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性文化的力量:张謇教育思想与区域县中繁荣 被引量:3
1
作者 丁百仁 王毅杰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共9页
县中是县域教育的支柱和地方发展的希望所在,但近年来县中的师生与制度结构失去了比较优势,陷入困境。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蓝图下,县中如何重整旗鼓?本文基于对全国知名县中聚集地——南通市的调查,借助强文化范式框架,探讨张謇教育思想何... 县中是县域教育的支柱和地方发展的希望所在,但近年来县中的师生与制度结构失去了比较优势,陷入困境。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蓝图下,县中如何重整旗鼓?本文基于对全国知名县中聚集地——南通市的调查,借助强文化范式框架,探讨张謇教育思想何以成为一种与结构力量互补的地方文化力量助推县中发展。张謇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初的南通崛起叙事中被激活,锚定科教兴市的第一战略选择,使政府注意力优先分配于教育,从而塑造了县中的良好外部生态和主体积极实践,两者的适配进而带来区域县中繁荣。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将县中讨论转向地方性,揭示县中发展离不开由本土社会文化传统和资源产生的强大动力,这为其他地方教育振兴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中繁荣 张謇教育思想 强文化范式 内外适配 文化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陆机《拟古诗》、《赴洛道中作》等五言诗的写作时间 被引量:3
2
作者 木斋 尚雪红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4-109,共6页
陆机应是南人中写作新兴五言诗的第一人,其五言诗风格和成就,是陆机入洛学习和仿效曹魏文化的结果;陆机代表作《赴洛道中作》,应是陆机多次赴洛中的晚年之作;陆机对曹植代表的建安诗风的模拟仿作,正是陆机对曹魏文化学习和模拟的结果,... 陆机应是南人中写作新兴五言诗的第一人,其五言诗风格和成就,是陆机入洛学习和仿效曹魏文化的结果;陆机代表作《赴洛道中作》,应是陆机多次赴洛中的晚年之作;陆机对曹植代表的建安诗风的模拟仿作,正是陆机对曹魏文化学习和模拟的结果,其中对十九首的拟作,也应该是陆机在北方生活了相当长时间之后的作品,而非陆机赴洛之前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拟古诗 效法建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謇与近代体育 被引量:5
3
作者 徐静玉 王晓玲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29,共2页
重点论述了张謇与近代体育发展的密切关系。张謇在发展学校体育事业的同时,积极倡导大众体育事业,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奠定了南通体育腾飞的基础。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大众体育 张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海粟与上海美专的早期课程教学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厚明 王东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123,8,共6页
上海美专最初十年,其课程教学经历了从摹写为主导、摹写与写生并举、再到写生成为主尊的历史进程。在此进程的背后,折射出刘海粟、张聿光两位主政者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认知及其内在冲突。回望并检讨上海美专早期课程教学的演... 上海美专最初十年,其课程教学经历了从摹写为主导、摹写与写生并举、再到写生成为主尊的历史进程。在此进程的背后,折射出刘海粟、张聿光两位主政者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认知及其内在冲突。回望并检讨上海美专早期课程教学的演变脉络,是考察刘海粟"美术教育——写生教学——人体写生——自动主义"诸多观念之关键所在,对研究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发生机制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美专 摹写 写生 刘海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性质 被引量:2
5
作者 邓可卉 张雷 苏轩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2-87,共6页
基于前人的研究,重新讨论了张謇创办"纺织染传习所"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性质,认为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深刻的,反映了张謇教育思想的转折。1912年中国实行的"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出了新的办学章程,学... 基于前人的研究,重新讨论了张謇创办"纺织染传习所"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性质,认为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深刻的,反映了张謇教育思想的转折。1912年中国实行的"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出了新的办学章程,学制改学堂为学校,而这一新学制是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依据与标准。另外,研究认为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严格来讲不属于"实业教育"的范畴,纠正了学术界模糊、混乱的表述。最后总结了张謇纺织教育思想的源流,强调了其对近代高等纺织教育建制化做出的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 纺织染传习所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壬子-癸丑学制” 实业教育 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视角下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33
6
作者 张磊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79,共5页
通过解读生命化教育的内涵,揭示生命视域中的学校体育课程观,并从生命视角的高度深刻反思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体育课程实践层面提出构建"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实施要在&qu... 通过解读生命化教育的内涵,揭示生命视域中的学校体育课程观,并从生命视角的高度深刻反思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体育课程实践层面提出构建"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实施要在"预设"基础上注重"动态生成",构建人性化的课程评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来重构生命化的学校体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生命化教育 中小学 体育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仿聊斋派”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富伟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81,共6页
仿聊斋派构成了“后聊斋”时代文言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产生是传统复古风气、小说创新空间萎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而其依附性的宿命和原创性的匮乏又使它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从它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来看,由... 仿聊斋派构成了“后聊斋”时代文言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产生是传统复古风气、小说创新空间萎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而其依附性的宿命和原创性的匮乏又使它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从它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来看,由于仿聊斋派在连续性与变异性、熟悉度与陌生化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支点,从而形成了继承多于创新的局面。同时仿聊斋派和原著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微妙,既是双赢互利,又是相互牵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仿聊斋派 理论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温庭筠词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色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尊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0-64,共5页
温庭筠作为“花间鼻祖”的出现既是时代文化选择的结果 ,更与他本人所独具的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狂放不羁的个性气质、丰富多彩的艺术修养等个体因素有关 ;温庭筠词不仅开创和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类型和美学风采 ,而... 温庭筠作为“花间鼻祖”的出现既是时代文化选择的结果 ,更与他本人所独具的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狂放不羁的个性气质、丰富多彩的艺术修养等个体因素有关 ;温庭筠词不仅开创和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类型和美学风采 ,而且还表现出“因艳入俗”、“以艳为俗”的另一面的艺术风貌与审美特色 ,对五代西蜀词人的创作和“花间词风”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 花间鼻祖 雅化 艳化 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代状元张謇体育教育思想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韩燕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33,共4页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提出张謇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张謇在《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之前就在其创办的学校中开设体育必修课,改变了南通传统学校教育中只有德育、智育而无体育的现象;张謇超前的体育教育意识及其对竞...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提出张謇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张謇在《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之前就在其创办的学校中开设体育必修课,改变了南通传统学校教育中只有德育、智育而无体育的现象;张謇超前的体育教育意识及其对竞技体育的重视和投资,奠定了南通"体育之乡"的人文发展基础,是南通走出15位世界冠军及竞技体育腾飞的历史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 学校体育教育 体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建阳系刊本小说刍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86,共11页
入清之后,建阳书坊逐渐式微,但是建阳系刊本小说却依旧活跃在小说出版市场:一是清代书坊翻刻建阳刊本小说,一是清代书坊仿刻建阳刊本小说。其中翻刻建阳刊本小说仅指正文的翻刻,而仿刻建阳刊本小说则包括上图下文版式的承袭。与建阳刊... 入清之后,建阳书坊逐渐式微,但是建阳系刊本小说却依旧活跃在小说出版市场:一是清代书坊翻刻建阳刊本小说,一是清代书坊仿刻建阳刊本小说。其中翻刻建阳刊本小说仅指正文的翻刻,而仿刻建阳刊本小说则包括上图下文版式的承袭。与建阳刊本相比,仿建阳刊本在正文与插图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文方面,主要是仿建阳刊本错字很多,还存在漏刊与误刊的情况。插图方面,仿建阳刊本的插图极为拙劣,而这也成为仿建阳刊本一个最大的特征。通过对清代仿建阳刊本的考察,可以了解更多建阳刊本小说的存在、清代建阳刻书业衰亡的原因,以及建阳刊刻小说三大类中唯神魔小说于清代流行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仿刻 建阳系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謇创办的伶工学社及其现代美学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展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0,共6页
南通伶工学社是中国美育史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戏剧艺术学校,于1919年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时值中国整体社会经历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伶工学社在美学上则反映为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古典美学形态向... 南通伶工学社是中国美育史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戏剧艺术学校,于1919年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时值中国整体社会经历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伶工学社在美学上则反映为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古典美学形态向以对立崇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美学形态转型。南通伶工学社的诞生,体现出现代美学赋予传统艺术教育领域塑造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人才的革新要求。它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体系建构、课程设置等均属首创,正式开启了中国艺术教育的现代之门。虽然7年后南通伶工学社即行解散,但是它所展现出的现代美学意义却有值得珍视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伶工学社 现代美学 张謇 欧阳予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之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灿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7,160,共7页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书》所收《内丹歌》为其自述之作,表现了他在内丹修炼方面真实深湛的体验。慈湖的案例表明,儒、道两家在身心体验、证悟境界等方面,具有沟通、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慈湖 心学 道教 内丹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兴学三特点
13
作者 李忠 王筱宁 《大学教育科学》 2007年第5期88-94,共7页
由于缺乏兴办新式教育的经验,近代中国兴学观念、学制系统乃至一些具体措施,都来自对西方国家的模仿;由于缺乏兴学资金,政府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由于引入的是异质教育,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长期难以适应。由此形成近代中国兴... 由于缺乏兴办新式教育的经验,近代中国兴学观念、学制系统乃至一些具体措施,都来自对西方国家的模仿;由于缺乏兴学资金,政府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由于引入的是异质教育,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长期难以适应。由此形成近代中国兴学过程中的三个鲜明特点:模仿发达国家的教育,广泛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教育活动,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处于难以适应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兴学 模仿 民众参与 不相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临摹:教师走向教育精通之路
14
作者 马健生 黄莹莹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36,共8页
教学临摹是一种教师系统模仿心仪名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将其神髓再现于自己课堂的教学形式,它以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录像或视频)为临摹的“法课”,通过选、读、摹—临、思等步骤而实施教学实践与研修,具有“心仪”“法课”“系统”“再现... 教学临摹是一种教师系统模仿心仪名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将其神髓再现于自己课堂的教学形式,它以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录像或视频)为临摹的“法课”,通过选、读、摹—临、思等步骤而实施教学实践与研修,具有“心仪”“法课”“系统”“再现”四个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临摹提供了技术基础,动力定型理论、示范学习理论、反省思维理论与教师教育智慧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临摹的实施需要学校支持、教研组协调和教师主动参与其中。教学临摹为教师教学专业研修提供了具体标准和反省工具,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风格、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是教师由“入课”到“出课”、由“亦步亦趋”的形似到“融会贯通”的神似,继而通向教育精通境界的旅程,也是学校创新教研方式、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 教学临摹 新手教师 教育精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江西派”文学思想对周邦彦词创作的影响
15
作者 任竞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5-49,共5页
北宋中后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尽管由于新旧党争的关系,不见周邦彦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有何交游,但这股雄劲的文艺思潮必然会对周邦彦词的创作产生影响。这可以从周邦彦与苏轼文人圈及江西派人士之... 北宋中后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尽管由于新旧党争的关系,不见周邦彦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有何交游,但这股雄劲的文艺思潮必然会对周邦彦词的创作产生影响。这可以从周邦彦与苏轼文人圈及江西派人士之间的关系;从后世大量论词杂著里对他创作的相关评价,并与黄庭坚相关的诗论词论相比较;从黄庭坚、周邦彦在创作和风格上与杜甫的渊源等几方面看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派文学思想 黄庭坚 周邦彦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謇的校歌创作及其美育意义
16
作者 侯敏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19-122,共4页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针对中国贫穷落后,他提出实业与教育两大目标,平衡推动,努力以赴。他以"夫教育而母实业"喻其宗旨。他创建了诸多新式学堂,并为这些学校撰写了校歌,歌词内容丰富,崇文重教,言志抒情,风格凝重,诗...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针对中国贫穷落后,他提出实业与教育两大目标,平衡推动,努力以赴。他以"夫教育而母实业"喻其宗旨。他创建了诸多新式学堂,并为这些学校撰写了校歌,歌词内容丰富,崇文重教,言志抒情,风格凝重,诗笔纵横,词藻优雅,从中我们可以见出其办学理想和美育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 教育救国 校歌创作 美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密《效颦十解》与南宋两浙词学思想建构
17
作者 赵惠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共12页
《效颦十解》是周密在宋亡之后创作的联章拟效词,被收入自编词选《绝妙好词》。该组词依次拟效了花间、辛弃疾、卢祖皋、史达祖、张辑、孙惟信、赵汝茪、吴文英、龟溪二隐及施岳,通过互有异同的拟效策略,留存并勾勒了以两浙江湖词人为... 《效颦十解》是周密在宋亡之后创作的联章拟效词,被收入自编词选《绝妙好词》。该组词依次拟效了花间、辛弃疾、卢祖皋、史达祖、张辑、孙惟信、赵汝茪、吴文英、龟溪二隐及施岳,通过互有异同的拟效策略,留存并勾勒了以两浙江湖词人为核心的南宋四代词人图景,有效保留了周密师友群体的词作、词法及个体生命。除此之外,周密还将南宋故实与个人闻见融于这组拟效词中,使其能够全面承载故国之思,展现了“词史”意识的萌芽。这些文本内蕴在《绝妙好词》中有着更为丰富细致的体现,与《效颦十解》构成了强烈的互文性。此外,《效颦十解》拟效对象的四个代际分布,还在结果上叙构出了一道南宋两浙江湖词人统绪,成为清代浙西词派词统建构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颦十解》 拟效词 周密 词学思想 浙西词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优质课”的优与忧--从初中数学“优质课”之活动谈起 被引量:3
18
作者 方勤华 张海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8年第1期73-76,共4页
优质课观摩及比赛活动是我国教师教研与评价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常规活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对2016年河南省的18节初中数学优质课前期视频观看、教学设计文本阅读和现场观摩,发现优质课内容主题全面、教学资源广泛、过... 优质课观摩及比赛活动是我国教师教研与评价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常规活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对2016年河南省的18节初中数学优质课前期视频观看、教学设计文本阅读和现场观摩,发现优质课内容主题全面、教学资源广泛、过程设计精良、技术辅助合理、教师素质优良、突出综合能力等优点,但存在刻意安排,问题流于形式;急于铺垫,代替学生思考;不敢放手,过度关注答案;拘泥技术,忽视数学关联等问题。为了促进优质课的完善,建议准备优质课时要注重内容的准备、追求语言的精确、注重学生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优质课 观摩活动 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謇与欧阳予倩 被引量:2
19
作者 钦鸿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28-133,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之际,南通也掀起了一场戏剧改革的热潮。在张謇和欧阳予倩的合作下,南通创办了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戏剧学校伶工学社,对剧场管理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也为南通现代话剧运动奠定了基础。后... 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之际,南通也掀起了一场戏剧改革的热潮。在张謇和欧阳予倩的合作下,南通创办了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戏剧学校伶工学社,对剧场管理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也为南通现代话剧运动奠定了基础。后来由于张謇与欧阳予倩思想上的距离,终于中途而废。但他们在早年的南通有过美好的合作,并且为南通乃至中国的戏剧改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予倩 张謇 五四新文化运动 戏剧改革 伶工学社 戏剧学校 重要地位 中国戏剧 管理制度 现代话剧 南通 教育史 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通州女子师范看张謇的女子教育观
20
作者 陈红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张謇生逢中国社会的急遽转型时期,他的个人经历及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及思想变迁。人们对张謇的关注一般多集中在其政治、实业领域的作为。本文试图通过张謇在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过程中的言行,考察他对中国女子... 张謇生逢中国社会的急遽转型时期,他的个人经历及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及思想变迁。人们对张謇的关注一般多集中在其政治、实业领域的作为。本文试图通过张謇在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过程中的言行,考察他对中国女子教育的一般认识,进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张謇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 通州女子师范 女子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