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的路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丁冠森 李一花 李佳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13,共19页
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方面。文章选取2002—2019年有发债记录的511个县区,其中包括被划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53个县区、接受生态补偿的113个县区,选择全部未接受生态补偿的样本设立... 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方面。文章选取2002—2019年有发债记录的511个县区,其中包括被划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53个县区、接受生态补偿的113个县区,选择全部未接受生态补偿的样本设立生态功能区研究组、选择全部未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样本设立生态补偿研究组,分别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减负)和生态补偿制度(补偿)作为两种不同的政策冲击,通过PSM方法进行一对一近邻匹配和多期DID回归,实证研究减负与补偿这两种不同路径对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显著降低了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而生态补偿制度的效果则恰恰相反。经过平行趋势检验、重新构造研究组、更换被解释变量的度量方式、改变样本范围、安慰剂检验等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保持不变。机制分析表明,两种路径的效果差异与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激励效应有关。异质性分析发现,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对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影响在工业发达的县和县级市更为明显;而生态补偿制度对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影响在普通县更为明显,与工业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关系。文章的研究对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具有较强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纵向财政失衡 转移支付 生态补偿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卢中秋 窦银银 +3 位作者 王俊枝 郭长庆 柴玉坤 贺淑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7-256,共10页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揭示该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和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揭示该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和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模型,揭示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与土壤风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剖析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1)2000—2022年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系统间转换强烈,生态系统类型转换总面积6019.59 km^(2),以草地与荒漠以及耕地与林草的相互转化为主,2015年之后生态系统趋向稳定,各类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强度降低;(2)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土壤风蚀模数为56.39 t/hm^(2),按土壤风蚀量由大到小为荒漠、草地、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风蚀程度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等区域;(3)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类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转换造成土壤风蚀量净减少了1.08×10^(8)t,生态退耕、耕地开垦、草地质量提升、荒漠化防治和建设用地扩展造成土壤风蚀模数分别减少了0.11,0.23,0.66,0.84,0.68 t/hm^(2)。[结论]应加强巩固内蒙古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治理成效,避免复垦与新开荒事件发生,促进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及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系统类型 修正的风蚀方程模型 土壤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思路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孟召宜 朱传耿 +1 位作者 渠爱雪 杜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一种新型生态补偿方式,具有目标多元性、定位战略性、机制科学性、等级层次性、政策配套性。与传统生态补偿相比,不仅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是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科学基础,而且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一种新型生态补偿方式,具有目标多元性、定位战略性、机制科学性、等级层次性、政策配套性。与传统生态补偿相比,不仅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是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科学基础,而且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区域管治理论对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施生态补偿中,应遵循注重科学、政府主导、规范有序、协商一致等原则构建生态补偿模式,为促进这一新型生态补偿的落实,需要注意:树立大局意识,引领生态补偿;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生态补偿;科学规划先行,落实生态补偿;改革财政预算,提高补偿效果;完善配套政策,协动生态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模型初探 被引量:17
4
作者 徐梦月 陈江龙 +1 位作者 高金龙 叶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04-1408,共5页
本文将我国四大主体功能区分为开发型区域与保护型区域两大类,在分析生态补偿的生态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三大经典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考虑开发型区域的支付意愿与支付... 本文将我国四大主体功能区分为开发型区域与保护型区域两大类,在分析生态补偿的生态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三大经典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考虑开发型区域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保护型区域贡献的生态效益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开发型区域的效用影响范围,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引力模型构建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模型。通过"补偿标准估算—补偿基金设立—分配方案确定—补偿实施"4个步骤,由开发型区域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向保护型区域支付生态补偿金,形成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最后从资金筹集多源化、形式多样化、参与对象多元化等方面提出生态补偿实施的政策建议。通过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模型的实施可激励生态保护行为,减少破坏行为,为区域均衡与差异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模型 生态足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昱 丁四保 王荣成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1,26,共6页
"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区域开发模式,对于地理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地理学参与社会实践的重大突破。其次,它孕育着重大的理论内涵,是地理学整体性、差异性、区域性和... "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区域开发模式,对于地理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地理学参与社会实践的重大突破。其次,它孕育着重大的理论内涵,是地理学整体性、差异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思维的重大发展。从"功能区"的理论视角入手,从区域功能的角度来辨识和构建区域是地理学传统区域观的重大发展,对于学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主体功能区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概念的层面,必须与具体的机制和配套政策相结合才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而生态补偿机制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学科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区域外部性、自然格局、区域结构、区域本底性质等地学基础要素是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影响因素和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机制 功能区 地理学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生态补偿标准——基于机会成本和佛冈样域的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代明 刘燕妮 江思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2,共5页
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显然,实施这种安排需辅之以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后两类区域因被限制或禁止(工业)开发而损失的经济... 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显然,实施这种安排需辅之以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后两类区域因被限制或禁止(工业)开发而损失的经济利益。而国内现行或试行的生态补偿因数量太少、标准过低而缺乏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导致各地争相挤入重点开发区域而抗拒被定位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即使被划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也不甘"寂寞"而设法实行变相开发。这就需要研究生态补偿的合理量化标准,通过对代际和区际公平的充分兼顾来增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本文基于机会均等观,运用机会成本法,通过建立生态补偿与发展机会成本的数量关系模型,提出了对生态功能区的单项与综合补偿标准并选择样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主体功能区划下,特定区域接受"限制"或"禁止"开发之定位安排的经济底线是所获生态补偿足以弥补因限制或放弃开发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因"限制"或"禁止"开发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则该机会成本可以理解为一地限制或放弃工业增长后所相应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及其他相关收益。据此核定的生态补偿标准才具有较大公平性和可行性。在实施中,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单项(财政收入)补偿逐渐扩展至综合补偿。在此基础上,未来还可考虑纳入生态建设投入补偿和环境服务付费(PES),使生态补偿标准对各地承担生态屏障、致力可持续发展更具激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补偿 机会成本 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功能区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意愿及差异性——以武汉、荆门和麻城为实证 被引量:8
7
作者 程子良 蔡银莺 +1 位作者 杨余洁 高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3期310-314,共5页
以湖北省武汉、荆门和黄冈为实证,分析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偏好及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大部分农户比较重视农田生态环境数量、... 以湖北省武汉、荆门和黄冈为实证,分析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偏好及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大部分农户比较重视农田生态环境数量、质量保护,但对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认知较匮乏;2多数农户愿意将自家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但有经济补偿时其参与意愿会提高;3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因素有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情况、农业收入比、了解农田生态补偿政策和是否知道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农田生态补偿 参与意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谷学明 曹洋 +2 位作者 赵卉卉 王芳 王远 《水利经济》 2011年第4期28-32,72,共5页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主体功能区划为背景,通过分析作为保护型功能区的苏北某县为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付出的成本,并依据区位熵理论确定成本分担系数,核算外部应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得出该县201...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主体功能区划为背景,通过分析作为保护型功能区的苏北某县为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付出的成本,并依据区位熵理论确定成本分担系数,核算外部应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得出该县2010-2020年应得到的生态补偿金额为52.8亿元。设计了以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划而产生的生态成本来进行核算的方式,为明确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标准带来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补偿标准 成本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昱 王荣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21,共5页
作为国家新的区域管理模式,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会深化不同区域之间利益的不平衡。笔者从产业、人口迁移和公共服务支出等三个层面对不平衡性产生的机理进行阐述,进而认为主体功能区划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于完备的区域间利益平衡机制... 作为国家新的区域管理模式,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会深化不同区域之间利益的不平衡。笔者从产业、人口迁移和公共服务支出等三个层面对不平衡性产生的机理进行阐述,进而认为主体功能区划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于完备的区域间利益平衡机制,而生态补偿正是这些机制中的重要内容。生态补偿是诸多具有尺度性、区域性特征的政策、手段和方法的集合,针对不同主体其操作的原则和路径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笔者尝试性的针对主体功能区的特点,以平衡区域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为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主体功能区间的生态补偿实施路径。从区域和局地两个层面,以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为基础,构建区域生态补偿体系,最后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机制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的分区实践与环境管理分区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颖明 黄宝荣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环境问题是区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从区域系统发展的角度进行环境分区管理。自然地理分区、生态分区以及主体功能分区等分区实践为环境分区管理提供了基础。文章具体分析了已有的分区原则、分区方法、指标体系,对比研究了环境管理... 环境问题是区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从区域系统发展的角度进行环境分区管理。自然地理分区、生态分区以及主体功能分区等分区实践为环境分区管理提供了基础。文章具体分析了已有的分区原则、分区方法、指标体系,对比研究了环境管理分区的主要内容及分区管理的一般流程和关键问题,对区域环境管理的环境分区以及分区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管理分区 自然地理分区 生态分区 主体功能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的宁夏人口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仲俊涛 米文宝 《西北人口》 CSSCI 2013年第4期120-123,128,共5页
运用改进的人口承载力P-R-E模型,采用《宁夏统计年鉴2011》中宁夏各县市区人口、GDP、水资源、粮食产量、农林牧渔业产值等指标,计算宁夏各县市区人口承载量和人口承载力指数。结果显示各县市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的有灵武市、银川市辖... 运用改进的人口承载力P-R-E模型,采用《宁夏统计年鉴2011》中宁夏各县市区人口、GDP、水资源、粮食产量、农林牧渔业产值等指标,计算宁夏各县市区人口承载量和人口承载力指数。结果显示各县市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的有灵武市、银川市辖区;轻度盈余的有石嘴山市辖区、利通区、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基本平衡的有青铜峡市;轻度超载的有沙坡头区、中宁县和盐池县;严重超载的有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同心县、红寺堡区、西吉县、彭阳县、海原县。最后,结合宁夏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并就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对各县市区PRED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移民的迁入与迁出情况做出分析,以期为宁夏各县市区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承载力 P-R-E模型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移民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有助于脱贫攻坚吗?——基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李一花 李佳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36,共14页
构建生态补偿的减贫框架,借助政府“依申请公开”平台手工整理了2002—2016年间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生态补偿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能显著改善贫困,其减贫的主要机制是改善区域环境和促进劳... 构建生态补偿的减贫框架,借助政府“依申请公开”平台手工整理了2002—2016年间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生态补偿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能显著改善贫困,其减贫的主要机制是改善区域环境和促进劳动力就业。当前生态补偿政策存在减贫效应不够精准、补助规模较小等缺陷,应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贫困识别机制,提高补助规模并丰富补助形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脱贫攻坚 生态扶贫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之构建与完善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权典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22-129,共8页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必然要对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应当结合当前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导向,进行重新定位与构建。依据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等理论,为缓解现实矛盾,需积极探索构...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必然要对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应当结合当前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导向,进行重新定位与构建。依据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等理论,为缓解现实矛盾,需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两种基本途径或机制范畴,合理安排相应的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制度构建的关键在于加快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立法调整,无论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还是市场经济手段的生态补偿政策,都需要立法确定其方针原则、实施模式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补偿 主体功能区划 政策导向 融资 政府 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差异化契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国平 张文彬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98,125,共7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签订生态补偿契约的形式实施的。中央政府应避免"一刀切"政策,构建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生态转移支付差异化契约。文章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委托代理行为选择的分析...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签订生态补偿契约的形式实施的。中央政府应避免"一刀切"政策,构建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生态转移支付差异化契约。文章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委托代理行为选择的分析,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央政府除支付保留效用和努力成本外,还需要支付风险成本和信息租金。随后,文章对理论分析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收益共享系数和信息租金都随产出方差、风险规避度和成本效率参数递增;风险成本随产出方差和风险规避度递增,随成本效率参数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 差异化契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构建与制度创新:国外典型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8
15
作者 危旭芳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72,共6页
随着全国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陆续出台,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依历史脉络,在总结和评述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构建主体功能区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注重渐进性... 随着全国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陆续出台,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依历史脉络,在总结和评述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构建主体功能区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注重渐进性和层次性、提供法律保证、积极寻求有利于主体功能区构建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在主体功能区之间构建生态修复补偿和生态贡献补偿双重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有利于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度创新与顺利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国外典型经验 制度创新 发展权转移 双重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邹赟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共4页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在阐述生态补偿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相应...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在阐述生态补偿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间生态补偿协调的构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鹤松 张雨竹 +1 位作者 周妹 王玉芳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第3期73-77,共5页
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各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和效益的不均衡性,这使得对各类主体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时会产生各种冲突。研究中将生态补偿看作是一种资源,研究各功能区... 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各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和效益的不均衡性,这使得对各类主体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时会产生各种冲突。研究中将生态补偿看作是一种资源,研究各功能区在获取这一特殊资源过程中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认为冲突主要表现在生态效益的空间转移和生态效益共享2个层面上,并对这2个层面的冲突进行了博弈分析。基于冲突构建了政府财政调控机制、区域生态合作机制、区域生态交易机制去协调主体功能之间的协调发展。基于Shapley法,构建不同偏好下的生态补偿效益分配模型,对主体功能区间生态补偿协调机制进行优化。认为各主体功能区只有形成联盟,利用独有自然资源的优势共同保护,才能够使得区域经济达到共赢,生态补偿效益达到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 冲突与协调 生态效益空间转移 生态效益共享 政府财政调控 域生态合作 区域生态交易 Shapley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评估与受益区识别 被引量:48
18
作者 徐洁 肖玉 +3 位作者 谢高地 王洋洋 江源 陈文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857-5873,共17页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要的防沙屏障带,对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RWEQ模型评估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格局,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流...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要的防沙屏障带,对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RWEQ模型评估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格局,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流动路径,从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的角度建立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防风固沙服务受益区之间的时空联系。研究表明,2010年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总量为5.55×1012 kg,受益区总面积为32.16×106 km2,涉及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755条。受益区主要位于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的广大区域,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北太平洋的广大海域,其中中国境内的受益区占比24.12%,受益草地面积最大,受益建设用地占中国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受益效益更为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效益以各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中心呈现明显的圈层式递减特征。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对下风向受益区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研究能够为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区域间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提升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屏障作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服务 受益区 区域间生态补偿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安市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19
作者 曹睿 张慧君 严向军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2期103-104,122,共3页
为了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提出赋予了实施生态补偿全新的内涵。在评价临安市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临安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新要求,提出了以公... 为了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提出赋予了实施生态补偿全新的内涵。在评价临安市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临安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新要求,提出了以公共补偿为主,互助补偿、市场补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架构,并探讨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专项资金 生态环境功能区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仲伍 畅田颖 高鑫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30,36,共7页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不同主体功能区生态和经济的权重,改进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1991—2015年黄河流域8个省份642个县域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流域生态价值呈曲线波...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不同主体功能区生态和经济的权重,改进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1991—2015年黄河流域8个省份642个县域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流域生态价值呈曲线波动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8230亿元增至2015年的11420亿元。(2)流域GDP呈线性增长态势,人均GDP高值区和中高值区集聚在黄河流域九大都市圈附近,成为人均GDP热点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生态保护区和农业开发区。(3)1991—2015年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度先升后降,中下游生态经济协调度普遍处于上升状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度偏低,类型以失调-经济滞后型为主。协调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以济南市和青岛市、郑州市、西安市、呼和浩特市、兰州市和西宁市为中心的五大城市群;失调区域面积占比高达86%,位于黄河中上游的生态限制开发区和能源丰富的重点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协调度 主体功能区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