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1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ratum to:Formation mechanism of electroless plating nickel-based composite coating on highly active rare earth magnesium alloys and its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adhesion performance
1
作者 WANG Bo LI Jia-wei +3 位作者 XIE Zhi-hui LIU Kang XU Tao YU G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692-692,共1页
Because of an unfortunate mistake by authors,the Project(5227010679)of Foundation item was wrong.The corrected Project is shown as follows:Project(52271073).
关键词 adhesion performance electroless plating highly active rare earth magnesium alloys nickel based composite coating corrosion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self-healing three-dimensional Ti/Al-doped TiO_(2)nanotubes Ti_(3)AlC_(2)coating deposited by magnetron sputtered on copper
2
作者 WANG Guo-qing WANG Ning +5 位作者 HU Yi-teng WANG Jing GAO Chuan-hui WANG Jie XUE Jun-jie YAN Ke-x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867-881,共15页
Copper is a versatile material,commonly utilized in power transmiss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s,but its relative high reactivity necessitates a long-lasting protective technique.Here,we report a method that combines pla... Copper is a versatile material,commonly utilized in power transmiss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s,but its relative high reactivity necessitates a long-lasting protective technique.Here,we report a method that combines plasma-enhanced non-equilibrium magnetron sputtering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EUMS-PVD)and anodization to construct a self-healing three-dimensional Ti/Al-doped TiO_(2)nanotubes/Ti_(3)AlC_(2)coating on the surface of Cu substrates.This novel strategy enhances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opper substrates in marine environments,with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ies of up to 4.5643×10^(−8)A/cm^(2).Among them,the doping of nano-aluminum particles makes the coating self-healing.The mechanistic analysis of the corrosion behaviors during early immersion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noise,and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coating immersion,uniform corrosion predominates,with a minor occurrence of localized cor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ron sputtering TiO_(2)nanotubes Ti_(3)AlC_(2)coating corrosion resistance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losion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ox girder coated with polyurea: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3
作者 Guangpan Zhou Rong Wang +2 位作者 Mingyang Wang Jianguo Ding Yuye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18,共18页
To study the anti-explosion protection effect of polyurea coating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ox girder,two segmental girder specimens were made at a scale of 1:3,numbered as G(without polyurea coating)and PCG(with polyur... To study the anti-explosion protection effect of polyurea coating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ox girder,two segmental girder specimens were made at a scale of 1:3,numbered as G(without polyurea coating)and PCG(with polyurea coating).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specimens were compared through conducting explosion tests.The reliability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LS-DYNA software was verified by the test result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caled distances,reinforcement ratios,concrete strengths,coating thicknesses and ranges of polyurea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yurea coating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nti-explosion performance of the girder.The top plate of middle chamber in specimen G forms an elliptical penetrating hole,while that in specimen PCG only shows a very slight local dent.The peak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residual displacement of PCG decrease by 74.8% and 73.7%,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ose of specimen G.For the TNT explosion with small equivalent,the polyurea coating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 on reducing the size of fracture.With the increase of TNT equivalent,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olyurea on reducing girder displacement becomes more significant.The optimal reinforcement ratio,concrete strength,thickness and range of polyurea coating were also dra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 load Explosion resistance performance Model test POLYUREA Concrete box girder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4PH不锈钢挤出成型制品的抗冲击性能
4
作者 姜世杰 刘硕 +3 位作者 张云滔 英洪玮 陈佳琦 蔡尚港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6-273,共8页
金属材料挤出成型(metal material extrusion, MME)是采用金属粉末与聚合物黏结剂混合丝材为原料,通过成型、脱脂和烧结工艺(shaping-debinding-sintering, S-D-S)制造纯金属零部件的一种增材制造技术。随着MME技术的发展,亟须对其制品... 金属材料挤出成型(metal material extrusion, MME)是采用金属粉末与聚合物黏结剂混合丝材为原料,通过成型、脱脂和烧结工艺(shaping-debinding-sintering, S-D-S)制造纯金属零部件的一种增材制造技术。随着MME技术的发展,亟须对其制品的抗冲击性能进行研究,然而相关信息非常匮乏。制备了不同过程参数下的MME试件,并采用夏比摆锤冲击试验研究了其抗冲击性能,探讨了成型方向、填充角度、挤出温度、床温及成型速度等过程参数对试件冲击吸收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填充角度为45°时,侧置方向成型试件的抗冲击性能最佳,水平方向次之,竖直方向最差;而在0°填充角度下,水平方向成型试件性能最好;进一步提高挤出温度、床温并降低成型速度,可以显著增强试件的抗冲击性能。研究结果为优化MME成型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拓展了其在承受冲击载荷场景下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出成型 17-4PH不锈钢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 抗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UHPC组合桥面纤维网格湿接缝静力弯曲抗裂性能研究
5
作者 朱劲松 李佳凝 +1 位作者 丁婧楠 孙雅丹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1-760,共10页
针对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组合桥面在实际工程中UHPC接缝界面因基体及钢纤维不连续导致局部抗拉性能下降这一问题,提出新型纤维网格湿接缝构造.为探究该新型构造的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的优越性,将其与规范中的异形加强钢板湿接缝、矩... 针对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组合桥面在实际工程中UHPC接缝界面因基体及钢纤维不连续导致局部抗拉性能下降这一问题,提出新型纤维网格湿接缝构造.为探究该新型构造的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的优越性,将其与规范中的异形加强钢板湿接缝、矩形湿接缝、平直湿接缝进行对比分析.对上述4种湿接缝构造的组合桥面进行负弯矩静力弯曲抗裂性能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试件破坏过程、裂缝开展过程、荷载-挠度关系及应变分布.结果表明:湿接缝局部构造的改变不足以影响试件整体弯曲刚度及承载力;纤维网格湿接缝、异形加强钢板湿接缝、矩形湿接缝构造的初裂荷载相较于平直湿接缝分别提高了117.0%、57.0%和3.7%,纤维网格湿接缝抗裂性能最佳;数值分析得到4种湿接缝最大裂缝宽度分别为0.236 mm、0.275 mm、0.243 mm和0.510 mm;纤维网格湿接缝构造可有效延缓裂缝宽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PC组合桥面 湿接缝 静力负弯矩试验 纤维网格 抗裂性能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bined effect of steel fibres and steel rebars on impact resistance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被引量:9
6
作者 陈相宇 丁一宁 C.Azeved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677-1684,共8页
The impact properties of normal concrete (NC)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RC) specimens,steel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 (SFRC) specimens and RC+SFRC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steel fibre dosag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The impact properties of normal concrete (NC)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RC) specimens,steel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 (SFRC) specimens and RC+SFRC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steel fibre dosag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drop-weight impact test recommended by ACI Committee 544.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umber of blows to final failure is greatly increased by addition of steel fibres.Moreover,the combination of steel fibres and steel rebars demonstrate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mposite effect on the impact resistance,which results in the improvement in impact toughness of concrete specimens.In the view of variation of impact test results,the two-parameter Weibull distribution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al data.It is proved that the probabilistic distributions of the blows to first crack and to final failure of six types of samples approximately follow two-parameter Weibull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act resistance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FIBRE Weibull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Fe-6.5Si soft magnetic composites with hybrid phosphate-silica insulation coatings 被引量:3
7
作者 WANG Jian LIU Xin +1 位作者 LI La MAO Xin-hu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266-1278,共13页
Fe-6.5Si soft magnetic composites(SMCs)with hybrid phosphate-silica insulation coatings have been designed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property via chemical coating combining sol-gel method in this work.The microst... Fe-6.5Si soft magnetic composites(SMCs)with hybrid phosphate-silica insulation coatings have been designed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property via chemical coating combining sol-gel method in this work.The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ic performance of the Fe-6.5Si SMCs with hybrid phosphate-silica insulation coatings were investigated.The hybrid phosphate-silica coatings with high heat resistance and high withstand pressure,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Fe-6.5Si ferromagnetic powders,were found stable in the composites.Compared with Fe-6.5Si SMCs coated by single phosphate or single silica,Fe-6.5Si SMCs with hybrid phosphate-silica show much higher permeability and lower core loss.The work provides a new way to optimize the magnetic performance of soft magnetic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magnetic composites phosphate-silica insulation coatings heat resistance magnetic performan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锅炉钢结构的新型钢缆-阻尼限位器减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蒋雨衡 段立平 +1 位作者 岳峰 赵金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6,共9页
为克服现有锅炉-钢结构限位器的缺点,特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缆-阻尼限位器,此限位器具有非线性刚度,且可以通过阻尼器进行耗能,从而提升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研究该限位器阻尼系数与安装位置对目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设计了缩尺锅炉... 为克服现有锅炉-钢结构限位器的缺点,特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缆-阻尼限位器,此限位器具有非线性刚度,且可以通过阻尼器进行耗能,从而提升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研究该限位器阻尼系数与安装位置对目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设计了缩尺锅炉钢结构模型并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原模型为某锅炉厂的锅炉-钢结构,采用了1∶25的缩尺比例并对原型结构进行了必要的简化,以便测试钢缆-阻尼限位器的抗震效果。为了探究限位器阻尼系数以及安装方案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选取峰值加速度为1.0g的Kobe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对装配了不同参数限位器的模型和在不同位置装配了限位器的模型进行了试验;作为对比,选取峰值加速度为0.2g的Kobe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对未装配限位器的模型进行了试验。在对它们的结构动力特性和结构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后,发现:(1)该限位器对减震有积极作用;(2)阻尼系数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显著,并且存在一个最优阻尼参数值使得限位器兼具性能优势与经济性;(3)布置于底层的限位器的减震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钢结构 振动台试验 钢缆-阻尼限位器 减震效果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GA-Ⅲ-EBM模型的电阻点焊接头性能可解释预测
9
作者 王恒 杨凯 +3 位作者 何奕程 黄海松 陈家兑 高鑫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27,共13页
基于焊接过程信息和机器学习模型的质量预测方法,是实现动力锂电池组焊接接头性能可靠评估的主要途径。为解决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存在的超参数选择不合理和预测结果可解释性差等问题,建立了锂电池电阻点焊过程信息数据集,构建了接头性能... 基于焊接过程信息和机器学习模型的质量预测方法,是实现动力锂电池组焊接接头性能可靠评估的主要途径。为解决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存在的超参数选择不合理和预测结果可解释性差等问题,建立了锂电池电阻点焊过程信息数据集,构建了接头性能预测机器学习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电阻点焊小样本数据集的预测性能;基于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提出了NSGA-Ⅲ-EBM模型,研究了NSGA-Ⅲ-EBM模型对不同特征数据的泛化性,并对输入特征进行了全局解释和局部解释分析。结果表明,针对焊接接头的熔核直径以及拉伸剪切载荷的预测,EBM模型相较于MLP、MLS-SVR和XGBoost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在测试集上的平均RMSE、R^(2)分别为2.4127、0.8466;采用NSGA-Ⅲ进行超参数优化后的NSGA-Ⅲ-EBM模相较于未优化的EBM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平均RMSE和R^(2)分别提升了17.2%、2.1%;此外,还确定了影响接头性能的重要特征,为焊接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点焊 接头性能 可解释模型 超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Zr比例对C/C-Hf_(x)Zr_(1-x)C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赵旭宁 李红 +5 位作者 易黎明 李梅 杨敏 姚彧敏 任慕苏 孙晋良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234,共8页
碳/碳(C/C)复合材料在370℃以上易氧化,这限制了其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提高C/C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柠檬酸、乙二醇和金属盐溶液为前驱体,采用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和陶瓷化工艺制备了密度为2... 碳/碳(C/C)复合材料在370℃以上易氧化,这限制了其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提高C/C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柠檬酸、乙二醇和金属盐溶液为前驱体,采用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和陶瓷化工艺制备了密度为2.00~2.10 g/cm^(3)的C/C-Hf_(x)Zr_(1-x)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Hf/Zr比例对C/C-Hf_(x)Zr_(1-x)C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f_(x)Zr_(1-x)C是一种固溶体陶瓷。随着Hf比例的增加,烧蚀率先减小后增大,其中C/CHf_(0.5)Zr_(0.5)C的耐烧蚀性能最佳,在3.5 MW/m^(2)热流密度下烧蚀120 s时,C/C-Hf_(0.5)Zr_(0.5)C的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1.39×10^(-2)g/s和7.49×10^(-3)mm/s。因为C/C-Hf_(0.5)Zr_(0.5)C的氧化产物HfO_(2)-ZrO_(2)对纤维和基体的附着力较强,可以减少纤维和基体受到的机械剥蚀,同时HfO_(2)-ZrO_(2)混合物的熔点较低,有利于形成HfO_(2)-ZrO_(2)的熔融混合物,从而降低氧化层的透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HfxZr1-xC复合材料 PIP 耐烧蚀性能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本植物-多孔混凝土-土壤耦合体试验研究
11
作者 陈宏伟 高仁辉 +3 位作者 何松松 林钦越 胡修敏 焦楚杰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0-233,共4页
通过直剪试验,系统分析了裸土、未种植植物及不同植物配制(狗牙根、黑麦草、高羊茅)的多孔混凝土-边坡土壤耦合体的剪切力学特性。结果表明:(1)剪切应力-位移曲线呈现应变软化特性,可分为线弹性变形、弹塑性发展、峰后软化和残余阶段4... 通过直剪试验,系统分析了裸土、未种植植物及不同植物配制(狗牙根、黑麦草、高羊茅)的多孔混凝土-边坡土壤耦合体的剪切力学特性。结果表明:(1)剪切应力-位移曲线呈现应变软化特性,可分为线弹性变形、弹塑性发展、峰后软化和残余阶段4个特征阶段;(2)多孔混凝土对残余强度的贡献率最高(82.61%),其多孔结构通过咬合作用显著抑制破坏后土体滑移,而植物根系通过锚固网络和摩擦-加筋效应提升峰值剪切强度(贡献率最高达134.74%)并维持残余强度;(3)植物种类与播撒密度对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高羊茅在10~15 g/m^(2)密度下表现最优,黑麦草适宜20 g/m^(2),狗牙根超过15 g/m^(2)时因根系竞争导致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混凝土 根系 抗剪性能 作用机理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料浆烧结制备α-Al_(2)O_(3)/Cr_(2)O_(3)/SiO_(2)阻氢涂层及其性能研究
12
作者 谢屹鹏 周波 +3 位作者 王岳峰 王峰 冯在强 唐明奇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89-2296,2319,共9页
采用烧结法在316L不锈钢上制备了主要由α-Al_(2)O_(3)/Cr_(2)O_(3)/SiO_(2)构成的氧化物复合阻氢涂层,研究了烧结温度、料浆质量比对涂层宏观形貌的影响,并对制备的涂层进行微观结构分析、阻氢性能和抗热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烧结温度... 采用烧结法在316L不锈钢上制备了主要由α-Al_(2)O_(3)/Cr_(2)O_(3)/SiO_(2)构成的氧化物复合阻氢涂层,研究了烧结温度、料浆质量比对涂层宏观形貌的影响,并对制备的涂层进行微观结构分析、阻氢性能和抗热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725℃,料浆质量比为1∶5时,制备的涂层表面光滑,孔洞和裂纹数量少,形貌均匀,平均厚度为64μm。涂层的组成相主要为α-Al_(2)O_(3)、Cr_(2)O_(3)、SiO_(2),其中α-Al_(2)O_(3)和SiO_(2)在涂层中呈层状不均匀分布,Cr_(2)O_(3)在涂层中均匀分布。获得的氧化物复合阻氢涂层具有良好的阻氢性能,相对于316L不锈钢,其渗透降低因子值为15.3,并且能经受450℃下的20次热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不锈钢 氧化铝 氧化铬 陶瓷涂层 烧结法 阻氢性能 抗热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u-Sc合金板材高温力学性能及断裂机制研究
13
作者 阴世杰 崔晓磊 +2 位作者 刘章光 马向宇 华坤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5-93,共9页
目的对Al-Cu-Sc RR耐热铝合金板材的力学性能、中高温-低应力条件下的蠕变特性以及高温失效机制进行研究,为该板材成形工艺的制定及相关部件的服役选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O态和T6态Al-Cu-Sc耐热铝合金板材进行室温及高温拉伸... 目的对Al-Cu-Sc RR耐热铝合金板材的力学性能、中高温-低应力条件下的蠕变特性以及高温失效机制进行研究,为该板材成形工艺的制定及相关部件的服役选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O态和T6态Al-Cu-Sc耐热铝合金板材进行室温及高温拉伸实验;并通过SEM对T6态板材的高温拉伸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分析其高温断裂机制;进一步通过蠕变测试评价其高温服役性能。结果该Al-Cu-Sc合金O态板材室温抗拉强度为207 MPa,在300℃下显著降低,仅为86 MPa;经“回归-再时效”(RR热处理)后,T6态板材的室温抗拉强度可达471 MPa,且在300℃下仍能保持280 MPa的较高强度,相较于室温强度衰减了41%。T6态Al-Cu-Sc板材具备在300℃×60 MPa和400℃×15 MPa条件下服役时间超过120 min的能力。O态和T6态板材在400℃以下的断裂机制均为韧性断裂;T6态板材在500℃时的断裂机制转变为“脆性+韧性”混合断裂。结论该T6态Al-Cu-Sc合金板材兼具优异的室温和高温强度,且在300~400℃的高温区间内表现出良好的抗蠕变性能,对热力耦合条件下服役的轻量化构件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铝合金 Al-Cu-Sc合金板材 高温性能 抗蠕变性能 断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微米阵列凹槽结构下17-4PH叶片钢材料抗汽蚀特性试验研究
14
作者 邸娟 贺磊 +2 位作者 王程波 范智航 彭超义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5-72,共8页
17-4PH(0Cr17Ni4Cu4Nb)马氏体不锈钢作为过流部件的一种常用材料,易受到严重的汽蚀破坏。借鉴阵列纹理结构的缓蚀作用,聚焦百微米级凹槽阵列表面结构下17-4PH叶片钢材料的汽蚀特性及抑制机制,基于超声波汽蚀试验平台,采用失重法得到试... 17-4PH(0Cr17Ni4Cu4Nb)马氏体不锈钢作为过流部件的一种常用材料,易受到严重的汽蚀破坏。借鉴阵列纹理结构的缓蚀作用,聚焦百微米级凹槽阵列表面结构下17-4PH叶片钢材料的汽蚀特性及抑制机制,基于超声波汽蚀试验平台,采用失重法得到试验数据,借助Logistic方程拟合数据点,得到名义潜伏期等参数。结果表明:槽间距W和槽宽L在百微米区间的表面凹槽靶材,对汽蚀损伤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配比合适的凹槽阵列结构几何参数,可进一步减轻材料汽蚀损伤;槽宽为L=700μm、槽间距为W=400μm的凹槽阵列靶材,经连续汽蚀50 h后,潜伏期最长(22.79 h),质量损失量最小(10.92 mg),因而表现出最佳的抗汽蚀性能,本研究可为工程实际防汽蚀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凹槽 失重法 LOGISTIC方程 抗汽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氧化性的Al-Bi(C_(2)H_(5)OH)_(3)-C多孔块体制氢材料
15
作者 武金帆 徐芬 +2 位作者 孙立贤 廖鹿敏 管彦洵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45,共6页
为改善铝(Al)基复合材料的产氢性能,以乙酸铋(Bi(C_(2)H_(5)OH)_(3))和不同碳材料为添加剂,利用高能球磨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Al-Bi(C_(2)H_(5)OH)_(3)-C多孔块体制氢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射... 为改善铝(Al)基复合材料的产氢性能,以乙酸铋(Bi(C_(2)H_(5)OH)_(3))和不同碳材料为添加剂,利用高能球磨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Al-Bi(C_(2)H_(5)OH)_(3)-C多孔块体制氢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拉曼光谱(Raman)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铝基块体制氢材料的产氢效率、抗氧化性能及添加剂提高Al水解活性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在333.15 K下,Al5%Bi(C_(2)H_(5)OH)_(3)3%CNTs(如无特别说明,均为质量分数)块体材料具有高的反应活性,产氢量达到了1275.4 mL·g^(-1),比粉体材料高31.7%。尤其是连续暴露在空气中30天后,块体材料的产氢量仍达到921.5 mL·g^(-1),而粉体材料基本不产氢,证明SPS处理显著提高了Al基材料的抗氧化性能。XRD和SEM结果表明,SPS的处理使Al颗粒表面产生了裂痕,且Bi(C_(2)H_(5)OH)_(3)分解产生的气体使铝基块体材料内部形成多孔结构,它们促进了Al与水的接触。同时,原位形成的Bi_(2)O_(3)和Bi与具有更多缺陷的碳纳米管(CNTs)协同作用是块体材料产氢性能提高的另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块体制氢材料 产氢性能 抗氧化性能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双(四氮唑氨基)-3,5-二硝基-4-吡啶酮-1,1′-二钾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能表征
16
作者 张紫薇 张荣政 +2 位作者 蒋帅杰 陆明 许元刚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2-329,I0001,共9页
以4-氨基-2,6-二氯吡啶和5-氨基-1 H-四唑为原料,经过硝化、缩合、氧化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耐热炸药2,6-双(四氮唑氨基)-3,5-二硝基-4-吡啶酮-1,1′-二钾盐,总收率为41%;利用核磁共振(^(1)H谱、^(13)C谱)波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元... 以4-氨基-2,6-二氯吡啶和5-氨基-1 H-四唑为原料,经过硝化、缩合、氧化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耐热炸药2,6-双(四氮唑氨基)-3,5-二硝基-4-吡啶酮-1,1′-二钾盐,总收率为41%;利用核磁共振(^(1)H谱、^(13)C谱)波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其结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采用BAM方法对化合物的机械感度进行了测定,通过EXPLO5软件预测了化合物的爆轰性能。结果表明,晶体4·5H_(2)O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体密度为1.782 g/cm^(3)(296 K),阴离子配体结构近乎平面,并呈现面对面的π-π堆积,通过与K^(+)配位形成三维配位聚合物结构;化合物4的实测密度为2.10 g/cm^(3),热分解温度为308.5℃,爆速为7884 m/s,爆压为25.02 GPa,撞击感度为20 J,摩擦感度>360 N;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低感度和高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耐热炸药 吡啶 有机合成 晶体结构 热稳定性 爆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10Co4Cr涂层的高载荷摩擦磨损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研究
17
作者 李旭勇 徐雪源 +4 位作者 李琼 廖可 严伟 杨学兵 张林伟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使用WC粒径为1μm和0.5μm的喷涂粉末制备了两种WC-10Co4Cr涂层,通过分析涂层的金相结构、摩擦系数、磨痕形貌和动电位极化曲线等,研究了涂层在1000 N高载荷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及在不同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WC... 使用WC粒径为1μm和0.5μm的喷涂粉末制备了两种WC-10Co4Cr涂层,通过分析涂层的金相结构、摩擦系数、磨痕形貌和动电位极化曲线等,研究了涂层在1000 N高载荷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及在不同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WC粒径较小的喷涂粉末制备的涂层致密度、显微硬度和断裂韧性均高于WC粒径较大的涂层。两种涂层在150 N载荷下的磨痕浅,且磨损体积差异小,难以比较其耐磨损性能。在1000 N载荷下WC粒径较小的涂层的耐磨损性能明显较高,且随着摩擦时间增加,涂层表面的摩擦系数逐渐减小,其磨损机理主要为磨粒磨损;而WC粒径较大的涂层摩擦系数随着摩擦时间增加而升高,表面的磨损机理包括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当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从1%增大到10%时,WC粒径较小的涂层的腐蚀电位高于WC粒径较大的涂层,前者的耐腐蚀性能更优异。当氯化钠质量分数为3.5%时,两种涂层的腐蚀电位差值最大,其耐腐蚀性能差异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10Co4Cr涂层 高载荷 摩擦系数 摩擦磨损性能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H-550@绢云母/PI胶黏剂的制备及应用
18
作者 胡明磊 胡斌 +2 位作者 张维 曹峥 储富强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1,40,共4页
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绢云母表面进行改性,然后与聚酰亚胺(PI)等原料直接混合,制备了KH-550@绢云母/PI胶黏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差示扫描量热... 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绢云母表面进行改性,然后与聚酰亚胺(PI)等原料直接混合,制备了KH-550@绢云母/PI胶黏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拉力机等研究了KH-550@绢云母/PI胶黏剂的微观结构、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KH-550处理后的绢云母表面光滑,当KH-550质量分数为1.0%时,改性效果最好。当KH-550@绢云母的质量分数为1.0%时,KH-550@绢云母/PI胶黏剂的初始化分解温度提高了4.9℃,最大分解速率温度提高了10.8℃,残余质量百分比提升了14.16%,且T型剥离强度高达3.78 N/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改性绢云母 耐热性能 剥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桥面结构界面栓钉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19
作者 乔浩玥 唐亮 +2 位作者 张勇波 张旭乔 段树坤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9-214,共6页
为研究钢板-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桥面界面抗剪性能,进行了7个栓钉连接件推出试验,研究了混凝土类别(ECC、UHPC、普通混凝土)、强度、栓钉间距对钢板-混凝土组合界面抗剪性能影响规律,探究了已有界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对钢板-高性能混凝土组合... 为研究钢板-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桥面界面抗剪性能,进行了7个栓钉连接件推出试验,研究了混凝土类别(ECC、UHPC、普通混凝土)、强度、栓钉间距对钢板-混凝土组合界面抗剪性能影响规律,探究了已有界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对钢板-高性能混凝土组合界面的适用性。研究表明:ECC韧性高、UHPC强度高,导致其推出试件破坏形态均呈现栓钉剪断破坏,但因ECC弹模较UHPC低,其推出试件的抗剪刚度略低;C40普通混凝土受其强度的影响,出现混凝土压碎破坏形态,提升混凝土强度能有效提高界面抗剪承载力;采用AASHTO规范和李萌方法计算抗剪承载力和荷载-位移曲线与实测值符合较好,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混凝土 短栓钉 抗剪性能 推出试验 组合桥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塞杆用2A12铝合金硫酸-柠檬酸硬质阳极氧化及性能研究
20
作者 常智红 任伟和 梁成成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3,共9页
将柠檬酸添加到硫酸中配制混合酸电解液,对制造活塞杆常用的2A12铝合金进行硬质阳极氧化,并研究柠檬酸添加量对硬质氧化膜的物相、厚度、耐腐蚀性能、硬度以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柠檬酸添加量从0 g/L增加到100 g/L,硬质氧化... 将柠檬酸添加到硫酸中配制混合酸电解液,对制造活塞杆常用的2A12铝合金进行硬质阳极氧化,并研究柠檬酸添加量对硬质氧化膜的物相、厚度、耐腐蚀性能、硬度以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柠檬酸添加量从0 g/L增加到100 g/L,硬质氧化膜的形貌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厚度先增加后降低,硬度先增大后减小,耐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均先变好后变差。但柠檬酸添加量对硬质氧化膜的物相无影响。当柠檬酸添加量为70 g/L,采用混合酸电解液制备的硬质氧化膜表面无裂纹、致密性较好,其厚度超过43μm并且硬度达到480.8 HV,较2A12铝合金提高约290 HV。该硬质氧化膜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对2A12铝合金起到理想的表面强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阳极氧化 2A12铝合金 硫酸-柠檬酸混合电解液 耐腐蚀性能 抗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