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氢燃烧的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及生成特性
1
作者 张韦 陈帅 +3 位作者 李泽宏 陈朝辉 周马益 马珍珠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40,48,共15页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合机理能在较宽的当量比范围内准确预测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燃烧速度及重要组分浓度。添加50%的H_(2)不会对NH_(3)的氧化路径产生显著影响,但H_(2)的加入可促进O、H、OH自由基大量生成,进一步促进NH_(3)的氧化,这也是导致燃料型N^(*)O、N^(*)O_(2),及空气型NO、NO_(2)、N_(2)O生成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由H_(2)参与燃烧生成的H自由基会促进燃料型N^(*)2O、燃料/空气混合型NN^(*)O的转化,从而降低此二者的最终生成量。此外,燃料型N^(*)O、N^(*)O_(2)、N^(*)2O在纯NH_(3)燃烧或50%掺H_(2)比的NH_(3)/H_(2)混合燃料燃烧所生成的NO、NO_(2)、N_(2)O中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H_(2)燃烧 NO NO_(2) N_(2)O 化学反应机理 元素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闭煤矿CO_(2)封存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2
作者 彭一轩 陈尚斌 +6 位作者 王阳 丁艳青 张卫强 杨鑫芋 杨国斌 钱静 刘爱斌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67-268,共2页
能源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大量煤矿因产能过剩和安全生产问题相继关闭,这些关闭煤矿仍有大量潜在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这些埋深超过800 m的封闭空间(地下空间资源和未采煤炭资源)是CO_(2)封存的理想场所。然而,在煤矿关闭前的开采阶段,长期... 能源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大量煤矿因产能过剩和安全生产问题相继关闭,这些关闭煤矿仍有大量潜在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这些埋深超过800 m的封闭空间(地下空间资源和未采煤炭资源)是CO_(2)封存的理想场所。然而,在煤矿关闭前的开采阶段,长期的开采使采空区上覆岩层发育不同程度的孔裂隙,在闭坑后这些孔裂隙系统继续发生演变,导致采空区发育大量开采裂隙,为注入煤层中的CO_(2)提供泄漏通道;CO_(2)注入后与煤层中的水结合形成弱酸性流体,与煤层顶底板发生一系列的流—固—热耦合作用,改变顶底板的矿物组成、孔裂隙结构,导致岩石的力学性能降低,进而影响盖层的封闭能力。封闭性良好的地质盖层是实现关闭煤矿安全封存CO_(2)的先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微米CT ScCO_(2)—H_(2)O—岩地球化学反应 CO_(2)封存可行性 CO_(2)封存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钙钛矿的制备及白光LED应用
3
作者 韦星明 王荣芳 +3 位作者 韦庆敏 黄小英 陶萍芳 章浩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39,共5页
以氧化铟、氧化锑和氯化铯为基本原料,浓盐酸作为溶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研究了Sb^(3+)的掺杂量(0、2%、4%、6%、8%、10%、20%)对Cs_(2)InC... 以氧化铟、氧化锑和氯化铯为基本原料,浓盐酸作为溶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研究了Sb^(3+)的掺杂量(0、2%、4%、6%、8%、10%、20%)对Cs_(2)InCl_(5)·H_(2)O钙钛矿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该样品的吸收光谱、发光性能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少量Sb^(3+)掺杂Cs_(2)InCl_(5)·H_(2)O钙钛矿不会改变其结构。当Sb^(3+)的掺杂量为10%时,达到最强荧光发射,发射峰波长约为620nm,荧光寿命为8.13μs。采用荧光转换法,将实验合成的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纳米晶与商用蓝色发光的BaMgAl_(10)O_(17)∶Eu和绿色发光的(Sr,Ba)_(2)SiO_(4)∶Eu荧光粉混合涂于365nm的紫外芯片上,封装得到显色指数(CRI)为91.8,CIE色坐标为(0.326,0.316),色温为5843K的白光LED。说明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纳米晶在白光LED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_(2)InCl_(5)·H_(2)O∶Sb^(3+) 钙钛矿 发光二极管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g改性γ-Al_(2)O_(3)复合吸附剂硒吸附性能研究
4
作者 谷梦瑶 郭士豪 +3 位作者 樊昊天 刘皓 陈娟 姚洪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2,共8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摩尔比的Fe/γ-Al_(2)O_(3)复合吸附剂及Mg/Al/Fe三元复合吸附剂,并在固定床上进行硒吸附实验.探讨400~700℃下Fe/γ-Al_(2)O_(3)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及H_(2)O浓度对两种吸附剂硒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8%H_(... 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摩尔比的Fe/γ-Al_(2)O_(3)复合吸附剂及Mg/Al/Fe三元复合吸附剂,并在固定床上进行硒吸附实验.探讨400~700℃下Fe/γ-Al_(2)O_(3)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及H_(2)O浓度对两种吸附剂硒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8%H_(2)O条件下,Fe/Al摩尔比为1∶10的吸附剂表现出最佳硒吸附性能,吸附量为10.968 mg/g,而Mg/Al/Fe吸附剂在20%H_(2)O条件下硒吸附性能最佳,吸附量为9.7606 mg/g.XPS结果显示,烟气中的SeO2与Mg/Al/Fe吸附剂表面的晶格氧结合,提高吸附剂表面的氧缺陷,从而改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γ-Al_(2)O_(3)复合吸附剂 吸附性能 H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CH_(4)/C_(2)H_(6)及C_(2)H_(6)/H_(2)O在纯氧中的爆炸上限
5
作者 吴传栋 曹栋 +2 位作者 祁畅 闫兴清 喻健良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共8页
采用自主搭建的5L可燃气体爆炸特性实验平台,测量了初始温度为200~270℃、初始压力为0.4~0.6MPa的条件下,不同甲烷掺混比及水蒸气浓度的CH_(4)/C_(2)H_(6)、C_(2)H_(6)/H_(2)O在纯氧中的爆炸上限,揭示了初始压力、初始温度、甲烷掺混比... 采用自主搭建的5L可燃气体爆炸特性实验平台,测量了初始温度为200~270℃、初始压力为0.4~0.6MPa的条件下,不同甲烷掺混比及水蒸气浓度的CH_(4)/C_(2)H_(6)、C_(2)H_(6)/H_(2)O在纯氧中的爆炸上限,揭示了初始压力、初始温度、甲烷掺混比和水蒸气浓度对乙烷爆炸上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温度为200℃、初始压力为0.4~0.6MPa时,甲烷掺混比(0~0.5)对CH_(4)/C_(2)H_(6)混合气爆炸上限的影响很小;随着初始压力的提高,CH_(4)/C_(2)H_(6)混合气的爆炸上限均提高,且提高幅度逐渐降低;随着水蒸气浓度的提高(0~40%),C_(2)H_(6)/H_(2)O混合气的爆炸上限大致呈线性降低;随着初始压力的提高,C_(2)H_(6)/H_(2)O混合气的爆炸上限均提高。初始压力为0.5 MPa时,初始温度由200℃升至270℃,纯乙烷和C_(2)H_(6)/H_(2)O混合气(水蒸气浓度为40%)的爆炸上限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纯乙烷爆炸上限的增幅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高压 CH_(4)/C_(2)H_(6)混合气 C_(2)H_(6)/H_(2)O混合气 爆炸上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共电解CO_(2)/H_(2)O阴极研究进展与挑战
6
作者 韩超 王越 +5 位作者 冯开宇 高娜 张礼格 崔天成 李涛 肖国萍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10,共13页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的发展历史、基本机理和关键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在共电解过程中,SOEC阴极在控制电池运行稳定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最常用的Ni-YSZ金属陶瓷材料由于Ni的粗化、团聚等原因,导致其...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的发展历史、基本机理和关键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在共电解过程中,SOEC阴极在控制电池运行稳定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最常用的Ni-YSZ金属陶瓷材料由于Ni的粗化、团聚等原因,导致其稳定性不佳,研究者在探索提高金属陶瓷电极稳定性方法的同时,也在尝试寻找SOEC共电解中可替代金属陶瓷电极的阴极材料,钙钛矿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混合导电性、抗积炭性、杂质耐受性、氧化还原稳定性被研究者所关注,但其相对较低的催化活性是大多数钙钛矿相关氧化物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者发现通过浸渍、掺杂、脱溶等技术可以增加材料表面氧空位和活性三相界面,这些氧空位可以作为宿主位点在高温下容纳CO_(2)分子,从而降低电极极化电阻,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且浸渍法具有易于操作、效率高、制备温度低等优点,掺杂法具有掺杂过程简单、无污染和低成本等优点,原位溶出法具有稳定性高、效率高、性能好等优点,均易于后期推广。因此本文结合金属陶瓷和钙钛矿等阴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归纳了采用浸渍、掺杂、脱溶等技术提升阴极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进展,为SOEC的商业化提供技术可行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CO_(2)/H_(2)O共电解 金属陶瓷 钙钛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粉还原浸出-氧化沉淀法从铁磷渣回收制备电池级磷酸铁
7
作者 廖毅 杨路遥 +2 位作者 张家靓 陈永强 王成彦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92-3501,共10页
退役磷酸铁锂材料的高值化循环利用对于动力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提锂后的铁磷渣仍难以实现经济回收利用。本文提出采用铁粉还原浸出-氧化沉淀法从铁磷渣中回收铁和磷的新工艺。通过Fe-P-H_(2)O体系电位-pH图与有关反应... 退役磷酸铁锂材料的高值化循环利用对于动力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提锂后的铁磷渣仍难以实现经济回收利用。本文提出采用铁粉还原浸出-氧化沉淀法从铁磷渣中回收铁和磷的新工艺。通过Fe-P-H_(2)O体系电位-pH图与有关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从热力学角度阐明还原浸出相比直接浸出的优势。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考察不同因素对还原浸出过程中各元素浸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磷酸浓度为2 mol/L、液固比为5 mL/g、温度为75℃、铁粉实际用量为理论用量1倍的最佳条件下,铁和磷的浸出率分别为92.5%和88.3%。在随后的浸出液净化工艺中,铁粉与氟化钠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升杂质去除效率,Al、Cu等杂质质量分数符合电池级FePO_(4)·2H_(2)O的要求(Al质量分数小于等于0.03%、Cu质量分数小于等于0.005%)。通过碳热还原法将再生的磷酸铁合成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0.1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55.2 mA·h/g,5C高倍率下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5.9%。本研究有望实现铁磷渣的低成本、高值化利用,可为磷酸铁锂电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磷渣 资源回收 还原浸出 电池级FePO_(4)·2H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附剂的CO_(2)/H_(2)O吸附特性
8
作者 曹凤岩 鲁军辉 +2 位作者 陈红兵 王岩 王随林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251,257,共8页
CO_(2)捕集系统通过冷凝分离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工业化应用,亟需进一步吸附分离提纯CO_(2)。为高效吸附分离CO_(2)/H_(2)O,实验研究单组分CO_(2)和H_(2)O在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用等温吸附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基于动态吸... CO_(2)捕集系统通过冷凝分离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工业化应用,亟需进一步吸附分离提纯CO_(2)。为高效吸附分离CO_(2)/H_(2)O,实验研究单组分CO_(2)和H_(2)O在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用等温吸附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基于动态吸附试验系统研究CO_(2)/H_(2)O在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分子筛3A、13X的吸附穿透曲线且用经典的双组分吸附模型E-L、LRC和IAST预测混合气体中CO_(2)和H_(2)O吸附量。结果表明,Toth模型对CO_(2)等温线拟合精度最好,LBET模型对H_(2)O的拟合效果较优;LRC模型预测吸附量优于E-L和IAST两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CO_(2)/H_(2)O 分离提纯 穿透曲线 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CO_(2)/H_(2)O管束外凝结换热数值模拟
9
作者 曹凤岩 鲁军辉 +2 位作者 陈红兵 王岩 王随林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8,共10页
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超临界水煤制氢耦合CO_(2)/H_(2)O混合工质热力发电系统排气为低压、低温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零碳排放及热量回收,冷凝分离CO_(2)/H_(2)O是必要途径。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CO_(2)/H_... 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超临界水煤制氢耦合CO_(2)/H_(2)O混合工质热力发电系统排气为低压、低温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零碳排放及热量回收,冷凝分离CO_(2)/H_(2)O是必要途径。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CO_(2)/H_(2)O混合气水平叉排管束外的冷凝换热特性,运用VOF模型、组分输运模型以及利用UDF编写的相变模型加载两相流的质量、能量和组分源项,研究了壁面液膜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液滴附近流线、速度矢量、液相体积分数的分布,以及速度、蒸汽过热度和不凝气体含量对传热系数和扩散层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液膜热阻不随蒸汽过热度变化,但随CO_(2)摩尔分数、入口流速和总压力的升高而减小;混合气体扩散层热阻随CO_(2)摩尔分数和过热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总传热系数随蒸汽过热度、入口流速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CO_(2)摩尔分数升高而减小,且局部冷凝传热系数与液膜厚度呈负相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压CO_(2)/H_(2)O冷凝传热、传质的无因次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CO_(2)/H_(2)O混合气 低压 叉排管束 凝结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H_2O)_(10)][Cu_4(H_2O)_(12)(H_2W_(12)O_(42))]·15H_2O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曲小姝 刘树萍 +1 位作者 宁波 杨艳艳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研究了过渡金属铜修饰的仲钨酸盐化合物[Na_2(H_2O)_(10)][Cu_4(H_2O)_(12)(H_2W_(12)O_(42))]·15H_2O(Na_2Cu_4W_(1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取人宫颈癌细胞Hela加入不同浓度Na_2Cu_4W_(12)处理,应用MTT法分析细胞增殖,计算了半数抑... 研究了过渡金属铜修饰的仲钨酸盐化合物[Na_2(H_2O)_(10)][Cu_4(H_2O)_(12)(H_2W_(12)O_(42))]·15H_2O(Na_2Cu_4W_(1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取人宫颈癌细胞Hela加入不同浓度Na_2Cu_4W_(12)处理,应用MTT法分析细胞增殖,计算了半数抑制浓度(IC_(50));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Hela细胞的凋亡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计算了各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Na_2Cu_4W_(12)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的IC_(50)值为10.2μmol/L,且呈剂量依赖性;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Na_2Cu_4W_(12)处理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出现变圆、缩小、老化等形态变化;不同浓度Na_2Cu_4W_(12)处理12h后,早期凋亡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显著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2(H_2O)(_10)][Cu_4(H_2O)(_12)(H_2W(_12)O(_42))]·15H_2O 人宫颈癌细胞Hela 抗肿瘤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重法研究煤焦H_2O气化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21
11
作者 文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0-353,共4页
利用热天平实验装置对霍林河、义马、兖州、平朔、神华、大同6种煤焦进行了水蒸气气化反应性实验,实验温度为850~1050℃.通过对实验数据处理,取得了6种煤焦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等,利用这些参数对煤焦水蒸气气化的反应活性进行分析比较后得... 利用热天平实验装置对霍林河、义马、兖州、平朔、神华、大同6种煤焦进行了水蒸气气化反应性实验,实验温度为850~1050℃.通过对实验数据处理,取得了6种煤焦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等,利用这些参数对煤焦水蒸气气化的反应活性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温度是影响煤焦气化活性的因素之一,对同一煤焦而言,其碳转化率、反应速度常数、反应性指数和平均比气化速率等这些表征煤焦的气化反应性的参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6种煤焦的反应活性顺序为:霍林河、义马、神华、兖州、大同、平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 水蒸气气化 动力学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增温与施硅对稻田CH_(4)和N_(2)O双消减耦合过程的影响
12
作者 滕钊军 谢晴 +4 位作者 陈汉 张耀鸿 娄运生 蔡元锋 贾仲君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6-174,共9页
研究硅肥对增温稻田甲烷(CH_(4))厌氧氧化与氧化亚氮(N_(2)O)还原耦合过程的影响效应,为探索稻田温室气体双减排的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设置夜间常温不施硅(CK)、夜间增温不施硅(NW)、夜间常温施硅(Si)和夜间增温施硅(NW+Si)4个田间处... 研究硅肥对增温稻田甲烷(CH_(4))厌氧氧化与氧化亚氮(N_(2)O)还原耦合过程的影响效应,为探索稻田温室气体双减排的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设置夜间常温不施硅(CK)、夜间增温不施硅(NW)、夜间常温施硅(Si)和夜间增温施硅(NW+Si)4个田间处理。采集上述处理后的耕层土壤,在不同气体底物(^(13)CH_(4)、^(13)CH_(4)+N_(2)O、N_(2)O)添加条件下进行厌氧培养,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结合定量PCR技术,研究增温和施硅对稻田N_(2)O驱动的CH_(4)厌氧氧化过程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NW稻田N_(2)O驱动的CH_(4)厌氧氧化速率为3.99 nmol/(g·d),与CK稻田无显著差异;Si稻田中该氧化速率仅为1.90 nmol/(g·d),显著低于CK和NW+Si稻田,表明施硅对常温稻田CH_(4)厌氧氧化与N_(2)O还原的耦合过程具有抑制作用,而夜间增温对该过程则无显著影响。添加^(13)CH_(4)+N_(2)O处理下4个稻田的mcrA基因数量达到3.53×10^(7)~8.19×10^(7)拷贝/g,比^(13)CH_(4)处理高24%~35%,而厌氧pmoA基因则在这2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CH_(4)厌氧氧化古菌可能直接参与了^(13)CH_(4)氧化和N_(2)O还原的耦合过程。nosZⅡ基因拷贝数与N_(2)O驱动的CH_(4)氧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nosZⅡ型微生物可能在N_(2)O驱动的CH_(4)氧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常温稻田不同,施硅对增温稻田的CH_(4)厌氧氧化与N_(2)O还原耦合过程并无抑制作用,CH_(4)厌氧氧化古菌和nosZⅡ型N_(2)O还原菌可能参与了该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增温 施硅 CH_(4) N_(2)O mcrA基因 nosZ基因 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胺泡沫支撑的S型硫铟锌镉/硫掺杂氮化碳异质结的绿色H_(2)O_(2)合成:协同界面电荷转移调控与局域光热效应
13
作者 王伟康 吴亚栋 +4 位作者 张建军 孟凯 李金河 王乐乐 刘芹芹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7-148,共12页
绿色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是替代高能耗蒽醌工艺的理想途径,但其在无牺牲剂体系中受限于快速载流子复合与氧化还原能力不足。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原位化学浴-水热法制备的三聚氰胺泡沫(MF)负载的硫掺杂氮化碳(SCN)/硫空位修饰硫... 绿色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是替代高能耗蒽醌工艺的理想途径,但其在无牺牲剂体系中受限于快速载流子复合与氧化还原能力不足。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原位化学浴-水热法制备的三聚氰胺泡沫(MF)负载的硫掺杂氮化碳(SCN)/硫空位修饰硫铟锌镉(CZIS)S型异质结(CZIS/SCN/MF),用于无牺牲剂H_(2)O_(2)光合成。通过原位辐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自由基捕获电子顺磁共振(EPR)、飞秒瞬态吸收光谱(fs-TA)及理论计算,证实了其S型电荷转移机制。具体而言,硫掺杂可调控氮化碳骨架的局域电荷分布,强化SCN/CZIS异质结界面内建电场;同时,CZIS中煅烧引入的硫空位作为光电子陷阱促进电荷分离,并保留光生空穴用于H_(2)O氧化,从而实现无牺牲剂H_(2)O_(2)合成。结合MF三维多孔框架的光热效应,优化S掺杂浓度和SCN用量的CZIS/SCN/MF催化剂在纯水中H_(2)O_(2)产率达3.46 mmol∙g^(−1)∙h^(−1),显著优于多数无牺牲剂体系。该研究为无牺牲剂光催化体系中的界面电荷协同调控与能量转换强化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异质结 过氧化氢合成 光热效应 三聚氰胺泡沫 无牺牲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_(2)/CeO_(2)上O_(V)和H_(2)O对催化CO_(2)加氢反应影响的理论计算研究
14
作者 张东健 查雅君 +1 位作者 刘冰 刘小浩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7,共7页
CO_(2)加氢生成乙醇及其他高级产物是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Pd_(2)/CeO_(2)催化剂是CO_(2)加氢制乙醇的理想催化剂之一。利用模拟方法可以更直观的表征其反应过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氧空位(OV)... CO_(2)加氢生成乙醇及其他高级产物是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Pd_(2)/CeO_(2)催化剂是CO_(2)加氢制乙醇的理想催化剂之一。利用模拟方法可以更直观的表征其反应过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氧空位(OV)和H_(2)O对Pd_(2)/CeO_(2)催化剂上CO_(2)加氢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洁净催化剂表面,O_(V)促进了CO_(2)吸附和活化。此外,O_(V)还改变了载体与负载Pd之间的电子状态,使得Pd能够向C物种提供更多电子,有利于后续C—O键断裂及C—C键偶联反应进行。然而,当催化剂表面存在H2O时,由于O物种的电负性较高,会与CO_(2)及其衍生物种产生电子竞争,导致C物种电子密度降低,不利于C—O键解离及C—C键偶联,从而提高了生成乙醇的反应能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乙醇 氧空位 H_(2)O DFT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电容器用(RuO_2/MnO_2)·n H_2O复合电极的研究
15
作者 甘卫平 马贺然 +2 位作者 师响 刘泓 李祥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54-657,共4页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钽基(RuO_2/MnO_2)·n H_2O复合薄膜电极材料,制定钽箔基体的预处理方法、复合溶液主盐的配置比例、电沉积参数和热处理参数。重点研究了初始沉积液中Mn^(7+)与Ru^(3+)摩尔浓度比以及不同热处理参数对(...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钽基(RuO_2/MnO_2)·n H_2O复合薄膜电极材料,制定钽箔基体的预处理方法、复合溶液主盐的配置比例、电沉积参数和热处理参数。重点研究了初始沉积液中Mn^(7+)与Ru^(3+)摩尔浓度比以及不同热处理参数对((RuO_2/MnO_2)·n H_2O复合薄膜附着力与电学性能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薄膜的形貌和物相分析,用电化学工作站对该复合薄膜电化学性能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初始沉积液中Mn^(7+)与Ru^(3+)摩尔比为3:1,热处理温度为250℃,时间为2.5h,所制备出的复合电极薄膜具有较好的附着力和较高的比电容,分别为14.8MPa与418F/g。该复合薄膜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图具有高度可逆的氧化和还原曲线,说明其具有很明显的电容特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RuO_2基复合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电沉积 (RuO_2/MnO_2)··n H_2O复合薄膜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氢基还原铁矿的在线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及试验验证
16
作者 佟帅 洪陆阔 +3 位作者 艾立群 陈建松 周美洁 孙伶艳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5,共7页
“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氢基还原铁矿是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本文联合应用维萨拉(Vaisal)温湿度计和红外煤气分析仪,设计并验证一套适用于高温氢基还原铁矿的气体在线检测系统,满足高H_(2)O含量检测要求。在还原温度为1173~137... “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氢基还原铁矿是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本文联合应用维萨拉(Vaisal)温湿度计和红外煤气分析仪,设计并验证一套适用于高温氢基还原铁矿的气体在线检测系统,满足高H_(2)O含量检测要求。在还原温度为1173~1373 K、还原气氛为60%CO+40%H_(2)和还原时间为40 min的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系统设计后,该系统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响应性和灵敏度;随着还原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气体在线检测系统的整体误差逐步减小,系统核算的失重与断点称重实测结果差值为0.01~0.11 g,在测量误差范围之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基于所设计的气体在线检测系统,可为实验室高温下氢基还原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氢基还原 高H_(2)O含量 气体在线检测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O-B_2O_3-CO_2-H_2O体系中合成Ca_2B_6O_(11)·H_2O
17
作者 郭范 傅佩珍 +3 位作者 王俊新 杨治平 郭卫福 吴以成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6-16,共1页
非线性光学晶体Ca2 B6O11·H2 O(或者 2CaO·3B2 O3 ·H2 O) ,Ca[B3 O5 (OH) ]的阴离子基团为(B3 O8) 7-。虽然 (B3 O8) 7-基团的 2级极化率小于 (B3 O6) 3 -和 (B3 O7) 5 -,但其结构中 ,每个(B3 O8) 7-基团的排列方位一致 ... 非线性光学晶体Ca2 B6O11·H2 O(或者 2CaO·3B2 O3 ·H2 O) ,Ca[B3 O5 (OH) ]的阴离子基团为(B3 O8) 7-。虽然 (B3 O8) 7-基团的 2级极化率小于 (B3 O6) 3 -和 (B3 O7) 5 -,但其结构中 ,每个(B3 O8) 7-基团的排列方位一致 ,有利于微观 2级极化率的叠加 ,并且其单位体积内含阴离子基团 (B3 O8) 7-的个数达到 0 .97× 1 0 -2 个 / 1 0 -3 nm3 ,其值是BBO ,LBO的 1 .5倍左右 ,因而仍具有较大倍频效应。该化合物中的阴离子基团 [B3 O7(OH) ]6-含有一个 (OH)基 ,(OH)基取代氧原子不仅对晶体的非线性系数影响不大 ,而且使 (B3 O8) 7-上的 4个终端氧原子分别与硼原子和氢原子相连 ,致使阴离子基团中无“孤氧”存在 ,即 (OH)基取代氧原子反而有利于晶体吸收边的紫移。在CaO B2 O3 H2 O水热体系中存在着如下反应 :3H3 BO3 [B3 O3 (OH) 4]-+H++ 2H2 O ( 1 )[B3 O3 (OH) 4]+H2 O [B3 O3 (OH) 5 ]2 -+H+( 2 )n[B3 O3 (OH) 5 ]2 -[B3 O4(OH) 3 ]n2n-+nH2 O ( 3)[B3 O4(OH) 3 ]2n-n [B3 O5 (OH) ]2n-n +nH2 O ( 4)方程 ( 3) ( 4)受温度控制和硼酸的浓度控制 ,方程 ( 1 ) ( 2 )还要受到pH值的影响。当体系中存在着CO2 时 ,由于CO2 与H2 O的作用气液两相中pH值均降低 ,在降低 [B3 O3 (OH) 5 ]2 -形成速度的同时 ,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晶体 水热法 硼酸盐(Ca_2B_6_O_(11)·H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bust microwav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H_(2)S into H_(2) and S at low temperature over Mo_(2)C@CeO_(2) catalysts
18
作者 SUN Hongyang CHEN Jun +2 位作者 TU Cong ZHOU Jicheng XU Wentao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99-1415,I0027,I0028,共19页
The new technology of direct decomposition of H_(2)S into high value-added H_(2) and S,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laus process in industry,is an ideal route that can not only deal with toxic and abundant H_(2)S waste g... The new technology of direct decomposition of H_(2)S into high value-added H_(2) and S,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laus process in industry,is an ideal route that can not only deal with toxic and abundant H_(2)S waste gas but also recover clean energy H_(2),which has significant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advantages.However,the highly effective decomposition of H_(2)S at low temperatures is still a great challenge,because of the stringent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constraints(only 20% even at high temperature of 1010℃).Conventional microwave catalysts exhibit un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at low temperatures(below 600℃).Herein,Mo_(2)C@CeO_(2) catalysts with a core-shell structure wer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for robust microwav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H_(2)S at low temperatures.Two carbon precursors,para-phenylenediamine(Mo_(2)C-p)and meta-phenylenediamine(Mo_(2)C-m),were employed to tailor Mo_(2)C configurations.Remarkably,the H_(2)S conversion of Mo_(2)C-p@CeO_(2) catalyst at a low temperature of 550℃ is as high as 92.1%,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H_(2)S equilibrium conversion under the conventional thermal conditions(2.6% at 550℃).To our knowledge,this represents the most active catalyst for microwav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H_(2)S at low temperature of 550℃.Notably,Mo_(2)C-p demonstrated superior intrinsic activity(84%)compared to Mo_(2)C-m(6.4%),with XPS analysis revealing that its enhanced performance stems from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Mo_(2+)active sites.This work presents a substitute approach for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H_(2)S waste gas and opens up a novel avenue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microwave catalysts for microwave catalytic reaction at low-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decomposition of H_(2)S microwave catalysis low temperature microwave selective catalytic effect Mo_(x)C@CeO_(2) H_(2)pro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Pt-I^(-)-H_(2)O系热力学分析
19
作者 尚琛瑜 李绍英 +5 位作者 赵留成 秦建秋 张雅宁 刘宏宇 杨玉钱 白丽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0-1038,共9页
碘化法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浸出速率快的贵金属浸出技术。针对铂的碘化浸出,采用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方法绘制了298K时I_(2)-I^(-)-H_(2)O体系和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阐明碘化浸铂的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c_(T)(I)为10 mo... 碘化法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浸出速率快的贵金属浸出技术。针对铂的碘化浸出,采用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方法绘制了298K时I_(2)-I^(-)-H_(2)O体系和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阐明碘化浸铂的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c_(T)(I)为10 mol/L的条件下,当溶液pH值低于9.4时,碘主要以I^(-)和I_(3)^(-)形式存在;当溶液pH值继续增大,碘的存在形式逐渐转化为IO_(3)^(-);增大Pt-I^(-)-H_(2)O体系中含碘组分的总浓度c_(T)(I^(-)),还原电位φ_(sol/Pt)降低,PtI_(2)沉淀逐渐溶解,Pt^(4+)/PtO_(2)的平衡pH值增大,对铂的浸出十分有利。在铂的总浓度c_(T)(Pt)为0.0001 mol/L的条件下,当c_(T)(I^(-))大于0.145 mol/L时,PtI_(2)沉淀彻底溶解,铂主要以PtI_(4)^(2-)络合离子形式存在。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分析为高效碘化浸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I^(-)-H_(2)O体系 I_(2)-I^(-)-H_(2)O体系 同时平衡原理 热力学 φ-pH图 组分分布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Br_(2)·6H_(2)O的封闭式热化学反应器储/放能特性模拟研究
20
作者 李承晨 余庆华 +3 位作者 代慧涛 贾娜 王琳 孙彬博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19-3329,共11页
为研究基于SrBr_(2)·6H_(2)O的封闭式热化学反应器的储/放能特性,本文建立了相应的三维瞬态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分析了储/放能过程中反应器内的温度、转化率以及换热流体出口温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形状的翅片对储/放能过程的强... 为研究基于SrBr_(2)·6H_(2)O的封闭式热化学反应器的储/放能特性,本文建立了相应的三维瞬态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分析了储/放能过程中反应器内的温度、转化率以及换热流体出口温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形状的翅片对储/放能过程的强化效果,并讨论了换热流体(HTF)温度、流速和水蒸气压力对反应器储/放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封闭式热化学反应器内的径向传热受到热化学储能材料(TCM)低导热系数的限制,采用翅片不仅能够加快反应速率,而且可以提高放能过程中的能量品位,且当表面积相同时,纵向翅片对反应器的传热的强化效果优于横向翅片:与无翅片反应器相比,纵向翅片反应器和横向翅片反应器的储/放能时间分别减少了36.96%、35.97%和20.74%、20.07%;HTF温度和水蒸气压力对反应器的影响十分显著,HTF温度的增加促进储能过程,使储能时间减少59.94%,储能功率增大,但是也会抑制放能过程,使放能时间增加65.26%,放能功率减小。水蒸气压力的增加抑制储能过程而促进放能过程,使储能时间增加了40.83%,放能时间减少了84.39%;HTF流速的增大有利于TCM和HTF之间的换热,使储/放能时间分别减少14.14%和5.91%。研究结果能够为封闭式水合盐热化学反应器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储能 SrBr_(2)·6H_(2)O 翅片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