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竞技科学(Sports Science)的发展趋势——人体运动科学的诞生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伟民 刘卓 《体育学刊》 CAS 1995年第2期29-31,101,共4页
本文分三个步骤来探讨竞技科学的发展:首先,竞技和竞技科学的历史演进;其次,竞技科学潜在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为本文所提出的论点提供支持性论据。竞技科学应该而且必定将扩展成为人类运动科学;未来之人体运动科学拥有良机使自身发展... 本文分三个步骤来探讨竞技科学的发展:首先,竞技和竞技科学的历史演进;其次,竞技科学潜在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为本文所提出的论点提供支持性论据。竞技科学应该而且必定将扩展成为人类运动科学;未来之人体运动科学拥有良机使自身发展成为一门促进人类幸福的重要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科学 人体运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NOZOIC SEDIMENTARY SEQUENCE IN THE KUMUKULI BASIN, XINJIANG AND NEW EVIDENCE ON LATE QUATERNARY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2
作者 Zhang Yunxiang, Che Zicheng, Liu Liang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13-215,共3页
The elevation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a epoch\|making event in the global evolutionary history, which not only constructed the modern magnificent geomorphic feature, but also influenced far\|reachingly the glob... The elevation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a epoch\|making event in the global evolutionary history, which not only constructed the modern magnificent geomorphic feature, but also influenced far\|reachingly the global climate. The evolutionary models of its uplifting time and scope has been primarily set up, and is waiting to be competed with new discovery and supplement. A comprehensive field geologic excursion on the Cenozoic strata of the Kumukuli basin, Xinjiang, northwest Qinghai\|Tibetan plateau by authors has collected a lot of first\|hand data, and the discovery and dating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mammal fossils made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scarcity of late Quaternary fossil recorders in many basins, as well as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researches alike, in the main time, provided new evidences to the uplift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ince late pleistocene.Lies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between the Kunlun and Altum Mountain ranges, Kumukuli basin is a intracontinental plateau basin, with a mean elevation about 4000m. Cenozoic strata have a time span from Oligocene to Pleistocene.The stratigraphic and lithologic association display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Kumukuli basin started at the Oligocene, at the primary uplift stage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Oligocene and Miocene, with a giant thickness and multiple layers of thick conglomerate, is of the products of stronger erosional stage, and a reflection of higher differential in inner geomorphology of the plateau. The aggradation led to the smoothness of the geomorphic feature and fineness of sedimentary particle since Pliocene. Since then, Large scale conglomerate outcroped in the peripheral of the plateau, and differential of geomorphology in the plateau and its peripheral areas became distinct. Kumukuli basin is one of the synchronously developed basin with the plateau, having the most completed Cenozoic sequence with a thickness over 7000m. Its Tertiary sedimentary sequence is basicall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Ningxia basin,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can be well correlated each other, mutually, they recorded the uplift proces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difference may represent the contrast evolution of the plateau and inhomogeneous differential in geomorphic feature of the plateau and its perimeter respectively. Being two sedimentary basins in separately tectonic units, the former has much thicker strata and coarser particles, for instance, the Oligocene is over 3000m in thickness in Kumukuli basin, however, only about 100m in Ningxia basin. Several uncomformities occurring in Kumukuli basin, namely, between the Quarternary and the Pliocene, the Pliocene and the Middle\|Upper Miocene, as well as the Middle\|Upper Miocene and the Lower Miocene, are the direct effects of horizontal movement accompanied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Maybe those data imply that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plateau much stronger in uplift and distinct in horizontal movement than that of the 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ENOZOIC sedimentary sequ ence MAMMAL FOSSI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机制:理论体系、驱动路径与适配组态 被引量:4
3
作者 唐欣 谢诗蕾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2,共13页
农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能够为农业从“为增长而增长”转向“为质量而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首先构建了以乡村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乡村绿色发展为前因要素,农业全产业链优化为表现形式的县域... 农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能够为农业从“为增长而增长”转向“为质量而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首先构建了以乡村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乡村绿色发展为前因要素,农业全产业链优化为表现形式的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理论体系;其次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63个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为样本,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驱动路径;最后基于QCA方法解析了样本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适配组态。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数字化能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数字化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存在渠道效应,农业绿色生产在乡村产业运营数字化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环境规制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而乡村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绿色发展在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进程中缺一不可,有四种有效催生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适配组态,即产业增速型、要素提质型、全面优化型、科技助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绿色农业 数字乡村 科技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粮食安全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双线掘进和建筑结构耦合作用时地铁盾构下穿建筑物施工的地面沉降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鹏飞 邹利 +2 位作者 乙珂豪 孙萌萌 吴静红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0,共6页
[目的]城市软土地层中双线隧道下穿建筑结构引起的地面变形较为复杂,有必要研究双线隧道和上部建筑物的耦合作用对地面变形的影响。[方法]依托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的监测数据,利用PLAXIS 3D软件,采用小应变本构模型建立三维隧道数值... [目的]城市软土地层中双线隧道下穿建筑结构引起的地面变形较为复杂,有必要研究双线隧道和上部建筑物的耦合作用对地面变形的影响。[方法]依托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的监测数据,利用PLAXIS 3D软件,采用小应变本构模型建立三维隧道数值模型,研究双线隧道盾构施工时的地面沉降规律,进而讨论双线隧道及建筑物参数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法对多个影响参数进行敏感性评估。[结果及结论]下穿建筑的双线隧道地面沉降曲线呈现近似对称的U形分布,最大沉降位置向先行隧道偏移。与先行隧道相比,后建隧道施工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较小。建筑结构所在地面呈现下凹式挠曲变形。建筑物自重、长宽比同地面沉降呈正相关,隧道埋深、间距、施工步距、建筑物刚度同地面沉降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双线隧道 引力搜索算法 敏感性分析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尹明华 李文婷 +9 位作者 欧阳茜 王美暄 徐子林 张钦荣 张牧彤 黄添慧 何凡凡 乐芸 张嘉欣 柴桑雪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8,共18页
为了解析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序列特征并确定其在高粱属的系统位置,通过DNBSEQ-T7测序平台对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组成、简单序列重复、长重复序列、IR区边界结构、中性绘图、ENC-plot、PR2-plo... 为了解析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序列特征并确定其在高粱属的系统位置,通过DNBSEQ-T7测序平台对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组成、简单序列重复、长重复序列、IR区边界结构、中性绘图、ENC-plot、PR2-plot和系统进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长度为140754 bp,共注释了86个蛋白编码(CDS)基因、38个转运RNA(tRNA)基因和8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缺失ccD和ycf1基因;在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组中,简单序列重复(SSR)有27个,长重复序列(Longrepeat)有47个;大单拷贝(LSC)区和小单拷贝(SSC)区的核苷酸多态性显著高于反向重复(IR)区,LSC区的变异性大于SSC区和IR区,核苷酸多样性(Pi)变化范围为0~0.01852,通过Pi(≥0.01215)筛选出10个高变异区域,均位于LSC区;苏丹草及其11个近缘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各位置GC含量不同,偏好以A/U结尾,平均ENC值为47.50,密码子偏性较弱;在苏丹草及其11个近缘种中,自然选择是影响其密码子使用偏性的主要因素,突变压力对其的影响较小;CAA、AAA、UUU、UAU、AUU、UAA、GCA、CCA、ACU、GUA、AGA、CGA、CUU、UCC、UCU共15个密码子是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的最优密码子,均以A、U结尾;苏丹草与高粱双色亚种(S.bicolor subsp.drummondii)(MW999225)亲缘关系较近。研究结果能为苏丹草分子标记的开发、遗传多样性以及进一步研究高粱属植物的保护生物学和种群遗传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草 叶绿体基因组 简单序列重复 IR区边界结构 中性绘图分析 enc-plot分析 PR2-plo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AlexNet的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识别方法
6
作者 姜喆 唐啸璇 +1 位作者 李沛轩 王海燕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了提升海洋电磁环境下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信号的识别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AlexNet的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识别方法。建立了干扰信号模型与海洋电磁波信道模型,提取经海洋电磁波信道传播后的干扰信号时频图作为数据集,通... 为了提升海洋电磁环境下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信号的识别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AlexNet的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识别方法。建立了干扰信号模型与海洋电磁波信道模型,提取经海洋电磁波信道传播后的干扰信号时频图作为数据集,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增加数据标签、数据增强等方法改进训练出的网络模型,给出了不同干噪比(jamming-to-noise ratio,JNR)条件下的模型识别率及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方法能在低JNR条件下达到较高的干扰识别率,能够准确识别水中兵器电磁引信有源干扰,同时具有较低的模型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兵器电磁引信 海洋电磁环境 改进的AlexNet 干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梅雨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张洁 杨秀芹 +4 位作者 滑申冰 刘晓琳 姚德贵 李哲 朱德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9,共15页
【目的】梅雨是东亚特有的天气现象,梅雨期间的降水情况影响着夏季旱涝灾害的形成及发展,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需要对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旱涝灾害预警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江淮流域239个站... 【目的】梅雨是东亚特有的天气现象,梅雨期间的降水情况影响着夏季旱涝灾害的形成及发展,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需要对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旱涝灾害预警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江淮流域239个站点1961—2020年日降水资料、全球海表温度、Nino3.4指数和水汽通量资料,分析近60 a江淮流域梅雨期无雨日和特大暴雨频次,通过正交经验函数分析法(EOF)分析江淮流域梅雨期的降水特征及其与海温和水汽通量的关系。【结果】1961—2020年江淮流域梅雨期多年平均无雨日数由南向北递增分布,并且在江淮区(Ⅲ区)呈显著的增加趋势;期间累计发生特大暴雨47次,且梅雨期间各日期日降水量达特大暴雨等级的站点个数有显著的上升趋势。通过EOF分析得出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类型主要有两种,第一模态呈现全流域降水变化趋势一致性,且呈显著的增加趋势,第二模态流域降水呈南北反相分布特征。【结论】江淮流域梅雨期局部地区无雨日数及达特大暴雨等级降水量的站点个数的增多需引起关注;Nino3.4指数出现较高(低)值的次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偏多(少)。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变化与热带印度洋、热带中东太平洋、热带大西洋海区在前期冬季、春季和同期的海表温度异常有显著正相关,即当这些海区海温为正异常时,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往往偏多;反之,则偏少。影响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6月南海和西太平洋水汽输送汇合形成强烈的水汽通量带,到了7月,水汽通量带因南海和孟加拉湾水汽输送的汇合而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 EOF分析 海温 水汽输送 降水 气候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地区中—小尺度断控缝洞体地震预测
8
作者 李弘艳 刘军 +1 位作者 龚伟 张荣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5,共6页
顺北地区发育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针对主干断裂带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主干断裂带之外,还发育大量中—小尺度断裂,该类型断裂带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尺度更小。受目标埋深(大于8000m)和尺度影响,中—小尺度断裂及其控制的... 顺北地区发育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针对主干断裂带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主干断裂带之外,还发育大量中—小尺度断裂,该类型断裂带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尺度更小。受目标埋深(大于8000m)和尺度影响,中—小尺度断裂及其控制的缝洞体在地震资料上响应不清,难以识别和描述。从地震资料解释入手,采用频谱延拓提高分辨率处理和强反射分离技术,增强地震数据的动力学信息,有效凸显了中—小尺度断控缝洞体地震反射特征。根据不同类型储集体特征优选敏感属性,曲波多尺度相干对中—小尺度断裂较敏感,依据杂乱度和分频能量能够较好地识别断裂破碎带和缝洞体。通过对反映不同信息的属性进行融合,实现了中—小尺度断控缝洞体预测和描述。在顺北地区进行应用,有效指导了井位部署,取得了较好的油气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地区 断控缝洞体 中—小尺度断裂 地震预测 频谱延拓 相干 杂乱度属性 分频能量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蜡树FcF6′H1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9
作者 孙晓春 黄文静 李会容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35-47,共13页
利用CodonW、EMBOSS在线程序分析白蜡树FcF6'H1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对芸香科、豆科、伞形科、木犀科以及模式植物拟南芥、烟草和番茄中F6'H1的基因密码子进行聚类分析、中性绘图、ENC-plot分析和PR2-plot偏倚分析,研究影响白蜡... 利用CodonW、EMBOSS在线程序分析白蜡树FcF6'H1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对芸香科、豆科、伞形科、木犀科以及模式植物拟南芥、烟草和番茄中F6'H1的基因密码子进行聚类分析、中性绘图、ENC-plot分析和PR2-plot偏倚分析,研究影响白蜡树FcF6'H1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因素,通过FcF6'H1与模式生物的密码子使用频率比较获得最佳受体。结果表明,白蜡树FcF6'H1的GC、GC1、GC2、GC3和GC12含量分别为0.4312、0.5125、0.3490、0.4321和0.4308,CAI值为0.216,ENC值为57.84,表明白蜡树FcF6'H1基因的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ENC-plot和PR2-plot偏倚分析结果表明,碱基突变和自然选择均会影响FcF6'H1密码子的偏好性;CDS进化树和RSCU值聚类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但是均表明白蜡树FcF6'H1与木樨榄XM_023028611.1、XM_023036788.1、XM_023034893.1聚为一类,确定了F6'H1基因的6个最优密码子,分别是CUC、AUC、AAG、GAG、UCG和ACA;密码子使用频率分析表明,模式生物中番茄和烟草适合作为遗传转化受体,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适合作为FcF6'H1的异源表达载体。文章初步阐明了白蜡树FcF6'H1基因密码子的使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树 FcF6'H1 密码子偏好性 enc-plot PR2-plot 异源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种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
10
作者 武瑞瑞 李亚男 +3 位作者 张晓芳 吕玉兰 杨旸 李贵平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23-29,共7页
分析不同产地不同咖啡品种种子性状变异及开展种子性状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优良种质。对采自保山潞江坝、临沧幸福镇、普洱、德宏瑞丽和芒市等地33个咖啡种子进行考种,测定种子质量、种子长、种子宽、紧致度、长宽比、形数、种子含水量... 分析不同产地不同咖啡品种种子性状变异及开展种子性状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优良种质。对采自保山潞江坝、临沧幸福镇、普洱、德宏瑞丽和芒市等地33个咖啡种子进行考种,测定种子质量、种子长、种子宽、紧致度、长宽比、形数、种子含水量等7个性状,并采用显著性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隶属函数法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性分析显示,不同样品各个性状间有一定差异,不同性状间的变异程度也不相同;相关性分析显示,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种子性状间不是独立的。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3.235%,第1主成分主要代表种子宽、长宽比、紧致度和形数,第2主成分主要代表种子长、紧致度和形数,第3主成分主要代表了种子质量和含水量。根据主成分的得分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得出33个咖啡种子的性状综合评价值,其中位列前5的依次是编号18、20、23、27、28,即T5175(临沧幸福镇)、爱伲CV-19(普洱)、瑰夏(临沧幸福镇)、瑰夏–圆(临沧幸福镇)、爱伲C36(普洱)。咖啡种子性状都具有丰富的变异性,种源间形态差异较大。从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各种植区的咖啡豆大小不一,在同一地点种植的不同咖啡品种各性状间也存在差异。在咖啡推广种植时,应该注意种植品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种子 表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差异显著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C数据生产纸质海图的方法与实现 被引量:3
11
作者 顾锦华 王斌 +2 位作者 王莹 张哲 纪宏宇 《海洋测绘》 2009年第2期56-58,共3页
针对当前海图生产的现状,提出了利用ENC数据生产符合标准纸质海图的技术路线及具体步骤,设计与编写了印刷用符号库和S-57特征物标到CDC体系符号对照表,最后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enc数据 S-57 纸质海图 符号库 符号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C28J60以太网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伟业 黄云龙 陈国定 《机电工程》 CAS 2008年第1期28-30,共3页
利用新型器件ENC28J60作为以太网控制器,采用PIC18F4550作为主控制器,通过SPI接口实现了与ENC28J60之间的高速通信;在主控器上移植了Microchip TCP/IP协议栈,分别建立了基于UDP和TCP的应用程序,实现了以太网的通信接口,给出了ENC28J60与... 利用新型器件ENC28J60作为以太网控制器,采用PIC18F4550作为主控制器,通过SPI接口实现了与ENC28J60之间的高速通信;在主控器上移植了Microchip TCP/IP协议栈,分别建立了基于UDP和TCP的应用程序,实现了以太网的通信接口,给出了ENC28J60与PIC18F4550连接的应用电路,并把该通信接口应用到电脑绣花机监控系统中,用于接收局域网上的远程主机发来的花样文件并转发给绣花机的控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太网 enc28J60 串行外围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河ENC助航标志S-57编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昭 吕瑛炯 +1 位作者 邢攸姿 孙晓萍 《海洋测绘》 2010年第6期40-43,共4页
内河电子海图(IENCs)生产已经提上我国航运保障议事日程,但是国内外尚没有广泛认同的IENCs标准。对比了国内外现有的地区性IENCs产品标准对内河航标的编码方式,将内河区分左右岸扩展了侧面标志类,建立了导标类概念。以此为基础,提出在S... 内河电子海图(IENCs)生产已经提上我国航运保障议事日程,但是国内外尚没有广泛认同的IENCs标准。对比了国内外现有的地区性IENCs产品标准对内河航标的编码方式,将内河区分左右岸扩展了侧面标志类,建立了导标类概念。以此为基础,提出在S-57框架下内河航标体系编码的方案,并探讨了建立内河-海区一体化测绘航标体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河enc 助航标志 S-57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C28J60的嵌入式系统以太网接口设计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中央 陶乃彬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49-53,共5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新型独立以太网控制芯片ENC28J60的以太网通讯接口的软硬件设计方法。文中详细介绍了新型独立以太网控制器ENC28J60的结构、功能、外围电路以及ENC28J60与C8051F040的SPI通讯和基于两者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的软硬件设计... 介绍了一种基于新型独立以太网控制芯片ENC28J60的以太网通讯接口的软硬件设计方法。文中详细介绍了新型独立以太网控制器ENC28J60的结构、功能、外围电路以及ENC28J60与C8051F040的SPI通讯和基于两者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的软硬件设计。ENC28J60以太网控制器采用标准的SPI串行接口,只需4条连线即可实现与单片机连接,有利于在小型系统上实现以太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c28J60芯片 以太网 接口 C8051F040 TCP/IP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规范与IHO ENC标准比较 被引量:6
15
作者 桑百川 徐乐 +3 位作者 吕霖 翁玉 徐硕 唐俊 《海洋测绘》 2013年第6期73-75,共3页
将我国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规范与IHO ENC标准在数据传输、显示准则、数据有效性检验和数据保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生产实际需求提出部分修订建议。
关键词 国际电子海图标准 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规范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C数据制作进展与应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韩范畴 纪宏宇 《海洋测绘》 2010年第2期79-82,共4页
国际标准电子航海图(ENC)数据生产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是促进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发展的重要前提。介绍了我国目前ENC数据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应用领域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ENC数据的生产及电子海图应用系统ECDIS的发... 国际标准电子航海图(ENC)数据生产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是促进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发展的重要前提。介绍了我国目前ENC数据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应用领域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ENC数据的生产及电子海图应用系统ECDIS的发展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航海图 数字海图 海图数据库 格式转换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P-ENCS:一个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研究的类型化框架 被引量:7
17
作者 叶圣涛 保继刚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5-300,共6页
从结构主义视野出发,在剖析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构成城市游憩系统的主要结构要素和衡量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主要指标,通过二元对立关系刻画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叠加,进而构建一个ROP-ENCS的类型化框架。该框架对于进一步的... 从结构主义视野出发,在剖析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构成城市游憩系统的主要结构要素和衡量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主要指标,通过二元对立关系刻画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叠加,进而构建一个ROP-ENCS的类型化框架。该框架对于进一步的理论建构以及城市游憩系统规划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P-encS.城市游憩空间 类型化框架 衍生型-主导型 城市型-非城市型 形态相似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未来科学研究前沿 服务国家科技创新——评《未来新兴科学研究前沿识别研究》
18
作者 曹树金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共2页
[目的/意义]科学研究前沿识别是科技战略情报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未来新兴科学研究前沿识别研究》一书进行评述,为科学研究前沿探测与演化、关键核心技术识别、颠覆性技术预测等科技战略情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目的/意义]科学研究前沿识别是科技战略情报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未来新兴科学研究前沿识别研究》一书进行评述,为科学研究前沿探测与演化、关键核心技术识别、颠覆性技术预测等科技战略情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多源数据融合、文本挖掘方法和多维指标体系创新、可视化分析工具运用、碳纳米管领域实证等角度对该书核心理念和观点进行评述。[结果/结论]该书的出版对科技情报研究以及科技管理部门研判未来研究前沿领域大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战略情报 科学研究前沿 科技创新 新兴科学 前沿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研究
19
作者 朱晓蕾 李鹏飞 +1 位作者 梁甲靓 薛晔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37,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驱动力,乡村振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发展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基于对二者耦合机理的阐释,选取2012—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驱动力,乡村振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发展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基于对二者耦合机理的阐释,选取2012—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加速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分别测度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并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二者的协同关系,同时,借助协调影响力模型探讨影响其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省(区)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均稳步提升,二者呈现“凹性相关”;2)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3个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现持续增大态势;3)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黄河流域多数省(区)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4)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劳动对象发展指数的贡献,但这一贡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而劳动者的协调影响力通常表现为阻滞效应,劳动资料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据此,建议通过激发劳动对象的增长、缓解劳动者的制约和强化劳动资料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实现黄河流域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乡村振兴 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拟合曲线 协调影响力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投资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分析及经验证据 被引量:3
20
作者 郝海霞 张旭娜 田瑶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9,共13页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壮大耐心资本,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VC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VC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壮大耐心资本,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VC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VC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提升作用;异质性检验显示,VC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影响会因地理区位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东部地区VC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升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政府科技人才注意力和产业集聚水平会均强化VC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正向影响,而金融监管程度则会削弱VC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正向影响。本文研究结论验证了VC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为VC助力活跃资本市场、发挥经济发展助推器的重要支撑作用提供经验支撑与政策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风险投资 耐心资本 科技金融 科技创新 科创企业 资本市场 产业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