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光学轮式公自转末端执行器设计
1
作者 张建 赵俍骁 安飞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8-654,共7页
随着多领域光学设备应用的发展,带来了对高精度的光学元件的广泛需求,进而带来了对各项指标和加工设备的新挑战。工业机器人的诸多优势为光学批量加工带来可能,也就需要针对性的设计紧凑高效的末端执行器。本文以光学加工过程中对于球... 随着多领域光学设备应用的发展,带来了对高精度的光学元件的广泛需求,进而带来了对各项指标和加工设备的新挑战。工业机器人的诸多优势为光学批量加工带来可能,也就需要针对性的设计紧凑高效的末端执行器。本文以光学加工过程中对于球面轮式抛光末端执行器的需求为出发点,研制一款能够提供稳定抛光压力,并且能够实现规定设计输入参数,满足现代光学加工智能化抛光要求的球面轮式抛光末端执行器。另外在结构设计过程中使用带传动取代圆柱直齿齿轮传动,传动效率由73.5%提高至85.7%。通过强度仿真、去除函数建模,以及φ145 mm的平面镜定点研抛和φ360 mm的非球面镜抛光实验,完整验证了所设计的末端执行器的性能,结果符合实际工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加工 球面轮式抛光 去除函数 末端执行器 工业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全基因组的分泌蛋白预测和功能分析
2
作者 吴怡豪 诸葛君昊 +4 位作者 张立华 周乐 杜盛楠 杜世平 苏秀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18,共11页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能引起山核桃干腐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为研究该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筛选致病基因,通过各类预测与分析工具,对13130条蛋白序列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能引起山核桃干腐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为研究该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筛选致病基因,通过各类预测与分析工具,对13130条蛋白序列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LA16-7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泌蛋白预测及其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在BDLA16-7全基因组的编码蛋白序列中,有898条蛋白序列符合典型分泌蛋白的特征,占总蛋白数的6.84%;分泌蛋白组的氨基酸组成呈现以下特征: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极性、亲水性氨基酸,分别占43.6%和27.7%;蛋白质长度主要分布在100至600个氨基酸之间;分泌蛋白序列中通常以19个氨基酸构成信号肽,丙氨酸(A)是最常见的非极性氨基酸,而带电侧链的天冬氨酸(D)和谷氨酸(E)的出现频率较低;信号肽的切割位点-3和-1位置上的氨基酸相对保守,典型的氨基酸组合为A-S-A,符合A-X-A型的特征。此外,分泌蛋白组中包含600个序列可以完整注释其功能,其中229个分泌蛋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在BDLA16-7分泌蛋白组中,共存在271个潜在的效应蛋白,其中14个与其他病原菌致病相关的效应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此外,BDLA16-7分泌蛋白组中包含293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以糖苷水解酶家族成员为最多。明确了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LA16-7分泌蛋白的长度分布特征,功能分类、信号肽切割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切割位点的类型和CAZymes数目,以及CAZymes中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的亚家族组成,并筛选到14个与致病性紧密联系的潜在效应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 分泌蛋白 效应蛋白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主要效应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超 康喜龙 +3 位作者 顾丹 孟闯 焦新安 潘志明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88,共6页
沙门菌效应蛋白能够调控宿主的炎症反应,重排宿主的细胞骨架,促进细菌的侵入和复制,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效应蛋白通过Ⅲ型分泌系统转运到宿主内膜系统和细胞质中,不同的效应蛋白在沙门菌致病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对沙门菌... 沙门菌效应蛋白能够调控宿主的炎症反应,重排宿主的细胞骨架,促进细菌的侵入和复制,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效应蛋白通过Ⅲ型分泌系统转运到宿主内膜系统和细胞质中,不同的效应蛋白在沙门菌致病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对沙门菌在感染宿主过程中相关T3SS效应蛋白发挥的功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沙门菌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Ⅲ型分泌系统 效应蛋白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预测和分析甘薯间座壳菌(Diaporthe batatas)分泌蛋白中效应因子 被引量:4
4
作者 唐伟 张成玲 +6 位作者 马居奎 杨冬静 陈晶伟 高方园 谢逸萍 王芳 孙厚俊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5-673,共9页
甘薯间座壳菌(Diaporthe batatas)是引起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在中国东南沿海发生较为普遍。由于效应因子在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SignalP 5.0、GPI-SOM、WoLF PSORT、TMHMM-2.0和EffectorP 3.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 甘薯间座壳菌(Diaporthe batatas)是引起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在中国东南沿海发生较为普遍。由于效应因子在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SignalP 5.0、GPI-SOM、WoLF PSORT、TMHMM-2.0和EffectorP 3.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甘薯间座壳菌效应因子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从D.batatas全基因组编码的13864个蛋白质中筛选到359个候选效应因子,其中248个为质外体效应因子,68个为胞内效应因子,43个既可能是质外体效应因子又可能是胞内效应因子。在信号肽分析中,所有候选效应因子信号肽长度为14~37个氨基酸,在信号肽切割位点-3位到+2位出现频率最高的氨基酸分别为丙氨酸、丝氨酸、丙氨酸、丙氨酸、脯氨酸。利用HMMER、DIAMOND和eCAMI 3个软件对359个候选效应因子进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类分析,结果表明,有89个蛋白质属于CAZyme,其中糖苷水解酶类最多。eggNOG-mapper分析结果显示,在359个候选效应因子中有227个具有功能注释,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分子伴侣等生理过程。通过qRT-PCR检测9个候选效应因子基因在D.batatas侵染过程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发现有7个候选效应因子基因在侵染过程中显著上调,有2个没有显著变化。这些结果的获得为明确甘薯间座壳菌效应因子的功能,分析甘薯基腐病发病机理,筛选寄主抗性基因及研发特异性靶向农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间座壳菌 分泌蛋白 效应因子 基因功能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供体型心脑血管药物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6
5
作者 吴建兵 黄张建 张奕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9-143,共15页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信使物质和/或效应分子在心血管、神经、免疫等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NO生成不足或信号传导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直接或间接调控体内NO水平及其相关代谢途径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信使物质和/或效应分子在心血管、神经、免疫等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NO生成不足或信号传导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直接或间接调控体内NO水平及其相关代谢途径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和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体内NO的产生及其在心脑血管中的生理、病理作用,综述了本课题组在NO供体型心脑血管药物及相关药物研究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并对今后NO供体型心脑血管药物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NO) NO供体型心脑血管药物 生理/病理作用 效应分子 信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端带载荷的单连杆机械臂振动模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安凯 毕雁 马佳光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2-27,共6页
为研究末端带载荷的单连杆机械臂振动模态问题,首先利用材料力学方法,给出了末端带载荷的单连杆机械臂以积分方程表示的弯矩,然后将该积分方程转化成形式上与Euler-Bernoulli方程相同,但边界条件不同的偏微分方程。通过解微分方程组确... 为研究末端带载荷的单连杆机械臂振动模态问题,首先利用材料力学方法,给出了末端带载荷的单连杆机械臂以积分方程表示的弯矩,然后将该积分方程转化成形式上与Euler-Bernoulli方程相同,但边界条件不同的偏微分方程。通过解微分方程组确定了振型函数。给出了末端带载荷的单连杆机械臂振动固有频率满足的方程,提出了计算固有频率的迭代方法,同时也给出了计算固有频率的近似公式。与固有频率精确值的对比结果说明,除第一个外,其余固有频率的近似值与精确值的误差不超过10-4,且随着频率序数的增加,近似值与精确值的误差趋于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 弯矩 振型函数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自主爬行制孔系统集成控制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朋 田威 +1 位作者 廖文和 向勇 《航空制造技术》 2017年第6期68-72,共5页
针对机身筒段大部件的装配需求,设计了由自主多足移动机构与多功能末端执行器两大功能模块组成的轻型自主爬行制孔系统。基于集成控制的总体需求,设计了上下位机分层控制体系。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平台开发了上位机集成控制软件... 针对机身筒段大部件的装配需求,设计了由自主多足移动机构与多功能末端执行器两大功能模块组成的轻型自主爬行制孔系统。基于集成控制的总体需求,设计了上下位机分层控制体系。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平台开发了上位机集成控制软件,用以规划整个钻铆系统的加工任务,监测现场加工任务的执行情况。利用德国倍福软PLC技术实现对整个系统终端硬件的实时控制。在明确了集成控制的总体方案后,设计了基于工业网络的硬件组态和基于多软件平台的软件组态。最后,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曲面工装上进行了机器人的行走和钻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轻型自主爬行制孔系统结构设计合理,集成控制系统性能稳定,能够稳定实现行走和钻孔功能,制孔质量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身筒段 自主多足移动机构 多功能末端执行器 集成控制 硬件组态 软件组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门菌T3SS相关效应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汤佩佩 蔺志杰 +1 位作者 潘志明 焦新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7-280,288,共5页
沙门菌是人兽共患病原菌,能感染宿主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沙门菌的致病性主要是由沙门菌SPI-1和SPI-2编码的T3SS的效应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对T3SS相关效应蛋白在沙门菌感染的不同阶段发挥的功能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了... 沙门菌是人兽共患病原菌,能感染宿主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沙门菌的致病性主要是由沙门菌SPI-1和SPI-2编码的T3SS的效应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对T3SS相关效应蛋白在沙门菌感染的不同阶段发挥的功能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沙门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T3SS效应蛋白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histosoma japonicum egg antigens stimulate CD4(+) CD25(+) T cells and modulate airway inflammation in a murine model of asthma 被引量:4
9
作者 Yang, J. H. Zhao, J. Q. +6 位作者 Yang, Y. F. Zhang, L. Yang, X. Zhu, X. Ji, M. J. Sun, N. X. Su, C.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8-448,共1页
关键词 哮喘 炎症反应 免疫因子 E抗原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表达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293T细胞株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永忠 邓婧 +2 位作者 黄雅 薄宗义 胡增垒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9-64,共6页
为获得用于评价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诱导的抗体Fc免疫效应的靶细胞,研究采用慢病毒包装与感染技术构建一株稳定表达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7N9 AIV)HA蛋白的细胞株,并以该细胞株为靶细胞建立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血清补体介导的细胞毒(AD... 为获得用于评价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诱导的抗体Fc免疫效应的靶细胞,研究采用慢病毒包装与感染技术构建一株稳定表达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7N9 AIV)HA蛋白的细胞株,并以该细胞株为靶细胞建立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血清补体介导的细胞毒(ADCML)活性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成功包装了一株重组慢病毒,滴度可达108 FU/mL;构建了稳定表达H7N9 AIV HA蛋白的293T细胞株,HA蛋白主要在细胞膜上表达。基于新城疫病毒(NDV)载体的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鸡后,诱导产生的HA结合性IgG抗体滴度为2180。以稳定细胞株为靶细胞,载体疫苗血清诱导的细胞死亡水平显著高于空载体与未免疫鸡血清(P<0.001);补体灭活后,载体疫苗血清诱导的细胞死亡水平显著降低(P<0.001)。研究表明,基于NDV载体的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鸡血清具有较强的ADCML活性,稳定表达H7N9 AIV HA蛋白的细胞株可作为评价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血清Fc免疫效应的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亚型禽流感 HA蛋白 稳定细胞株 疫苗 Fc免疫效应 补体 抗体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效应功能T细胞的保护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臧超然 覃岭 +3 位作者 刘桂海 孙坚萍 李康 张永宏(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循环中T细胞的表型特点及意义。方法:收集并分离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介入中心收治的39例HCC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合成5种肿瘤相关抗原(TAA)多肽,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测定法(ELSPOT)及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循环中T细胞的表型特点及意义。方法:收集并分离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介入中心收治的39例HCC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合成5种肿瘤相关抗原(TAA)多肽,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测定法(ELSPOT)及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反应及表型。结果:TAA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阳性率为56.41%;阳性患者消融治疗后无复发生存期显著优于阴性患者(P<0.01),其CD4+和CD8+T细胞中TTE的百分比显著高于阴性患者[CD4:0.83%(0.34%,1.33%)vs 0.36%(0.24%,0.58%),P=0.02;CD8:7.57%(3.46%,11.29%)vs 4.76%(2.42%,6.77%),P=0.03];在阳性患者中,进展期患者CD8+PD1+和CD8+CD152+T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早期患者[(40.65±4.39)%vs(27.66±2.64)%;(17.96±1.72)%vs(11.84±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结论:HCC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的TAA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具有保护作用,诱导特异性效应T细胞免疫反应并阻断T细胞耗竭是HCC免疫治疗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相关抗原 T细胞 效应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假定效应蛋白基因tle1^AH的生物学功能
12
作者 马水燕 王楠楠 +3 位作者 董雨豪 刘锦 陆承平 刘永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6-902,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鉴定和研究嗜水气单胞菌中国流行株NJ-35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新型效应蛋白及其功能,进一步阐明其致病机制。[方法]基于已报道的保守结构域DUF4123,对NJ-35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潜在的T6SS效应蛋白基因预测,采用同源重组技... [目的]本文旨在鉴定和研究嗜水气单胞菌中国流行株NJ-35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新型效应蛋白及其功能,进一步阐明其致病机制。[方法]基于已报道的保守结构域DUF4123,对NJ-35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潜在的T6SS效应蛋白基因预测,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基因缺失株和相应互补株。对野生株、缺失株和互补株分别进行细菌竞争试验,并测定细菌生长曲线、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其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等。[结果]成功预测到假定的效应蛋白基因tle1^AH(U876-17550),并构建tle1^AH基因缺失株(Δtle1^AH)和相应互补株(CΔtle1^AH)。特性分析发现,与野生株比较,缺失株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和抗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的能力明显降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对斑马鱼的LD50增加10余倍(P<0.01),互补株各项指标均恢复到野生株水平。[结论]鉴定到嗜水气单胞菌T6SS的一个假定效应蛋白基因(tle1^AH),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T6SS在该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Ⅵ型分泌系统 效应蛋白 tle1^AH基因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YX-13通过NR2B-ERK-CREB信号通路改善氯胺酮麻醉后幼鼠认知功能障碍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文婧 郄晓娟 郑文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145,153,共6页
目的:探讨GLYX-13通过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2B(NR2B)-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改善氯胺酮麻醉后幼鼠认知功能障碍。方法:将60只幼鼠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S组)、氯胺酮麻醉组(Ket组)、氯胺... 目的:探讨GLYX-13通过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2B(NR2B)-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改善氯胺酮麻醉后幼鼠认知功能障碍。方法:将60只幼鼠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S组)、氯胺酮麻醉组(Ket组)、氯胺酮麻醉+GLYX-13组(Ket+GLYX-13组),每组20只。Ket组和Ket+GLYX-13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30 mg/kg氯胺酮,间隔30 min重复一次,每天3次;Ket+GLYX-13组小鼠每天首次注射氯胺酮前2 h尾静脉注射1 mg/kg GLYX-13;NS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5 d。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测定小鼠认知功能,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NR2B、ERK、磷酸化ERK(p-ERK)、CREB、p-CREB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测定海马CA1区NR2B、p-ERK、p-CRE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NS组比较,Ket组和Ket+GLYX-13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原平台象限次数和在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降低(P<0.05),中心区停留时间均缩短(P<0.05),海马组织NR2B、p-ERK、p-CREB蛋白水平降低(P<0.05),海马CA1区NR2B、p-ERK、p-CREB荧光阳性信号强度降低(P<0.05)。与Ket组比较,Ket+GLYX-13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原平台象限次数和在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升高(P<0.05),中心区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海马组织NR2B、p-ERK、p-CREB蛋白水平升高(P<0.05),海马CA1区NR2B、p-ERK、p-CREB荧光阳性信号强度升高(P<0.05)。结论:GLYX-13通过激活NR2B-ERK-CREB信号通路改善氯胺酮麻醉后幼鼠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X-13 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2B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氯胺酮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飞机大型成型模具的机器人精整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雷沛 曾德标 +5 位作者 江开林 胥军 张勇兵 孟华林 谭红 潘登 《航空制造技术》 2020年第5期74-79,102,共7页
针对飞机大型成型模具表面精整过程中存在的精整效率低、质量一致性差、缺乏精整质量检测手段、作业环境恶劣等问题,构建集成工业机器人、多功能末端执行器、数字声发射检测装置、精整工艺规划与仿真软件以及集成控制软件的机器人辅助... 针对飞机大型成型模具表面精整过程中存在的精整效率低、质量一致性差、缺乏精整质量检测手段、作业环境恶劣等问题,构建集成工业机器人、多功能末端执行器、数字声发射检测装置、精整工艺规划与仿真软件以及集成控制软件的机器人辅助表面精整系统,研究精整力自适应控制、智能精整工艺规划、表面粗糙度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实现大尺寸、高效率、闭环质量控制的大型成型模具表面自动精整,提高飞机大型成型模具表面精整的效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多功能末端执行器 离线编程 声发射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多功能在轨维护机器人系统及其末端执行器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丰飞 唐丽娜 韩锋 《航空制造技术》 2019年第10期14-22,共9页
空间机器人是空间在轨服务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合作目标与非合作目标的在轨维护为目的,通过对现有空间机器人研究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基于末端工具可快换的多功能在轨维护机器人系统,并提出多种末端执行器设计方案。其中三指-三瓣式... 空间机器人是空间在轨服务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合作目标与非合作目标的在轨维护为目的,通过对现有空间机器人研究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基于末端工具可快换的多功能在轨维护机器人系统,并提出多种末端执行器设计方案。其中三指-三瓣式末端执行器作为末端工具快换装置,不仅具有机械接口捕获对接的功能,还具有电力/信号传输功能,以及机械臂动力传输功能;钢丝绳缠绕式末端执行器具有优越的容差和软捕获性能,适合用于实现对安装有捕获接口的合作目标以及非合作目标卫星发动机喷管的捕获;而欠驱动三指末端执行器具有良好的待捕获目标物体形状自适应功能以及软捕获功能,因此可用于对空间形状不规则的太空垃圾等目标进行非合作目标捕获。通过对多功能在轨维护机器人系统及其末端工具快换过程以及末端执行器对目标捕获操作的研究,所提出的基于末端工具快换的多功能在轨维护机器人系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在轨维护 空间机器人 多功能末端执行器 三指-三瓣式 钢丝绳缠绕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细胞凋亡DFF45样效应因子C的结构与表达调控及其功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红强 郭振清 杜金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2-518,共7页
诱导细胞凋亡DFF45样效应因子C(cell death-inducing DNA fragmentation factor 45-like effector C,CIDEC)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脂滴结合蛋白质,属于CIDE家族成员,具有N端和C端两个结构域。该基因的组织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在脂肪... 诱导细胞凋亡DFF45样效应因子C(cell death-inducing DNA fragmentation factor 45-like effector C,CIDEC)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脂滴结合蛋白质,属于CIDE家族成员,具有N端和C端两个结构域。该基因的组织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在脂肪组织和肝中高表达。高脂饮食和禁食等营养条件也会引起该基因表达量增高。该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多种转录因子和营养相关因子。近些年来发现,CIDEC定位于脂滴表面,调控脂滴间的融合。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例如CIDEC,CIDEA、PLIN1)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引起接触的脂滴之间形成孔道。随后,脂质从小脂滴转运到大脂滴,进而使脂滴之间发生融合和生长。另外发现,CIDEC是促进细胞凋亡的重要蛋白质,同时在抑制脂肪分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CIDEC的结构特点,转录调控机制、亚细胞定位以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思考,为CIDEC作用机制的有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探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细胞凋亡DFF45样效应因子C 脂滴 表达调控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