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exture and properties of ultrafine copper wire during high strain drawing process
1
作者 LIU Jin-song ZHOU Yan +3 位作者 WANG Song-wei CHEN Shuai-feng SONG Hong-wu ZHANG Shi-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6期1973-1994,共22页
The ultrafine copper wire with a diameter of 18μm is prepared via cold drawing process from the single crystal downcast billet(Φ8 mm),taking a drawing strain to 12.19.In this paper,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micr... The ultrafine copper wire with a diameter of 18μm is prepared via cold drawing process from the single crystal downcast billet(Φ8 mm),taking a drawing strain to 12.19.In this paper,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feature,texture evolution,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ultrafine wires ranging fromΦ361μm toΦ18μm is performed.Specially,the microstructure feature and texture type covering the whole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ultrafine wires are elaborately characteri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lamella thickness decreases from 1.63μm to 102 nm during the drawing process.Whereas,inhomogeneous texture evolution across different wire sections was observed.The main texture types of copper wires are comprised of<111>,<001>and<112>orientations.Specifically,the peripheral region is primarily dominated by<111>and<112>,while the central region is dominated by<001>and<111>.As the drawing strain increases,the volume fraction of hard orientation<111>with low Schmid factor increases,where notably higher fraction of<111>is resulted from the consumption of<112>and<001>for the wire ofΦ18μm.For drawn copper wire of 18μm,superior properties are obtained with a tensile strength of 729.8 MPa and a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86.9%IACS.Furthermore,it is found that grain strengthening,dislocation strengthening,and texture strengthening are three primary strengthening mechanisms of drawn copper wire,while the dislocation density is the main factor on the reducing of con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wires ultrafine wire DRAWING texture evolution tensile streng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cal property of cylindrical sandwich shell with gradient core of entangled wire mesh 被引量:1
2
作者 Xin Xue Chao Zheng +1 位作者 Fu-qiang Lai Xue-qian W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10-522,共13页
To explore the wide-frequency damping and vibration-attenuation perform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erospace components,the cylindrical sandwich shell structure with a gradient core of entangled wire mesh was proposed... To explore the wide-frequency damping and vibration-attenuation perform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erospace components,the cylindrical sandwich shell structure with a gradient core of entangled wire mesh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Firstly,the gradient cores of entangled wire mesh in the axial and radial direction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an in-house Numerical Control weaving machine,and the metallur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kin sheets and the gradient core was performed using vacuum brazing.Secondly,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ylindrical sandwich shells with axial or radial gradient cores,quasi-static and dynamic mechanica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The primary evaluation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clude secant stiffness,natural frequency,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SEA),vibration acceleration level,and so on.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ibration-attenu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andwich shell is remarkable when the high-density core layer is at the end of the shell or abuts the inner skin.The axial gradient material has almost no influence on the vibration frequencies of the shell,whereas the vibration frequencies increase dramatically when the high-density core layer approaches the skin.Moreover,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sandwich shells,the proposed functional grading cylindrical sandwich shell exhibits more potential in mass reduction,stiffness designing,and energy dissip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angled wire mesh Gradient cylindrical sandwich shell Vacuum brazing Secant stiffness Dam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pillary Property of Entangled Porous Metallic Wire material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luid Buffers: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3
作者 Yu Tang Yiwan Wu +1 位作者 Hu Cheng Rong Li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00-416,共17页
Strong impact does serious harm to the military industri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hoose reasonable cushioning material and design effective buffers to prevent the impact of equipment.Based on the capillary property en... Strong impact does serious harm to the military industri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hoose reasonable cushioning material and design effective buffers to prevent the impact of equipment.Based on the capillary property entangled porous metallic wire materials(EPMWM),this paper designed a composite buffer which uses EPMWM and viscous fluid as cushioning materials under the low-speed impact of the recoil force device of weapon equipment(such as artillery,mortar,etc.).Combined with the capillary model,porosity,hydraulic diameter,maximum pore diameter and pore distribution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PMWM.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damping force of the composite buffer was established.The low-speed impact test of the composite buffer was conducted.The parameters of the buffer under low-speed impact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and the nonlinear model of damping force was obtaine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buffer with EPMWM and viscous fluid can absorb the impact energy from the recoil movement effectively,and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the buffer design of weapon equipment(such as artillery,mortar,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angled porous metallic wire materials Capillary property Viscousfluid Low-speed impact Damping for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LSTM的桥梁缆索腐蚀钢丝力学性能预测模型 被引量:6
4
作者 缪长青 吕悦凯 万春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5,共6页
为了精准捕捉桥梁缆索腐蚀钢丝的时变规律并预测其力学性能,开发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优化的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利用GA依次优化LSTM模型的迭代次数、隐藏层层数、神经... 为了精准捕捉桥梁缆索腐蚀钢丝的时变规律并预测其力学性能,开发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优化的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利用GA依次优化LSTM模型的迭代次数、隐藏层层数、神经元数量、窗口大小4个超参数,以预测不同腐蚀特征状态下钢丝的力学性能。将其与传统LSTM和GA-反向传播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A-LSTM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鲁棒性。在屈服强度与极限强度预测效果方面,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决定系数分别提高约44%~61%、43%~57%、35%~92%。在屈服应变与极限应变预测效果方面,RMSE、MAE、决定系数分别提高约0~46%、7%~49%、12%~229%。所建立的模型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支持桥梁缆索腐蚀安全性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缆索腐蚀钢丝 力学性能预测 时序预测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超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丝绳摩擦损伤定量识别研究
5
作者 王大刚 汤梁 +4 位作者 孙远 种海浪 王博 李陈晨 纪玮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76-1192,共17页
提升钢丝绳因拉伸、弯曲和扭转载荷易发生摩擦损伤(摩擦磨损和断丝),降低提升钢丝绳横截面有效承载面积和承载强度,甚至诱发断绳事故,故钢丝绳摩擦损伤定量识别对预估钢丝绳剩余承载强度和提高钢丝绳承载安全性至关重要.运用自制钢丝绳... 提升钢丝绳因拉伸、弯曲和扭转载荷易发生摩擦损伤(摩擦磨损和断丝),降低提升钢丝绳横截面有效承载面积和承载强度,甚至诱发断绳事故,故钢丝绳摩擦损伤定量识别对预估钢丝绳剩余承载强度和提高钢丝绳承载安全性至关重要.运用自制钢丝绳摩擦磨损试验台开展钢丝绳摩擦磨损试验,提出了钢丝绳横截面积损失定量表征方法,获得了钢丝绳摩擦损伤量化数据库;通过自制钢丝绳漏磁检测装置检测不同钢丝绳摩擦损伤试样轴向漏磁信号,基于去趋势项、规范化和信号降噪方法及相关性分析和降维方法等特征值处理方法,构建了钢丝绳摩擦损伤定量识别数据库;通过摩擦损伤定量识别算法进行训练,获得了钢丝绳摩擦损伤定量识别模型.结果表明:基于CNN网络Inception架构构建的回归神经网络对钢丝绳摩擦损伤横截面积损失定量识别具有高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 摩擦磨损 断丝 神经网络 定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驾驶宽体自卸车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志峰 马宁 +1 位作者 郑闻豪 姚运仕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1,共8页
智慧矿山建设促使无人驾驶电驱矿车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转向控制技术的优劣直接决定无人驾驶矿车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使全液压转向系统可以在无人驾驶场景下实现主动转向,以国内某135型电驱矿车的全液压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 智慧矿山建设促使无人驾驶电驱矿车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转向控制技术的优劣直接决定无人驾驶矿车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使全液压转向系统可以在无人驾驶场景下实现主动转向,以国内某135型电驱矿车的全液压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线控液压转向系统模型,然后开展AMESim-Adams联合仿真分析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动态优先阀可以通过输入信号调节流量;转向油缸作为转向系统执行机构,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转向任务;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输入信号控制转向器的转向和停止,实际转角和输入转角基本吻合。该转向系统模型能够反映样车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可为研究无人驾驶场景下线控转向的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驱矿车 线控液压转向系统 动态特性 无人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合金盘元高压磨料水射流除鳞工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勇 吴伟 谭沁源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为了减少酸洗工艺在去除镍合金轧制盘元表面氧化皮(除鳞)时所产生的工艺金属损失及污染排放,依据高压磨料水射流除鳞工艺特点,建立完整的轧制镍合金除鳞工艺实验替代酸洗工艺装置,设定盘条收线速度、水压、磨料浓度等除鳞工艺参数,针对... 为了减少酸洗工艺在去除镍合金轧制盘元表面氧化皮(除鳞)时所产生的工艺金属损失及污染排放,依据高压磨料水射流除鳞工艺特点,建立完整的轧制镍合金除鳞工艺实验替代酸洗工艺装置,设定盘条收线速度、水压、磨料浓度等除鳞工艺参数,针对两种不同工艺生产过程中的镍合金盘元进行表面氧化皮去除,进行除鳞工艺前后的镍合金盘条抗拉强度、伸长率以及电子探针(EPMA)检测的表面形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除鳞工艺前后对比,金属损耗基本低于0.5%;镍合金盘条抗拉强度变化不明显,强度相当;伸长率基本保持不变,满足标准要求;电子探针检测(EPMA)显示不同盘条除鳞后表明氧化皮基本去除。所建立的高压磨料水射流除鳞工艺装置,能够达到除鳞效果,证实该高压磨料水射流除鳞工艺可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磨料水射流 镍合金盘元 除鳞 EP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连续接触钢绳环式CVT钢丝磨痕特征研究
8
作者 张武 刘卫雄 +1 位作者 吕常磊 韩飞燕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为揭示非连续接触下钢绳环式CVT钢丝表面磨痕特征及规律,以6×19+IWS右交互捻无接头钢丝绳为研究对象,在连续-非连续接触钢绳环联合试验台上分别对连续、非连续接触下钢丝磨痕特征进行试验探究。结果表明:连续、非连续接触条件,相... 为揭示非连续接触下钢绳环式CVT钢丝表面磨痕特征及规律,以6×19+IWS右交互捻无接头钢丝绳为研究对象,在连续-非连续接触钢绳环联合试验台上分别对连续、非连续接触下钢丝磨痕特征进行试验探究。结果表明:连续、非连续接触条件,相邻侧股之间磨痕数量是侧股和绳槽之间钢丝磨痕数量的两倍,钢丝表面分布着规则与不规则磨痕;钢丝表面磨痕呈椭圆状沿钢丝捻绕方向分布。钢丝绳磨痕主要分布在:接触非连续绳槽的侧股外层钢丝处、相邻侧股之间的钢丝接触处;接触连续绳槽的侧股外层钢丝处和相邻侧股之间的钢丝接触处。与连续接触相比,非连续绳槽接触的侧股侧丝处钢丝磨痕尺寸最大,磨损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绳环式CVT 无接头钢丝绳 非连续接触 磨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匹配的钢丝绳芯输送带接头抽动自动检测
9
作者 李现国 郭宽宽 苗长云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3,共6页
针对钢丝绳芯输送带接头抽动检测有效性和准确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匹配的钢丝绳芯输送带接头抽动自动检测方法。首先进行图像预处理,提高图像质量;然后使用自动阈值提取钢丝绳端头点;再利用改进的ORB算法进行图像匹配,将待检测... 针对钢丝绳芯输送带接头抽动检测有效性和准确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匹配的钢丝绳芯输送带接头抽动自动检测方法。首先进行图像预处理,提高图像质量;然后使用自动阈值提取钢丝绳端头点;再利用改进的ORB算法进行图像匹配,将待检测图像和基准图像中的钢丝绳端头点一一对应;最后采用基于钢丝绳端头基准点集的接头抽动测量方法计算接头抽动量并进行故障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自动检测并标识出钢丝绳芯输送带接头处的钢丝绳端头点,准确得到钢丝绳端头点的匹配点对,计算出单个钢丝绳端头抽动量、钢丝绳上(下)端头平均抽动量和接头整体抽动量,检测并标识出异常钢丝绳端头的位置和变化量,实现了对接头抽动的自动检测和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芯输送带 接头抽动 图像匹配 钢丝绳端头点提取 ORB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电弧增材制造工艺研究
10
作者 钱俊 沈洪垚 +1 位作者 陈静霓 唐洁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81,共9页
镁合金的化学性质活泼,传统的成形工艺(如铸造、塑性变形等)难以获得满意的控形-控性效果。为此,该文系统研究了电弧增材镁合金的成形工艺、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以实现镁合金复杂构件的一体化成形。实验结果表明:电弧增材制造工艺参数... 镁合金的化学性质活泼,传统的成形工艺(如铸造、塑性变形等)难以获得满意的控形-控性效果。为此,该文系统研究了电弧增材镁合金的成形工艺、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以实现镁合金复杂构件的一体化成形。实验结果表明:电弧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对熔宽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送丝速度(wire feed speed)V_f、焊接速度(welding speed)V_(w)、焊接电压U,对余高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V_(w)、U、V_f,对接触角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U、V_(w)、V_f,其中V_(w)和V_f的交互作用对余高的影响明显。在确定上述工艺参数后,该研究制备了组织均匀、性能优良的AZ91D镁合金薄壁构件。与铸态镁合金相比,电弧增材镁合金的晶粒更小,β-Mg_(17)Al_(12)相的分布更均匀,以层片状的二次β-Mg_(17)Al_(12)析出相为主,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增材制造 镁合金 电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的碳纤维芯导线压接区挠度计算方法
11
作者 王芸 王宏 +3 位作者 李强 尚志勇 姚洪斌 王春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5-780,共6页
针对300/40碳纤维芯(棒芯)导线压接区因挠度变形引发的结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基于Timoshenko梁的挠度计算方法,理论推导了剪切效应影响下碳纤维芯(棒芯)导线压接区的挠度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径比为17.14的... 针对300/40碳纤维芯(棒芯)导线压接区因挠度变形引发的结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基于Timoshenko梁的挠度计算方法,理论推导了剪切效应影响下碳纤维芯(棒芯)导线压接区的挠度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径比为17.14的300/40碳纤维芯导线压接区在10 t压接载荷作用下的最大挠度值为0.0116 m,与有限元仿真结果0.0128 m基本吻合。该理论解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且其形式简单,利用该公式进行求解可避免有限元仿真中建立模型、网格划分等复杂的求解过程,计算效率显著提升,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还可用于300/50钢芯铝绞线压接区的挠度计算。研究成果可为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压接工艺优化及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芯导线 压接区 挠度分析 TIMOSHENKO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引导穿刺活检和钩丝定位诊断乳腺恶性病变1例
12
作者 李亚男 荣小翠 +1 位作者 杨光 殷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14-916,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主诉:左乳房肿物2年。专科查体:双乳对称,未见皮肤红肿及浅表静脉曲张,未见酒窝征及橘皮样变;左乳外上距乳晕边缘3 cm可触及大小约2.0 cm×2.0 cm肿物;右乳未触及明显异常。超声表现:左乳外上中带腺体层可见... 1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主诉:左乳房肿物2年。专科查体:双乳对称,未见皮肤红肿及浅表静脉曲张,未见酒窝征及橘皮样变;左乳外上距乳晕边缘3 cm可触及大小约2.0 cm×2.0 cm肿物;右乳未触及明显异常。超声表现:左乳外上中带腺体层可见2.6 cm×1.4 cm×1.4 cm不均质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 穿刺活检 钩丝定位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场梯度和能量法的钢丝绳断丝检测方法
13
作者 江胜华 李潇庆 +1 位作者 陈斌 李歆尧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48,共9页
钢丝绳断丝严重影响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现有的自身漏磁检测技术具有不需要励磁的优点,但存在环境干扰磁场的影响。提出基于磁场梯度和能量法的钢丝绳断丝检测方法,并研发断丝检测的弱磁试验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在钢丝绳断丝处,磁场梯度... 钢丝绳断丝严重影响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现有的自身漏磁检测技术具有不需要励磁的优点,但存在环境干扰磁场的影响。提出基于磁场梯度和能量法的钢丝绳断丝检测方法,并研发断丝检测的弱磁试验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在钢丝绳断丝处,磁场梯度BTxz和BTyz曲线出现波谷和波峰的拐点,BTzz曲线出现波峰峰值。在断丝3根,6根,9根,12根,17根,22根,25根和30根时,通过磁场梯度曲线突变判断的断丝位置与实际断丝位置相比,最大误差为5.36%,最小误差为2.26%,平均误差为3.57%,误差的标准差为1.22%。通过磁场梯度评估的断丝位置与实际断丝位置一致。随着断丝根数增加,磁场梯度曲线的波谷深度、波峰高度、波谷及波峰的宽度增加。钢丝绳断丝位置的磁场梯度的能量随断丝数增加而增加,证明基于磁场梯度和能量的检测方法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 断丝 检测 磁场梯度 能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拖曳声纳的线导鱼雷攻击问题研究
14
作者 王顺杰 野学范 苗齐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被动拖曳线列阵声纳探测距离远,使用被动拖曳线列阵声纳探测信息可先敌攻击。针对基于拖曳线列阵声纳探测信息的线导加尾流自导鱼雷攻击时尾流进入点问题,建立了基于艇艏声纳探测和基于拖曳声纳探测的线导加尾流自导鱼雷导引模型,采用... 被动拖曳线列阵声纳探测距离远,使用被动拖曳线列阵声纳探测信息可先敌攻击。针对基于拖曳线列阵声纳探测信息的线导加尾流自导鱼雷攻击时尾流进入点问题,建立了基于艇艏声纳探测和基于拖曳声纳探测的线导加尾流自导鱼雷导引模型,采用不同声纳探测时的线导加尾流自导鱼雷攻击弹道进行了仿真,结果发现基于拖曳声纳探测时尾流进入点偏离设定进入点。研究分析表明,采用拖曳声纳探测方位进行导引时不同态势下存在不同的系统导引误差,导致鱼雷进入尾流距离偏大或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曳声纳 线导 尾流 鱼雷攻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SEC赛车前翼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刚 田甜 尚建宇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226,共5页
针对大学生电动方程式赛车(FSEC)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提高赛车操纵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空气套件前翼的优化研究。设计了非多截面前翼、保压条前翼、无保压条前翼三种方案,分别使用CATIA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在ANSYSFluent软件中设计仿真工况... 针对大学生电动方程式赛车(FSEC)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提高赛车操纵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空气套件前翼的优化研究。设计了非多截面前翼、保压条前翼、无保压条前翼三种方案,分别使用CATIA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在ANSYSFluent软件中设计仿真工况,对每种方案进行整车外流场气动特性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确定了保压条前翼方案最优。通过在实车上进行丝线法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保压条前翼与整车匹配设计方案提高了FSEC赛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 前翼 整车外流场 数值模拟 操纵稳定性 丝线法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电机线控转向系统协调驱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军 王怡凡 +1 位作者 顾洪钢 杨紫燕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6,共8页
选择双电机线控转向(steer-by-wire,SBW)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负载扰动、参数摄动以及双电机耦合等因素导致的双电机SBW系统跟踪与同步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与滑模交叉耦合控制的双电机协调驱动控制策略。分析了双电机... 选择双电机线控转向(steer-by-wire,SBW)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负载扰动、参数摄动以及双电机耦合等因素导致的双电机SBW系统跟踪与同步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与滑模交叉耦合控制的双电机协调驱动控制策略。分析了双电机SBW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机理,建立了该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了一个二阶自抗扰控制器用于电机位置控制,整合电机控制的位置、速度环,解决传统电机位置控制中速度参数不可调节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二阶自抗扰控制器在系统状态变化时的控制效果,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动态优化控制器参数,增强控制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同时,基于交叉耦合控制思想,采用滑模控制算法设计了滑模速度协调控制器解决双电机系统的不同步问题。最后,基于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了仿真分析,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控转向 自抗扰控制 模糊神经网络 滑模控制 交叉耦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式对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稳定性影响
17
作者 王晓明 拓哲 +4 位作者 童兴 杨明 孟海亮 刘趁心 汪兵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3-718,748,共7页
目的 探讨骨折块尺寸及固定方式对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1名10岁志愿者下肢CT数据,建立不同尺寸骨折块(小、中、大)SH-Ⅱ型骨骺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使用1~3枚螺钉(1 S组、2 S组、3 S组)与克氏针(K... 目的 探讨骨折块尺寸及固定方式对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1名10岁志愿者下肢CT数据,建立不同尺寸骨折块(小、中、大)SH-Ⅱ型骨骺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使用1~3枚螺钉(1 S组、2 S组、3 S组)与克氏针(K组)装配得到骨-内固定装配体,模拟重力、后抽屉和外旋3种工况,比较骨块及内固定应力与位移变化情况。结果 4组模型的最大位移均集中在骨折块远端。重力工况下小骨折块组(Small组)中1 S组、2 S组、3 S组和K组模型的骨折块远端最大位移分别为5.69、5.57、5.56和0.11 mm,骨头应力分别为16.95、12.26、8.57、5.00 MPa。螺钉固定易在骺板与骨折线处形成高应力区,克氏针固定则形成在骺板边缘。结论 使用螺钉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时,增加螺钉的数量可以提高固定稳定性,分担局部骨骼应力,但骨折块与骺板连接区域不能过小。克氏针固定能够提供优于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骨折 骨骺损伤 螺钉固定 克氏针固定 生物力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雷达测距下的车辆线控转向稳定性模糊控制
18
作者 范珍珍 樊富起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8,共7页
为解决视觉传感器盲区导致的距离检测失真问题,提升混沌性因素下线控转向系统的车辆稳定性,提出了基于超声波雷达测距的模糊控制方法。所提方法利用超声波雷达测量安全距离,并且在测距时校正超声波速度和时间;以安全距离为约束条件,配... 为解决视觉传感器盲区导致的距离检测失真问题,提升混沌性因素下线控转向系统的车辆稳定性,提出了基于超声波雷达测距的模糊控制方法。所提方法利用超声波雷达测量安全距离,并且在测距时校正超声波速度和时间;以安全距离为约束条件,配合二自由度模型估算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确定了当前线控转向系统响应状态;使用模糊控制器将雷达监测的车辆安全距离、横摆角度和质心偏移角度理想值与实际值误差和误差变化率作为输入数据,通过模糊规则实时调整转向系统的控制参数,以完成超声波雷达测距下的线控转向稳定性控制。仿真结果表明:经过参数校正后的超声波雷达测量距离结果更加准确;所提方法控制线控转向系统后,具有极低的超调量和响应时间;车辆稳定控制的难度随车辆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方法能够跟随速度改变车辆转向的传动比,保证了车辆的转向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雷达 线控转向 稳定性 模糊控制 安全距离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接触测温技术的通电导线火蔓延特性实验研究
19
作者 张英 江勇 +1 位作者 林一凡 祁梅芳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线缆起火过程中通常带有一定的电压并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应的电场,从而影响火焰蔓延行为。固相传热在导线火蔓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通电导线,传统接触式测温方式不再适用。开展了不同电压下近地极通电导线火蔓延特性实验研究,... 线缆起火过程中通常带有一定的电压并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应的电场,从而影响火焰蔓延行为。固相传热在导线火蔓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通电导线,传统接触式测温方式不再适用。开展了不同电压下近地极通电导线火蔓延特性实验研究,基于非接触红外测温技术,研究了通电导线火蔓延过程中火焰形态、气固相温度分布及固相传热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电场对火蔓延行为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电场的作用下,火焰尺寸随着电压的增大出现减小,并逐渐从导线上方拉至导线下方,火蔓延速率降低,在10 kV电压条件下出现熄灭;火蔓延速率主要受火焰宽度和线芯温度的影响,随着电压的增大火焰宽度减小,火蔓延速率不断降低,同时线芯在高电压下由热源转变为热汇,从而抑制火焰蔓延,并促进火焰熄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电导线 非接触红外测温技术 火蔓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烧结碳化硅超声线锯切割试验研究
20
作者 宋洪侠 曾国伟 +3 位作者 晁胜豪 郭晓光 董志刚 王毅丹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4-173,共10页
反应烧结碳化硅(Reaction Bonded Silicon Carbide, RB-SiC)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耐辐射性以及化学惰性,被广泛应用于核能和光学领域核心构件的制造。但是,RB-SiC材料具有硬度高、脆性大等特点,传统加工方法难以保证其加工质量和效率。... 反应烧结碳化硅(Reaction Bonded Silicon Carbide, RB-SiC)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耐辐射性以及化学惰性,被广泛应用于核能和光学领域核心构件的制造。但是,RB-SiC材料具有硬度高、脆性大等特点,传统加工方法难以保证其加工质量和效率。超声金刚石线锯切割(锯切)技术作为硬脆材料的高效加工方法,已在单晶Si、单晶SiC等硬脆材料的加工中成功应用。然而,该技术在RB-SiC材料的切削试验和工艺的研究还有待开展。为此,首次开展了RB-SiC的超声锯切试验研究,搭建了超声锯切RB-SiC平台,对比分析了平行与垂直超声振动方向的加工表面质量,研究了超声振幅、线速度、进给速度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及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超声锯切在提高表面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振幅由3μm提高到7μm,表面粗糙度值降低了17.4%,表面划痕和凹坑数量随之减少;相较于垂直进给方向,平行进给方向的超声锯切更能有效提高RB-SiC材料的表面质量。本研究可为RB-SiC材料超声锯切工艺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锯切 反应烧结碳化硅 金刚石线锯 超声振动 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