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azard degree identification of goafs based on scale effect of structure by RS-TOPSIS method 被引量:6
1
作者 胡建华 尚俊龙 +4 位作者 周科平 陈宜楷 甯榆林 刘浪 Mohammed M.Ali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84-692,共9页
In order to precisely predict the hazard degree of goaf(HDG), the RS-TOPSIS model was buil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xpert investigation. To evaluate the HDG in the underground mine, five structure size factors, i.e. ... In order to precisely predict the hazard degree of goaf(HDG), the RS-TOPSIS model was buil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xpert investigation. To evaluate the HDG in the underground mine, five structure size factors, i.e. goaf span, exposed area, goaf height, goaf depth, and pillar width, were selected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And based on rough dependability in rough set(RS)theory, the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exes were identified by calculating rough dependability between evaluation indexes and evaluation results. Fourty goafs in some mines of western China, whose indexes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by cavity monitoring system(CMS), were taken as evaluation objects.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five grades' typical goafs were built according to the interval limits value of single index evaluation. Then, using the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 five-category classification of HDG was realized based on closeness degree, and the HDG was also identified.Results show that the five-category identification of mine goafs could be realized by RS-TOPSIS method, based on the structure-scale-effect.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stress and displacement,while the coincidence rate is up to 92.5%.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are more conservative to safety evaluation than numerical simulation, thu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more easier, reasonable and more definite for HDG ide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AF RS-TOPSIS method hazard degree scale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ncertainty entropy-based exploratory evalu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on missil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HU Jianwen WANG Zhihui +3 位作者 GAO Yuan ZHU Xiaomin TIAN Yongliang LIU Hu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3年第6期1602-1613,共12页
Some attributes are uncertain for evaluation work because of incomplete or limited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It leads to uncertainty in evaluation results.To that end,an evaluation method,uncertainty entropy-based exp... Some attributes are uncertain for evaluation work because of incomplete or limited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It leads to uncertainty in evaluation results.To that end,an evaluation method,uncertainty entropy-based exploratory evaluation(UEEE),is proposed to guide the evaluation activities,which can iteratively and gradually reduce uncertainty in evaluation results.Uncertainty entropy(UE)is proposed to measure the extent of uncertainty.First,the belief degree distributions are assumed to characterize the uncertainty in attributes.Then the belief degree distribution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 can be calculated by using uncertainty theory.The obtained result is then checked based on UE to see if it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ecision-making.If its uncertainty level is high,more information needs to be introduced to reduce uncertainty.A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UE is proposed to find which attribute can mostly affect the uncertainty in results.Thus,efforts can be invested in key attribute(s),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can be updated accordingly.This update should be repeated until the evaluation result meets the requirements.Finally,as a case study,the effectiveness of ballistic missiles with uncertain attributes is evaluated by UEEE.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rget is believed to be destroy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certainty entropy-based exploratory evaluation(UEEE) evaluation activity belief degree distribution missile effective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asting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based on sonic wave measurement 被引量:6
3
作者 闫长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2期230-235,共6页
The principle of sonic wave measurement was introduced, and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under blasting load were studied by in situ test, using RSM-SY5 intelligent sonic wave apparat... The principle of sonic wave measurement was introduced, and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under blasting load were studied by in situ test, using RSM-SY5 intelligent sonic wave apparatus. The blast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for ten times at some tunnels of Changba Lead-Zinc Mine. The damage depth of surrounding rock caused by old blasting excavation (0.8-1.2 m) was confirm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umulative damage degree and blast times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nic velocity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increasing blast times, hut the damage degree (D) increases. The damage cumulative law is non-linear. The damage degree caused by blas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and damage effects become indistinct. The blasting damage of rock mass is anisotropic. The damage degree of rock mass within charging range is maximal. And the more the charge is, the more severe the damage degree of rock mass is. The test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s of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ck mass and dyna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cha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ic wave measurement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damage degree blasting load surrounding rock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SM-SY5 intelligent sonic wave apparat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振双 王宇飞 +1 位作者 汪涛 赵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64-4079,共16页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方法,对2010~2020年中国省域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演变趋势、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从0.51上升...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方法,对2010~2020年中国省域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演变趋势、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从0.51上升至0.60,从勉强失调逐步过渡到初级协调状态,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核心-边缘"分布特征,网络密度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0.2287.网络对核心区域的依赖性较弱,但网络状态尚未达到最佳,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河南、湖南、陕西和新疆等省份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而河北、安徽、江西和河南等省份表现出显著的"虹吸效应",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在网络中担任边缘行动者的角色;大部分网络关联关系都集中在板块内部,东部发达区域主要为"净收益"板块,中西部区域为"双向溢出"板块.湖南、陕西和湖北等省占据网络结构洞位置,在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建筑业产值占GDP比重因素强化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地理位置邻近性有助于促进协同效应网络的形成.因此,应结合区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政策,推动区域建筑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协同效应 耦合协调度模型 熵值法 社会网络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产业融合、生态环境治理协同与农村居民收入 被引量:1
5
作者 曹俐 杨晨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8-135,共8页
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发展与居民增收的重要路径,既有研究已对其增收效应有一定积累。但在乡村振兴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对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三者之间的“基础—目标”关系进行讨论更具有现实意义。论文运用我国30个... 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发展与居民增收的重要路径,既有研究已对其增收效应有一定积累。但在乡村振兴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对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三者之间的“基础—目标”关系进行讨论更具有现实意义。论文运用我国30个省份2008—2020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协同学原理构建了农村产业融合与生态环境治理复合系统,测算了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协同度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主要结论为13年间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水平显著提升,空间集聚模式不断优化,存在协同增收与空间溢出效应。但受发展水平影响,不同地区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特点,东部、中部地区对本地及周边地区增收效应显著,西部地区难以带动周边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协同度 农村居民收入 农村生态环境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OPWAT模型巨菌草蒸散发特性分析及灌溉制度优化
6
作者 郭富强 孟燕辉 +3 位作者 杨霞 陈士超 李钢铁 董海丽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58,66,共8页
旨在探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巨菌草的蒸散发特性,掌握巨菌草合理的灌水时间、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及灌溉定额。采用大田试验、水量平衡理论计算与CROPWAT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巨菌草蒸散发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降雨... 旨在探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巨菌草的蒸散发特性,掌握巨菌草合理的灌水时间、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及灌溉定额。采用大田试验、水量平衡理论计算与CROPWAT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巨菌草蒸散发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降雨条件开展了不同水文年型下巨菌草基于高产目标下适宜的灌溉制度研究。巨菌草在快速生长期内棵间蒸发比重E/ET最大,达到了0.86,收获期E/ET最小,仅为0.28;巨菌草蒸散发量表现为:快速生长期>拔节期>分蘖期>返青期>收获期;由蒸散量与有效降雨量耦合度分析可知,5-8月份特枯水年的耦合度均较低、6月份枯水年和平水年的耦合度均较低,该时期需要加大灌溉水平;对于丰水年,不同时期的耦合度均为0.92~0.99,只需适量补充灌溉即可。结合CROPWAT模型得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特枯水年巨菌草优化灌溉制度为:灌水次数7~14次,灌水定额为13.7~53.3 mm,灌溉定额为285.3~492.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CROPWAT 水文频率 蒸散发特性 灌溉制度 有效降雨量 耦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风险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7
作者 苏伟洲 邓海洋 郭四代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1,共11页
气候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是保障其稳健运行、促进经济韧性增长的重要策略。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气候风险对宏观经济与供应链的影响,少有对企业财务活动等微观层面作用机制的探究。以2007—2022... 气候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是保障其稳健运行、促进经济韧性增长的重要策略。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气候风险对宏观经济与供应链的影响,少有对企业财务活动等微观层面作用机制的探究。以2007—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气候风险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气候风险显著降低了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气候风险会通过加重企业融资约束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媒体关注能够强化气候风险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严重风险和慢性风险,转型风险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对市场化程度更高、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而言,气候风险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揭示了气候风险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内在联系,为如何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并强调了加强外部监督对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风险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 融资约束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顶煤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确定的关键问题分析
8
作者 崔希民 车宇航 +7 位作者 孙帅辉 李培现 孙灏 许志华 袁德宝 蒋金豹 赵玉玲 MALINOWSKA A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3-583,共11页
导水裂缝带高度是保障水体下煤炭资源安全开采的重要指标。针对水体下厚煤层放顶煤开采引用经验公式计算导水裂缝带高度存在的条件不符问题,梳理了经验公式的产生基础,强调了经验公式的适用条件是大采场、单层采厚1~3 m、累计采厚不超过... 导水裂缝带高度是保障水体下煤炭资源安全开采的重要指标。针对水体下厚煤层放顶煤开采引用经验公式计算导水裂缝带高度存在的条件不符问题,梳理了经验公式的产生基础,强调了经验公式的适用条件是大采场、单层采厚1~3 m、累计采厚不超过15 m的厚煤层分层开采。基于放顶煤开采顶煤冒放性和采出率的现场实测结果,提出了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的有效采厚概念,有效采厚与顶煤采出率密切相关,且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随有效采厚的增加而增大,基于有效采厚的导水裂缝带高度可以有效避免因顶煤采出率提高而引发的欠估计情况发生。基于覆岩与地表沉陷从非充分采动到充分采动的发展演化事实,引入描述采动程度与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关系的Boltzmann函数,给出了基于采动程度系数的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顶煤开采 导水裂缝带高度 顶煤采出率 采动程度 有效采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9
作者 赵明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6,共14页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科技创新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评价科技创新能力,深入阐述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内涵,并构建国内、国际循环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就科技...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科技创新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评价科技创新能力,深入阐述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内涵,并构建国内、国际循环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就科技创新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增长态势,但协调水平普遍较低,仅有北京达到了良好协调标准。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增长曲线的转折点具有很强的同步性,这表明双循环协调发展受宏观因素影响。北京等11个省份国际循环相对滞后,浙江、广东和山东的国际循环发展水平突出。此外,科技创新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不同权重矩阵下空间溢出效应的显著性略有差异,更换核心变量度量方式以及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沿海和沿边、黄河流域地区的影响效应展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文章系统地测度了省域层面科技创新和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论证了科技创新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新质生产力培育下制定科技创新政策、补齐循环短板,以及高效推进双循环战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双循环耦合协调度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生长季降水与用水的耦合状况分析
10
作者 张黎 《农学学报》 2025年第6期92-100,共9页
为了研究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水分平衡状况,以1963—2022年辽宁省气象数据和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SIMETAW模型与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降水和水分需求规律以及水分满足状况展开分析,揭示区域气候变化给玉米水分需求带来... 为了研究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水分平衡状况,以1963—2022年辽宁省气象数据和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SIMETAW模型与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降水和水分需求规律以及水分满足状况展开分析,揭示区域气候变化给玉米水分需求带来的影响,并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有效降水和水分需求的时空演变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全生育期有效降水达481.6 mm,其中:西部为347.4 mm,中部和南部是514.9 mm,东部为636.8 mm。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水分需求为521 mm,未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向。玉米全生育期降水与水分需求的耦合程度平均为0.715,即降水满足了71.5%的水分需求,平均缺水量为28.5%。西部地区耦合度λ>0.8的保证率仅为28.3%。耦合度的最大值出现于辽宁省东部,其次是辽宁省中部和南部,最小值则出现在辽宁省西部。耦合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开花授粉期,其次是喇叭口期,最低值出现在生长初期和成熟期。近些年来,玉米生长初期降水与用水需求的耦合度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辽宁省玉米生长初期的降水与用水需求耦合度相对较低,故而有必要关注干旱的出现,特别是辽宁省西部水资源短缺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参考作物蒸散量 有效降水量 需水量 耦合度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耀 朱英明 郑紫颜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5,共6页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对长江经济带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两系统为“新型城...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对长江经济带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两系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主导、数字经济发展滞后”发展模式,数字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均面临突出的不平衡问题,极化现象较为明显。两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由轻度失调状态发展为勉强协调状态,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提升政府能力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其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会对邻近地区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空间效应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给过剩了吗?——基于供给—有效需求比(S/ED)的测度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增福 黄倩烁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22,共6页
基于房地产兼具生活必需品和投资品的特性,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供给过剩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房地产市场供给过剩的度量指标,即供给—有效需求比指标。通过供给—有效需求比指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需求分析发现:在20%的首付... 基于房地产兼具生活必需品和投资品的特性,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供给过剩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房地产市场供给过剩的度量指标,即供给—有效需求比指标。通过供给—有效需求比指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需求分析发现:在20%的首付比例的假设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供不应求和供给过剩两个阶段,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供给不足状态;从2007年到2011年,逐渐呈现出供给过剩,2011年过剩尤为严重。构建的供给—有效需求比指标和研究结果对企业和政府准确判断房地产市场的态势、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对策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过剩 供给—有效需求比 房地产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缝网压裂二氧化碳悬浮支撑剂技术及悬砂性能
13
作者 黄涛 钟颖 +3 位作者 牟秋杭 严耀辉 李建林 张浩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3,51,共7页
滑溜水压裂液由于其自身黏度低、携砂能力弱,往往无法满足压后支撑剂对复杂缝网的高效充填。基于气泡悬砂理论,文章提出一种CO_(2)悬浮支撑剂技术,并室内试验评价了常温常压、高温高压条件下滑溜水中CO_(2)悬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悬浮... 滑溜水压裂液由于其自身黏度低、携砂能力弱,往往无法满足压后支撑剂对复杂缝网的高效充填。基于气泡悬砂理论,文章提出一种CO_(2)悬浮支撑剂技术,并室内试验评价了常温常压、高温高压条件下滑溜水中CO_(2)悬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悬浮支撑剂表面改性涂层能起到稳定的气-固桥联作用,通过吸附CO_(2)有效降低支撑剂密度,大幅减缓支撑剂在滑溜水中的沉降速度(0.15 cm/min),降低幅度为99%,从而实现滑溜水“低伤害、高携砂”的效果;常温常压下CO_(2)悬砂性能主要受滑溜水黏度影响,悬浮程度及稳定悬浮时长随滑溜水压裂液黏度增大而增加,基本不受砂比影响;高温高压下,二氧化碳为超临界状态(SC-CO_(2)),但其依旧能吸附在悬浮石英砂表面起到一定的悬浮作用,使得大量的悬浮石英砂在搅拌过程中被悬浮起来。因此,CO_(2)悬浮支撑剂技术能显著提高滑溜水压裂液的携砂能力,对降低复杂缝网压裂砂堵风险及提高油气井改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网压裂 滑溜水 SC-CO_(2) 桥联效应 悬浮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
14
作者 王璐 方行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4,共10页
基于200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协调程度。然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并对各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内,中... 基于200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协调程度。然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并对各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内,中国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仅个别年份存在回落现象;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低于东、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后来居上,于2017年反超东部地区;上海、北京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天津2015年后耦合协调度递减明显。(2)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外商投资以及政府规模显著驱动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耦合协调发展。(3)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耦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地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各驱动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结构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方向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福利水平 资源消耗 耦合协调度 驱动因素 空间效应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和EDS研究钯的加入对SAPO-5分子筛合成及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肖天存 王海涛 +3 位作者 鹿玉理 赵家政 安立敦 王弘立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在硅磷酸铝反应物凝胶中采用引入钯盐共晶化的方法,一步合成了PdSAPO-5分子筛。通过不同温度的水热处理来对分子筛材料进行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处理前后样品的晶形变化,用EDS分析不同晶粒上的元素组成。... 在硅磷酸铝反应物凝胶中采用引入钯盐共晶化的方法,一步合成了PdSAPO-5分子筛。通过不同温度的水热处理来对分子筛材料进行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处理前后样品的晶形变化,用EDS分析不同晶粒上的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反应物凝胶中钯盐的加入并不影响SAPO-5的生成,却使SAPO-5产物以多种晶形存在。在一定温度的范围内,水热蒸汽的处理使PdSAPO-5产物经过一个重构过程,其晶粒大小更趋向均一,粒度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edS分析 硅磷酸铝类 催化剂 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地区近50 a花生水分供需时空变化特征
16
作者 费晓臣 马凤莲 +3 位作者 郑艳萍 宿海良 王猛 何川 《农学学报》 2025年第5期91-100,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冀东地区花生的水分供需情况,为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区域内16个国家气象站及遵化农业气象站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分析了1973—2022年冀东地区花生水分供需时空变化特... 本研究旨在分析冀东地区花生的水分供需情况,为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区域内16个国家气象站及遵化农业气象站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分析了1973—2022年冀东地区花生水分供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冀东地区花生近50 a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和降水耦合度平均值分别为312.3 mm和0.63,呈减少趋势(P<0.1);需水量平均值为462.9 mm,增加趋势不显著;年际变率有效降水量大于需水量。各生育期物理量年际变化趋势与全生育期一致,但均不显著,年际变率苗期和花针期明显大于结荚期和饱果期。对不同生育期的水分供需进行比较发现,降水耦合度介于0.08~0.97之间,其平均值大小顺序为:饱果期>结荚期>苗期>花针期。冀东地区花生的降水耦合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饱果期南部低于北部,而其他生育期及全生育期则是西南部低于东北部,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市区及其北部山区,而低值区则位于曹妃甸及唐山市区周边。冀东地区花生干旱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花针期的干旱风险增加更为显著。该地区主要花生生产县区中,丰润和丰南干旱发生的概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花生 需水量 水分供需 灌溉策略 PENMAN-MONTEITH公式 降水耦合度 干旱风险 有效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豆皮多糖的乙酰化修饰及其对油脂氧化的抑制作用
17
作者 连文绮 冯雅蓉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7,共7页
以黑豆皮多糖为原料,采用乙酸酐法制备乙酰化黑豆皮多糖。以取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乙酰化黑豆皮多糖的制备条件,并探讨其对动植物油自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乙酰化黑豆皮多糖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液料比21... 以黑豆皮多糖为原料,采用乙酸酐法制备乙酰化黑豆皮多糖。以取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乙酰化黑豆皮多糖的制备条件,并探讨其对动植物油自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乙酰化黑豆皮多糖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液料比21∶1(mL/g)、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9 h,所得产物的乙酰基取代度达到0.506 3。制得的多糖具有三螺旋构象,其傅里叶红外光谱中存在多糖特征吸收峰,证实乙酰化黑豆皮多糖修饰成功。与未经乙酰化修饰的黑豆皮多糖相比,乙酰化黑豆皮多糖与脂肪的结合能力更强,并可明显抑制动植物油的自氧化反应,且随着多糖添加量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表明经乙酰化修饰的黑豆皮多糖对油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皮 多糖 乙酰化修饰 取代度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禀赋优势区能源供给与生态安全共生效应及影响因素
18
作者 郝晓燕 董超 +1 位作者 薛阳 韩丽萍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4-985,共12页
文章基于共生度模型,对2017-2021年中国30个省区的能源供给安全与生态安全共生关系类别进行判断;并识别出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和宁夏为能源禀赋优势地区。从时间与空间维度深入剖析能源供给安全与生态安全共生关系的演化特征与动... 文章基于共生度模型,对2017-2021年中国30个省区的能源供给安全与生态安全共生关系类别进行判断;并识别出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和宁夏为能源禀赋优势地区。从时间与空间维度深入剖析能源供给安全与生态安全共生关系的演化特征与动态交互作用,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识别。结果显示,1)除浙江、湖北和广西外,其余27个省区在考察期内能源供给安全与生态安全均呈现多种共生模式,且各省区内部尚未形成稳固的共生关系类别。2)从共生关系类型来看,内蒙古和陕西整体呈反向非对称共生关系;山西整体存在寄生关系;而新疆和宁夏则展现出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3)在能源-生态共生系统的相互影响方面,陕西、新疆和宁夏的能源供给安全对生态安全影响较显著,内蒙古、陕西和宁夏在共生系数水平的均衡性上表现突出。4)影响共生系统的3个主要维度为能源可获得性、能源结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治理。文章创新地融合新能源指标于能源结构系统,并引入共生理论来构建其共生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深入探究区域能源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禀赋优势区域 能源供给安全 生态安全 共生效应 影响因素 共生度模型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化效应对水库边坡滑带土抗剪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刘魁 姚淼 +2 位作者 李曦涛 王占高 安然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103,共4页
为探究水库边坡的滑带土湿化效应,以华南红层区的边坡滑带土为例,开展不同饱和度下的三轴剪切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剖析滑带土强度衰减和边坡稳定性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固结围压下,滑带土应力—应变曲线为硬化型;随着湿化饱和度的... 为探究水库边坡的滑带土湿化效应,以华南红层区的边坡滑带土为例,开展不同饱和度下的三轴剪切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剖析滑带土强度衰减和边坡稳定性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固结围压下,滑带土应力—应变曲线为硬化型;随着湿化饱和度的增加,三轴抗剪强度指标呈衰减趋势;滑带土的强度软化系数与饱和度呈指数型函数关系,粘聚力的软化效应强于内摩擦角;随着饱和度增加,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逐步降低,滑带土的湿化效应是造成边坡失稳破坏的潜在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边坡 滑带土 湿化 抗剪强度 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程度、时间距离和调节聚焦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李京律 杨抒奕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7,共13页
目的:探究创新程度(突破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上市时间距离(较近时间距离与较远时间距离)与调节聚焦类型(促进聚焦与防御聚焦)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广告效果(广告态度、产品态度、购买意向)的影响。方法:采用2×2×2三因素组间实... 目的:探究创新程度(突破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上市时间距离(较近时间距离与较远时间距离)与调节聚焦类型(促进聚焦与防御聚焦)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广告效果(广告态度、产品态度、购买意向)的影响。方法:采用2×2×2三因素组间实验设计。通过3次预实验(n=150)筛选实验刺激物。主实验通过在线问卷平台向中国一线城市居民发放问卷,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240份(8个实验条件各30份)。使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控制“智能可穿戴设备熟悉程度”,检验各变量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得出如下结果。1)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创新程度与调节聚焦、时间距离与调节聚焦交互效应显著。2)简单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突破式创新性智能可穿戴设备,促进聚焦类型广告的效果显著于防御聚焦类型广告的效果;对于渐进式创新性智能可穿戴设备,不同类型调节聚焦广告的广告效果无显著差异;对于促进聚焦类型广告,较远时间距离上市产品的广告效果更显著,但是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对于防御聚焦类型广告,时间距离的影响不显著;未发现创新程度、时间距离与调节聚焦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广告效果上存在显著的三元交互作用。结论:1)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创新程度是调节广告信息有效性的关键,即推广突破式创新性智能可穿戴设备时,宜制作促进聚焦类型广告;2)时间距离与调节聚焦存在匹配效应,但该效应较为复杂,较远时间距离上市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促进聚焦类型广告的潜在优势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程度 时间距离 调节聚焦 智能可穿戴设备 广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