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RI曲线图的截瘫FES行走稳定性评估新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明东 万柏坤 +1 位作者 胡勇 梁智仁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121,共4页
本研究介绍了利用步行器倾翻指数 (WRI)曲线图来评估截瘫功能性电刺激 (FES)行走稳定性的新方法。其主要构件是一套基于标准步行器的测试系统 ,该系统可以实时获得三维上肢支撑力数据 ,进而转化成行走过程中的纵向和侧向WRI曲线图来显... 本研究介绍了利用步行器倾翻指数 (WRI)曲线图来评估截瘫功能性电刺激 (FES)行走稳定性的新方法。其主要构件是一套基于标准步行器的测试系统 ,该系统可以实时获得三维上肢支撑力数据 ,进而转化成行走过程中的纵向和侧向WRI曲线图来显示量化的行走稳定性水平。有关实验校准和临床测试结果均表明新方法在稳定性评估方面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并有望在截瘫FES设计及康复训练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性评估 曲线图 fes 新方 截瘫 功能性电刺激 临床应用前景 测试系统 行走过程 临床测试 发挥作用 康复训练 稳定性 步行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调制结合迭代学习控制的足下垂FES系统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兆轩 李玉榕 陈楷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120,共9页
足下垂是指由于神经控制功能障碍导致踝关节无法产生背屈以致足尖上抬不完全或不能的现象。功能性电刺激(FES)作为纠正足下垂步态的治疗方法,通过低频脉冲刺激胫骨前肌引起肌肉收缩,使踝关节产生背屈动作,达到矫正足下垂的目的。本文提... 足下垂是指由于神经控制功能障碍导致踝关节无法产生背屈以致足尖上抬不完全或不能的现象。功能性电刺激(FES)作为纠正足下垂步态的治疗方法,通过低频脉冲刺激胫骨前肌引起肌肉收缩,使踝关节产生背屈动作,达到矫正足下垂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基于肌电(EMG)调制和迭代学习控制(ILC)的FES输出强度调制方法,利用小腿角速度信号通过动态BP神经网络预测健康步态胫骨前肌肌电信号,以脚尖俯仰角作为反馈信号通过ILC输出参考肌电信号,与神经网络预测的肌电信号加权平均得到修正后的肌电信号,最后利用肌肉激活特性调制FES输出。实验表明开环肌电调制模式下的脚尖俯仰角仅有17°左右,而在闭环调制模式下,脚尖俯仰角最大角度达到了21°左右。本文设计的FES控制系统可以帮助足下垂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迭代学习控制 肌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感觉刺激模态的气电手训练系统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部运动和触压觉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鹏程 屈萌艰 +5 位作者 龙黎萍 王亚琳 阳明珠 刘培勇 周君 刘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8-465,共8页
目的探讨多重感觉刺激模态的气电手训练系统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部运动和触压觉的效果。方法2023年5月至2024年10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试验组(n=3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多重感觉刺激模态的气电手训练系统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部运动和触压觉的效果。方法2023年5月至2024年10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试验组(n=3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并接受健侧大脑初级运动皮质区1 Hz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试验组接受多重感觉刺激模态的气电手训练系统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单丝测试(SWM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FMA-UE、MAS和MBI评分,试验组SWMT评分均显著提高(|t|>5.464,P<0.001),且各项指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t|>2.195,P<0.05)。结论多重感觉刺激模态的气电手训练系统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手部的运动和触压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功能 气电手训练系统 多感觉刺激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RC的多电极协同上肢康复运动控制方法
4
作者 霍本岩 王亚楠 +2 位作者 张赞 董安琴 刘艳红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8,共11页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重要的卒中致残康复治疗方法,而现有的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多使用单对表面电极对肌肉施加刺激,难以在肢体运动过程中精确定位最佳刺激位置,同时,受内外干扰的影响,康复运动控制精度有待提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重要的卒中致残康复治疗方法,而现有的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多使用单对表面电极对肌肉施加刺激,难以在肢体运动过程中精确定位最佳刺激位置,同时,受内外干扰的影响,康复运动控制精度有待提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ADRC)的多电极协同控制方法。首先,设计了一套用于上肢康复的多电极功能性电刺激系统;其次,通过分析上肢的动力学模型确定电极切换策略,在角度跟踪过程中根据角度区间动态调整电极组合,实现对最佳刺激位置的跟踪;再次,引入ADRC作为控制器实时估计和补偿系统的扰动;最后,招募健康受试者,开展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实现了对上肢运动的精确控制,与固定电极策略的控制方法相比,平均跟踪误差均值降低了约50.41%,均方差降低了约43.30%。此外,受试者肌电信号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电极切换策略的肌电信号与固定电极策略相比,振幅平均绝对值MAV和中值频率MF分别减少了约40.21%、17.97%,肌肉疲劳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多电极切换策略 上肢康复系统 电极阵列 自抗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静吸复合麻醉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赵利芳 杨建功 +5 位作者 李明勇 刘德智 杨燕 周霞 邵坤 申长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静吸复合麻醉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86例接受ERCP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每组143例。试验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辅...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静吸复合麻醉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86例接受ERCP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每组143例。试验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辅以TEAS,电刺激干预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接受常规静吸复合麻醉。在手术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5 min(T1)、进镜5 min(T2)、术毕(T3)、术后24 h(T4)监测BIS,术后24 h测定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记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结果:在T1~T3时点,试验组BIS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试验组MMSE评分更高,试验组POCD发生率(3.50%,5/143)低于对照组(11.19%,16/143)(P=0.013)。术后24 h内,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89%,17/143)低于对照组(21.68%,31/143)(P=0.027)。结论:在进行ERCP术时,常规麻醉基础上给予全程TEAS干预能降低BIS,改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 静吸复合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 术后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通过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生成和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知功能 被引量:4
6
作者 康吉良 胡可 +8 位作者 卢俊樾 胡紫薇 徐彪平 黎小毛 周俊杰 金煜 唐敏 徐蓉 温优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1202,共12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双血管闭塞(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采用TEAS和电针(EA)刺...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双血管闭塞(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采用TEAS和电针(EA)刺激大鼠百会穴和足三里穴,连续刺激14 d。治疗后,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Y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SOD、CAT、GSH-Px、MDA和ROS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GC-1α、TFAM、HO-1、NQO1蛋白及细胞质中Keap1蛋白及细胞核中Nrf2、NRF1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14 d后,与模型组比较,V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辨别指数、穿越原平台区域次数、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交替百分比增加;TEAS可改善VD大鼠海马神经元及线粒体结构,病理染色结果显示神经元排列更规则、分布更均匀,核膜、核仁更清晰,线粒体肿胀减轻,线粒体基质密度增加,线粒体嵴更明显。血清中SOD、GSH-Px和CAT水平显著升高,MDA和ROS浓度降低。TEAS还上调了海马区PGC-1α、TFAM、NQO1、HO-1蛋白和核内NRF2、NRF1蛋白的表达水平,但下调了胞浆中Keap1蛋白的表达。结论TEAS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改善海马神经元和线粒体结构,且效果优于电针,其机制可能是激活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和抗氧化应激,这也为VD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技术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经皮穴位电刺激 认知功能 PGC-1Α 抗氧化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bath康复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韦静 王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9-1333,共5页
目的 探索Bobath康复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19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99例采用Bobath康复技... 目的 探索Bobath康复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19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99例采用Bobath康复技术,观察组98例采用Bobath康复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后4周、8周记录并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FMA-LE)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 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hina stroke scale, CSS)、步行时空参数、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和肌肉肌电值。结果 2组治疗后4周、8周BBS评分、FMA-LE评分、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8周BBS评分、FMA-LE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8周肌肉静态肌电值、肌肉收缩肌电值步宽、步频、步速、步长均大于治疗前,M波最大波幅、H波最大波幅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肌肉静态肌电值、肌肉收缩肌电值步宽、步频、步速、步长均大于对照组(P<0.05,P<0.01),M波最大波幅、H波最大波幅小于对照组[(1.13±0.18)mV vs(1.59±0.23)mV,(1.22±0.21)mV vs(1.93±0.19)mV,P<0.01]。结论 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Bobath康复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更好改善平衡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下肢能力,恢复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电刺激 平衡 神经功能 Bobath康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数低频振幅观察长时程电刺激诱发健康人肢体麻木后脑功能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缪莹莹 方杰 +4 位作者 周宇 郭玲玲 邹帆 汪海龙 王海宝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分数低频振幅(fALFF)观察长时程电刺激(LTES)诱发健康人肢体麻木感后不同脑区功能变化。方法前瞻性对27名健康人以LTES诱发单侧肢体麻木感,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1周;分别于开始刺激前日及末次刺激次...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分数低频振幅(fALFF)观察长时程电刺激(LTES)诱发健康人肢体麻木感后不同脑区功能变化。方法前瞻性对27名健康人以LTES诱发单侧肢体麻木感,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1周;分别于开始刺激前日及末次刺激次日采集脑rs-fMRI,并于予5 min短时程电刺激后要求受试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麻木感进行评分。比较LTES前、后各脑区fALFF,针对存在显著差异脑区分析其fALFF值变化及其差值与VAS评分差值的相关性。结果LTES后双侧顶上小叶、右侧颞中回、左侧海马旁回及右侧缘上回fALFF值降低,而双侧伏隔核、右侧中央后回、左侧小脑及右侧壳核fALFF值升高(P均<0.05)。LTES前、后左侧顶上小叶fALFF差值与VAS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422,P=0.029)。结论LTES所诱发的肢体麻木感涉及感觉运动皮层及情绪等相关脑区,尤以左侧顶上小叶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感觉减退 磁共振成像 神经功能影像学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宇煌 李长君 +3 位作者 王身芳 梁玉林 尹中懿 陈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9-242,共4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采取针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三亚市中医院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9例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2022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纳入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49例)...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采取针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三亚市中医院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9例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2022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纳入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49例)与研究组(5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及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各组数据观察:膝过伸治疗效果、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疗效、治疗前后膝过伸次数变化与10 m步行测试时间变化、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评分变化、简式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分变化以及Berg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分变化、步态空间参数(步频、步速、步幅)变化、测定伸肌及屈肌峰力矩评估治疗前后患者肌力水平变化、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膝过伸治疗效果、膝关节ROM疗效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膝过伸次数均减少,10 m步行测试时间缩短,FAC评分、FMA评分、BBS评分、步态空间参数(步频、步速、步幅)、伸肌及屈肌峰力矩均改善,CRP、IL-6、TNF-α水平均下降,而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膝过伸次数少于常规组,10 m步行测试时间短于对照组,FAC、FMA评分、BBS评分、步态空间参数(步频、步速、步幅)、伸肌及屈肌峰力矩等指标优于常规组,CRP、IL-6、TNF-α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改善,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膝过伸 针刺 功能性电刺激 疗效 下肢功能 炎症因子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喻美露 梁宵 +3 位作者 朱娟 田伟千 张赛亚 洪傲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77,共8页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PubMed等数据库,纳入有关TEAS对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推荐的RCT质量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PubMed等数据库,纳入有关TEAS对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推荐的RCT质量评价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Stata 15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4篇RCTs,患者3 593例,TEAS组1 781例,非TEAS组1 812例。与非TEAS组比较,TEAS组术后24 h内恶心发生率(RR=0.46,95%CI 0.36~0.59,P<0.001)、术后24 h内呕吐发生率(RR=0.47,95%CI 0.37~0.59,P<0.001)明显降低,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MD=-6.42 h, 95%CI-8.53~-4.32 h,P<0.001)、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MD=-8.72 h, 95%CI-10.64~-6.80 h,P<0.00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MD=-11.83 h, 95%CI-14.67~-8.98 h,P<0.001)明显缩短。结论 TEAS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明显降低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术后胃肠功能 META分析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即刻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园月 李加斌 +2 位作者 蒯凤 彭丽丽 项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2-467,共6页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观察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诱导下的脑功能网络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10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通过掷币决定阳性刺激和阴性...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观察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诱导下的脑功能网络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10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通过掷币决定阳性刺激和阴性刺激的顺序。阳性刺激在多通道FES下行任务导向训练,阴性刺激在伪刺激下行任务导向训练,间隔1 d。每次训练时,采用fNIRS测量患者双侧前额叶皮质(PFC)、前运动皮质(PMC)、辅助运动区(SMA)、感觉运动皮质(SMC)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计算总体功能连接强度和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强度差异。结果与阴性刺激相比,阳性刺激下,大脑皮质总体功能连接强度降低(t=-2.735,P<0.05),损伤对侧PFC-损伤同侧PFC和损伤对侧PFC-损伤对侧PMC的功能连接降低(P<0.05)。结论多通道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可以优化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皮质功能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 任务导向训练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脑功能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步态事件和sEMG的功能性电刺激起始点研究
12
作者 邓昌仁 陈恩伟 +1 位作者 张佳峰 王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595,共6页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动作点之间延时关系为控制策略的足下垂步行过程中功能性电刺激准确开启的方法。根据步态信息和sEMG电信号特征对大腿处的角速度数据进行步态事件划分,试验结果表明步态事件划分得具有良好一致性;利用模糊熵算法对去噪后的sEMG信号进行肌肉运动起始点T muscle的判定,确定T muscle与脚尖离地(toe off,TO)之间的延时时间关系;结合所划分的步态事件特征点,确定电刺激起始点T on。该文为足下垂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开启时间点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辨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表面肌电信号(sEMG) 模糊熵 功能性电刺激起始点 足下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电刺激联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晓娜 张宝峰 胡敬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7-170,共4页
目的分析穴位电刺激联合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3月—2022年3月济南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方法为随机... 目的分析穴位电刺激联合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3月—2022年3月济南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ERAS理念的干预,研究组接受穴位电刺激联合ERAS理念干预,两组均干预至出院并随访2个月。分析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前、术后1 d、7 d疼痛及认知功能,术后7 d、14 d、1个月、2个月髋关节功能,术前、术后7 d骨代谢指标,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下床时间组间比较更短,平均每日行走时间组间比较更长(P<0.05)。与术前、术后1 d比较,术后7 d,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降低,且研究组更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 d、7 d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均降低,且术后7 d高于术后1 d,术后1 d、7 d研究组MMSE评分更高(P<0.05)。术后7 d、14 d、1个月、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呈升高趋势,且研究组更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7 d,两组血清磷离子、钙离子、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且研究组更高(P<0.05)。住院期间,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更低[8.33%(5/60)vs 21.67%(13/60),P<0.05]。结论穴位电刺激联合ERAS理念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可改善围术期指标,减轻疼痛,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调节骨代谢,进而改善髋关节功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老年 穴位电刺激 快速康复外科 疼痛 认知功能 髋关节功能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疗效及对腹直肌功能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健 刘婷婷 +1 位作者 林椠 王明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4-17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及对腹直肌功能影响。方法选取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3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联合组(107例)和电刺激组(93例)。电刺激组进行神经肌...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及对腹直肌功能影响。方法选取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3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联合组(107例)和电刺激组(93例)。电刺激组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次/周,1个疗程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不同位置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的差异,检测两组腹直肌肌电值、疼痛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评分的水平,统计两组疗效。结果两组不同位置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脐上3 cm、脐水平、脐下3 cm腹直肌分离距离和腹围均明显下降,且联合组治疗后低于电刺激组(P<0.05)。两组腹直肌肌电值、疼痛评分、WHOQOL-BREF评分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联合组治疗后低于电刺激组(P<0.05)。两组治疗后腹直肌肌电值、WHOQOL-BREF评分明显升高,且联合组治疗后高于电刺激组(P<0.05)。联合组腹直肌分离疗效为88.79%(95/107),高于电刺激组的76.34%(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可促进腹直肌功能恢复,减轻腰部、背部疼痛,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电刺激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功能 疼痛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靶向针刺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水元 杨立志 +2 位作者 李明 崔浩 熊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Vitalstim电刺激与靶向针刺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92例来院治疗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其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 目的探讨Vitalstim电刺激与靶向针刺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92例来院治疗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其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靶向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变化,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以及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差异,统计两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营养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SA、SWALQO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靶向针刺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中具有良好疗效,对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营养指标水平及生活质量均可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Vitalstim电刺激 靶向针刺 吞咽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杏秀 张正辉 +4 位作者 邓春燕 李云波 陈镇鹏 李元杰 宋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4-559,共6页
目的观察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选择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天轨系统减重结... 目的观察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选择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天轨系统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平衡评定与训练仪、Berg平衡量表(BBS)、FMA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X轴轨迹长、动摇平均速度、动摇总轨迹长、Y轴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BBS评分、FMA-LE评分、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4.809,P<0.001)。除X轴轨迹长和动摇平均速度外,其他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2.268,P<0.05)。结论增加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减重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 下肢 运动 平衡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在肺纤维化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天舒 杨娇 +2 位作者 王卫亮 唐启群 王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3,125,共5页
目的 探讨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呼吸肌力、呼吸困难程度、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疾病药物治疗、呼吸功能锻炼... 目的 探讨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呼吸肌力、呼吸困难程度、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疾病药物治疗、呼吸功能锻炼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每天上午进行30 min的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下午进行30次的抗阻呼吸训练。干预时间为4周,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呼吸肌力、呼吸困难程度、心理状态。结果 干预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吸气肌力(MIP)、呼气肌力(MEP)水平、呼吸困难评分及医院焦虑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可改善肺纤维化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延缓其肺功能下降速度,从而使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 抗阻呼吸训练 肺功能 呼吸肌力 呼吸困难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督益脑化痰法结合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长敏 刘宏伟 +4 位作者 周媛 张小健 张媛 柳淑青 刘晶晶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通督益脑化痰法结合针刺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患者康复效果。方法研究纳入1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中医组(5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咽部肌肉电刺激治... 目的探讨通督益脑化痰法结合针刺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患者康复效果。方法研究纳入1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中医组(5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咽部肌肉电刺激治疗,给予中医组患者咽部肌肉电刺激结合通督益脑化痰法及针刺治疗,各组数据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water test score,WST)变化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feeding scale,FOIS)评分变化、吞咽困难评价量表(dysphagia evaluation scale,VFS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 swallowing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SSA)评分变化、治疗效果、并发症、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治疗,前后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生活质量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WST评分、FOIS评分、VFSS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NIHSS评分、BDNF、IL-6及TNF-α水平、GQOLI-74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WST评分、FOIS评分、VFSS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NIHSS评分、BDNF、IL-6及TNF-α水平、GQOLI-74评分等指标均改善,中医组患者治疗后WST评分、FOIS评分、VFSS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NIHSS评分、BDNF、IL-6及TNF-α水平、GQOLI-74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通督益脑化痰法结合针刺疗法可较好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患者康复,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吞咽功能及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均改善,且患者并发症率低,较为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益脑化痰法 痰瘀阻络证 针刺 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 咽部肌肉电刺激 疗效 吞咽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7
19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5 位作者 容小川 周惠嫦 陈丽珊 林楚克 李桂恩 武士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只进行患侧胫前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0min;第二次在同样NMFS的同时进行步行训练15—20min。每周5—6d,共2周。治疗前先使用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准敏感位置,然后将阴极至于敏感部位(腓总神经),阳极至于合适部位(胫前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行下肢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测定不戴和佩戴刺激仪的StepTest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上下8个台阶时间、生理耗能指数。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有明显改善,佩戴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P<0.05—0.001)。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佩戴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康复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9
20
作者 周鹏 曹红宝 +3 位作者 熊屹 葛家怡 张爽 王明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1-4,共4页
为了辅助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瘫痪病人的运动功能重建,将脑机接口技术和功能性电刺激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可供瘫痪病人根据自己的运动意愿控制残肢运动的智能康复系统。该系统能够绕过患者体内受损的神经通路,直接将人的运动意图通过外... 为了辅助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瘫痪病人的运动功能重建,将脑机接口技术和功能性电刺激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可供瘫痪病人根据自己的运动意愿控制残肢运动的智能康复系统。该系统能够绕过患者体内受损的神经通路,直接将人的运动意图通过外部通路传达给功能性电刺激仪,刺激相应的神经肌肉,完成患者对残肢的直接控制。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脑机接口实验设计、特征提取与分类算法、功能性电刺激仪的设计等关键技术。初步实验表明,本康复系统能以95%以上正确率分析人的运动意图,控制功能性电刺激仪完成预定的刺激任务,恢复手部抓握动作,展现出巨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脑电 拉普拉斯电极 功能性电刺激 运动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