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清风痛宁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
1
作者 汪能 胡宏志 李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6-722,共7页
目的 探究正清风痛宁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归巢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取新西兰白兔制备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正清风痛宁低剂量组、正清风痛宁中剂量组、正清风痛宁高剂量组、氨基葡萄糖... 目的 探究正清风痛宁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归巢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取新西兰白兔制备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正清风痛宁低剂量组、正清风痛宁中剂量组、正清风痛宁高剂量组、氨基葡萄糖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兔子作为假手术组,以正清风痛宁和氨基葡萄糖分组处理后检测兔膝关节软骨修复情况、软骨组织BMSC标志物CD90、CD29及CD45表达、外周血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趋化因子配体(CCL)5及CCL7水平。体外实验:提取各组兔BMSC进行鉴定后检测其体外迁移、Ⅱ型胶原蛋白(ColⅡ)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正清风痛宁低、中、高剂量组与氨基葡萄糖组的国际软骨修复学会(ICRS)大体评分、CD90与CD29表达、SDF-1、MCP-1、CCL5与CCL7水平、BMSC体外迁移数与ColⅡ表达均升高(P<0.05),CD45表达均降低(P<0.05),正清风痛宁各剂量组之间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正清风痛宁高剂量组相比,氨基葡萄糖组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正清风痛宁可提升趋化因子表达,促进BMSC迁移归巢,进而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清风痛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归巢 修复 膝关节软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小细胞外囊泡促进骨修复的动物实验研究
2
作者 高阳 高林波 +1 位作者 史春 吴大雷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6-431,共6页
目的:本文通过提取小鼠富血小板血浆的小细胞外囊泡(platelet-rich plasma 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PRP-sEV),检测PRP-sEV对成骨细胞骨标志因子的表达影响,以及体内观察PRP-sEV对小鼠颅骨缺损模型的骨修复作用,为探讨PRP-... 目的:本文通过提取小鼠富血小板血浆的小细胞外囊泡(platelet-rich plasma 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PRP-sEV),检测PRP-sEV对成骨细胞骨标志因子的表达影响,以及体内观察PRP-sEV对小鼠颅骨缺损模型的骨修复作用,为探讨PRP-sEV对骨缺损修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提取小鼠PRP-sEV,通过纳米颗粒追踪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Western blot对PRP-sEV大小、结构以及标志蛋白进行鉴定。采用PKH67检测MC3T3-E1细胞对PRP-sEV的摄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成骨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建立小鼠颅骨缺损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PRP-sEV对骨缺损修复作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PRP-sEV作用的颅骨缺损模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纳米颗粒追踪分析结果显示,PRP-sEV大小约为120 nm,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PRP-sEV具有典型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细胞外囊泡阳性标志蛋白CD63、CD81、凋亡连接基因-2-相互作用蛋白X(ALG-2-interacting protein X,ALIX)均呈阳性,微囊表面标记物CD40呈阴性。PKH67检测MC3T3-E1细胞对PRP-sEV正常摄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RP-sEV促进成骨标志蛋白BMP-2及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PRP-sEV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MP-2及OPN在PRP-sEV作用的颅骨缺损模型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RP-SEV可以促进骨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模型 富血小板血浆 小细胞外囊泡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珍珠层结构增强的丝蛋白GBR膜的构建及其性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3
作者 杨飞宇 徐文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6-912,共7页
目的制备文石片(AP)增强的丝蛋白(SF)引导性骨再生(GBR)膜,通过测试其拉伸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其对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其作为新型骨组织再生屏障膜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氧化法从天然鲍鱼壳(AS)中提取AP,通过溶液浇筑和蒸发自组装技术制备... 目的制备文石片(AP)增强的丝蛋白(SF)引导性骨再生(GBR)膜,通过测试其拉伸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其对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其作为新型骨组织再生屏障膜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氧化法从天然鲍鱼壳(AS)中提取AP,通过溶液浇筑和蒸发自组装技术制备不同组分比例的AP-SF复合膜和纯SF膜,在湿态条件下使用万能力学机测试其拉伸性能。取拉伸强度最大的AP-SF膜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微观结构,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XRD)来进行表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在表面的黏附情况,CCK-8及活死细胞染色探究AP-SF膜的生物相容性。使用碱性磷酸酶染色(ALP)和茜素红染色(ARS)检测各组rBMSCs的成骨向分化情况。结果成功从AS中提取出AP,且由SF和AP固含量为10∶9的混合溶液制备出的膜的湿态拉伸性能最强,达8.46 MPa,AP-SF膜的CCK-8和活死细胞染色试验结果与空白组及SF组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膜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LP试验和ARS结果表明AP-SF膜相比SF膜具有更明显的促进rBMSCs成骨分化的能力。结论制备的AP-SF膜兼具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石片 丝素蛋白 珍珠层 引导性骨再生膜 骨缺损修复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复合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牛德龙 柳忠豪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3-377,共5页
自体骨移植术作为临床上治疗大面积骨缺损的“金标准”,仍具有供体来源有限且易造成二次创伤等局限性。骨组织工程中功能性复合支架具有机械性能强、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各种细胞生长因子、药物、金属离子等加入赋予支架促增殖、抗炎、... 自体骨移植术作为临床上治疗大面积骨缺损的“金标准”,仍具有供体来源有限且易造成二次创伤等局限性。骨组织工程中功能性复合支架具有机械性能强、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各种细胞生长因子、药物、金属离子等加入赋予支架促增殖、抗炎、成骨等生物学特性,由此形成的功能性复合支架为骨缺损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有望成为自体骨材料的替代方案。本文就近年来骨组织工程中各种功能性复合支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后续功能性复合支架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骨缺损修复 功能性复合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RF和CGF在种植相关牙槽骨缺损再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黎永薇 黄麟茵 +4 位作者 农英娇 陆婵 邓翰林 李淑洁(综述) 梁丽华(审校)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78,共7页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及浓缩生长因子(CGF)是通过收集患者自身静脉血并采用不同离心程序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PCs),二者富含大量生长因子,且内部纤维蛋白结构为生长因子的释放提供了天然的三维空间支架,兼具低成本、高安全性及...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及浓缩生长因子(CGF)是通过收集患者自身静脉血并采用不同离心程序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PCs),二者富含大量生长因子,且内部纤维蛋白结构为生长因子的释放提供了天然的三维空间支架,兼具低成本、高安全性及优越的再生活性等特点,目前在口腔种植领域软硬组织的再生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主要针对A-PRF和CGF可能促进牙槽骨缺损修复方面,就其制备方式、应用手段、促牙槽骨再生的成分和支架结构的比较、可能的再生机制及其在口腔种植领牙槽骨缺损再生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RF CGF 牙槽骨缺损 生长因子 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缺损修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的临床分析
6
作者 李审绥 田旭东 +2 位作者 吴亚东 王伟丽 唐正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2-430,共9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骨瓣重建后对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影响,以期为确定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案和颞下颌关节重建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骨瓣重建后对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影响,以期为确定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案和颞下颌关节重建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9年6月—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下颌骨截断切除并同期行骨瓣修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50例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骨缺损大小、位置及修复方式等临床信息,并获取术前(T0)、术后7~10 d(T1)、术后3月(T2)及术后6月(T3)4个时间节点的颌面部CT数据。运用Mimics 2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通过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根据Pullinger公式计算Ln值(后间隙/前间隙)大小以确定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同时Vitral法和Krisjane法测量下颌骨线距(下颌升支长度、髁突内外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及角度)和关节窝形态指标,并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骨缺损大小和位置是术后髁突位置变化的重要因素(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髁突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均显著增加(P<0.001)。在术后7~10 d内,髁突位置前移现象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切除髁突的患者,术后关节间隙和角度显著增大;而保留髁突的患者,仅关节上间隙及前间隙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T1~T2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上间隙、前间隙的变化量与术前髁突位置呈负相关(P<0.05);在T0~T1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后间隙、关节结节角的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髁突长轴与冠状轴的夹角的变化量从T1至T3时间段内持续表现出负向变化趋势(P<0.05)。结论下颌骨缺损骨瓣修复术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与骨缺损的大小和位置相关,同时术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适应性改建。术后早期(7~10 d)髁突前移现象随随访时间延长呈现复位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 骨瓣修复 髁突位置 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 颌面部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新型聚乳酸膜在引导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胡雅瑄 马子涵 +1 位作者 王将凌 汪永跃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目的探索一种可降解新型聚乳酸膜(PDLLA/PLLA)在引导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5~3.0 kg,在动物一侧下颌骨体部近下颌骨下缘处制备10 mm×5 mm×3 mm箱状骨缺损,然后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 目的探索一种可降解新型聚乳酸膜(PDLLA/PLLA)在引导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5~3.0 kg,在动物一侧下颌骨体部近下颌骨下缘处制备10 mm×5 mm×3 mm箱状骨缺损,然后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8只。实验组动物骨缺损处填Bio-oss骨粉后将PDLLA/PLLA覆盖于缺损表面,对照组动物骨缺损处填Bio-oss骨粉后将Guidor聚乳酸可吸收膜覆盖于缺损表面,空白组动物不作处理。术后8、12周采集缺损处标本,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期间各组实验动物均未发生炎症和排异反应,各组创口愈合良好,成骨活跃。大体观察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动物成骨量较多,材料降解较少,对照组动物成骨量较实验组少,材料降解完全;术后12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成骨量相当,实验组材料进一步降解,空白组动物成骨量少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8、12周,Micro-CT可以观察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缺损区域新生骨明显多于空白组。术后8、12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新生骨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骨密度(BMD)和骨小梁数量(Tb.N)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动物(P<0.05),且术后8周实验组动物新生骨BV/TV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术后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BV/TV、BMD和Tb.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切片观察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动物新生骨小梁周边细胞生长活跃,并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术后12周实验组动物骨小梁周围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骨缺损部位骨组织密度接近周边正常骨组织。结论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PDLLA/PLLA呈现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可以明显促进缺损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复合材料 骨组织修复工程 下颌骨 缺损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的生物学性能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石剑虹 田原野 +2 位作者 陈楷 孙高 吴国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5-1546,共12页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膜片性能的影响,并阐明含CGF复合细胞膜片(CS)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选取2只3周龄SD大鼠,分离培养获得BMSCs,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鉴定BMSCs成骨和成脂能力。选取3只3...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膜片性能的影响,并阐明含CGF复合细胞膜片(CS)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选取2只3周龄SD大鼠,分离培养获得BMSCs,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鉴定BMSCs成骨和成脂能力。选取3只3周龄SD大鼠,制备CGF液态提取物(CGFe),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传统CS(BMSC-CS)组和含CGF复合CS(CGF/BMSC-CS)组。HE染色观察2组CS形态表现,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各组CS体外成骨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ALP、胶原酶Ⅰ型(COL^(-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骨钙蛋白(OCN)mRNA表达水平。体内实验,选取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MSC-CS组和CGF/BMSC-CS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检测各组大鼠颅骨缺损处骨形成参数,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形态表现。结果:第3代BMSCs为梭形,排列紧密,呈漩涡团簇状生长;茜素红染色有明显的钙结节生成,油红O染色有红色脂滴形成,证实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和成脂分化的能力。CS为白色半透明状,边缘轻微卷曲,剥离后的CS卷曲皱缩为不规则状。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CS白色更深,透明程度较低,在厚度和延展性方面明显增加,不易破损,有一定黏性和可塑性。HE染色观察,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CS细胞数增加,排列密集,细胞外基质(ECM)更丰富,包裹连接细胞形成一个整体的片状结构。茜素红和ALP染色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CS的ALP活性和矿化提升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CS成骨细胞及红色矿化结节数明显增多,染色明显加深,阳性面积增大,ALP活性和矿化提升值均明显升高(P<0.05)。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培养24 h,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和CGF/BMSC-CS组细胞迁移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1);培养48 h,与对照组比较,CGF/BMSC-CS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RT-qPCR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细胞中COL^(-1)和OC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CGF/BMSC-CS组细胞中ALP、COL^(-1)、OC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细胞中ALP、COL^(-1)和OC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Micro-CT检测,对照组大鼠颅骨缺损区域边界清晰,几乎无新骨生成;BMSC-CS组大鼠颅骨仅在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缺损中心区域有明显空缺;CGF/BMSC-CS组大鼠颅骨新骨沿骨缺损边缘向中心区域生成,修复大部分骨缺损;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大鼠颅骨骨体积分数[骨体积(BV)/组织体积(TV)]和骨小梁间距(Tb.N)均明显升高(P<0.05),CGF/BMSC-CS组大鼠颅骨BV、BV/TV、骨小梁数目(Tb.Th)和Tb.N均明显升高(P<0.05);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大鼠颅骨BV、BV/TV、Tb.Th和Tb.N均明显升高(P<0.01)。HE和Masson染色观察,对照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几乎无新骨生成,仅见大量胶原纤维连接两侧骨断端;BMSC-CS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仅在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中央为致密的胶原纤维与缺损边缘的新生骨连接;CGF/BMSC-CS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除在骨缺损边缘可以看到新生骨组织外,缺损中央亦有骨岛形成,骨岛周围可见骨细胞及大量的胶原纤维。Masson染色观察,细胞质和类骨质呈红色,胶原呈蓝色;CGF/BMSC-CS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中可见明显的新形成的类骨质,新骨形成量最高。结论:CGF可以促进BMSCs膜片的成骨分化和ECM的丰富度,含CGF复合CS可以高效修复大鼠颅骨缺损,是一种理想和安全的促骨再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细胞膜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缺损再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模量高强度丝素蛋白GBR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廖小毓 方辉 +1 位作者 杨飞宇 邹多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0-595,共6页
目的拟制备一种高模量和高强度的可降解丝素蛋白引导骨再生(GBR)膜,以解决骨缺损修复成骨空间维持问题。方法提纯丝素蛋白后利用蒸发-热压法制备膜材,使用拉伸测试、体外模拟、细胞共培养等方法评估其理化性质与生物性能。结果制得丝素... 目的拟制备一种高模量和高强度的可降解丝素蛋白引导骨再生(GBR)膜,以解决骨缺损修复成骨空间维持问题。方法提纯丝素蛋白后利用蒸发-热压法制备膜材,使用拉伸测试、体外模拟、细胞共培养等方法评估其理化性质与生物性能。结果制得丝素蛋白GBR膜,体外模拟12 h降解率为35.3%,湿态弹性模量达45 MPa,拉伸强度达8.39 MPa,7 d细胞生存率近100%。结论所制得可降解GBR膜具有高模量和高强度,以及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有望为解决骨缺损修复成骨空间维持问题提供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成骨空间维持 引导骨再生膜 丝素蛋白 蒸发-热压法 成骨分化 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旺 吕伟华 +3 位作者 王希乾 仝春实 武洋 彭利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9-1064,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7例腓骨瓣及32例髂骨瓣均成活,两者在一般资料、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术后6个月后)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下颌骨缺损类型和长度、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比较明显不同。结论:下颌角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髂骨瓣修复,跨越中线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Brown分类方法能够很好指导骨瓣选择的类型。缺损大于90 mm优先考虑腓骨修复,且可以同时携带皮岛修复软组织缺损,小于90 mm不伴有软组织缺损优先考虑髂骨修复,小于90 mm伴有软组织缺损携带阔筋膜张肌瓣修复。血管化游离髂骨瓣在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血管化游离腓骨瓣。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均能很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形和口腔功能,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游离腓骨瓣 血管化游离髂骨瓣 下颌骨缺损 修复重建外科 功能及外形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翼基底对称性骨修复对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疗效研究
11
作者 菅嘉琪 景兵帅 +2 位作者 杨超 石冰 李承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754,共7页
目的比较鼻翼基底对称性骨修复联合鼻唇畸形整复术与仅行鼻唇畸形整复术对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鼻畸形的改善效果。方法研究共纳入50例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其中20例仅行鼻唇畸形整复术(不植骨组),30例行骨修复联合鼻唇畸形整复术... 目的比较鼻翼基底对称性骨修复联合鼻唇畸形整复术与仅行鼻唇畸形整复术对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鼻畸形的改善效果。方法研究共纳入50例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其中20例仅行鼻唇畸形整复术(不植骨组),30例行骨修复联合鼻唇畸形整复术(骨修复组)。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年面部观照片,参照Farkas人体测量学标准,进行鼻部解剖标志点的定位,测量10个鼻畸形指标,比较2组的手术效果。结果与不植骨组相比,骨修复组患者术后1年的鼻畸形获得了明显改善,其中鼻小柱对称参数更接近1,鼻小柱倾斜角更接近90°,鼻翼基脚内倾角及鼻翼基底倾斜角更小(P<0.05)。结论鼻翼基底对称性骨修复有助于改善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唇裂术后鼻畸形,对鼻部对称性、鼻翼形态及鼻底畸形的改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植骨术 鼻畸形 鼻翼基底对称性骨修复 肌肉力矩平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脱钙骨基质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建华 廖维宏 +1 位作者 刘鹏 柳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943-1946,共4页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摄X片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新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PDLLA/HA/DBM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1),且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结论PDLLA/HA/DBM人工骨能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和骨组织 骨移植 骨缺损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钙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单纯人工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畅 乔苏迟 +3 位作者 王志伟 李诚 曹烈虎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81-1585,共5页
目的评价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单纯使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关节骨病外科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97例下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评价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单纯使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关节骨病外科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97例下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接受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联用组),另65例患者接受单纯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单用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切口不良事件、人工骨完全吸收后的骨质愈合情况等。结果联用组和单用组患者术后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6%(5/32)和26.2%(17/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和单用组患者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完全吸收后,遗留明确或可疑骨缺损的发生率分别为9.4%(3/32)和29.2%(19/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两者的联合使用不会增加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并且可能降低人工骨被完全吸收后遗留骨缺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同种异体骨 骨代用品 骨肿瘤 骨移植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和Wnt信号通路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兔牙槽骨缺损中的表达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春梅 李淑慧 +5 位作者 温齐古丽.乃库力 于莉 袁萍 赵璐 吴佩玲 尼加提.吐尔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兔拔牙窝骨缺损的动物模型,探讨Notch和Wnt信号通路在牙槽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用36只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均于全身麻醉下微创... 目的通过建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兔拔牙窝骨缺损的动物模型,探讨Notch和Wnt信号通路在牙槽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用36只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均于全身麻醉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A组植入BMSCs-PRF复合物,B、C组分别植入单一PRF和BMSCs,D组未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12周(每个时间点3只动物)处死动物,立即在骨缺损同一部位取材,制作骨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缺损修复过程中Notch1和Wnt3a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第4、8周,A、B、C组Notch1和Wnt3a表达均高于D组(P<0.05);第12周,D组Notch1和Wnt3a表达高于其他3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第4周,骨缺损区新生骨细胞Notch1和Wnt3a的表达最多,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缺损修复完成,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Notch1和Wnt3a信号分子在BMSCs复合PRF促进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均有表达,可以通过调控BMSCs的增殖与分化加速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愈合过程;二者表达情况相似,有可能存在串话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 WNT3A 牙槽骨缺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骨修复材料修复种植牙骨缺损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冬 白轶 +6 位作者 李蓉 张玉峰 夏海斌 施斌 童昕 邓春富 尹力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和Bio-oss骨粉修复牙种植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盲法、平行对照,按随机代码表分配入组患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设计。试验组90例接受新型骨修复材料治疗,对照组90例接受Bio-oss骨粉治疗。分别于...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和Bio-oss骨粉修复牙种植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盲法、平行对照,按随机代码表分配入组患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设计。试验组90例接受新型骨修复材料治疗,对照组90例接受Bio-oss骨粉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当天、术后6个月在选定的同一骨缺损区进行CBCT影像学检查,计算骨体积转化有效率(骨体积转化率80%的病例数/总病例数),将其作为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判定标准。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为85.39%,对照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为82.95%,试验组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与对照组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17);术后6个月与术中骨密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两组间新生骨密度相似。结论:新型骨修复材料和Bio-oss骨粉用于种植牙骨缺损的填充修复效果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未发生不良反应。该新型骨修复材料是一种临床可供选择使用的的骨移植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 骨缺损 种植牙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人长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杰 吴雪晖 +4 位作者 罗飞 何清义 代飞 谢肇 许建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51-854,共4页
目的观察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用以修复患者长骨缺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利用组织工程技术,通过抽取临床上骨源缺乏的患者少量骨髓分离出其中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s),并在体外对其进行扩增培养并诱导分化... 目的观察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用以修复患者长骨缺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利用组织工程技术,通过抽取临床上骨源缺乏的患者少量骨髓分离出其中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s),并在体外对其进行扩增培养并诱导分化后,与自制的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相复合,构建个体化的组织工程骨并应用于临床,通过临床随访其放射学及血液学结果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30例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患者均达到随访半年以上,随访资料显示成骨速度及效果均与自体骨类似,且术后肝肾功、血沉等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最长随访达4年未发现病灶复发。结论由患者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成骨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骨 修复 长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在修复牙槽缺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柳锋 胡礼明 +2 位作者 黄卫东 胡丽曼 张华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254-256,共3页
目的:研究自体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在修复牙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牙槽骨缺损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自体下颌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的观察组和给予自体髂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的对照组,观察种植体稳定性、基牙相... 目的:研究自体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在修复牙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牙槽骨缺损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自体下颌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的观察组和给予自体髂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的对照组,观察种植体稳定性、基牙相关指标以及咀嚼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8、12周和16周ISQ值为69.3±8.8、74.2±8.3、79.4±10.3、84.1±11.2,咬合力(137.2±23.5)lbs,咀嚼效率为0.93±0.14,均高于对照组;牙龈指数为0.34±0.06,出血指数为0.42±0.06,松动度为0.49±0.0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下颌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能够增强种植体稳定性,改善基牙情况和咀嚼功能,在牙槽缺损的修复中具有积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缺损 自体下颌骨 骨移植 牙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活化牙槽骨成骨细胞增殖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进才 任战平 +2 位作者 李旭奎 安文生 王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0-301,305,共3页
目的 观察电刺激对活化牙槽骨成骨细胞增殖功能的作用 ,探讨电刺激促进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机理。方法 实验家兔分A、B两组 ,在双侧下颌牙槽突制作骨缺损区。A组用自制的位于右侧自凝塑胶牙托表面电极刺激实验家兔下颌右侧的骨缺损区 ;... 目的 观察电刺激对活化牙槽骨成骨细胞增殖功能的作用 ,探讨电刺激促进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机理。方法 实验家兔分A、B两组 ,在双侧下颌牙槽突制作骨缺损区。A组用自制的位于右侧自凝塑胶牙托表面电极刺激实验家兔下颌右侧的骨缺损区 ;左侧及B组不做电刺激作为对照。结果 光镜下实验侧 1~ 2周即可见到大量增生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其中成骨细胞呈多形性改变。 3~ 5周即有大量的骨小梁形成。而对侧和对照组骨小梁较少 ,且钙化差。电镜下实验侧可见到大量增生的成骨细胞胞浆内粗面内质网膨大 ,有大量的核蛋白颗粒 ,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发达 ,呈现高电子密度电子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成骨细胞 实验 细胞增殖 牙槽骨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对Beagle犬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效应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鹏 宋锦璘 +3 位作者 冯格 董妮 赵纯亮 王智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2-525,共4页
目的利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辐照Beagle犬下颌前磨牙水平型牙槽骨缺损模型,探讨其促进急性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潜在效应。方法选用4只Beagle犬的下颌双侧第三、四前磨牙颊侧区,制备釉牙骨质界下6 mm深的水平型牙槽骨缺损模型。左右两... 目的利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辐照Beagle犬下颌前磨牙水平型牙槽骨缺损模型,探讨其促进急性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潜在效应。方法选用4只Beagle犬的下颌双侧第三、四前磨牙颊侧区,制备釉牙骨质界下6 mm深的水平型牙槽骨缺损模型。左右两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LIPUS辐照(ISATA 30 mW·cm-2,20 min·d-1),对照组为不开功率源的假辐照。辐照8周后,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新生牙槽骨骨密度,脱钙骨组织切片观察新生牙槽骨的组织学效应。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牙槽骨骨密度分别为(0.605 3±0.056 6)g·cm-2、(0.604 7±0.055 2)g·cm-2,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3 9)。脱钙骨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新生牙槽骨周边成骨细胞成排排列,数量较多,而对照组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数量少;Masson染色示实验组新生骨组织中胶原呈鲜红色,成熟度高,而对照组以蓝色为主,可见绿色区域,成熟度偏低。结论 LIPUS辐照对急性水平型牙槽骨缺损具有潜在的修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 急性水平型牙槽骨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罗正文 刘济远 +1 位作者 李佳 潘剑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82-786,共5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阳性对照(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临床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骨缺损部位的影像学检查,次要评价指标为: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排异... 目的:观察和评价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阳性对照(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临床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骨缺损部位的影像学检查,次要评价指标为: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排异反应、骨代谢变化、骨感染征象。安全性评价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临床试验共入组40例受试者,完成试验39例,脱落1例。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影像学检查有效率:试验组89.47%、对照组95.00%。次要疗效评价2组材料植入后伤口愈合时间均小于12d,2组均无排异反应、无骨代谢变化、无骨感染征象。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5.00%,对照组:0.00%。结论: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疗效和安全性非劣效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牙槽骨缺损 引导骨再生术 引导组织再生膜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