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元同步压缩广义S变换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源定位
1
作者 姜涛 张鹏 +2 位作者 李雪 刘博涵 李国庆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5-145,共11页
快速、准确的次同步振荡源定位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现有次同步振荡源定位方法难以适用于多模态时变的次同步振荡场景,且计算效率有待提升。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元同步压缩广义S变换(MSSGST)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源定位方法... 快速、准确的次同步振荡源定位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现有次同步振荡源定位方法难以适用于多模态时变的次同步振荡场景,且计算效率有待提升。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元同步压缩广义S变换(MSSGST)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源定位方法。首先,在自适应变化的量测滑动时间窗内计算能量比系数,实时检测系统次同步振荡现象,针对检测到的次同步振荡现象,以节点为单元构建联合量测信息矩阵,进而采用MSSGST对联合量测信息矩阵同步分解得到联合时频矩阵。然后,利用脊线提取技术筛选并重组可表征系统次同步振荡模式的MSSGST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推导基于MSSGST的时-频域暂态能量流计算模型,根据系统次同步振荡期间时-频域能量特性构建振荡源定位指标进行振荡溯源。最后,通过仿真数据和实际电网次同步振荡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同步振荡 振荡源定位 多元同步压缩广义s变换 暂态能量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域节点导纳矩阵的直流馈入交流系统谐振灵敏度分析
2
作者 王顺亮 傅美霓 +4 位作者 马俊鹏 周诗丁 张岩 刘天琪 彭茂兰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6-146,共11页
由于含直流系统馈入的交流系统中含有换流设备,谐振分析的建模过程更加复杂,无法同时兼顾系统的整体性和节点元件建模的多样性。基于此,提出了基于s域节点导纳矩阵的系统振荡风险分析方法。首先以系统工频等值电路节点导纳矩阵为基础,... 由于含直流系统馈入的交流系统中含有换流设备,谐振分析的建模过程更加复杂,无法同时兼顾系统的整体性和节点元件建模的多样性。基于此,提出了基于s域节点导纳矩阵的系统振荡风险分析方法。首先以系统工频等值电路节点导纳矩阵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元件等值化简后生成系统s域节点导纳矩阵的方法,并据此求解系统谐振模式。然后基于此构造交流元件参数在系统谐振模式下的振荡风险灵敏度模型,将直流系统化简后接入交流系统,分析振荡频段区间内元件参数、网络结构与谐振模式之间的灵敏度关系。最后在PSCAD/EMTDC平台搭建含直流系统馈入的交流系统模型,验证了所提元件参数灵敏度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振模式 s域节点导纳矩阵 灵敏度分析 振荡风险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M_(S)6.8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特征研究
3
作者 廖晓峰 祁玉萍 +3 位作者 杨星 王玮铭 任越霞 何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对泸定M_(S)6.8地震前四川地区的地电阻率异常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发现不同时间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异常形态,主要有:①甘孜站、江油站、红格站3个台站在强震发生前的1~4.2年出现了长趋势变化的转折,目前多数测项已显示为持续性的趋势上升;... 对泸定M_(S)6.8地震前四川地区的地电阻率异常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发现不同时间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异常形态,主要有:①甘孜站、江油站、红格站3个台站在强震发生前的1~4.2年出现了长趋势变化的转折,目前多数测项已显示为持续性的趋势上升;②出现长趋势转折变化后,红格站、江油站分别在2020年11月、2021年4月出现了年变幅减小的现象;③甘孜站、江油站、冕宁站3个台站在泸定6.8级地震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震后3个台站的异常恢复,且再未出现此类异常变化。综上,长趋势变化的转折可能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内强震风险升高,而加速上升/下降、反向变化等异常特征可能更具有中短期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四川地区 地电阻率 趋势转折 短期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MgSiO_(3)的结构相变与物性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子兴 任政勇 柳雷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6-689,共14页
MgSiO_(3)是地球地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不同深度以不同结构形式存在,如上地幔的斜方辉石或单斜辉石、下地幔的钙钛矿和后钙钛矿结构。高温高压技术的出现为在实验室模拟地球的内部环境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利用金刚石对顶砧... MgSiO_(3)是地球地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不同深度以不同结构形式存在,如上地幔的斜方辉石或单斜辉石、下地幔的钙钛矿和后钙钛矿结构。高温高压技术的出现为在实验室模拟地球的内部环境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和各式大腔体压机,并结合先进的同步辐射技术,使在实验室研究在数百万个大气压和数千摄氏度下矿物的结构与物性成为可能,为理解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现象提供了关键的线索和证据。本文系统总结了MgSiO_(3)体系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相图、状态方程、融化曲线、声速及电导率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表明MgSiO_(3)的结构和弹性性质对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和地球内部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最后探讨了Fe和Al等元素对MgSiO_(3)结构与物性的影响,以期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siO_(3) 地球地幔 高温高压 结构 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ase卫星数据的地球电子外辐射带数据同化建模
5
作者 罗陶荣 倪彬彬 +2 位作者 曹兴 王晓宇 雷源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7-1200,共14页
Arase卫星是一颗专门探测地球辐射带的科学卫星,于2016年12月20日成功发射.在2019年10月范艾伦卫星终止运行后,Arase卫星仍然继续正常运行并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本文结合Arase卫星高能电子探测器的电子通量观测数据和基于Fokker-Planc... Arase卫星是一颗专门探测地球辐射带的科学卫星,于2016年12月20日成功发射.在2019年10月范艾伦卫星终止运行后,Arase卫星仍然继续正常运行并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本文结合Arase卫星高能电子探测器的电子通量观测数据和基于Fokker-Planck扩散方程的三维辐射带数值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实现对2017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地球外辐射带(L^(*)=3~7)电子通量时空演化过程的数据同化建模.结果显示,同化模型有效弥补了Arase卫星数据对于高赤道投掷角电子的观测缺失,重构了不同能量、投掷角辐射带电子在不同L^(*)处的长期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对地磁活动的响应特征.通过计算电子通量的数据同化结果与卫星观测结果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误差,发现电子通量同化结果和观测结果整体一致.通过计算同化过程中的新息矢量,分析卫星观测结果对辐射带数值模型模拟结果的修正程度及其对电子能量和L^(*)的依赖性,这为分析辐射带数值模型所缺失的物理机制以及后续模型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se卫星 地球辐射带 电子通量 三维数据同化 模型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 M_(s)6.2级地震的震害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丽丽 王兰民 +5 位作者 卢育霞 许世阳 夏晓雨 盖海龙 池佩红 郭梅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1,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5.70°N,102.79°E)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地震发生后,通过实地烈度评估与科学考察,对震区VI~VIII度区不同建(构)筑物与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5.70°N,102.79°E)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地震发生后,通过实地烈度评估与科学考察,对震区VI~VIII度区不同建(构)筑物与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抗震设计与施工管理、场地放大效应与地震次生灾害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等角度,提出了此次地震的震害启示。结果表明:1)严重破坏和毁坏的建筑结构主要集中在老旧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无设防或设防不规范的砖混结构。2)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少量自建房抗震设计和施工的不规范、场地放大效应和地震次生灾害。3)优化和改良生土砌筑材料,改进纵横墙间的拉结措施,强化结构整体性是提高土木结构抗震的有效方法;普及“上下圈梁与构造柱”等基本抗震设防措施,规范水泥砂浆强度,提升农村工匠的施工水平,可有效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避免房屋出现整体性垮塌;室内洗手间的墙体应该与房顶、纵横墙间建立有效联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4)孤突斜坡、河流高阶地与岸边为抗震不利地带。当建造用地极为匮乏,不得不选址在这些场地之上时,应该综合考虑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水文地质条件、抗震设防目标、建筑结构类型等影响因素,做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科学设防。灾后重建过程中,应由政府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规范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震害调查 场地放大效应 黄土液化流滑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步压缩广义S变换的电力系统次/超同步振荡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勇 张鹏 +3 位作者 姜涛 宋晓喆 王长江 刘博涵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02-4011,I0012-I0014,I0011,共14页
为实现电力系统次/超同步振荡的快速、准确辨识,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步压缩广义S变换(synchrosqueezing generalized S transform, SSGST)和改进稀疏时域法(improved sparse time domain method,ISTD)结合的次/超同步振荡辨识方法。该方法... 为实现电力系统次/超同步振荡的快速、准确辨识,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步压缩广义S变换(synchrosqueezing generalized S transform, SSGST)和改进稀疏时域法(improved sparse time domain method,ISTD)结合的次/超同步振荡辨识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能量比函数对电力系统广域量测信息实时检测,当检测到信号能量发生突变时,利用SSGST对检测到的振荡信号分解得到相应的SSGST时频系数矩阵;然后通过改进的脊线提取方法在时频域实现对各振荡分量的最优轨迹搜索;进一步,结合最优轨迹时频索引重构各振荡分量的时域分量,并利用ISTD辨识方法计算出各振荡分量的频率和阻尼比系数;最后,通过自合成模拟信号、双馈风电场经串补并网系统仿真信号和某实际风电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超同步振荡 参数辨识 同步压缩广义s变换 脊线提取 改进稀疏时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theories on active earth pressure 被引量:1
8
作者 S.P.Yap F.A.Salman S.M.Shiraz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933-2939,共7页
Determin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is crucial in retaining wall designs. A number of analytical theories on active earth pressure were presented. Yet, there are limited studies on com... Determin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is crucial in retaining wall designs. A number of analytical theories on active earth pressure were presented. Yet, there are limited studies o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ories. In this work,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ories wit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done using the PLAXIS software.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RANKINE's theory possesses the highest match to the PLAXIS analysis. Parametric studies were also done to study the responses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distribution to varying parameters Increasing soil friction angle and wall friction causes decrease in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 contrast,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oil unit weight and height of wall. RANK/NE's theory has the highest compatibility to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mong all theories,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theory leads to proficient retaining wall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earth pressure retaining wall PLAXIs comparative study RANKINE's theory COULOMB's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Ce含量对U71MnG钢中Ce_(2)O_(3)和Ce_(2)O_(2)S夹杂物的影响
9
作者 王敏 刘香军 +1 位作者 杨昌桥 杨吉春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我国稀土钢未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对稀土与钢中O、S等杂质元素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不足。考虑到Ce、O、S含量对钢中稀土夹杂物的影响缺少定量分析,使用FactSage 7.1软件计算U71MnG钢中不同含量O、S、C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 我国稀土钢未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对稀土与钢中O、S等杂质元素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不足。考虑到Ce、O、S含量对钢中稀土夹杂物的影响缺少定量分析,使用FactSage 7.1软件计算U71MnG钢中不同含量O、S、C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Ce_(2)O_(2)S、Ce_(2)O_(3)夹杂物析出量的影响。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U71MnG钢的成分体系下,随着Ce含量的增多,Ce_(2)O_(3)的析出量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m_(O)/m_(Ce)约为1/7.4时,Ce_(2)O_(3)的析出量最大;Ce_(2)O_(2)S的生成需要O、S、Ce共同作用,m_(O+S)/m_(Ce)约为1/3.7时,Ce_(2)O_(2)S析出量最大。试验钢夹杂物的SEM图像以及夹杂物颗粒数量统计结果显示,Ce含量为0.024%的试验钢中Ce_(2)O_(3)、Ce_(2)O_(2)S的个数大于Ce含量为0.016%的试验钢,钢中夹杂物析出规律与热力学计算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夹杂物 热力学 Ce_(2)O_(2)s Ce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体振荡器阵列的S型流道主动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士奇 邵冬 +3 位作者 罗斌 贾志刚 陆华伟 孔晓治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70,共11页
本文针对一个典型的大折转角、大尺度S弯流道,设计并制造了一个由16个流体振荡器组成的大型阵列,并对S弯内部流动进行了主动控制实验研究。首先采用高频响热线风速仪、高精度质量流量计等手段测量了流体振荡器的频率、速度、流量等随进... 本文针对一个典型的大折转角、大尺度S弯流道,设计并制造了一个由16个流体振荡器组成的大型阵列,并对S弯内部流动进行了主动控制实验研究。首先采用高频响热线风速仪、高精度质量流量计等手段测量了流体振荡器的频率、速度、流量等随进口压力的响应变化规律及其在大型阵列中的工作特性一致性。其次采用壁面压力采集、五孔探针等手段测量了不同激励条件下,S弯流道的壁面压力分布以及出口截面的总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脉冲型流体振荡器能够产生1 kHz以上,峰值速度高于300 m/s的高频高速振荡射流,且阵列中多个振荡器的流量、频率、振荡速度范围等工作特性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流体振荡器阵列在S弯流道上壁面一弯前缘形成了一排开孔率仅为10%的脉冲射流孔,在与主流成45°射流角度、进口马赫数Ma=0.15,激励速度比uR=4.31条件下,仅使用激励质量流量比Cm=0.39%的激励质量流量,就使S弯流道的出口平均总压损失改善了10.6%。本研究验证了流体振荡器阵列控制大尺寸分离流动的高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流道 流体振荡器阵列 脉冲射流 主动流动控制 非定常激励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G-C053超导重力仪检测智利8.8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震荡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子维 郝洪涛 +1 位作者 韦进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6期43-45,50,共4页
利用SG-C053超导重力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地震引发的球形自由振荡0S0~0S48的所有基频振型,检测结果与PREM模型的理论值相比,二者基本相符。
关键词 超导重力仪 地球自由振荡 功率谱密度 智利Ms8.8地震 PRE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小电流接地故障连续选线方法 被引量:14
12
作者 齐郑 杨以涵 张宏宇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小电流接地故障发生后,系统可以带故障运行一段时间。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故障信息的连续选线方法。利用D-S证据理论实现故障持续过程中多信息的融合,将多信息连续选线问题转化为证据推理问题,提高了选线性能,为定量描述各... 小电流接地故障发生后,系统可以带故障运行一段时间。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故障信息的连续选线方法。利用D-S证据理论实现故障持续过程中多信息的融合,将多信息连续选线问题转化为证据推理问题,提高了选线性能,为定量描述各线路可能发生故障的程度,在应用中提出了单次故障度和连续故障度的概念。在充分利用故障信息的同时,采用迭代算法降低了存储容量要求。通过现场实际故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电流接地故障 选线方法 D-s证据理论 故障信息 充分利用 推理问题 问题转化 定量描述 存储容量 迭代算法 故障验证 多信息 实用性 正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甘延青 黄华 +5 位作者 雷禄容 张永辉 金晓 鞠炳全 向飞 许州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5-818,共4页
在20 GW加速器平台上开展了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振荡器(RKO)的单次和重复频率束流调制和微波辐射的实验研究。采用无箔空心阴极和0.9 T的恒流源磁场引出束压1 MV、束流13 kA、脉宽40 ns的环形电子束驱动RKO,该电子束经过3个紧密耦合的扩... 在20 GW加速器平台上开展了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振荡器(RKO)的单次和重复频率束流调制和微波辐射的实验研究。采用无箔空心阴极和0.9 T的恒流源磁场引出束压1 MV、束流13 kA、脉宽40 ns的环形电子束驱动RKO,该电子束经过3个紧密耦合的扩展互作用腔再经过一段漂移管的群聚后,产生了7.8kA/20 ns的基波调制束流,该调制束流激励三轴输出腔,单次运行输出了3.5 GW的微波辐射,束波转换效率29%,脉宽20 ns;脉冲重复频率20 Hz运行时,输出微波功率3.4 GW,束波转换效率26%。该振荡器具有起振时间快、输出频谱较纯和结构紧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 相对论速调管振荡器 三轴提取腔 重复频率 s波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完全S变换的低频振荡在线辨识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骏 周崇雯 +2 位作者 汪芳宗 温柏坚 李世明 《广东电力》 2015年第7期62-67,共6页
针对传统的低频振荡辨识方法无法确定低频振荡的起振时间点,不利于调度员分析振荡的起因,提出采用不完全S变换方法进行低频振荡的在线辨识,以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仿真测试以及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基于不完全S变换的低频振荡在线辨识方... 针对传统的低频振荡辨识方法无法确定低频振荡的起振时间点,不利于调度员分析振荡的起因,提出采用不完全S变换方法进行低频振荡的在线辨识,以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仿真测试以及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基于不完全S变换的低频振荡在线辨识方法的辨识结果准确、抗噪能力强,能够有效地识别振荡模式个数以及振荡的起振时间点,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在线辨识 不完全s变换 振荡模式 起振时间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法的土石坝施工期沉降规律及预警标准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社荣 韩启超 +1 位作者 谭尧升 撒文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4-170,共7页
为提高施工期土石坝沉降安全性,研究其具有复杂非线性特征的施工期沉降规律和相应的预警标准。基于国内某在建高土石坝的沉降数据,采用R/S法分析坝体不同高程测点、同高程测点和同测点不同时期沉降数据的Hurst指数及分形维数,提出评价... 为提高施工期土石坝沉降安全性,研究其具有复杂非线性特征的施工期沉降规律和相应的预警标准。基于国内某在建高土石坝的沉降数据,采用R/S法分析坝体不同高程测点、同高程测点和同测点不同时期沉降数据的Hurst指数及分形维数,提出评价坝体施工期沉降安全性的预警标准。结果表明:各测点的Hurst指数最小值为0.763,坝内各处沉降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坝体下部比上部、中部比下游堆石区沉降能更快趋于稳定,且坝体下部的沉降速率已经渐趋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沉降 重标度极差分析(R/s)法 HURsT指数 分形维数 预警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配合物热致变色性能研究(Ⅵ)——稀土铬天青S配合物的热致变色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家茵 周世光 +1 位作者 綦尤训 潘玉琴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4-68,共5页
本文研究了BE(Ⅱ)-CAS 水溶液体系热致变色性能;探讨了酸度、温度等条件对体系热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较明显的热致变色现象,且仅由配合物所产生,其特征是:体系受热时颜色由深色(玫瑰红)变为浅色(黄色)... 本文研究了BE(Ⅱ)-CAS 水溶液体系热致变色性能;探讨了酸度、温度等条件对体系热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较明显的热致变色现象,且仅由配合物所产生,其特征是:体系受热时颜色由深色(玫瑰红)变为浅色(黄色);与RE(Ⅲ)-XO,RE(Ⅲ)-SXO 体系的色变趋向相反,达种差异性与螯合物分子的结构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铬天青s 配合物 热致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注入法”与电压互感器的特殊接线方式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慧 胡珂 桑在中 《继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28,共3页
基于"S注入法"的选线定位保护新原理的TY系列选线定位保护已大量运行于国内电力系统。"S注入法"需通过电压互感器向故障系统注入检测信号,而为了消谐等目的,电压互感器有多种特殊的接线方式。对这些特殊的接线方式... 基于"S注入法"的选线定位保护新原理的TY系列选线定位保护已大量运行于国内电力系统。"S注入法"需通过电压互感器向故障系统注入检测信号,而为了消谐等目的,电压互感器有多种特殊的接线方式。对这些特殊的接线方式进行了分析,论证说明了这些特殊接线方式既能够满足消谐的需要,又适合于"S注入法"选线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互感器 接线方式 s注入法 零序电压 小电流接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大庄子金矿微量元素及Pb-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宋玉财 胡文 +1 位作者 连国建 高小康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9-673,共15页
报道了大庄子金矿Pb、S同位素 ,稀土和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 ,并讨论了其地质意义 .大庄子金矿Pb同位素组成与胶东群和荆山群相似 ,而S同位素组成 (δ34Scdt=1 1 .9‰±0 .4‰ )与荆山群更为相近 ,Pb、S同位素组成与胶东主要金矿... 报道了大庄子金矿Pb、S同位素 ,稀土和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 ,并讨论了其地质意义 .大庄子金矿Pb同位素组成与胶东群和荆山群相似 ,而S同位素组成 (δ34Scdt=1 1 .9‰±0 .4‰ )与荆山群更为相近 ,Pb、S同位素组成与胶东主要金矿基本一致 ,研究显示其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胶东群和荆山群 .对蚀变岩和较新鲜原岩的稀土 (REE)和微量元素含量研究发现 ,钾化蚀变过程中两者都从流体中带入围岩 ;而绢英岩化蚀变过程中 ,REE从围岩中带出 ,微量元素既有带入也有带出 ;Cu、Pb、Zn等主要金属元素在两蚀变过程中主要是带入 .围岩及黄铁矿的稀土元素分配曲线特征 ,揭示了成矿物质的沉淀明显受微观环境的制约 ,浸染状黄铁矿的沉淀伴随着成矿流体与围岩之间的蚀变作用而发生 ,此时水 /岩反应进程导致的成矿流体PH值和Eh值等因素的变化 ,可能是成矿物质沉淀的主导因素 ;而脉状黄铁矿则直接从成矿流体中沉淀而出 ,围岩的影响不明显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庄子金矿 Pb和s同位素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维数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和定位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庆超 姚斌 +1 位作者 杨金飞 王振华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4-169,共6页
建立了基于线路分布参数的单相故障零序等效模型,通过分析故障/非故障线路的暂态零序电流,得到了它们的内在特性:在低频段内,故障线路零序暂态电流幅值大于非故障线路的,并且随着故障距离的增加而幅值呈一定规律减小。不同内在特性必然... 建立了基于线路分布参数的单相故障零序等效模型,通过分析故障/非故障线路的暂态零序电流,得到了它们的内在特性:在低频段内,故障线路零序暂态电流幅值大于非故障线路的,并且随着故障距离的增加而幅值呈一定规律减小。不同内在特性必然导致不同的外在表现。根据分形维数由信号波形的频谱分布决定的特点,给出了故障选线的RS维数判据和故障定位的RS表达式。与其他方法相比,它的理论模型精确,选线简单,定位精度高,不受CT极性影响,能较好地反映出线路的暂态特性和电流波形特点。大量的仿真试验也证明此方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电流接地系统 单相故障 频谱分析 Rs维数 故障选线和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14°S热液区残余氧化物超显微组构及REE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兵 石学法 +3 位作者 叶俊 方习生 张迎秋 高晶晶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8-396,共9页
南大西洋14°S热液区是由中国科研人员于2009年在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为进一步了解研究本区硫化物后期蚀变过程,我们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质谱仪(ICP-MS)等方法,对14°S热液区原生热液产物蚀变风化所形成... 南大西洋14°S热液区是由中国科研人员于2009年在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为进一步了解研究本区硫化物后期蚀变过程,我们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质谱仪(ICP-MS)等方法,对14°S热液区原生热液产物蚀变风化所形成的残余氧化物进行了超显微组构及稀土元素(REE)研究。结果显示,残余氧化物主要由无定形硅组成,结晶矿物种类少,结晶程度较差。热液成因的无定形硅在海水蚀变过程中,表现出溶解再沉淀的特征,易形成硅质盖层,有助于深部硫化物矿床的保存。原生热液产物遭受海水蚀变是一个富集REE的过程,表明表生环境下热液产物中稀土可较好地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s热液区 残余氧化物 硅质结壳 超显微组构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