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HRTEM研究DOC和DPF对柴油机颗粒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马志豪 李磊 +3 位作者 钞莹 任源 许新 马凡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4-58,共5页
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对安装了排气后处理装置的CY4102-CE4B柴油机排放的颗粒进行观察,对比了ESC循环中工况7与工况10后处理装置中,柴油氧化催化器(DOC)与颗粒捕集器(DPF)前后颗粒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颗粒的基... 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对安装了排气后处理装置的CY4102-CE4B柴油机排放的颗粒进行观察,对比了ESC循环中工况7与工况10后处理装置中,柴油氧化催化器(DOC)与颗粒捕集器(DPF)前后颗粒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颗粒的基本粒子均呈近似球形,与发动机工况和后处理装置无关;经DOC后组成颗粒的基本粒子的轮廓比在DOC前更清晰,次级粒子由葡萄状结构向链状结构转化,但经DPF后,又向葡萄型结构转化;低速低负荷时,组成基本粒子的内核与外壳不甚明晰,呈无定型结构,基本结构单元的尺寸较小,薄层呈波浪状;而高速高负荷时,组成基本粒子的内核与外壳更加清晰,呈石墨结构,层状结构也更加明显,薄层几乎呈直线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柴油氧化催化器 颗粒捕集器 颗粒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迟家店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橄榄石中发现自然铁及其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冯有利 郑辙 +2 位作者 郭延军 吴军 叶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01-706,共6页
通过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发现在山东荣成迟家店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橄榄石中除钛铁矿和磁铁矿出溶物外。还有一种矩形出溶物,长为20μm、宽为5μm,能量损失X射线分光谱(XEDS)分析矩形物的成分为Fe。选区电子衍射花样计算表明该矿物与和... 通过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发现在山东荣成迟家店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橄榄石中除钛铁矿和磁铁矿出溶物外。还有一种矩形出溶物,长为20μm、宽为5μm,能量损失X射线分光谱(XEDS)分析矩形物的成分为Fe。选区电子衍射花样计算表明该矿物与和JCPDS中的标准矿物自然铁-α和自然铁-γ衍射数据一致。根据自然铁的化学成份推断橄榄石中自然铁-α和自然铁-γ的形成温度范围为490~900℃,压力不超过8.2GPa,并讨论了自然铁与深源地幔流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石二辉橄榄岩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自然铁-α 自然铁-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准纳米针状石墨的发现及其结构表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冯有利 郑辙 +1 位作者 郭延军 于立竞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09-311,共3页
 在新疆苏吉泉花岗岩所含团块状石墨中发现一种细长针状物,经高分辨电镜能谱分析其化学成份为碳。电子衍射数据分析表明其结构为2H多型石墨。确认该细长针状物为准纳米针状石墨,其长度可达12500nm,宽度为150nm,边缘平直,且晶面条纹平...  在新疆苏吉泉花岗岩所含团块状石墨中发现一种细长针状物,经高分辨电镜能谱分析其化学成份为碳。电子衍射数据分析表明其结构为2H多型石墨。确认该细长针状物为准纳米针状石墨,其长度可达12500nm,宽度为150nm,边缘平直,且晶面条纹平直度极高。认为这种准纳米针状石墨会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质,可能是一类高强度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纳米针状石墨 高分辨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分光谱 选区电子衍射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基PZT铁电薄膜的界面和表面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林涛 任天令 +3 位作者 刘理天 李志坚 张琪 朱静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6-318,共3页
用高分辨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溶胶 -凝胶 (Sol- Gel)工艺制备的硅基 Pb(Zr,Ti) O3 (PZT)铁电薄膜 ,发现在 PZT的上表面生成了 Si O2 ,PZT与硅衬底的界面处形成了无定型的 Si Ox 层并有铅的沉积 ,而且热处理温度越高 ,这种现象越显著。... 用高分辨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溶胶 -凝胶 (Sol- Gel)工艺制备的硅基 Pb(Zr,Ti) O3 (PZT)铁电薄膜 ,发现在 PZT的上表面生成了 Si O2 ,PZT与硅衬底的界面处形成了无定型的 Si Ox 层并有铅的沉积 ,而且热处理温度越高 ,这种现象越显著。这些结构严重影响了 PZT铁电薄膜的品质及其应用。在分析上述结构产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 Sol- Gel工艺的改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透射电镜 溶胶-凝胶 PZT 铁电薄膜 硅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活加氢精制催化剂中硫铁相的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卫亚 沈智奇 +3 位作者 杨占林 王丽华 凌凤香 孙万付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2-845,共4页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结合X射线能谱仪(EDS)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对运转后的加氢精制催化剂中含有的微量未知相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X射线能谱仪确定该未知相主要成分为硫和铁。根据选区电子衍射结果,该硫铁...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结合X射线能谱仪(EDS)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对运转后的加氢精制催化剂中含有的微量未知相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X射线能谱仪确定该未知相主要成分为硫和铁。根据选区电子衍射结果,该硫铁相为单晶结构。采用样品倾转的方法,获得3幅不同取向的选区电子衍射图,根据衍射谱中衍射斑点对应的晶体学信息及3幅电子衍射图取向间的夹角关系,确定该硫铁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的硫化亚铁,分子式为Fe0.91S。该催化剂应用于高温高压下的加氢环境中,其中原料油中的酸性物质,尤其是环烷酸对加氢设备材质的腐蚀是导致硫铁化合物相形成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探讨了硫铁化合物相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精制 催化剂 硫化亚铁 高分辨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模拟钢中纳米富Cu相的变形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蔡琳玲 徐刚 +3 位作者 冯柳 王均安 彭剑超 周邦新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1-316,共6页
提高了Cu含量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reactor pressure vessel,RPV)模拟钢样品,经过880 cC水淬、660℃调质处理和400℃1000~4000 h的等温时效处理,观察到纳米富Cu相的析出;随后进行20%~30%冷轧变形,采用萃取复型(extractionreplica,ER)... 提高了Cu含量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reactor pressure vessel,RPV)模拟钢样品,经过880 cC水淬、660℃调质处理和400℃1000~4000 h的等温时效处理,观察到纳米富Cu相的析出;随后进行20%~30%冷轧变形,采用萃取复型(extractionreplica,ER)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RTEM)的方法研究纳米富Cu相的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镶嵌在α-Fe基体中的纳米富Cu相,在冷轧变形时的变形机制较为复杂,存在多种变形方式.当纳米富Cu相的晶体处于有利取向时,可以跟随基体一起发生滑移变形,表现为"软"颗粒的特性;当晶体处于不利取向时,会发生孪生变形,甚至诱发马氏体相变,有时生成"轮毂辐条"状的孪晶结构,大大提高了纳米富Cu相继续变形时的抗力,表现为"硬"颗粒的特征,因而析出纳米富Cu相会产生明显的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模拟钢 富Cu相 变形 萃取复型 高分辨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沸石结构的低剂量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厚文 王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11-1013,共3页
介绍了一种研究沸石结构的低剂量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电子束对沸石样品的辐照损伤,获得的高分辨像的分辨率优于0.18 nm。提出了降低电子辐照损伤的措施,阐述了低剂量高分辨成像技术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 沸石 结构 辐照损伤 低剂量 高分辨电子显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空位在纳米GaN颗粒和InGaN AlGaN双异质结中的聚集(英文)
8
作者 张泽 王岩国 李辉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直流放电等离子法制备纳米GaN颗粒中的氮缺乏可导致空位形成。在电子显微观察的电子辐照条件下 ,这些N 空位将进一步凝聚 ,形成一个a =2 2 0 9nm ,b =3 82 6nm ,c=1 0 3 7nm ,α =β =γ =90°的调制结构。随着电子辐照剂量增加 ... 直流放电等离子法制备纳米GaN颗粒中的氮缺乏可导致空位形成。在电子显微观察的电子辐照条件下 ,这些N 空位将进一步凝聚 ,形成一个a =2 2 0 9nm ,b =3 82 6nm ,c=1 0 3 7nm ,α =β =γ =90°的调制结构。随着电子辐照剂量增加 ,纳米颗粒中心将出现空洞 ,同时使该区的金属镓离子迁移到颗粒的表面。电子显微分析及分子力学理论计算表明 ,这种新的调制结构系空位的有序排列所致。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InGaN AlGaN的双异质结薄膜结构中直径约为 5 0nm的空洞存在与发光失效的关系 ,讨论了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空位 GaN InGaN/AlGaN 双异质结 聚集 氮化镓 氮铟镓 铝镓氮 纳米颗粒 调制结构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 选区电子衍射 分子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和Fe二十面体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像模拟与应变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郑翔 于荣 +2 位作者 谢琳 吴浩 朱静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8-434,共7页
像差校正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实现不仅提高了高分辨透射电镜的分辨率,也使人们得以直接测量材料中的原子构型。二十面体是金属与合金催化剂颗粒所具有的一种典型的结构形式,可看作由二十个四面体组成多重孪晶结构。它们在任何一个方向... 像差校正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实现不仅提高了高分辨透射电镜的分辨率,也使人们得以直接测量材料中的原子构型。二十面体是金属与合金催化剂颗粒所具有的一种典型的结构形式,可看作由二十个四面体组成多重孪晶结构。它们在任何一个方向的投影都是两个或更多四面体的叠加,这使得它们的高分辨图像的解释变得困难。本研究构建了9种不同条件下的二十面体小颗粒模型,利用多片层法模拟颗粒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图像。通过对比高分辨电镜模拟像的定量分析结果与相应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要获得精确的定量分析结果,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分析区域。在特定区域,晶面间距的测量误差约2%~4%;而在其它区域,误差可达8%~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电子显微术 图像模拟 应变分析 二十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烟煤结构的高分辨电镜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阮传德 张蓬洲 王岩国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5-79,共5页
镜质组不仅是煤结构变化最具规律性,也是影响煤质的主要微成分。用点分辨率为2.1A的高分辨电镜对几种不同煤化程度的无烟煤大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镜图像直接表征了无烟煤分子的非均匀性孔隙结构。京西煤分子方向化程... 镜质组不仅是煤结构变化最具规律性,也是影响煤质的主要微成分。用点分辨率为2.1A的高分辨电镜对几种不同煤化程度的无烟煤大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镜图像直接表征了无烟煤分子的非均匀性孔隙结构。京西煤分子方向化程度强,主要以芳层平行堆或有序化前结构为主;晋城煤方向化程度弱,主要以粒状嵌晶结构为主。高分辨电镜技术是研究煤分子结构和煤化作用实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烟煤 高分辨电镜 煤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型GPF对GDI发动机颗粒物微观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志豪 尹振龙 +2 位作者 杜维新 刘成 吕恩雨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0-137,共8页
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安装了金属型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的汽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颗粒物进行观察,研究了转速为1500 r/min,负荷分别为25%、50%、75%和100%工况下的GPF前、后端颗粒物微观形貌及微观结构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组... 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安装了金属型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的汽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颗粒物进行观察,研究了转速为1500 r/min,负荷分别为25%、50%、75%和100%工况下的GPF前、后端颗粒物微观形貌及微观结构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组成颗粒物的基本粒子均呈近似球形,堆积形成链状、枝状和环状等不规则几何形状,负荷和GPF对颗粒物微观形貌无明显影响;GPF前、后端收集的颗粒物基本粒子绝大多数为“外壳-内核”结构;GPF前、后端颗粒物的微晶尺寸、层间距和曲率均呈单峰分布,其中,GPF前、后端平均微晶尺寸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大,而平均层间距、平均曲率的变化规律则相反,说明颗粒物石墨化程度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大.负荷和GPF仅对颗粒物微观结构参数的大小有影响,对其分布规律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汽油缸内直喷 汽油机颗粒捕集器 高分辨透射电镜 微观结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lite-smectite Mixed-layer Minerals in the Alteration Volcanic Ashes under Submarine Environment
12
作者 HONG Hanlie GAO Wenpeng +2 位作者 YIN Ke LI Zhaohui WANG Chaowen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5-35,共1页
The clay mineralogy of the clay intervals interbedded with siliceous mudstone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in Pengda,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high reso... The clay mineralogy of the clay intervals interbedded with siliceous mudstone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in Pengda,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of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I/S clays and minor smectite, kaolinite, and illite as reveled by XRD analyses. The peak-shape parameters BB1 and BB2 of I/S clays of the representative clay bed PL-01 are 4.7° and 4.4°, and the peak position of the low angle reflection is at 6.8° 2θ (13.6 ), suggesting that the I/S clays has a IS type of ordering.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multi-order reflections and their intensiti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mpletely ordered 1∶1 mixed-layer I/S clay rectorite, indicating that I/S clays of the Pengda section have partially ordered IS structures. HRTEM observations show that most of the I/S clays exhibit an IS stacking ordering. However, in some areas within a IS particle, smectite layer is observed in doublets, triplets, and quartets, which are interstratified by various amounts of illite layer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other irregular stacking in addition to the major 1∶1 IS ordered stacking. Transformation of smectite layer into illite layers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I/S clays, suggesting that the Pengda I/S clays are derived from smectite illitization,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 The I/S clays of the Pengda section contain up to 45% to 95% smectite layer, the notably higher contents of smectite layer relative to those of other PTB stratigraphic sets in south China can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 in alteration and smectite illitization processes due to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clay minerals MIXED-LAYER ILLITE-SMECT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格畸变分析及其在半导体量子点结构中的应用(英文)
13
作者 金能韫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0-199,共10页
在适当的成像条件下可以直接从高分辨透射电子像(HRTEM)以接近原子级的分辨率进行晶格畸变分析。本综述介绍晶格畸变分析(LADIA)程序包及其在半导体自组装量子点(QD)系统中的应用。对多层InP小QD系统中畸变分布的分析表明:光致发光(PL)... 在适当的成像条件下可以直接从高分辨透射电子像(HRTEM)以接近原子级的分辨率进行晶格畸变分析。本综述介绍晶格畸变分析(LADIA)程序包及其在半导体自组装量子点(QD)系统中的应用。对多层InP小QD系统中畸变分布的分析表明:光致发光(PL)能量峰位的红移和QD中的应变弛豫直接相关。在慢速生长的InAs大QD系统中应变引起的元素互溶是PL峰位蓝移的主要因素。多层系统中QD的垂直叠合可解释为间隔层厚度低于临界值时生长前沿的横向张应变的作用。研究了生长以后不同条件快速退火对QD稳定性的影响,观测到垂直叠合的InP QD中出现各向异性的退火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透射电子术(hrtem) 定量高分辨透射电子术 应变像 半导体量子点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