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Injection Characteristic to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GDI Injector Nozzle Hole
1
作者 Li Xinhai Wang Lu +1 位作者 Cheng Yong Shang Xianshang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1-548,共8页
The nozzle inner-flow characteristic of the“spray G”injector was studied by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simulation,and the sensitivity of cycle fuel mass to the conicity and entrance radius of the nozzle ho... The nozzle inner-flow characteristic of the“spray G”injector was studied by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simulation,and the sensitivity of cycle fuel mass to the conicity and entrance radius of the nozzle hole were analyzed.Results show that the inner conicity of nozzle hole inhibits the development of cavitation phenomena,and increases the injection rate.While the outer conicity of nozzle hole promotes the diffusion of cavita-tion,leading to reductions of the liquid volume fraction of the nozzle outlet and the local flow resistance of the nozzle hole.The sensitivity of cycle fuel mass to inner-cone nozzle hole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outer-cone noz-zle,especially at the smaller hole conicity.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pressure enhance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injection characteristics to the nozzle hole structure,in which inner-cone nozzle has higher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than the outer-cone nozzle hole.However,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pressure aggravates the offset of liquid jet to the nozzle axis of the outer-cone nozzle hole.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ner conicity of nozzle,the sensitivity of the injection characteristics to the entrance radius of the hole decreases.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outer conicity of nozzle hole,the sensitivity of the injection characteristics to the entrance radius of the hole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 injector nozzle hole conicity nozzle hole entrance radius CAVI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六自动挡乘用车GDI发动机高瞬态HC原排分析
2
作者 刘春涛 裴毅强 秦静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1,共6页
针对GDI发动机在部分瞬态工况下HC排放较高的问题,对一辆装有GDI发动机的轻型车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WLTC试验,通过采集单缸瞬态HC排放、缸内燃烧压力和ECU控制参数数据,研究了部分瞬态HC排放高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冷却液升温过... 针对GDI发动机在部分瞬态工况下HC排放较高的问题,对一辆装有GDI发动机的轻型车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WLTC试验,通过采集单缸瞬态HC排放、缸内燃烧压力和ECU控制参数数据,研究了部分瞬态HC排放高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冷却液升温过程对发动机的HC排放没有显著影响,在WLTC试验的各个驾驶速度段均出现了高HC排放;当发动机扭矩从高到低急剧变化时,可能出现缸内未断油但进气量急剧减少的情况,导致发生缸内失火或不完全燃烧,从而产生高HC排放;另外,当气缸内连续几个工作循环断油后再喷油时,会导致缸内过量空气系数偏离最佳范围,使缸内燃烧状况恶化,甚至发生失火或不完全燃烧,从而引起HC排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式汽油机 碳氢化合物 失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策略对甲醇/汽油转子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范宝伟 吴莹新 +5 位作者 姜鹏飞 刘伟康 徐林勋 潘剑锋 霍思全 李伟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以缸内直喷甲醇/汽油转子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利用CONVERGE软件对转子发动机的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且选取了RNG k-ε湍流模型、SAGE燃烧模型和DPM喷雾模型,以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之间的平均误差不超过... 以缸内直喷甲醇/汽油转子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利用CONVERGE软件对转子发动机的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且选取了RNG k-ε湍流模型、SAGE燃烧模型和DPM喷雾模型,以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之间的平均误差不超过5%,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模型可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的喷射策略对转子发动机缸内流场和火焰传播的影响。当喷射位置在缸体长轴线及以上时,喷射角度越大,缸内湍流强度越强。并且,在上止点时刻,喷射位置在长轴线以上40 mm处,喷射角度为+40°的火焰传播面积是同一喷射位置下喷射角度为0°的3倍。在甲醇掺混比为20%的计算工况下,当喷油器在长轴线以上20 mm处的喷射位置,喷射角度为+40°时,转子发动机的缸内压力峰值最高,为23.6 bar,并且具有较小的碳氢化合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发动机 甲醇/汽油 缸内直喷 射流点火 喷射策略 缸内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发动机燃用甲醇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翔 裴毅强 +3 位作者 秦静 安彦召 张建业 李云龙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共6页
在缸内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纯甲醇和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特性研究,分析了点火定时、喷油定时和过量空气系数对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发动机典型常用运行工况下,燃用纯甲醇燃料(M100)时,缸内直喷汽油机... 在缸内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纯甲醇和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特性研究,分析了点火定时、喷油定时和过量空气系数对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发动机典型常用运行工况下,燃用纯甲醇燃料(M100)时,缸内直喷汽油机几乎不产生微粒排放;燃用甲醇/汽油混合燃料时(M20或M25),排气微粒数浓度主要集中在核态微粒区域,微粒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积聚态微粒区域,其中M25燃料的微粒排放性要优于M20燃料;随着点火定时的提前,排气微粒数浓度和质量浓度均有所升高;随着喷油定时的提前,排气微粒数浓度降低,微粒质量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缸内直喷汽油机 甲醇 甲醇/汽油混合燃料 微粒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喷射GDI发动机分层混合气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建昕 王燕军 +1 位作者 雷小呼 帅石金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5-288,295,共5页
研究了用两段喷射控制分层混合气形成的基本规律,经调节确定了最佳喷油时间和喷油比例,经初步匹配优化使这种GDI燃烧系统的燃油消耗率比常规进气道喷射汽油机降低15%~24%.
关键词 汽油机 燃油经济性 两段喷射 分层混合气 喷油时间 喷油比例 gdi燃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GDI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分布 被引量:15
6
作者 马骁 何旭 +1 位作者 王建昕 帅石金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0,共6页
讨论了用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发动机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布时的主要技术问题以及示踪剂特性,对比并改进了定量标定中分步求解标定系数的方法,改进后的标定计算方法没有忽略沿程吸收衰减的步骤。建立了基于光学发动机的缸内平面激光诱导荧光... 讨论了用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发动机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布时的主要技术问题以及示踪剂特性,对比并改进了定量标定中分步求解标定系数的方法,改进后的标定计算方法没有忽略沿程吸收衰减的步骤。建立了基于光学发动机的缸内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测试平台,定量研究了直喷汽油机在不同喷射策略下的混合气分布。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稀燃策略,在进气冲程的早喷形成难以点燃的低浓度均匀场,同样油量在压缩冲程单次喷射会在缸内形成燃空当量比2以上的过浓区域,而两阶段喷射形成的混合气不仅较为均匀,且在火花塞附近形成了燃空当量比1.2左右的浓区,有利于稳定点火和燃烧。对火花塞附近区域的统计结果表明:火花塞附近处于最适合点火燃空比范围的混合气变动量总体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直喷汽油机 激光诱导荧光 缸内混合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发动机怠速停止技术无起动机起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苏岩 洪伟 +3 位作者 韩立伟 段伟 员杰 李学军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7-533,共7页
不使用起动机的条件下,在一台4G15缸内直喷汽油机上研究了直接向处于膨胀冲程气缸喷油点火正转直接起动模式和向处于压缩冲程气缸喷油反转后再向膨胀冲程气缸喷油正转的起动模式.结果表明:首次喷油气缸过量空气系数在0.84左右时可以获... 不使用起动机的条件下,在一台4G15缸内直喷汽油机上研究了直接向处于膨胀冲程气缸喷油点火正转直接起动模式和向处于压缩冲程气缸喷油反转后再向膨胀冲程气缸喷油正转的起动模式.结果表明:首次喷油气缸过量空气系数在0.84左右时可以获得最高燃烧压力;正转起动模式处于膨胀冲程气缸活塞初始位置在上止点后105°CA时较为理想,能保证膨胀冲程气缸活塞转过其下止点,从而使起动成功;对于先反转后正转起动模式,处于压缩冲程气缸活塞位置控制在上止点前80°CA时,保证了该活塞反转且不能转过其下止点,其次使处于膨胀冲程的气缸有较多的气体并尽量的被压缩,有利于顺利起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动 模式 燃烧 直喷 汽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背压下GDI油束的喷雾过程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雁飞 郭恒杰 +3 位作者 马骁 王建昕 袁亚飞 居钰生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59,共8页
在定容弹中,利用高速摄影和相位多普勒粒子测试技术研究了背压对汽油直喷多孔喷油器一油束的喷雾过程的影响,背压变化范围为绝对压力0.05MPa^0.50MPa。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背压下,均发现了目标油束往喷油器轴线偏转的趋势,这是由目标... 在定容弹中,利用高速摄影和相位多普勒粒子测试技术研究了背压对汽油直喷多孔喷油器一油束的喷雾过程的影响,背压变化范围为绝对压力0.05MPa^0.50MPa。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背压下,均发现了目标油束往喷油器轴线偏转的趋势,这是由目标油束两侧压差而引起;油束的偏转同时导致了油滴直径分布的变化。在喷雾发展过程中,在大气压力和负压下,不同径向位置的油滴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呈双峰分布状,而在高背压下仅呈现单峰分布,这是由高速射流带来喷雾内外侧压力不平衡和汽油的低饱和蒸汽压引起喷孔出口速度分布变化共同作用而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汽油直喷 喷雾 破碎 相位多普勒粒子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燃料对GDI喷油器积碳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韩欣 秦静 +2 位作者 裴毅强 王莉 周建伟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6-240,共5页
针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喷油器积碳问题,借助光学显微扫描镜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光学检测仪器,结合道路耐久性和喷油器流量损失试验,研究了93#汽油和E10乙醇汽油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喷油器积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用E10乙醇汽油的喷油... 针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喷油器积碳问题,借助光学显微扫描镜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光学检测仪器,结合道路耐久性和喷油器流量损失试验,研究了93#汽油和E10乙醇汽油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喷油器积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用E10乙醇汽油的喷油器比燃用93#汽油的喷油器积碳严重;两种燃料下积碳沉积物中主要含有甲基、亚甲基、羟基、胺基、烯烃和硫化合物等官能团;燃用E10乙醇汽油的喷油器积碳中所含羟基和硫化物官能团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喷油器积碳 光学显微扫描镜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背压下GDI油束喷雾特性的试验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雁飞 郭恒杰 +1 位作者 王建昕 徐宏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6-333,共8页
在定容弹中,利用高速摄影和相位多普勒粒子测试技术(PDPA)研究了喷射压力、背压和喷射脉宽对汽油直喷(GDI)发动机多孔喷油器喷雾特性的影响,包括喷雾贯穿距、粒度和速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喷雾的发展,油束有往喷油器中心方向运动的趋势... 在定容弹中,利用高速摄影和相位多普勒粒子测试技术(PDPA)研究了喷射压力、背压和喷射脉宽对汽油直喷(GDI)发动机多孔喷油器喷雾特性的影响,包括喷雾贯穿距、粒度和速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喷雾的发展,油束有往喷油器中心方向运动的趋势;在不同喷射压力和背压下,喷雾贯穿距均出现两阶段发展趋势;喷射压力和背压对喷雾的粒度和速度特性有着明显影响.提高喷射压力会明显降低索特平均直径(SMD),并会增加油滴速度.增加背压会导致SMD变大,并使油滴速度降低.SMD会随PDPA测量体位置远离喷油器而增大,这是由于在远离喷油器位置处,油滴间聚合作用占主导因素.在喷射脉宽大于0.8,ms时,喷射脉宽的变化对喷雾头部的速度影响不大,但是喷油脉宽的增加会导致SMD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直喷 相位多普勒测试技术 索特平均直径 喷雾 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发动机喷雾特性的数值模拟和试验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波 李云清 王德福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5,共7页
汽油直喷发动机高压燃油喷射系统与燃油经济性和废气排放等密切相关,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对高压喷油系统和旋流喷油器的喷雾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不同喷射压力、背压压力条件下,利用高速摄像机对喷入定体积容器的喷雾进行了喷雾贯穿距离和... 汽油直喷发动机高压燃油喷射系统与燃油经济性和废气排放等密切相关,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对高压喷油系统和旋流喷油器的喷雾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不同喷射压力、背压压力条件下,利用高速摄像机对喷入定体积容器的喷雾进行了喷雾贯穿距离和喷雾锥角参数的测量.结果表明:在低背压压力下,喷雾呈现出空锥、较大范围的分布形态,有利于实现燃油与空气的均质混合;在高背压条件下,喷雾呈现出紧凑密集的分布形态,有利于实现燃油与空气的分层混合.获得的贯穿距离经验公式与试验测量值在一定范围内是一致的.基于AVL HYDSIM环境建立了一维高压喷油系统模型,模拟得到的针阀升程与试验获得的图像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直喷发动机 高压燃油喷射系统 喷雾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孔结构对多孔GDI喷油器喷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程强 张振东 +1 位作者 谢乃流 朱希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1,共7页
喷孔结构直接决定多孔非对称缸内直喷汽油(GDI)喷油器的孔内流动状态,进而影响GDI喷油器的雾化特性.建立了不同喷孔内圆倒角、喷孔长径比和喷孔锥角等几何参数模型,并结合CFD仿真、高速摄影和激光测量技术对不同喷孔参数的空穴现象、喷... 喷孔结构直接决定多孔非对称缸内直喷汽油(GDI)喷油器的孔内流动状态,进而影响GDI喷油器的雾化特性.建立了不同喷孔内圆倒角、喷孔长径比和喷孔锥角等几何参数模型,并结合CFD仿真、高速摄影和激光测量技术对不同喷孔参数的空穴现象、喷雾形态、贯穿距离和索特平均直径的概率密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孔内圆倒角有利于减弱空穴现象,增加贯穿距离,但油雾的索特平均直径增大;喷孔长径比对于空穴现象的影响不明显,对贯穿距离和平均索特粒径的影响并不遵循线性规律;喷孔锥角对空穴现象的影响较小,喷雾贯穿距离随着喷孔锥角的增加而减小,但每一束油束锥角变大,喷雾范围扩大,雾化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喷油器 喷孔结构 流动特性 喷雾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PDPA的旋流式GDI喷油器喷雾特性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郭恒杰 李雁飞 +1 位作者 徐宏明 王建昕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5-341,共7页
搭建了一套基于三维相位多普勒测试技术(PDPA)的开放式喷雾试验台,对旋流式汽油缸内直喷(GDI)喷油器的喷雾特性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时刻横、纵两个截面上喷雾的流动状态和粒径分布进行了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喷雾充分发展阶段,喷雾内部近... 搭建了一套基于三维相位多普勒测试技术(PDPA)的开放式喷雾试验台,对旋流式汽油缸内直喷(GDI)喷油器的喷雾特性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时刻横、纵两个截面上喷雾的流动状态和粒径分布进行了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喷雾充分发展阶段,喷雾内部近喷嘴区域发生空气卷吸,粒径较小的油滴以20,m/s左右的速度朝喷嘴运动;受空气卷吸的影响,喷雾方向在距喷嘴为10,mm附近发生明显偏转,下游的喷雾锥角减小.喷雾充分发展阶段,在距喷嘴为10,mm的横截面上半径r=2,mm附近,油滴以较低的速度沿法向向外运动;随着半径增大,油滴运动方向逐渐转变为切向.喷雾轴线附近索特平均粒径(SMD)较低,为10~15,μm,随着测量点向外移动,SMD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值约为2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旋流式喷油器 喷雾 破碎 索特平均粒径 相位多普勒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发动机冷怠速工况缸内混合气形成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航 刘国庆 +1 位作者 杨俊伟 刘义克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76,共8页
采用三维CFD仿真建立了缸内直喷发动机冷怠速工况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仿真模型,并与光学发动机台架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基于仿真模型研究了冷怠速工况两次喷油正时与喷射比率对缸内混合气形成、燃油碰壁的影响... 采用三维CFD仿真建立了缸内直喷发动机冷怠速工况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仿真模型,并与光学发动机台架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基于仿真模型研究了冷怠速工况两次喷油正时与喷射比率对缸内混合气形成、燃油碰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气行程喷油过早会导致活塞顶油膜增加,过晚喷射则会导致缸套壁面油膜增加,进气行程喷油正时对缸内混合气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压缩上止点附近火花塞附近浓区形成与保持主要由压缩行程喷射来实现;压缩行程喷油过早,在点火时刻缸内会形成相对均质的混合气分布,过迟则会导致活塞顶油膜量急剧增加;两次燃油喷射量比率对火花塞附近浓区的形成影响相对较小,但压缩行程喷射量过多会导致活塞顶油膜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缸内直喷汽油机 冷怠速 混合气形成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次喷射的TGDI汽油机超级爆震试验及仿真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猛 鲍晓峰 李舜酩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8-523,共6页
采用试验和数字模拟方法研究了两次喷射对增压直喷(TGDI)汽油机产生超级爆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次喷射相比,两次喷射模式对超级爆震现象具有抑制作用;在两次喷射模式中,将第二次喷油结束时刻推迟至进气行程末期或压缩行程,会促进超级... 采用试验和数字模拟方法研究了两次喷射对增压直喷(TGDI)汽油机产生超级爆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次喷射相比,两次喷射模式对超级爆震现象具有抑制作用;在两次喷射模式中,将第二次喷油结束时刻推迟至进气行程末期或压缩行程,会促进超级爆震现象发生,而增大第二次喷油的比例有助于抑制超级爆震;结合缸内温度分布模拟结果发现,由第一次喷油激起的润滑油油滴和第二次喷油引起的缸内温度场变化是形成超级爆震诱发热点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增压直喷 两次喷射 超级爆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发动机膨胀缸辅助热机起动方式 被引量:4
16
作者 韩林沛 员杰 +3 位作者 杨俊伟 杨万里 苏岩 洪伟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5-530,共6页
结合怠速停车后发动机再起动的不同起动条件,试验在一台直喷汽油机上研究了冷却液温度、膨胀缸不同初始位置和燃油喷射压力等对膨胀缸首循环着火特性的影响,并就起动耗电量与起动速度与其它起动方式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却液温度为9... 结合怠速停车后发动机再起动的不同起动条件,试验在一台直喷汽油机上研究了冷却液温度、膨胀缸不同初始位置和燃油喷射压力等对膨胀缸首循环着火特性的影响,并就起动耗电量与起动速度与其它起动方式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却液温度为90℃左右时膨胀缸缸内具有最好的着火特性,点燃过量空气系数浓限均值为0.3,稀限均值为1.4;随着膨胀缸活塞初始位置从30℃A ATDC变化到120℃A ATDC,着火界限存在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85℃A ATDC左右达到最大;膨胀缸首循环高燃油喷射压力比低燃油喷射压力着火界限更宽;膨胀缸辅助起动与传统起动方式和膨胀缸不喷油起动方式相比,起动耗电量更低,起动转速达到1,000 r/min所用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汽油机 热机起动 膨胀缸 着火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燃比和EGR对GDI汽油机多环芳香烃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超 宋崇林 +2 位作者 潘锁柱 吕刚 宋金瓯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4-169,共6页
使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对GDI汽油机排气中颗粒相多环芳香烃(PAHs)进行分析,研究了空燃比及EGR对多环芳香烃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空燃比增加,颗粒物(PM)、可溶性有机物(SOF)和PAHs排放量降低,颗粒中大分子量的PAHs所占比例降低,二环... 使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对GDI汽油机排气中颗粒相多环芳香烃(PAHs)进行分析,研究了空燃比及EGR对多环芳香烃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空燃比增加,颗粒物(PM)、可溶性有机物(SOF)和PAHs排放量降低,颗粒中大分子量的PAHs所占比例降低,二环和三环等小分子量的PAHs所占比例增加;EGR率小于10%时,PM、SOF和PAHs的排放量增加趋势不明显;EGR率大于10%时,排放量显著增加,四、五、六环PAHs排放量在EGR率大于10%时远高于二环和三环PAHs排放量;GDI汽油机颗粒物毒性当量远高于柴油机,浓混合气和中等EGR率时,颗粒物的毒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多环芳香烃 颗粒物 空燃比 废气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Ⅵ GDI汽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与微观形貌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志远 赵心语 +1 位作者 夏孝程 宋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1-248,共8页
试验研究了国ⅥGDI汽油车WLTC(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cycle)循环的颗粒物质量和固态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以及颗粒物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该车颗粒物质量与固态颗粒数量排放均低于国Ⅵ法规限值;固态颗粒数量累积呈3段变化形态,0~3... 试验研究了国ⅥGDI汽油车WLTC(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cycle)循环的颗粒物质量和固态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以及颗粒物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该车颗粒物质量与固态颗粒数量排放均低于国Ⅵ法规限值;固态颗粒数量累积呈3段变化形态,0~300s、600~800s与1500~1800s的累积量显著大于其他时间段。冷机起动时颗粒数量较多,仅有0~300s的累积量已大于热机起动时颗粒物数量总累积量。颗粒物主要由基本碳粒子堆积形成,形状不规则。基本碳粒子由大量微晶碳层组成,内核无序而外壳有序;重叠时有的形成大颗粒物,有的形成大碳粒子,基本碳粒子直径、碳晶长度等特征参数呈单峰分布;与GDI(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汽油机台架试验结果比较,整车试验基本碳粒子直径、碳晶长度和曲率分布相对集中且数值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微观形貌 缸内直喷汽油车 国Ⅵ法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喷油器积碳对尾喷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裴毅强 王志东 +3 位作者 周建伟 王莉 张延峰 郭瑞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33-1639,共7页
为了研究缸内直喷(GDI)发动机喷油器积碳对尾喷现象的影响,利用高速摄像机对GDI喷油器喷雾图像进行近场拍摄。对比清洁喷油器和积碳喷油器在不同喷射压力下的尾喷图像,结果表明:随喷油压力增加,尾喷起始时刻提前,尾喷贯穿距和尾喷贯穿... 为了研究缸内直喷(GDI)发动机喷油器积碳对尾喷现象的影响,利用高速摄像机对GDI喷油器喷雾图像进行近场拍摄。对比清洁喷油器和积碳喷油器在不同喷射压力下的尾喷图像,结果表明:随喷油压力增加,尾喷起始时刻提前,尾喷贯穿距和尾喷贯穿速度略有增加,但对尾喷持续期影响较小;积碳会改变喷孔的有效面积,增加喷孔附近的粗糙度,对尾喷油束起阻碍和吸附作用,导致尾喷起始时刻滞后,尾喷持续期缩短,并使尾喷油束的贯穿距和速度减小。在常温下,尾喷现象属于第二类风生破碎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汽油机 喷油器积碳 尾喷现象 雾化特性 多孔喷油器 尾喷贯穿距 破碎类型 米散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发动机沉积物的FTIR及SEM/EDS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志豪 朱宇东 +2 位作者 贾义 陈占耀 马凡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2-337,共6页
在一台汽油直喷(GDI)发动机内分别采集进气阀杆、进气阀、活塞顶部和排气口的沉积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沉积物原样、有机溶剂提取剩余物和灰分进行结构分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对沉积物灰分的元... 在一台汽油直喷(GDI)发动机内分别采集进气阀杆、进气阀、活塞顶部和排气口的沉积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沉积物原样、有机溶剂提取剩余物和灰分进行结构分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对沉积物灰分的元素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的有机成分主要由芳香型化合物、链状HC化合物及氧化物组成;灰分的红外谱图显示沉积物中含有S、P和Si等无机非金属元素,这是润滑油中的元素特性;SEM/EDS分析再次证明了上述元素的存在,沉积物中还发现了Ca、Mn、Zn、Al、Mg、K、Cu和Fe等金属元素以及部分卤素,这些元素通常也存在于润滑油中.润滑油是沉积物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直喷发动机 沉积物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