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2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不同类型绿色暴露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路径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建中 许燕婷 +1 位作者 王兰 何周倩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8,共7页
【目的】城市绿色空间的健康效应已被广泛认可,但现有研究忽视不同类型的绿色暴露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路径差异性。【方法】以上海市212个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类型的绿色暴露(植被覆盖率、公园可达性、... 【目的】城市绿色空间的健康效应已被广泛认可,但现有研究忽视不同类型的绿色暴露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路径差异性。【方法】以上海市212个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类型的绿色暴露(植被覆盖率、公园可达性、街道绿视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街道绿视率、植被覆盖率能够通过改善居民日常体力活动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而不同类型的绿色暴露均不能通过影响PM_(2.5)颗粒物浓度和极端高温天气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产生影响。同时,建筑密度、道路密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均有直接的影响,但仅建筑密度能通过体力活动水平间接地影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结论】通过揭示不同类型的绿色暴露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路径,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提升居民日常绿色暴露水平、促进公众健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城市 绿色空间 暴露类型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影响路径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兵 李弘毅 张金光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城市蓝绿空间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异常活跃,成为国际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扼要总结了该领域研究涉及的3类关键问题:健康促进机制(健康促进效应产生的内因和途径)、... 城市蓝绿空间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异常活跃,成为国际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扼要总结了该领域研究涉及的3类关键问题:健康促进机制(健康促进效应产生的内因和途径)、健康响应规律(城市蓝绿空间对健康结果的影响效应和转译过程)和健康绩效优化(健康绩效导向下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调控目标与干预路径)。简要讨论了今后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应重视的若干问题:跨媒介“绿色处方”的开发与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健康绿地规划设计及大健康视域下的风景疗愈服务与支持体系构建,旨在促进城市蓝绿空间健康效益的人人享有与均衡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蓝绿空间 公众健康 健康城市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生态空间弹性管控与现代化治理路径探索——基于生态梯度理论
3
作者 林小如 徐铭晖 +2 位作者 文超祥 王诗御 占宇俊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然而,城市生态资源的冻结式保护,可能影响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降低全域生态环境品质,忽略城市动态发展的弹性支撑需求。本文重新思考生态空间的功能与内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基于生态梯度理论构建“弹性体系+柔性边界+动态适应”的大城市生态空间现代化治理理论框架。以厦门市海沧区生态空间为例,构建生态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估模型,将生态空间分为强制保护区、战略预留区和潜力发展区三类。通过全域生态的格局构建、柔性边界的功能融合、动态转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刚弹结合的精细化管控路径,实现大城市生态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现代化治理 弹性 国土空间规划 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城市绿地健身网络特征研究——以上海市内环区域为例
4
作者 刘颂 白钊成 +1 位作者 柳迪子 沈培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0,共8页
绿地是城市居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但传统的绿地网络分析方法难以反映居民的实际使用模式。以上海市内环区域为例,利用健身轨迹数据构建城市绿地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节点、子群和整体3个层次分析了绿地健身网络的结构特征... 绿地是城市居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但传统的绿地网络分析方法难以反映居民的实际使用模式。以上海市内环区域为例,利用健身轨迹数据构建城市绿地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节点、子群和整体3个层次分析了绿地健身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显示:1)绿地节点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节点中心度受绿地内部道路长度、周围写字楼面积等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2)健身网络存在显著的区域隔离,利用结构洞识别到了工业用地阻隔、滨水空间私有化、里弄绿化缺失、交通干线阻隔4类典型的绿地隔离情景;3)健身网络整体连接稀疏且同质性较高,稳定性较低。本研究基于“真实连通性”视角,为构建支持人群活动的城市绿地网络提供数据驱动的规划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社会网络分析 绿地网络 健康城市 健身轨迹数据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0年珠海市蓝绿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5
作者 王江波 贺婷婷 +1 位作者 李义姝 苟爱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2,共12页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近50年间,蓝绿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且下降速度不均衡,建成区减少幅度高于市域且耕地减少尤为突出,大量蓝绿空间转为城市建设用地;(2)空间上,蓝绿空间分布不均衡并持续收缩,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建成区蓝绿空间由集中连片分布转为零星散布;(3)影响因素上,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导致蓝绿空间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近50年的珠海市蓝绿空间变化显著,必须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管理和监督,对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蓝绿空间 时空演变 动态变化 重心迁移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空间景感评价与单元治理策略——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6
作者 张琳 李佳蔚 +1 位作者 刘佳艺 左佑 《园林》 2025年第3期4-12,共9页
在上海“公园城市”建设与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主客观结合的城市绿地空间服务效能评价方法与治理策略仍有待探索。引入景感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客观服务效能指标与主观感知体验指标相耦合的城市绿地景感评价体系,识别景感空间单元... 在上海“公园城市”建设与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主客观结合的城市绿地空间服务效能评价方法与治理策略仍有待探索。引入景感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客观服务效能指标与主观感知体验指标相耦合的城市绿地景感评价体系,识别景感空间单元并提出治理策略。以上海市杨浦区为研究对象,通过GIS平台获得绿地服务效能客观评价结果;通过网络评论文本数据爬取与情感分析,获得主观评价结果。将主客观评价结果空间叠加,通过空间聚类及自相关分析,基于景感综合评价形成城市绿地4种景感单元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杨浦区公园绿地景感评价总体较高,但片区中、南部存在主客耦合评价的带状低地,且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显著聚集特征。这说明现有公园城市治理策略初见成效,但仍需根据不同绿地景感空间单元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景感优化。据此提出提高城市绿地空间规划效能、提升市民绿地感知体验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公园城市 景感评价 空间治理 绿地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不同绿地类型三维绿量及生态效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红梅 李思敏 +5 位作者 张锋 尚钇君 邱雨荷 荀斌 王俊 王森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为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城市绿地植被提供的三维绿量及生态效益价值的不同,本文以西安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实地调研15个公园绿地、28个社区绿地和26个街头绿地共90个样方,对调查区内主要树种及不同城市绿地类型的三维绿量以及生态效益等... 为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城市绿地植被提供的三维绿量及生态效益价值的不同,本文以西安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实地调研15个公园绿地、28个社区绿地和26个街头绿地共90个样方,对调查区内主要树种及不同城市绿地类型的三维绿量以及生态效益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主要树种中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产生的三维绿量和生态效益最高。②常绿乔木三维绿量贡献率显著低于落叶乔木(P<0.05)。③3种不同类型的绿地单位面积三维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街头绿地(31835.50 m^(3))、公园绿地(30351.50 m^(3))、社区绿地(24956.75 m^(3))。④3种绿地的单位面积年生态效益价值以吸收CO_(2)量最高,其次是释放O_(2)量、夏季蒸腾量和滞尘量,吸收SO_(2)量最低。研究显示,基于西安市常绿树种较落叶树种种植面积偏低,在该区域的城市绿化应适度增加常绿树种的种植比例;此外,落叶树种多采用三球悬铃木、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等高大宽阔的树种,可有效提高西安市城市绿地三维绿量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城市绿地 三维绿量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州市公园老年人游憩行为抽样调查与分析
8
作者 梁爱丽 刘婷 江灿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9-24,共6页
公园绿地是老年人重要的户外活动空间,分析老年人公园活动特点,能够为老龄化背景下户外环境建设提供依据。选取柳州市四大城市综合性公园进行调查,分析公园老年人性别组成、来园方式与时间、来园频率、来园目的、公园活动形式及特点等... 公园绿地是老年人重要的户外活动空间,分析老年人公园活动特点,能够为老龄化背景下户外环境建设提供依据。选取柳州市四大城市综合性公园进行调查,分析公园老年人性别组成、来园方式与时间、来园频率、来园目的、公园活动形式及特点等基本情况。研究表明:公园中65岁以下老年人占多数,男女比例基本持平,老年人出行以步行为主,来园所花时间20 min以内占比最多,老年人来园频繁且规律,小广场和铺装活动场地和园林建筑是老年人最喜欢的活动环境。公园的距离、设施、是否有同伴为老人年选择公园的主要原因,公园的外部交通环境、内部空间设计布局也影响老年人对公园的选择。针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公园空间规划设计,加强设施建设深化公园综合服务能力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老年人 行为特征 调查分析 柳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9
作者 朱维娜 巫昊燕 +2 位作者 韩贵锋 叶林 蒋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4,114,共11页
社区绿色空间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表征。从主观意识—客观物象交互视角切入,基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见性和服务吸引力3个维度,构建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模型,可视化其空间分布,识别影响可用性的... 社区绿色空间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表征。从主观意识—客观物象交互视角切入,基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见性和服务吸引力3个维度,构建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模型,可视化其空间分布,识别影响可用性的主要障碍因子,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两上片区(两路口街道和上清寺街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绿色空间可用性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沿大规模高密度的绿色空间向外逐层衰减,局部位置交错分布;(2)吸引力是影响绿色空间可用性的主导维度,可达性和可见性具有强化绿色空间可用性的作用;3个维度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3)绿色空间可用性不仅受到绿色空间规模、类型和位置的协同作用,还受到地形、视野、可进入性等多重因子的影响。最后形成多维度联合—多因子协同—多类型统筹的“菜单式”的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优化路径,以期促进绿色空间的实际获得感,提升居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社区绿色空间 可用性 障碍因子 “菜单式”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级国土空间“三类”规划中城市绿地指标体系构建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镱妮 李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1,共8页
城市绿地指标直接反映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水平,关乎城市绿地系统能否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原城乡规划体系下各类标准规范规定的城市绿地指标体系较完善,但通过对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城市绿地现状数据和部分城市编制的规划成果... 城市绿地指标直接反映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水平,关乎城市绿地系统能否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原城乡规划体系下各类标准规范规定的城市绿地指标体系较完善,但通过对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城市绿地现状数据和部分城市编制的规划成果进行分析,发现还存在影响规划指标科学确定的两方面不足:1)现状绿地指标由于建成区范围、人口和公园绿地等统计口径不统一,导致统计数据有偏差;2)规划绿地指标由于体系层级缺乏、部分指标采用困难等原因,导致“三类”规划成果指标体系不完整,成果质量难以保障。随着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新出台标准对中心城区边界和建成区范围划定提出了明确规定,虽然从体系层级增加、统计口径统一等方面为解决城乡规划体系中城市绿地指标存在的短板问题提供了契机,但城市绿地指标体系仍不完整。基于此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绿地指标适应性融合的研究思路,以及“统筹互补-增加层级-无缝对接-绿线划定-固化地位”的技术路径和“五方面十四条”适应性融合策略,整体构建市县级国土空间“三类”规划中的城市绿地指标体系,以期为“三类”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市县级国土空间“三类”规划 城市绿地 指标体系 适应性融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国土空间交通可达性测度与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王钰青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7,共10页
交通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骨架,研究国土空间交通可达性有助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交通运输质量。以我国33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时空收敛”和“网络关联”维度,构建基于公路、高速铁路和民航的可达性指标,研究中国综合交通和不同... 交通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骨架,研究国土空间交通可达性有助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交通运输质量。以我国33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时空收敛”和“网络关联”维度,构建基于公路、高速铁路和民航的可达性指标,研究中国综合交通和不同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综合交通可达性水平随国土空间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逐年提高,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线,东南部较西北部城市具有更高的可达性和更快的增长速度,呈东中西递减分布,直辖市、省会城市与其连接起的通道具有较高可达性。公路可达性呈现“核心-外围”圈层结构;高速铁路可达性随年份增加沿铁路主干线向外延伸,整体发展迅速;民航可达性呈现出不规则分散结构。研究结果以期为国土空间交通规划提供科学合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城市 可达性 综合交通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匹配评价与耦合协调
12
作者 于洋 杨仙 +2 位作者 李想 钱丽源 周斯翔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9,共10页
【目的】探析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的空间布局特征、供需匹配关系及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效能,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方法】以成都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供给潜力、... 【目的】探析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的空间布局特征、供需匹配关系及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效能,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方法】以成都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供给潜力、供给机会、社会需求和物质需求4个维度的供需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分析,探究城市公园绿地CES供给水平、需求水平、供需匹配类型及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CES供给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组团式分布特征,需求水平则呈团状聚集的分布格局;2)CES供需匹配类型以高供给—高需求和低供给—低需求为主,而高供给—低需求和低供给—高需求类型占比较低,这表明CES在供需关系上表现出相对匹配的特征,但有较多供给缺口;3)CES供需耦合协调度整体欠佳,协调度最高的区域仅处于勉强协调等级。【结论】提出成都市主城区公园绿地CES供需的分类优化策略,供需高效区应提升绿地连续性,辐射周边低供给区域;供需过渡区应适度增加供给总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潜力区应提高供给溢出效应,增设公交服务设施。为提升研究区域内公园绿地CES效能、提高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与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系统 公园绿地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效能 公园城市 成都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配置设计对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以郑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琳苒 石力匀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9,共9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植物配置设计对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日益显现,亟须探明不同植物配置方式下的光合、降温、降噪及滞尘等生态效益。以郑州市世纪公园、龙湖公园、文博森林公园和人民公园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不同绿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植物配置设计对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日益显现,亟须探明不同植物配置方式下的光合、降温、降噪及滞尘等生态效益。以郑州市世纪公园、龙湖公园、文博森林公园和人民公园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不同绿地植物配置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降温、降噪及滞尘能力的影响,旨在为优化城市绿地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①乔木类植物在净光合速率上普遍高于灌木,其中杨树表现出最高净光合速率,并在全天各时段均维持较高水平。蒸腾速率亦呈现出与净光合速率类似的规律,乔木高于灌木,且午间光照强烈时,所有植被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有所降低。②在降温能力上,草坪与乔木的组合配置效果最优,法桐、柳树和榆树等乔木在降温方面具有显著优势。③降噪能力上,草坪与乔木组合显著优于草坪与灌木组合和单独草坪,柳树和法桐在降噪方面表现突出。④在滞尘能力上,草坪与乔木的组合显著降低了PM_(2.5)和PM_(10)的浓度,其中乔木在改善空气质量及滞尘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研究揭示了郑州市绿地植物配置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净光合速率、降温、降噪及滞尘等方面,乔木植物及其与草坪的组合配置具有显著优势。据此,优化城市绿地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乔木植物的种植和配置,以最大程度提升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植物配置 生态服务功能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背景下城市蓝绿空间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14
作者 洪凤雅 修晨 +2 位作者 阳慧园 刘红晓 叶有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91-5201,共11页
城市蓝绿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广泛而多重的生态效益。通过生态修复将城市黑臭水体转化为城市蓝绿空间用地,对有效提升社区居住环境和土地价值等城镇空间质量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城市蓝绿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广泛而多重的生态效益。通过生态修复将城市黑臭水体转化为城市蓝绿空间用地,对有效提升社区居住环境和土地价值等城镇空间质量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蓝绿空间及其周边的住宅小区房价等数据,选取蓝绿空间特征、区位特征和住宅特征等方面指标,采用特征价格模型探讨了城市蓝绿空间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1)公园的步行可达性对住宅价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步行时间每增加1 min,住宅价格约下降1%;(2)河涌长度、河涌溶解氧和透明度均对住宅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河涌溶解氧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较大,每增加1 mg/L,住宅价格上升约50%;(3)斑块密度对住宅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每增加1个单位,住宅价格约上升0.7%。最大斑块指数对住宅价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现为每增加1个单位,住宅价格分别下降约0.4%。研究结果有助于显化城市蓝绿空间景观的经济价值,提供了一条社区居民为优质生态产品付费、推动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潜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住宅价格 景观指数 水质 可达性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园尺度下地面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董磊 方平 +3 位作者 周智杰 左勤 王嘉楠 赵德先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10-17,共8页
【目的】探究公园尺度环境特征对地面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的调控作用,揭示公园内外环境因子驱动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异,为城市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合肥市主城区16个公园作为研究区域,调查地面生苔藓植物,分析... 【目的】探究公园尺度环境特征对地面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的调控作用,揭示公园内外环境因子驱动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异,为城市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合肥市主城区16个公园作为研究区域,调查地面生苔藓植物,分析其在城市空间中分布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共调查到地面生苔藓植物16科23属36种,其中藓类34种,苔类2种。优势科为丛藓科和青藓科;优势属为凤尾藓属、青藓属和真藓属;优势种为细叶小羽藓和扭口藓。2)物种丰富度受公园总面积、绿地面积及邻近100 m缓冲区水体面积的正向驱动,而物种丰度与不同距离(50~1000 m)缓冲区绿地及200 m缓冲区水体面积呈显著正相关。3)冗余分析显示,与市中心的距离和公园面积是城市公园苔藓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公园环境特征对苔藓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未来城市苔藓植物的保护与应用实践中,可考虑“核心生境管理-外围缓冲区优化”协同策略,综合考量内部和外部环境特征的共同作用,加强城市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苔藓植物 物种多样性 影响因素 合肥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出行方式的老龄人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
16
作者 高英杰 吴帛阳 +2 位作者 谢秋兰 张誉 范凌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9,共7页
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基础上加入多出行方式的考量,以广东省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从供给、需求两方面综合测度公园绿地可达性,探究公园绿地分布在老龄群体及其不同经济群体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公平性。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可达性呈显著... 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基础上加入多出行方式的考量,以广东省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从供给、需求两方面综合测度公园绿地可达性,探究公园绿地分布在老龄群体及其不同经济群体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公平性。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可达性呈显著“核心-边缘”结构,由中心向外围递减,集聚特征明显,存在16.34%的“隐性盲区”。(2)根据绿地需求和资源供给分布情况,公园绿地空间可分为享有型、一般型和稀缺型3种类型,供需不平衡是造成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3)整体上,公园绿地在老龄群体间存在较大分配差距,而不同经济群体间分配差距较小。(4)中心城区存在的低可达、不公平单元需通过更新单元规划布局、提升道路建设和优化公园绿地布局等差异化方式实现向高可达-公平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人 公园绿地 可达性 公平性 多出行方式两步移动搜索法 湛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区绿地对提升城市绿地均衡性的影响
17
作者 刘斯琪 干晓宇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1期161-167,共7页
[目的]探究居住区绿地对城市绿地供需匹配的影响,为提升城市绿地均衡性、改善居民福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成都市武侯区街道为基本单元,在是否考虑居住区绿地两种情况下对城市绿地均衡性进行分析;运用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方法综合对比... [目的]探究居住区绿地对城市绿地供需匹配的影响,为提升城市绿地均衡性、改善居民福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成都市武侯区街道为基本单元,在是否考虑居住区绿地两种情况下对城市绿地均衡性进行分析;运用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方法综合对比成都市绿地空间供需分布现状,通过区位熵探索各街道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判断居住区绿地对城市绿地供需分布的贡献。[结果]成都市绿地空间供需分布不均匀;在考虑居住区绿地情况下,城市绿地分布全域均衡性提升了68.1%;局部均衡性分析中的不均衡单元减少。[结论]考虑居住区绿地后,城市绿地供需分布均衡程度得到改善。研究结果为优化城市绿地结构布局提供了新思路:保护现有公园绿地、优化居住区和公园绿地布局,以及优化城市绿地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城市绿地 居住区绿地 绿地供需分布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栾春凤 郭欣然 陈敏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237-243,247,共8页
生态网络构建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手段,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建设城市生态空间及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方面有积极意义。利用Arcgis平台运算、对遥感数据解译利用等新技术,应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等分析方法使生态网络... 生态网络构建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手段,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建设城市生态空间及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方面有积极意义。利用Arcgis平台运算、对遥感数据解译利用等新技术,应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等分析方法使生态网络的构建更加精准。以CNKI、WOS为数据源,用知识图谱计算工具CiteSpace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据可视化与内容的结合进行研究,对于构建生态网络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MCR模型”在生态网络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对不同尺度范围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对未来研究发展态势作出展望。结果表明,我国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网络的研究,按照发文量可分为3个阶段,即启蒙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而现阶段最小阻力模型(MCR)在生态网络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只是在因子选取及赋值方面未形成统一科学标准;此外,研究尺度呈现多元化,涉及市、省、城市群等多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绿地 最小阻力模型(MCR)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市主城区公园绿地自生植物调查与多样性分析
19
作者 纪宝林 罗应华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03-109,共7页
自生植物在生态修复设计、人工群落改良等生态实践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其自身具有养护成本低、生长力强、生态价值高等特点,在城市绿地景观营造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采取典型样地法对南宁市主城区的5类12处公园绿地的自生植物进... 自生植物在生态修复设计、人工群落改良等生态实践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其自身具有养护成本低、生长力强、生态价值高等特点,在城市绿地景观营造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采取典型样地法对南宁市主城区的5类12处公园绿地的自生植物进行调查,并对公园绿地自生植物的物种频度、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处公园绿地共346种自生植物,隶属于108科278属。其中乡土植物224种,外来种30种,入侵种92种,分别占植物总数的64.74%、13.29%、26.59%。自生植物最多的公园类型为湿地公园,乡土物种比例最高的是综合公园,最低的是社区公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湿地公园,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的为社区公园。自生植物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在4类公园类型中占优势地位的植物分别为鬼针草(Bidenspilosa)、黄鹌菜(Youngiajaponica)、秋枫(Bischofiajavanica)。自生植物具有较好的生态与园林应用价值,在未来的城市绿地建设中,应提高乡土自生植物比例,避免景观的同质化,减少各微生境中的分化现象,并根据不同生境特点打造特色园林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宁市 公园绿地 自生植物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网络理论视角下江南水乡公园城市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昆山市为例
20
作者 聂小明 程瑞霞 崔健 《园林》 2025年第4期10-17,共8页
基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双重驱动背景,以公园城市理论为指导,选取江南水乡城市典型代表、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昆山为实证案例,系统探讨县域单元公园城市建设范式。通过“理论框架—实践路径—效益评估”三个维度,... 基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双重驱动背景,以公园城市理论为指导,选取江南水乡城市典型代表、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昆山为实证案例,系统探讨县域单元公园城市建设范式。通过“理论框架—实践路径—效益评估”三个维度,以生态网络分析视角,解析昆山蓝绿织城、公园融城、场景营城、智慧理城4大核心策略的实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江南水乡城市建设面临生态基底保护与城市发展需求、文化传承与空间更新以及县域资源有限性与全域统筹目标的三大矛盾。昆山通过构建“七横四纵”生态廊道系统(完成189 km)与489 km绿道网络,形成全域生态基底;建成446座公园绿地与410处“昆小薇”微更新项目,实现绿化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打造公园融城;首创“城市管家”协同治理机制使试点区域公众满意度达93.27%,创新公园城市管理模式。揭示出“生态网络优化—空间品质提升—治理模式创新”的耦合发展路径,形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筑基、文脉传承、数字赋能”公园城市建设模式,为长三角地区县域城市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样板。同时,昆山实践创新性地拓展了公园城市理论在县域尺度的应用边界,对推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生态空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城市 县级市 生态网络 蓝绿统筹 江南水乡 场景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