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体结构面非线性弹性-塑性软化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徐磊 任青文 +1 位作者 王威 陈桂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2-465,共4页
在总结评述现有岩体结构面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将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结合起来,并采用起伏角磨损演化方程来定量描述结构面的磨损软化,建立了岩体结构面非线性弹性-塑性软化本构模型。利用新建立的模型对岩体结构面直剪试验进行了... 在总结评述现有岩体结构面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将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结合起来,并采用起伏角磨损演化方程来定量描述结构面的磨损软化,建立了岩体结构面非线性弹性-塑性软化本构模型。利用新建立的模型对岩体结构面直剪试验进行了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模拟能力。该模型概念清晰,参数易于确定,能够合理描述岩体结构面的非线性变形、塑性软化、弹塑性耦合、剪胀和磨损等主要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面 本构模型 非线性弹性 塑性软化 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形硐室广义Hoek-Brown围岩弹塑性交界面上径向应力的近似解 被引量:4
2
作者 曾钱帮 马平 刘彤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5-92,共8页
基于广义Hoek-Brown剪切强度包络线与Mohr应力圆、Mohr-Coulomb强度直线均相切的几何性质,引进一个与瞬时内摩擦角有关的参数——最大剪应力模数,获得最大和最小主应力、潜在破坏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切力、Mohr应力圆半径和瞬时内聚力与该... 基于广义Hoek-Brown剪切强度包络线与Mohr应力圆、Mohr-Coulomb强度直线均相切的几何性质,引进一个与瞬时内摩擦角有关的参数——最大剪应力模数,获得最大和最小主应力、潜在破坏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切力、Mohr应力圆半径和瞬时内聚力与该参数的函数关系,为轴对称平面应变条件下遵守广义Hoek-Brown破坏准则的圆形硐室围岩塑性区半径及重分布应力场的解答提供了简捷途径。通过弹塑性交界面上环向应力和径向应力之和一定的条件,结合最大剪应力模数与由弹塑性交界面上的径向应力与环向应力决定的Mohr圆半径间的关系,得到最大剪应力模数与正规化初始应力满足的非线性表达式,进而运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得弹塑性交界面上的径向应力的接近于真实值的近似解,并研究弹塑性交界面上的瞬时内摩擦角、正规化瞬时内聚力和正规化径向环向应力比随正规化初始应力和Hoek-Brown物性参数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正规化初始应力的增大,相同岩体质量的围岩弹塑性交界面上的应力状态由近似单轴压缩过渡到两向压缩应力状态,瞬时内摩擦角逐渐变小,而正规化内聚力逐渐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Hoek-Brown剪切强度包络线 Mohr应力圆 最大剪应力模数 瞬时强度参数 圆形硐室 塑性区半径 弹塑性交界面 径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层板L-T取向疲劳裂纹的扩展行为 被引量:1
3
作者 余历军 雷闫盈 陈立宇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18,23,共5页
采用四点弯曲试样在高频疲劳试验机上对铝基复合层板进行了疲劳试验,采用直流电势法测量裂纹长度,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疲劳断口及疲劳裂纹形貌,通过对比性试验,考察了组元性能错配和界面结合强度对复合板L-T取向疲劳裂纹扩展... 采用四点弯曲试样在高频疲劳试验机上对铝基复合层板进行了疲劳试验,采用直流电势法测量裂纹长度,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疲劳断口及疲劳裂纹形貌,通过对比性试验,考察了组元性能错配和界面结合强度对复合板L-T取向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并用断裂力学理论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性能错配的复合双层板两侧面的疲劳裂纹扩展通过界面产生牵扯作用,扩展速率相对于整体材料发生变化,近似符合混和定则;界面对层合板L-T取向疲劳性能的韧化作用以分层韧化为主,结合强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层板 疲劳裂纹 界面结合强度 性能错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ER第一壁铍-铜界面缺陷的热应力及弹塑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冷桢 谌继明 +2 位作者 王坤 康伟山 黄攀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9-204,共6页
为保障第一壁板铍/铜连接的性能满足ITER运行要求,需通过高热负荷疲劳试验评估缺陷的影响,确定可接受的缺陷尺寸、形状、位置等。针对该试验用增强热负荷(EHF)第一壁小模块,通过温度场及弹塑性结构分析,研究试验工况下铍/铜界面预制人... 为保障第一壁板铍/铜连接的性能满足ITER运行要求,需通过高热负荷疲劳试验评估缺陷的影响,确定可接受的缺陷尺寸、形状、位置等。针对该试验用增强热负荷(EHF)第一壁小模块,通过温度场及弹塑性结构分析,研究试验工况下铍/铜界面预制人工缺陷对模块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缺陷位置和尺寸都会对缺陷附近的弹塑性应变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模块的热疲劳性能;缺陷越大,影响范围越大;边缘型缺陷的影响远大于中心位置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ER第一壁 界面缺陷 热应力 弹塑性结构分析 高热负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心杆系统中一维弹塑性波演化精细分析(Ⅱ):弹塑性交界面与平台段反射衰减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光发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30,共11页
相对于入射波加载阶段透反射分析过程,入射波平台段持续时间长且弹塑性传播与演化行为复杂得多,此阶段试件内弹塑性波相互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开展了矩形入射波作用下试件内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两个界面上的弹塑性透反射行为计算... 相对于入射波加载阶段透反射分析过程,入射波平台段持续时间长且弹塑性传播与演化行为复杂得多,此阶段试件内弹塑性波相互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开展了矩形入射波作用下试件内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两个界面上的弹塑性透反射行为计算,定量研究了夹心杆系统中反射波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强入射波作用下,由于弹塑性波相互作用,试件内形成了曲线型弹塑性交界面,使透射端达到屈服状态的时间明显提前,该弹塑性交界面以大于弹性声速的速度向反射端变速传播;在塑性阶段,反射波的衰减是试件截面积增大引起的广义波阻抗增大和压缩引起的塑性波往返次数增加两个方面导致的衰减量之和。计算显示,试件的密度变化虽然明显影响其波速和广义波阻抗,但两个方面引起的衰减量之和正好接近于零,使得密度变化对透反射波平台段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塑性模量的增大使得反射波在平台端衰减更快,而试件直径对反射波衰减速度的影响并不是单调的,从4 mm增大到10 mm,反射波衰减速度增大,但增大到12 mm后衰减量反而有所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试验透反射波形的深入分析以及精细化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HOPKINSON压杆 弹塑性交界面 应力衰减 反射波 透射波 广义波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考虑侧接触的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林波 庄艳 +1 位作者 洪军 杨国庆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8-52,104,共6页
为了准确预测复杂机械系统装配界面的接触特性,构建了一种考虑侧接触的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利用塑性流动下体积守恒的原理,解决了单对微凸体在侧接触形式下接触力学模型难以表征的问题。以微凸体接触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微... 为了准确预测复杂机械系统装配界面的接触特性,构建了一种考虑侧接触的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利用塑性流动下体积守恒的原理,解决了单对微凸体在侧接触形式下接触力学模型难以表征的问题。以微凸体接触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微凸体接触点处的等效曲率半径参数,结合装配界面微凸体、装配界面压力的分布规律,将微凸体接触特性扩展到复杂机械系统的整个装配界面。与弹性-塑性接触模型在接触载荷方面的预测结果比较表明,提出的微凸体侧接触弹塑性力学模型与弹性-塑性接触模型在弹性接触载荷预测方面基本相同,但在完全塑性接触载荷预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两者预测结果的差距随塑性指数和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所提出的模型在完全塑性接触载荷预测方面更为接近有限元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界面 微凸体 侧接触 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凸体弹塑性变形的结合面分形接触模型 被引量:15
7
作者 缪小梅 黄筱调 袁鸿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8-252,共5页
基于分形接触理论,建立了考虑微凸体弹塑性变形的结合面分形接触模型。通过对所建模型的数值仿真,直观揭示了接触载荷与实际接触面积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弹塑性变形对结合面接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接触载荷随着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加而... 基于分形接触理论,建立了考虑微凸体弹塑性变形的结合面分形接触模型。通过对所建模型的数值仿真,直观揭示了接触载荷与实际接触面积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弹塑性变形对结合面接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接触载荷随着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近似线性关系。同样的接触面积下,接触载荷随着分形粗糙度系数G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分形维数D变化的规律比较复杂。弹塑性接触面积占总接触面积的比例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加而略微减小,同时随着G的增加而增加。弹塑性接触面积所占比例与D的关系是复杂的。弹塑性接触载荷不可忽略,弹塑性载荷占总载荷的比例与粗糙度系数及接触面积无关,只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减小。忽略微凸体弹塑性接触时,接触载荷会略大于考虑弹塑性接触时的结果,误差在5%~60%之间,误差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微凸体 弹塑性变形 分形模型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面弹粘塑性本构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安关峰 高大钊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8-91,共4页
推导了三维接触面的弹粘塑性本构关系,并将其与普通单元耦合,研制了三维弹粘塑性有限元软件。以简单案例对有(无)接触面单元物体表面位移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 弹粘塑性 三维接触面 有限元 本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填埋场边坡上土工膜的受力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冯世进 高丽亚 王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84-1489,共6页
在垃圾填埋场中,土工膜可以隔离垃圾体与周围环境,避免地下水受到污染。在土工膜上填埋垃圾和土层,沿其长度方向将有剪应力作用,使得土工膜发生变形,内部产生拉力,为保证土工膜的安全使用,需要对土工膜的拉力进行分析。将土工膜与黏土... 在垃圾填埋场中,土工膜可以隔离垃圾体与周围环境,避免地下水受到污染。在土工膜上填埋垃圾和土层,沿其长度方向将有剪应力作用,使得土工膜发生变形,内部产生拉力,为保证土工膜的安全使用,需要对土工膜的拉力进行分析。将土工膜与黏土界面的剪应力–位移关系曲线分为弹性、软化和残余强度3阶段,采用三阶段弹塑性模型来描述土工膜与黏土界面的剪切变形特性,推导出了界面处于弹性、软化和残余强度3阶段时土工膜位移–拉力的微分控制方程,由于3个阶段分界点的位置是未知的,利用迭代法求解土工膜的拉力,分析了填埋高度和坡度的变化对土工膜拉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膜 接触面 弹塑性模型 软化 拉力 残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界面–结构体系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孔宪京 刘京茂 +4 位作者 邹德高 宋永臣 陈楷 屈永倩 龚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7-405,共9页
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是水利和土木工程的一个关键共性问题,其分析是揭示工程中结构损伤破坏机理的重要环节。将土–界面–结构作为一个体系进行整体分析是精细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但在大型工程应用时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包括:土–... 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是水利和土木工程的一个关键共性问题,其分析是揭示工程中结构损伤破坏机理的重要环节。将土–界面–结构作为一个体系进行整体分析是精细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但在大型工程应用时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包括:土–结构接触边界约束,土–结构接触力学特性,以及土–界面–结构体系建模和分析等。本文对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相互作用 接触面 弹塑性 跨尺度 比例边界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材料界面裂纹的弹塑性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万伸 唐国金 周建平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5-57,共3页
研究Ⅰ型弹塑性界面裂纹问题。用傅里叶正、余弦变换及逐段定积分变换方法将边值问题的方程化为奇异积分方程组。解方程后计算了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及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OD ,给出了应变能释放率算式。结果表明 ,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和COD... 研究Ⅰ型弹塑性界面裂纹问题。用傅里叶正、余弦变换及逐段定积分变换方法将边值问题的方程化为奇异积分方程组。解方程后计算了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及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OD ,给出了应变能释放率算式。结果表明 ,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和COD均仅与两种材料的较小屈服极限有关 ,较小屈服极限越大 ,则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和COD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断裂 界面裂纹 双材料 屈服极限 塑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役自增强反应管残余应力衰减规律及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金花 秦宗川 徐鹏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9,14,共4页
采用Sachs内孔逐层镗削应力释放法测试AISI4333 M4在役自增强反应管残余应力。结果显示,在役反应管经过17年的运行使用后,周向残余应力衰减了18.0%。分析表明,在长期的交变压力和高温作用下,在役反应管的应力松弛随管壁厚度呈V字形变化... 采用Sachs内孔逐层镗削应力释放法测试AISI4333 M4在役自增强反应管残余应力。结果显示,在役反应管经过17年的运行使用后,周向残余应力衰减了18.0%。分析表明,在长期的交变压力和高温作用下,在役反应管的应力松弛随管壁厚度呈V字形变化,弹塑性界面沿半径外扩,疲劳强度减小,这为在役反应管安全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管 自增强 残余应力 应力松弛 弹塑性界面 疲劳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TBM施工管片衬砌三维计算模型 被引量:5
13
作者 钟登华 梅传书 刘春冬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2-476,共5页
基于三维非线性界面元和弹塑性理论 ,建立了隧洞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 (TBM)施工管片衬砌三维计算模型 .这种界面元法能够进行单元交界面的弹塑性分析而无需设置任何形式的夹层单元 ,同时可以较好地模拟 TBM施工隧洞管片之间螺栓的连接作... 基于三维非线性界面元和弹塑性理论 ,建立了隧洞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 (TBM)施工管片衬砌三维计算模型 .这种界面元法能够进行单元交界面的弹塑性分析而无需设置任何形式的夹层单元 ,同时可以较好地模拟 TBM施工隧洞管片之间螺栓的连接作用及各种软弱面的不连续变形特征 .理论分析和工程算例表明 ,提出的分析模型仿真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施工 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 管片衬砌 三维计算模型 界面元法 弹塑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凸体连续变形理论的结合面切向刚度模型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世军 李志涛 +2 位作者 韩子锐 赵金娟 李鹏阳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包含微凸体接触过程中弹塑性过渡阶段弹性的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模型。现有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模型中只考虑微凸体完全弹性接触阶段的弹性,未考虑弹塑性过渡阶段弹性。根据微凸体变形过程中应满足的连续性条件,微凸体变形... 提出了一种包含微凸体接触过程中弹塑性过渡阶段弹性的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模型。现有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模型中只考虑微凸体完全弹性接触阶段的弹性,未考虑弹塑性过渡阶段弹性。根据微凸体变形过程中应满足的连续性条件,微凸体变形过程可以按如下划分:完全弹性阶段、弹塑性过渡阶段(包含三个不同阶段)以及完全塑性阶段,依据分形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建立了计入微凸体弹塑性过渡阶段弹性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模型。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考虑微凸体的弹塑性过渡阶段的切向接触刚度相比与不考虑弹塑性过渡阶段更加的符合实际接触情况。新模型的切向接触刚度随着法向载荷和较软材料的屈服强度与两材料的复合弹性模量的比值的增大而增大,还由于分形粗糙度与切向载荷的增大,该切向接触刚度会减小,并且伴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切向接触刚度先增大后减小,即接触刚度存在一个峰值。此外,当较软材料的屈服强度与两材料的复合弹性模量的比值增大时,刚度峰值所对应的分形维数在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分形理论 弹塑性 接触 切向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埋场衬垫系统界面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素珍 郑七振 孙锦剑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1-986,共6页
典型垃圾填埋场衬垫系统由土/土工膜、土工膜/土工织物等多个界面组成,这些界面抗剪强度低,成为潜在的滑裂面,容易使填埋场发生沿界面的失稳破坏。本文根据大量土/土工膜界面直剪试验的研究,针对该界面的变形机理和应变软化特性,在前人... 典型垃圾填埋场衬垫系统由土/土工膜、土工膜/土工织物等多个界面组成,这些界面抗剪强度低,成为潜在的滑裂面,容易使填埋场发生沿界面的失稳破坏。本文根据大量土/土工膜界面直剪试验的研究,针对该界面的变形机理和应变软化特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接触面的厚度,定义了接触面的切向应变和法向应变,将界面的变形分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残余阶段。同时提出了适合于土与土工膜界面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本构模型参数较少,物理意义明确,运用简单方便。最后,结合Filz接触面直剪试验和钱学德单剪试验的结果,将通过该模型得到的拟合结果与之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土与土工膜界面弹塑性本构模型是合理可行的,且建模方便,适用于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膜接触面 应变软化 弹塑性本构模型 对比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个力学问题 被引量:9
16
作者 余寿文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0-384,共5页
讨论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的三个力学问题 :( 1)微系统界面区域的力学性质。 ( 2 )薄膜—基底结构界面的裂纹扩展。 ( 3)微机械的弹塑性—粘着接触力学。文中在简述了研究现状后 ,简要地报导了作者及其合作者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 微电子机械系统 办学界面 薄膜基底结构 弹塑性-粘着接触力学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欧拉流体弹塑性问题的数值方法研究
17
作者 柏劲松 李平 +1 位作者 袁帅 董玉斌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9-655,共7页
将描述固体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与欧拉流体动力学方程组耦合求解,通过引入界面捕捉方法描述多物质界面,将带弹塑性的多材料相互作用问题从形式上转化为计算单一材料问题,采用Roe方法近似求解Riemann问题,给出以Godunov方法为基础的二阶... 将描述固体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与欧拉流体动力学方程组耦合求解,通过引入界面捕捉方法描述多物质界面,将带弹塑性的多材料相互作用问题从形式上转化为计算单一材料问题,采用Roe方法近似求解Riemann问题,给出以Godunov方法为基础的二阶精度欧拉弹塑性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适用于计算大变形流动等问题,并通过数值实验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拉方法 弹塑性流动 高精度计算格式 界面捕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约束下幂硬化双材料界面裂尖场分析
18
作者 王世文 郭万林 沈亚鹏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本文用J2形变理论分析了三轴应力约束下,由具有不同硬化指数和硬化系数的幂硬化材料构成的界面裂纹问题.通过在本构方程中引入三轴应力约束因子Tz,我们考虑了三维约束效应对裂尖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三轴应力约束对裂尖场的... 本文用J2形变理论分析了三轴应力约束下,由具有不同硬化指数和硬化系数的幂硬化材料构成的界面裂纹问题.通过在本构方程中引入三轴应力约束因子Tz,我们考虑了三维约束效应对裂尖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三轴应力约束对裂尖场的分布,尤其是对径向应力σr和有效应力σe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裂纹 三维约束 弹塑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理论的单层厚壁圆筒自增强弹塑性交界面半径R_c的确定
19
作者 林玉娟 关志超 贾晶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31期7699-7701,共3页
在自增强技术中,确定最佳弹塑性界面半径是关键。在利用自增强理论设计计算超高压容器时,最佳自增强处理压力、最佳弹塑性界面半径是主要的参数。分别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和损伤模型对三种不同规格的厚壁圆筒进行了计算,并与同参数的理... 在自增强技术中,确定最佳弹塑性界面半径是关键。在利用自增强理论设计计算超高压容器时,最佳自增强处理压力、最佳弹塑性界面半径是主要的参数。分别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和损伤模型对三种不同规格的厚壁圆筒进行了计算,并与同参数的理想弹塑性模型和实际测得的弹塑性交界面半径值进行了对比,从而说明给出的基于损失的厚壁圆筒弹塑性交界面半径计算思路是正确的,为将来准确预测和控制自增强容器残余应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容器 自增强 最佳弹塑性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龙格库塔法的弹塑性有限元并行计算
20
作者 付朝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52-54,59,共4页
基于MPI集群环境对弹塑性区域分解有限元并行计算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三阶和四阶的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对应力-应变关系进行积分的算法。积分过程中自动调整子步大小来控制积分过程中的误差。研制了采用最小残余平滑法的子结构... 基于MPI集群环境对弹塑性区域分解有限元并行计算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三阶和四阶的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对应力-应变关系进行积分的算法。积分过程中自动调整子步大小来控制积分过程中的误差。研制了采用最小残余平滑法的子结构预处理共轭梯度并行求解算法。算法在基于工作站机群的并行环境下实现。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并行加速比和效率,是一种有效的并行求解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消息传递接口(MPI) 并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