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4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of Journal 'Advance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 被引量:5
1
作者 QIN Jie LIN Liang-zhen QI Zhi-ping MA Yu-huan SHEN Guo-liao JING Bo-hong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0,共3页
The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Journal 'Advance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presented its main journal evaluation indexe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journal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 The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Journal 'Advance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presented its main journal evaluation indexe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journal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It gives much info. about the journal to auth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工电能新技术》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FGR Software Model for Measuring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2
作者 He Zhongxiong and John Wei(Northern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0年第1期84-85,共2页
The work of quantitative studying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economic growth, being of great complexity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has become a quite popular research topic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 The work of quantitative studying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economic growth, being of great complexity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has become a quite popular research topic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cientists who are engaged in this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R A FGR Software Model for Measuring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40 位作者 徐玉杰 徐德厚 王亮 周学志 陈满 胡东旭 林海波 李先锋 胡勇胜 安仲勋 刘语 肖立业 蒋凯 钟国彬 王青松 李臻 康飞宇 王选朋 尹钊 戴兴建 林曦鹏 朱轶林 张弛 张宇鑫 刘为 岳芬 张长昆 俞振华 党荣彬 邱清泉 陈仕卿 史卓群 张华良 李浩秒 徐成 周栋 司知蠢 宋振 赵新宇 刘轩 梅文昕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9-2192,共44页
本文对2024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 本文对2024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储能又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一年,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中国保持了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领域最为活跃的国家地位。中国机构和学者在储能领域发表SCI论文数、申请WIPO国际发明专利数、新增集成示范和产业化项目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新型储能装机功率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迎来历史性时刻,总体上中国储能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的视角 被引量:3
4
作者 龚勤林 乔涛 冷玉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7,共13页
在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背景下,利用2011−2019年中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二,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 在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背景下,利用2011−2019年中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二,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是数字经济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劳动力转移、农用耕地流转与农业资本深化;第三,数字经济作用存在异质性,其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不显著,且由于粮食主产区的萎缩与限制政策,数字经济带来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资本深化效应会受到抑制。基于此,文章认为政府应当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助力降低数字技术使用门槛、以数字赋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健全农地流转管理体制,强化粮食主产区农业支持政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技术进步 要素流动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绿色发展关注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坚 康心 刘新恒 《系统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6-779,共14页
绿色发展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核心目标,是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作为涵盖环境资源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指标,GTFP受地方政府绿色发展政策导向的显著影响。基于2011~2021年中国266个城市... 绿色发展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核心目标,是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作为涵盖环境资源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指标,GTFP受地方政府绿色发展政策导向的显著影响。基于2011~2021年中国266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文本数据,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绿色发展关注度对GTFP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绿色发展关注度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提升地区GTFP;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正向调节政府绿色发展关注度与地区GTFP的关系。异质性分析显示,在大城市、资源型城市及人力资本积累较高城市,政府绿色发展关注度对GTFP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这一研究成果充分证实,地方政府绿色发展关注度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关注度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金融科技 绿色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价格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技术进步效应和要素资源配置效应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孙玉环 许子易 董莹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9,共12页
为实现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我国碳交易政策背景下碳交易价格提高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机制,对改善我国碳市场机制、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绿色经济增长框架中尝试引入碳交易,并基于2005—2... 为实现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我国碳交易政策背景下碳交易价格提高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机制,对改善我国碳市场机制、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绿色经济增长框架中尝试引入碳交易,并基于2005—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为中介变量的简单中介效应模型,以及将绿色生产率与行业间要素配置效率作为并行中介变量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通过考察碳交易价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机制发现,提高碳交易价格能够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在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之后,碳交易价格提高会产生绿色生产率提升效应和行业间要素配置效率优化效应,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上结论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基于经济区层面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碳交易价格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在不同经济区的表现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价格 地区经济增长 中介效应模型 技术进步效应 要素资源配置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低碳转型能否改善要素收入分配?——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晶 李婷婷 张文卿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30,共13页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要素收入分配公平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我国持续推进多年的绿色低碳转型能否改善要素收入分配,本文构建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框架,揭示绿色低碳转型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进而以...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要素收入分配公平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我国持续推进多年的绿色低碳转型能否改善要素收入分配,本文构建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框架,揭示绿色低碳转型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进而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对理论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资价格加成比显著提高整体劳动收入份额,进而缓解要素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且这一问题的改善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碳排强度较低行业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优化。此外,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还通过试点带动效应,进一步改善试点城市临近区域要素收入分配,但这一效果依赖于空间距离。因此,要科学选取低碳试点城市,合理规划试点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有力推进共同富裕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碳转型 要素收入分配 偏向型技术进步 劳资价格加成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栗属植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郭素娟 杨霄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栗属植物的壳斗内都具有富含食用淀粉的坚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世界上具有经济栽培价值的食用栗中,以板栗、欧洲栗、日本栗为主,板栗因抗病性强、坚果品质好等优点具有特殊地位。板栗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具有种质资源丰富、栽... 栗属植物的壳斗内都具有富含食用淀粉的坚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世界上具有经济栽培价值的食用栗中,以板栗、欧洲栗、日本栗为主,板栗因抗病性强、坚果品质好等优点具有特殊地位。板栗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具有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适应强等特点,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首位,但在生产实际中良种化程度低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而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种质是提升栗产业水平的关键。本文从栗属植物育种的发展历程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栗属植物常规育种(实生选种、芽变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和现代生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育种方向进行了展望。随着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基因编辑技术的重大突破,栗属植物育种正迈向多性状、多技术融合的精准化新阶段,这将极大地加快优异种质的创制,促进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属植物 种质资源 育种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社保缴费与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还是劳动?
9
作者 李保华 伊辉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82,共26页
识别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优化生产投入结构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文章基于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企业数据,构建社保实际缴费比率代理企业在社保缴费方面的成本负担,并测度微观企业层面的劳动偏向... 识别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优化生产投入结构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文章基于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企业数据,构建社保实际缴费比率代理企业在社保缴费方面的成本负担,并测度微观企业层面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进而考察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上升对其技术进步偏向方向的影响。研究表明,不论从是否缴纳还是实际缴纳水平的角度,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提升均会驱动其选择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该结论通过了工具变量和《社会保险法》外生政策冲击的内生性处理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一影响在非公有制企业、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企业、微型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提升通过提高生产投入的资本劳动比而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方向,这种资本劳动比的提升有员工雇佣减少和固定资产投入增加两个方面原因,此外,这一作用机制在有自主研发活动、工会规模较大、工资扭曲程度更高的企业中效果被减弱;进一步研究表明,近年来一系列社保降费政策以及财政补贴等减轻了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促进了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而这种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有助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文章研究结论对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缴费 偏向型技术进步 资本劳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及其发挥
10
作者 桂河清 孙豪 武优勐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115,共16页
深刻认识、用好用足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是在复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缓解经济外生冲击和增强经济内生增长稳定性的重要途径。中国超大规模市场表现出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成长性强和结构丰富的典型特征。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 深刻认识、用好用足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是在复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缓解经济外生冲击和增强经济内生增长稳定性的重要途径。中国超大规模市场表现出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成长性强和结构丰富的典型特征。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具体包括:通过降低冗余风险、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形成的安全保障优势;通过缓解外部冲击、平滑需求波动和促进精准调控形成的稳定发展优势;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社会分工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通过增加创新收益、摊薄研发成本和强化技术外溢形成的技术创新优势;通过加速技术迭代、保护幼稚产业和重构全球价值链形成的本地市场优势。然而,居民消费能力有待提升、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县乡消费潜力尚待挖掘、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和消费引领作用偏弱等问题,制约了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向经济发展效益的转化。中国需要做实收入增长支撑、完善供需适配体系、释放县乡消费潜力、创新消费预期管理和培育全球性消费枢纽,从而更好地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规模市场 需求优势 消费需求 技术进步 全球价值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时空动态评价
11
作者 徐梦洁 胡雅君 +2 位作者 周洪英 焦凌佳 王丽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78-184,共7页
通过构建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估算投入要素对农业产出的弹性系数,再根据索洛余值法测算农业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省在“八五”至“十三五”期间,农业总产值、资本投入均呈增长趋势,但其年均增长率变缓;除... 通过构建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估算投入要素对农业产出的弹性系数,再根据索洛余值法测算农业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省在“八五”至“十三五”期间,农业总产值、资本投入均呈增长趋势,但其年均增长率变缓;除“九五”外,其他时期劳动力数量均呈减少趋势,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八五”和“九五”时期较低,“十五”至“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超过50.00%。除无锡、苏州外,江苏省各市的农业科技进步率为1.45%~3.13%,由高到低依次为南京、徐州、常州、盐城、泰州、南通、扬州、连云港、镇江、淮安、宿迁;江苏省各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4.41%~121.32%,由高到低依次为常州、盐城、南通、南京、泰州、扬州、徐州、镇江、宿迁、连云港、淮安;使用SPSS 20.0软件对各市进行系统聚类,第一类城市包括镇江、泰州、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第二类城市包括南京、常州和南通;第三类城市包括扬州和盐城;苏南作为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区域,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超苏中和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科技进步贡献率 时空动态评价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进步、供给需求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解释
12
作者 赵峰 晏宇翔 李爱军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9,共11页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是解释和衡量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增长潜力的重要理论范畴。这一概念由索洛提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视为外生的、纯技术的过程。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技术进步理论,重新...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是解释和衡量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增长潜力的重要理论范畴。这一概念由索洛提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视为外生的、纯技术的过程。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技术进步理论,重新审视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本质含义,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具体实践,指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与生产关系优化和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紧密相关。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更具系统性特征。作为有效评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之一,全要素生产率也势必要通过构建中国新型供需关系、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卡点、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来实现质的提升。面对内需不足、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从供需两侧发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需求约束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技术进步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
13
作者 王军 刘瑜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4,共7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构建个体与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数...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构建个体与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数字经济发展滞后效应、改变样本容量、替换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作用机制检验,对数字经济发展碳减排效应的区位异质性和资源禀赋异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碳减排的重要作用机制;3)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碳排放的抑制效果存在显著的区位异质性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碳排放总量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尚未显现,对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资源型城市。提出了统筹推进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策略、有效抑制碳排放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升级 机制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助式学习:数字孪生时代的学习范式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慧薇 方海光 孔新梅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自助式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提升学习绩效,自助式学习需借助技术的力量。数字孪生技术是教育领域的变革性技术,探究其赋能自助式学习的可行性有助于拓宽技术赋能教育的实践路径。... 自助式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提升学习绩效,自助式学习需借助技术的力量。数字孪生技术是教育领域的变革性技术,探究其赋能自助式学习的可行性有助于拓宽技术赋能教育的实践路径。在阐释数字孪生时代的学习理论及自助式学习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数字孪生技术与自助式学习融合的可行性,并由此构建数字孪生技术支持的自助式学习范式;探讨该范式的优势,为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学习进行前瞻性实践探索,以期推进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教育的实践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助式学习 数字孪生技术 技术赋能教育 终身学习 实践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鸣涛 张志新 李成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2-332,共11页
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我国粮食能否增产的关键所在。基于2008—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矩估计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为14.5%,其中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是... 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我国粮食能否增产的关键所在。基于2008—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矩估计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为14.5%,其中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保障,数字基础设施、农业电力设施的贡献显著增强,农村交通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最小。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扩大种植规模、促进技术进步和降低受灾率促进粮食增产。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农业基础设施在北方地区、粮食主产区存在显著的粮食增产效应。鉴于此,应继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电力和农村交通设施的技术水平,因地制宜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增产 农业基础设施 规模扩张 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环保支出赋能绿色技术进步的机制研究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敏 刘伟江 刘海英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基于中国2007—2020年地级市数据,探究了财政环保支出能否赋能绿色技术进步,通过何种机制进行传导,以及其呈现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环保支出能够显著推动绿色技术进步.由传导机制检验发现,财政环保支出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 基于中国2007—2020年地级市数据,探究了财政环保支出能否赋能绿色技术进步,通过何种机制进行传导,以及其呈现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环保支出能够显著推动绿色技术进步.由传导机制检验发现,财政环保支出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效应,间接激励当地绿色技术进步.另外,传导机制存在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财政环保支出对于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表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趋势.从异质性分析来看,财政环保支出显著赋能低层级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且上述区域的传导机制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环保支出 绿色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调整 传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研究进展、理论根基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4
17
作者 覃宇冰 张勤 吴健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8,共9页
创新是民族进步核心动力,科技则是国家强盛根本支撑。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崛起中扮演着“黏结剂”角色,具有战略层面的影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系统梳理和总结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研... 创新是民族进步核心动力,科技则是国家强盛根本支撑。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崛起中扮演着“黏结剂”角色,具有战略层面的影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系统梳理和总结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进展,涵盖了科创资源内涵、构成要素、产出形式、效率评估、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等内容。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探讨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相关的理论框架,包括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广义梯度理论及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这为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实践中优化路径提供学理支撑。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多学科融合、资源配置数字化与智能化及跨区域协同等方面出现的新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资源 配置效率 研究进展 理论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及肉制品新鲜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智轩 张朵朵 +1 位作者 姚平波 刘永峰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1,共8页
肉及肉制品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变质,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因此监测其新鲜度对保证肉制品质量安全尤为关键。传统评估肉类新鲜度的方法主要包括感官分析、理化指标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随着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肉及肉制品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变质,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因此监测其新鲜度对保证肉制品质量安全尤为关键。传统评估肉类新鲜度的方法主要包括感官分析、理化指标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随着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多种新颖的肉品新鲜度检测技术应运而生。新型的检测方法包括感官仿生技术、光谱技术等。本文综述肉及肉制品新鲜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展望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及肉制品 新鲜度 检测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丽 乔国娇 才让加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6,共14页
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下,人口增长模式和结构的转变,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探究如何在适应人口结构新变化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遏制人口结构转变对新质生产力产生的不利影响,既关系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更关系到经... 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下,人口增长模式和结构的转变,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探究如何在适应人口结构新变化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遏制人口结构转变对新质生产力产生的不利影响,既关系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更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增长目标的顺利实现。清晰认识人口老龄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为提前干预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出台而做好准备。文章基于2012~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在测算省级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人口老龄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是人口老龄化对新质生产力发挥正向影响的重要传导机制。第三,人口老龄化对新质生产力的抑制作用在市场化指数较高的地区更加显著;短期内,二孩政策的实施并未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负向影响。第四,人口老龄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技术进步门槛,跨过门槛值后,技术进步将有效激活人口老龄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为此,应采取优化人力资本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强福利保障等措施,以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人力资本 劳动生产率 技术进步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储层地质力学研究进展、挑战及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帅 张子阳 +10 位作者 王濡岳 刘翰林 许自强 王敏捷 刘寅 刘敬寿 徐珂 鞠玮 冯少柯 何建华 王茂森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7,共15页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开展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可以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此,通过系统总结深层/超深层储层地质力学勘探进展与研究成果,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开展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可以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此,通过系统总结深层/超深层储层地质力学勘探进展与研究成果,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岩石力学层”是储层地质力学评价的核心,其包含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地层压力、裂缝系统及脆性5个关键要素,共同控制了深层岩体变形、运动及破坏等复杂地质力学作用过程。②板块相互作用及地幔对流为构造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驱动力,构造体系为岩石力学层演变提供了特定构造条件和应力场背景。③深层/超深层油气运聚受控于地质力学作用过程,表现为“构造应力—流体势能—断缝系统联合控制流体运移路径;超压大幅度抵消上覆载荷及热应力,水平应力差较小;中性面原理适用于深层变形岩体裂缝预测,裂缝对深层油气聚集起正向作用;高热流值、深部流体注入、异常高压能增加流体势能,促进油气成藏”。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中储层地质力学研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发展应重点聚焦于4方面: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不断发展;②多尺度全维度地应力—裂缝信息融合的地质力学模型的创新构建;③地质—工程一体化视角四维储层地质力学云平台的开发;④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油气勘探 储层地质力学 岩石力学层 研究进展 面临挑战 技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