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1
作者 赵阳 贾炜玮 +4 位作者 李凤日 李泽霖 郭昊天 王帆 赵子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4,共13页
【目的】森林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了解各因子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对优化森林空间结构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林分类型构建生物量模型,有助于为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7种典... 【目的】森林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了解各因子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对优化森林空间结构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林分类型构建生物量模型,有助于为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7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1 157块监测样地数据,结合Sentinel-2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计算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坡度等变量。将遥感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气候数据相结合,建立广义最小二乘生物量模型(GLS)和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GAM)。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通过计算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误差(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等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检验,并使用2020年复测的328块样地数据对模型进行辅助验证。【结果】在7种典型林分类型下,GAM的拟合效果优于GLS。其中,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的MAE较最小二乘生物量模型降低了1.99%~27.48%,RMSE降低了4.29%~20.87%,MSE降低了6.72%~35.43%。二次检验结果表明,每种林分类型的GAM预测精度均在80%以上。【结论】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是一种建立生物量模型的非参数方法,适用于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生物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林分类型 植被指数 广义加性模型 大兴安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争光金矿床角闪辉长岩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组成及找矿意义
2
作者 刘宝山 寇林林 +5 位作者 李成禄 王泽宇 罗建 张春鹏 杨元江 韩仁萍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8-611,共14页
通常中基性脉岩与金矿床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正确认识二者的联系,对找矿勘查有着一定的指示意义。争光角闪辉长岩隐伏产于争光金矿区,位于大兴安岭东坡多宝山矿集区内。通过开展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组成分析,获得角闪辉长岩锆石年龄... 通常中基性脉岩与金矿床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正确认识二者的联系,对找矿勘查有着一定的指示意义。争光角闪辉长岩隐伏产于争光金矿区,位于大兴安岭东坡多宝山矿集区内。通过开展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组成分析,获得角闪辉长岩锆石年龄为(117.3±2.4)Ma,并存在两组(468~484)Ma和(489~550)Ma的捕获岩浆锆石年龄,指示岩脉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Hf同位素显示ε_(Hf)(t)=-2.33~12.78,样品投点落于大兴安岭早白垩世火山岩带范围内,Hf同位素数值变化较大,以正值为主,与来源于幔源岩浆经地壳物质加入的混染有关,fLu/Hf为-0.96~-0.90,二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533~1316 Ma。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曲线右倾,Nb、Sr、Zr亏损,Th、Ta、Nd富集,Zr(26.6×10^(-6)~35.8×10^(-6))、Hf(1.39×10^(-6)~2.08×10^(-6))、Cr(102×10^(-6)~360×10^(-6))含量变化及La/Nb(142.5~214.8)、Zr/Ba(0.16~0.19)比值特征反映出幔源岩浆特点,形成于伸展的构造背景。角闪辉长岩与嫩江—黑河成矿带三道湾子等金成矿作用及与成矿相关的闪长质脉岩形成同一时期(110~125)Ma,同处于伸展环境,暗示该脉岩对争光矿区调查早白垩世金成矿作用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辉长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金矿床 大兴安岭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升温和升温间歇期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关系
3
作者 张羽 刘滨辉 苏远航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6-690,共15页
森林冠层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树木主干利用冠层生成的有机物进行形成层分裂与加厚,树木冠层的同化作用和树干的径向生长在气候变化过程是否同步变化存在争议,同步或差异性变化是否与这2个过程对气候因子响应特征有关也是... 森林冠层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树木主干利用冠层生成的有机物进行形成层分裂与加厚,树木冠层的同化作用和树干的径向生长在气候变化过程是否同步变化存在争议,同步或差异性变化是否与这2个过程对气候因子响应特征有关也是目前关注热点,尤其是同一树种在不同气候背景下仍待研究。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作为我国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建群种,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因此,由南向北选取大兴安岭阿尔山(AES)、库都尔(KDE)和大白山(DBS)地区的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年轮宽度指数(ring width index,RWI)分别代表树木冠层和主干生长状况,利用分段函数、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不同气候背景下树木冠层和主干生长关系及驱动因子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升温期显著促进了树木冠层的生长,主要体现在生长季前期和生长季末期,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可能更多用于冠层呼吸,从而抑制了树木径向的生长,导致该期间树木主干和冠层生长关系不显著。随着气温上升速率的减慢,树木冠层的生长主要体现在生长季中期和生长季末期,树木主干和冠层生长之间的关系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全球气温上升速率导致森林主干与冠层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树木主干与冠层生长关系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全球气温上升速率加快加大了兴安落叶松主干与冠层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差异,相反会极大缩小两者对气候响应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径向生长 NDVI 气候变暖 大兴安岭 快速升温期 升温间歇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呼玛地区晚石炭世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国宾 孔金贵 +3 位作者 王翠彭 史宏江 鞠楠 何云龙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82,共21页
大兴安岭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由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及其间缝合带拼接形成,各地块间的拼合时间、位置及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呼玛地区晚石炭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开展LA-I... 大兴安岭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由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及其间缝合带拼接形成,各地块间的拼合时间、位置及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呼玛地区晚石炭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岩浆源区特征及成岩构造环境,并尝试限定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研究表明,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10.3±2.6)Ma和(313.4±2.5)Ma,成岩时代为晚石炭世。两类岩体表现出富硅、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征,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及明显负铕异常,具有典型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岩浆来源于新元古代晚期—显生宙新增生下地壳角闪岩相物质的部分熔融源区,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推测大兴安岭北段晚石炭世花岗岩形成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拼合后的后造山构造环境,代表了区域从挤压向伸展体制转变的地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晚石炭世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干扰下北方森林土壤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变化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
作者 丁子凡 孙广霁 +3 位作者 邱展 孔健健 刘波 于跃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32,共7页
林火是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素,也是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为了解火后土壤多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变化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大兴安岭呼中国家自然保护区火烧迹地(火后1 a和11 a)为研究对象,... 林火是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素,也是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为了解火后土壤多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变化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大兴安岭呼中国家自然保护区火烧迹地(火后1 a和11 a)为研究对象,未过火区为对照,分析火后土壤10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林火降低了土壤Ca^(2+)和Mg^(2+)质量浓度,增加了土壤Fe^(2+)、Cu^(2+)、Pb^(2+)、Al 3+和Cd^(2+)质量浓度;火后11 a,除了Ca^(2+)、Mg^(2+)和Cd^(2+)外,大多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恢复至火前水平。林火显著减少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持续至火后11 a。火后1 a,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改变,尽管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香农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火后11 a,细菌多样性显著增加,且与细菌群落结构都恢复至火前水平。火后土壤Fe^(2+)、Al 3+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了微生物生物量的恢复,土壤Ca^(2+)、Mg^(2+)、Fe^(2+)、Cu^(2+)、Pb^(2+)、Al 3+质量浓度的增加对火后优势菌相对丰度的恢复有负的影响,火后土壤Fe^(2+)、Cd^(2+)质量浓度的增加对细菌多样性的恢复也有负的影响。本研究表明,林火能够通过改变土壤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大兴安岭北方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干扰 微生物生物量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火干扰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及火后恢复研究
6
作者 魏云敏 袁强 《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63-68,共6页
为揭示不同强度火干扰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选择大兴安岭地区被森林大火干扰过的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氯仿熏蒸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强度火烧迹地中不同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影响因子、... 为揭示不同强度火干扰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选择大兴安岭地区被森林大火干扰过的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氯仿熏蒸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强度火烧迹地中不同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影响因子、火后恢复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火烧迹地及对照样地中,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铵态氮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养分P、K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着火后时间的推移呈增加趋势,其含量表现为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火干扰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不显著;不同强度火干扰后,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碳素有效率和碳库活度,随着火后植被的恢复,土壤中微生物碳素有效率和碳库活度逐步提高,但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强度 火干扰 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林区传统生态知识的转型实践研究
7
作者 张雨男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6,共9页
传统生态知识的转型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历史上,生活在大兴安岭林区中的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大兴安岭林区传统生态知识的适用场景越来越少。在此背景下,大兴安岭林区传统生态... 传统生态知识的转型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历史上,生活在大兴安岭林区中的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大兴安岭林区传统生态知识的适用场景越来越少。在此背景下,大兴安岭林区传统生态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通过活态传承与陈列展演的方式,大兴安岭林区传统生态知识得以保存下来。在创新性发展过程中,通过拓展生计与旅游开发,将传统生态知识转变为新的收入来源。大兴安岭林区人口数量的增多也推动传统生态知识转变为一种各民族共享的知识。大兴安岭林区传统生态知识及其当代转型实践过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样本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发展 传统生态知识 大兴安岭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卷阿”形胜观的内涵与嬗递
8
作者 岳红记 唐赟 李艺静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7,共6页
最早记载于《诗经》的“卷阿”有着独特的“飘风自南”自然山水景观。在考辨“有卷者阿”历史源流的基础上分析其发轫、形成及“形胜”特征,认为“卷阿”形胜观历经“自然景观空间-建筑空间-精神空间”的发展过程,由物质空间升华到精神... 最早记载于《诗经》的“卷阿”有着独特的“飘风自南”自然山水景观。在考辨“有卷者阿”历史源流的基础上分析其发轫、形成及“形胜”特征,认为“卷阿”形胜观历经“自然景观空间-建筑空间-精神空间”的发展过程,由物质空间升华到精神空间的文化意象。在皇权观念中,以高大广阔的建筑景观空间寓于“有卷者阿”形态,体现君王礼贤下士、君子纳才的宽广胸怀;对于贤臣来说,彰显其所追求修身治国之抱负和聿修厥德的情操。诠释“卷阿”山水格局并传承其文化内涵,构建蕴含人文精神的风景游赏地,形成物质与精神交融的山水景观空间,以达育人、化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卷阿” “山水形胜”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海拔差异 被引量:12
9
作者 史恭发 徐诺 +4 位作者 牛钊倩 孙炜伦 王好 石广振 王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04-3015,共12页
海拔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异,为探究寒温带山岭地区海拔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分布影响,选择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地区,采用样地调研法,设置E1(200—350 m),E2(350—500 m),E3(500—650 m),E4(650—800 m),E5(800—950 m),E6(950—1100 m)6个不同... 海拔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异,为探究寒温带山岭地区海拔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分布影响,选择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地区,采用样地调研法,设置E1(200—350 m),E2(350—500 m),E3(500—650 m),E4(650—800 m),E5(800—950 m),E6(950—1100 m)6个不同海拔梯度,调研165个林地样点以了解不同海拔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研究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海拔差异性、地形因素、乔木层优势物种与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研究得出:(1)调研区林下植物共277种隶属于53科135属,灌木32种、草本245种;(2)森林乔灌群落随海拔依次为蒙古栎-黑桦-榛-胡枝子群落(E1—E2)、落叶松-白桦-榛-胡枝子群落(E3)、落叶松-白桦-欧亚绣线菊-绣线菊群落(E4)、落叶松-白桦-兴安杜鹃-越橘群落(E5)、落叶松-白桦-越橘-偃松群落(E6);(3)林下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随海拔上升呈现明显的单峰格局。生物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灌木层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草本层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波动下降趋势;(4)草本层物种替换速率远高于灌木层,E3—E4与E2—E3梯度内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替换速率分别达到峰值;灌木层与草本层相邻海拔梯度间相似度指数均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波动形式;(5)地理因素及优势乔木种不同能够显著影响林下植物α多样性,灌木层α多样性与海拔、纬度呈正相关,与经度、坡度呈负相关。草本层与海拔呈负相关,与纬度、坡向呈正相关,海拔对草本层α多样性影响高于灌木层。郁闭度与灌木层α多样性呈正相关,与草本层α多样性呈负相关;落叶松增多可提升灌木层生物多样性,黑桦会降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而山杨会降低草本层物种分布的均匀度。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植物,丰富寒温带山岭地区林下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大兴安岭 林下植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以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锐 赵林 +3 位作者 谢远云 刘立新 吴少强 臧淑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991-8002,共12页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为此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岩芯孢粉证据,利用AMS14C测年技术,重建了区域3500 cal a BP以来植被与气候历史,并与其他古气候指标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区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500—290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孕育期;2900—22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蒿属为主,气候温暖潮湿成为泥炭发育启动期;2250—16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桦属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旺盛期;1650—11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和蒿属为主,气候寒冷干燥成为泥炭发育减缓和停滞期;1150—750 cal a BP阔叶林和湿地植被扩张,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启动期,完成由富营养沼泽到中营养沼泽类型的转变;750 cal a BP至今植被以松属、桤木属及莎草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旺盛期,中营养沼泽开始向贫营养沼泽类型过渡。造成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的主导因素并不是地质地貌变动和人类活动,而是来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下多年冻土环境的改变,因此气候变化才是影响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的主动力,未来多年冻土泥炭地变化取决于全球气候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孢粉 晚全新世 多年冻土 泥炭地演化 气候与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宇飞 王子昊 +1 位作者 王冰 张秋良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为给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各地类碳密度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对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为给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各地类碳密度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对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估算,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0、2005、2010、2015、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569.87×10^(7)、573.22×10^(7)、573.69×10^(7)、572.42×10^(7)、573.14×10^(7) t,呈增加趋势,累计增加3.27×10^(7) t;(2)碳储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西部、南部、东南角和东部小区域;(3)林地是研究区最重要的碳库,其碳储量占研究区固碳总量的93.31%,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是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天保工程促使大兴安岭林地面积保持稳定并且呈现出一定增长趋势,提高了大兴安岭的整体固碳能力。在未来,大兴安岭应当继续实施和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继续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通过合理的行政规划,调控草地和耕地向建设性用地转换;此外,通过人工种植、草畜平衡的政策,围栏封育和优化种苗的方式来缓解草地退化,修复草地生态系统;而耕地则通过间作套作、改良品种、合理使用肥料等方法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天然林保护工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大兴安岭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与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文杰 杨俊毅 +3 位作者 傅博 赵清英 谭昭 关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2-1904,共13页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于提高区域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InVEST和PLUS模型,分析1992—2020年大兴安岭土地利用类型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预测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大兴安岭...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于提高区域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InVEST和PLUS模型,分析1992—2020年大兴安岭土地利用类型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预测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大兴安岭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2—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耕地,占总面积90%以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林地和建设用地扩张及草地面积缩减为主。近30年碳储量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共增加1.89×10^(7) t,其空间分布呈现中心高两侧低,碳储量增加主要受林地面积增加影响。在耕地护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碳储量增加减缓,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分别减少了2.95×10^(6)和1.00×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加最显著,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分别增加了9.40×10^(6)和30.22×10^(6) t。耕地保护情景可有效保障耕地数量,但区域碳储量的增长较为缓慢;而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碳储量显著提高。未来大兴安岭国土空间规划需综合统筹生态优先和耕地保护政策,提升区域碳汇能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海拔樟子松树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兆鹏 张冬有 +5 位作者 张同文 罗陶然 王新瑞 李祥友 杜秉运 宋可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646-7661,共16页
海拔梯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分布、种类、生长速度和生理特征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探究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海拔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利用大兴安岭北部满归地区5个海拔樟子松... 海拔梯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分布、种类、生长速度和生理特征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探究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海拔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利用大兴安岭北部满归地区5个海拔樟子松的树芯样本,建立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5个海拔樟子松树木径向生长特征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而探讨了不同海拔间的树木生长气候响应异同及响应关系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海拔相比,中高海拔(1150m)樟子松树轮宽度年表可能包含更多的气候信息。树轮宽度年表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高海拔(1200 m)樟子松对温度的响应并不明显,仅与上年10月和当年9月的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中高海拔和中海拔(900 m)的樟子松分别对生长季4—9月和5—8月的温度表现出较好的显著正相关,中低海拔(800 m)和低海拔(700 m)的樟子松均受到了干旱胁迫的抑制,均与当年6月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4月和6月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上年10月到当年9月的帕默尔干旱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气温发生突变后,高海拔、中高海拔和中海拔樟子松的生长趋势显著上升,而中低海拔和低海拔樟子松的生长趋势下降。相关结果显示,当年5月的平均最低气温是高海拔、中高海拔和中海拔树轮宽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滑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海拔和低海拔的樟子松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均减弱,中高海拔和中海拔樟子松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强,但中海拔樟子松对帕默尔干旱指数的敏感性减弱,中低海拔樟子松对降水和帕默尔干旱指数的敏感性均减弱。研究揭示了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海拔樟子松树木年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为评估大兴安岭樟子松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大兴安岭 树木年轮 气候因子 气温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晶文 翟凯涛 +6 位作者 李静 王子瑞 刘磊 高明龙 滑永春 王冰 萨如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6,共9页
以大兴安岭根河林区和黑龙江漠河林区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0块样地对其群落结构、土壤状况、林分空间结构、抵抗力指标、水源涵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选择平均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全氮等16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森... 以大兴安岭根河林区和黑龙江漠河林区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0块样地对其群落结构、土壤状况、林分空间结构、抵抗力指标、水源涵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选择平均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全氮等16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森林健康评价综合指数评价大兴安岭次生林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并结合地面样地调查数据,将研究区森林健康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该研究区13.33%的样地处于亚健康状态,26块健康等级的样地总体占比86.67%,无不健康、中健康和优质森林。从林型角度分析,阔叶次生林森林健康状况较好,继续维持,以促进其向“优质”状态转变;针阔混交林森林健康状态偏低,适当植树造林、疏伐、修剪、施肥,还需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在不同龄组中,健康状态最高的是幼龄林,亚健康状态最高的是成熟林。其中幼龄林健康占比91.18%,亚健康占比8.82%;中龄林健康占比87.30%,亚健康占比12.70%;近熟林健康占比74.96%,亚健康占比25.04%;成熟林健康占比33.33%,亚健康占比66.67%;过熟林健康占比66.67%,亚健康占比33.33%。总之,大兴安岭根河林区和黑龙江漠河林区的次生林森林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大部分处于健康状态,而部分次生林需要采取一定的经营手段来提高其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层次分析法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养分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韦自强 郑磊 +4 位作者 贺怀宇 王振国 伊怀虎 任鹏 辛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7-356,共10页
[目的]为探寻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变化。[方法]以大兴安岭1987年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形成的重度火烧迹地上分别在1989年、2000年、2010年种植的落叶松人工林(11,21,32年)作为... [目的]为探寻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变化。[方法]以大兴安岭1987年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形成的重度火烧迹地上分别在1989年、2000年、2010年种植的落叶松人工林(11,21,32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开展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1)在重度火烧迹地上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中,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上升,<0.5 mm粒级含量最大。(2)随着落叶松人工林林龄的增长,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逐渐上升。32年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相较于11年落叶松人工林分别显著增加77.35%~130.24%,77.61%~143.36%,105.84%~147.98%,94.58%~155.96%,206.98%~537.09%(p<0.05)。21年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11年落叶松人工林,但二者无明显差异。(3)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与全氮和碱解氮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与<0.25 mm粒级含量相关性最强,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与>0.25 mm粒级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养分呈表聚现象。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上种植的落叶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增加,种植32年的落叶松人工林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的养分含量,研究结果可为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人工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落叶松人工林 火烧迹地 团聚体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正青 满秀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9-350,363,共13页
[目的]由于大兴安岭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下植被差异较大,其土壤理化性质也有较大差异,研究不同林下植被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磷形态变化特征及有效性,为科学评价寒温带森林土壤磷素供给水平及磷循环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取大兴安岭寒温... [目的]由于大兴安岭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下植被差异较大,其土壤理化性质也有较大差异,研究不同林下植被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磷形态变化特征及有效性,为科学评价寒温带森林土壤磷素供给水平及磷循环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取大兴安岭寒温带4种林下植被兴安落叶松林(兴安杜鹃-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苔草-落叶松林和苔藓-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6,8,10月采集0-5,5-10,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Hedley磷分级法测定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结果](1)观测期间4种林下植被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活性磷(H 2 O-Pi、NaHCO_(3)-Pi、NaHCO_(3)-Po)和中等活性磷(NaOH-Pi、NaOH-Po)在6-10月总体呈降低趋势,中等活性磷含量占全磷的30.08%~52.80%,且中等活性磷均表现出无机磷含量高于有机磷含量。兴安杜鹃-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0-20 cm土层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含量均高于苔草-落叶松林和苔藓-落叶松林。苔草-落叶松林土壤稳定性磷(HCl-Pi、HCl-Po、residual-P)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落叶松林,且稳定性磷占全磷的58.86%~65.81%。(2)4种林下植被落叶松林土壤全磷(TP)、有效磷(AP)和磷活化系数(PAC)在6-10月变化范围分别为391.81~1081.02,7.34~83.90 mg/kg和1.62%~7.76%,兴安杜鹃-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土壤AP含量和PAC高于另外2种落叶松林,表现出较高的磷有效性;而苔草-落叶松林和苔藓-落叶松林在8,10月5-10,10-20 cm土层则出现供磷不足现象。(3)土壤含水率是兴安杜鹃-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土壤磷的主要影响因素,可溶性碳是苔草-落叶松林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铵态氮对苔藓-落叶松林影响较大。[结论]林下植被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磷形态及磷有效性有显著影响,兴安杜鹃-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土壤活性磷组分、中等活性磷组分及有效磷含量较高,磷活化系数均在2.00%以上;而苔草-落叶松林土壤稳定性磷组分含量较高,土壤磷有效性相对较低。研究结果对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植被生态功能及土壤养分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落叶松林 土壤磷形态 活性磷 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主要乔木树种叶片-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景继鑫 陈灿阳 +1 位作者 满秀玲 韩昭郅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典型森林群落主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叶片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乔... 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典型森林群落主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叶片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乔木叶片C∶N范围为25.66~47.92,C∶P范围为323.83~603.86,N∶P为10.21~20.59,兴安落叶松叶片C∶P和N∶P均最低,樟子松叶片C∶N和C∶P均最高,白桦C∶N最低,山杨N∶P最高;4种乔木叶片C∶N和C∶P都高于全球植物平均水平,表明这些乔木叶片具有较高的N、P利用效率,同时山杨叶片N∶P>20,其生长主要受P素限制;不同的群落土壤C∶N为13.89~18.46,C∶P为35.43~77.19,N∶P为1.96~5.26,山杨林C∶P和N∶P均为最高,而C∶N最低。白桦林C∶N最高,N∶P最低。樟子松林C∶P最低。冗余分析结果显示,4种乔木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对乔木固碳及氮磷吸收具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我国寒温带4种乔木具有较高的N、P利用效率,但山杨生长受到P的限制,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兴安落叶松 樟子松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兴安落叶松单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姿澄 吕沅杭 +2 位作者 王文彬 郭新月 董灵波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8,共10页
量化不同年龄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适应性经营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此,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2022年收集的159株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单木样芯数据为基础,以... 量化不同年龄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适应性经营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此,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2022年收集的159株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单木样芯数据为基础,以树木年龄为标准,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样木划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建立标准年表,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年龄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构建对气候敏感的单木径向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4组(整体组、老龄组、中龄组、幼龄期)兴安落叶松树轮宽度年表的总体样本解释量(EPS)、平均敏感度(MS)和信噪比(SNR)均较高,表明所建立的兴安落叶松标准年表保留了较丰富的气候信息;2)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主要限制因子为当年8月份温度、前一年8—10月份温度以及当年2、7月份和前一年7、12月份降水量;3)不同年龄兴安落叶松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老龄组树木的径向生长不仅受当年夏季温度的制约,还受前一年夏季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滞后效应,而幼龄组和中龄组兴安落叶松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兴安落叶松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年龄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兴安岭北部天然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子瑞 妙文豪 +5 位作者 呼日查 高明龙 刘磊 李岩 付宇 萨如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0,共8页
林下草本层植物在森林群落结构稳定性的调节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大兴安岭北部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气候、土壤和林分空间结构等环境因子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 林下草本层植物在森林群落结构稳定性的调节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大兴安岭北部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气候、土壤和林分空间结构等环境因子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相对重要性,并探讨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气候、土壤和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均有较强的影响作用,其中气候的影响强度最大,土壤次之,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作用最小。从中介效应上来看,气候变化会导致土壤和林分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除此之外,还发现林分空间结构的改变,也会导致土壤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从影响系数上来看,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驱动因子因各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年均降水、有机碳含量、混交度是分别表征气候因子、土壤因子、林分空间结构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展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保护及修复工作时,可适当调整混交度,维持合理的林分结构,并综合考虑改善土壤养分的森林经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物种多样性 结构方程模型 驱动力分析 林分空间结构 大兴安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高加索山脉冰川反照率时空分布及与物质平衡的关系
20
作者 胡安洵 郝卫峰 +4 位作者 马超 樊弈 高晟俊 程青 李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4-1329,共16页
利用MOD10A1和MYD10A1冰雪反照率数据,分析了大高加索山脉地区加拉巴西冰川和德扬库特冰川的反照率时空分布特征,并使用五种反照率聚合方法,对这两条冰川2002—2019年夏季反照率与物质平衡关系开展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加拉巴西冰川和... 利用MOD10A1和MYD10A1冰雪反照率数据,分析了大高加索山脉地区加拉巴西冰川和德扬库特冰川的反照率时空分布特征,并使用五种反照率聚合方法,对这两条冰川2002—2019年夏季反照率与物质平衡关系开展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加拉巴西冰川和德扬库特冰川反照率随年份增加而明显减小,两条冰川在夏季都出现了最低反照率,加拉巴西冰川在冬季出现最高反照率,而德扬库特冰川则出现在春季;加拉巴西冰川夏季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的反照率差异较德扬库特冰川更为明显;两条冰川夏季反照率均与夏季物质平衡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加拉巴西冰川的相关性更加显著,使用平均最小反照率方法时两者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874(p<0.05),德扬库特冰川使用加权平均反照率方法时两者相关系数最大为0.765(p<0.05).德扬库特冰川反照率与物质平衡相关性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坡向和低海拔导致了其更易受暖湿气流影响,冰川消融中短波辐射能占比较低,反照率对其消融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加索山脉 冰川 反照率 物质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