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x基因对HepG2.2.15细胞MICA-A5.1表达及侵袭、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沛 刘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8-812,共5页
目的探究HBx基因对HepG2.2.15细胞侵袭、迁移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A5.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pG2.2.15细胞系(插入HBV全基因组并持续表达的HepG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Bx过表达质粒组、HBx空载质... 目的探究HBx基因对HepG2.2.15细胞侵袭、迁移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A5.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pG2.2.15细胞系(插入HBV全基因组并持续表达的HepG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Bx过表达质粒组、HBx空载质粒组、HBx siRNA组、HBx siRNA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质粒及siRNA后,以CKK-8法分别检测24 h、48 h后细胞增殖情况,筛选合适药物作用时间;以Transwell侵袭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以免疫印记法检测HBx、MICA-A5.1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sMICA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4 h后,HBx过表达质粒组细胞活力升高,HBx siRNA组细胞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8.268、4.365,P值分别为<0.001、0.036);48 h后,HBx过表达质粒组细胞活力升高,HBx siRNA组细胞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2.680、7.523,P值均<0.001)。与对照组比较,HBx过表达质粒组细胞HBx、MICA及Vimentin蛋白表达、细胞培养基中sMICA水平、迁移细胞数目、侵出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目均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q值分别为9.427、6.697、10.500、5.042、22.740、15.720、5.258,P值均<0.05);HBx siRNA组细胞HBx、MICA及Vimentin蛋白表达、细胞培养基中sMICA水平、迁移细胞数目、侵出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目均降低,E-cadherin表达升高(q值分别为8.133、8.828、7.616、7.673、5.391、7.694、6.226,P值均<0.05)。结论HBx基因调控HepG2.2.15细胞MICA-A5.1表达及侵袭、迁移,上调该基因可促进MICA-A5.1表达,增强HepG2.2.15细胞侵袭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hep G2细胞 基因 MHCⅠ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乙肝主动免疫重建受者停用HBIG和(或)核苷(酸)类似物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武凤 段斌炜 +3 位作者 欧阳雅博 张静 曹宇 栗光明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42,共8页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受者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后长期停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或)核苷(酸)类似物(NAs)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接种乙肝疫苗后成功重建乙肝主动免...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受者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后长期停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或)核苷(酸)类似物(NAs)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接种乙肝疫苗后成功重建乙肝主动免疫的肝移植受者的基本资料,分析疫苗接种及应答情况、应答者停用HBIG和(或)NAs的随访结果、停用HBIG和(或)NAs后HBV再感染情况。结果肝移植术后至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间隔为26(20,40)个月。接种疫苗至应答时间为15(8,27)个月。初始76例受者全部停用HBIG,36例受者停用HBIG和NAs。随访期间,76例停用HBIG受者中12例恢复使用HBIG,36例停用HBIG和NAs者中16例恢复使用NAs。HBIG和NAs停用时间分别为135(98,150)个月与133(34,149)个月。16例应答者未接种过加强针,36例应答者定期接种加强针,第1次接种加强针的时间距离停用HBIG的间隔时间为44(11,87)个月,未接种加强针和接种加强针的应答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截至随访日,9例受者失访,5例HBV再感染,3例受者死亡,1例受者移植物丢失并进行二次肝移植。5例HBV再感染受者中4例发生病毒变异。再感染者与未感染者是否停用过NAs、移植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否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术后乙肝主动免疫重建成功的受者长期停用HBIG是可行和安全的,但能否同时停用NAs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核苷(酸)类似物 主动免疫 免疫重建 疫苗接种 乙型肝炎病毒 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eAg阴性的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32
3
作者 芮燕京 宋文英 +3 位作者 陈洁 周乙华 胡娅莉 王志群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06-509,共4页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231例HB...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231例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母亲及其252例儿童随访,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子女出生后免疫预防措施和喂养方式,并采血检测相关指标;199例儿童曾检测脐血HBV标志物。结果:16.08%儿童脐血HBsAg阳性,但所有252例儿童随访时(3.3±2.3岁)HBsAg和抗-HBc均阴性,抗-HBs阳性率74.21%。孕期使用HBIG和未使用HBIG母亲的子女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5.22%和73.33%(χ2=1.797,P>0.05)。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母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6.85%和72.22%(χ2=0.69,P>0.05)。111例儿童为母乳喂养,65例人工喂养,76例混合喂养,抗-HBs阳性率分别68.47%、78.46%和78.95%(χ2=3.417,P>0.05)。结论: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几乎无HBV感染;脐血HBsAg阳性不能确定母婴感染;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分娩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和新生儿对乙肝疫苗的抗体应答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疫苗 母婴传播 母乳喂养 分娩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型双质粒HBV DNA疫苗的构建及其鉴定 被引量:15
4
作者 何晓嫱 陈光明 +3 位作者 黄英 杨富强 吴乐园 莫国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3-497,共5页
为构建以人白细胞介素 2 /γ干扰素(hIL 2 /hIFN γ)融合基因为佐剂的治疗型HBVDNA疫苗 ,采用DNA重组技术分别构建含有HBV包膜中蛋白 (preS2 ·S)抗原和hIL 2 /hIFN γ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即pcDNAS2 ·S和pcDNAIIF ,酶谱和... 为构建以人白细胞介素 2 /γ干扰素(hIL 2 /hIFN γ)融合基因为佐剂的治疗型HBVDNA疫苗 ,采用DNA重组技术分别构建含有HBV包膜中蛋白 (preS2 ·S)抗原和hIL 2 /hIFN γ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即pcDNAS2 ·S和pcDNAIIF ,酶谱和测序分析表明克隆的preS2 ·S和hIL 2 /hIFN γ融合蛋白基因片段的方向、序列与预期相符。用脂质体转染试剂转染COS 7细胞 ,并用ELISA检测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质粒转染后 4 8h达峰值 ,分别为HBsAg(P/N) =7.6 3、IL 2 =1 0 .35ng/ml、IFN γ =7.90ng/ml。以CTLL 2依赖细胞株/MTT比色法和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 (WISH VSV)检测pcDNAIIF转染后 4 8h培养上清中IL 2及IFN γ活性 ,结果分别为 998U/ml和 2 4 9U/ml。证明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S2 ·S和pcDNAIIF结构正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 DNA 肝炎病毒 乙型 治疗型 HbV-DNA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包膜-核心蛋白融合基因DNA疫苗诱导小鼠持久的细胞免疫应答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平 姜春鹏 +2 位作者 赵兰娟 温新宇 戚中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6-582,共7页
构建编码HBV包膜 核心蛋白融合基因的DNA疫苗pSC、pSS1S2C和编码HBV包膜蛋白或核心蛋白基因的DNA疫苗 pHBs、pHBc ,分别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 ,检测小鼠的血清抗体、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 ,比较融合基因DNA疫苗与单基因... 构建编码HBV包膜 核心蛋白融合基因的DNA疫苗pSC、pSS1S2C和编码HBV包膜蛋白或核心蛋白基因的DNA疫苗 pHBs、pHBc ,分别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 ,检测小鼠的血清抗体、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 ,比较融合基因DNA疫苗与单基因DNA疫苗诱生免疫应答的强度 ,发现融合基因DNA疫苗诱生抗体的效率明显不及单基因DNA疫苗 ,但其能诱导更强、更持久的细胞免疫应答 ,表明HBV包膜 核心蛋白融合基因DNA疫苗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比单基因DNA疫苗更为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包膜-核心蛋白融合基因 DNA疫苗 诱导 小鼠 细胞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与HCV融合DNA疫苗的构建及其体液免疫应答 被引量:8
6
作者 尹文 徐志凯 +2 位作者 薛小平 付莉 吕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构建含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基因(S区基因)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基因(C区基因)的嵌合真核表达载体,观察preS1和preS2基因对HBV表面抗原及HCV核心抗原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分别扩增HBVS区基因和HCVC区基因。将... 目的构建含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基因(S区基因)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基因(C区基因)的嵌合真核表达载体,观察preS1和preS2基因对HBV表面抗原及HCV核心抗原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分别扩增HBVS区基因和HCVC区基因。将S区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酶切鉴定后,再将C区基因克隆至S区基因的下游。测序正确后,大量提取质粒并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法检测抗HBs和抗HCV抗体。结果成功地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后酶切鉴定结果正确,序列分析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免疫后检测到抗HBs和抗HCV抗体。preS1与preS2基因对构建的融合DNA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HBs抗体的产生低于只含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reS1基因对抗HCV抗体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而preS2无影响。结论不同长度的HBVS区基因可影响抗HBs和抗HCV抗体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体液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型HBV DNA疫苗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和长期毒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莫国玉 陈光明 +3 位作者 黄芝瑛 何晓嫱 黄英 杨富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4-507,共4页
为研究治疗型HBVDNA疫苗使用的安全性 ,观察质粒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和其长期毒性 ,采取给小鼠肌注 电转染治疗型HBVDNA疫苗 1 0 μg和 5 0 μg后 ,用PCR法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组织的分布和存留时间 ;另用小鼠肌注 电转染治疗型HBVDNA疫... 为研究治疗型HBVDNA疫苗使用的安全性 ,观察质粒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和其长期毒性 ,采取给小鼠肌注 电转染治疗型HBVDNA疫苗 1 0 μg和 5 0 μg后 ,用PCR法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组织的分布和存留时间 ;另用小鼠肌注 电转染治疗型HBVDNA疫苗30、6 0和 1 2 0 μg,每周 2次 ,连续 4周 ,共 8次 ,于末次给药后 4 8h,各组活杀 1 / 2 ,留下 1 / 2继续观察 4周 ,进行血液学、血生化、病理组织学及抗核抗体检查。结果单次肌注 电转染疫苗后 ,质粒DNA主要分布于注射部位肌肉组织 ,可存留 8周 ,其他组织也有散在低水平分布 ,但持续时间较短 ;未发现动物有异常表现 ,血液学、血生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 ;未观察到抗核抗体的产生和自身免疫病理损害。上述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疫苗 DNA 毒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脉冲肌注法增强治疗型HBV 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富强 赵勇刚 +3 位作者 陈光明 何晓嫱 吴乐园 莫国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8-500,共3页
为提高细胞内质粒DNA的导入率并增强DNA疫苗诱导的免疫效果 ,采用在体电脉冲肌注法接种治疗型HBVDNA疫苗。结果接受电脉冲(2 0 0V/cm)肌注的 8只BALB/c小鼠局部肌肉组织荧光素酶活性为 1 6 1 70± 1 2 5 33RLU ,未加电脉冲对照组为 ... 为提高细胞内质粒DNA的导入率并增强DNA疫苗诱导的免疫效果 ,采用在体电脉冲肌注法接种治疗型HBVDNA疫苗。结果接受电脉冲(2 0 0V/cm)肌注的 8只BALB/c小鼠局部肌肉组织荧光素酶活性为 1 6 1 70± 1 2 5 33RLU ,未加电脉冲对照组为 8 0 2±8 0 0RLU ,相差 4个数量级 ,差异具非常显著性 (P <0 0 0 5 ,t=3 6 74 )。新西兰兔电脉冲肌注法接种后第 2、4周 ,双质粒 (pS2 ·S +pFP)大剂量组 (5 0 +5 0 μg/只 )血清抗 HBs阳性动物数明显较同期未加电脉冲对照组 (大剂量 :1 0 0 0 +1 0 0 0 μg/只 )高 ,差异具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第 1 3周时 ,电脉冲免疫大 (5 0 +5 0 μg/只 )、中 (2 5 +2 5 μg/只 )、小 (5 +5 μg/只 )剂量组均有血清抗 HBs阳性鼠出现 ,分别为 5、4和 4 只 ,组间阳性动物数并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均较同期的对照组高 ,并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恒河猴电脉冲肌注法接种后 8周血清抗 HBs阳性动物数为大剂量 (1 0 0 0 +1 0 0 0 μg/只)组 3/ 3只 ,中剂量 (5 0 0 +5 0 0 μg/只 )组 2 / 3只 ,小剂量 (1 0 0 +1 0 0 μg/只 )组 0 / 3只 ,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及非电脉冲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至免疫第 1 3周时 ,电脉冲免疫的大、中、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疫苗 DNA 接种 在体电脉冲 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RB1*07,13等位基因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韦颖华 吴继周 +7 位作者 吴健林 李国坚 陈茂伟 玉艳红 吴霜 龚星光 孟艳丽 虞艳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96-998,1002,共4页
目的:探讨机体HLA-DRB1*07,13等位基因对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完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10μg/次,0、1、6月)的广西籍汉族健康大学生896名,于末次接种疫苗后的第6个月采血检测血清抗-HBs水平,对无或低应答者... 目的:探讨机体HLA-DRB1*07,13等位基因对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完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10μg/次,0、1、6月)的广西籍汉族健康大学生896名,于末次接种疫苗后的第6个月采血检测血清抗-HBs水平,对无或低应答者再次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20μg,4周后筛选出无或低应答者99名及初次检测中或强应答者136名作为研究对象,应用PCR-SSP技术对研究对象外周血HLA-DRB1*07,13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HLA-DRB1*07在无或低应答组中的表达频率为16.16%,显著高于中或强应答组的表达频率(4.41%)(P<0.05);HLA-DRB1*13在无或低应答组和中或强应答组的表达频率分别为1.01%和3.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无或低应答与HLA-DRB1*07基因密切相关;而HLA-DRB1*13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 HLA-DRb1*07 13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型HBV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光明 杨富强 +5 位作者 何晓嫱 李治刚 吴乐园 莫国玉 黄英 谢宗法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59-1063,共5页
为探索治疗型HBV基因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行性 ,自行构建了HBV包膜蛋白前S2 ·S基因及人IL 2和IFN γ融合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并将双质粒融合蛋白作为佐剂组合成治疗型HBV基因疫苗 ,在健康小鼠、HBV转基因 (Tg)小鼠、新西... 为探索治疗型HBV基因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行性 ,自行构建了HBV包膜蛋白前S2 ·S基因及人IL 2和IFN γ融合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并将双质粒融合蛋白作为佐剂组合成治疗型HBV基因疫苗 ,在健康小鼠、HBV转基因 (Tg)小鼠、新西兰兔和恒河猴体内进行了免疫效果试验。结果发现 :①特异性CTL活性提高 ;②对HBsAg特异性T细胞增殖能力提高 ,HBsAg 3 0 μg /ml对pcS2 ·S免疫的小鼠脾细胞的刺激指数 (SI =5 6± 0 9)明显较空白质粒pcDNA3 1组 (SI =2 0± 0 5 )为高 (P <0 0 1) ,免疫组的IL 2 /IFN γ分泌水平为 (2 2 6 3± 41 0 5pg/ml) /(5 1 1± 7 7pg/ml) ,明显较空白组的 (69 0± 2 2 1pg/ml) /(0 9± 0 7pg/ml)为高 (P <0 0 1) ;③HBV基因疫苗免疫健康小鼠局部引流淋巴结中DCs的诱导HBsAg致敏T细胞增殖指数 (4 2 0 )较pcDNA3 1组 (2 5 5 )为高 ;⑤用在体电脉冲法注射治疗型HBV基因疫苗后 ,检测血清抗 HBs水平 ,无论是小鼠、兔还是猴均有明显提高。提示该治疗型HBV基因疫苗能较好地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型HbV基因疫苗 免疫疗法 免疫应答 动物实验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慢性HBV感染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41
11
作者 王建设 朱启镕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4-136,共3页
为探讨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慢性HBV感染相关因素及机制,对624名儿童随访了(6.34±1.71)年。结果发现慢性HBV感染89例,其中82.0%始于6月龄前。HBeAg同时阳性母亲的婴儿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P&... 为探讨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慢性HBV感染相关因素及机制,对624名儿童随访了(6.34±1.71)年。结果发现慢性HBV感染89例,其中82.0%始于6月龄前。HBeAg同时阳性母亲的婴儿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P<0.005;HBIG+疫苗,P<0.05),且在6月龄内出现HBsAg阳性时,慢性化率也高(单用疫苗,P<0.025)。联合使用HBIG和疫苗可进一步减少慢性HBV感染率(单阳性组,P<0.025,双阳性组,P<0.005)及在1月~6月HBsAg阳性婴儿慢性化率(双阳性组,P<0.025)。提示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慢性HBV感染主要发生于宫内或产程中。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更易形成慢性HBV感染,HBIG联合疫苗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用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e抗原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BV治疗性疫苗治疗HBV携带者的临床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旭红 潘兴南 +4 位作者 李树清 杨红 王崇国 姚宁 苏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9-550,共2页
目的 进一步验证抗HBV治疗性疫苗治疗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HBV携带者的 6 0 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抗HBV治疗性疫苗实验组 ,30 0例 ,用抗HBV治疗性疫苗治疗 ,每月 1次 ,皮下注射 ,同时服用维生素C 5 0 0mg/d,疗程... 目的 进一步验证抗HBV治疗性疫苗治疗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HBV携带者的 6 0 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抗HBV治疗性疫苗实验组 ,30 0例 ,用抗HBV治疗性疫苗治疗 ,每月 1次 ,皮下注射 ,同时服用维生素C 5 0 0mg/d,疗程为1 2个月 ;另一组为对照组 ,30 0例 ,用生理盐水 2ml,皮下注射 ,每月 1次 ,同时服用维生素C 5 0 0mg/d,1 2个月为 1疗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HBV标记物状况方面均有良好的可比性。治疗过程中第 1 2、2 4、4 8周复诊 1次。治疗前及每次复诊时检测血清HBsAg、HBeAg、HBVDNA、抗 HBe、抗 HBs及ALT。上述指标第 4 8周的检验结果作为评价疗效的依据。疗程期满停止治疗后 ,对实验组 2 0 8例与对照组 1 96例进行为期 1 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内第 1 2个月做上述HBV标记物检测 ,以评价终止治疗 1 2个月内HBV标记物的改变。结果 抗HBV治疗性疫苗实验组的HBsAg、HBeAg、HBVDNA的阴转率及抗 HBe与抗 HBs的阳转率分别为 1 4 7%、32 0 %、37 3%、2 0 0 %和 7 1 % ;对照组分别为 2 0 %、6 0 %、6 7%、1 3%和 0 %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实验组停止治疗后随访 1年 ,复发率为 5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疫苗 乙型 免疫治疗 主动 肝炎 乙型 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不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状况人群HBsAg携带率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小玲 李晓波 +8 位作者 甄晓荣 吴照 付鸿 刘建地 张晓曙 唐宇 刘建峰 高丽 李慧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24-326,309,共4页
目的了解甘肃省现阶段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以来的保护效果,探索更好的防控乙肝的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 200名1~59岁调查对象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并... 目的了解甘肃省现阶段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以来的保护效果,探索更好的防控乙肝的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 200名1~59岁调查对象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2 200人中,HBsAg阳性79人,HBsAg携带率3.59%,较1992年7.52%下降52.26%。有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1 060人,HBsAg阳性20人(1.89%);无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947人,HBsAg阳性51人(5.39%);接种不详193人,HBsAg阳性8人(4.15%);不同免疫接种史人群HBsAg携带率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在不同年龄组中,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最低,为1.13%(5/442)。在不同年龄、地区、性别、职业分布中,不同免疫状况人群的HBsAg携带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人群HBsAg携带率大幅下降,特别是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较其他年龄组均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效果显著,建议乙肝疫苗应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 免疫接种 计划免疫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复制HBV转基因小鼠模型对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光泽 孔祥平 +4 位作者 任向荣 李秀梅 胡莲美 黄黎珍 顾为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研究高复制HBV转基因小鼠模型对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效应评价。方法:选用抗乙肝药物拉咪呋啶、大剂量重组乙肝蛋白疫苗、α-1b型干扰素和RNA干扰在转基因小鼠进行药效及作用机制评价。结果:拉咪呋啶、重组乙肝疫苗、α-1b型干扰素均可... 目的:研究高复制HBV转基因小鼠模型对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效应评价。方法:选用抗乙肝药物拉咪呋啶、大剂量重组乙肝蛋白疫苗、α-1b型干扰素和RNA干扰在转基因小鼠进行药效及作用机制评价。结果:拉咪呋啶、重组乙肝疫苗、α-1b型干扰素均可使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HBV DNA滴度显著降低。其中后两者还可提高机体脾细胞IL-2和IFN-γ的水平及使分泌IFN-γ脾细胞Elispot斑点数明显增加。将RNA干扰表达载体pU6-siHBV质粒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注射后5d血清HBsAg下降56.7%,抑制作用持续14d。肝脏免疫组化显示HBcAg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但血清HBV DNA定量无明显降低。结论:本近交系高复制HBV转基因小鼠模型对抗乙肝药物药效学评估是可靠、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转基因小鼠 肝炎 乙型 疫苗 合成 干扰素Α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8质粒对HBcAg DNA疫苗诱导小鼠(H—2^d)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欣 黄祖瑚 +3 位作者 成军 吴兴柳 董菁 陆北川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观察编码鼠白细胞介素(IL)-12和IL-18的真核表达载体犤pcDNA3.1/IL-12(以下简称IL-12质粒)和pcDNA3.1/IL-18(以下简称IL-18质粒)犦对HBcAgDNA疫苗(pJW4303/HBc)诱导Balb/c(H-2d)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接种IL-12质粒、I... 目的:观察编码鼠白细胞介素(IL)-12和IL-18的真核表达载体犤pcDNA3.1/IL-12(以下简称IL-12质粒)和pcDNA3.1/IL-18(以下简称IL-18质粒)犦对HBcAgDNA疫苗(pJW4303/HBc)诱导Balb/c(H-2d)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接种IL-12质粒、IL-18质粒和HBcAgDNA疫苗,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IgG亚类(IgG1、IgG2a)水平。结果:免疫6周后,联合注射IL-12、IL-18和IL-12+IL-18组小鼠血清的抗HBc终点滴度均明显高于单纯注射HBcAgDNA疫苗组小鼠(P<0.05),抗HBcIgG亚类以IgG2a占优。结论:IL-12、IL-18以及IL-12+IL-18联合HBcAgDNA疫苗注射能够提高小鼠血清中抗HBc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DNA疫苗 白细胞介素12 白细胞介素18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对HBV DNA疫苗的免疫应答及细胞因子的免疫佐剂效应 被引量:8
16
作者 杜德伟 周永兴 +3 位作者 白宪光 冯志华 李光玉 姚志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 :观察编码小鼠 IL- 2及 IL- 12的真核表达载体 ,对 HBV DNA疫苗诱导 Balb/ c小鼠 (H- 2 d )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及其对稳定表达 HBs Ag的小鼠肥大细胞瘤 P815细胞 (P 815 - HBV- S)成瘤性的影响。 方法 :肌内注射HBV DNA疫苗及细... 目的 :观察编码小鼠 IL- 2及 IL- 12的真核表达载体 ,对 HBV DNA疫苗诱导 Balb/ c小鼠 (H- 2 d )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及其对稳定表达 HBs Ag的小鼠肥大细胞瘤 P815细胞 (P 815 - HBV- S)成瘤性的影响。 方法 :肌内注射HBV DNA疫苗及细胞因子真核表达载体 ;背部皮下接种 P 815 - HBV - S细胞 ,观察成瘤情况 ;EL ISA法测定血清抗HBs;4h5 1 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 CTL 活性。 结果 :免疫 8周后 ,以 p CR3.1- S、p CR3.1- S+IL- 2及 p CR3.1-S+IL- 12免疫的小鼠血清 ,45 0 nm A值分别为 0 .87± 0 .1、1.98± 0 .17及 1.6 7± 0 .15 ,均较 p CR3.1组显著提高(P<0 .0 5 )。CTL 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 (5 0 .5± 6 .4) %、(6 1.9± 7.1) %及 (73.3± 8.8) % ,后两组与 p CR3.1- S组比较差异均显著 (P<0 .0 5 )。脾细胞悬液经抗 CD4+ 单克隆抗体处理后 ,CTL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 (48.3± 5 .9) %、(5 6 .2± 7.5 ) %和 (75 .6± 9.1) % ,抗 CD8+ 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分别为 (10 .6± 1.4) %、(13.6± 1.9) %和 (16 .9±2 .3) %。对照组成瘤率为 10 0 % ,p CR3.1- S组小鼠成瘤率为 12 .5 % ,p CR3.1- S+IL- 12真核表达载体组成瘤率为0 ,对照组平均存活期和 6周后存活率分别为 2 8.4天和 0天。后两组分别 >38.2天及 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疫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细胞因子 小鼠 真核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RB1等位基因与吉林地区汉族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吉林 李娜 +1 位作者 宋玉国 毕胜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与吉林地区汉族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技术,对84例乙肝疫苗无或低应答者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与78例乙肝疫苗中或强应答者人群进行对照。结果:①...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与吉林地区汉族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技术,对84例乙肝疫苗无或低应答者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与78例乙肝疫苗中或强应答者人群进行对照。结果:①HLA-DRB1*14等位基因频率在无或低应答组为23.8%,中或强应答组为5.13%,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HLA-DRB1*12、HLA-DRB1*15等位基因频率分别在无或低应答组为4.76%和7.14%,在中或强应答组为23.1%和24.4%,两组之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等位基因HLA-DRB1*07(2.38%和5.12%),HLA-DRB1*08(9.52%和8.97%),HLA-DRB1*09(7.14%和10.3%),HLA-DRB1*11(7.14%和7.69%),HLA-DRB1*13(4.76%和6.41%)及HLA-DRB1*16(4.76%和5.13%),在无或低应答组和在中或强应答组之间基因频率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吉林地区汉族乙肝疫苗接种后,①HLA-DRB1*14等位基因可能与无或低应答相关;②HLA-DRB1*12、15等位基因可能与中或强应答相关;③未检测到HLA-DRB1*07、08、09、11、13、16等位基因与免疫应答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疫苗 HLA-DRb1等位基因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型HBV DNA疫苗肌注电转染法免疫恒河猴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莫国玉 陈光明 +3 位作者 杨富强 何晓嫱 黄英 杨若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8-510,共3页
为观察肌注 电转染法接种治疗型HBVDNA疫苗对恒河猴的免疫效果 ,对健康恒河猴采用肌注 电转染法接种治疗型HBVDNA疫苗 ,剂量分别为 0 2mg/只、1mg/只和 2mg/只 ;前 3次给药时间间隔 1个月 ,主要观察免疫效果 ;此后 6次给药为每天 1次 ... 为观察肌注 电转染法接种治疗型HBVDNA疫苗对恒河猴的免疫效果 ,对健康恒河猴采用肌注 电转染法接种治疗型HBVDNA疫苗 ,剂量分别为 0 2mg/只、1mg/只和 2mg/只 ;前 3次给药时间间隔 1个月 ,主要观察免疫效果 ;此后 6次给药为每天 1次 ,观察重复给药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肌注 电转染法接种疫苗后 ,不同剂量组均可有效诱导恒河猴产生HBsAg特异性抗体 (抗 HBs) ;重复给药未见明显的各系统毒副反应及血液学和血生化异常 ,血清抗核抗体 (ANA)阴性。表明治疗型HBVDNA疫苗用肌注 电转染法免疫可显著增强恒河猴的免疫效果 ;多次重复接种该疫苗未见恒河猴的毒性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疫苗 DNA 免疫法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核酸疫苗诱导H—2^b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兴柳 蔡洁 +1 位作者 刘雁雁 黄祖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9-189,共1页
目的 :观察 adw和 adr亚型 HBV Pre S2 +S核酸疫苗单一或联合 HBc Ag核酸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C5 7BL / 6小鼠 2 3只随机分为 4组 :p JW430 3组 (P组 )、p JW430 3/ S2 +S(adw亚型 )组 (W组 )、p JW430 3/ S2 +S(adr亚型 ... 目的 :观察 adw和 adr亚型 HBV Pre S2 +S核酸疫苗单一或联合 HBc Ag核酸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C5 7BL / 6小鼠 2 3只随机分为 4组 :p JW430 3组 (P组 )、p JW430 3/ S2 +S(adw亚型 )组 (W组 )、p JW430 3/ S2 +S(adr亚型 )组 (R组 )、p JW430 3/ S2 +S(adr) +p JW430 3/ HBc组 (R+C组 )。免疫方法为每只小鼠每次肌注相应质粒 DNA10 0 μg(10 0 μl)。免疫程序为 0、2、4周。于第 0、2、4、6、8周采集小鼠血清 ,用 EL ISA法检测血清抗 - HBs和抗 - HBc。结果 :于第 3次免疫后 4周 W组、R组、R+C组小鼠血清全部检出抗 - HBs,抗体含量随免疫次数增多而增加 ,抗 - HBs浓度最高达 2 2 32 9IU / L ,与 P组 (对照质粒组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但各核酸疫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5 )。抗 - HBc在第 1次免疫后 2周即在 R+C组全部出现 ,抗 - HBs和抗 - HBc在 P组始终未检出。结论 :adw和 adr亚型 HBV Pre S2 +S核酸疫苗和 HBc核酸疫苗能诱导 H- 2 b小鼠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 ,联合 HBc核酸疫苗有助于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疫苗 H-2^b小鼠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核心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HBsAg疫苗对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熊一力 刘惠萍 +2 位作者 祖萍 贾彦征 张宜俊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250-1252,共3页
目的 :探讨大剂量HBsAg疫苗对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不同剂量HBsAg疫苗两次免疫小鼠后 ,用氚 -胸腺嘧啶核苷 ( [3 H]-TdR)掺入法 ,ELISA方法分别测定免疫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 ,γ干扰... 目的 :探讨大剂量HBsAg疫苗对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不同剂量HBsAg疫苗两次免疫小鼠后 ,用氚 -胸腺嘧啶核苷 ( [3 H]-TdR)掺入法 ,ELISA方法分别测定免疫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 ,γ干扰素 (IFN -γ)含量及血清中抗HBsIgG2a阳转率。结果 :大剂量HBsAg疫苗单次免疫后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强于对照组 (P <0 0 5 ) ;Th1型细胞因子IL - 2、IFN -γ显著多于对照组 (P <0 0 5 ) ;抗HBsIgG2a阳转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 (P <0 0 1)。加强免疫后 ,各项指标增高更显著 ,小剂量组才呈现显著性增高。结论 :大剂量HBsAg疫苗可诱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并使细胞免疫趋向Th1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疫苗 乙型 免疫 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