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农垦白马湖模式小麦丰产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1
作者 王飞 田祥瑞 +5 位作者 叶凌凤 葛猛 邢全道 朱松 周凤明 王俊仁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7-31,共5页
近年来,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白马湖分公司更新和提升了常年稻麦轮作模式下小麦丰产增效栽培措施,并实现了小麦产量的历史性突破。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经验:首先,适时适量苗播种,适期提前抢播,促进幼苗均衡生长,为获得足穗大... 近年来,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白马湖分公司更新和提升了常年稻麦轮作模式下小麦丰产增效栽培措施,并实现了小麦产量的历史性突破。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经验:首先,适时适量苗播种,适期提前抢播,促进幼苗均衡生长,为获得足穗大粒建立基础;其次,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农机具及谷物临储通风技术,实现科技创新以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第三,通过种子处理和封闭化除控制病原发展及压低杂草繁衍等“绿色防控”措施降低抗药力;第四,采取拾边地种植策略,高效利用土地,不断提高有效种植面积和效益;最后,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在农闲时节有效利用时间,增产增收,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益水平。以生产实践为出发点,提出苏垦农发白马湖小麦丰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系统阐述从种子到粮食各个阶段的重要农艺措施及创新的农业生产农机具及作业标准,旨在为各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产增效 精细管理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量追氮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朱莹雪 陈圣杰 +3 位作者 匡恩俊 袁佳慧 迟凤琴 张久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13,共8页
为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绿色精准施肥,采取变量追氮的施肥方式在八五五农场和八五六农场试验区玉米田进行田间大区试验,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以当地常规追氮量225 kg·hm^(-2)为标准,设置5个施肥梯度并生成处方图,研究... 为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绿色精准施肥,采取变量追氮的施肥方式在八五五农场和八五六农场试验区玉米田进行田间大区试验,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以当地常规追氮量225 kg·hm^(-2)为标准,设置5个施肥梯度并生成处方图,研究精准变量追氮施肥技术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八五五农场试验基地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少量减氮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常规追氮处理提高17.0%和44.1%,相较于追氮前,有机质含量提高8.2%~70.3%;pH在变量追氮后少量减氮、少量增氮显著高于常规追氮处理4.8%~5.7%,大量增氮处理高于常规追氮处理1.7%;各变量追氮处理玉米产量虽低于常规追氮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八五六农场试验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经变量追氮后均有所提高(3.0%~36.4%),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变量追氮后常规追氮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最高(46.08 mg·kg^(-1)),与大量增氮处理差异显著;变量追氮后除少量增氮处理pH低于常规追氮处理,其他变量追氮处理均高于常规追氮处理4.2%~5.5%,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减氮处理的玉米产量较高,增氮处理的产量较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变量追氮一年虽然在降低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差异上未表现出明显效果,但增加了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地块保持产量均一稳定,能够达到稳产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精准施肥 变量追氮 增产增效 平衡地力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糖2号在国家第13轮甘蔗品种区试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甘仪梅 杨本鹏 +3 位作者 蔡文伟 曹峥英 武媛丽 彭李顺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35,156,共6页
为研究甘蔗新品种中糖2号在全国各个蔗区的适应性,中糖2号参加了2018—2020年在全国5省区18个区试点开展全国甘蔗新品种第13轮联合区试1年新植2年宿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以全国18个区试点的数据结果统计,1年新植2年宿根平均蔗产量6734 ... 为研究甘蔗新品种中糖2号在全国各个蔗区的适应性,中糖2号参加了2018—2020年在全国5省区18个区试点开展全国甘蔗新品种第13轮联合区试1年新植2年宿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以全国18个区试点的数据结果统计,1年新植2年宿根平均蔗产量6734 kg/667 m^(2),比对照ROC22增产11.16%,14点次增产;平均含糖量957 kg/667 m^(2),比对照ROC22增产7.29%,12点次增产;11—12月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3.67%,1—3月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5.30%,全期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52%,比ROC22低0.20个百分点。第1年新植蔗产量6598 kg/667 m^(2),平均含糖量900 kg/667 m^(2),全期平均甘蔗蔗糖分13.57%;第1年宿根平均蔗产量6693 kg/667 m^(2),比ROC22增产15.66%,平均含糖量1017 kg/667 m^(2),比ROC22增产13.25%,全期平均甘蔗蔗糖分15.28%;第2年宿根平均蔗产量6963 kg/667 m^(2),比ROC22增产26.53%,平均含糖量952 kg/667 m^(2),比对照ROC22增产17.10%,全期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75%。平均甘蔗纤维分为11.80%,比对照ROC22高0.70个百分点。通过人工接种鉴定对黑穗病的抗性级别为1级,抗性反应型为高抗;对花叶病的抗性级别为2级,抗性反应型为高抗。中糖2号高抗黑穗病,适宜机械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区域试验 蔗茎产量 蔗糖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特色花生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
4
作者 张立帆 陆建美 +4 位作者 张玉松 舒兴香 陈晓艳 刘珏 原小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543,共8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云南花生单产低,约为全国花生单产(3.92 t/hm^(2))的50%,严重阻碍了云南花生生产和产业发展。为提高云南的花生单产,增加效益,本文集成了“因地制宜机械化生产”、“种子包衣”、“增密播种”、“专用缓(控)释肥...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云南花生单产低,约为全国花生单产(3.92 t/hm^(2))的50%,严重阻碍了云南花生生产和产业发展。为提高云南的花生单产,增加效益,本文集成了“因地制宜机械化生产”、“种子包衣”、“增密播种”、“专用缓(控)释肥高效施肥”、“主要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建立了云南特色花生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该体系的应用成效显著,2022-2023年建成了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3377 hm^(2),示范区花生平均单产达到5.37 t/hm^(2),是目前云南平均单产的2.73倍,平均产值达到120791元/hm^(2),同时减少约30%的化肥施用量,减少约55人/hm^(2)的劳动力投入,达到了节本、提质和增效的目的,为云南花生单产提升贡献了重要的科技力量。本文还提出了未来云南特色花生生产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花生生产提单产和增效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特色花生 绿色高效生产 产量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锌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建强 费冰雁 赵川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1,共4页
以浙禾香2号为材料开展试验,探究不同锌肥施用对水稻产量、抗倒伏性、稻米品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1W2处理(农户常规施肥基础上,基施锌动力2 kg/667 m^(2),并于分蘖期与抽穗期分别喷施戴乐锌400 mL/667 m^(2))效果最佳,稻谷籽... 以浙禾香2号为材料开展试验,探究不同锌肥施用对水稻产量、抗倒伏性、稻米品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1W2处理(农户常规施肥基础上,基施锌动力2 kg/667 m^(2),并于分蘖期与抽穗期分别喷施戴乐锌400 mL/667 m^(2))效果最佳,稻谷籽粒产量达652.3 kg/667 m^(2),相比CF处理增产8.7%,植株的抗倒伏性、稻米品质和养分含量明显提升;喷施锌肥可显著提高籽粒的全锌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锌肥 化肥减量增效 产量 品质 植物营养 富锌稻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对青花椒生产增效减排的影响
6
作者 卢明 王帅 +6 位作者 王洋 李志琦 罗博 梁涛 方林发 赵敬坤 王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4-1503,共10页
发展现代绿肥可有效引导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探究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对重庆青花椒高产高效、绿色低碳生产意义重大。2021—2022年在重庆市江津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九叶青花椒为试材,对比研究椒农常规管理和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对青花椒产量... 发展现代绿肥可有效引导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探究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对重庆青花椒高产高效、绿色低碳生产意义重大。2021—2022年在重庆市江津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九叶青花椒为试材,对比研究椒农常规管理和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对青花椒产量、年生长干物质累积量及品质、绿肥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椒园土壤化学性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常规管理,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显著提高椒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种植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白三叶和紫云英分别显著提高青花椒产量51.2%、17.3%、4.52%和4.03%,并可提高青花椒麻味物质浓度10.7%~24.6%、挥发性芳香油含量10.7%~22.7%,其中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处理下椒园实现增收3871~21968元/hm^(2);环境效应评价结果显示,种植绿肥明显降低椒园年生产周期活性氮损失13.8%(氮足迹17.0%~42.9%)和温室气体排放量12.7%(碳足迹16.2%~42.2%)。基于青花椒产量、品质综合效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指标综合分析,优化施肥下种植光叶苕子或箭筈豌豆是保障重庆青花椒优质高产高效、绿色低碳生产的适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叶青花椒 绿肥 优化施肥 高产优质 增效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颍州区麦-玉精耕细作周年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7
作者 马斐 李娜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7期80-81,共2页
从品种选用、播种方式、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措施方面介绍了阜阳市颍州区麦-玉精耕细作周年增产增效技术模式,以期为颍州区小麦、玉米的高产创建与示范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颍州区 麦-玉精耕细作 周年 增产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GE双标图分析甘蔗品种(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 被引量:44
8
作者 罗俊 张华 +4 位作者 邓祖湖 许莉萍 徐良年 袁照年 阙友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采用GGE双标图分析7个甘蔗参试品种(系)在7个试点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云蔗05-51(YZ05-51)为单茎产量高且稳定性强的品种,福农39(FN39)和柳城03-1137(LC03-1137)的单茎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较差;福农38(FN38)、粤甘35(YG35)和新台糖... 采用GGE双标图分析7个甘蔗参试品种(系)在7个试点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云蔗05-51(YZ05-51)为单茎产量高且稳定性强的品种,福农39(FN39)和柳城03-1137(LC03-1137)的单茎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较差;福农38(FN38)、粤甘35(YG35)和新台糖22(ROC22)有效茎数较高,但稳定性较差;福农39(FN39)和云蔗05-51(YZ05-51)为蔗茎产量较高且稳定性强的品种,福农38(FN38)和柳城03-1137(LC03-1137)蔗茎产量高,但稳定性较差;福农39(FN39)和赣南02-70(GN02-70)为甘蔗蔗糖分较高且稳定性强的品种,云蔗05-51(YZ05-51)和福农38(FN38)甘蔗蔗糖分较高,但稳定性较差;福农39(FN39)为产糖量较高且稳定性较强的品种,福农38(FN38)、云蔗05-51(YZ05-51)和柳城03-1137(LC03-1137)的产糖量较高、但稳定性较差。云南瑞丽和云南临沧2个试点单茎产量的代表性和区分力较强;云南保山和广西来宾2个试点有效茎数的代表性和区分力较强;广西崇左和云南临沧2个试点蔗茎产量的区分力较强;广西百色和柳州2个试点甘蔗蔗糖分的区分力较强;广西百色和云南临沧2个试点产糖量的区分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GE双标图 甘蔗 蔗茎产量 产糖量 稳定性分析 品种(系)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百色第七轮国家甘蔗品种区域试验 被引量:17
9
作者 黄文武 李文教 +3 位作者 贺贵柏 潘廷由 杨继南 周连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2-36,共5页
对入选参加国家第七轮区域试验的9个甘蔗新品种开展综合性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福农04-3504等3个品种蔗茎产量比双对照增产;甘蔗蔗糖分以福农04-2816最高,其次是粤甘24;含糖量最高的是CK1,粤甘26等7个品种2年新植1年宿根蔗含糖量比CK2增... 对入选参加国家第七轮区域试验的9个甘蔗新品种开展综合性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福农04-3504等3个品种蔗茎产量比双对照增产;甘蔗蔗糖分以福农04-2816最高,其次是粤甘24;含糖量最高的是CK1,粤甘26等7个品种2年新植1年宿根蔗含糖量比CK2增产。福农04-3504、粤甘26和粤甘24等3个品种2年新植1年宿根蔗蔗茎产量及含糖量较高,各种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表现较好,在本蔗区有较大的推广潜力,建议扩大试种。闽糖96-1027、C1-2003和福农04-2816个别性状表现优良,但综合性状表现一般或欠差,可作为育种材料给予保护。其他品种表现欠佳,在本蔗区可能难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种 区域试验 蔗茎产量 蔗糖分 含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肥料提高氮素利用率的作用及对水稻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76
10
作者 郑圣先 聂军 +3 位作者 熊金英 肖剑 罗尊长 易国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6,共6页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控释肥料氮的释放速率与水稻吸收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控释肥料氮的释放速率在水稻生育前期高 ,但随着时间的进程而逐渐降低。水稻从 70日型控释肥料中吸收的氮遵循三次曲线 ,因此 70日型控释肥料能够满足水稻本...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控释肥料氮的释放速率与水稻吸收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控释肥料氮的释放速率在水稻生育前期高 ,但随着时间的进程而逐渐降低。水稻从 70日型控释肥料中吸收的氮遵循三次曲线 ,因此 70日型控释肥料能够满足水稻本田生长期对氮的需要。施用控释肥料的水层含氮量极低 ,且无可见的水藻生长 ;而施尿素的水层则尿素N和NH+4 N含量高 ,水藻活动繁茂 ,滞留于水层的肥料氮 5~ 6d内迅速地降至无氮对照水平 ,氨的挥发损失和氮的反硝化损失大。控释肥料氮的利用率高达 72 3% ,比尿素高出 36 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料 水层含氮量 氮肥利用率 增产效率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2年广西甘蔗品种区试百色试点报告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文武 李文教 +3 位作者 贺贵柏 潘廷由 何兰线 罗芳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目的】对供试甘蔗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全面比较,为本蔗区甘蔗新品种推广和广西甘蔗品种审定提供依据。【方法】以11个甘蔗新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两年新植和一年宿根的区域品比试验,比较各品种的丰产性、宿根性和抗性等。【结果】供试... 【目的】对供试甘蔗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全面比较,为本蔗区甘蔗新品种推广和广西甘蔗品种审定提供依据。【方法】以11个甘蔗新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两年新植和一年宿根的区域品比试验,比较各品种的丰产性、宿根性和抗性等。【结果】供试甘蔗品种两年新植的平均出苗率61.41%~79.13%,一年宿根发株率102.32%~155.15%;分蘖率34.63%~90.63%,平均单茎重1.508~1.908 kg,田间有效茎数64239~74222条/ha;平均蔗茎产量86.005~122.769 t/ha,平均蔗糖分14.11%~15.04%;平均含糖量12.163~17.448 t/ha,其中GT03-2287、GT04-1001、GT05-3084和LC04-359等4个品种的含糖量比ROC22(CK)增产,增幅0.72%~10.30%;螟虫为害枯心率为1.94%~4.43%,黑穗病感病率为0.16%~4.48%。大部分供试甘蔗品种表现为较快的生长速度、株型直立、较强的抗旱性、较容易脱叶、无空心和绵心、少气根,但抗寒性、抗倒性一般,总体表现较好的甘蔗品种有GT03-2287、GT04-1001、GT05-3084、LC04-359。【结论】GT04-1001、GT03-2287和GT05-3084等3个品种的蔗茎产量、蔗糖分和含糖量等性状优于或相当于对照ROC22,宿根性、脱叶性及抗性等综合性状好,建议推荐审定并在本蔗区进一步扩大试验和示范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种 区域试验 蔗茎产量 蔗糖分 含糖量 广西百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何章飞 黄炎 +6 位作者 梁和 邝伟生 莫清贵 侯伟 梁建魁 陆国盈 陈超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9-442,共4页
【目的】探讨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推广应用甘蔗机械收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福农15号、柳城03/182、赣蔗18号和粤糖00/236为供试材料,收获机械为HS180型整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新植蔗于2009年12月29日分别... 【目的】探讨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推广应用甘蔗机械收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福农15号、柳城03/182、赣蔗18号和粤糖00/236为供试材料,收获机械为HS180型整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新植蔗于2009年12月29日分别采用机械和人工两种方式收获,其中粤糖00/236收获时蔗叶还田。宿根蔗于翌年2月破垄施肥和除草。2010年7~10月每个月的5日测定一次宿根蔗+1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于2010年12月21日全部人工砍收并测定农艺性状、产量和糖分。【结果】机收处理的宿根蔗+1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总含量以及茎长、茎径、单茎重、有效茎数、产量、蔗糖分和产糖量与人工处理的相比略有增减,但差异不显著。机械收割处理蔗叶粉碎还田的粤糖00/236的各项测定结果基本上均比人工处理的略好。【结论】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影响不明显,且机械收割蔗叶粉碎还田比传统方式还田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收割 宿根蔗 生理生化指标 产量 蔗糖分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被引量:16
13
作者 宇万太 张璐 +2 位作者 殷秀岩 马强 沈善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8-31,共4页
根据 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 ,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 ,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 ,保持 ... 根据 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 ,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 ,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 ,保持 80 %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从北向南分别是 :海伦 2 62kg·hm-2 ( 14年平均 ) ,沈阳 95 6kg·hm-2 ( 12年平均 ) ,桃源 3 0 63kg·hm-2 ( 11年平均 ) ;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其增产量分别为 :海伦2 5 0kg·hm-2 ( 14年平均 ) ,沈阳 489kg·hm-2 ( 12年平均 ) ,桃源 15 3 1kg·hm-2 ( 11年平均 )。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这一生态过程所产生的效应有着明显的地理分异规律。据此可以认为 ,保持农业中养分循环再利用对于热量充沛的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循环再利用 产量增益地理分异 增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玉米轮作制长期定位施肥的增产效果 被引量:41
14
作者 樊廷录 周广业 +3 位作者 王勇 丁宁平 高育锋 王淑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7-131,136,共6页
在黄土高原冬小麦—玉米轮作制中通过连续24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长期定位施肥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各肥料处理的产量大小及其增产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干旱年和正常年为MNP>SNP>NP>M>N>CK;丰水年为NP>MNP>SNP>... 在黄土高原冬小麦—玉米轮作制中通过连续24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长期定位施肥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各肥料处理的产量大小及其增产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干旱年和正常年为MNP>SNP>NP>M>N>CK;丰水年为NP>MNP>SNP>M>N>CK。干旱年产量降低顺序为N>NP>CK>M>MNP>SNP;丰水年产量增加顺序是N>CK>NP>M>MNP>SNP。降水对化肥尤其是氮肥的增产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而有机肥+化肥处理(SNP、MNP)的产量受降水影响较小。在肥料的增产中,化肥(NP)的平均贡献率56 28%,土粪(M)43 72%。在干旱、正常、丰水年型中,化肥的贡献率依次是53 25%、54 00%、59 93%,土粪为46 75%、46 00%、40 07%;NP处理中,N的贡献率依次为19 48%、34 76%、49 61%,而P(P2O5)的贡献率为80 82%、65 24%、50 39%,尤其是干旱年份P的贡献率高达88 4%~145 6%;秸秆(SNP处理)在丰水年的增产贡献率为31 42%,与土粪在对应年份的贡献率相差不大,但正常和干旱年增产贡献率达到66 46%和83 63%,较土粪处理的贡献率提高20 46%和36 88%。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长期施用氮肥增产作用下降,而秸秆还田及有机无机配合则有逐年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地 冬小麦 玉米 轮作制 长期定位施肥 肥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增产效应与肥料利用效率 被引量:186
15
作者 闫湘 金继运 梁鸣早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7-1077,共11页
总结了我国19个省13 667个地块施肥调查结果和22个省的32个养分监测村田间试验结果,分析研究了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状况、增产率和化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施肥量分别为294.8、263.6和269.6 kg/hm2,氮肥增产率分别... 总结了我国19个省13 667个地块施肥调查结果和22个省的32个养分监测村田间试验结果,分析研究了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状况、增产率和化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施肥量分别为294.8、263.6和269.6 kg/hm2,氮肥增产率分别为28.4%、30.9%和26.4%,磷肥增产率为9.2%、14.3%和12.2%,钾肥增产率为11.1%、7.1%和11.0%;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7.3%、38.2%和31.0%,磷肥利用率为13.0%、16.9%和15.3%,钾肥利用率为28.1%、25.6%和30.5%;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1.3、11.1和10.1 kg/kg,磷肥农学效率为9.1、7.9和9.8 kg/kg,钾肥农学效率为7.2、5.6、8.1 kg/kg。按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氮肥过量施用约占25%~40%,施用不足占10%~25%。我国谷物氮肥利用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0%~30%左右,氮肥农学效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均低10%左右。中国粮食生产高投入并没有实现高利用效率,化肥减量增效是施肥调控政策的首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利用效率 增产率 施肥量 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栽甘蔗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如丹 毛钧 +4 位作者 刀静梅 樊仙 杨绍林 邓军 张跃彬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47-1356,共10页
本研究以中国5个主栽甘蔗品种‘桂柳05-136’‘桂糖42号’‘云蔗05-51’‘福农41号’‘新台糖22号’为研究材料,分别在新植蔗和宿根蔗的伸长初期、伸长盛期、成熟期,对不同品种甘蔗叶面积指数(LAI),完全展开绿叶(+1、中部、基部)的叶面... 本研究以中国5个主栽甘蔗品种‘桂柳05-136’‘桂糖42号’‘云蔗05-51’‘福农41号’‘新台糖22号’为研究材料,分别在新植蔗和宿根蔗的伸长初期、伸长盛期、成熟期,对不同品种甘蔗叶面积指数(LAI),完全展开绿叶(+1、中部、基部)的叶面积,株高和茎径进行测定。在甘蔗伸长盛期、成熟期对甘蔗叶片总数、绿叶数进行测定,在甘蔗成熟期对产量、蔗糖分、纤维分、干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甘蔗的表型发育特征与成熟期产量和糖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伸长初期各品种新植蔗株高生长速度高于宿根蔗,‘云蔗05-51’的生长速度最快;‘福农41号’的新植蔗和宿根蔗茎径高于其他品种;各品种叶片LAI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伸长盛期宿根蔗LAI高于同时期新植蔗;宿根蔗叶面积在伸长初期显著高于新植蔗,新植蔗叶面积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宿根蔗较新植蔗具有更高的绿叶率,其中‘桂柳05-136’各时期绿叶率均处于最高。成熟期甘蔗产量和品质检测表明:‘云蔗05-51’产量最高,‘桂柳05-136’蔗糖分最高,‘桂糖42号’纤维分和干物质含量最高,新植蔗‘桂糖42号’产糖量最高,宿根蔗‘桂柳05-136’产糖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新植蔗蔗糖分与伸长初期株高、茎径、叶面积显著负相关,宿根蔗产量与生长各时期株高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发现‘桂柳05-136’宿根蔗具有较好的单位面积产糖量,‘桂糖42号’新植蔗单位面积产糖量较高,‘云蔗05-51’具有较高的产量,不同品种具有的生物学特性有所差异,应结合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LAI 叶面积 蔗茎产量 蔗糖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水平衡与灌溉增产效率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裴宏伟 孙宏勇 +1 位作者 沈彦俊 刘昌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54-1059,共6页
水资源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最重要的生产制约因素,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大的社会需要。通过设置冬小麦不同灌溉处理,分析了各处理的水分平衡、产量和灌溉增产效率。结果显示:1)不同灌溉处理具有不同的水分平衡过程,雨养... 水资源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最重要的生产制约因素,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大的社会需要。通过设置冬小麦不同灌溉处理,分析了各处理的水分平衡、产量和灌溉增产效率。结果显示:1)不同灌溉处理具有不同的水分平衡过程,雨养农田、充分灌溉处理、返青水胁迫处理、拔节抽穗水胁迫处理和灌浆水胁迫处理的蒸散量分别为251±58 mm、482±48 mm、352±44 mm、388±22 mm和324±53 mm;2)灌溉量对于小麦产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拔节-抽穗水胁迫对作物产量有较大影响,灌浆水胁迫和返青水胁迫均没有对小麦产量造成明显影响;雨养农业的经济产量为2 950±635 kg.hm-2,充分灌溉下的经济产量约为5 994±994 kg.hm-2;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抽穗期、灌浆期施加适度的水分胁迫,产量分别为5 163±885 kg.hm-2、5 047±1 180 kg.hm-2、5 249±975 kg.hm-2,与充分灌溉相比,没有明显的产量下降;3)小麦的灌溉增产效率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在丰水年或特丰水年,灌溉增产效率为1.9 kg.m-3,在枯水年为0.4 kg.m-3,平水年为1.6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节水农业 灌溉制度 灌溉增产效率 水分-产量关系 水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台原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栽培体系的水分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30
18
作者 廖允成 韩思明 温晓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8-71,共4页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资源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将“高留茬”、“深松耕”和“起垄覆膜沟播”3项技术有机结合 ,组成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栽培体系。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高留茬、深松耕可以把夏闲期占小麦全生产年度...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资源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将“高留茬”、“深松耕”和“起垄覆膜沟播”3项技术有机结合 ,组成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栽培体系。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高留茬、深松耕可以把夏闲期占小麦全生产年度 5 0 %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 ,较传统翻耕法多蓄水约 76 .2 m m,蓄水率达 5 5 %以上 ;在此基础上 ,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 ,既可以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 ,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蓄留 ,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分条件明显改善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是黄土台原旱作小麦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原 旱地 小麦 机械化 保护性耕作 栽培体系 水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化肥利用的空间特征及增产潜力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西玫 熊黑钢 赵明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74,共5页
根据1989~2005年新疆各地州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区域划分,并运用回归分析计算出各区域化肥的顷均施用量和增产效率。结果表明:根据施用化肥情况可将新疆分为3大区域,即低施肥量地... 根据1989~2005年新疆各地州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区域划分,并运用回归分析计算出各区域化肥的顷均施用量和增产效率。结果表明:根据施用化肥情况可将新疆分为3大区域,即低施肥量地区,平均施肥量115.88kg·hm-2,增长量5.78kg·hm-2·a-1;中施肥量地区,平均施肥量175.93kg·hm-2,增长量10.41kg·hm-2·a-1;高施肥量地区,平均施肥量219.59kg·hm-2,增长量11.22kg·hm-2·a-1。这3个地区的单位面积施肥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中施肥量地区的化肥增产效率[kg(粮食)·kg-1(化肥)]居新疆最高,为21.45;低施肥量地区的化肥增产率为13.88;高施肥量地区的化肥增产效率为10.80,为新疆最低;但3个地区的化肥增产效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应重点加强中、低施肥量地区的施肥强度,以发挥其最大的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化肥 施肥量 增产效率 增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利对宿根蔗生理生化特性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燕萍 蒙显标 +4 位作者 黄立祝 李杨瑞 李永健 谢爱玲 杨丽涛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08-311,共4页
桂糖17号和新台糖22号新植蔗分蘖初期,用100mg/L乙烯利喷施叶面,促进了宿根蔗出苗并提高了苗期的叶绿素含量。继续用100mg/L乙烯利分别在宿根蔗苗期、伸长盛期喷施叶面,结果显示:苗期喷施乙烯利促进了宿根蔗的生长,改善了宿根蔗的经济性... 桂糖17号和新台糖22号新植蔗分蘖初期,用100mg/L乙烯利喷施叶面,促进了宿根蔗出苗并提高了苗期的叶绿素含量。继续用100mg/L乙烯利分别在宿根蔗苗期、伸长盛期喷施叶面,结果显示:苗期喷施乙烯利促进了宿根蔗的生长,改善了宿根蔗的经济性状,增加了甘蔗产量;两个时期处理都提高了宿根蔗的有效茎数、成茎率和甘蔗品质,但伸长盛期喷施乙烯利,甘蔗的茎长、茎径、单茎重比对照低。在相对干旱时期,乙烯利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束缚水/自由水比值都高于对照,而丙二醛含量、组织浸提液可溶性糖含量、电导率都低于对照,说明乙烯利处理提高了宿根蔗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利 宿根蔗 生理 生化 产量 蔗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