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f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Innovation Over the 70 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
1
作者 Meng Pengf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5-224,共10页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entral leader-group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in terms of its value 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entral leader-group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in terms of its value target,ideological construction,working style,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s.This proces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ive stages:the founding stage in Mao Zedong’s era,the development stage in Deng Xiaoping’s ear,the promotion stage in Jiang Zemin’s times,the deepening stage under Hu Jintao’s leadership,and the stage of further innovation by Xi Jinping in the new era,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itance,development as well as scientificity and 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progress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华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2,共13页
政治功能是政党政治的重要议题,也是认识政党特性的重要基础。与西方国家政党的单一性功能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包括政治领导、政治组织、政治动员、政治宣传和政治凝聚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是马克思主义... 政治功能是政党政治的重要议题,也是认识政党特性的重要基础。与西方国家政党的单一性功能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包括政治领导、政治组织、政治动员、政治宣传和政治凝聚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以及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和建设相结合而不断发展出来的政治特质。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功能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要遵循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这三重逻辑有机联系,共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的独特性与先进性。从三重逻辑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可以为“增进党的政治功能”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新时代实践提供认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治功能 认识逻辑 理论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逻辑
3
作者 孙成武 盛莉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两个重大命题,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文化上的战略设计和路径。虽然党内政治文化与... “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两个重大命题,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文化上的战略设计和路径。虽然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价值功能分别服务于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是两种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但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具有高度的历史和现实的内在统一性。在生成逻辑上,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在价值逻辑上,二者都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核心内容,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发展逻辑上,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引领和推动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建设的优化路径新探
4
作者 郭永虎 王亦然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0,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成为一个具有理论意义与时代意义的政治议题。政党实力的彰显要仰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的发挥,以保证其理念、政策能够真正落实落地。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一亿多党员的大党,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成为一个具有理论意义与时代意义的政治议题。政党实力的彰显要仰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的发挥,以保证其理念、政策能够真正落实落地。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一亿多党员的大党,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建设,以应对国内国外复杂环境挑战、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建设的优化,要明确具体原则和目标,还要克服多重制约因素,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执行力,通过严密组织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号召力,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强大战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 政治功能 组织功能 基层党建 党的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战略博弈对韩国“对冲”战略的冲击
5
作者 王晓玲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24,I0004,共20页
中美战略博弈冲击了韩国的“对冲”战略。保守派与进步派围绕“对冲”战略产生了理念分歧。保守派(如前总统尹锡悦政府)倡导“价值观外交”,表现出“去对冲”动向,进步派从民族国家立场和现实主义视角出发,批评“价值观外交”损害了国... 中美战略博弈冲击了韩国的“对冲”战略。保守派与进步派围绕“对冲”战略产生了理念分歧。保守派(如前总统尹锡悦政府)倡导“价值观外交”,表现出“去对冲”动向,进步派从民族国家立场和现实主义视角出发,批评“价值观外交”损害了国家利益。这种外交理念分歧衍生出涉华话语竞争:保守派宣扬涉华负面舆论,称进步派“媚华通共”,进步派则呼吁从国家利益出发理性看待中韩关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韩国民众的外交理念更接近进步派,但在情感上却“亲美疏华”。展望未来,韩国外交很可能随着进步派与保守派政党轮替执政在“对冲”和“去对冲”之间不断转向。保守派会持续煽动涉华负面舆论,以间接推动韩国外交“去对冲”。对于中韩关系而言,吸引韩国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促使其理性看待中韩关系是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韩关系 “对冲” 战略 二元极化政治 涉华舆论 民意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的逻辑理路与方法艺术
6
作者 代玉启 程凌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3,204,共8页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宝,也是理性分析、准确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关键问题的逻辑起点。调查研究应精准发力,聚焦青年群体与“硬核问题”,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宝,也是理性分析、准确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关键问题的逻辑起点。调查研究应精准发力,聚焦青年群体与“硬核问题”,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调研开路,以战略性调研确定重大目标和发展定位,以对策性调研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堵点淤点难点,以前瞻性调研洞悉社会历史的新现象新特点新趋势,以跟踪性调研动态掌握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以解剖式调研分析异质性群体特征、矛盾和诉求,以督查式调研保障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既要注重研究分析的科学性,也要讲求调查方法的艺术性,善用丰富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善以不同的距离掌握调查节奏,处理好科学性和经验性的相互关系,注重由道德层面上升到方法论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 方法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高校政治辅导处的历史考察(1952—1957)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娇 耿化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200,共13页
政治辅导处是1952年至1957年期间高等学校设立的具有过渡性质的政治工作机构,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大学的组织建设和制度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目标,必须加强对高校的政治思想领导。在高... 政治辅导处是1952年至1957年期间高等学校设立的具有过渡性质的政治工作机构,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大学的组织建设和制度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目标,必须加强对高校的政治思想领导。在高校中党员干部配备不足、党组织基础不健全和制度建设有待推进的形势下,高校采用重点试行、逐步推广的方式设立政治辅导处,建立政治工作制度。政治辅导处在实践探索中渐具“党政合一”的组织属性,既是学校党委的办公机关,同时又是学校行政组织的一部分,在党委和校长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政治辅导处下设组织科、宣传科、青年科、群众工作科等工作机构,配备领导干部和政治辅导员队伍,形成相应工作制度,发挥政治思想工作专责机构的独特作用。作为过渡性机构,政治辅导处的制度设计表现出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为各高校提供因地制宜、因校施策的发展空间。在职权行使上,政治辅导处的工作对象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围绕师生政治思想工作主要承担四项职责任务:组织开展全校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了解和反映师生思想情况以推动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措施;将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保证学校完成教育计划;通过鉴定师生政治思想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提供参考。在实践运行中,政治辅导处日益显露出组织定位不明、与其他党政机构分工不清、干部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随着高校党的干部条件和组织基础的加强,党组织具备公开出面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条件后,1957年后政治辅导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工作职责改由高校党委履行,原有工作人员大部分转归高校党委,使高校党委更加建立健全,为进一步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建立党委制奠定了组织基础。政治辅导处纾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党的政治工作领导薄弱的困境,为建立一套过渡时期的政治工作制度、确立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构建以高校党委制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领导制度和管理体制发挥重要作用,并留下宝贵历史经验和制度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治辅导处 高等教育制度 政治工作 高校党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精神—制度:“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的三维结构与测量 被引量:1
8
作者 姚顺雨 陈文君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6,126,共16页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构成,长期以来在学界面临缺乏系统概念界定与测量工具之挑战,进而难以获得积累性的研究进展。基于既有文献中规范分析与经验探讨,沿个体层面的测量进路,将党内政治文化划分为“组织—精...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构成,长期以来在学界面临缺乏系统概念界定与测量工具之挑战,进而难以获得积累性的研究进展。基于既有文献中规范分析与经验探讨,沿个体层面的测量进路,将党内政治文化划分为“组织—精神—制度”三个维度,并借助系统设计而采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开发了适合中国情境的党内政治文化主观测量指标,以期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 概念建构 量表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仪式维度下红色记忆刻写的逻辑理路
9
作者 张钰 高福进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2,125,共10页
红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的记忆形态,政治仪式为这一记忆形态的传承与赓续提供了重要媒介。然而,中华民族在奔赴现代文明进程中,红色记忆面临着各种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政治仪式刻写红色记忆势在必行。作为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 红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的记忆形态,政治仪式为这一记忆形态的传承与赓续提供了重要媒介。然而,中华民族在奔赴现代文明进程中,红色记忆面临着各种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政治仪式刻写红色记忆势在必行。作为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性实践活动,政治仪式能够塑造联结红色历史与红色记忆的具象符号,通过情境叙事建构红色历史本体的认知图景,进而在仪式意象构境中实现红色记忆内在价值的集体认同。因此,以政治仪式刻写红色记忆,应以仪式个体的内在认知与情感演变规律为基础,借助仪式符号网络、仪式体验情境和仪式传播媒介唤起红色记忆,并凝聚起广泛的红色价值共识,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红色记忆 政治仪式 红色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意象、跨语映射与中国政治隐喻的英译——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政治隐喻是政治主体通过隐喻思维对政治现实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重要手段。隐喻翻译是关涉语言与语境、经验与现实、文化与文本、生理与心理,基于“二次相似性”的复杂的认知推理加工和隐喻意象跨语转化过程。在不同映射关系和条件下,... 政治隐喻是政治主体通过隐喻思维对政治现实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重要手段。隐喻翻译是关涉语言与语境、经验与现实、文化与文本、生理与心理,基于“二次相似性”的复杂的认知推理加工和隐喻意象跨语转化过程。在不同映射关系和条件下,党的二十大报告运用“意象共享、认知等效的直译和回译”“意象兼容、认知近效的套译”“认知填白、意象明示的直译(加注)”“意象归位、认知纠偏的释译”“语境启动、认知连贯的增译”“意象整合、认知减负的省译”等英译方法,以实现中国政治隐喻认知意象的跨语精准转化,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隐喻 隐喻翻译 跨语映射 认知意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故事的话语叙事分析
11
作者 甘朝晖 王霞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故事,从叙事价值看,有助于深度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升大学生的“四个认同...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故事,从叙事价值看,有助于深度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升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有助于立体呈现百年大党的政党形象,坚定大学生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有助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从叙事文本来看,即“讲什么故事”,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历史经验、重大成就、历史意义以及未来图景五个方面来凝练、打磨故事内容。从叙事对策来看,即“如何讲好故事”,要规范叙事步骤、把握叙事原则以及打造叙事场域,让故事“讲得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 叙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之源——中共中央的“上海岁月”
12
作者 贺东航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2,125,126,共11页
1921至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活动是一段极其艰难且意义重大的时期。这一时期奠定了党的建设许多基本规则,塑造了党的治理模式与组织结构。这些可以将其归纳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势能”,这种势能是党内治理的核心逻辑,构成了中国政... 1921至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活动是一段极其艰难且意义重大的时期。这一时期奠定了党的建设许多基本规则,塑造了党的治理模式与组织结构。这些可以将其归纳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势能”,这种势能是党内治理的核心逻辑,构成了中国政党治理的重要来源。上海时期的党建实践不仅造就了党的基本组织原则,还影响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方针政策和治理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之源的关键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共党史 政党治理 政治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坚持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探索历程及其意义
13
作者 王玉 刘力波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5,共10页
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性发展。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将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了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确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性发展。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将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了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确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理论上深化对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认识,实践上创新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面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 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三重维度
14
作者 宋俭 陈灿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2,F0002,共11页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提炼并从学理上阐释能够反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基本内涵、突出特征特别是原创性理论观点的概念范畴,是构建中国新型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提炼并从学理上阐释能够反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基本内涵、突出特征特别是原创性理论观点的概念范畴,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推进这一理论的体系化建构,要重视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性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化的融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的理论原理与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原创性理论的融通,以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爱国统一战线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人民政协理论的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 理论原理 概念范畴 体系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家治理本质特征和比较优势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凯 黄日涵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8,M0006,M0007,共12页
现代政党制度旨在通过规范权力分配、整合社会利益、建构国家认同、输送人才和监督权力来服务国家治理。但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在一些实践中发生了对治理本位的偏移,体现在政府权威性式微、利益集团垄断权力、共同体意识淡化、民主赤字... 现代政党制度旨在通过规范权力分配、整合社会利益、建构国家认同、输送人才和监督权力来服务国家治理。但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在一些实践中发生了对治理本位的偏移,体现在政府权威性式微、利益集团垄断权力、共同体意识淡化、民主赤字困境等方面。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践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制度彰显国家治理本质特征,以超大规模国家治理为目的、以现代化治理能力为核心、以人民整体利益为基础、以凝聚共识为需要、以民主监督为重点,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国家治理 比较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程序、机制与路径——基于政治过程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9
16
作者 臧秀玲 贾晓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有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构建起中国政党政治的民主链条,将人民当家作主理念融入中国政党政治的运行过程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单一“选举民主”的政治逻辑。...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有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构建起中国政党政治的民主链条,将人民当家作主理念融入中国政党政治的运行过程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单一“选举民主”的政治逻辑。依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定位和运行程序,可以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机制,划分为党的领导机制、政治协商机制、议政建言机制、合作共事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基于政治过程的分析视角,明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坚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升民主协商的实效性、民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管理的参与性和民主监督的柔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全过程人民民主 程序机制 政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谱系的生成基础、历史定位和赓续发展——纪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制40周年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澍军 杨昇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39,共8页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谱系的形成源于我们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信念的精神凝聚和理论传承,对走“两个结合”必由之路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自信,对人类文明知识成果的革故鼎新和传道授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谱系的形成源于我们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信念的精神凝聚和理论传承,对走“两个结合”必由之路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自信,对人类文明知识成果的革故鼎新和传道授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实现了由理论奠基到科学化建设的演进历程。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应不断推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彰显其作为治党治国重要方式更为主动的历史自觉和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主题教育的政治逻辑、实践经验与完善路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立峰 周强伟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5,M0005,共11页
主题教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学习教育的新模式,其内在的政治逻辑清晰而鲜明,深刻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贯彻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政治效能,并创新性地融合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政治形态,... 主题教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学习教育的新模式,其内在的政治逻辑清晰而鲜明,深刻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贯彻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政治效能,并创新性地融合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政治形态,从而凸显了鲜明的制度优势。从实践经验来看,新时代主题教育坚持全面覆盖与关键主体并重,兼顾政治时效与长远发展,强化理论武装与实践结合,以问题导向丰富主题内涵。未来在深化主题教育过程中,可持续完善党内法规,丰富教育内容,构建长效机制,强化成果转化,以确保其持续发挥实效并焕发强大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主题教育 政治逻辑 全面从严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林 陈宇博 《法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6,共14页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制度成果,是有效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制度成果,是有效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按照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要求,通过强化政治属性、优化制度属性、强化理论支撑、提升民主属性、增强人民属性等举措,与时俱进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有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政治制度 党的全面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面依法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基本维度、内在构成与壮大路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安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40,共14页
中国共产党何以具有强大力量、由何构成强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方面。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进行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是从小到大发展、同一方向运行、由内而外发力的。作为一个力量强大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力... 中国共产党何以具有强大力量、由何构成强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方面。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进行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是从小到大发展、同一方向运行、由内而外发力的。作为一个力量强大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主要由真理力量、组织力量、群众力量、人格力量、精神力量、道义力量等构成。对于一个坚持胸怀天下、谋就世界大同的百年大党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力量是其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只有不断保持和壮大自身力量,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永葆生命力,再创新辉煌。为此,必须持续蓄力、协同发力、激活内力、焕发新力,这样才能使党的力量源泉永不衰竭,力量体系愈益稳固,不断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持久的、充沛的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党的力量 力量体系 人民群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