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ltivating High Efficient Bacteria of Degrading Pulping Wastewater by Ultraviolet Mutagenic Technology
1
作者 WUYi-ning ZHANGYing +1 位作者 LIUShi-rui RENNan-q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4年第1期62-65,共4页
Instead of pure bacteria, induction mutation of activated sludge by ultraviolet (Uv) was studied and used to treat pulping wastewater by continuous- flow. The result showed the mutagenic activated sludge had remarkabl... Instead of pure bacteria, induction mutation of activated sludge by ultraviolet (Uv) was studied and used to treat pulping wastewater by continuous- flow. The result showed the mutagenic activated sludge had remarkable effect and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pulp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Comparing with common activated sludge, the mutagenic activated sludge was more suitable for lignose decomposition and had high decomposing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ping wastewater Ultraviolet mutagenation activated sludge high efficient degrading bacter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合菌-藻系统提高农村污水氮磷处理效率的研究
2
作者 谷明 何永俊 +2 位作者 杨安强 沈剑 王欣泽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1-77,共7页
基于微藻的高效藻类塘技术,在解决农村污水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微藻在污水净化过程中,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各类污染物,同时显著降低处理能耗与建设成本。为进一步提高高效藻类塘处理效率,减少水力停留时间,该研究在光生物反应器中接... 基于微藻的高效藻类塘技术,在解决农村污水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微藻在污水净化过程中,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各类污染物,同时显著降低处理能耗与建设成本。为进一步提高高效藻类塘处理效率,减少水力停留时间,该研究在光生物反应器中接种栅藻(S)、小球藻(Q)和光合菌(P),并构建光合菌-栅藻(S+)和光合菌-小球藻(Q+)悬浮系统,和不同菌藻比的光合菌-栅藻(S+P)固定化系统,探究悬浮系统和固定化系统生物量变化和氮、磷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悬浮系统中,S+系统处理效率最高,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70.40%和74.97%,TN去除率较S系统提高4.73%。在固定化系统中,菌藻比1∶4时处理效果最佳,且OD_(685)和TSS较悬浮系统提高了82.40%和90.90%,TP去除率为82.60%,TN去除率(47.24%)较悬浮系统有所下降。悬浮系统的N、P去除率较高,实际运行操作简单,而固定化系统更易于微藻的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光合菌 高效藻类塘 菌藻共生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a)芘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3
作者 刘舒婷 刘佳明 +3 位作者 高兆麒 刘世亮 姜桂英 王贝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7-1065,共9页
高分子量多环芳烃(PAHs)特别是苯并(a)芘(BaP)高效降解微生物资源仍十分匮乏。该研究通过富集培养、形貌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对比分析等方法,筛选获得4株BaP高效降解菌H1(Brucella anthropi,布鲁氏菌)、H2(Bacillus cereus... 高分子量多环芳烃(PAHs)特别是苯并(a)芘(BaP)高效降解微生物资源仍十分匮乏。该研究通过富集培养、形貌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对比分析等方法,筛选获得4株BaP高效降解菌H1(Brucella anthropi,布鲁氏菌)、H2(Bacillus cereus,芽孢杆菌)、M1(Brucella anthropi,布鲁氏菌)和M2(Brucella anthropi,布鲁氏菌),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探究4株菌对BaP的降解特性后发现:(1)4株菌可在pH值为5.5~8.5,温度(T)为25~37℃的环境中生存并保持活性,最佳环境条件均为温度T=30℃,pH=7.5;(2)在T=30℃,pH=7.0条件下,降解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1)的BaP 5 d后,H1、H2、M1和M2对BaP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6.32%、79.26%、82.14%和61.81%;(3)布鲁氏菌M1在最佳降解条件下对高分子量PAHs BaP具有良好的降解能力,在微生物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可为生物修复提供宝贵的生物资源,为BaP污染环境的高效微生物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高效降解菌 布鲁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对食品接触材料表面细菌灭活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许桂敏 王婧昕 +3 位作者 刘进仁 李荣荣 石兴民 张冠军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83-2891,共9页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热杀菌技术,在食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此选取了3种常见的食品接触材料(牛皮纸、304不锈钢片、玻璃片)和2种代表性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利用氩气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tmospher...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热杀菌技术,在食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此选取了3种常见的食品接触材料(牛皮纸、304不锈钢片、玻璃片)和2种代表性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利用氩气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APPJ)处理表面涂布了细菌的材料,采用3种常用的灭菌动力学模型(Log-linear、Geeraerd和Weibull),对比研究了等离子体对食品接触材料表面细菌的灭活效率。研究结果表明:Ar APPJ对涂布在材料表面细菌的杀灭效果均随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与各组的对照相比,等离子体处理90 s、120 s、150 s的细菌灭活率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3种灭菌动力学模型中,Weibull模型的R2数值都接近为1,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关性最好,表明该模型能够比Log-linear和Geeraerd模型更好地反映等离子体对食品接触材料表面细菌的灭活规律,更适合描述等离子体的杀菌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射流 细菌 食品接触材料 动力学模型 灭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应用
5
作者 刘乃毓 李曼莉 +1 位作者 傅博强 李茹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3-441,共9页
为解决现有研究报道中的制备的酿酒酵母标准物质的浓度无法满足浮游菌采样器采样时气溶胶发生需求的问题,研制了浮游菌采样器采样生物效率计量评价用酿酒酵母标准物质。结果表明,制备的酿酒酵母标准物质中酵母存活率达(81.2±1.4)%... 为解决现有研究报道中的制备的酿酒酵母标准物质的浓度无法满足浮游菌采样器采样时气溶胶发生需求的问题,研制了浮游菌采样器采样生物效率计量评价用酿酒酵母标准物质。结果表明,制备的酿酒酵母标准物质中酵母存活率达(81.2±1.4)%,该标准物质定量标准值为8.65×10^(6) CFU/瓶,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_(rel)为4.32%(k=2),均匀性稳定性良好,4℃和-20℃下能稳定保存14天,-80℃下能稳定保存6个月。此外,酿酒酵母标准物质产生的生物气溶胶可以被采集到并保持活性,满足浮游菌采样器采样生物效率评价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样生物效率 计量评价 酿酒酵母 浮游菌采样器 标准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沉积物可培养硫氧化细菌多样性研究
6
作者 郭亭妍 连昭 +1 位作者 孙利芹 李岩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1,共9页
从莱州湾沉积物中分离硫氧化细菌,分析可培养硫氧化细菌多样性并筛选高效硫氧化菌。从莱州湾5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中选择性分离硫氧化细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并筛选高效硫氧化菌。本研究发现莱州湾... 从莱州湾沉积物中分离硫氧化细菌,分析可培养硫氧化细菌多样性并筛选高效硫氧化菌。从莱州湾5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中选择性分离硫氧化细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并筛选高效硫氧化菌。本研究发现莱州湾沉积物中分布着丰富的硫氧化细菌,其丰度约10~3 cfu/g,分离鉴定了45株硫氧化细菌,基于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关系将其分类为假单胞菌门的γ-变形菌纲、放线菌门、芽胞杆菌门的9个属,其中γ-变形菌纲细菌为优势菌(占比93.62%),优势属(>10%)为Vibrio(弧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Vibrio是本研究的绝对优势类群(占比51.11%),分布于所有采样点,且最为广泛。以硫代硫酸钠为底物,利用碘量法测定了代表菌株的硫氧化能力,其中12株菌有较高的硫氧化能力(氧化率>70%),其中Vibrio sp.LZB4-9、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LZB2-4、Halomonas sp.LZB4-4的氧化效率最高,在接种后第12天氧化硫代硫酸钠效率达95%以上。本研究揭示了莱州湾沉积物中可培养硫氧化菌多样性,筛选了高效菌株,为修复莱州湾近海养殖区水体及沉积物提供了土著高效菌株,为研究莱州湾硫循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沉积物 硫氧化菌 可培养 多样性 弧菌属 高效菌株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根瘤菌对红豆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7
作者 王嫚 韦小丽 +4 位作者 苏石诚 李张赟 余大龙 韦忆 王明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116,共9页
【目的】红豆树是我国特有的乡土珍贵用材树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接种不同根瘤菌对红豆树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揭示接种不同根瘤菌对红豆树幼苗的促生效应,筛选出高效促生的根瘤菌菌株,为利用根瘤菌培育红豆树... 【目的】红豆树是我国特有的乡土珍贵用材树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接种不同根瘤菌对红豆树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揭示接种不同根瘤菌对红豆树幼苗的促生效应,筛选出高效促生的根瘤菌菌株,为利用根瘤菌培育红豆树壮苗提供参考。【方法】用红豆树当年生幼苗接种8株不同的根瘤菌菌株,分析接种根瘤菌对红豆树幼苗生长性状、结瘤状况、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硝态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等指标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综合评价法评价其苗木质量。【结果】接种根瘤菌的红豆树幼苗生长和生理表现均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红豆树幼苗。与未接种根瘤菌的红豆树幼苗相比,接种根瘤菌处理的红豆树幼苗的苗高、地径、总生物量增幅分别为25.75%~96.49%、17.31%~51.16%、42.11%~102.63%;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的增幅分别为14.88%~201.33%、17.56%~169.76%、2.38%~23.81%、40.98%~190.16%;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的增幅分别为2.14%~66.31%、27.36%~209.43%、71.88%~337.50%、31.30%~191.60%、2.33%~48.84%。接种不同根瘤菌的红豆树幼苗苗木质量的综合评分顺序为5号>6号>4号>8号>2号>7号>1号>3号。【结论】接种根瘤菌显著改善了红豆树幼苗的生理状况,促进了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并提高了苗木的质量,其中4号、5号、6号菌株促生效果较好,可以作为培育红豆树壮苗的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根瘤菌 高效促生菌 壮苗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根际解磷菌的筛选及其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8
作者 马雪晴 吴华伟 +1 位作者 曹春霞 郑娇莉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为了从茶园根际筛选具有产吲哚乙酸(IAA)能力的解磷菌,从湖北省英山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园采集根际土壤,通过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解磷菌,以解磷活性及产IAA能力为指标进行复筛,通过形态特征及16 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 为了从茶园根际筛选具有产吲哚乙酸(IAA)能力的解磷菌,从湖北省英山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园采集根际土壤,通过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解磷菌,以解磷活性及产IAA能力为指标进行复筛,通过形态特征及16 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促生特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菌株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解磷菌DFP-24具有较好的产IAA能力,经鉴定为森林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同时菌株具有产铁载体、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和固氮等促生特性。大田试验表明,施加DFP-24菌株可提高茶芽密度,显著提高茶叶全磷含量,增加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酚氨比,影响茶叶品质,同时还能改善土壤性质。综上所述,菌株DFP-24具有开发微生物菌肥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可为茶树专用根际促生菌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菌 茶叶品质 促生作用 肥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根黑腐病菌生防菌BM-03的防效及其发酵特性分析
9
作者 李翔 郝浩浩 +3 位作者 吴俊林 许晓敬 赵佳佳 孙会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58-62,共5页
采用平板分离培养法和平板拮抗试验技术,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拮抗烟草根黑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菌株,编号BM-03;通过盆栽试验对该菌株的生防效果进行验证,并对其发酵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平板拮抗试验结果显示,菌株B... 采用平板分离培养法和平板拮抗试验技术,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拮抗烟草根黑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菌株,编号BM-03;通过盆栽试验对该菌株的生防效果进行验证,并对其发酵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平板拮抗试验结果显示,菌株BM-03对烟草根黑腐病菌的抑菌率达52.78%,盆栽验证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根黑腐病的生防效果达78.03%;发酵特性测定结果显示,无机盐对菌株BM-03发酵特性的影响较小,而可溶性淀粉、酵母粉和黄豆粉是该菌株生长发酵的适宜营养物质。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30 g,黄豆粉6 g,酵母粉4 g,NaCl0.5 g,K_(2)HPO_(4)0.5 g,MgSO_(4)·7H_(2)O0.5 g,FeSO_(4)·7H_(2)O0.01 g,全部溶解后定容至1 L,并将pH调节至8.0,接种量7%、装液量100 mL,于28℃恒温条件下进行培养。本研究为BM-03生防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生防菌 筛选 防治效果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葱伴生番茄对青枯病及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佘小漫 姚挺 +1 位作者 黄真珍 何自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0-20,共11页
【目的】为明确香葱伴生对番茄青枯病及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影响,揭示香葱伴生番茄降低青枯病发病率的机理。【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番茄单作和香葱伴生番茄2个处理,分别采集单作发病番茄(QK)、单作健康番茄(NBS)和香葱伴生番茄(BS)的根... 【目的】为明确香葱伴生对番茄青枯病及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影响,揭示香葱伴生番茄降低青枯病发病率的机理。【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番茄单作和香葱伴生番茄2个处理,分别采集单作发病番茄(QK)、单作健康番茄(NBS)和香葱伴生番茄(BS)的根际土壤,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探究香葱伴生对番茄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番茄单作处理和香葱伴生番茄处理的青枯病平均病株率分别为50.48、31.43%,香葱伴生番茄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37.74%。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BS、NBS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QK;与QK相比,BS和NBS根际土壤细菌茄科雷尔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与NBS相比,BS根际土壤细菌茄科雷尔氏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利用LC-MS技术共鉴定出番茄根际土壤代谢物586种,其中正离子模式代谢物320种,负离子模式代谢物266种,并将代谢物的功能注释至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加工和环境信息加工等代谢通路;与NBS相比,BS根际土壤代谢物中的缬氨酸、L-天冬酰胺和柠檬酸的含量均显著降低,L-赖氨酸、谷氨酸、D-谷氨酰胺和异亮氨酸的含量也低于NBS,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香葱伴生番茄显著降低番茄青枯病田间发病率,改变了番茄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和番茄根际土壤代谢物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葱伴生 番茄青枯病 根际土壤细菌 根际土壤代谢物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R与HMBR除污效能及相关功能微生物对比研究
11
作者 李莹 刘强 +3 位作者 项玮 曲吉祥 杨翠萍 范秀磊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161,共6页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Hybrid membrane bioreactor,HMBR)是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中引入悬浮生物膜载体。利用高通量测序及相关分析软件筛选出具有降碳、脱氮、除磷功能的微生物,对比HMB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Hybrid membrane bioreactor,HMBR)是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中引入悬浮生物膜载体。利用高通量测序及相关分析软件筛选出具有降碳、脱氮、除磷功能的微生物,对比HMB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合两种反应器各自最优工况下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探究二者除污效能存在差异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HMBR的除污性能优于MBR,且MBR与HMBR污染物降解机制不同。HMBR拥有更优运行性能的原因在于HMBR内部拥有物种更加丰富、分布更加均匀、数量更多的微生物群落,相关功能菌在HMBR内增殖明显,尤其是悬浮填料的投加带来了功能菌的额外增量,从而提升了HMBR的污染物降碳、脱氮、除磷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群落结构 功能菌 除污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胡萝卜素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香研究
12
作者 梁伟 蔡联合 +4 位作者 苏赞 陈义昌 邹克兴 王明月 王伊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4期20-24,共5页
采用梯度稀释涂布法从常年落叶的土壤中筛选出3株具有降解β-胡萝卜素能力的菌株,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β-胡萝卜素的降解率,进而对发酵液中的产物进行GC-MS分析,筛选出目标菌株TR-3,其降解β-胡萝卜素的能力在3株中最强,降解率达... 采用梯度稀释涂布法从常年落叶的土壤中筛选出3株具有降解β-胡萝卜素能力的菌株,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β-胡萝卜素的降解率,进而对发酵液中的产物进行GC-MS分析,筛选出目标菌株TR-3,其降解β-胡萝卜素的能力在3株中最强,降解率达86.65%。革兰氏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16S rDNA测序及聚类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TR-3为肠杆菌属;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发现,其对β-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的成分主要为仲辛酮(37.69%)、苯乙醇(13.88%)、磷酸三丁脂(5.55%)、癸酸乙酯(5.54%)、β-紫罗兰酮(4.80%)及月桂酸乙酯(3.73%)等致香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 高效降解菌 筛选 分离纯化 致香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和解磷细菌双接种对小麦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殷小冬 李其胜 +8 位作者 顾大路 杨文飞 杜小凤 刘汉松 文廷刚 李可 宋佳敏 诸俊 贾艳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54-60,共7页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接种复合灭活菌剂为对照,分析了2种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RI;Glomus intraradices,GI)和4种解磷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Bacillus megate-rium,BM;Arthrobacter pascens,AP;...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接种复合灭活菌剂为对照,分析了2种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RI;Glomus intraradices,GI)和4种解磷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Bacillus megate-rium,BM;Arthrobacter pascens,AP;Bacillus subtilis,BS)双接种对小麦生长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接菌组小麦的菌根侵染率、产量、速效磷含量均显著提高,而土壤pH值显著下降,小麦产量和速效磷含量在接菌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31%~27.00%和19.03%~60.35%。(2)GI+AP处理的产量最高,添加RI接菌组的速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添加GI的接菌组,其中以RI+BS处理的最高;RI+BS和RI+BA处理的磷肥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30.86%和27.94%。(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磷肥吸收利用率与菌根侵染率、籽粒重、籽粒磷含量、速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解磷细菌有利于增强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pH值,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和磷素积累量,其中RI+BS处理对小麦磷肥利用率的提高作用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解磷细菌 小麦 磷肥吸收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协同酵母菌发酵杂粮面包降糖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欢 刘敬科 +2 位作者 李朋亮 刘晶 张爱霞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1-218,共8页
乳酸菌和酵母菌共同发酵制作的杂粮面包,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糖等功能成分,可以控制血糖升高。该综述基于乳酸菌、酵母菌在发酵杂粮中发挥的协同作用,从促进降糖活性成分的释放、生成及转化、抑制升高血糖相关酶活性3个方面,阐述了乳酸菌... 乳酸菌和酵母菌共同发酵制作的杂粮面包,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糖等功能成分,可以控制血糖升高。该综述基于乳酸菌、酵母菌在发酵杂粮中发挥的协同作用,从促进降糖活性成分的释放、生成及转化、抑制升高血糖相关酶活性3个方面,阐述了乳酸菌协同酵母菌发酵杂粮面包降糖机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 杂粮面包 协同作用 降糖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光照对秋葵褐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其田间药剂防治效果评价
15
作者 王琳 《蔬菜》 2024年第12期52-58,共7页
了解病原菌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状态,是控制病害流行的基础。为了解褐腐病菌在黑龙江地区的发生条件,并找到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室内试验对影响菌丝和孢子萌发的温度、光照条件进行研究,并对6种药剂防治秋葵褐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评... 了解病原菌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状态,是控制病害流行的基础。为了解褐腐病菌在黑龙江地区的发生条件,并找到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室内试验对影响菌丝和孢子萌发的温度、光照条件进行研究,并对6种药剂防治秋葵褐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秋葵褐腐病病原菌菌丝在15~40 ℃条件下均可生长,而产孢温度为20~30 ℃;30 ℃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高,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但有利于产孢;在0 h光照下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最长,第3天达7.85 cm,但产孢量最低,为1.04×10^(7)个/mL,均分别与其他处理有显著性差异;24 h光照处理第3天菌落直径(7.15 cm)显著小于其他2个处理,而病原菌产孢量最大(4.64×10^(7)个/mL),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 ℃,在此温度下2 h就可以完成孢子萌发,在25 ℃条件下5 h时孢子才开始萌发,在20 ℃条件下24 h后孢子仍无萌发迹象。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0%腐霉利悬浮剂和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这3种药剂对秋葵褐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600倍液、1 200倍液分别较对照药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显著提高15.2百分点、14.2百分点,分别较对照药剂1 200倍液显著提高13.8百分点、12.8百分点;20%腐霉利悬浮剂600倍液、1 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较对照药剂600倍液显著提高9.3百分点、11.8百分点,分别较对照药剂1 200倍液显著提高8.3百分点、10.8百分点;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也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综上,秋葵褐腐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30 ℃,黑龙江地区主要发病时期在6月末—7月初,生产中可选用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0%腐霉利悬浮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在病害发生初期交替进行防治,每7 d喷雾1次,连续施药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葵 褐腐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菌落直径 孢子萌发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消毒剂对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分离菌的消毒效果验证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梦丹 詹清 +4 位作者 周阿容 揭小玲 郑孝贤 王海龙 方东升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研究5种消毒剂对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分离菌的消杀效果,为微生物实验室合理有效地使用消毒剂提供依据。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法,观察75%乙醇、70%异丙醇、2 g·L^(−1)新洁尔灭、400 mg·L^(−1)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4.5%... 研究5种消毒剂对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分离菌的消杀效果,为微生物实验室合理有效地使用消毒剂提供依据。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法,观察75%乙醇、70%异丙醇、2 g·L^(−1)新洁尔灭、400 mg·L^(−1)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4.5%H2O2、80 mg·L^(−1)Ag^(+))对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分离菌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75%乙醇、70%异丙醇、2 g·L^(−1)新洁尔灭和400 mg·L^(−1)84消毒液作用2 min,对细菌繁殖体的杀灭对数值均大于5.00,达到消毒合格的要求。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4.5%H2O2、80 mg·L^(−1)Ag^(+))作用60 min,对真菌的杀灭对数值大于4.00,对巨大芽孢杆菌的杀灭对数值大于5.74,达到消毒合格要求;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杀灭对数值为2.36,未达到消毒合格要求。综上分析,环境分离菌更能真实地反映实验室微生物污染情况。实验室应根据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消毒剂效能验证,依据效能验证结果,合理地筛选和轮换使用至少2种以上的消毒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分离菌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法 消毒剂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磷耦合对紫花苜蓿土壤酶活性、磷含量及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盈盈 胡丹丹 +1 位作者 马春晖 张前兵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4-64,共11页
为探讨解磷细菌与磷肥耦合对紫花苜蓿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磷素、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阐明苜蓿土壤磷素利用效率、土壤肥力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接菌处理设置单接种胶质芽孢杆菌(J_(1))处理、巨大芽孢杆菌(J... 为探讨解磷细菌与磷肥耦合对紫花苜蓿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磷素、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阐明苜蓿土壤磷素利用效率、土壤肥力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接菌处理设置单接种胶质芽孢杆菌(J_(1))处理、巨大芽孢杆菌(J_(2))处理、二者联合接菌(J_(3))处理和对照接灭菌菌种(J_(0))处理,施磷处理设置施磷(P_(2)O5)100 mg/kg(P_(1))和0 mg/kg(P_(0))处理。结果表明:在P_(0)、P_(1)条件下,植株磷浓度及干物质产量均为施菌处理大于J_(0)处理,且在J_(3)处理下达到最高;相比于J_(0)处理,接菌处理总干物质产量分别提高了19.7%~40.7%和26.9%~66.1%;除第1茬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蔗糖酶及第2茬非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余条件下苜蓿根际及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J_(2)、J_(3)处理显著大于J_(0)处理;苜蓿根际及非根际土壤pH值均为J_(3)处理显著小于J_(0)处理;菌磷耦合中紫花苜蓿土壤磷素利用效率在J_(3)P_(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为13.9%。接菌、施磷对苜蓿植株磷浓度、干物质产量、土壤速效磷含量、pH值、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菌磷互作对苜蓿植株磷浓度、土壤速效磷含量、非根际土壤pH值、脲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发现,各指标间的综合评价由高到低为J_(3)P_(1)>J_(1)P_(1)>J_(2)P_(1)>J_(3)P_(0)>J_(2)P_(0)>J_(0)P_(1)>J_(1)P_(0)>J_(0)P_(0)处理,苜蓿总干物质产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与植株磷浓度、磷素利用效率、速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在施磷100 mg/kg的同时,共接种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最有利于增强土壤肥力,提高苜蓿根系对磷素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苜蓿的干物质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解磷细菌 磷素利用效率 土壤酶活性 干物质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共栖菌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
18
作者 邹万生 莫平 +1 位作者 王智 刘良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66-4379,共14页
为探讨水生共栖菌H1(Sphingobacterium kitahiroshimense 10C^(T))与H2(Bacillus zhangzhouensis DW5-4^(T))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DMCs)复苏的联合作用,将菌株H1、H2按不同菌浓度比(菌比)与DMCs用沉积物混匀包埋,以无菌组为对照,在温度15... 为探讨水生共栖菌H1(Sphingobacterium kitahiroshimense 10C^(T))与H2(Bacillus zhangzhouensis DW5-4^(T))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DMCs)复苏的联合作用,将菌株H1、H2按不同菌浓度比(菌比)与DMCs用沉积物混匀包埋,以无菌组为对照,在温度15和25℃、光照强度15μmol/(m^(2)⋅s)和光暗比10h:14h条件下进行室内复苏实验,并结合室内实验结果开展野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低菌比(≤3)时,菌组DMCs可溶性胞外多糖(SPS)浓度显著下降,固着性胞外多糖(CPS)与DMCs光合效率(Fv/Fm)无显著变化(P>0.05),SPS下降不影响Fv/Fm,菌群通过泌出3种代谢产物显著提升DMCs复苏率.菌比提高(≥5)时,菌组DMCs的SPS和CPS浓度均显著下降,其Fv/Fm也显著下降(P<0.05),CPS浓度下降抑制了DMCs光合效率,高菌比菌群通过降低DMCs的光合效率和泌出2种有效抑制DMCs复苏的代谢产物协同降低DMCs复苏率(纯代谢产物作用下的DMCs复苏率高于同条件下菌组复苏率).野外定性实验证实了菌比显著影响DMCs复苏率,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制剂抑控DMCs复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光合效率 水生细菌 胞外多糖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聚己二酸丁二烯对苯二甲酸酯塑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颖 杨钰婷 +1 位作者 陈姗姗 栾天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90-4699,共10页
随着全球塑料污染问题加剧,聚己二酸丁二烯对苯二甲酸酯(PBAT)作为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代表,其被微生物降解的速率与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比了PBAT在水体、土壤和堆肥环境中的降解规律,解析了不同因素对微生物降解PBAT的影响,总... 随着全球塑料污染问题加剧,聚己二酸丁二烯对苯二甲酸酯(PBAT)作为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代表,其被微生物降解的速率与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比了PBAT在水体、土壤和堆肥环境中的降解规律,解析了不同因素对微生物降解PBAT的影响,总结了目前已筛选到的PBAT降解菌并对比其降解速度,阐述了微生物在胞外和胞内两个层面的PBAT降解机制和降解产物.最后从影响因子研究、PBAT降解指标统一、微生物群落构建和PBAT降解机制探究技术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丁二烯对苯二甲酸酯 微生物降解 高效降解菌 水解 胞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环境脱氮脱硫复合菌的构建与效能分析
20
作者 李梓路 刘畅 +3 位作者 李腾 王俏俏 窦乐 潘鲁青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7,共10页
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 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HVEN1和SDVEA2)和硫氧化菌(GHWS3和GHWS5),成功构建了两种高效脱氮脱硫复合菌NS1-1和NS2-2,并研究其脱氮、脱硫能力。结果显示:复合菌NS1-1对NH_(4)^(+)-N、NO_(2)^(-)-N和硫化物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NS2-2的去除率分别为90.27%、97.38%和89.62%,且均优于单一菌株;复合菌NS1-1和NS2-2在温度20℃~35℃、碳氮比(C/N) 5~20、盐度20~30和以葡萄糖或琥珀酸钠为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均能发挥最大脱氮脱硫效能,两者最适pH范围不同,分别为7.5~8.0和7.0~8.5。复合菌NS1-1和NS2-2在水产养殖尾水中各菌株之间具有良好的共存性,在实际养殖尾水中NH_(4)^(+)-N、NO_(2)^(-)-N、硫化物去除率分别为78.75%、75.09%、79.61%和81.44%、62.68%、72.64%。研究表明,复合菌NS1-1和NS2-2具有高效脱氮脱硫的去除效能和优异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成果为水产养殖环境消除氮、硫污染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养殖 脱氮脱硫菌株 复合菌 条件优化 效能解析 降解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