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9m)Tc-DTPA经脑细胞外间隙给药后的动态分布及消除规律
1
作者 邹晶 高天姿 +10 位作者 汪洋 任蒙蒙 刘东阳 龙仁 成雨萌 刘萌 徐正仁 谢肇恒 吕鹏宇 袁兰 韩鸿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2-568,共7页
目的:探索^(99m)Tc-二乙基三胺五乙酸(^(99m)Tc-DTPA)经脑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途径在不同脑区给药后,正常成年大鼠脑内及全身的药物动态分布及消除规律。方法:使用鼠脑立体定位仪将SD大鼠固定,将体积为2μL、放射性活度... 目的:探索^(99m)Tc-二乙基三胺五乙酸(^(99m)Tc-DTPA)经脑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途径在不同脑区给药后,正常成年大鼠脑内及全身的药物动态分布及消除规律。方法:使用鼠脑立体定位仪将SD大鼠固定,将体积为2μL、放射性活度为3.7 MBq(100μCi)的^(99m)Tc-DTPA分别注入大鼠的尾状核区和丘脑区,使用小动物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在不同时间显像,连续观察示踪剂的动态分布和消除规律。生物体内分布实验是在大鼠丘脑区和尾状核区注入^(99m)Tc-DTPA,4 h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液、尿液,取大脑、小脑、心、肝、脾、肺、肾,称重后用γ计数器测定其放射性强度。结果:^(99m)Tc-DTPA经脑ECS途径给药后,放射性分布浓聚于脑、肾和膀胱,左侧尾状核区给药的示踪剂优先向右侧小脑引流,右侧尾状核区给药的示踪剂优先向左侧小脑引流,尾状核区给药存在“对侧小脑优势引流”现象,而丘脑区给药后会优先向同侧小脑引流。给药4 h后,尿液、小脑和大脑出现高放射性摄取,其次是血液和肾,心、肝、脾、肺的放射性摄取值均较低,主要经泌尿系统排泄。结论:经脑ECS途径给药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给药方法,但不同脑区经该途径给药后的动态分布与消除规律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脑分区”的内容与意义,也为未来经脑ECS途径给药进行脑病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Tc-DTPA 细胞外间隙 组织间液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康跃军 付昕伟 +7 位作者 王波 杜珊 潘圳森 刘定沂 雷佳仪 梁洁 于云龙 钟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共15页
生物传感器是近几十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医疗检测设备.然而,许多传感器的稳定性或便携性较差,并且传统的体液样品采集方法费力且耗时,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微针是一种微创透皮设备,能够与小型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制备出各种... 生物传感器是近几十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医疗检测设备.然而,许多传感器的稳定性或便携性较差,并且传统的体液样品采集方法费力且耗时,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微针是一种微创透皮设备,能够与小型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制备出各种生物分析平台,其技术已成为生物传感领域的重要方法,为改进现有生物传感器开辟了新道路.采用微针阵列作为标准电极的创新性配置,可以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在基于微针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通常利用导电聚合物、酶、纳米颗粒及其复合材料修饰微针电极,以实现组织间质液内的葡萄糖、乳酸、酒精、尿素、氨基酸、治疗药物或生物信号的无痛透皮检测或可穿戴式监测.另外,微针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体液采样方法,可通过直接提取间质液用于进一步的电化学传感.这不仅避免了传统间质液提取技术所需要的大型仪器,而且非侵入性方法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简化了体液采集过程.这两类基于微针的电化学传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生物标志物分析、常规生化指标检测和治疗药物监测等领域.该综述概述了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传感构建模式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列举了不同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电极构造以及检测能力,最后对近年研究报道的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电化学传感器 微创传感器 组织间质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改善精神分裂症小鼠脱髓鞘和脑组织间液引流紊乱 被引量:1
3
作者 龙仁 毛鑫 +5 位作者 高天姿 解倩 谈瀚博 李子寅 韩鸿宾 袁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7-494,共8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的髓鞘和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相关发病机制,探究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SZ中髓鞘损伤及其继发的ISF异常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30只6~8周雌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20±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的髓鞘和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相关发病机制,探究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SZ中髓鞘损伤及其继发的ISF异常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30只6~8周雌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20±2)g,随机分为UA治疗组、SZ模型组、对照组3组,每组10只:(1)对照组: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生理盐水,灌胃(intragastric,ig)给予1%(质量分数)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Na);(2)SZ模型组:ip给与2 mg/kg的地卓西平(dizocilpine maleate,MK-801),ig给与1%(质量分数)CMC-Na;(3)UA治疗组:ig给与25 mg/kg的UA,ip给与2 mg/kg的MK-801。治疗组先ig给药UA预治疗一周,然后对3组小鼠进行为期两周的药物干预。在造模完成后依次通过旷场测试和前脉冲抑制实验对小鼠进行行为学评价。行为测试后,通过向脑区注射荧光示踪剂来探究各组ISF分区引流的改变;通过免疫荧光探究各组脑内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极性分布的改变以及蛋白表达的变化;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髓鞘反射光成像研究鼠脑内髓鞘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计量数据进行组间比较,使用TukeyHS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旷场测试发现,模型组在旷场中运动的总路程[(7949.39±1140.55)cm vs.(2831.01±1212.72)cm,P<0.001]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88.43±22.06)s vs.(56.85±18.58)s,P=0.011]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在旷场中运动总路程[(2415.80±646.95)cm vs.(7949.39±1140.55)cm,P<0.001]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54.78±11.66)s vs.(88.43±22.06)s,P=0.007]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前脉冲抑制实验发现,模型组给与预脉冲时对震惊反射的抑制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均<0.001)。髓鞘反射光检测发现,模型组小鼠脑内存在显著的脱髓鞘,治疗组脑内脱髓鞘情况得到逆转。荧光示踪发现,模型组示踪剂向头侧皮层区的扩散面积和向尾侧丘脑区的返流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3.93±3.35)mm 2 vs.(2.79±0.94)mm 2,P<0.001;(2.48±0.38)mm 2 vs.(0.05±0.12)mm 2,P<0.001],且脑区间引流分区明显破坏;治疗组示踪剂向头侧皮层区的扩散面积和向尾侧丘脑区的返流面积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7.93±2.48)mm 2 vs.(13.93±3.35)mm 2,P<0.001;(0.50±0.30)mm 2 vs.(2.48±0.38)mm 2,P<0.001]。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模型组小鼠脑内AQP4极性分布遭到破坏,且模型组AQP4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3663.88±733.77)μm 2 vs.(13354.92±4054.05)μm 2,P<0.001];治疗组较模型组AQP4极性分布得到改善,AQP4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11104.68±3200.04)μm 2 vs.(3663.88±733.77)μm 2,P<0.001]。结论:一定剂量的UA干预可以改善SZ小鼠的行为学表现,这种改善表现为运动亢进和焦虑症状得到缓解,感觉运动门控功能得到恢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SZ小鼠的脱髓鞘病理改变及ISF分区引流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脑组织间液 脱髓鞘 熊果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冷冻下颅脑热-力耦合分析
4
作者 陶泽 苏丽君 刘少宝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0-718,共9页
虽然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但其在低温冷冻过程中的热-力耦合机理仍不明晰.该文考虑颅脑特殊形状、多孔弹性、脑脊液流动、颅骨约束以及冻胀效应,建立脑组织低温冷冻热-力耦合模型,通过分析冷冻过程中的温度场、相场和脑脊液冻胀产生... 虽然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但其在低温冷冻过程中的热-力耦合机理仍不明晰.该文考虑颅脑特殊形状、多孔弹性、脑脊液流动、颅骨约束以及冻胀效应,建立脑组织低温冷冻热-力耦合模型,通过分析冷冻过程中的温度场、相场和脑脊液冻胀产生的压力场,发现在凝固过程中脑脊液温度保持不变,而脑组织内部最大温差可达20 K.固-液相界面厚度约0.3 mm,推进速度约0.09 mm/s.冻胀产生的脑组织最大位移(~0.12 mm)发生在靠近头盖骨处.固液界面处压力梯度高达500 MPa/mm,而固体和脑脊液内部压力几乎不变.本研究可为人类大脑的低温冷冻保存策略及脑防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 脑脊液 多孔弹性 冻胀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作用下小尺寸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响应
5
作者 刘勇岗 苏丽君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5-752,共18页
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长期折磨着人类,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临床上由于缺乏肾结石与输尿管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泌尿医师无法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及镇痛方案.针对该问题,以小尺寸肾结石为例,基于耦合Euler-... 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长期折磨着人类,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临床上由于缺乏肾结石与输尿管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泌尿医师无法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及镇痛方案.针对该问题,以小尺寸肾结石为例,基于耦合Euler-Lagrange(CEL)算法的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进入输尿管管腔内的小尺寸肾结石与输尿管的相互作用规律,并基于已建立的输尿管疼痛模型,对由输尿管内小尺寸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当结石直径小于输尿管内径时,结石会在输尿管壁蠕动作用下与输尿管发生动态接触,造成输尿管内壁上出现动态应力.随着输尿管壁蠕动幅度增大,结石的移动速度增大,且结石与输尿管接触的概率减小,同时输尿管壁上的接触应力也会降低.将应力结果输入输尿管疼痛模型计算对应的中心传输神经元细胞膜电位,结果表明,疼痛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与动态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类似,在应力交替变化的情况下,疼痛程度并不会随应力降为零应力而降低至疼痛阈值以下,表现出疼痛程度与应力水平不对等的特征.该研究所得结果可以结合当前临床上已有的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领域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望为个性化精准诊断结石患者病况并定量化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精准医疗临床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耦合Euler-Lagrange(CEL)算法 输尿管软组织 神经电生理 疼痛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低流阻通道组织液压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维波 田宇瑛 李宏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测量循经低流阻通道与周围的组织液压,观察其差异及变化情况。方法在麻醉的小型猪上,使用连续流阻测量仪测出低流阻点和非低流阻点,然后采取针中芯方法测量组织液压。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小型猪胃经、肾经和任脉的低流阻通道平均压力... 目的测量循经低流阻通道与周围的组织液压,观察其差异及变化情况。方法在麻醉的小型猪上,使用连续流阻测量仪测出低流阻点和非低流阻点,然后采取针中芯方法测量组织液压。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小型猪胃经、肾经和任脉的低流阻通道平均压力均显著低于旁开的高流阻区域,其压力差分别为1.06、0.70、3.69 mmHg(1 mmHg=0.133 kPa),总压力差为1.44 mmHg,压力梯度为1.44~2.88 mmHg/cm。在一些低流阻点上发现了与呼吸频率一致的压力波。结论外周皮下组织中存在着指向经脉低流阻通道的压力差,可能构成组织液向经脉流动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组织液压 低流阻通道 压力梯度 组织 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的微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志磊 孙薇 +2 位作者 贺福初 丛宪玲 姜颖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6-422,共7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与其周围微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肿瘤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键调节因素.肝细胞癌的微环境可以分为细胞组分和非细胞组分.主要的细胞组分包含:肝星形细胞、肿瘤相关的纤维母细胞、免疫细胞和肝...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与其周围微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肿瘤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键调节因素.肝细胞癌的微环境可以分为细胞组分和非细胞组分.主要的细胞组分包含:肝星形细胞、肿瘤相关的纤维母细胞、免疫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等.非细胞组分包含:胞外基质蛋白、酶类、各种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等.综述了近年来肝细胞癌的微环境研究进展,分别从细胞组分和非细胞组分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角度对肝细胞癌微环境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微环境 组织间隙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GDNA预防小鼠哮喘模型的形成 被引量:10
8
作者 金美玲 蔡映云 +2 位作者 袁正宏 郑玲洁 张伟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 研究含胞嘧啶鸟嘌呤核苷酸的免疫刺激元件 (CpGDNA)能否预防卵蛋白致敏小鼠哮喘模型的形成。方法 将 18只BALB/c小鼠均分为 3组 ,其中卵蛋白致敏哮喘组 (OVA组 )和CpG预防组 (CpG组 )皮下注射卵蛋白致敏制作哮喘模型 ,然后用卵... 目的 研究含胞嘧啶鸟嘌呤核苷酸的免疫刺激元件 (CpGDNA)能否预防卵蛋白致敏小鼠哮喘模型的形成。方法 将 18只BALB/c小鼠均分为 3组 ,其中卵蛋白致敏哮喘组 (OVA组 )和CpG预防组 (CpG组 )皮下注射卵蛋白致敏制作哮喘模型 ,然后用卵蛋白激发 2次 ;阴性对照组 (NS组 )皮下注射生理盐水 ,然后生理盐水激发 2次。CpG组在致敏前腹腔注射CpGDNA 10 0 μg/ 10 0 μL ,其他两组不作干预。 3组分别在第 2次激发后 2 4h测外周血OVA特异性IgE、IgG1、IgG2a,并处死小鼠测肺泡灌洗液 (BALF)中的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 (EOS)计数 ,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形态学改变 ,并测定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OVA特异性IFN γ。结果 CpG组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低于OVA组 ,P <0 .0 5 ;CpG组肺组织炎症反应较OVA组明显减轻 ;CpG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OVA特异性IFN γ的浓度明显高于OVA组 ,P <0 .0 5 ;CpG组外周血OVA特异性IgE和IgG1均低于OVA组 ,P <0 .0 5 ;CpG组IgG2a较OVA组为高 ,P <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胞嘧啶鸟嘌呤核苷酸的免疫刺激元件 变应性哮喘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肺泡灌洗在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与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杜毅鹏 葛欣宜 +3 位作者 周晨 张雪阳 沈宁 贺蓓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IPAF)与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rolar lavage...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IPAF)与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rolar lavage fluid,BALF)细胞分类计数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的间质性肺疾病4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CTD-ILD组28例(干燥综合征12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肌炎/皮肌炎11例,系统性硬化1例),IPAF组19例。比较2组临床表现、BALF特征、肺功能及影像学表观等的差异。结果 CTD-ILD组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较IPAF组显著增高[中位数2.27(0.03~18.90)×10~4/ml vs.0.60(0.09~5.19)×10~4/ml,Z=-2.613,P=0.009]。CTD-ILD组比IPAF组更年轻[(56±13)岁vs.(65±10)岁,t=-2.546,P=0.014],皮肤表现多[46%(13/28)vs.11%(2/19),χ2=6.714,P=0.010],干燥症状少[18%(5/28)vs.53%(10/19),χ2=6.299,P=0.012]。2组性别构成、其他症状、肺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血清学自身抗体及影像学表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BALF中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是CTD-ILD区别于IPAF的特异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频超声和真空负压的微创血糖检测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海霞 栗大超 +2 位作者 孙岳 石婷 徐可欣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3-936,共4页
探讨基于低频超声和真空负压微创抽取组织液,预测血糖浓度,实现血糖的无痛、微创、连续检测的可行性。对3位青年健康志愿者的前臂内侧皮肤,采用55kHz的低频超声破坏角质层的脂质双层结构,提高皮肤的通透性,然后采用254mmHg的真空负压透... 探讨基于低频超声和真空负压微创抽取组织液,预测血糖浓度,实现血糖的无痛、微创、连续检测的可行性。对3位青年健康志愿者的前臂内侧皮肤,采用55kHz的低频超声破坏角质层的脂质双层结构,提高皮肤的通透性,然后采用254mmHg的真空负压透皮抽取组织液,通过检测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利用单点校正法预测血糖浓度,最后评价系统的检测精度。预测血糖浓度基本能够满足血糖检测标准,有望实现血糖的无痛、微创、连续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组织液 低频超声 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受损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IFN-γ和IL-4的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潘珏 瞿介明 +4 位作者 何礼贤 刘银坤 陈雪华 李倬哲 张静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9-263,267,共6页
目的 了解免疫受损 (ICH)状态时大鼠铜绿假单胞菌 (PA)肺部感染γ 干扰素 (IFN γ)和白细胞介素 4(IL 4)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环磷酰胺 (15mg/kg·d-1)联合醋酸可的松 (10 0mg/kg·d-1)建立ICH大鼠模型 ,通过气管内注入PA溶液 ... 目的 了解免疫受损 (ICH)状态时大鼠铜绿假单胞菌 (PA)肺部感染γ 干扰素 (IFN γ)和白细胞介素 4(IL 4)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环磷酰胺 (15mg/kg·d-1)联合醋酸可的松 (10 0mg/kg·d-1)建立ICH大鼠模型 ,通过气管内注入PA溶液 (0 .2mLATCC 2 785 36× 10 8CFU/mL)复制肺部PA感染模型。采用免疫沉淀方法测血清、免疫点印迹法测灌洗液及免疫组化 (二步法 )测肺组织中IFN γ和IL 4的表达。结果 感染前两组在血清、灌洗液和肺组织均有一定水平的表达。①血清IFN γ和IL 4含量的时序分析显示 ,两组感染后均呈下降趋势 ,感染后 2 4hICH组继续下降而对照组呈上升趋势 ,其中IFN γ最低点两组均出现在感染后 2h ,IL 4ICH组下降的最低点 (1h)先于对照组 (9h) ;ICH组各时间点IFN γ(P >0 .0 5 )及IL 4(P <0 .0 1)表达低于对照组。②灌洗液动态变化 :两组感染后均呈下降趋势 ,对照组下降的最低点 (IFN γ 2h ,P <0 .0 5 ;IL 46hP <0 .0 5 )均先于ICH组出现 (2 4h) ,且逐渐上升 ,而ICH组继续下降。③肺组织IFN γ和IL 4时序分析显示 :感染后 1hICH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 (P <0 .0 5 ) ,以后呈下降趋势 ,到 2 4h降为最低点。对照组感染PA后 ,阳性细胞数渐增多 ,感染后 9、2 4h明显增多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受损宿主 铜绿假单胞菌 肺部感染 γ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剪切应力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值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洪鹏 许建中 +4 位作者 周强 罗飞 宋晋刚 何清义 尹芝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637-1639,共3页
目的观察流体剪切应力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值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强度为3 dyne/cm2的流体剪切力刺激30 m in,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结果流体剪切力作用后,细... 目的观察流体剪切应力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值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强度为3 dyne/cm2的流体剪切力刺激30 m in,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结果流体剪切力作用后,细胞增殖能力提高,细胞活性增强。S期细胞百分比(13.53±1.47)%较对照组细胞的S期百分比(7.45±2.65)%约增高近181.6%。结论流体剪切力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提高细胞增殖能力及增强细胞活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流体剪切力 细胞周期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纤维结缔组织网络中的主动界面液体流动新现象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宏义 季福绥 +7 位作者 汪芳 杨重庆 马超 殷雅俊 胡钧 宋波 李宗民 李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1年第2期155-160,F0003,共7页
认识和理解组织液在凝胶样组织间隙中的流动规律和力学机制是近百年来的重大医学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生理学中关于组织液流动的若干代表性研究、颅内血管周围间隙中的液体流动研究及经络示踪成像研究等,并介绍了已有的系列研究结果... 认识和理解组织液在凝胶样组织间隙中的流动规律和力学机制是近百年来的重大医学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生理学中关于组织液流动的若干代表性研究、颅内血管周围间隙中的液体流动研究及经络示踪成像研究等,并介绍了已有的系列研究结果,即通过追踪人体和动物体内不同部位组织间隙中的示踪剂流动,发现组织液沿动脉和静脉血管外膜、神经和皮肤等至少四种解剖结构进行长程而有序的流动;其中的皮肤组织液长程流动通路与人体四肢远端穴位区相连接;组织液长程流动通路的内部结构是由有序纤维集合而成的纵向纤维束,组织液以纤维等固相结构为轨道而流动,形成贯穿全身的"组织液界面流动网络",具有重要的医学科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结缔组织 界面液体流动 血液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测定脑组织和脑脊液中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方法改良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炜 刘朝 +2 位作者 江卫国 王式平 何善述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92-93,共2页
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是诱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因素之一。由于神经递质在脑内的含量很低,改良建立了一种用HPLC荧光检测Glu、GABA等4种神经递质的方法,以高丝氨酸为内标,流... 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是诱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因素之一。由于神经递质在脑内的含量很低,改良建立了一种用HPLC荧光检测Glu、GABA等4种神经递质的方法,以高丝氨酸为内标,流动相为磷酸缓冲液和甲醇,梯度洗脱20min,荧光检测。分离效果及线性关系良好,Glu、GAB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9、0.9996;精密度CV批内3.4%,批间5.6%;其最小检测限分别为3.3p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神经递质 脑脊液 脑组织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凌志 黄立霞 +1 位作者 李振华 于润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 :探讨肺间质纤维化时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水平与病变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生化方法检测 11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 onary fibrosis,IPF)、18例结节病患者及 7例健康非吸烟者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目的 :探讨肺间质纤维化时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水平与病变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生化方法检测 11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 onary fibrosis,IPF)、18例结节病患者及 7例健康非吸烟者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浓度。结果 :IPF组和结节病组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cho-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 F) NO水平分别为 (12 .6 7± 2 .43) μm ol/ L 和 (14.84± 2 .97) μmol/ 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9.6 9± 3.5 2 ) μmol/ L(P <0 .0 5 ) ,分别与 BAL 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 (r=0 .6 80 6 ,P <0 .0 5和 r =0 .8976 ,P <0 .0 1)。两组患者血清 NO水平低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差异 ,与动脉血氧分压(Pa O2 )分别呈正相关 (r =0 .70 13,P <0 .0 5和 r =0 .75 96 ,P <0 .0 1)。结节病组 BAL F中 NO水平 14例与 T4/T8呈正相关 (r =0 .6 931,P <0 .0 1) ,10例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呈正相关 (r =0 .7347,P <0 .0 5 )。结论 :NO在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BAL F中 NO的水平可反映疾病的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肺疾病 一氧化氮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肺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MMP-2,TIMP-2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昂 陈悦 +2 位作者 苟建重 饶国洲 韩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gingivalcrevicularfluid,GCF)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 -2,MMP -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ssueinhibitorsofmatrixmetalloprotein ase -2,TIMP- 2)水平的变...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gingivalcrevicularfluid,GCF)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 -2,MMP -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ssueinhibitorsofmatrixmetalloprotein ase -2,TIMP- 2)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滤纸条袋内取样法取42例患者42个牙位治疗前后的龈沟液(GCF)样本,同时取42例健康对照的42个牙位的GCF样本,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 say, ELISA)检测其中的MMP- 2,TIMP- li2水平。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后MMP- 2,TIMP -2的总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 01 ),治疗前后MMP -2,TIMP -2的总量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 01 ),治疗后MMP- 2与TIMP -2的比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同时高于对照组MMP -2与TIMP -2的比值。MMP -2的含量与TIM-P 2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 01)。结论:成功的牙周基础治疗后,MMP -2的总量相对明显下降, TIMP- 2的总量相对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酶A 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 龈沟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体技术的组织液透皮抽取装置 被引量:5
17
作者 于海霞 栗大超 +1 位作者 刘同坤 徐可欣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1-656,共6页
为了在连续血糖监测中实现微量组织液的透皮抽取和收集,采用微流体技术,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设计加工了组织液透皮抽取装置。首先,采用模塑法加工得到组成装置的4层PDMS。接着,采用氧等离子体键合方法键合P... 为了在连续血糖监测中实现微量组织液的透皮抽取和收集,采用微流体技术,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设计加工了组织液透皮抽取装置。首先,采用模塑法加工得到组成装置的4层PDMS。接着,采用氧等离子体键合方法键合PDMS获得能够产生真空负压的文氏管,用于注入生理盐水、抽取组织液和收集组织液的腔体,控制流体传输的气动阀以及连接各部分的微管路4部分装置。然后,测量文氏管的输出负压和气动阀的关闭压强。最后,检验了装置抽取和收集组织液的功能实现情况。结果显示,将220 kPa(绝对压强)的氮气通入文氏管的输入端口,在文氏管的喉部端口获得了92 kPa(绝对压强)的真空负压。另外,只需低于65 kPa(相对压强)的压强就可以关闭采用PDMS薄膜加工的常开型气动阀。该装置可在气动阀的控制下,利用文氏管产生的真空负压,自动完成生理盐水的注入、组织液的抽取和收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技术 PDMS 文氏管 组织液 连续血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硼酸盐聚合物绑定的SPR葡萄糖测量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栗大超 伍鹏 +4 位作者 杨佳 刘志勇 林园 许艳丽 徐可欣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80-685,共6页
微创血糖检测技术通过测量人体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来预测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从而指导胰岛素的注入来控制和治疗糖尿病.由于透皮抽取得到的组织液体积微小且成分复杂,要求高测量精度和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提出一种基于硼酸盐聚合... 微创血糖检测技术通过测量人体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来预测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从而指导胰岛素的注入来控制和治疗糖尿病.由于透皮抽取得到的组织液体积微小且成分复杂,要求高测量精度和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提出一种基于硼酸盐聚合物绑定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葡萄糖浓度测量方法.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硼酸盐聚合物PAA.ran—PAAPBA对葡萄糖分子具有特异性吸附作用,而且性质稳定、制作简单.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将其绑定在SPR传感器金膜表面,可实现特异性检测并提高测量灵敏度.测量结果显示葡萄糖浓度在2—10mg/dL范围内二次曲线拟合度为0.90177,25~1000mg/dL范围内拟合度为0.99509,而且队A.ran.PAAPBA和葡萄糖分子的动态解离情况良好,满足连续血糖测量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葡萄糖 组织液 表面等离子共振 硼酸盐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GBP蛋白修饰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微创血糖检测仪 被引量:7
19
作者 栗大超 李国卿 +2 位作者 张晶鑫 于海霞 徐可欣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33-2339,共7页
根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组织液透皮抽取系统设计了一种小型化微创人体血糖检测仪器。该仪器基于微创的方法,利用真空负压抽取人体组织液,并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通过检测皮肤真皮层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来预测血液中的葡萄... 根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组织液透皮抽取系统设计了一种小型化微创人体血糖检测仪器。该仪器基于微创的方法,利用真空负压抽取人体组织液,并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通过检测皮肤真皮层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来预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通过绑定对葡萄糖具有特异性吸附的D-半乳糖/D葡萄糖结合蛋白(D-GGBP),对SPR传感器表面进行预处理,实现对葡萄糖分子的特异性吸附。实验配制了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检测并得出葡萄糖溶液浓度与折射率的关系曲线。应用课题组设计的微创血糖检测仪,实验测量了葡萄糖溶液浓度与组织液浓度,并与血糖仪测量得到的葡萄糖溶液浓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使用GGBP修饰过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测量葡萄糖水溶液浓度的下限为0.625mg/dL,当葡萄糖水溶液浓度在0.625~5mg/dI。时有较好的线性。通过测试实验验证了该仪器的可行性,显示了结合GGBP蛋白的SPR测量技术在微创血糖检测领域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检测仪 表面等离子共振 D-半乳糖 D-葡萄糖结合蛋白(GGBP) 组织液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和酶比色的微创血糖连续检测仪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可欣 陈小龙 +1 位作者 栗大超 于海霞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615-2622,共8页
连续血糖检测对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集成化、自动化的微创血糖连续检测仪器,该仪器通过微流控芯片透皮抽取组织液,利用单片机精确测量透皮抽取组织液的体积,并采用酶比色法检测组织液的葡萄糖浓度,利... 连续血糖检测对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集成化、自动化的微创血糖连续检测仪器,该仪器通过微流控芯片透皮抽取组织液,利用单片机精确测量透皮抽取组织液的体积,并采用酶比色法检测组织液的葡萄糖浓度,利用组织液与血液的葡萄糖浓度相关性实现连续血糖检测。由于透皮抽取的组织液体积很小且分散在皮肤表面,为了便于收集,利用生理盐水对抽取出的组织液进行稀释,稀释后的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在3~50mg/dL。为了测量低浓度葡萄糖,实验选取了1~50mg/dL中的10个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进行吸光度测量,根据光谱数据与葡萄糖浓度建立吸光度模型,结果表明该酶比色检测方法在1~50mg/dL葡萄糖浓度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度,测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65%。该仪器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为糖尿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在微创血糖连续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连续检测 组织液 酶比色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