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党参和甘草糖复合物对IEC-6细胞迁移和膜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茹柳 陶玉珠 +3 位作者 温鹏 涂小华 蔡佳仲 陈蔚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7-923,共7页
目的观察党参糖复合物和甘草糖复合物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和细胞膜电位的影响,探讨益气健脾中药党参和甘草促进胃肠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正常或钾通道抑制剂4-氨基吡啶(4-AP)负荷下,分别加入党参和甘草糖复合物(25~200 mg... 目的观察党参糖复合物和甘草糖复合物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和细胞膜电位的影响,探讨益气健脾中药党参和甘草促进胃肠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正常或钾通道抑制剂4-氨基吡啶(4-AP)负荷下,分别加入党参和甘草糖复合物(25~200 mg·L^(-1))与IEC-6细胞培养24 h,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迁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电位。结果与细胞正常对照组比较,党参和甘草糖复合物(50和100 mg·L^(-1))可提高细胞迁移数(P<0.01,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4-AP可减少细胞迁移数(P<0.01);与4-AP模型组比较,党参和甘草糖复合物(50~200 mg·L^(-1))可逆转4-AP所致的细胞迁移抑制(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党参和甘草糖复合物(50 mg·L^(-1))可提高细胞膜电位(P<0.01),增加细胞膜超极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4-AP模型组细胞膜电位降低(P<0.01),增加细胞膜去极化水平;与4-AP模型组比较,党参和甘草糖复合物(100和200 mg·L^(-1))可逆转4-AP所致的细胞膜去极化(P<0.01)。结论党参和甘草促进胃肠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糖复合物影响小肠上皮细胞迁移的多胺介导钾通道激活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甘草 糖复合物 肠上皮细胞 细胞迁移 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黄芪、党参促进IEC-6细胞损伤后的快速修复 被引量:39
2
作者 宋厚盼 谢梦洲 +2 位作者 胡志希 黄惠勇 蔡雄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0-1175,共6页
目的研究白术、黄芪、党参提取物对体外胃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快速修复作用。方法采用Tips划痕法建立小肠上皮(IEC-6)细胞迁移模型,首先考察不同的IEC-6细胞接种密度、划痕后修复时间、不同的血清浓度以建立稳定的迁移模型;接着采用表... 目的研究白术、黄芪、党参提取物对体外胃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快速修复作用。方法采用Tips划痕法建立小肠上皮(IEC-6)细胞迁移模型,首先考察不同的IEC-6细胞接种密度、划痕后修复时间、不同的血清浓度以建立稳定的迁移模型;接着采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阻断剂AG1478对迁移模型进行评价;最后考察三味中药对IEC-6细胞迁移的作用效果。结果 (1)细胞的最佳接种密度为1×105个/m L;(2)宜在划痕后8 h计算细胞迁移率;(3)1%血清浓度为最适宜浓度;(4)EGF明显促进了IEC-6细胞迁移,AG1478明显抑制了细胞迁移;(5)白术、黄芪、党参提取物均可促进IEC-6细胞迁移。结论益气健脾中药可促进胃肠黏膜损伤后的快速修复过程,其机制是否与影响EGFR信号通路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黏膜损伤 iec-6细胞 细胞迁移模型 表皮生长因子(EGF) 白术 黄芪 党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射线照射前后IEC-6细胞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章波 粟永萍 +4 位作者 艾国平 刘晓宏 魏永江 王锋超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4期2157-2160,共4页
目的 分析γ射线照射后肠上皮细胞系 (IEC 6)细胞蛋白质组的改变。方法 分别提取正常IEC 6细胞和经过 2 5Gy照射后细胞的蛋白样品 ,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分离 ,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经PDQuest软件分析双向电泳图谱 ,对部分... 目的 分析γ射线照射后肠上皮细胞系 (IEC 6)细胞蛋白质组的改变。方法 分别提取正常IEC 6细胞和经过 2 5Gy照射后细胞的蛋白样品 ,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分离 ,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经PDQuest软件分析双向电泳图谱 ,对部分差异的蛋白点进行胶内酶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 TOF MS)测定其肽质量指纹图谱 ,在网上检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蛋白 ,并采用RT PCR间接证实其变化。结果 获得了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图像分析显示 :在正常IEC 6细胞中检测到 ( 60 8± 3 9)个蛋白质点 ,细胞照射后的样品中检测到 ( 5 95± 3 1)个蛋白质点 ,其中匹配的蛋白点为 3 96个。对表达差异的 16个蛋白质点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 ,经数据库检索后初步鉴定为一些与代谢、自由基清除、细胞骨架相关的蛋白。RT PCR证实了ERP2 9基因在照射后增强。结论 电离辐射可以诱导IEC 6细胞蛋白质组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肠上皮细胞 双向电泳 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烃受体配体的食物来源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马璇 陈琴 +4 位作者 何逸 赵晨蕊 闫文杰 郭庆斌 王锋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85-393,共9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由多因素引发的一种发生于结直肠部位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特征包括肠道菌群失衡、上皮功能障碍和异常黏膜免疫。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配体是能与AHR直接结合,促进AHR入核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由多因素引发的一种发生于结直肠部位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特征包括肠道菌群失衡、上皮功能障碍和异常黏膜免疫。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配体是能与AHR直接结合,促进AHR入核并转录调控下游基因的小分子,包括激动剂和拮抗剂。研究表明,饮食中长期缺乏AHR激动剂易导致结肠炎发生。食物及其代谢产物中的AHR激动剂能够通过影响AHR信号传导调控肠上皮和免疫细胞稳态,有效改善结肠炎症。本文总结AHR对UC中肠屏障关键细胞的作用,提出AHR激动剂具有细胞特异性;归纳AHR配体的常见食物来源和代谢方式,以及能够协同增效AHR信号通路的食物成分及机制;解释某些AHR配体作用不稳定的原因,为探索基于饮食的UC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芳香烃受体 肠道屏障 免疫细胞 肠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对猪源益生性乳酸菌的筛选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大会 赵献军 +3 位作者 齐雪峰 苏运芳 李义 佟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18,共7页
【目的】从健康仔猪的粪便及各肠段内容物和黏液中分离乳酸菌,并以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为体外细胞模型对猪源益生性乳酸菌进行筛选。【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和常规生化试验对乳酸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用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 【目的】从健康仔猪的粪便及各肠段内容物和黏液中分离乳酸菌,并以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为体外细胞模型对猪源益生性乳酸菌进行筛选。【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和常规生化试验对乳酸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用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作为体外模型,通过黏附性试验、耐酸耐胆盐试验和对致病菌的黏附抑制试验对菌株进行筛选。【结果】分离筛选出了12株乳酸菌,其黏附能力存在差异。Y091231、Y091221、Y224031、X302032、Y223052和Y223072等6株菌的黏附性较好,黏附指数依次为:2 903.25±83.33,2 320.37±81.02,1 965.43±37.72,1 416.12±62.74,1 100.00±68.10,988.73±17.06。对其进行耐酸耐胆盐试验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091231、Y091221和Y224031对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黏附抑制能力,且对高胆盐、低pH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其中Y091231对大肠杆菌C83921的黏附抑制率可达(99.40±3.17)%,Y091221对致病性沙门氏菌的黏附抑制率为(97.10±2.04)%,Y09123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2258的黏附抑制率为(98.00±2.31)%。Y091231、Y091221和Y224031 3株菌分别被鉴定为发酵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结论】筛选得到的3株益生性乳酸菌,不仅具有耐酸耐胆盐能力,而且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强黏附性,对大肠杆菌C83921、致病性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2258具有较强的黏附抑制能力,可作为肠道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 猪源乳酸菌 黏附性 黏附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核梭杆菌经铁死亡途径破坏体外肠道上皮屏障模型的研究
6
作者 张潇月 陈舒泽 +2 位作者 周婕妤 程磊 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4,共12页
目的探究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感染对体外肠道上皮屏障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构建体外肠道上皮屏障模型。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F.nucleatum建立细胞损伤和感染模型,实验分为CON... 目的探究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感染对体外肠道上皮屏障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构建体外肠道上皮屏障模型。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F.nucleatum建立细胞损伤和感染模型,实验分为CON组、FN组、8%DSS组和FN+8%DSS组,检测F.nucleatum对有无DSS处理的上皮屏障的影响并评估铁死亡在其中的作用;随后引入铁死亡抑制剂铁抑素1(Fer-1)和去铁胺(DFO),探究抑制铁死亡对受损上皮屏障的作用。实验中,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损伤;跨上皮电阻值(TEER)评估上皮完整性;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D4)透过率评估上皮通透性;透射电镜观察细胞间连接及线粒体;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胞质紧密粘连蛋白ZO-1和紧密连接蛋白CLDN-1的表达;铁死亡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Fe2+)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蛋白重链1(FTH1)、乙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4(ACSL4)的表达,以及测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比例(GSH%)评估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FN组、8%DSS组和FN+8%DSS组细胞增殖率降低,细胞损伤增加(P<0.05);与CON组相比,FN组TEER值和FD4透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8%DSS组相比,FN+8%DSS组的6、12、24 h TEER值下降(P<0.05),FD4透过率增加(P<0.0001);与CON组相比,FN+8%DSS组ZO-1和CLDN-1蛋白下调(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8%DSS组细胞间连接破坏,FN+8%DSS组除了细胞间连接破坏还观测到F.nucleatum入侵细胞内部,线粒体呈现铁死亡样改变;GPX4蛋白下调,FTH1和ACSL4蛋白上调,细胞内Fe2+积聚,MDA升高,GSH%降低。引入Fer-1和DFO后,细胞损伤降低,TEER值回升,FD4透过率降低,ZO-1和CLDN-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F.nucleatum感染可能通过铁死亡途径促进DSS诱导的体外肠道上皮屏障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核梭杆菌 肠道上皮屏障 铁死亡 CACO-2细胞 牙周炎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断奶应激影响仔猪肠道发育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穆钊坤 周加义 +1 位作者 昝庚秀 王修启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早期断奶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但同时也增加了仔猪应激性腹泻率和死淘率。断奶期间,仔猪采食量降低,能量摄入严重不足,干细胞驱动的肠道上皮更新受阻,肠道结构和屏障功能被破坏,该过程与Wnt、Notch和mTOC1等多种干细胞命运决... 早期断奶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但同时也增加了仔猪应激性腹泻率和死淘率。断奶期间,仔猪采食量降低,能量摄入严重不足,干细胞驱动的肠道上皮更新受阻,肠道结构和屏障功能被破坏,该过程与Wnt、Notch和mTOC1等多种干细胞命运决定信号和营养感应信号的传导异常相关。针对特定靶点,补充营养/非营养性添加剂是保障仔猪顺利度过断奶阶段的有效干预策略。文章从干细胞层面就断奶对仔猪肠道发育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并系统介绍了营养素和非营养素在调控肠道上皮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仔猪早期断奶应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断奶应激 肠上皮发育 肠道干细胞 能量代谢 营养/非营养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骨轴”探讨肠上皮细胞外泌体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铁死亡的机制
8
作者 牛明月 董万涛 +4 位作者 李昕昕 巩彦龙 黄九妹 杨攀 李书唱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9-415,共7页
“肠-骨轴”理论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骨骼健康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本综述聚焦于肠上皮细胞外泌体在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铁死亡中的作用,探讨了其在“肠-骨轴”中的潜在调节功能。铁死亡是一种与铁依赖性和脂质氧化相关的细胞... “肠-骨轴”理论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骨骼健康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本综述聚焦于肠上皮细胞外泌体在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铁死亡中的作用,探讨了其在“肠-骨轴”中的潜在调节功能。铁死亡是一种与铁依赖性和脂质氧化相关的细胞死亡形式,对BMSCs的成骨分化和骨代谢过程至关重要。肠上皮细胞外泌体通过携带生物活性物质和RNA分子,影响BMSCs的铁死亡过程,进而参与骨组织的重塑和稳态维持。此外,肠上皮细胞外泌体可能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如PI3K/AKT/Nrf2和NF-κB,来抑制铁死亡和调节骨代谢。本综述强调了维护肠道健康在预防和治疗骨骼疾病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骨轴 肠上皮细胞 外泌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铁死亡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在肠道内的功能及其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敏之 吴苏君 +4 位作者 马驰骋 宋菲菲 李希 王宏浩 王曦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1期91-96,共6页
谷氨酸作为哺乳动物肠上皮细胞的主要氧化燃料,是肠道内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特定前体,对动物肠道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综述了谷氨酸在肠道内参与氨基酸代谢、肠黏膜免疫和发挥神经递质作用等3个方面的功能,重点讨论了谷氨酸转... 谷氨酸作为哺乳动物肠上皮细胞的主要氧化燃料,是肠道内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特定前体,对动物肠道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综述了谷氨酸在肠道内参与氨基酸代谢、肠黏膜免疫和发挥神经递质作用等3个方面的功能,重点讨论了谷氨酸转运蛋白在肠上皮细胞内的表达,探索谷氨酸在机体内可能存在的运转调控机制,以期为谷氨酸的科学应用以及治疗动物肠道疾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肠上皮细胞 谷氨酸转运蛋白 吸收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前胡苷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焦亡改善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
10
作者 黄菊 殷丽霞 +4 位作者 牛民主 耿志军 左芦根 李静 胡建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1-268,共8页
目的探讨天然植物单体紫花前胡苷(Nod)对克罗恩病(CD)样结肠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脂多糖和三磷酸腺苷(ATP)联合诱导的结肠类器官焦亡模型,通过检测焦亡关键调节因子、通透性和促炎因子,探讨Nod对细胞焦亡、肠道屏障功能和炎... 目的探讨天然植物单体紫花前胡苷(Nod)对克罗恩病(CD)样结肠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脂多糖和三磷酸腺苷(ATP)联合诱导的结肠类器官焦亡模型,通过检测焦亡关键调节因子、通透性和促炎因子,探讨Nod对细胞焦亡、肠道屏障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干预小鼠为CD动物模型,通过检测体质量、DAI评分、组织病理学分析、炎症评分、肠屏障功能和肠上皮细胞焦亡,探讨Nod对CD样结肠炎的治疗效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内、体外实验验证探索Nod保护肠上皮细胞焦亡的潜在机制。结果脂多糖和ATP诱导的结肠类器官经Nod干预后显著抑制NLRP3、GSDMD-N、cleaved caspase-1和caspase-11的表达,改善肠道FITC-dextran(FD4,4000)通透性,以及降低IL-1β和IL-18水平(P<0.05)。在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中,Nod治疗后能缓解小鼠体质量下降幅度、降低DAI评分、改善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评分(P<0.05),并降低血清中FD4、I-FABP的含量与细菌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脾和肝脏中比例(P<0.05)。Nod可抑制小鼠肠黏膜中NLRP3、GSDMD-N、cleaved caspase-1和caspase-11的表达(P<0.05)。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显示,Nod抗结肠炎可能与PI3K/Akt通路有关;体内外实验证实,Nod抑制PI3K/Akt通路的激活,且PI3K/Akt通路的激活剂(IGF-1)逆转了Nod对肠上皮细胞焦亡和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Nod至少部分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传导拮抗肠上皮细胞的焦亡,从而保护肠屏障功能和改善CD样结肠炎,有望成为一种新的CD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紫花前胡苷 细胞焦亡 肠上皮细胞 PI3K/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二酚通过BRD4/AMPK/mTOR信号通路拮抗双酚A诱导的猪肠上皮细胞凋亡和自噬
11
作者 侯宛辰 徐童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9-1933,共15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麻二酚(cannabidiol, CBD)通过BRD4/AMPK/mTOR信号通路缓解双酚A(bisphenol A,BPA)导致的猪肠上皮细胞(pig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PEC-J2)的凋亡和自噬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筛选出BPA对IP...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麻二酚(cannabidiol, CBD)通过BRD4/AMPK/mTOR信号通路缓解双酚A(bisphenol A,BPA)导致的猪肠上皮细胞(pig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PEC-J2)的凋亡和自噬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筛选出BPA对IPEC-J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和CBD对BPA的最适拮抗剂量。用分组比较方法,将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BPA组(150μmol·L^(-1)BPA)、BPA+CBD组(150μmol·L^(-1)BPA+10μmol·L^(-1)CBD)、BPA+CBD+CQ组(150μmol·L^(-1)BPA+10μmol·L^(-1)CBD+20μmol·L^(-1)CQ)和CBD(10μmol·L^(-1)CBD)组。通过AO/EB染色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IPEC-J2细胞的凋亡率;通过DCFH-DA法检测细胞中ROS水平;通过氧化应激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LC3-Ⅱ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来检测细胞凋亡、自噬、肠紧密连接蛋白和BRD4/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经150μmol·L^(-1)BPA处理,IPEC-J2细胞凋亡和自噬水平均升高,经10μmol·L^(-1)CBD处理后,细胞凋亡和自噬水平均降低;CBD可以显著下调由BPA引起的ROS和MDA水平升高(P<0.05),上调BPA引起的GSH-Px活性降低(P<0.05);CBD可以显著下调由BPA引起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caspase-3)、细胞自噬相关基因(P62、LC3-Ⅱ/LC3-Ⅰ和ATG5)和BRD4/AMPK/mTOR通路(AMPK)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上调BPA引起的LAMP1、Bcl-2、BRD4、mTOR、ZO-1和Claudin-1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BD可以显著降低由BPA所诱导的IPEC-J2细胞LC3-Ⅱ的表达与分布(P<0.05)。综上所述,CBD可以缓解BPA导致的IPEC-J2细胞氧化应激,进而通过BRD4/AMPK/mTOR信号通路拮抗BPA诱导的IPEC-J2细胞凋亡和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大麻二酚 猪肠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BRD4/AMPK/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长链脂肪酸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脂质摄取及CD36棕榈酰化的影响
12
作者 蔡丽琳 汪骏峰 +5 位作者 于晓蕾 张悦 束刚 王丽娜 江青艳 王松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9-626,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长链脂肪酸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脂肪酸摄取和分化簇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棕榈酰化的影响。【方法】在细胞水平,用长链饱和脂肪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PA)、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Linoleic acid,... 【目的】探究不同长链脂肪酸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脂肪酸摄取和分化簇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棕榈酰化的影响。【方法】在细胞水平,用长链饱和脂肪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PA)、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Linoleic acid,LA)、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Oleic acid,OA)处理小鼠小肠上皮细胞ModeK,通过BODIPY染色比较细胞的脂质摄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CD36的膜定位及棕榈酰化水平,利用棕榈酰化抑制剂评估CD36的棕榈酰化对于脂肪酸摄取的必要性。在活体试验中,对小鼠急性灌胃不同油脂,即猪油、豆油和橄榄油(分别富含PA、LA和OA),研究小鼠空肠的脂质摄取、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及CD36棕榈酰化水平。【结果】BODIPY染色结果显示,添加LA和OA后,ModeK细胞内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PA处理的细胞(P<0.0001),说明LA和OA促进了小肠上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PA相比,LA和OA可使CD36更多地定位于质膜上;棕榈酰化检测结果表明,LA和OA可显著升高质膜上CD36的棕榈酰化水平(P<0.05,P<0.001);此外,棕榈酰化抑制剂2-溴棕榈酸酯(2-Bromopalmitate,2BP)可显著逆转LA和OA对小肠上皮细胞脂质摄取的促进作用(P<0.001,P<0.0001)。活体急性灌胃结果显示,与灌胃猪油相比,灌胃豆油和橄榄油显著促进空肠上皮细胞脂质摄取(P<0.05,P<0.0001),提升血液TG水平以及空肠组织质膜组分中CD36棕榈酰化水平(P<0.05)。【结论】相比于长链饱和脂肪酸PA,长链不饱和脂肪酸LA和OA可显著增加小肠上皮细胞的脂质摄取,OA效果更明显,这可能与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促进CD36在质膜上的棕榈酰化水平及定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脂肪酸 小鼠 小肠上皮细胞 脂质摄取 CD36 棕榈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伊氏菌素对猪肠上皮细胞免疫调控研究及其在仔猪健康中的潜在应用
13
作者 吴奇 杨希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5年第3期53-62,共10页
仔猪断奶阶段面临肠道发育不完善、微生物群落失衡及免疫系统不健全等挑战,肠道疾病频发,严重影响生长性能。寻找抗生素替代品迫在眉睫。该研究从健康断奶仔猪粪便中分离出罗伊氏乳杆菌LR1菌株,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探究其代谢产物罗伊... 仔猪断奶阶段面临肠道发育不完善、微生物群落失衡及免疫系统不健全等挑战,肠道疾病频发,严重影响生长性能。寻找抗生素替代品迫在眉睫。该研究从健康断奶仔猪粪便中分离出罗伊氏乳杆菌LR1菌株,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探究其代谢产物罗伊氏菌素对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的影响。结果表明,LR1菌株在39.25℃、pH为6.387时生长最佳;罗伊氏菌素对ETEC K88有显著抗菌性,且抑制效果随浓度升高而增强;对IPEC-J2细胞存活率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影响,前期具细胞毒性,后期存活率上升;不同浓度罗伊氏菌素(2μL/mL,20μL/ L,50μL/mL)引起IPEC-J2细胞中白介素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差异表达。该研究为罗伊氏菌素作为无抗饲料添加剂应用于仔猪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推动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伊氏菌素 猪肠上皮细胞 免疫调控 益生菌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MafA融合蛋白诱导小肠细胞系IEC-6表达胰岛素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海兰 毋慧玲 +3 位作者 路君 卢大儒 沈坤堂 金坚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40-144,共5页
借助蛋白质转导技术,利用胰岛β细胞转录因子MafA诱导小肠细胞系IEC-6表达胰岛素,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将TAT基因与MafA基因一起插入p32a(+)载体中,构建TAT-MafA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获得表达菌株,经IPTG诱导和Ni柱亲... 借助蛋白质转导技术,利用胰岛β细胞转录因子MafA诱导小肠细胞系IEC-6表达胰岛素,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将TAT基因与MafA基因一起插入p32a(+)载体中,构建TAT-MafA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获得表达菌株,经IPTG诱导和Ni柱亲和层析纯化TAT-MafA融合蛋白,用1μM浓度的该融合蛋白孵育IEC-6细胞12h和24h后,分别进行进胞检测和胰岛素表达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到经TAT-MafA融合蛋白作用12h后的IEC-6细胞中有该蛋白,并经细胞免疫荧光和RT-PCR的方法检测出TAT-MafA作用24h后的IEC-6细胞中有胰岛素的表达。因此,TAT-MafA融合蛋白可以高效进入小肠细胞系IEC-6细胞,并且进胞后仍保持MafA原有的生物学活性,能启动胰岛素基因的表达,诱导IEC-6成为胰岛素表达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转导 TAT MAFA 小肠上皮细胞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刺激的IEC-6细胞源性外泌体miRNAs表达谱差异
15
作者 肖婷婷 罗敏 +2 位作者 王银晓 曾星 张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16-1223,共8页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刺激的IEC-6小肠上皮细胞源性外泌体miRNAs的表达差异。方法:以TNF-α(终浓度50 ng/mL)刺激IEC-6细胞4 h(TNF-α-exosome组)后收集上清液,外泌体提取试剂盒结合超速离心法分...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刺激的IEC-6小肠上皮细胞源性外泌体miRNAs的表达差异。方法:以TNF-α(终浓度50 ng/mL)刺激IEC-6细胞4 h(TNF-α-exosome组)后收集上清液,外泌体提取试剂盒结合超速离心法分离提取上清液中的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纳米微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和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提取外泌体miRNAs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control-exosome组(IEC-6细胞以不含TNF-α的无外泌体血清培养基正常孵育)和TNF-α-exosome组外泌体miRNAs表达谱差异;采用TargetScan、miRDB和miRWalk 3个软件对有显著差异表达的mi RNAs进行潜在靶基因预测;Cytoscape软件绘制显著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调控网络图;DAVID网站注释工具对潜在靶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以此进一步分析潜在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在透射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大量外泌体结构,其分布不均匀,直径50~200 nm,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脂质双层杯状囊泡;NTA检测显示其粒径主峰为141.9 nm,浓度为3.41×10;particle/m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63表达阳性;高通量测序筛选出6个显著差异表达(差异倍数>2,P<0.05)的外泌体miRNAs。与control-exosome组比较,TNF-α-exosome组rno-miR-125a-5p(差异倍数=3.689 0)、rno-miR-351-5p(差异倍数=3.803 1)、rno-miR-125b-5p(差异倍数=2.933 0)、rno-miR-542-3p(差异倍数=2.995 6)、rno-miR-30c-5p(差异倍数=3.065 0)和miR-20a-5p(差异倍数=2.890 8)均明显下调(P=0.001,P=0.002,P=0.025,P=0.019,P=0.022,P=0.032);运用靶基因预测网站对6个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预测,共得到潜在靶基因158个,并绘制miRNAs靶基因网络调控图;DAVID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下调miRNAs主要参与了1个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和12个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15个GO;胞组分(cell component,CC)、3个GO;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结论:TNF-α诱导的IEC-6细胞来源外泌体中包含丰富的miRNAs,其表达谱有明显差异,高通量测序和相关数据库的联合运用对小肠上皮细胞外泌体miRNA的功能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为小肠黏膜损伤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外泌体miRNA 小肠上皮细胞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长双歧杆菌水溶性蛋白保护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损伤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莉莎 朱家桢 +1 位作者 冯黎黎 吴旭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74-1278,共5页
目的本研究用脂多糖诱导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损伤模型,考察富硒长双歧杆菌制剂对IEC6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磷酸平衡盐溶液处理)、模型组(脂多糖处理)、富硒长双歧杆菌水溶性蛋白低、中、高3个浓度组(脂多糖处理... 目的本研究用脂多糖诱导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损伤模型,考察富硒长双歧杆菌制剂对IEC6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磷酸平衡盐溶液处理)、模型组(脂多糖处理)、富硒长双歧杆菌水溶性蛋白低、中、高3个浓度组(脂多糖处理的同时分别加入10、30、100 mg·L^-1的富硒长双歧杆菌水溶性蛋白)。脂多糖处理24 h后,检测IEC6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细胞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 1,ZO-1)和闭合素(Occludin)的表达。结果脂多糖可导致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损伤,表现为细胞活力下降,凋亡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倒塌,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富硒长双歧杆菌水溶性蛋白能够抑制脂多糖诱导的IEC6细胞损伤,减少细胞凋亡,增强细胞间紧密连接。结论富硒长双歧杆菌水溶性蛋白能够保护脂多糖诱导的IEC6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长双歧杆菌水溶性蛋白 脂多糖 大鼠肠上皮细胞 细胞紧密连接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贺莹 张夏夏 +1 位作者 黄聪 冯彩平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654-4664,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姜黄素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MODE-K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使用过氧化氢(H_(2)O_(2))诱导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并确定最佳造模H_(2)O_(2)浓度。对照组使用正常培养液培养细胞,不进行任何处... 本试验旨在研究姜黄素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MODE-K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使用过氧化氢(H_(2)O_(2))诱导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并确定最佳造模H_(2)O_(2)浓度。对照组使用正常培养液培养细胞,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组使用正常培养液培养细胞后,加入H_(2)O_(2)处理细胞4 h;姜黄素组使用正常培养液培养细胞后,先加入不同浓度(1.25、2.50、5.00、10.00和20.00μmol/L)的姜黄素处理细胞12 h,然后再加入H_(2)O_(2)处理细胞4 h。测定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存活率、凋亡率以及细胞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细胞淋巴瘤相关X蛋白(Bax)、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利用分子模拟研究姜黄素与Kelch样环氧氯丙烷关联蛋白1(Keap1)口袋结合的优势构象和相互作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ap1、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最佳造模H_(2)O_(2)浓度为150μmol/L。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及细胞中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细胞中ROS、MDA含量和LDH活性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5.00~20.00μmol/L姜黄素组的细胞存活率及细胞中SOD、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细胞中ROS、MDA含量和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细胞中Bcl-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ax和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10.00μmol/L姜黄素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中Bcl-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Bax和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4)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姜黄素通过与Keap1的Kelch结构域结合位点相互作用,成功阻止了Keap1-Nrf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发挥了抗氧化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表明,与模型组相比,10.00μmol/L姜黄素组的细胞中Nrf2、HO-1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Keap1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适宜浓度(10.00μmol/L)的姜黄素可通过促进Nrf2/HO-1信号通路中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抑制Keap1的蛋白表达,减轻H_(2)O_(2)诱导的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小鼠 小肠上皮细胞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油对脂多糖诱导奶牛小肠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明 蔡淑先 +2 位作者 杨红 张佳豪 赵国琦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2-3951,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树油(TTO)对脂多糖(LPS)诱导奶牛小肠上皮细胞(BIECs)损伤的影响。试验选取3头健康新生中国荷斯坦犊牛的空肠组织,分离并获得BIECs进行培养。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LPS(0、1、2和4μg/mL)和不同浓度的TTO(0、0.00625%、0.0...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树油(TTO)对脂多糖(LPS)诱导奶牛小肠上皮细胞(BIECs)损伤的影响。试验选取3头健康新生中国荷斯坦犊牛的空肠组织,分离并获得BIECs进行培养。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LPS(0、1、2和4μg/mL)和不同浓度的TTO(0、0.00625%、0.01250%、0.02500%、0.05000%和0.10000%),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然后,对照组以不含TTO和LPS的培养基处理细胞;LPS组以1μg/mL的LPS处理细胞12 h;LPS+TTO组采用0.01250%和0.02500%的TTO预处理细胞12 h,经水洗后,再暴露于LPS处理12 h。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未添加TTO)相比,添加0.00625%、0.01250%、0.02500%和0.05000%TTO对BIECs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TTO显著提高跨膜电阻(TEER)(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01250%TTO显著提高BIECs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封闭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和闭合蛋白-4(claudin-4)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2)与LPS组相比,LPS+TTO组TEER以及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LPS+TTO组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可知,TTO可以通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和下调炎性因子表达,缓解LPS诱导的犊牛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和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油 奶牛小肠上皮细胞 炎症 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素PlnJ(G5)缓解LPS诱导肠上皮细胞及小鼠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丽惠 严梦涵 王全溪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10期36-42,共7页
为探索实验室前期改造保存的乳酸菌素PlnJ(G5)对脂多糖LPS诱导下肠上皮细胞IPECJ2与小鼠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选取肠上皮细胞IPEC-J2及模式动物小鼠作为研究载体,利用LPS建立炎症模型,并通过添加PlnJ(G5)进行处理,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 为探索实验室前期改造保存的乳酸菌素PlnJ(G5)对脂多糖LPS诱导下肠上皮细胞IPECJ2与小鼠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选取肠上皮细胞IPEC-J2及模式动物小鼠作为研究载体,利用LPS建立炎症模型,并通过添加PlnJ(G5)进行处理,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5.0μg·mL^(-1)的LPS对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较小,且该浓度作用下IPEC-J2细胞IL-1、IL-6、TNF-α、IFN-α及IFN-β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证明LPS对IPEC-J2细胞致炎造模成功;CCK-8检测结果显示PlnJ(G5)对IPEC-J2细胞的安全添加剂量为20.0μg·mL^(-1);qPCR检测结果表明IPEC-J2细胞在经5.0μg·mL^(-1)的LPS作用4 h后,添加20.0μg·mL^(-1)未经热处理的PlnJ(G5)对IL-1、IL-6、TNF-α、IFN-α及IFN-β的mRNA表达量的抑制效果最佳;添加乳酸菌素处理对LPS诱导模式动物小鼠肠炎试验发现灌服未经热处理的PlnJ(G5),对小鼠的抗炎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素 脂多糖 诱导 肠上皮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探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莎 刘紫严 +4 位作者 杨红玲 蔡国鹤 聂庆杰 张春晓 孙云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组织块法细胞迁出情况不稳定,且迁出时间较长;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为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最佳消化时间为45 min;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法获得的细胞连接紧密、排列整齐、呈上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状,细胞相对独立、界限清晰。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进一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肠上皮细胞。总之,经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消化45 min、培养48 h可得到初始条件一致、生长旺盛的花鲈原代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法 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