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Electro Chemical Machining of Microelectrode
1
作者 张辽远 刘尧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206-210,共5页
关键词 微电极 化学加工 ECM 物理化学 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合并尺动脉或桡动脉缺损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冬月 李新星 +1 位作者 曲鑫 姚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64-666,共3页
探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尺动脉或桡动脉缺损的临床效果。选取8例前臂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合并尺动脉或桡动脉缺损患者,一期行清创,创面行负压封闭引流,待创面清洁、新鲜肉芽生长后,采用Flow-through股... 探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尺动脉或桡动脉缺损的临床效果。选取8例前臂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合并尺动脉或桡动脉缺损患者,一期行清创,创面行负压封闭引流,待创面清洁、新鲜肉芽生长后,采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二期修复创面。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可以有效重建血运,是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血管缺损的有效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through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前臂 软组织缺损 血管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神经微电极中的应用
3
作者 孙晓娜 刘儒平 +3 位作者 严晨 侯兰兰 孙志成 韩璐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9,46,共10页
早期的神经微电极多由半导体和金属等刚性材料制成,其生物兼容性差、易引起免疫反应损伤神经组织。水凝胶修饰的神经微电极凭借三维亲水聚合物网络结构、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在水凝胶网络结构中填充聚... 早期的神经微电极多由半导体和金属等刚性材料制成,其生物兼容性差、易引起免疫反应损伤神经组织。水凝胶修饰的神经微电极凭借三维亲水聚合物网络结构、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在水凝胶网络结构中填充聚合物可以提高性能、改善电极/神经组织界面和提升长期稳定性。本文介绍了水凝胶的特性及合成方法,并从生物相容性、电极机械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以及电极的耐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水凝胶修饰神经微电极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水凝胶神经微电极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神经微电极 柔性材料 生物相容性 电极/神经组织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酶修饰植入式微电极对电化学传感性能的提升作用与应用研究
4
作者 阳瀚祺 黄爽 +10 位作者 刘静 刘爽杰 刘铮杰 陈家宜 高路康 黄新烁 姚传捷 徐兴元 张晓东 陈惠琄 谢曦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2,共9页
探究了三种纳米酶(Au_(24)Cd_(1),Au_(24)Er_(1),Au_(25))对银丝微电极(AgME)、金丝微电极(AuME)以及大脑皮层电图微电极(EcoGME)的修饰及检测方法。首先,本文成功将三种不同的纳米金属团簇材料修饰到三种电极的表面。电化学阻抗谱实验... 探究了三种纳米酶(Au_(24)Cd_(1),Au_(24)Er_(1),Au_(25))对银丝微电极(AgME)、金丝微电极(AuME)以及大脑皮层电图微电极(EcoGME)的修饰及检测方法。首先,本文成功将三种不同的纳米金属团簇材料修饰到三种电极的表面。电化学阻抗谱实验表明,纳米酶修饰后的电极在低频区域的交流阻抗显著降低。同时,研究了纳米酶修饰对不同电化学记录的影响。采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方波脉冲伏安法、常规脉冲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对纳米酶修饰的电极进行测试,探讨不同纳米酶材料、电极基材以及检测方法在神经信号采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成果能为神经科学研究等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传感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酶 植入式微电极 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醒活动大鼠双脑区位置细胞放电信息探测与交互分析
5
作者 李明 徐威 +7 位作者 徐兆杰 莫凡 杨固成 吕诗雅 罗金平 金鸿雁 刘军涛 蔡新霞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50-2858,共9页
连续探测自由活动大鼠的神经活动对于研究大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该文研究旨在通过双脑区探测提供全面的大脑活动信息。为此,设计了一种符合双脑区形状的四探针微电极阵列(MEA),并使用聚吡咯/银纳米线(PPy/Ag NW)纳... 连续探测自由活动大鼠的神经活动对于研究大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该文研究旨在通过双脑区探测提供全面的大脑活动信息。为此,设计了一种符合双脑区形状的四探针微电极阵列(MEA),并使用聚吡咯/银纳米线(PPy/Ag NW)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面修饰。优化后,PPy/Ag NW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MEA展现出低阻抗(53.01±2.59 kΩ),增强了信号采集性能。进一步研究了PPy/AgNW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MEA的稳定性。经过1 000次循环伏安扫描后,电容保持率为92.51%±2.21%,阻抗未显著增加,表明其具有长期体内探测的高稳定性。MEA植入大鼠相应脑区后不影响其自由活动,并成功检测到连续两周的空间认知过程中尖峰信号和局部场电位信号,确认了记录神经元中存在位置细胞。为了评估神经元动态的变化,我们计算了神经元之间的互信息、特别关注单脑区内以及双脑区之间的交互信息。在初始记忆阶段,观察到双脑区间显著的信息交换,可能与记忆存储有关。总之,本研究成功地使用纳米材料修饰的MEA实现了对移动大鼠双脑区的动态探测,揭示了参与空间记忆过程的神经动态。这一见解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大脑活动机制和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纳米材料 微电极阵列 连续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印刷微电极阵列的心肌场电位与传导监测
6
作者 方灏航 刘玲玲 +7 位作者 江阿灿 许丰 张长瑞 金航 高强 林彬 陈松月 孙道恒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0-1597,共8页
为了构建适用于心肌组织场电位监测与药物筛选的平台,搭建基于柔性印刷的微电极阵列的平台,用于监测人源心肌组织的电生理活动和兴奋传导.利用同步采集功能,从16个工作电极采集心肌组织的场电位信号.对心肌组织兴奋传导的分析揭示了心... 为了构建适用于心肌组织场电位监测与药物筛选的平台,搭建基于柔性印刷的微电极阵列的平台,用于监测人源心肌组织的电生理活动和兴奋传导.利用同步采集功能,从16个工作电极采集心肌组织的场电位信号.对心肌组织兴奋传导的分析揭示了心肌组织的同步性和节律性收缩.通过异丙肾上腺素和维拉帕米的测试,证明了该平台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潜力,这些药物显著影响了心肌组织的收缩频率、场电位幅度与场电位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阵列 兴奋传导 电生理活动 监测平台 药物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在上肢高压电击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薛佳杰 王耀军 +1 位作者 任忠亮 郭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7-710,共4页
目的探讨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对上肢高压电击伤的保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5例上肢高压电击伤患者,患肢均存在广泛的软组织坏死伴血循环障碍,急诊予以患肢切开减张、坏死组织清除... 目的探讨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对上肢高压电击伤的保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5例上肢高压电击伤患者,患肢均存在广泛的软组织坏死伴血循环障碍,急诊予以患肢切开减张、坏死组织清除、血管探查及游离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并重建肢体远端血运。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6.0cm×4.0cm~17.1 cm×10.3cm,切取皮瓣面积为7.2cm×5.0cm~18.3cm×11.5cm。供区均Ⅰ期闭合。结果1例患者术后7d发生皮瓣下感染,经扩创缝合后顺利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存活良好,创面I期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保肢成功,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患肢尺、桡动脉通畅,手、腕部血运良好,功能有一定恢复。供区残余片状瘢痕,小范围感觉麻木。结论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可及时有效重建肢体血运的同时修复创面,是上肢高压电击伤保肢的理想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击伤 flow-through皮瓣 急诊手术 保肢 显微外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动脉腕上穿支下行支flow-through皮瓣在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指创面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肖容 王建华 吴毓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7-459,462,共4页
目的报道应用尺动脉腕上穿支下行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6例手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固有动脉、神经缺损患者。创面面积(清创后面积)为2.0cm×1.... 目的报道应用尺动脉腕上穿支下行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6例手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固有动脉、神经缺损患者。创面面积(清创后面积)为2.0cm×1.0cm^3.5cm×2.4cm,动脉缺损0.8~2.2cm,神经缺损0.8~2.7cm。急诊采用尺动脉腕上穿支下行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2.3cm×1.2cm^4.3cm×2.8cm。结果6例手指及皮瓣完全成活。5例患者获随访8~24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稍臃肿,弹性佳。手指感觉恢复S2~S3+,两点辨别觉5~11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指,良2指,功能恢复满意。所有患者供区仅可见一线形瘢痕,腕关节屈伸活动、肌力及感觉均正常。结论尺动脉腕上穿支下行支flow-through皮瓣可用于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软组织缺损,能较好地重建手指血运,恢复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动脉腕上穿支 flow-through皮瓣 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手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Flow-through皮瓣联合MIPPO于急诊胫腓骨Gustilo ⅢC型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常树森 何春念 +5 位作者 陈伟 周健 张芳 聂开瑜 邓呈亮 魏在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3-737,共5页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Flow-through皮瓣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于急诊治疗胫腓骨Gustilo ⅢC型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9月我科收治...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Flow-through皮瓣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于急诊治疗胫腓骨Gustilo ⅢC型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9月我科收治的6例胫腓骨Gustilo ⅢC型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4~54岁,中位年龄35岁;交通事故伤4例,摔伤1例,重物砸伤1例。肢体严重程度MESS评分:>7分2例,6~7分3例,<6分1例。患者均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7cm~28 cm×12 cm,均急诊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Flow-through皮瓣联合MIPPO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10~20 d,平均14.2 d。皮瓣均Ⅰ期顺利成活。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10.1个月,随访期间无骨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骨性愈合时间7~9个月,平均8.3个月,皮瓣颜色、质地良好,供瓣区留有线状瘢痕,肢体外形良好,无痛、感觉恢复良好、可负重行走、无明显跛行。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Flow-through皮瓣联合MIPPO急诊治疗胫腓骨Gustilo ⅢC骨折,新鲜创面解剖清晰,手术更为简便,可显著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并发症,利于肢体功能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flow-through皮瓣 急诊 内固定 骨折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康秦梓 刘毅 +3 位作者 吴文广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8,共13页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剖面分布,计算了不同养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的DO交换通量和沉积物的耗氧率。研究发现,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沉积物扩散边界层(DBL)厚度分别为(1.5±0.3)、(1.0±0.3)、(2.0±0.8)和(1.3±0.2)mm,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氧渗透深度(OPD)分别为(12.49±1.59)、(12.17±0.09)、(15.49±0.79)和(14.87±1.27)mm,其中,贝类区和贝藻区氧渗透深度显著低于藻类区和外海区。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的DO扩散通量分别为(24.10±1.89)、(49.53±10.24)、(26.69±13.13)和(24.79±7.95)mmol/(m^(2)·d),贝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浓度和沉积物耗氧率的显著影响,贝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DBL厚度及水–沉积物界面处DO的共同影响,贝藻区、藻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物上覆水DO。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养殖活动在养殖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微电极 溶解氧扩散通量 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的微分电容曲线和零电荷电位测定
11
作者 刘晨希 邹泽萍 +11 位作者 胡梅雪 丁宇 谷宇 刘帅 南文静 马溢昌 陈招斌 詹东平 张秋根 庄林 颜佳伟 毛秉伟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3,共10页
碱性聚合物电解质作为现代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单离子导体的特性使得“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的性质与“电极/溶液”界面有所不同。本文使用微电极,运用循环伏安、电化学交流阻抗以及浸入法等方法,测定了电极/碱性聚电... 碱性聚合物电解质作为现代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单离子导体的特性使得“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的性质与“电极/溶液”界面有所不同。本文使用微电极,运用循环伏安、电化学交流阻抗以及浸入法等方法,测定了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的微分电容曲线和零电荷电位。该界面的微分电容曲线呈“U”状,且存在局域极小值,该极小值所对应的电位与浸入法测得的零电荷电位数值一致。单离子导体的特性使得“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在零电荷电位两侧表现出不同的电化学极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物电解质 双电层 微电极 微分电容曲线 零电荷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水过程中微电极制备研究进展
12
作者 盛琦凯 赵增武 +2 位作者 张亚竹 黄博闻 陈震宇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共9页
电解水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会影响电解槽的稳定运行,了解气泡的成核、生长和脱离的规律是对气泡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气泡生长是一个通过相界面的传质过程,从单气泡尺度模拟其演化行为,可以帮助深入理解电极表面气液传质过程,以及气泡的生... 电解水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会影响电解槽的稳定运行,了解气泡的成核、生长和脱离的规律是对气泡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气泡生长是一个通过相界面的传质过程,从单气泡尺度模拟其演化行为,可以帮助深入理解电极表面气液传质过程,以及气泡的生成对局部流场和浓度场的影响关系,从而实现控制电解槽稳定运行、降低能耗以及提高电流效率等目的。实现单气泡生长行为的可视化,微电极的制备是必不可少的,微电极能够稳定且呈周期性的产生单个气泡。目前制备微电极的方法主要为铂丝嵌入环氧树脂法、光刻和电化学共沉积法、纳米盘电极法和印刷电路板法等,本文对这几种微电极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不同学者制备微电极的实验结论存在差异,需要实验进行验证;目前微电极制备技术仍然无法对气泡的成核阶段进行可视化研究。未来,研究在电化学控制下气泡成核过程的可视化,并使用更快的电化学仪器来研究气泡的成核动力学将是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 单气泡 电解水 气体演化 气泡成核 气泡生长 可视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电解过程阳极壁面气泡聚并研究
13
作者 盛琦凯 赵增武 +2 位作者 张亚竹 李友森 陈震宇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1,共9页
稀土电解过程中阳极侧壁产生的气泡会改变阴阳极极间电场分布,引起极间电阻增大、电压升高、电解效率降低,从而影响电解槽的稳定运行。所以,系统分析阳极侧壁气泡的成核、长大、聚并及脱离等生长行为和规律对稀土金属的提取具有十分重... 稀土电解过程中阳极侧壁产生的气泡会改变阴阳极极间电场分布,引起极间电阻增大、电压升高、电解效率降低,从而影响电解槽的稳定运行。所以,系统分析阳极侧壁气泡的成核、长大、聚并及脱离等生长行为和规律对稀土金属的提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相似原理,进行水电解低温实验,按照与稀土电解槽1∶2的几何比例设计,通过铂丝嵌入环氧树脂的方法制备微电极。实验结果表明,垂直微电极侧壁面气泡成核、生长和脱离过程符合经典的气泡生长规律公式D(t)=βt^(1/3);为观察气泡之间的聚并、脱离行为,在微电极表面设计三个间距为500μm的成核点位,通过高速摄像机拍摄发现,微电极表面下方和中间的两个气泡率先发生聚并变为一个气泡,聚并时间为0.05 s,随后吸引上方的气泡与之发生聚并,最终三个气泡合并为一个大气泡脱离微电极,气泡的脱离时间为5.06 s,脱离直径约为1352.03μm。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进一步解释气泡之间的聚并过程,结果表明,电极表面的缺陷大小会影响气泡的脱离时间,气泡下侧与电极表面的三相接触位置会产生一个向上的涡旋,加速气泡的脱离,正确利用气泡的聚并行为可以减小稀土电解槽的槽电压,从而提高电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电解 阳极壁面 微电极 气泡聚并 气泡演化 电解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网络可塑性
14
作者 邵琪 孟维伟 +1 位作者 李晓红 邵文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0-1009,共10页
神经元网络是大脑执行高级认知行为的结构基础,研究证明学习记忆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神经元网络可塑性密切相关。因此,揭示调控和改变神经元网络可塑性的机制对理解神经系统信息交互以及疾病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基于微电极阵列(micro... 神经元网络是大脑执行高级认知行为的结构基础,研究证明学习记忆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神经元网络可塑性密切相关。因此,揭示调控和改变神经元网络可塑性的机制对理解神经系统信息交互以及疾病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基于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MEA)培养的神经元网络是体外探究学习和记忆机制的理想模型,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综述了基于MEA采集体外培养神经元网络的放电信号来构建功能网络的相关研究,分别从二维神经元网络和三维脑类器官发育,以及开环和闭环电刺激对神经元网络可塑性影响的角度,总结了体外培养神经元网络可塑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该方向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阵列 可塑性 功能网络 发育 电刺激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导电岛系统的敏感元件制造方法研究
15
作者 丁海涛 杨强 +1 位作者 司糈昊 刘潇锋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6,共4页
本文基于特征角度为60°的导电岛微电极系统,探究低频条件下交流介电泳驱动金纳米粒子形成。首先,利用剥离(lift-off)方法制作了特征角度为60°的导电岛微电极系统,并基于该系统进行了纳米粒子介电组装实验,发现纳米粒子在低频... 本文基于特征角度为60°的导电岛微电极系统,探究低频条件下交流介电泳驱动金纳米粒子形成。首先,利用剥离(lift-off)方法制作了特征角度为60°的导电岛微电极系统,并基于该系统进行了纳米粒子介电组装实验,发现纳米粒子在低频范围内会形成纳米粒子短链或短簇结构;然后,基于电双层理论,分析了低频时交流电渗流(ACEO)对介电流动的影响,发现低频时电双层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流体中的电场和介电流动;最后,针对驱动频率为100 kHz的粒子轨迹分析发现该情况更易产生纳米粒子簇,较好地符合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岛微电极系统 特征角度60° 介电组装行为 交流电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电池效应对混合硫化矿细菌浸出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宏煦 邱冠周 +1 位作者 胡岳华 王淀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83-1287,共5页
研究了黄铜矿与黄铁矿混合矿细菌浸出过程的原电池效应 ,提出了原电池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当黄铜矿细菌浸出过程中加入黄铁矿及C时 ,浸出率大大提高 ,黄铜矿浸出 30d ,Cu浸出率可达 4 0 % ;单一黄铁矿细菌浸出时 ,黄铁矿会被大量... 研究了黄铜矿与黄铁矿混合矿细菌浸出过程的原电池效应 ,提出了原电池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当黄铜矿细菌浸出过程中加入黄铁矿及C时 ,浸出率大大提高 ,黄铜矿浸出 30d ,Cu浸出率可达 4 0 % ;单一黄铁矿细菌浸出时 ,黄铁矿会被大量氧化分解 ,而当与黄铜矿混合浸出时 ,黄铜矿氧化加快 ,黄铁矿氧化速率降低 ;加入C及黄铁矿与黄铜矿混合时 ,由于接触电位的影响 ,黄铜矿氧化反应电流增大、反应起始电位负移 ,反应加剧 ,而黄铁矿的氧化反应受到抑制 ;混合矿浸出过程中 ,黄铜矿表面Cu含量较单一矿浸出时低得多 ,说明混合效应对浸出具有强化作用 ;黄铜矿中Cu浸出愈多 ,表面生成的元素硫愈多 ,黄铁矿细菌浸出时 ,表面不会有元素硫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黄铁矿 混合矿 原电池效应 细菌浸出 粉末微电极 电化学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电极放电磨削(WEDG)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5
17
作者 胡富强 王振龙 +2 位作者 赵万生 贾宝贤 张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71-1174,共4页
为解决微细电火花加工中工具电极的在线制作问题,根据WEDG的技术特点,设计并研制出了一种分体式的新型WEDG装置,采用浮动轮自适应控制张力、齿轮副和滚动轮副的组合结构收丝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其工作原理、设计思想和工艺应用.使用该装... 为解决微细电火花加工中工具电极的在线制作问题,根据WEDG的技术特点,设计并研制出了一种分体式的新型WEDG装置,采用浮动轮自适应控制张力、齿轮副和滚动轮副的组合结构收丝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其工作原理、设计思想和工艺应用.使用该装置可以稳定地加工出直径 15μm、长径比40以上的微细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微细电火花加工试验,给出了微细轴、孔及微三维结构的加工实例.研究和应用表明,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走丝稳定、加工精度高、工艺适应性广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电极 放电磨削 微细电火花加工 工具电极 应用 走丝机构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膜修饰粉末微电极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天鸣 胡小安 +1 位作者 陆俭洁 邓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1743-1745,共3页
聚合物具有催化、导电和选择分离等功能,将其与电极合为一体作为新的电极材料,可为改善固体电极的灵敏度、选择性和重现性提供一种新的手段[1,2].我们用流延法[3]制得PVC选择性渗透膜,覆盖于粉末微电极表面,制成了PV... 聚合物具有催化、导电和选择分离等功能,将其与电极合为一体作为新的电极材料,可为改善固体电极的灵敏度、选择性和重现性提供一种新的手段[1,2].我们用流延法[3]制得PVC选择性渗透膜,覆盖于粉末微电极表面,制成了PVC膜修饰粉末微电极.该电极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膜修饰 粉末 微电极 溶出伏安法 工作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钙离子活度的变化 被引量:21
19
作者 谢虹 郭斌 +3 位作者 王阿敬 钟时明 胡谋先 朱长庚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3-256,共4页
大脑皮层或海马内注射马桑内酯可以引起大鼠癫痫样发作及脑电图痫样放电。应用钙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量了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和皮层的钙离子活度的改变。皮层或海马内注射5μ马桑内酯(5mg/ml),3min后观察到细胞外钙离子活度... 大脑皮层或海马内注射马桑内酯可以引起大鼠癫痫样发作及脑电图痫样放电。应用钙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量了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和皮层的钙离子活度的改变。皮层或海马内注射5μ马桑内酯(5mg/ml),3min后观察到细胞外钙离子活度的明显改变,大脑皮层及海马内Ca(2+)分别下降了0.61mmol/L及0.74mmol/L,与马桑内酯注射前相比较,注射后皮层或海马内的Ca(2+)活度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马桑内酯注射后20minCa(2+)活度恢复至正常水平。上述结果表明马桑内酯注射后神经细胞群发生爆发性电活动时出现钙内流现象,海马脑片的实验结果与在体实验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癫痫 微电极 神经元 大脑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电极技术的反硝化滤池生物膜特性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宋慧敏 周小红 +1 位作者 张永明 施汉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0-854,共5页
为研究反硝化滤池中溶解氧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制备性能良好尖端直径在30μm以内的氧(O2)以及硝酸盐(NO3-)微电极,以此为测试工具,对反硝化滤池中生物膜内部O2、NO3-微环境分布进行测试,通过建立扩散-反应方程,获得生物膜微环境耗... 为研究反硝化滤池中溶解氧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制备性能良好尖端直径在30μm以内的氧(O2)以及硝酸盐(NO3-)微电极,以此为测试工具,对反硝化滤池中生物膜内部O2、NO3-微环境分布进行测试,通过建立扩散-反应方程,获得生物膜微环境耗氧及反硝化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氧在生物膜内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主体溶液氧浓度约1mg/L下降至生物膜300μm深度处约为0.生物膜内部反硝化活性区域发生在300~600μm深度范围内.该条件下反硝化滤池生物膜的氧利用速率常数以及反硝化速率常数之间的比值为1.46,溶解氧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反硝化滤池 微电极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