基线水平的38.9%(与BALB/c sham组119.2%相比降低,P=0.010);高倍率切片成像评估毛细血管有灌注长度为241μm±33μm(与BALB/c sham组997μm±103μm相比减少,P=0.001),有灌注的毛细血管占据的总体积分数为0.0128±0.0018(与BALB/c sham组0.0539±0.0055相比减少,P<0.001)。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提示BALB/c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1.5 h导致梗死面积占全脑面积约36%,行为学评分提示行为学缺损,评分升高至9分。结论BALB/c小鼠短暂性缺血1.5 h导致明显的脑灌注下降以及毛细血管无复流,适合建立无复流模型。激光散斑对比成像、低倍率和较高放大倍率的灌注脑片图像,以及双光子显微镜活体成像的结合,可以对灌注变化进行多维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无复流现象 无复流模型建立 脑血流灌注 无复流多维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凝法与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在脑卒中后中枢痛研究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汲晓宇 刘彤彤 +2 位作者 张传汉 祝畅 张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和线栓组(tMCAO组),进行不同造模处理。在造模后行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利用TTC染色评估大脑梗死体积,通过机械性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评估小鼠的疼痛状态,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小鼠造模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升高(均P<0.01),TTC染色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P<0.05,P<0.01);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28天均表现出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小鼠在造模后第29天的运动功能无显著差异,而线栓组小鼠的运动功能下降(P<0.01)。结论电凝法和线栓法均可诱发脑卒中后中枢痛,但电凝法更贴近CPSP的临床表征,更具复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中枢痛 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脑中动脉栓塞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结扎法制做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被引量:77
8
作者 周文武 林玲 +3 位作者 陈军 杨进福 周新民 胡建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26-230,F003,i001,共7页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结果完成85例动物模型制作,存活74只,其中60只据术中所见、心电图、及病理检查证实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下...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结果完成85例动物模型制作,存活74只,其中60只据术中所见、心电图、及病理检查证实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结论该方法制作简单可行,动物存活率满意;但模型欠稳定,需标本量较大以充分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大鼠 左室 心电图 动物模型 冠脉结扎 缝扎 存活率 筛选 制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 被引量:9
9
作者 吉训明 凌锋 +5 位作者 赵喜庆 宣芸 王育琴 凌小兰 常红军 张志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 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 ,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 ,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体重 2 80~ 32 0gWistar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 目的 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 ,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 ,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体重 2 80~ 32 0gWistar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作传统栓子 ,改良组用尼龙线一端沾silicone胶法制作改良栓子。两组模型除栓子制作方法不同外 ,其他手术步骤完全相同。采用ZeaLonga 5分制法进行模型的神经功能评分 ,采用TTC染色法测量并计算梗死灶的大小。比较两组模型制作成功率、成功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 3、4级大鼠所占百分数 ,以及两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变异系数。结果 改良组大鼠模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93%比 6 0 % ,χ2 =9.32 ,P =0 .0 0 2 )。改良组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 3、4级大鼠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96 .4 %比 6 1.1% ,χ2 =9.5 1,P =0 .0 0 2 )。改良组与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分别为 (4 .14 5 0± 0 .5 0 19)cm3和 (3.84 35± 0 .816 4 )cm3,前者脑梗死体积变异系数明显小于后者 (12 .0 1%比 2 1.2 4 % )。结论 改良法建立的大鼠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高 ,模型稳定 ,降低了脑缺血模型制作成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可逆性 神经功能评分 脑梗死体积 WISTAR TTC染色法 制作方法 实验研究 模型制作 变异系数 大脑中动脉 对照组 雄性大鼠 手术步骤 大鼠模型 可靠性 尼龙线 栓子 功率 稳定性 加热法 梗死灶 百分数 改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有效制备 被引量:28
10
作者 赵浩 李永宁 +6 位作者 王任直 包新杰 赵英杰 李桂林 魏俊吉 冯铭 孔燕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32-436,I0002,共6页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腭动脉,并且用动脉夹对颈内动脉(ICA)进行临时夹闭;2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暴露枕动脉和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用丝线悬挂颈内动脉而不是用动脉夹夹闭,线栓在显微镜直视下插入颈内动脉越过翼腭动脉起始点至大脑中动脉分叉处;3组只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丝线悬挂颈内动脉,显微镜下将线栓盲插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分别检测三组模型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手术时间。结果第3组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所花费时间平均为17.5 min,死亡率较低,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稳定。结论采用第3组手术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能够高效地制作出更加稳定的可用于临床实验的大鼠脑缺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大鼠 模型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0
11
作者 包新杰 赵浩 +5 位作者 魏俊吉 冯铭 杜世伟 李桂林 窦万臣 王任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48-252,共5页
目的对常规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进,以提高模型动物的长期存活率。方法将60只体质量250~27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术中显露并结扎翼腭动脉,术后自主进食;灌胃组手术方法同对照组,但术... 目的对常规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进,以提高模型动物的长期存活率。方法将60只体质量250~27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术中显露并结扎翼腭动脉,术后自主进食;灌胃组手术方法同对照组,但术后辅助灌胃;改良组不结扎翼腭动脉,但仔细分离颈部动脉与迷走神经,尽量避免操作时牵拉迷走神经,术后辅助灌胃。在模型制作前、后,连续称量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造模后3、14、28 d,分别计算各组大鼠的存活率;造模后28 d,计算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结果①改良组模型制作的平均时间为19.5 min,低于对照组和灌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造模后第3天,改良组大鼠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和灌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28天,改良组大鼠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造模后3组大鼠的体质量均下降,从造模后第7天开始,各组存活大鼠的体质量均开始回升,在第7、14、21、28天,改良组大鼠的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和灌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造模后3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进的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可缩短制作时间,使大鼠体质量恢复较快,能有效地提高大鼠脑缺血造模后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模型 危险因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2
作者 李峰杰 李贻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0,共6页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开发与应用是研究心肌梗死的机制及治疗的关键。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方法、检测指标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得造模成功率、动物存活率、制...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开发与应用是研究心肌梗死的机制及治疗的关键。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方法、检测指标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得造模成功率、动物存活率、制作速度、制作质量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该文就心肌梗死模型(以整体动物模型为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促进抗心肌梗死药物的研发以及临床对心肌梗死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模型 动物 制作方法 检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κ-阿片受体介导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受体后机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珏 高琴 +2 位作者 沈佳 叶挺梅 夏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探讨κ-阿片受体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的对抗心肌缺血/复灌(I/R)损伤和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全心停灌30 m in、复灌120 m in复制I/R模型,测定心室力学指标和复灌各... 目的:探讨κ-阿片受体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的对抗心肌缺血/复灌(I/R)损伤和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全心停灌30 m in、复灌120 m in复制I/R模型,测定心室力学指标和复灌各时点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实验结束测定心肌组织form azan含量。酶解分离的心肌细胞采用缺氧60 m in、复氧60m in复制H/R模型,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结果:在离体心脏模型上,与I/R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组织的form azan含量明显增高,复灌期间冠脉流出液中LDH含量明显降低,同时缺血后处理明显改善心室力学指标,缓解冠脉流量的减少;在分离心肌细胞模型上,缺氧后处理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κ-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 inaltorph im ine(nor-BN I)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 itoKATP)阻断剂5-hydroxydecanoate(5-HD)在离体大鼠心脏模型和分离心肌细胞模型上均能明显减弱缺血后处理的作用。同时在心肌细胞模型上,与H/R组相比,κ-阿片受体激动剂U 50488H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其作用可被m itoKATP阻断剂5-HD所阻断。结论:缺血后处理具有抗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激活κ-阿片受体和m itoKATP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预防和控制 受体 阿片样 心肌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学 钾通道/药物作用 心肌缺血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14
作者 包新杰 李雪元 +3 位作者 左赋兴 冯铭 窦万臣 王任直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制作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可行性。方法 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将模型制作过程中脑血流下降至基础值... 目的探讨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制作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可行性。方法 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将模型制作过程中脑血流下降至基础值的30%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对照组不监测脑血流,将尼龙栓线插入深度为1.8 cm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模型前和模型后24 h分别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模型后24 h处死大鼠取脑,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实验组8只大鼠模型后24 h均出现典型偏瘫症状,m NSS评分稳定在10分~13分,梗死体积稳定性和均一性好,为(37.5±3.9)%。对照组8只大鼠m NSS评分稳定性较差,其中5只大鼠的m NSS评分为10分~13分,5只大鼠的脑梗死灶和实验组相似,但有3只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的模型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模型成功率为62.5%(P〈0.05)。结论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大鼠MCAO模型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模型 激光多普勒 中动脉 栓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猪实验性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伟 施海明 +5 位作者 范维琥 罗心平 王彩萍 乔敏 倪唤春 陈忠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78-2080,共3页
目的:血管新生是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索建立猪的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并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病理检查来证实。方法:选用小型猪,复合麻醉、开胸、分离左回旋支近段,并安置Am eroid环,利用环内物质吸水均匀膨胀... 目的:血管新生是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索建立猪的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并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病理检查来证实。方法:选用小型猪,复合麻醉、开胸、分离左回旋支近段,并安置Am eroid环,利用环内物质吸水均匀膨胀,造成动脉慢性闭塞。第3周及第5周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血管狭窄及侧支血管生成的程度。5周后处死动物,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及心肌新生血管密度。结果:最终连续造模成功4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第3周左回旋支近段狭窄明显,第5周完全闭塞并生成侧支血管Ⅱ级。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为慢性心肌缺血所致,缺血区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大于梗死区及正常组织区。结论:应用Am eroid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均一、稳定,手术成功率高。模型已生成一定程度的侧支循环,可用于血管新生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模型 动物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四诊信息采集的方法探索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蕾 王伟 +2 位作者 郭淑贞 许文玉 于永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7期1438-1440,共3页
目的:探讨中华实验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探讨其四诊信息采集方法。方法:采用中国农业大学育种健康中华小型猪,体重(25±4)kg,月龄6~10个月,雌雄不限,动物在麻醉、无茵条件下开胸,分离前降支,在第一对角支... 目的:探讨中华实验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探讨其四诊信息采集方法。方法:采用中国农业大学育种健康中华小型猪,体重(25±4)kg,月龄6~10个月,雌雄不限,动物在麻醉、无茵条件下开胸,分离前降支,在第一对角支远端的前降支主干放置Ameroid缩窄环,关胸。并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评价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构建成功与否。在造模过程中,参照中医的四诊信息采集办法,并参考中兽医在大动物辨证方面的经验,制定出小型猪证候观察量表,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对模型动物宏观体征进行动态观察,并借助心电图、数码照相等现代手段间接地获得四诊信息。结果:模型动物在冠脉环缩术后1—8周内,精神状态、舌象、饮食、饮水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数码相机所拍舌象经Adobe Photoshop8.0分析所得R、G、B值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小型猪的四诊信息采集是可行的、客观的,但更需不断发掘、完善,制定出量化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慢性心肌缺血模型 四诊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家兔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建立的经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闫峰 吉训明 +3 位作者 宣芸 田欣 张陈诚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制作基础上,应用神经介入"微导丝导管"技术,建立一种改良的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MCAO模型,为脑缺血研究提供新的模型。方法分离麻醉固定后的家兔... 目的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制作基础上,应用神经介入"微导丝导管"技术,建立一种改良的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MCAO模型,为脑缺血研究提供新的模型。方法分离麻醉固定后的家兔颈部动脉,在用PE-50管特制的中空导管内插入合适的导丝经颈外动脉残端剪口再经颈内动脉插入颅内,堵塞大脑中动脉。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家兔后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手术未影响家兔血气pH值、PO2、PC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及血糖水平;动物模型缺血后脑血流平均下降至插栓前的45.8%±16.2%;大脑中动脉缺血后24 h家兔行为学差异较大。脑组织TTC染色均匀,出现梗死的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为9.43%±5.37%;动物模型成功率为54.3%。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失败原因多为脑血管痉挛、脑血管解剖结构变异导致线栓位置有误。结论此模型的成功率为54.3%,用于脑缺血研究时应监测脑血流以及注意术中细小的操作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脑缺血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楂叶总黄酮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9
18
作者 纪影实 张晓丹 +1 位作者 李红 杨世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9-882,共4页
目的:探讨山楂叶总黄酮(FMCL)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并对其进行行为指标评分,检测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血瘀法制... 目的:探讨山楂叶总黄酮(FMCL)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并对其进行行为指标评分,检测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血瘀法制作大鼠血瘀模型并检测其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G),观察FMCL对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FMCL 60和30 mg.kg-1可明显升高MCAO大鼠血清中SOD活性,降低血清中CK、LDH活性及MDA含量(P<0.05);FMCL 60和30 mg.kg-1可明显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P<0.01,P<0.05)。结论:山楂叶总黄酮可减轻脑缺血损伤,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总黄酮 脑缺血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急性脑栓塞模型的建立及CT灌注成像早期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施海彬 刘圣 +2 位作者 季立标 李麟荪 黄峻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 用介入技术建立一种能用于影像学诊断与溶栓治疗研究的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 ,并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 (CTP)对脑缺血超急性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只成年毕格犬 ,抽取犬自体静脉血制作白色血栓。透视下将 4F猎人头导管插至左... 目的 用介入技术建立一种能用于影像学诊断与溶栓治疗研究的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 ,并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 (CTP)对脑缺血超急性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只成年毕格犬 ,抽取犬自体静脉血制作白色血栓。透视下将 4F猎人头导管插至左侧颈内动脉注入血栓 ,分别在栓塞前以及栓塞后即时和 1、2、5h行脑血管造影观察所栓塞血管的通畅情况 ,同时在栓塞后 2h行CTP检查。 2 4h处死动物后取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10只犬左侧大脑中动脉全部栓塞成功 ,其中 4只犬合并其他脑血管栓塞 ,至栓塞后 2h造影显示所有被栓塞血管未发生再通 ,5h造影发现 2只犬的栓塞血管出现部分再通。CTP检查发现 9只犬患侧脑局部血流量平均减少为对侧的 4 8.3%± 0 .132 % (33.7%~6 9 .2 % )。CTP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2 4h后动物均存活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病理检查证实在深部脑组织皆出现脑梗死病灶。结论 介入栓塞技术建立的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易存活、栓塞可靠的优点 ,可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溶栓治疗研究 ;CTP检查可快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栓塞 早期诊断 CT灌注成像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流动力学变化 局部脑缺血模型 颈内动脉注入 脑局部血流量 介入栓塞技术 动物模型 溶栓治疗 病理检查 影像学诊断 自体静脉血 脑血管造影 大脑中动脉 脑血管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肾上腺素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相关指标的探讨 被引量:26
20
作者 贾广乐 董培智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客观评价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指标。方法观察皮下注射10mg kg异丙肾上腺素(ISO)造成SD大鼠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后心电图的变化、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游离脂肪酸(FFA)以及心肌组织的坏死面积、超氧化... 目的进一步探讨客观评价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指标。方法观察皮下注射10mg kg异丙肾上腺素(ISO)造成SD大鼠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后心电图的变化、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游离脂肪酸(FFA)以及心肌组织的坏死面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腹腔注射ISO后30s,大鼠心电图的J点开始降低,2min后缓慢回升,但20min后仍未回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20min内各时间点与给药前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J点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波则在注射异丙肾上腺素30s后开始下降,10min内两组的T波一直保持显著差异(P<0.05),而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30s(P<0.01)以及5min(P<0.05)与给药前比较,T波均有显著差异;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CK、LDH、FFA以及心肌组织中MDA浓度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心肌坏死面积与这些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心肌组织中SOD浓度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结论J点可以作为评价此种动物模型的主要指标,T波可以作为辅助指标,应重点观察20min内心电图的变化;可以选择CK、LDH、FFA、SOD、MDA等生化指标以及心肌坏死面积等来探讨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异丙肾上腺素 丙二醛(MDA) 素性 心肌组织 生理盐水 乳酸脱氢酶 游离脂肪酸 正相关关系 心电图 客观评价 损伤模型 SD大鼠 皮下注射 肌酸激酶 腹腔注射 主要指标 动物模型 辅助指标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