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级聚光集热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研究
1
作者 盖忠睿 赵凯 +3 位作者 杨天龙 饶琼 潘莹 金红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为了提高槽式光热发电系统的性能,通过高、低聚光比镜场的耦合布置,辅以两种传热介质的搭配,建立了双级聚光集热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模型,与传统槽式光热发电系统展开对比,得到了双级系统集热、换热性能提升的机理和系统关键过程[火... 为了提高槽式光热发电系统的性能,通过高、低聚光比镜场的耦合布置,辅以两种传热介质的搭配,建立了双级聚光集热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模型,与传统槽式光热发电系统展开对比,得到了双级系统集热、换热性能提升的机理和系统关键过程[火用]损失减小的原因。对双级系统进行能量分析和[火用]分析,展示了双级系统中的能量和[火用]流动情况,揭示了在镜场侧和动力侧的各项能量和[火用]损失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双级聚光集热系统中镜场的耦合布置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集热性能,两种传热介质的协同搭配改善了系统的换热性能。损失分布方面,光学损失仍是导致系统集热损失的重要因素,同时光热转化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在[火用]损失中占比较大,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双级系统的热效率可达到27.35%,[火用]效率达到28.84%,相较于传统单聚光比、单介质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均可提升0.9%~1.5%,相同发电量下可节省镜场面积4%~6%。研究为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提出了改进策略,为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 聚光比 传热介质 热效率 [火用]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冷剂氢气液化工艺的比较和优化
2
作者 刘乐 胡毅然 +3 位作者 黄静篱 何毅 王苗苗 韩辉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7-232,共6页
对混合制冷剂预冷+N_(2)二级制冷和混合制冷剂预冷的2种预冷工艺进行比较,利用化工软件Aspen HSYSY进行模拟选型,优选出混合制冷剂预冷工艺并与布雷顿深冷循环结合,氢气液化负荷290 t/d,然后利用MATLAB遗传算法进行了以单位能耗为目标... 对混合制冷剂预冷+N_(2)二级制冷和混合制冷剂预冷的2种预冷工艺进行比较,利用化工软件Aspen HSYSY进行模拟选型,优选出混合制冷剂预冷工艺并与布雷顿深冷循环结合,氢气液化负荷290 t/d,然后利用MATLAB遗传算法进行了以单位能耗为目标的优化,开展了单位能耗及效率的模拟计算,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单纯使用混合制冷剂预冷比混合制冷剂预冷+N_(2)二级制冷性能更优;优化后换热器的最小换热温差最低可达到1℃左右,优化前预冷部分冷热复合曲线已经吻合较好,优化后深冷部分冷热复合曲线间隙明显缩小;优化后的系统比能耗为6.414 kWh/kg,总损失为53 704.94 kW,分别比优化前降低了12.1%和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液化 混合制冷剂 [火用]分析 遗传算法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式套管潜热蓄热单元偏心与肋片结构优化模拟
3
作者 张璐荻 周国兵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1029,共11页
利用偏心布置增强相变蓄热单元内部自然对流是提高相变蓄热系统性能的新思路,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偏心布置对相变蓄热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焓-孔隙率法建立了卧式套管相变蓄热单元的三维数学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环形空间相变材料熔化过... 利用偏心布置增强相变蓄热单元内部自然对流是提高相变蓄热系统性能的新思路,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偏心布置对相变蓄热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焓-孔隙率法建立了卧式套管相变蓄热单元的三维数学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环形空间相变材料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熔化过程流场、液相率及温度云图的分析,将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导热主导的初始阶段,随后是自然对流和导热的混合作用的阶段,以及导热再次占主导地位的最终阶段,并将相变材料环形空间划分为两个区域,据此提出新的评价参数“偏心面积比”。结果表明:硬脂酸作为相变材料时较佳的偏心面积比位于16∶1附近,熔化时间相对于同心布置缩短了45.8%,但同时会使蓄热单元㶲效率略有降低,并且预测对于其他材料,预期的最佳偏心面积比与使用材料的自然对流强度和导热能力之间的比值有直接相关。利用偏心结构与肋片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传热,比较了螺旋肋、十字肋和X形肋三种肋片,发现X形肋具有较佳性能,与相应偏心无肋结构相比熔化时间缩短了36.7%,比螺旋肋和十字肋结构分别缩短了20.3%和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蓄热 偏心面积比 肋片 强化传热 㶲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递规律——基础理论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松平 尹清华 +1 位作者 陈清林 华贲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0-36,共7页
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必然伴随其“质”———火用的传递和转换.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规律,结合局域平衡假设的热力学关系,本文导出了描述火用传递规律的基本方程组,并讨论了其基本求解策略.应用这一方程组于实际过程,可求... 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必然伴随其“质”———火用的传递和转换.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规律,结合局域平衡假设的热力学关系,本文导出了描述火用传递规律的基本方程组,并讨论了其基本求解策略.应用这一方程组于实际过程,可求得火用的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传递 YONG传递 Yong传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风量影响烧结余热竖罐回收中火用传递系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董辉 冯军胜 +1 位作者 李磊 王爱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8-711,共4页
将对流换热器和填充床中火用传递系数的概念引入到竖罐式余热回收工艺中,推导出烧结移动床层火用传递系数公式;在自制的气固传热实验装置上,测定不同工况下罐体料层内气固传热过程的相关数据,研究冷却风量对烧结床层火用传递系数的影响... 将对流换热器和填充床中火用传递系数的概念引入到竖罐式余热回收工艺中,推导出烧结移动床层火用传递系数公式;在自制的气固传热实验装置上,测定不同工况下罐体料层内气固传热过程的相关数据,研究冷却风量对烧结床层火用传递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冷却风量不变时,平均物理火用传递系数hex,m随矿温的升高而增大;相同平均矿温条件下,当hex,m大于0时,hex,m随冷却风量的增加而增大;当hex,m小于0时,会导致竖罐出口冷风火用值减少,对强化气固换热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余热 回收 气固换热 火用传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液体强化传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翟玉玲 夏国栋 +1 位作者 刘献飞 李艺凡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403-3409,共7页
微通道液体流动与传热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过程,有必要减小传递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大小,提高其有效利用程度,属于'质'的范畴。首先,根据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推导出了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指出降低微通道热沉内液体温度梯度净... 微通道液体流动与传热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过程,有必要减小传递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大小,提高其有效利用程度,属于'质'的范畴。首先,根据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推导出了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指出降低微通道热沉内液体温度梯度净值可以提高热能的有效利用程度;然后,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设计出新型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并模拟其三维流动与传热过程,对比分析微通道热沉结构的变化对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流体温度梯度的净值可以减少热能不可逆损失的大小,使热沉底面温度更均匀,有利于延长微电子器件的寿命;最后,由强化传热因子、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的定义指出用强化传热因子来评价微通道的综合传热性能更合理,而应该用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来评价能量的不可逆大小及利用程度。总之,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微通道的综合传热性能提供了评价标准,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了影响微通道内部强化传热的本质因素,二者相互联系,为微通道的优化设计提供热力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热沉 强化传热 熵产 强化传热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热流工况下管内对流换热火用传递特性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双应 陈燕 +1 位作者 李友荣 曾丹苓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9-514,共6页
从管内传热与流动的特点出发,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和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对壁面恒热流工况下,管内充分发展段对流换热的火用传递过程进行了研究,定义了对流换热传火用系数、火用流密度、传火用Nusselt数和对流换热火用传递方程,并导... 从管内传热与流动的特点出发,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和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对壁面恒热流工况下,管内充分发展段对流换热的火用传递过程进行了研究,定义了对流换热传火用系数、火用流密度、传火用Nusselt数和对流换热火用传递方程,并导出相应的计算式;讨论了Reynolds数、量纲1热通量和不同截面位置等参数对对流换热火用传递过程的影响;最后将传火用和传热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换热 恒热流 [火用]传递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逆流换热器温度分布及传递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明智 魏博 +1 位作者 孙刚 任敬科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23-1026,共4页
借鉴无相变逆流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度的推导方法,导出了无相变换热器中流体及换热管内、外壁的温度分布,并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及非平衡热力学理论,以某高压加热器过热段为例,分别求出了换热过程中蒸汽至管外壁和管内壁至给水的传系... 借鉴无相变逆流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度的推导方法,导出了无相变换热器中流体及换热管内、外壁的温度分布,并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及非平衡热力学理论,以某高压加热器过热段为例,分别求出了换热过程中蒸汽至管外壁和管内壁至给水的传系数,从传递的角度分析了无相变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为优化换热器结构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温度分布 [火用]传递 传[火用]系数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压力火用时换热器的传火用有效度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双应 袁晓凤 李友荣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在考虑压力火用损失的情况下,给出了换热器传火用有效度的计算式。系统地讨论了传热单元数、冷热流体热容量比以及流型对以理想气体和不可压缩流体为目标介质的换热器传火用有效度的影响,并与不考虑压力火用损失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最后... 在考虑压力火用损失的情况下,给出了换热器传火用有效度的计算式。系统地讨论了传热单元数、冷热流体热容量比以及流型对以理想气体和不可压缩流体为目标介质的换热器传火用有效度的影响,并与不考虑压力火用损失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最后把换热器的传火用有效度与传热有效度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压力(火用)损失 传(火用)有效度 传热有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发动机能量转移系统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左承基 钱叶剑 +1 位作者 欧阳明高 杨福源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70-873,共4页
描述了一台单缸二冲程气动发动机的能量转移系统,利用火用分析法对该系统各个环节的能量使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制备效率和气动发动机的指示效率是造成总能量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气动发动机能量转移系统中,应该选择合适的... 描述了一台单缸二冲程气动发动机的能量转移系统,利用火用分析法对该系统各个环节的能量使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制备效率和气动发动机的指示效率是造成总能量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气动发动机能量转移系统中,应该选择合适的压缩机并采用多级压缩、中间冷却的方式制备压缩空气;采用串联气缸等温膨胀方式多级利用压缩空气,可以提高气动发动机的指示效率;在能量转移系统中,应该采用容积膨胀减压方式减少减压环节的可用能损失;合理利用低温排气的冷量火用可以提高气动发动机能量转移系统的总能量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发动机 能量转移系统 炯分析 总能量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波纹比例新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阻力特性及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春生 程林 杜文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3-167,共5页
通过三维CFD数值模拟软件ANSYS-CFX模拟优化4种波纹板式换热器,计算区域为1-1程的三流道板式换热器包括进出口段和倒流区段。数值计算结果表明,Φ=60°的新型板式换热器比Φ=60°的人字形板式换热器的努塞尔数高约15%,摩擦阻力... 通过三维CFD数值模拟软件ANSYS-CFX模拟优化4种波纹板式换热器,计算区域为1-1程的三流道板式换热器包括进出口段和倒流区段。数值计算结果表明,Φ=60°的新型板式换热器比Φ=60°的人字形板式换热器的努塞尔数高约15%,摩擦阻力系数低约10%,综合性能提高约20%,其中波纹比例系数为3∶1的板片的综合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换热器 传热 阻力 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气工程罐内盘管加热传热速率与效率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少鹏 韩瑞萍 +3 位作者 陈晶晶 周俊 陆小华 王昌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304-4311,共8页
国内沼气工程中广泛采用的加热方式——罐内盘管加热。从热力学角度出发,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对影响罐内加热的各因素从传热速率与传热效率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传热速率-总传热系数角度分析,选用热导率在15 W·m-1·... 国内沼气工程中广泛采用的加热方式——罐内盘管加热。从热力学角度出发,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对影响罐内加热的各因素从传热速率与传热效率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传热速率-总传热系数角度分析,选用热导率在15 W·m-1·K-1以上的厚管壁管径,同时采用低转速的搅拌方式能实现最大化的传热速率。另外,从传热效率-有效能角度对传热过程进行能耗分析,在逆流搅拌下,提高冷物料进口温度可以减少换热的不可逆性,可增加传热过程有效能的利用率。研究结果为实现沼气工程罐内加热过程传热速率与效率统一,达到能量的最优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沼气工程 罐内加热 总传热系数 热传导 有效能 传热速率与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济评价的换热器最优传热温差 被引量:19
13
作者 华贲 仵浩 刘二恒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42-1146,共5页
换热器选型是化工过程设计工作的重要部分。换热器的传热温差△T设计取值,左右着一次投资与能量回收效率之间的优化权衡。其结果强烈取决于因资源有限性和制造科技进步所决定的、不断增加的能源与设备的比价。本文在运用经济学理论对... 换热器选型是化工过程设计工作的重要部分。换热器的传热温差△T设计取值,左右着一次投资与能量回收效率之间的优化权衡。其结果强烈取决于因资源有限性和制造科技进步所决定的、不断增加的能源与设备的比价。本文在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换热过程的热火用损失计价和换热器投资估算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和回归的基础上,发展了换热器最优传热温差的数学模型,开发了可实用于工程设计的换热器△T计算机辅助优化计算软件。此项研究的应用实例表明,采用优化的换热器的传热温差△Topt的设计,能够取得显著的节能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火用)计价 换热器价格 最优传热温差 经济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锅炉的传递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炳莉 陈海平 +2 位作者 黄志源 马强 周勇杰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6,共4页
建立了电站锅炉传递分析模型。参照工程传递评价准则,提出了传递过程、流密度火、用阻等评价指标,并且定义了传递系数,完成了对100 MW机组锅炉的传递分析。通过与常规的传热及分析比较,认为传递分析可以提供新的技术评... 建立了电站锅炉传递分析模型。参照工程传递评价准则,提出了传递过程、流密度火、用阻等评价指标,并且定义了传递系数,完成了对100 MW机组锅炉的传递分析。通过与常规的传热及分析比较,认为传递分析可以提供新的技术评价信息,从而对能量传递过程有更完整和全面的动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锅炉 火甩传递 火甩流密度 丈用阻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ong传递和转换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松平 陈清林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27-32,共6页
给出了普通化的Yong传递方程,并对其进行了分解分析,阐明了不同形式的Yong的传递和转换规律,以热力学体系中存在的热Yong、压Yong、动能Yong和化学Yong为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转换、传递及其Yong损失与... 给出了普通化的Yong传递方程,并对其进行了分解分析,阐明了不同形式的Yong的传递和转换规律,以热力学体系中存在的热Yong、压Yong、动能Yong和化学Yong为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转换、传递及其Yong损失与不可逆过程的定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NG 传递方法 分解分析 不可逆过程 转换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松平 华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1期82-86,共5页
根据火用传递的一般方程组,研究了热火用传递的基本规律,讨论了在厚平板中的热火用传递,求得火用、火用流、火用损率分布.
关键词 YONG传递 热Yong传递 热Yong流 热Yong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非等温渗流驱动势场的传递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成庆林 刘扬 项新耀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6-648,共3页
在求解二维非等温渗流的温度场、压力场基础上,以驱动(功)、驱动功率为特征参数,对热驱模拟过程中压力场与重力场的驱动作用进行了分析比较.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压力场与重力场均具有驱油能力,而压力场是当前主要的驱动势场.
关键词 YONG YONG传递 多场协同 非等温 渗流 驱动 二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矿立式冷却装置气固传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连锋 田付有 +3 位作者 厉青 范利武 俞自涛 武海云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6-923,共8页
为了分析烧结矿立式冷却装置的气固传热性能,建立一维稳态模型对料层气固传热进行计算,以回收的空气热量与空气作为评判标准,比较不同工况下的余热回收能力.采用数值迭代算法求解模型.结果表明,对于给定尺寸的烧结矿立式冷却装置和相同... 为了分析烧结矿立式冷却装置的气固传热性能,建立一维稳态模型对料层气固传热进行计算,以回收的空气热量与空气作为评判标准,比较不同工况下的余热回收能力.采用数值迭代算法求解模型.结果表明,对于给定尺寸的烧结矿立式冷却装置和相同特性的烧结矿颗粒,烧结矿入口温度每增加10℃,空气值平均升高1.28GJ/h;空气入口温度(环境温度)每增加10℃,空气值平均降低1.69GJ/h;随着气料比从550到700m3/t(标准状况下)逐渐增加,空气值增大至49.51GJ/h后明显减小.随着空气入口温度的增加,最大空气下降,对应的最佳气料比却升高;随着烧结矿入口温度的增加,最大空气及对应的最佳气料比均升高.研究结果为生产实际中在工况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调节气料比获得最大余热回收性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矿立式冷却 余热回收 气固传热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稳态导热过程的传递规律及计算 被引量:6
19
作者 乔春珍 吴照云 项新耀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53,共4页
利用一维稳态(火用)传递方程,对平壁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一维稳态导热过程的(火用)传递做了数值计算,并就导热系数为定值与变值的两种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传递过程的不可逆性,过程中(火用)流密度是下降的,(火用)传递系... 利用一维稳态(火用)传递方程,对平壁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一维稳态导热过程的(火用)传递做了数值计算,并就导热系数为定值与变值的两种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传递过程的不可逆性,过程中(火用)流密度是下降的,(火用)传递系数不仅与材料的几何尺寸有关,还与其热物性和内部温度分布有关。因温度对导热系数和(火用)流密度均有影响,只有在导热系数较大的情况下,(火用)传递计算中取导热系数为定值才能保证误差比较小,该结论与实际情况符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ng传递规律 一维稳态导热过程 计算 数学模型 导热系数 传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壁膜状凝结传递特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魏博 胡申华 +2 位作者 黄龙 樊小朝 何伟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6,共3页
传递的分析方法比能量平衡的分析方法更加关注能量品质的蜕变规律。借鉴努塞尔蒸汽层流膜状凝结的分析解中竖直平壁凝结液膜的厚度与传热系数表达式,引入传递理论的研究方法,得到竖直平壁凝结换热局部传递系数表达式,通过对不同壁面过... 传递的分析方法比能量平衡的分析方法更加关注能量品质的蜕变规律。借鉴努塞尔蒸汽层流膜状凝结的分析解中竖直平壁凝结液膜的厚度与传热系数表达式,引入传递理论的研究方法,得到竖直平壁凝结换热局部传递系数表达式,通过对不同壁面过冷度情况下对壁面液膜厚度、传热系数及传递系数计算,结果显示过冷度越大,壁面厚度增大,传热系数减小,但传递系数变大。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可知,壁面过冷度增加可增加传量,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用)传递 竖直平壁 凝结换热 传炯系数 壁面过冷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