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OF模型的真空引水罐内流动特性
1
作者 王欢 赵睿杰 +2 位作者 李红 杨帆 潘绪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9,共6页
为解决真空引水罐出口气体流出问题,探究罐内气液两相流动机理,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模型对真空引水罐进行计算,对不同初始状态下真空引水罐内的气液两相交界面形态、出口管气体流出量以及出口管内流动状态进行分析,讨论了真空引... 为解决真空引水罐出口气体流出问题,探究罐内气液两相流动机理,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模型对真空引水罐进行计算,对不同初始状态下真空引水罐内的气液两相交界面形态、出口管气体流出量以及出口管内流动状态进行分析,讨论了真空引水罐内初始状态对罐内流场的影响,总结了罐内水位对内部流场及出口管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当初始水位远高于进水管时会大幅优化真空引水罐内流场;与原初始水位相比,罐内气液两相交界面的交互作用减少;气体流出量体积分数峰值从最初的6.916%降至0.106%,平均值从3.442%降至0.027%;出口管流态得到明显改善,顶部低压区域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真空引水罐内流场特性、气体流出量及出口管流态,为深入认识真空引水罐内部流动及真空引水罐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水罐 流体体积模型 罐内水位 罐内流场 出口流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排沙装置排沙效率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2
作者 王昱 王哲辉 +4 位作者 张宝泉 雒天峰 张晓龙 任伟龙 王玉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46,共8页
为提高水库中排沙洞的排沙效率,研发了一种新型旋流排沙装置。利用数值模拟试验和水工模型试验两种方法,研究了旋流排沙装置中叶轮组合、旋流场的流速分布特征、旋流排沙装置对排沙洞口泥沙的冲淤特性和排沙效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 为提高水库中排沙洞的排沙效率,研发了一种新型旋流排沙装置。利用数值模拟试验和水工模型试验两种方法,研究了旋流排沙装置中叶轮组合、旋流场的流速分布特征、旋流排沙装置对排沙洞口泥沙的冲淤特性和排沙效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旋流排沙装置中单叶轮的流场范围随转速的增大而扩大,但当叶轮转速增加至20r/s时流场范围不再增加;旋流排沙装置中组合旋流场范围取决于叶轮的转速及其布置方式,当以三角形方式布置时,组合流场范围也随叶轮转速的增加而扩大,但叶轮间距布置过小会导致能量耗散过高,叶轮间距布置过大则不能形成有效的组合流场,旋流排沙装置的最优运行状态为叶轮距离为70mm、转速为20r/s。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旋流排沙装置可有效增大排沙洞的排沙效率和冲淤范围,当库区水位较深形成冲沙漏斗时,旋流排沙装置可使排沙洞的排沙效率提高71.5%;当库区水位较浅形成冲沙廊道时,旋流排沙装置能使排沙洞的排沙量增加4.02kg,说明该装置对库区水深较浅的淤积泥沙具有较好的排出效果,对解决甘肃河西水少沙多型水库内的泥沙淤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水工模型试验 库区排沙 旋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sual Modflow的地下水污染模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宋颖霞 张耀文 +1 位作者 曾一凡 范书凯 《中州煤炭》 2012年第2期8-10,13,共4页
新峰一矿地下水是矿区的主要供水水源,随着采矿活动的加剧,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为了预测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新峰一矿地下水水流模型和污染物运移模型进行模拟。收集整理了大量地下水监测报告和研究报... 新峰一矿地下水是矿区的主要供水水源,随着采矿活动的加剧,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为了预测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新峰一矿地下水水流模型和污染物运移模型进行模拟。收集整理了大量地下水监测报告和研究报告的数据用于模型的建立,详细的地下水位和水质监测数据用于模型校正。用校正的模型分析预测了未来5 a内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地下水中污染物扩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AL MODflow 地下水流场 水文地质参数 溶质运移模型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型水源泵站取水口卷吸效应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
作者 熊伶 田威 +6 位作者 伍中航 颜涛 杨立凡 何斌 周松涛 聂歆 程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河流型水源泵站取水对河道内鱼类早期资源的卷吸效应会对河流鱼类资源产生不利影响。研究选择长江金刚沱泵站取水口,开展了不同取水口方案卷吸效应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取水箱两侧钢板高度和引水管布置方向会影响卷吸效应,低侧... 河流型水源泵站取水对河道内鱼类早期资源的卷吸效应会对河流鱼类资源产生不利影响。研究选择长江金刚沱泵站取水口,开展了不同取水口方案卷吸效应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取水箱两侧钢板高度和引水管布置方向会影响卷吸效应,低侧板方案卷吸效应最明显,其产生的平均横向流速和平均垂向流速约为高侧板方案的1.4~1.8倍,并在纵向上对流速具有更为明显的减缓作用,使原本的河道纵向流速平均下降了30%。引水管垂向布置的卷吸效应范围比侧向布置宽约1.5~2 m,垂向管的卷吸范围在取水箱两侧均匀分布,侧向管布置引起卷吸效应在取水箱顶部产生约2.5~4 m的偏移。卷吸效应范围受河道流量影响,低流量工况下,不同方案的卷吸范围在13.5~18.5 m之间,与高流量工况相比,各方案的卷吸范围有小幅增大,平均增大了1.1倍。根据卷吸效应范围,研究中的高侧板侧向管方案最优,其较高的侧板和侧向引水管的布置型式能够减小卷吸效应,取水头部两侧较高的钢板能够对水流产生阻隔作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引水管直接对水流的卷吸,研究可为取水工程设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吸效应 取水工程 流场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lf-organized phenomena of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in a channel under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翔 段晓茵 董力耘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570-576,共7页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self-organized phenomena such as lane formation generated by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in a channel.The lattice gas model is extended to take the effect of walker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self-organized phenomena such as lane formation generated by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in a channel.The lattice gas model is extended to take the effect of walker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nto account simultaneously when they are in the view field of a walker,i.e.,walkers tend to follow the leader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avoid conflicts with those walking towards them.The improved model is then used to mimic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in a channel under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lane formation is well reproduced,and this process is rather rapid which coincides with real pedestrian traffic.The average velocity and critical density are found to increase to some degree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view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nter flow lattice gas model view field lane 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黏合烘箱有限元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汉明 梁金辉 +1 位作者 马崇启 端木德庆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6-223,共8页
为研究和提升热风黏合烘箱内部流场和温度场的均匀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烘箱内部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与优化。使用SolidWorks建立了烘箱流体域三维模型,根据烘箱工作时条件设定仿真计算的边界条件,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纤维网的流阻数值,... 为研究和提升热风黏合烘箱内部流场和温度场的均匀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烘箱内部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与优化。使用SolidWorks建立了烘箱流体域三维模型,根据烘箱工作时条件设定仿真计算的边界条件,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纤维网的流阻数值,设定流阻相同的多孔介质模型代替纤维网实际结构,利用Fluent软件对烘箱内部流体域模型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建模及计算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现有结构的烘箱上风道内流场不匀,纤维网表面温度场均匀性较差,针对仿真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对烘箱结构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烘箱仿真结果显示烘箱内部流场均匀性提升,纤维网上表面温度的总体均匀度由86.43%提升到93.06%。对烘箱进行结构优化后不仅提升了烘箱内部整体流场和温度场的均匀性,同时有利于降低烘箱的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热风黏合烘箱 多孔介质模型 均匀性 内部流场 无胶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D/DMD降阶模型的离心泵蜗壳内非稳态流动分析
7
作者 申正精 马登学 +2 位作者 李仁年 韩伟 赵伟国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4-1982,共9页
为深入研究离心泵蜗壳内非线性耦合流动的本质流动特征,本文以一单级单吸式离心泵蜗壳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本征正交分解和动态模态分解2种降阶模型对蜗壳内非定常流场数据进行模态分析,获取流场主导流动结构,并对原流场进行重构。研究发... 为深入研究离心泵蜗壳内非线性耦合流动的本质流动特征,本文以一单级单吸式离心泵蜗壳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本征正交分解和动态模态分解2种降阶模型对蜗壳内非定常流场数据进行模态分析,获取流场主导流动结构,并对原流场进行重构。研究发现:蜗壳内流结构主要由速度正负交错,并且周期性特征与叶频及其倍频相关的成对涡旋组成。本征正交分解和动态模态分解方法均可以捕捉流场主要流动结构,并对原流场进行准确还原,两者重构流场与原流场的均方根误差均在0.4%以内。尽管本征正交分解方法在重构流场时整体均方根误差更小,但无法获取单频率流动结构,而动态模态分解方法可以获得不同频率流动结构对流场的贡献,从而捕捉到复杂流场中的不稳定模态。研究成果可以为增强离心泵全局流动的认知、关键水力部件优化设计及发展主/被动流动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非定常流动 本征正交分解 动态模态分解 蜗壳 数据驱动 流场重构 降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液多层过滤去固分离及特性分析
8
作者 龚海峰 唐治知 +3 位作者 彭烨 梁鑫鑫 余保 李书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3-533,共11页
针对油-固体系中单层滤网无法同时满足过滤精度高与使用寿命长的问题,采用多层过滤器并对其去固分离特性展开分析。通过耦合流场控制方程、颗粒运动方程、颗粒-壁面碰撞模型方程,建立了适用油-固体系的多层过滤数值分析模型,探究了油-... 针对油-固体系中单层滤网无法同时满足过滤精度高与使用寿命长的问题,采用多层过滤器并对其去固分离特性展开分析。通过耦合流场控制方程、颗粒运动方程、颗粒-壁面碰撞模型方程,建立了适用油-固体系的多层过滤数值分析模型,探究了油-固体系中多层过滤器的去固分离特性,分析了入口流速和滤网层数对流场特性及过滤比(β)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层过滤器可有效过滤孔径与粒径比(k_(d))大于15的固体颗粒;增加滤网层数,d_(5)和d_(20)(β分别为5和20时对应的颗粒粒径)显著降低;增大入口流速,d_(5)和d_(20)变化较小;当β<5时,颗粒粒径的变化对过滤比的影响较小;当β>5时,颗粒粒径的小幅增大可能导致过滤比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过滤 油-固分离 流场特性 碰撞模型 过滤比 分布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流强度对淹没式方桩局部冲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杜升涛 王超琳 +2 位作者 杨博 王振鲁 梁丙臣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为研究不同水流强度作用下淹没式方桩的局部冲刷特性及流场变化,开展了非均匀沙条件下的桩基局部冲刷试验,分析了桩周的冲刷地形、冲刷深度变化规律;利用OpenFOAM对不同水流强度下的桩周流场进行了模拟,讨论了桩前马蹄涡、桩周回流和下... 为研究不同水流强度作用下淹没式方桩的局部冲刷特性及流场变化,开展了非均匀沙条件下的桩基局部冲刷试验,分析了桩周的冲刷地形、冲刷深度变化规律;利用OpenFOAM对不同水流强度下的桩周流场进行了模拟,讨论了桩前马蹄涡、桩周回流和下降水流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清水冲刷条件下,桩周的冲刷坑深度、沙丘高度和受冲刷影响区域大小均随水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平衡冲刷地形下,高水流强度冲刷后桩周流动更加复杂,冲刷坑内的涡流强度大幅度提高;当水流强度接近1时,粗颗粒泥沙对细颗粒的屏蔽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桩周最大冲刷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桩 局部冲刷 水流强度 流场特性 模型试验 OPENFO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Study of Smoke Flowing Properties in Running Train
10
作者 杜红兵 戚宜欣 马国超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9年第2期183-186,共4页
Tbe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has been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moke flowing properties within the 1/5 reduced-scale model of a sleeping carriage. The velocity field of the running train on fire is simulated in a w... Tbe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has been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moke flowing properties within the 1/5 reduced-scale model of a sleeping carriage. The velocity field of the running train on fire is simulated in a wind tunnel of the State Key Lab of Fire Science, USTC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fire-smoking properties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sleeping carriage are analyz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mulation method of reducedscale experiment about the running train and the analysis or the experimental data. It provides the basis of experiment for the running train’s fire-safety and full-scale experiment in the future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uce-scale model of running CARRIAGE fire-smoke flowing temperature field simulative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流动的弯管模型的建立及流场分析
11
作者 孟杰 郭嘉璇 +1 位作者 马孝昌 韩斌慧 《汽车实用技术》 2024年第18期75-81,共7页
排气歧管是发动机的必要零部件之一,对发动机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文章对排气歧管的弯曲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弯管内气体流动的理论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弯管内气体流动状况进行了仿真,然后对两种弯曲管道(90°-56°管和90°... 排气歧管是发动机的必要零部件之一,对发动机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文章对排气歧管的弯曲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弯管内气体流动的理论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弯管内气体流动状况进行了仿真,然后对两种弯曲管道(90°-56°管和90°-90°管)中的气体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90°-90°管道内的气体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和流线分布更为均匀,流动分离面积和涡流相对较小,速度均匀系数更接近于1,对柴油机进气的影响较小,柴油机的动力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气歧管 弯曲管道 湍流模型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毛管中流场状态对纤维丝束开松处理效果的影响
12
作者 王进 程贺棚 +4 位作者 李帅 卢贺 崔永志 千翠娥 于贺春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7,共9页
纤维输毛管的设计对粘胶纤维或Lyocell短纤维丝束的开松效果至关重要。为了探究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的开松机理以及管道内流场状态对纤维运动状态的影响,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输毛管流场模型,在商用软件Cradle CFD中建立纤维丝束模型结... 纤维输毛管的设计对粘胶纤维或Lyocell短纤维丝束的开松效果至关重要。为了探究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的开松机理以及管道内流场状态对纤维运动状态的影响,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输毛管流场模型,在商用软件Cradle CFD中建立纤维丝束模型结合流场进行耦合计算,研究分析了2000根长度为38 mm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在输毛管中纤维丝束受到流场作用的差异形成了纤维丝束运动的速度差,这是纤维丝束开松的主要原因;输毛管的竖直圆形管道处存在较大的压力梯度,使纤维丝束整体受到压力差异,也为纤维开松创造条件;输毛管的锥型管位置处的速度场较复杂,有利于纤维丝束开松;管径的变化导致产生漩涡,阻碍了纤维的输送。研究结果可为化纤与纺织行业输毛管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毛管 流场模型 Cradle CFD 纤维丝束 开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产平台管道式分离系统流场特性研究
13
作者 张琳 欧宇钧 +4 位作者 吴奇霖 朱沫 刘硕 张健 许晶禹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24年第1期49-53,共5页
随着海洋油田开采时间延长,采出液分离难度逐渐增加。为满足分离速度和效果的需求,减小占地空间,结合南海某平台生产参数,对管道式分离系统流场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并依据现场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采出液经管道式分离系统的... 随着海洋油田开采时间延长,采出液分离难度逐渐增加。为满足分离速度和效果的需求,减小占地空间,结合南海某平台生产参数,对管道式分离系统流场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并依据现场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采出液经管道式分离系统的T型管分离器处理后,能够基本实现游离气与液相的分离;下游油水混合液经过柱形旋流器处理后,水中的含油率可小于30 mg/L。证实该技术满足平台油气水分离要求,表明了分离系统中的多相流场流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式分离系统 现场调试 多相流模型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探方法的中深层地热三维地质建模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何领 陈丹利 +4 位作者 行正松 潘飞飞 孙军胜 武佳鑫 雷万杉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3期122-129,共8页
利用物探方法进行中深层地热三维地质建模,比传统地质钻孔资料建模更方便和省时。采用超低频探测方法在开封市开展物探探测,并将物探解译结果与地热井测井曲线进行对比,在物探解译基础上,采用FEFLOW软件建立开封市三维地热地质模型,对... 利用物探方法进行中深层地热三维地质建模,比传统地质钻孔资料建模更方便和省时。采用超低频探测方法在开封市开展物探探测,并将物探解译结果与地热井测井曲线进行对比,在物探解译基础上,采用FEFLOW软件建立开封市三维地热地质模型,对模型进行水流场、地温场和水文地质参数赋值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解译数据可靠,模型各项参数与实际地质条件基本相符,说明物探方法在地热三维地质建模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超低频探测 地热地质模型 水流场 地温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欧拉-欧拉方法的CO_(2)电解池水气传输特性
15
作者 朱姗 黄杰 +3 位作者 马凤翔 赵跃 刘伟 周涛涛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24年第3期16-25,36,共11页
为研究CO_(2)电解还原过程中的水-气传输特性,基于欧拉-欧拉方法,建立CO_(2)电解池中多相传质过程与电化学相耦合的计算模型,搭建CO_(2)电解池试验测试平台,基于试验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别基于单通道模型和大尺寸单蛇... 为研究CO_(2)电解还原过程中的水-气传输特性,基于欧拉-欧拉方法,建立CO_(2)电解池中多相传质过程与电化学相耦合的计算模型,搭建CO_(2)电解池试验测试平台,基于试验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别基于单通道模型和大尺寸单蛇形流场模型对电解池工作特性进行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较大的水流速度可以加快生成气体的排出,利于催化层电化学反应进行;在大尺寸流场中,由于水排出不及时,有相当一部分水通过质子交换膜传递到阴极侧,导致阴极发生水淹,降低阴极侧液态水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阴极侧的气体传输;为避免阴极水量过多,应合理设计流场结构和供水供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电解池 试验 数值模拟 单通道模型 单蛇形流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质梯度诱导悬浮液滴自驱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李祥伟 郝浩浩 谭唤书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3-1232,共10页
悬浮液滴在溶质浓度梯度下会发生自发的移动.其原因是液滴界面处的非均匀分布溶质会使得流体界面上出现界面张力梯度,诱发界面流动.该过程涉及自驱动液滴的界面移动、界面附近流场与溶质浓度场的演化,以及多物理场的耦合效应.认识和理... 悬浮液滴在溶质浓度梯度下会发生自发的移动.其原因是液滴界面处的非均匀分布溶质会使得流体界面上出现界面张力梯度,诱发界面流动.该过程涉及自驱动液滴的界面移动、界面附近流场与溶质浓度场的演化,以及多物理场的耦合效应.认识和理解这一复杂动力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基础科学意义.文章通过联合守恒型Allen-Cahn方程、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和溶质的对流扩散方程,构建了一套能够描述溶质梯度诱导液滴自驱动现象的多相-多组分流体数值模型.通过算例对照和理论对比(静置液滴的拉普拉斯压差、浮力驱动的气泡上升和溶质浓度驱动液滴的迁移)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模拟并研究了不同Marangoni数下溶质Marangoni效应诱导的双液滴融合或分离现象.结果表明,液滴的尺寸越大,移动速度越快,且增大Marangoni数使得自驱动液滴界面传质从扩散主导转变为对流主导,增强了液滴移动对环境溶质场的影响,进而推迟两液滴的融合发生时刻或者减小两者的分离速度.为后续解决多相-多组分流体系统中的物理问题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数值模型,为多组分微液滴操控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分 自驱动液滴 Marangoni界面流动 相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流速对圆形循环水养殖池流场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瑞鹏 田云臣 +2 位作者 李青飞 丛雪琪 秦海晶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共11页
通过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进水流速的智能调控,可降低饵料残留,避免水质恶化。为此,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进水流速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并基于该研究设计出一套确定进水流速调控的实验方法。首先,通过对比Standar... 通过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进水流速的智能调控,可降低饵料残留,避免水质恶化。为此,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进水流速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并基于该研究设计出一套确定进水流速调控的实验方法。首先,通过对比Standardk-ε、RNGk-ε和Realizablek-ε3种湍流模型及多种壁面函数的仿真效果,确定RNG k-ε模型和标准壁面函数作为仿真配置。同时,针对多相流模型,对欧拉多相流模型和DPM离散相模型进行对比,为提高计算准确性选用DPM离散相模型,并基于上述模型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制定网格划分方案。其次,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为例,模拟不同进水流速下养殖池流场、排污和水温调节的效果。最后,针对仿真结果提出进水流速调控方案。结果显示,日常采用1.0m/s的进水流速,可有效提高适宜流速区面积并控制水处理成本;投饵前,采用0.2m/s的进水流速可以解决循环水养殖中存在的饵料浪费问题;进食结束后,采用1.2m/s的进水流速可快速排出残饵避免水质恶化;水温异常时,采用15℃的水、以1.2 m/s的进水流速注水230 s,可使20℃的水下降到正常水平,精准化控制水温。采用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针对不同养殖生物和养殖环境设计进水流速智能调控策略,可用于解决循环水养殖过程中饵料浪费、水质变差和水温异常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相模型 颗粒分布 流场特性 水温调控 圆形养殖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精确的含可溶性表面活性剂两相流动相场方法
18
作者 陈黎明 张良奇 +2 位作者 王小双 肖姚 曾忠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5-1472,共18页
基于相场理论,该文提出了一种精确的考虑可溶性表面活性剂作用的两相流相场方法.为保证相界面处动量输运的守恒性,引入一致性的质量通量以考虑相变量扩散对质量守恒的影响,应用有限体积方法离散守恒形式的控制方程;选择五阶WENO格式处... 基于相场理论,该文提出了一种精确的考虑可溶性表面活性剂作用的两相流相场方法.为保证相界面处动量输运的守恒性,引入一致性的质量通量以考虑相变量扩散对质量守恒的影响,应用有限体积方法离散守恒形式的控制方程;选择五阶WENO格式处理控制方程的对流项,改善界面处理的精度和稳定性.此外,还构造了多组二维差分模板以进一步改善表面张力项中的梯度离散,并证实了对应格子Boltzmann D2Q9模型的模板能够显著降低伪势速度,改善表面活性剂浓度的计算精度.通过对静态液滴、双液滴融合、大密度比气泡上升以及剪切流中的单液滴变形与破裂等问题进行数值研究,充分验证了所提出的两相流相场方法的精度、守恒性与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相场方法 可溶性表面活性剂 连续表面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叶片气热耦合壁温及压力分布计算与分析
19
作者 李卓轩 沙云东 骆丽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针对气冷涡轮叶片建立了耦合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平台,采用气热耦合的方法,对径向气冷MARKⅡ型叶片进行三维气热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了该内冷涡轮叶片的多场耦合特性,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湍流模型的选择影响叶片表... 针对气冷涡轮叶片建立了耦合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平台,采用气热耦合的方法,对径向气冷MARKⅡ型叶片进行三维气热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了该内冷涡轮叶片的多场耦合特性,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湍流模型的选择影响叶片表面的温度分布,但对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影响较小;在选择的6种湍流模型中,SSTk-ω湍流模型对该流场状态模拟的效果较好,叶片表面温度和压力与试验结果最接近,满足工程上的计算要求。考虑涡轮进口总温径向不均匀时,会在叶片尾缘形成局部高温区,增加了叶身的温度梯度,可适当改进冷却方式,以提高叶片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气热耦合 流场结构 数值仿真 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矮建筑风驱雨压分布特性及其机理分析
20
作者 戴成元 陈小宇 +1 位作者 张浩 孙芳锦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63,共9页
采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在利用实测数据验证数值方法的基础上,对TTU单体低矮建筑进行在风雨共同作用下的风雨场模拟,对比分析9种风驱雨工况下风速和雨强与低矮建筑迎风墙面最大风驱雨压之间的关系;对群体低矮建筑在不同布局、不同间... 采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在利用实测数据验证数值方法的基础上,对TTU单体低矮建筑进行在风雨共同作用下的风雨场模拟,对比分析9种风驱雨工况下风速和雨强与低矮建筑迎风墙面最大风驱雨压之间的关系;对群体低矮建筑在不同布局、不同间距的工况下进行风驱雨压数值模拟,分析WDR雨压分布特性及气动干扰效应下群体建筑风驱雨压特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风雨流场对风驱雨压特性的机理分析可知,气流在前后排建筑之间形成漩涡,风驱雨压在等高区域较单体有所减小,两侧明显增加;气流在左右列建筑之间进行交汇,气流挤压造成建筑内侧风驱雨压高于建筑外侧。单、群体低矮建筑的最大WDR荷载可分别达到纯风荷载的13.39%、 30.03%。结果表明:风雨场中的雨相附加荷载不容忽视,在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建筑顶部的荷载验算,提高设计强度。此外,群体建筑布局应适当增加安全间距,避免气流阻塞效应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驱雨压 风速流场 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 数值模拟 低矮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