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杨全刚 孙雅杰 +3 位作者 王会 潘红 娄燕宏 诸葛玉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5,共12页
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对扩大耕地面积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盐碱地综合利用治理技术是挖掘盐碱地潜力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针对我国盐碱地类型多、改良利用方式差别大等特点,对当前盐碱地物理、化学、水利、微生物和植物改... 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对扩大耕地面积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盐碱地综合利用治理技术是挖掘盐碱地潜力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针对我国盐碱地类型多、改良利用方式差别大等特点,对当前盐碱地物理、化学、水利、微生物和植物改良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坚持分区综合治理,梯次提升盐碱耕地质量,有序推进盐碱荒地综合开发,构建轻度、中度、重度和盐碱地荒地多元化改良与综合利用技术路径。并建议以培肥土壤、提高产能、保护盐碱地生态环境为基本要求,从多水源高效安全利用、盐碱障碍绿色消减、盐碱耕地养分扩容增效和增碳稳碳等方面加强改良利用新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改良技术 综合利用 多元化 水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播湿出模式下不同灌溉量对农田土壤水盐动态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晨旭 马英杰 衡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2,52,共8页
为了研究新疆克拉玛依棉花干播湿出模式下不同出苗水灌水量对土壤盐分动态和棉花生长的影响,于2022-2023年设定不同出苗水灌水处理(T1:825 m^(3)/hm^(2),T2:1200 m^(3)/hm^(2),T3:1425 m^(3)/hm^(2),CK:975 m^(3)/hm^(2)),对比分析了各... 为了研究新疆克拉玛依棉花干播湿出模式下不同出苗水灌水量对土壤盐分动态和棉花生长的影响,于2022-2023年设定不同出苗水灌水处理(T1:825 m^(3)/hm^(2),T2:1200 m^(3)/hm^(2),T3:1425 m^(3)/hm^(2),CK:975 m^(3)/hm^(2)),对比分析了各处理对土壤含盐量、脱盐率和棉花株高、茎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0~20 cm土层的脱盐率在2022年为30.86%,在2023年进一步提高至37.90%,2 a整体脱盐率达到43.52%,显著高于CK组的42.29%。在棉花生长指标方面,T2处理的棉花株高和茎粗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优异,2023年吐絮期的株高最高,茎粗达到9.92 mm(比CK处理显著提高了5.37%)。在棉花产量方面,2022年和2023年T2处理的籽棉产量分别为5317.45和6539.94 kg/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此外,T2处理还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方面显示出最佳表现,2022年和2023年的IWUE分别为1.11和1.39 kg/m^(3),显著高于T1、T3和对照组。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在棉花生长指标以及后期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当出苗时灌溉定额为T1时,棉花的株高、产量和收获密度均最低;当出苗水量等于T3时,棉花的产量及其生理指标随灌溉定额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各处理下的土壤水盐情况和棉花出苗及生长状况以及产量情况,T2为最佳出苗水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棉田 干播湿出 棉花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水盐动态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化水滴灌对盐碱化农田土壤水盐及离子分布的影响
3
作者 李国苗 刘霞 +5 位作者 王丽萍 屈忠义 李响 乔天 于函宏 赵靖怡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7-197,共11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灌溉水源滴灌条件下磁化强度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明确适宜的磁场强度。[方法]于2023年5月至2024年10月在达拉特旗进行田间试验。设置2种灌溉水源(黄河水F、微咸水B)和4种磁化梯度(M)(0.5 T、0.3 T、0.1 T、0 T),... [目的]为探讨不同灌溉水源滴灌条件下磁化强度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明确适宜的磁场强度。[方法]于2023年5月至2024年10月在达拉特旗进行田间试验。设置2种灌溉水源(黄河水F、微咸水B)和4种磁化梯度(M)(0.5 T、0.3 T、0.1 T、0 T),探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盐动态、盐分淋洗及离子迁移规律的影响机制。[结果]磁化水滴灌显著提高根层土壤水分体积分数,促进盐分淋溶,缓解作物根层水盐胁迫,并有效降低土壤中Cl^(-)、SO_(4)^(2-)和Na^(+)的质量分数。在不同磁化强度条件下,FM处理和BM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磁场强度为0.3 T时,FM3、BM3处理根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和脱盐率较FM0、BM0分别提高3.03%~3.35%、1.58%~3.16%和8.83%~14.56%、7.07%~13.62%,同时,对土壤Cl^(-)和Na^(+)的脱除效果较好,FM3处理脱除率分别达19.17%~31.67%、33.95%~42.91%,BM3处理分别为5.20%~21.03%、20.41%~26.02%。磁化强度为0.5 T时,SO_(4)^(2-)的脱除率最高,FM5和BM5分别为30.97%~35.22%、25.81%~26.02%。磁化水滴灌有效减少土壤水盐胁迫面积,在改善土壤水盐环境方面具有潜力。通过拟合分析表明,0.29~0.38 T为优化根层水盐环境的适宜磁场区间。综上所述,2种灌溉水源磁化后滴灌均可提高根层土壤水分体积分数,促进盐分淋溶。[结论]磁化水滴灌显著改善根区土壤水盐环境,0.3~0.4 T为沿黄灌区重度盐碱化农田最适宜的磁化强度,研究结果可为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磁化水滴灌 磁场强度 水盐分布 盐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措施对重盐碱地夹层土壤的脱盐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洪波 白云岗 +4 位作者 卢震林 郑明 丁宇 肖军 韩政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针对现有重盐碱地改良措施中工程量大与生产成本高的现实问题,以渭干河灌区规模化高效节水建设后集中连片形成的大面积重盐碱地夹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措施在冬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处理中以... 针对现有重盐碱地改良措施中工程量大与生产成本高的现实问题,以渭干河灌区规模化高效节水建设后集中连片形成的大面积重盐碱地夹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措施在冬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处理中以深翻处理脱盐率最高,为75.9%;其次是开沟打孔灌沙和打孔灌沙处理,分别为51.5%和39.4%;打孔和开沟打孔比较接近,分别为38.2%和37.4%;开沟最低,为33.9%。通过2次和3次冬灌后,在0~20 cm土层,各处理含盐量由2020年冬灌前的7.06~11.61 g/kg降到2022年冬灌后的2.00~5.91 g/kg,脱盐率为76.8%~382.5%,表明表层土壤由初始的中重度盐碱土改良为轻中度盐碱土,反映出黏土夹层对水盐运移的阻滞作用,也表明打孔灌沙措施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措施来提高盐碱地的洗盐效果与抑制返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重盐碱地 土壤改良 脱盐 盐分淋洗 冬灌 夹层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功霞 李迎 +1 位作者 刘宏元 齐高相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96-103,共8页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其合理开发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盐碱地地理分布、土壤类型与成因特征,将我国盐碱地划分为三类,系统梳理了相应的工程、农艺、化学与生物治理技术路径。同时,总结...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其合理开发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盐碱地地理分布、土壤类型与成因特征,将我国盐碱地划分为三类,系统梳理了相应的工程、农艺、化学与生物治理技术路径。同时,总结了典型盐碱地作物的耐盐机制、栽培模式及代表性耐盐品种特性,强调了跨区域协同治理与因地制宜技术集成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未来盐碱地治理应向区域精准化、技术集成化与智能管理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耐盐作物 治理技术 生物改良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荫对盐胁迫下油葵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任羽飞 封晓辉 +4 位作者 李静 郭凯 李伟柳 吴玉洁 刘小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700,共14页
盐碱地光伏系统下作物生长受到盐分和遮荫的双重影响,研究双重逆境下作物的生理响应对该系统内作物种植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油葵(Helianthus annuus L.)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3个盐分水平(在初始含盐量的基础上外加NaCl含量0 ... 盐碱地光伏系统下作物生长受到盐分和遮荫的双重影响,研究双重逆境下作物的生理响应对该系统内作物种植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油葵(Helianthus annuus L.)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3个盐分水平(在初始含盐量的基础上外加NaCl含量0 g·kg^(−1)、3 g·kg^(−1)和5 g·kg^(−1))和4个遮荫水平(0%、30%、60%和90%),探究遮荫对盐胁迫下油葵生长、光合特性、叶片解剖结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及籽粒产量等的影响,为盐碱地光伏系统下开展作物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盐分水平下,与不遮荫(遮荫水平0%)处理相比,遮荫会破坏油葵叶片光合反应中心,降低光能转换效率,减小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层,减少光合产物积累,进而抑制茎粗和花盘的生长,影响光合产物分配方向,最终降低籽粒产量;但适度遮荫下油葵会通过增加株高、增大叶面积、提高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酶)活性等方式提高叶片的光捕获能力,促进光合作用进行。不同遮荫水平下,与无盐分处理相比,轻(3 g·kg^(−1)NaCl)、重(5 g·kg^(−1)NaCl)度盐胁迫均会降低油葵的光合效率,抑制株高、茎粗、花盘和叶片的生长,减少光合产物的积累,最终降低籽粒产量,且不同盐胁迫浓度下油葵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在不同遮荫水平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其中,30%遮荫水平能显著提高轻度盐胁迫下油葵叶片的Rubisco酶和PEPC酶活性,减小叶片厚度,增大栅栏组织层,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油葵光合效率,促进油葵生长。研究表明弱光环境下油葵会通过改变自身形态、光合酶活性、光合产物分配等方式来应对环境胁迫,且遮荫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盐胁迫对油葵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30%遮荫水平对缓解轻度盐胁迫引起的油葵光合能力降低和生长抑制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遮荫及盐分互作 盐碱地 光合特性 叶片解剖结构 生物量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绿肥对盐碱地土壤改良及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程永钢 金辉 +4 位作者 郑普山 孙崇凤 姜洪进 金江 刘鸿宇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0-1110,共11页
为探明间作绿肥对盐碱地土壤改良及种植作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典型中度盐碱地开展为期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青贮玉米单作(CK)、化学改良(脱硫石膏、生物炭、复合肥)+单作(L)、化学改良... 为探明间作绿肥对盐碱地土壤改良及种植作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典型中度盐碱地开展为期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青贮玉米单作(CK)、化学改良(脱硫石膏、生物炭、复合肥)+单作(L)、化学改良+间作2行绿肥(LC1,绿肥选用毛叶苕子)、化学改良+间作3行绿肥(LC2)和化学改良+间作4行绿肥(LC3)。结果表明:与L处理相比,LC1、LC2、LC3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34%~4.45%、全氮含量提高了22.46%~33.80%,0~20 cm土壤pH降低了1.00%~2.27%,含盐量降低了17.43%~21.64%,玉米产量显著提高6.76%~8.54%,其中LC2处理改良效果最佳。研究表明,化学改良+间作3行绿肥并翻压还田模式能有效改良盐碱土壤,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是较好的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绿肥 土壤改良 土壤特性 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植物耐盐性的方法途径及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孔超 赵金 潘少斌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4期462-470,共9页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重大的环境挑战,正在威胁世界各地的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探索植物适应盐分胁迫的机制、开发提升植物耐盐性的新策略以及培育具有耐盐特性的新品种,对于提升作物产量和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重大的环境挑战,正在威胁世界各地的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探索植物适应盐分胁迫的机制、开发提升植物耐盐性的新策略以及培育具有耐盐特性的新品种,对于提升作物产量和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综合评述了植物响应盐胁迫的调控机制以及提高植物耐盐性的研究成果,同时探讨了在盐碱地推广农作物种植所面临的障碍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保护和合理利用盐碱地资源、提升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盐碱地种植 外源措施 基因改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沟排盐对西辽河平原苏打盐碱荒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胡玲玲 张万锋 +5 位作者 王伟 刘红霞 郭富强 张晶 丁奋谦 妥德宝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为探究暗沟排盐技术对西辽河平原苏打盐碱荒地改良效果的影响,在科左中旗胜利乡盐碱荒地,通过设置暗沟并应用不同的改良措施,暗沟间距分别设置5 m(L1)、10 m(L2)和15 m(L3),以及无暗沟(CK)处理,在此基础上施入脱硫石膏30 t/hm^(2),腐殖... 为探究暗沟排盐技术对西辽河平原苏打盐碱荒地改良效果的影响,在科左中旗胜利乡盐碱荒地,通过设置暗沟并应用不同的改良措施,暗沟间距分别设置5 m(L1)、10 m(L2)和15 m(L3),以及无暗沟(CK)处理,在此基础上施入脱硫石膏30 t/hm^(2),腐殖酸4.5 t/hm^(2)(F1)和9 t/hm^(2)(F2),共8个处理,对暗沟排盐工程结合化学改良措施对苏打盐碱荒地土壤的脱盐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暗沟排盐技术对降低苏打盐碱荒地的土壤盐分有显著效果,0~40 cm深度土壤全盐量平均降低1.74 g/kg,暗沟间距越小,脱盐效果越显著。此外,施入腐殖酸对降低土壤盐碱度也有显著影响,平均降低了5.7%,其中间距5 m,施用量4.5 t/hm^(2)处理的降低幅度最大,达到了8.2%。从试验结果来看,暗沟间距10 m和施用4.5 t/hm^(2)腐殖酸的组合是最佳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西辽河平原盐碱荒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平原 苏打盐碱荒地 碱化度 全盐量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膨润土对黄绵土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10
作者 张咏琪 马东豪 +3 位作者 谢越 霍亚文 杨熙 张佳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1026,共9页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施有机物料、膨润土与有机物料配施两种处理模式,探究了膨润土添加对黄绵土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单施有机物料的秸秆还田(S)、施用有机肥(O)、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SO)、木本泥炭+生物...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施有机物料、膨润土与有机物料配施两种处理模式,探究了膨润土添加对黄绵土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单施有机物料的秸秆还田(S)、施用有机肥(O)、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SO)、木本泥炭+生物激发剂(WE)处理均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14.0%、30.5%、23.9%、30.8%,且在配施0.2%的膨润土(B)后有机碳增加量可进一步提高到14.8%(BS)、35.1%(BO)、26.2%(BSO)、31.8%(BWE);(2)添加膨润土的秸秆还田处理(BS)和秸秆还田+有机肥处理(BSO)较CK处理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大团聚体(>0.25 mm)的质量分数(增幅分别为7.8%和8.3%),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WD),增强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3)膨润土添加可以较为明显地提升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B、BS、BO、BSO、BWE处理下MAOC含量较CK、S、O、SO、WE处理分别提升了20.6%、28.2%、9.5%、9.6%、1.4%,且配施有机肥还可以同时提升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其中BO和BSO处理分别比O和SO处理提升了16.9%和11.7%;(4)膨润土的添加可以通过提高土壤矿物结合态碳饱和容量,降低土壤碳饱和亏缺量,提高土壤固碳速率。此外,通过随机森林分析发现,碳酸钙是碱性钙质土壤有机碳饱和亏缺的主要驱动因子,而膨润土的添加有利于缓解碳酸钙对有机质积累的负效应。总之,添加膨润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钙质土 干旱半干旱区 地力提升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灌溉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盐分及养分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旭昌 董晓亮 +2 位作者 李际峰 周维芝 陈为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7,61,共8页
通过模拟盐碱农田灌溉洗盐过程,研究不同灌溉水量对土壤盐碱的改良效果和氮磷养分迁移规律的影响。试验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法,设置200 mm(S1)、300 mm(S2)、400 mm(S3)3种不同灌水量,模拟了盐碱农田种植过程中的一次性大定额灌溉洗盐... 通过模拟盐碱农田灌溉洗盐过程,研究不同灌溉水量对土壤盐碱的改良效果和氮磷养分迁移规律的影响。试验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法,设置200 mm(S1)、300 mm(S2)、400 mm(S3)3种不同灌水量,模拟了盐碱农田种植过程中的一次性大定额灌溉洗盐,并分析不同灌水量情况下土壤盐分和养分的迁移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灌水量处理进行灌水淋溶后,土壤中的盐分、全氮、有效磷、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均明显降低,且在灌溉后这种降低的分布规律相似。3种灌水处理中,盐分和氮磷养分的溶脱率整体表现为S3>S2>S1。底层土壤中的S1和S2处理都会导致氮磷养分截留积累,而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氮磷养分截留积累的土层深度也会逐渐加深,但在高灌水量的S3处理中,整个土层中均发生了氮磷养分淋溶现象。在3种灌水量处理中的土壤淋溶液中,其氮磷浓度在整个淋溶周期中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在整个淋溶过程中,S3处理的淋溶液中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明显高于S2、S1灌水处理(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盐分的迁移量与氮磷养分的迁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氮磷养分之间的迁移量也均呈现出显著性关系(p<0.05)。灌溉对土壤表层的盐分和养分的影响最大,在3种灌水量处理中,300 mm灌水量可以有效降低土壤表层盐分,且减少氮磷流失的风险,为试验中盐碱农田灌溉较为适宜的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灌溉水量 洗盐 土壤盐分 土壤养分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典型建筑渣土填海区绿地土壤理化特征研究
12
作者 袁峰均 史正军 +2 位作者 潘松 曾伟 罗越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期1-6,45,共7页
由于深圳市填海区土壤没有经过原位自然成土及生物演替过程,加上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导致绿地土壤质量下降,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因此开展填海区绿地土壤研究对于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该区域生态建设的主要障... 由于深圳市填海区土壤没有经过原位自然成土及生物演替过程,加上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导致绿地土壤质量下降,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因此开展填海区绿地土壤研究对于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该区域生态建设的主要障碍因子,于2018年在深圳前海自贸区采集20个土壤剖面(75个样品),采用物理和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其土壤水分、盐分和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盐分参数和养分含量在土层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较为稳定。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以30~60cm土层最高,而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以120~150cm最高,呈底聚型分布。土壤电导率和Na^(+)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60~90cm达到峰值,分别为其余土层的1.32~2.42倍、1.13~2.75倍,全盐量、Cl^(-)和SO_(4)^(2-)则呈现“降-升-降”的趋势,且电导率、全盐量与Na^(+)、Cl^(-)和SO_(4)^(2-)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此外,各层土壤的p H值为7.57~8.04,且从表层到底层依次递增。根据土壤类型划分标准,该区域1.5 m土体内的土壤均已发生碱化。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61.2%~101.5%,且有机质贫乏,供氮能力差,有效磷空间变异强度大。填海区绿地土壤存在轻微的盐碱化、养分含量低且空间异质性大,因此利用时应注意降碱和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海造陆 含盐量 碱化度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生物改良盐碱地效益研究 被引量:54
13
作者 任崴 罗廷彬 +1 位作者 王宝军 苏逢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1-214,共4页
生物改良盐碱地主要是通过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培肥地力,从而提高盐碱地(盐渍化土地、碱化土地)的经济效益。在土壤盐分含量较高时,通过2a直接种植比较耐盐的禾本科牧草,0~40cm土壤的脱盐率可达67.3%以上;种植直根系作物枸... 生物改良盐碱地主要是通过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培肥地力,从而提高盐碱地(盐渍化土地、碱化土地)的经济效益。在土壤盐分含量较高时,通过2a直接种植比较耐盐的禾本科牧草,0~40cm土壤的脱盐率可达67.3%以上;种植直根系作物枸杞3a后,0~40cm土壤的脱盐率为78.7%。而利用灌水洗盐方式改良盐碱地耗水量大,是生物改良方式的1.6倍。在土壤盐分含量高于1.5%时,利用生物方式改良后土地的产量高于灌水洗盐后的产量。生物改良盐碱地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优的改良盐碱地模式。在以硫酸盐为主的干旱区盐碱地,种植耐盐牧草结合正常灌溉改良盐碱地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生物改良 种植业 灌水洗盐 土壤盐分 培肥地力 产量高 土地 效益研究 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盐渍土研究:历程、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25
14
作者 杨劲松 姚荣江 +5 位作者 王相平 谢文萍 张新 朱伟 张璐 孙瑞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7,共18页
盐渍土研究是以盐渍土和盐渍生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盐渍土和盐渍化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盐渍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盐渍土的治理、改良和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为主体的研究领域。我国盐渍土面积巨大、种类繁多,盐渍化问... 盐渍土研究是以盐渍土和盐渍生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盐渍土和盐渍化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盐渍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盐渍土的治理、改良和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为主体的研究领域。我国盐渍土面积巨大、种类繁多,盐渍化问题突出,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盐渍土"水盐调控""水盐平衡","淡化肥沃层"和"障碍消减"等理论与技术方法,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拓展耕地资源等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我国在土壤盐渍化演变过程的监测与多源数据融合、土壤水盐运移过程模拟与尺度转换、盐渍农田养分循环与减损增效、盐渍障碍的生态消减、盐渍障碍微生物修复、盐渍农田灌排优化管理与边际水安全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果。建议今后深入开展盐渍土精准控盐的高效和安全用水、土壤盐渍障碍的绿色消减与健康保育、盐渍农田养分库容扩增与增碳减排、土壤盐渍化与区域生态的耦合响应和协同适应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应面向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和行业,致力于拓展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为国家农业升级、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盐渍土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研究之间的联系,系统阐述了近期盐渍土相关研究工作的特色进展,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国家需求,提出了我国盐渍土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盐渍化防控 障碍消减 生态治理 水盐调控 盐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盐碱地滴灌土壤基质势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9
15
作者 焦艳平 康跃虎 +3 位作者 万书勤 孙泽强 刘伟 董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58,共6页
该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土壤基质势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试验设3个水平的土壤基质势处理:-5kPa(S1),-15kPa(S2)和-25kPa(S3),每个处理重复3次,按随机区组布置。试验结果表明:垄作覆膜滴灌条件下各盐分离子的迁移和分布特... 该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土壤基质势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试验设3个水平的土壤基质势处理:-5kPa(S1),-15kPa(S2)和-25kPa(S3),每个处理重复3次,按随机区组布置。试验结果表明:垄作覆膜滴灌条件下各盐分离子的迁移和分布特性不同。Na+和Cl-易被灌溉水淋洗,主要分布在湿润体的边缘,在滴头附近含量最低,远离滴头含量逐渐增大,土壤基质势越高,淋洗效果越明显,离子含量和土壤总盐量呈线性相关。Mg2+、Ca2+、HCO3-含量受土壤基质势影响较小,在土壤剖面分布相对均匀,离子含量和土壤总盐量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盐渍化土壤中总盐分的淋洗主要受到作物播种时第一次大水量灌溉和苗期阶段较高土壤基质势控制的灌溉影响,作物生育中后期不同土壤基质势处理对土壤总盐分的淋洗影响较小。该研究结果对盐碱地水盐调控和灌溉制度的制定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滴灌 土壤基质势 盐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隔盐措施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水盐运移及刺槐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王琳琳 李素艳 +3 位作者 孙向阳 张涛 付颖 张红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88-1398,共11页
土地盐碱化是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个主要障碍,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今天,改良利用盐碱地早已提上了科学日程。在天津滨海盐碱地区,通过田间完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对比分析了4种土壤盐分隔离措施(对照-不设隔盐处理,CK;沸石隔盐处理,FS... 土地盐碱化是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个主要障碍,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今天,改良利用盐碱地早已提上了科学日程。在天津滨海盐碱地区,通过田间完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对比分析了4种土壤盐分隔离措施(对照-不设隔盐处理,CK;沸石隔盐处理,FS;陶粒隔盐处理,TL;河沙隔盐处理,HS)对0—80 cm土层水盐运移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光合特性的影响,目的是通过评估不同隔盐材料的控盐改土效果,为滨海地区盐渍土改良和沿海防护林营造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FS和TL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相对水分含量,为刺槐生长创造更加适宜的水分环境。FS导致0—80 cm土体内盐分含量和土壤盐溶质浓度显著降低,控盐效果显著。TL仅在40 cm以下土层有显著降盐效果,控盐效果仅次于FS。与对照相比,HS对0—80 cm土体内盐分含量和土壤盐溶质浓度无显著影响,降盐效果最差。(2)FS处理能显著提高刺槐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降低胞间CO2浓度(Ci)。TL可显著提高刺槐叶片的Pn、Tr,但改善效果不及FS,并且其对Gs、Ci和LWUE没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HS虽然能显著增加刺槐叶片Pn和Tr,但却导致LWUE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在滨海地区采用沸石作为隔盐材料比采用传统材料河沙更能有效保水降盐,促进植物光合及生长,可以作为滨海盐碱地区隔盐材料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盐层 沸石 陶粒 河沙 光合特性 滨海盐碱土 刺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台田-浅池”改良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李颖 陶军 +2 位作者 钞锦龙 张化 顾卫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4-160,167,共8页
滨海盐碱地是我国一类重要的土地资源,但其特殊的土壤理化性质严重制约植物的生长。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已对我国滨海盐碱土的理化性质和水盐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而有效的滨海盐碱土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改良措施。... 滨海盐碱地是我国一类重要的土地资源,但其特殊的土壤理化性质严重制约植物的生长。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已对我国滨海盐碱土的理化性质和水盐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而有效的滨海盐碱土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改良措施。近年来,"台田-浅池"型综合土地利用模式(挖土成池,筑土为台,台田种植,浅池养殖)是我国一种新型的滨海盐碱地综合改良模式,它集合了国内外优秀的滨海盐碱地改良方法,并创新性的将新型水资源——海冰水应用在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中,目前已经在土地利用变化和优化配置、台田修筑、盐碱地改良、土壤水盐运动、海冰水灌溉、作物种植、耐盐植物筛选、咸淡水混合养殖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利用试验,并在降低土壤盐度,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提高土壤肥力、选择适宜作物品种、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协调生态发展、实现滨海盐碱地可持续利用是"台田-浅池"综合利用模式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滨海盐碱地 “台田-浅池” 海冰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密式暗管排盐技术改良苏打盐碱地效应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王洪义 王智慧 +2 位作者 杨凤军 纪鹏 靳亚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9-272,共4页
为探索暗管排盐技术在苏打盐碱地治理中的适用性,选择大庆地区的苏打盐碱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排盐暗管不同间距(5m,10m,15m)与埋深(0.8m,1m,1.2m)下的盐碱地土壤脱盐效果。结果表明:经3次灌溉淋洗,发现埋设暗管能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含盐... 为探索暗管排盐技术在苏打盐碱地治理中的适用性,选择大庆地区的苏打盐碱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排盐暗管不同间距(5m,10m,15m)与埋深(0.8m,1m,1.2m)下的盐碱地土壤脱盐效果。结果表明:经3次灌溉淋洗,发现埋设暗管能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含盐量,暗管埋设间距、埋深越小,平均排水效率越高,排水矿化度越大,土壤脱盐效率越高,改土效果越好。间距5m、埋深0.8m的处理经淋洗后平均排水效率为2.08%,较其他处理至少提高了13.66%;土壤含盐量为0.16%,较其他处理至少降低了23.81%。由此建议大庆地区苏打盐碱土降渍脱盐的地下暗管工程最佳布设参数为间距5m、埋深0.8m,既可以有效排除土壤中盐分,又可以确保耕作层土壤脱盐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盐 盐碱地 浅密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管排水排盐改良盐碱地机理与农田生态系统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19
作者 于淑会 刘金铜 +2 位作者 李志祥 刘慧涛 谭莉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64-1672,共9页
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是通过控制地下水位与高效利用降水或灌溉水资源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从而影响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和土壤特性,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本文在对暗管排水排盐技术自身发展及其应用的关键条件总结概述的基础上,对其改良盐... 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是通过控制地下水位与高效利用降水或灌溉水资源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从而影响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和土壤特性,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本文在对暗管排水排盐技术自身发展及其应用的关键条件总结概述的基础上,对其改良盐碱地机理与农田生态系统响应两方面的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改良盐碱地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暗管埋设对"四水"转化规律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下水埋深控制或灌溉制度变化、控制性排水和定水位排水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暗管埋设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模型模拟等方面。农田生态系统对暗管埋设排水的响应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为主的土壤特性响应、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农田生态系统土地与种植结构和服务功能的改变等方面。本文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水排盐 盐碱地改良 水盐运移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土壤改良剂和覆膜栽培的增产效应与技术经济评价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冰 阎永康 +2 位作者 李建军 张全发 王静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第6期549-551,561,共4页
研究了3种盐碱土壤改良剂组合和地膜覆盖栽培对盐碱地改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栽培措施对降低盐碱危害和增加玉米产量都有显著作用;施用土壤改良剂较对照平均增产2 324 kg/hm2,增产幅度为54.6%;覆盖地膜栽培平均增产2 472.5 ... 研究了3种盐碱土壤改良剂组合和地膜覆盖栽培对盐碱地改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栽培措施对降低盐碱危害和增加玉米产量都有显著作用;施用土壤改良剂较对照平均增产2 324 kg/hm2,增产幅度为54.6%;覆盖地膜栽培平均增产2 472.5 kg/hm2,增产幅度为124.43%;投入和产出比,施用土壤改良剂为1∶(1.93~3.25),地膜覆盖栽培为1∶8.18;施用盐碱土壤改良剂具有明显的后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盐碱土壤改良剂 地膜覆盖 玉米 增产效应 残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