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肾安胎方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HB-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明敏 黄玉琴 +1 位作者 程亮亮 张锦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安胎方对胚泡着床障碍模型小鼠胚泡着床情况及对类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HB-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妊娠雌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30只,分别于妊娠第5、6天(Pd5、6)用伊文思蓝尾静脉注...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安胎方对胚泡着床障碍模型小鼠胚泡着床情况及对类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HB-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妊娠雌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30只,分别于妊娠第5、6天(Pd5、6)用伊文思蓝尾静脉注射后取妊娠子宫。观察妊娠第5天(Pd5)各组对伊文思蓝的着色反应;运用RT-PCR方法检测HB-EGFmRNA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HB-EGF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Pd5,模型组对伊文思蓝反应和平均反应点数显著低于正常组,中药组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d5、6,模型组子宫内膜HB-EGF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正常组并且表达量减少,中药组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补肾安胎方改善胚泡着床障碍小鼠胚胎着床可能与提高着床位点的HB-EGF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安胎方 胚泡着床障碍 子宫内膜 类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 类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与bFGF对体外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瑾 佘振珏 周国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在体外对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近视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植块法培养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细胞经传代纯化鉴定后,取第3~4代细胞加入不同...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在体外对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近视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植块法培养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细胞经传代纯化鉴定后,取第3~4代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EGF(0.1~200ng/mL)、bFGF(0.1~50ng/mL)。分别培养24、48、72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密度。观察不同浓度、时间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发现0.1~100ng/mL的EGF和0.1~50ng/mL的bFGF对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均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一定浓度的EGF、bFGF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成纤维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Ang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岳玉环 朱平 +3 位作者 朱冬冬 张国利 李树民 李铁征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构建由人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人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组成的人源化的融合蛋白,并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能力。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EGF和Ang基因连接起来,克隆到高效表达载体pET28a(+)中,... 目的:构建由人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人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组成的人源化的融合蛋白,并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能力。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EGF和Ang基因连接起来,克隆到高效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GF-Ang,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该融合蛋白(EGF-Ang)。经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后,用MTT法检测复性蛋白的细胞毒性。结果:SDS-PAGE和薄层扫描分析表明外源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裂解蛋白总量的18.6%。细胞活性检测表明EGF-Ang重组蛋白能明显地抑制Hep2细胞的生长,而不影响MA104细胞的正常生长。结论:融合蛋白EGF-Ang在体外对过度表达EGFR的Hep2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 融合蛋白 细胞毒性 egf 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对中年大鼠协调运动及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的影响
4
作者 郝颖艳 靳玉川 +4 位作者 曹翠丽 贾苗苗 刘风藏 田园园 李媛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0,219,共6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中年大鼠协调运动行为以及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的影响。方法:健康中年SD大鼠经背部皮下给予EGF(0.1 mg/ml)7 d,通过粘附物去除实验、楔形板行走实验和网格棒下降实验检测协调运动行为的改变,并检测黑质-...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中年大鼠协调运动行为以及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的影响。方法:健康中年SD大鼠经背部皮下给予EGF(0.1 mg/ml)7 d,通过粘附物去除实验、楔形板行走实验和网格棒下降实验检测协调运动行为的改变,并检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中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转运体(DAT)表达的变化。结果:粘附物去除实验、楔形板行走实验和网格棒下降实验各行为参数,中年组大鼠均较成年组大鼠下降(P<0.05),EGF处理后中年组大鼠上述行为参数均有改善(P<0.05);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中TH和DAT的表达中年组大鼠均较成年组大鼠下降(P<0.01),EGF处理后中年组大鼠TH和DAT的表达均上升(P<0.01)。结论:EGF改善中年大鼠协调运动行为衰退并提高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协调运动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 衰老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对人牙周膜细胞增生与ALP活性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吕婴 张海燕 +1 位作者 刘晓勇 李卫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71-173,共3页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人牙周膜细胞的增生与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表达的影响 ,为EGF应用于牙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提供实验依据。采用MTT和ALP活性检测法 ,观察不同质量浓度 ( 0 .1~ 1 0 μg/L)EGF第 2 4、4 8和 72h对体外培养的第 ...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人牙周膜细胞的增生与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表达的影响 ,为EGF应用于牙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提供实验依据。采用MTT和ALP活性检测法 ,观察不同质量浓度 ( 0 .1~ 1 0 μg/L)EGF第 2 4、4 8和 72h对体外培养的第 3代人牙周膜细胞 (PDLCs)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 ,在 2 4~ 72h ,0 .1~ 5 μg/L的EGF可显著抑制PDLCs的增生 (P <0 .0 1~ 0 .0 5 ) ;1 0 μg/LEGF培养 4 8h对PDLCs有促进增生的作用 (P <0 .0 5 ) ,培养 72h有稳定增生的作用 (P >0 .0 5 )。 0 .1、0 .5 μg/LEGF可显著抑制PDLCs的ALP活性 (P <0 .0 1~ 0 .0 5 ) ;1~ 1 0 μg/LEGF在 2 4h可显著增强PDLCs的ALP活性 (P <0 .0 1~ 0 .0 5 ) ,在培养 4 8和 72h有稳定ALP活性的作用 (P >0 .0 5 )。提示在一定的作用时间内 ,1 0 μg/LEGF对人PDLCs的生长和分化可同时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MTT 碱性磷酸酶 牙周组织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bFGF、EGF海绵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及修复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海 洪涛 +2 位作者 王忠诚 安沂华 崔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6期501-503,共3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海绵植入损伤脊髓对脊髓损伤后内源性干细胞的诱导修复作用。方法采用脊髓半横断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将46只大鼠分为对照组(n=6,不损伤脊髓)、模型组(n=20)和实验组(n=20,造模后...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海绵植入损伤脊髓对脊髓损伤后内源性干细胞的诱导修复作用。方法采用脊髓半横断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将46只大鼠分为对照组(n=6,不损伤脊髓)、模型组(n=20)和实验组(n=20,造模后应用bFGF、EGF海绵治疗),对3组动物进行行为学评分、电生理、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实验组动物经bF-GF、EGF海绵治疗后,运动功能高于模型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量多于模型组(P<0.05)。结论bFGF、EGF海绵干预可促进脊髓损伤动物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改善受损的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海绵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GF对系膜细胞己糖激酶活性的调节 被引量:5
7
作者 马健飞 周希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 (heparin bindingepidermalgrowthfactor likegrowthfactor,HB EGF)对肾系膜细胞己糖激酶 (hexokinases,HKs)的调节及其对葡萄糖净利用的影响。方法 :以SV40MES13系膜细胞株作为细胞模型 ,用 6 磷酸...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 (heparin bindingepidermalgrowthfactor likegrowthfactor,HB EGF)对肾系膜细胞己糖激酶 (hexokinases,HKs)的调节及其对葡萄糖净利用的影响。方法 :以SV40MES13系膜细胞株作为细胞模型 ,用 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偶联比色法检测系膜细胞HKs活性 ,并利用Trander氧化法检测系膜细胞葡萄糖的净利用。结果 :HB EGF以时间和剂量依赖形式诱导了系膜细胞HKs活性 ,并增加了系膜细胞对葡萄糖的净利用。结论 :HB EGF通过增加HKs活性 ,使系膜细胞内葡萄糖流量增加 ,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细胞 己糖激酶 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 葡萄糖净利用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EGF和胰岛素水平对体外培养的大熊猫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明 郑鸿培 +4 位作者 朱庆 侯蓉 刘玉良 张志和 鲜红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3-518,共6页
用DME∶Ham sF12(1∶1)培养液,添加3个水平的EGF和2个水平的胰岛素,组合成6种培养体系(CS)分别培养大熊猫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对细胞生长速度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率进行测定,测得在添加10μg/ml的胰岛素和40 ng/ml的表皮生长因子的培养体... 用DME∶Ham sF12(1∶1)培养液,添加3个水平的EGF和2个水平的胰岛素,组合成6种培养体系(CS)分别培养大熊猫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对细胞生长速度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率进行测定,测得在添加10μg/ml的胰岛素和40 ng/ml的表皮生长因子的培养体系中,以1.673±0.185×105/ml密度接种细胞,经3.5天,密度达到6.890×105/ml,其生长速度最快;染色体数目为二倍体的百分率为75.77%。综合衡量,CS-5在本研究中更适合大熊猫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成纤维细胞 培养体系 egf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初乳冻干粉及其产品中EGF·TGF-α和IGF-1的含量测定及其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小军 常萍 +9 位作者 牛诗捷 刘亚茹 郁桦 汤正寅 毛宇航 秦寅 闫秋菊 王丽 丁方萍 程光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9期96-99,共4页
[目的]研究牛初乳冻干粉(LBC)及其产品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制备0~7 d的LBC和常乳冻干粉(LM),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EGF、TGF-α和IGF-1的含... [目的]研究牛初乳冻干粉(LBC)及其产品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制备0~7 d的LBC和常乳冻干粉(LM),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EGF、TGF-α和IGF-1的含量。[结果]2 d内牛初乳冻干后平均干物质含量为200 g/L。第1天LBC中EGF(7.0 ng/g)、TGF-α(16.8 ng/g)和IGF-1(3.36μg/g)的含量最高,此后快速下降,第7天接近LM水平。第0~4天LBC中EGF、TGF-α和IGF-1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 ng/g、9.6 ng/g和2.42μg/g,分别为LM的7.0倍、13.7倍和6.1倍。3种牛初乳保健食品的EGF和TGF-α含量显著高于LM和2种市售奶粉。初乳素的EGF和TGF-α含量高于其他2种牛初乳保健食品。初乳素的IGF-1含量为1.11μg/g,极显著高于LM。[结论]研究可为牛初乳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初乳冻干粉 牛初乳产品 表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Α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 酶联免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IGFR-1β异二聚体形成对吉非替尼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0
作者 杨黎 何建明 +2 位作者 沈健 李建军 梁后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观察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和IGFR-1β(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1β)的相互作用,探讨IGFR-1β对吉非替尼(gefitinib)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免疫共沉淀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EGFR和IG... 目的:观察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和IGFR-1β(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1β)的相互作用,探讨IGFR-1β对吉非替尼(gefitinib)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免疫共沉淀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EGFR和IGFR-1β之间以及受体与下游信号通路蛋白AKT、MAPK的结合。以IGFR-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1024和吉非替尼单独或联合作用于3种结肠癌细胞(LoVo,HT29,HCT116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LoVo细胞(吉非替尼敏感型)在有或无吉非替尼作用下均不出现与EGFR结合的IGFR-1β条带,HT29细胞(吉非替尼中度敏感型)在吉非替尼作用下可见该条带,而HCT116细胞(吉非替尼耐受型)在有或无吉非替尼作用下均可见条带。LoVo细胞的吉非替尼作用组、HT29细胞的联合用药组以及HCT116细胞的AG1024作用组EGFR结合的AKT、MAPK显著减少(P<0.05)。LoVo细胞在吉非替尼组的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AG1024单独组的增殖率无明显降低,联合用药组与吉非替尼单独组相比较并未进一步降低;HT29细胞在单独应用吉非替尼或AG1024时增殖率均无明显降低,联合用药组的增殖率显著下降(P<0.05);HCT116细胞在吉非替尼作用下增殖率无明显降低,但在AG1024作用下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与AG1024单独作用组相比较并未进一步降低。结论:结肠癌细胞耐受吉非替尼作用可能或者部分可能与EGFR/IGFR-1β异二聚体形成激活IGFR-1β信号通路有关,抑制IGFR-1β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结肠癌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细胞 吉非替尼 AG102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型受体 增殖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修饰对PLL-EGF基因载体靶向结合作用的影响
11
作者 郭妍 顾健人 徐宇虹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8-524,共7页
聚阳离子基因载体系统由于安全性好和便于设计等优点,近年来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在进行基因药物的体内靶向输送时,目前国际上主要通过在基因输送系统中修饰聚乙二醇(PEG)和靶向分子来提高体内输送的稳定性和靶向性.PEG的修饰可... 聚阳离子基因载体系统由于安全性好和便于设计等优点,近年来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在进行基因药物的体内靶向输送时,目前国际上主要通过在基因输送系统中修饰聚乙二醇(PEG)和靶向分子来提高体内输送的稳定性和靶向性.PEG的修饰可能会遮蔽靶向分子的功能呈现,因此建立定量分析方法评价PEG修饰对靶向结合作用的影响非常重要.将连接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聚赖氨酸(PLL)基因载体作为研究模型,建立BIAcore检测方法,比较PLL-EGF,PEG7000修饰的PLL-EGF,PEG20000修饰的PLL-EGF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结合和解离速率,评价PEG修饰对PLL-EGF靶向功能呈现的影响.结果表明,PEG7000的修饰降低了EGF和EGFR之间的结合速率,提高了解离速率,整体减弱了靶向分子的靶向结合能力.PEG20000的修饰进一步减弱靶向分子功能的呈现.因此在进行靶向型聚阳离子基因输送系统设计时,考察PEG修饰对靶向结合能力的影响程度非常重要.该研究结果也对其他基因载体系统的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阳离子基因输送系统 聚乙二醇(PEG) 表皮生长因子(egf) BIACORE 聚赖氨酸(P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后消化道生长相关基因HdEGF1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洁 陈志森 +2 位作者 陈军 柯才焕 游伟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0-568,共9页
附着变态是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生长发育的一个必经过程,是幼体性状消失而成体性状展开的关键阶段.报道了与附着变态密切相关的杂色鲍HdEGF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时空表达模式.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HdEGF1基因全... 附着变态是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生长发育的一个必经过程,是幼体性状消失而成体性状展开的关键阶段.报道了与附着变态密切相关的杂色鲍HdEGF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时空表达模式.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HdEGF1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1 239bp,含1个343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ORF),推测的蛋白序列包含3个Ca2+结合类表皮生长因子(EGF-CA)结构域和1个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结构域.通过序列相似性比较,确定其为新型表皮生长因子1(EGF1)相关蛋白.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显示HdEGF1基因在幼体附着后的表达量比附着前任一时期均高19倍以上;全胚原位杂交(WMISH)结果显示HdEGF1基因集中表达在变态后幼体后消化道的表皮细胞.HdEGF1基因的这种时空表达模式表明HdEGF1受严格的时空调控,直接参与了附着后杂色鲍幼体后消化道的生长和细胞分化.推测HdEGF1蛋白与某未知的vWFA-结合蛋白一道调控着杂色鲍幼体后消化道的空间走向.因此,HdEGF1蛋白很可能在后肠的形态建成中起着非常核心的作用.本研究为贝类肠道形态建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切入点,HdEGF1基因可以作为重要的标志分子,用于深入研究肠道形态建成过程中的信号通路、细胞分化和细胞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鲍 附着变态 表皮生长因子相关蛋白 Hdegf1基因 消化道末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MAvax-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佳颖 朱磊 +1 位作者 杨宏宽 陈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1-414,共4页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正迅速发展,其中CIMAvax-EGF疫苗是一种古巴独立研制开发的治疗性肺癌疫苗,其机制是通过疫苗接种而形成抗表皮生长因子(EGF)抗体,从而阻断EGF与其受体的结合而发挥抗癌作用。目前Ⅱ期和Ⅲ期试验已经证明了该...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正迅速发展,其中CIMAvax-EGF疫苗是一种古巴独立研制开发的治疗性肺癌疫苗,其机制是通过疫苗接种而形成抗表皮生长因子(EGF)抗体,从而阻断EGF与其受体的结合而发挥抗癌作用。目前Ⅱ期和Ⅲ期试验已经证明了该疫苗的有效性和长期安全性,新的Ⅲ期和Ⅳ期试验正在进行中。了解CIMAvax-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加速肺癌的免疫治疗进程,本文总结了CIMAvax-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MAvax-egf 疫苗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和ZnSD单用及伍用对犬火器伤伤口组织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
14
作者 吴炎 刘良明 +3 位作者 胡德耀 周学武 卢儒权 廖世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0-112,共3页
采用钢珠弹致犬后肢贯通伤模型,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和磺胺嘧啶锌(zinculfadiazine,ZnSD)单用及伍用对伤道肉芽组织的RNA与羟脯氨酸含量及CPK活性... 采用钢珠弹致犬后肢贯通伤模型,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和磺胺嘧啶锌(zinculfadiazine,ZnSD)单用及伍用对伤道肉芽组织的RNA与羟脯氨酸含量及CPK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GF和ZnSD单用及伍用均可增加伤口组织RNA和羟脯氨酸含量,降低CPK活性,以两药合用效果为佳。提示EGF和ZnSD可促进战创伤愈合,并呈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器伤 伤口愈合 表皮生长因子 磺胺嘧啶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 promoter SNPs, plasma EGF level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Chinese women 被引量:34
15
作者 Wang, Y.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55-1655,共1页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单核苷酸 多态性 血浆egf 乳腺癌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和FGF-2对猪皮下脂肪神经嵴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16
作者 董博文 崔小珍 +4 位作者 白瑞 郑明学 张黎 吕晓玲 任玉红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78-1786,共9页
【目的】探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对猪皮下脂肪神经嵴干细胞(neural crest stem cells, NC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以优化猪皮下脂肪神经嵴干细胞的培养... 【目的】探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对猪皮下脂肪神经嵴干细胞(neural crest stem cells, NC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以优化猪皮下脂肪神经嵴干细胞的培养条件。【方法】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原代猪皮下脂肪NC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CSCs标志物p75 NTR,并用不同浓度的EGF和FGF-2(0和0、10和10、10和20、20和10、20和20、30和30 ng/mL)作用于传代猪皮下脂肪NCSCs,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率,确定细胞生长的最适EGF和FGF-2浓度,将试验分为空白组和最适浓度组,测定两组细胞的生长曲线,成脂化诱导后油红O染色,对比两组细胞的脂滴生成量。【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原代猪皮下脂肪NCSCs经p75 NTR鉴定呈阳性。CCK-8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EGF和FGF-2的浓度均为20 ng/mL时对传代猪皮下脂肪NCSCs的促增殖作用最佳。生长曲线显示,两组细胞均在第5~9天处于对数生长期,第10~15天细胞增殖减缓,逐渐到达停滞期。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最适浓度组胞质内的脂滴生成量远多于对照组。【结论】在培养液中添加20 ng/mL EGF和20 ng/mL FGF-2对猪皮下脂肪NCSCs的增殖和分化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皮下脂肪 表皮生长因子(e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 神经嵴干细胞(NCS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病人放疗前后EGF、TNF水平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晓玲 刘小平 李明众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78-380,共3页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食管癌病人放疗前后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 algrow th factor, EGF)和肿瘤坏死因子(Tum or necrosis factor,TNF)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放疗后病人血清...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食管癌病人放疗前后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 algrow th factor, EGF)和肿瘤坏死因子(Tum or necrosis factor,TNF)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放疗后病人血清中EGF及TNF含量较放疗前显著降低,且下降幅度与疗效呈正相关。提示EGF、TNF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放射疗法 egf TN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黄芪、党参促进IEC-6细胞损伤后的快速修复 被引量:39
18
作者 宋厚盼 谢梦洲 +2 位作者 胡志希 黄惠勇 蔡雄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0-1175,共6页
目的研究白术、黄芪、党参提取物对体外胃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快速修复作用。方法采用Tips划痕法建立小肠上皮(IEC-6)细胞迁移模型,首先考察不同的IEC-6细胞接种密度、划痕后修复时间、不同的血清浓度以建立稳定的迁移模型;接着采用表... 目的研究白术、黄芪、党参提取物对体外胃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快速修复作用。方法采用Tips划痕法建立小肠上皮(IEC-6)细胞迁移模型,首先考察不同的IEC-6细胞接种密度、划痕后修复时间、不同的血清浓度以建立稳定的迁移模型;接着采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阻断剂AG1478对迁移模型进行评价;最后考察三味中药对IEC-6细胞迁移的作用效果。结果 (1)细胞的最佳接种密度为1×105个/m L;(2)宜在划痕后8 h计算细胞迁移率;(3)1%血清浓度为最适宜浓度;(4)EGF明显促进了IEC-6细胞迁移,AG1478明显抑制了细胞迁移;(5)白术、黄芪、党参提取物均可促进IEC-6细胞迁移。结论益气健脾中药可促进胃肠黏膜损伤后的快速修复过程,其机制是否与影响EGFR信号通路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黏膜损伤 IEC-6细胞 细胞迁移模型 表皮生长因子(egf) 白术 黄芪 党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阮君山 严令耕 +3 位作者 张蕾 陶丽 郑仕中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84-1486,共3页
机体重要的黏附分子整合素(Integrins)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及细胞与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已为人共知。以往的研究证实整合素与肿瘤转移有着密切关系,文献分析表明,这一研究领域一直是肿瘤转移方面的研究热点,该文着重概述近5年国际上关于... 机体重要的黏附分子整合素(Integrins)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及细胞与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已为人共知。以往的研究证实整合素与肿瘤转移有着密切关系,文献分析表明,这一研究领域一直是肿瘤转移方面的研究热点,该文着重概述近5年国际上关于整合素在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表明整合素介导了大量的非配体依赖的信号转导通路促进了肿瘤转移。这使得整合素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更加明确和深入,也为整合素抑制剂的开发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 肿瘤转移 表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上皮间质转化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光散射成像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灿 张海娴 +3 位作者 李丽霞 唐丽玮 孙芳 崔广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66-66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DOT)诊断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将153例乳腺癌患者分为TNBC组(12例)和非TNBC组(141例),比较两组超声及DOT图像特征... 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DOT)诊断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将153例乳腺癌患者分为TNBC组(12例)和非TNBC组(141例),比较两组超声及DOT图像特征。结果 TNBC组与非TNBC组的超声BI-RADS分级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5.00%和8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62,P<0.05);TNBC组血红蛋白总量(HBT)、血氧饱和度(SO2)及DOT BI-RADS分级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67%、83.33%、83.33%,非TNBC组HBT、SO2及DOT BI-RADS分级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49%、90.07%、9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4、0.000、0.536,P>0.05)。结论 TNBC在常规超声图像上无特征性表现,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结合DOT有助于提高TNBC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乳房 光散射成像 受体 雌激素 受体 孕激素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